![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策略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14/22/wKhkGWcpi46AOLm_AANRRhkZ0W0206.jpg)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策略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14/22/wKhkGWcpi46AOLm_AANRRhkZ0W02062.jpg)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策略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14/22/wKhkGWcpi46AOLm_AANRRhkZ0W02063.jpg)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策略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14/22/wKhkGWcpi46AOLm_AANRRhkZ0W02064.jpg)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策略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14/22/wKhkGWcpi46AOLm_AANRRhkZ0W020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策略TOC\o"1-2"\h\u31024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429883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4277301.1.1定义 4326651.1.2发展 428046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5108821.2.1节能 593751.2.2节地 548791.2.3节水 587931.2.4节材 5209581.2.5室内环境质量 591071.2.6围护结构隔热功能 5256821.2.7绿色施工 5154661.2.8运营管理 529011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6139462.1生态与环境保护原则 6105182.1.1尊重地形地貌,保护原生植被和土壤,减少土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65112.1.2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保护生物多样性; 6164452.1.3提高建筑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6227912.1.4采用绿色景观设计,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促进生态平衡。 6186322.2节能减排原则 6279252.2.1优化建筑朝向、体型和空间布局,提高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功能,降低空调和照明能耗; 6326842.2.2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能源损失; 6314562.2.3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671802.2.4通过智能建筑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156412.3健康舒适原则 6218732.3.1提供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保障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 6159662.3.2选择无毒、无害、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室内环境污染; 6164902.3.3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布局,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降低噪声干扰; 6193922.3.4注重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流动的舒适性,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品质。 6239292.4可持续发展原则 752612.4.1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可维护性,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7215722.4.2选择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 7105482.4.3考虑建筑物的功能灵活性和可适应性,满足不同使用需求和时期的变化; 7259462.4.4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引导建筑行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723163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7120443.1建筑布局与形态设计 7172643.1.1合理利用地形与自然环境 715803.1.2生态景观设计 7234713.1.3风水布局原则 7270603.2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774053.2.1高效保温隔热设计 742503.2.2高功能门窗设计 7240553.2.3建筑遮阳设计 8193013.3绿色建材的应用 8221423.3.1节能环保型建材 8325683.3.2可再生资源建材 867593.3.3循环再利用建材 8282753.4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842163.4.1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 8253683.4.2绿色家具与装饰材料 8183343.4.3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812689第4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8263914.1施工组织与管理 8324084.2绿色施工工艺 964754.3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9187534.4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93613第5章节能技术与应用 96375.1保温隔热技术 9227685.1.1高功能外墙保温系统 914235.1.2屋面保温隔热技术 9204125.2高效能源利用技术 985185.2.1高效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 9317185.2.2高效照明系统 981915.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10293665.3.1太阳能利用技术 10278345.3.2地热能利用技术 10232025.4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 1096685.4.1建筑能耗监测与优化 10193955.4.2智能调控与自动化控制 1012740第6章绿色建筑节水措施 10279586.1节水设计与技术 10210426.1.1节水设计原则 10323076.1.2节水技术应用 10180486.2雨水收集与利用 10125706.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0280226.2.2雨水利用措施 11122446.3中水处理与回用 11324066.3.1中水处理技术 1172136.3.2中水回用措施 11901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 1113334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11147917.1.1设计阶段空气质量管理 11166317.1.2施工阶段空气质量管理 1118747.2室内光照与视觉环境 12292937.2.1自然光照优化 12165817.2.2人工照明设计 1220977.3室内声环境与热环境 12138927.3.1声环境优化 1230637.3.2热环境保障 1225672第8章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 1290958.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12204558.1.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11198.1.2生态功能优先 1247028.1.3因地制宜 1275808.1.4持续发展 13301788.2景观绿化配置 13291858.2.1植物种类选择 13220188.2.2植物配置方式 13110878.2.3绿化空间布局 13184738.2.4生态修复技术 13310558.3水景设计与利用 13299378.3.1水体布局 1387658.3.2水体生态化设计 1344678.3.3雨水收集与利用 1360038.3.4水景设施与小品 138121第9章绿色建筑后期运维与管理 13144709.1绿色建筑运维策略 1461279.1.1运维团队建设与培训 14549.1.2制定绿色建筑运维计划 14266439.1.3绿色建筑运维标准化与规范化 14291419.2能源管理 14261629.2.1能源监测与数据分析 1448969.2.2能源优化与节能措施 14290429.2.3能源管理制度建设 14239629.3设施维护与更新 1483089.3.1定期检查与维护 14112329.3.2更新改造与升级 1440609.3.3设施维护与更新档案管理 142714第10章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484510.1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52097510.1.1政策背景分析 151868110.1.2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法规概述 152141810.1.3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15789810.2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15292910.2.1国际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152749810.2.2各国绿色建筑政策与措施比较 152706310.2.3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启示 15968410.3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与展望 152236410.3.1绿色建筑材料创新 151237910.3.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151613810.3.3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152422710.3.4绿色建筑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 15482710.3.5绿色建筑功能评估与优化技术 15700410.3.1绿色建筑材料创新 151428210.3.1.1环保型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 15419010.3.1.2低碳排放建筑材料的生产与推广 151995710.3.1.3循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研究与推广 15318010.3.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151734710.3.2.1生态导向设计策略 153179810.3.2.2能源优化设计方法 152135410.3.2.3绿色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151442310.3.3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151776510.3.3.1清洁能源施工技术 151443610.3.3.2低碳排放施工工艺 152658910.3.3.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53155510.3.4绿色建筑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 152715210.3.4.1智能化建筑设计与施工 161417610.3.4.2信息化管理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6108010.3.4.3大数据与云计算在绿色建筑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161472510.3.5绿色建筑功能评估与优化技术 162241510.3.5.1绿色建筑功能评价指标与方法 162030810.3.5.2基于功能优化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6391710.3.5.3绿色建筑功能提升策略与实践案例 16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1.1.1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寿命周期内,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以人为本、健康舒适等因素,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可持续发展的建筑。1.1.2发展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绿色建筑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政策、标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衡量建筑绿色功能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2.1节能评价绿色建筑的节能功能,主要考察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对能源的消耗情况。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照明系统等方面的节能措施。1.2.2节地绿色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等阶段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对土地的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1.2.3节水评价绿色建筑的节水功能,主要考察建筑在给排水系统、雨水收集与利用、中水处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1.2.4节材绿色建筑应选用环保、节能、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1.2.5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环境质量是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1.2.6围护结构隔热功能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功能对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评价绿色建筑的隔热功能,主要考察围护结构的热传导系数、隔热材料的选择等方面。1.2.7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是指在建筑施工现场,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措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1.2.8运营管理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主要包括能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等方面,旨在降低建筑运营阶段的能耗和环境影响。通过以上评价体系,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估绿色建筑的功能,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2.1生态与环境保护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遵循生态与环境保护原则,旨在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具体包括以下几点:2.1.1尊重地形地貌,保护原生植被和土壤,减少土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2.1.2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保护生物多样性;2.1.3提高建筑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2.1.4采用绿色景观设计,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促进生态平衡。2.2节能减排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贯彻节能减排原则,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原则如下:2.2.1优化建筑朝向、体型和空间布局,提高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功能,降低空调和照明能耗;2.2.2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能源损失;2.2.3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2.2.4通过智能建筑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3健康舒适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关注室内环境质量,保证建筑使用者的健康与舒适。以下是健康舒适原则的具体内容:2.3.1提供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保障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2.3.2选择无毒、无害、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室内环境污染;2.3.3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布局,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降低噪声干扰;2.3.4注重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流动的舒适性,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品质。2.4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具体原则如下:2.4.1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可维护性,延长建筑使用寿命;2.4.2选择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2.4.3考虑建筑物的功能灵活性和可适应性,满足不同使用需求和时期的变化;2.4.4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引导建筑行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策略3.1建筑布局与形态设计3.1.1合理利用地形与自然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和形态,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3.1.2生态景观设计注重生态景观的融合,充分利用绿色植被、水体等自然资源,提高建筑周边环境的生态效益,为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3.1.3风水布局原则在建筑布局与形态设计中,可借鉴传统风水学原理,注重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等因素,提高建筑物的居住舒适性和节能效果。3.2建筑围护结构设计3.2.1高效保温隔热设计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和合理的构造设计,减小热桥效应。3.2.2高功能门窗设计选用高功能的门窗产品,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压功能,降低能耗,同时保证室内光环境质量。3.2.3建筑遮阳设计合理设计建筑遮阳系统,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提高室内舒适度,降低空调能耗。3.3绿色建材的应用3.3.1节能环保型建材优先选用节能环保型建材,如低能耗陶瓷、石膏板、混凝土等,降低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能耗。3.3.2可再生资源建材推广使用可再生资源建材,如竹材、木材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3.3.3循环再利用建材鼓励使用循环再利用建材,如再生砖、废旧木材等,减少建筑垃圾产生,提高建筑行业的资源利用率。3.4建筑室内环境设计3.4.1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优化建筑室内布局,提高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降低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提高室内舒适度。3.4.2绿色家具与装饰材料选用绿色家具和装饰材料,降低室内污染物排放,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3.4.3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引入智能家居系统,实现对室内环境、能源设备的智能调控,提高建筑物的节能功能和生活品质。第4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4.1施工组织与管理本节主要阐述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论述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绿色施工计划的制定、施工方案的优化以及人员培训。介绍施工过程中的协调与控制,重点关注施工进度、质量、安全与环保的协同管理。探讨施工后期验收与评价体系,保证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4.2绿色施工工艺本节详细讲解绿色施工工艺的应用。介绍节能、减排的施工技术,如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等。阐述节水施工技术,包括雨水收集与利用、中水回用等。对绿色建材的应用进行探讨,如环保涂料、绿色混凝土等。分析施工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如施工设备选型、施工方法改进等。4.3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本节重点讨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从空气质量、水质、噪声、土壤等方面提出保护要求。针对施工现场的扬尘、废水、废弃物等污染物,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对生态保护、绿化施工等方面进行论述,保证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4.4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本节主要探讨建筑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分析建筑废弃物的来源、分类及危害。介绍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如破碎、筛分、再生利用等。阐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与途径,如再生骨料、再生砖、再生混凝土等,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5章节能技术与应用5.1保温隔热技术5.1.1高功能外墙保温系统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采用高功能外墙保温系统对降低建筑能耗起着的作用。该系统通过使用低热导率、高保温功能的材料,减少热量传递,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5.1.2屋面保温隔热技术屋面保温隔热技术选用轻质、高强度、高热阻值的保温材料,降低建筑屋面的热量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节能功能。5.2高效能源利用技术5.2.1高效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高效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在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通过优化能源利用,降低能源消耗。该系统采用先进的能源回收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2.2高效照明系统通过选用高效、低能耗的照明设备,结合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需求的精准满足,降低照明能耗。5.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5.3.1太阳能利用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通过合理设计和施工,提高太阳能设备的转换效率,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5.3.2地热能利用技术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通过地源热泵等技术,为建筑提供供暖和制冷,实现能源的绿色、高效利用。5.4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5.4.1建筑能耗监测与优化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通过对建筑能耗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发觉能源消耗的规律和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节能措施,实现能源消费的优化。5.4.2智能调控与自动化控制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建筑内设备、系统的智能调控和自动化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第6章绿色建筑节水措施6.1节水设计与技术6.1.1节水设计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节水设计是的环节。节水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水消耗,减少污水排放,保护水资源。6.1.2节水技术应用(1)采用高效节水设备,如节水型卫浴产品、节水型洗衣机等;(2)利用建筑中水循环系统,实现水的多次利用;(3)采用雨水渗透、渗透性铺装等节水措施,提高雨水利用率;(4)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建筑用水精细化管理。6.2雨水收集与利用6.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1)合理布局雨水收集设施,保证雨水收集效果;(2)选择合适的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蓄水池等;(3)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等因素,提高雨水收集效率。6.2.2雨水利用措施(1)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景观水体、冲厕等非饮用水用途;(2)采用过滤、消毒等处理措施,保证雨水利用的安全性和卫生性;(3)结合建筑特点,设计雨水渗透、蒸发等自然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6.3中水处理与回用6.3.1中水处理技术(1)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中水进行处理,降低污染物浓度;(2)根据中水的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保证处理效果;(3)中水处理设施应考虑占地面积、运行成本等因素,实现经济高效运行。6.3.2中水回用措施(1)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建筑非饮用水用途,如冲厕、绿化、景观水体等;(2)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实现中水的循环利用;(3)加强中水回用设施的运行维护,保证中水回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7.1.1设计阶段空气质量管理选材与材料筛选:选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及有害物质释放量低的建筑材料。空气流通设计:合理布局室内空间,保证自然通风效果,降低空气污染。空气净化系统:设置合理的空气净化设备,如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等。7.1.2施工阶段空气质量管理施工过程控制:严格监督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施工现场环境治理: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降低扬尘、噪音等污染。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施工完成后,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保证符合国家标准。7.2室内光照与视觉环境7.2.1自然光照优化建筑朝向与开窗设计:充分考虑建筑朝向,优化开窗设计,提高自然光照利用率。反射与折射设计:利用镜面、反光材料等手段,提高室内光照效果。7.2.2人工照明设计照明系统选择:选用高效、节能的人工照明设备,降低能耗。照明布局与控制:合理布局照明设备,实现分区、分时段的智能控制。7.3室内声环境与热环境7.3.1声环境优化吸声与隔声设计:选用合适的吸声材料和隔声构造,降低室内噪声。声音舒适度评估:结合室内空间特点,进行声音舒适度评估,优化声环境。7.3.2热环境保障保温隔热设计: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降低建筑能耗。暖通系统优化:合理配置暖通设备,实现室内温度的精准控制。舒适度评估:根据室内外气候条件,进行热舒适性评估,保证绿色建筑的热环境质量。第8章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8.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8.1.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中,首先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场地特性、地域文化和人文关怀,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创造宜居、宜人的生态空间。8.1.2生态功能优先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通过合理布局,提高绿化覆盖率,优化景观结构,提升生态效益。8.1.3因地制宜结合场地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条件,充分利用当地植被、土壤等资源,体现地域特色,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8.1.4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注重可持续性,充分考虑景观的长期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8.2景观绿化配置8.2.1植物种类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生态效益高的植物种类,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提高植物多样性。8.2.2植物配置方式采用自然式、规则式等多种配置方式,形成层次分明、季相丰富的植物群落,提升景观效果。8.2.3绿化空间布局结合建筑布局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绿化空间,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提高绿化覆盖率。8.2.4生态修复技术针对场地生态环境问题,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如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8.3水景设计与利用8.3.1水体布局结合场地地形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水体布局,创造自然、美观的水景效果。8.3.2水体生态化设计采用生态护岸、人工湿地等技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构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8.3.3雨水收集与利用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水资源浪费。8.3.4水景设施与小品结合水景设计,设置适当的水景设施和小品,提升景观品质,满足人们亲水需求。第9章绿色建筑后期运维与管理9.1绿色建筑运维策略9.1.1运维团队建设与培训保证运维团队具备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及技能;定期组织培训,提高运维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绿色意识。9.1.2制定绿色建筑运维计划根据绿色建筑特点,制定合理的运维计划;关注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水耗、材耗等关键指标。9.1.3绿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听课评课记录2
-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听课评课记录2
- 2022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3课时听课评课记录
- 听评课记录表1年级
-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听课评课记录
-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图形的全等》听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 命题与证明》听评课记录
- 小学二年级乘法口算练习题
- 五年级分数乘法口算题卡
-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听课评课记录: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二课时活出生命的精彩
- 危险化学品目录2023
- TSXDZ 052-2020 煤矿矿图管理办法
- GB/T 7631.18-2017润滑剂、工业用油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18部分:Y组(其他应用)
- 2022年第六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
- GB/T 14258-2003信息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
- 政府资金项目(荣誉)申报奖励办法
- 最新如何进行隔代教育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 当前警察职务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防范,司法制度论文
- 奥特莱斯专题报告(经典)-课件
- 《新制度经济学》配套教学课件
- 计算机文化基础单元设计-window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