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教材月考周考章节试题 (五)_第1页
高中化学新教材月考周考章节试题 (五)_第2页
高中化学新教材月考周考章节试题 (五)_第3页
高中化学新教材月考周考章节试题 (五)_第4页
高中化学新教材月考周考章节试题 (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2019江西吉安一中期中)除去混在碳酸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氢钠,曩合理的方法是

A.加热B.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C.加盐酸D.加CaCL溶液

【答案】B

【解析】

加热可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加热NaHCCh溶液不会分解,A不合理;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NaHCC)3+NaOH==Na2cO3+H2O。从而除去了碳酸氢钠,B合理;

加盐酸二者都发生反应,C不合理;

加CaCL溶液,碳酸钠形成沉淀,D不合理。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Na2O与NazCh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②Na2c。3溶液和NaHCCh溶液都能跟

CaCL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③钠在常温下不容易被氧化④NazCh可作供氧剂,而NazO不行⑤石蕊

试液中加入NazCh粉末,先变蓝后褪色,并有气泡生成

A.都正确B.②③④⑤

C.④⑤一D.②⑤

【答案】C

【解析】

①NazCh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故错误;

②Na2cCh溶液和CaCL溶液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NaHCCh溶液与CaCb溶液不反应,故错误;

③钠的性质活泼,在常温下易被氧化生成氧化钠,故错误;

④Na2O2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而NazO与二

氧化碳、水反应不会产生氧气,因此NazCh可作供氧剂,而NazO不行,故正确;

⑤NazCh粉末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所以石蕊试液中加入

Na2O2粉末,先变蓝后褪色,并有气泡生成,故正确。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

用镇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黄豆大

A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小的钠,小心地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用小试管分别取少量溶液,然后滴加澄清

B检验NaHCCh与Na2cCh溶液

石灰水

Na2O2用棉花包裹,放入充满C02的集气

C证明Na2O2与C0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瓶中,棉花燃烧

用伯丝分别蘸取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

D检验Na2cCh与K2cCh溶液

烧,直接观察火焰的颜色

【答案】C

【解析】

应将钠表面的煤油用滤纸吸干且烧杯中不能装满水,A错误;

分别向NaHCCh与Na2cCh溶液中滴加澄清石灰水,都有白色沉淀产生,无法鉴别,B错误;

NazCh与CO2反应生成氧气,棉花燃烧说明达到了着火点,能证明NazCh与C0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C

正确;

观察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钻玻璃,D错误。

4.某溶液含有①NO,、②HCO?、③SO/、④COH、⑤SOF五种阴离子。向其中加入少量的NazCh固

体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A.①B.①⑤C.①④⑤D.①③④⑤

【答案】A

【解析】NazCh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NazCh具有强氧化性,能与OH-反应的离子和具

有还原性的离子的浓度会发生改变,同时溶液中存在反应生成的离子,该离子浓度也会变化,以此来解答.

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NO5浓度基本不变;

HC05与0H-反应生成COM,则HCO?离子浓度减小,CO歹离子浓度增大;

NazCh具有强氧化性,将SCT氧化为SOF,则SOH离子浓度减小,SO»浓度增大。

5.如图是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Ch的部分装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a通入CO2,然后b通入NH3,c中放碱石灰

B.b通入NH3,然后a通入CO2,c中放碱石灰

C.a通入NH3,然后b通入CO2,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D.b通入C02,然后a通入NH3,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答案】C

【解析】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NH3,然后通入CO2,生成的碳酸氢钠溶解度小

而析出。NH3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为了防倒吸,所以a通入NH3,然后b通入CO2,考虑NH3的尾气处理,

所以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即C选项正确。

6.(2020年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月考)为鉴别K2cCh和NaHCCh两种白色固体,4名同学分别设计了4

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不可行的是

A.分别配成1molL-1的溶液,各取1mL滴加1滴酚麟试液,比较颜色深浅

B.分别取样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白色浑浊

C.分别取样配成溶液,滴加Ba(OH)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

D.分别配成溶液,用钠丝蘸取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必要时可透过蓝色钻玻璃)

【答案】C

【解析】

K2cCh溶液碱性较强,滴加酚酸检验,碳酸钾溶液的颜色更深,A项正确;

NaHC0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白色浑浊,B项正确;

K2cCh和NaHCCh均与氢氧化银反应生成碳酸领白色沉淀,C项错误;

二者分别含有K元素、Na元素,焰色反应现象不同,通过焰色反应可以判断,D项正确。

7.某实验小组通过下图所示实验,探究NazCh与水的反应:

气泡加入少

足过水消失后轻轻振传^MnO

滴卜2滴

勖做溶液

大量气泡溶液变红红色翩去较死气泡

②③④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中的大量气泡的主要成分是氧气

B.③中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

C.④中现象可能是溶液中的强酸性物质造成的

D.⑤中MnCh的主要作用是起催化效果

【答案】C

【解析】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A正确;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强碱,遇到酚醐,溶液变成红色,B正确;

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存在大量酸性物质,可能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具有强氧

化性,能够使溶液褪色,C错误;

生成的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镒作催化剂时发生了分解,因此放出大量气泡,D正确。

8.制取漂白液的化学方程式是:Cl2+2NaOH=NaCl+NaClO+H2O,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为

A.1:1B.1:2C.2:1D.3:2

【答案】A

【解析】反应中,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

C12+2NaOH=NaCl+NaClO+H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变成氯化钠中的-1,被还原,变成次氯酸钠

中的+1,被氧化,其它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因此氯气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氧化剂和还

原剂各占一半,因此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为1:1.

9.下列说法不无理的是

①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白烟②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蓝绿色的氯化铜③液

氯就是氯气的水溶液,它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④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漂白粉,漂白粉的成分只

有次氯酸钙

A.只有①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④

【答案】C

【解析】

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同时产生白雾,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①错误;

②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烟,生成物是氯化铜,故②错误;

③液氯就是液态的氯气,而氯水是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是混合物,故③错误;

④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成份还有氯化钙,故④错误;

10.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是

①氯气②液氯③新制的氯水④氯气的酒精溶液⑤盐酸⑥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①②③B.①②③⑥C.③⑥D.②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氯气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①错误;

液氯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②错误;

新制氯水中含有HC1和HC1O,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③正确;

氯气的酒精溶液中存在氯气,氯气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褪色,④错误;

盐酸具有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盐酸没有漂白性,所以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褪色,⑤错误;

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中含有HC1和HC1O,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⑥正确,C项正确。

11.在实验室中用浓盐酸与MnCh共热制取CL并进行相关实验。下列收集Cl2的正确装置是

【答案】C

【解析】

集气瓶中使用单孔橡胶塞塞紧,只能进气,不能排气,则瓶内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将橡胶塞压

出,A项错误;

因为C12比空气的密度大,C12应短管进,B项错误;

C项该装置既能收集CL,又能进行尾气处理且防倒吸,C项正确;

由于CL和NaOH反应,所以不能收集到Cb,D项错误。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氯气的性质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钙溶液吸收

③新制氯水的氧化性强于久置氯水的

④检验HC1气体中是否混有Cb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

⑤除去HC1气体中的CL,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答案】C

【解析】

氯气与氢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在光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爆炸,①错;

氢氧化钙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中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②错;

久置的氯水中HC1O分解生成HC1和02,氧化性减弱,③对;

HC1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也可产生沉淀,④错;

将HC1、CL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1气体,而不是CL,⑤错。

13.实验室制Cl2的反应为4HC1(浓)+MnO2^^MnCb+C12T+2H2。,下列说法塔用的是

A.还原剂是HC1,氧化剂是MnCh

B.每生成1个CL,转移电子2个

C.每消耗1个MnO2,起还原剂作用的HC1消耗4个

D.生成的CL中,除含有一些水蒸气外,还含有HC1杂质

【答案】C

【解析】分析反应4HC1(浓)+MnO2Y=MnC12+C12T+2H2。可知:

A.还原剂是HC1,氧化剂是MnCh,故A正确;

B.每生成1个Cb,转移电子2个,故B正确。

C.当1个Mn02参加反应,起还原剂作用的HC1消耗2个,故C错误。

D.因浓盐酸易挥发,所以生成的Cb中,除含有一些水蒸气外,还含有HC1杂质,故D正确。

14.下列关于容量瓶及其使用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

B.容量瓶可以用来加热

C.能用容量瓶长期贮存配制好的溶液

D.可以用500mL容量瓶配制250mL溶液

【答案】A

【解析】

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故A正确;

容量瓶不能用来加热,故B错误;

不能用容量瓶长期贮存溶液,故C错误;

一定规格的容量瓶只能配制相应规格的溶液,故D错误。

1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对0.3molirK2s04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1L该溶液中含有0.3NA个K+

B.1L该溶液中含有口和SO厂的总数为0.9NA

C.2L该溶液中K+的浓度为1.2mol-L1

D.将0.3mol硫酸钾溶于1L水中,所得硫酸钾溶液的浓度为0.3mol-L-1

【答案】B

【解析】1L该溶液中含有0.6NA个K+、0.3NA个SO?'D项应溶于水配成1L溶液,其浓度才为0.3mol-L

J故选B。

1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标准状况下,1LHC1和1LH2O的物质的量相同

②标准状况下,1gH?和14gN2的体积相同

③28gCO的体积为22.4L

④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也相同

⑤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

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A.①②③B.②⑤⑥

C.②③⑥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标准状况下,出。不是气体,而HC1为气体,所以虽然二者体积相同,但物质的量不相同,①错误;

同样在④中所指的物质不一定是气体,④错误;

标准状况下,1g压和14g用的物质的量均为0.5mol,故体积相同,②正确;

28gCO的物质的量是1mol,但条件不确定,所以体积不一定是22.4L,③错误;

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物质的量越大,压强越大,⑤正确;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⑥正确。故选B。

17.某.学生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氢氧化钠溶液时,结果所配溶液浓度偏高,其原因可能是()

A.所用氢氧化钠已经潮解

B.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

C.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D.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2.4gNaOH时误用了“左码右物”方法

【答案】B

【解析】

若所用NaOH已经潮解,则实际称量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

低,A项错误;

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偏高,B项正确;

若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残留在烧杯里,会造成溶质的损耗,导致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偏低,C项错误;

称量时误用“左码右物”,若不使用游码,对称取氢氧化钠的质量无影响,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若使用游

码,则实际称取氢氧化钠的质量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低,D项错误。

18.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2=1.84g-cnT3)配制250mLi.84moll-的稀硫酸,下列操作

正确的是

A.将蒸锵水缓慢注入盛有一定量浓硫酸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至冷却

B.必需的定量仪器有50mL量筒、250mL容量瓶和托盘天平

C.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25.0mL

D.先在容量瓶中加入适量水,将量好的浓硫酸注入容量瓶,再加水定容

【答案】C

【解析】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A项错误;

该实验不需要托盘天平,B项错误;

根据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可知,配制该稀硫酸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

25QxlQ_3Lxl.84mol-L'xgSg-mol1

¥=■1.84g-cm-3x98%=25'0mL,C项正确;

不能在容量瓶里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里稀释并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最后加水定容,D项错

误。

1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1

A.将10gCaCO3粉末加入100mL水中,所得溶液的浓度为1mol-L-

B.将100mL2moi盐酸加热蒸发至50mL,所得溶液的浓度为4moi工二

C.将lOmLl.OmoLL-NaCl溶液与90mL水混合,所得溶液的浓度为0.1mol]一1

D.将10gCaO加入100mL饱和石灰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所得溶液的浓度不

【答案】D

【解析】

将10gCaCCh粉末加入100mL水中,由于CaCO3难溶于水,且所得溶液体积不是100mL,故无法判

断所得溶液的浓度,A项错误;

将100mL2moi盐酸加热蒸发至50mL,由于加热过程中HC1挥发,故所得溶液的浓度小于4mol-L

r,B项错误;

将10mL1.0mol-L-1NaCl溶液与90mL水混合,所得混合溶液的体积不是100mL,故所得溶液的浓度

不是O.lmoLL-i,C项错误;

将10gCaO加入100mL饱和石灰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氢

氧化钙溶液,温度不变,则所得溶液的浓度不变,D项正确。

20.若20g密度为pg・mLr的Ca(NO3)2溶液中含有2gCa(NO3)2,则溶液中NO9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7;mol-L1B.-mol-L1

400p

C.mol-L1D.mol-L1

【答案】C

【解析】溶质的物质的量:〜2g=焉mol,

164g-mol182

_Lmo]

溶液的体积:V=20?-^10-3LL,Ca(NO3)2的物质的量浓度:c=?=与—=禁mol-L

pg-mL150pV182

布L

r,N(”的物质的量浓度为罂molL^x2=^mol-L^^

oZ41

一、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题,共60分。

21.(12分)

现有A、B、C三种气体,A是密度最小的气体,B在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纯净的A可以在B中安静

地燃烧生成C。把气体B通入到适量石灰乳中可以得到白色浑浊物D。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纯净的A在B中安静地燃烧生成C:;

②将气体B通入到水中:;

③将气体B通入到NaOH溶液中:;

④将气体B通入到适量石灰乳中:;

(2)把三种气体分别通入酸性硝酸银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的气体是(用字母表示)。

(3)白色浑浊物D因具有漂白性又称为,该物质在空气中容易变质的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

点燃

(1)©H2+C12====2HC1;

@C12+H2O=HC1+HC1O;

@C12+2NaOH=NaCl+NaClO+H2O;

@2C12+2Ca(OH)2==CaC12+Ca(ClO)2+2H2O;

(2)BC;

*■昭

(3)漂白粉;Ca(ClO)2+CO2+H2O=CaCO3;+2HC10,2HC1O==2HC1+O2to

【解析】

已知A、B、C三种气体,A是密度最小的气体,B在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纯净的A可以在B中安静

地燃烧生成C,把气体B通入到适量石灰乳中可以得到白色浑浊物D,故可以推断出B为C12,A为H2,C

为HC1,D为漂白粉。

(1)

①纯净的H2在C12中安静地燃烧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H2+C12^^2HC1;

②将C12通入到水中的化学方程式为C12+H2O=HC1+HC1O;

③将C12通入到NaOH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为C12+2NaOH==NaCl+NaClO+H2O;

④将C12通入到适量石灰乳中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12+Ca(ClO)2+2H2O;

(2)将三种气体分别通入到硝酸银溶液中,H2与硝酸银溶液不反应,C12和HC1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均

可出现白色沉淀AgCl,因为C12在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HC1和HC1O,HCl+AgNO3=HNO3+AgCl;,故

选BC;

(3)白色浑浊物D因具有漂白性又称为漂白粉,该物质在空气中容易变质的原因为

先照

Ca(C10)2+C02+H20=CaC03;+2HC10,2HC1O===2HC1+O2t。

22.(12分)

实验室需配制250mL0.1mol-L-1的Na2c。3溶液,填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mL0.1mol-L1的Na2c。3溶液。

实际应称Na2c。3质量/g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字母,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将准确称量的Na2cCh固体倒入烧杯中,再加适量水溶解

C.将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下1〜2cm处

(3)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

这是因为o

(4)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容量瓶中有少量蒸储水:;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5)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应如何处理?

加蒸储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外面:o

【答案】

(1)2.7;250;

(2)B、C、A、F、E、D;

(3)保证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容量瓶盛放热溶液时,体积不准;

(4)无影响;偏高;

(5)洗净容量瓶后重新配制;洗净容量瓶后重新配制。

【解析】

(1)配制250mL0.1moLLT的Na2cCh溶液需要用到250mL的容量瓶,由c=〃V,得

m=cVM=0.1mol/Lx0.250Lx106g/mol=2.7g;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⑧储存,所

以答案为B、C、A、F、E、D;

(3)转移一次之后烧杯和玻璃上上可能会残留一部分溶质,需要重新洗涤几次;溶液的体积热胀冷缩,

要配制室温时浓度为O.lmoLL-1的Na2co3,所以配制时的溶液温度也应该是室温;

(4)由于定容时要向容量瓶中加蒸储水,所以容量瓶中有少量蒸储水并不影响实验结果;定容时俯视

刻度线则加入的蒸储水体积减少,物质的量浓度偏高;

(5)若实验操作不规范造成了实验误差,则需要重新开始配制,并且需要将容量瓶洗干净,所以无论

是多加了蒸馆水还是不慎将液滴掉在容量瓶外都会导致配制的浓度不准,此时只能重新配制。

23.(14分)

某班级化学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甲组做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实验室取用金属钠的方法是

(2)金属钠燃烧时会生成黑色固体,黑色固体的可能来源是、=

(3)某同学想用金属钠和空气制备纯度较高的Na2O2(不考虑空气中的N2),可利用的装置如下。

1ninw

①装置IV中盛放的药品是,若没有该装置可能导致生成的Na2O2中含有,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②若规定气流的方向为从左到右,各仪器连接的顺序是空气进入,接,

接,接o(填字母)

③装置II的作用是o

【答案】

(1)打开盛放金属钠的试剂瓶,用保子取出,放在滤纸上吸干表面的煤油,再用小刀切下所需大小的钠

块,余下的放回原试剂瓶,盖好即可

(2)表面的煤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酒精灯挥发的酒精金属钠存在杂质铁元素,燃烧时生成铁的氧

化物(答任意两点即可)

(3)①氢氧化钠溶液Na2cCh2Na2O2+2CO2=2Na2CO3+O2

②hgfea(b)b(a)c

③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I

【解析】

(1)实验室取用金属钠的方法是打开试剂瓶,用镶子夹取一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下

一小块,余下的放回原瓶,盖好瓶塞即可;

(2)黑色固体的可能来源是煤油不完全燃烧得到的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钠反应得到的碳,所以黑色

固体来源可能是:煤油、二氧化碳;

(3)要制备高纯度的NazCh,需要除去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装置III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装置W的

作用是用NaOH溶液除去CO2,如果不除去CO2,则CCh会与NazCh反应生成Na2cCh;装置II连接在硬质

玻璃管末端,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进入装置I,所以连接顺序为空气

->h—>g—>f~~>e—>a(b)->b(a)->c。

24.(12分)

食用碱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食品疏松剂和肉类嫩化剂,其成分为纯碱和小苏打。甲、乙两位同学想根

据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设计实验测定食用碱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认为可以根据食用碱中两成分的热稳定性差异,利用加热前后的质量差求小苏打的质量分数。

(1)写出小苏打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填字母)。

①三脚架②托盘天平③瓷由埸④由埸钳

⑤泥三角⑥石棉网⑦烧杯⑧蒸发皿⑨铁珀烟

⑩干燥器⑪酒精灯

A.①②③④⑤⑥⑪

B.①②④⑤⑨⑩⑪

C.①②⑥⑦⑧⑪

乙同学设计了另一种实验方案来测定13.7g食用碱中NaHCO,的质量分数,其流程如下:

(3)操作II的名称是,最终称量的物质的化学式是o

(4)如果最终称量固体质量为11.7g,则该食用碱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5)如果该食用碱在测定前已经受潮,则用甲同学的实验方案测得的NaHCO3的质量分数会(填

“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

(1)2NaHCO3^=Na2CO3+CO2T+H2O

(2)B

(3)蒸发结晶(或蒸干)NaCl

(4)61.3%

⑸偏大

【解析】

⑴NaHCCh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T=Na2CO3+CO2f+H2O。

(2)碳酸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