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第14课荷塘月色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荷塘月色》。激趣导入1品读“三美”2问题探究3技法精练4拓展阅读目录1品读“三美”【任务引导】读美分为三层,旨在通过层层深入的解读,加强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美的感知,分别是:通过朱光潜的有关古松的话,引导学生从直觉审美升至文化审美;然后借由朱良志的话进一步深入到生命的审美层面,着重于生命的安顿,归结出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暂时做个自由的人。鉴赏“美”一、审美直觉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面对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科学、实用和审美。审美的情形有两种,一是直觉的,一幅图画,一处美景,展现在你的面前,你能够聚精会神地去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暂时忘记了除它以外的其他事物。这时候,你沉醉其中,是一种审美的直觉。”

问题:细读课文四、五两段,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相似点?具有怎样的美?鉴赏“美”第一步:寻找意象明确:田田的叶子、薄薄的青雾、零星点缀的白花、淡淡的云、缕缕清香、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脉脉的流水、稀疏的倩影等。鉴赏“美”第二步:筛选特征鉴赏“美”“零星”“点缀”“缕缕”“薄薄”“淡淡”“参差”“稀疏”

素淡“田田”“清香”“青雾”“云”“黑影”“倩影”朦胧第三步:整合概括明确:作者笔下的景物具有“素淡朦胧“的特点。鉴赏“美”二、文化审美

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递进一层,由朱光潜的谈美引导学生从荷塘和月色的直觉美进入文化审美。

朱光潜说:“更多时候,我们不完全靠着一种直觉,审美还有一种理念的参与。这时的审美就包含了一种文化的积淀。于是,看见彩蝶翻飞,我们会疑为庄子的梦境;听到杜鹃鸟的哀鸣,我们会心生悲愁;而说到狐狸,我们则有如进入了花妖狐魅之境。”鉴赏“美”思考:文中四、五两段中,哪些景物引发了你的联想?你能否结合古诗词谈谈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具有怎样的美?鉴赏“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菡萏香連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审美特点:典雅清洁之美、诗意之美、画境之美。鉴赏“美”三、心灵审美

朱良志先生在朱光潜先生三个态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种态度,即生命的态度,审美由外物转向了人的内心。与前面相比,此种审美又递进了一层。

朱良志说: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问题:朱自清在欣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心灵活动?四、五、六三段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特点?鉴赏“美”分析提示:

①这三段有没有暂时的灵魂适意?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②这三段有没有生命的超越?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不理。③这三段有没有获得暂时的生命的安顿?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审美特点:自由之美。鉴赏“美”课堂小结所谓“美”读,即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文中的美,读出作者心中的情,读出朗读者的自身感悟。富有情感的朗读,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此处安排朗读,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审美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强化感受,让美真正进驻心灵。

鉴赏“美”2问题探究【任务引导】作者写荷塘和月色不是孤立地描写两种景,而是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它们在作者的眼里是淡雅的、静美的、朦胧的、和谐的,它们不同于我们平日见到的写荷花文章中的浓艳明丽,给人舒畅的感觉。大文学家王国维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描写这么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美景图,到底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问题探究思考:1.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江南采莲的事?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4.作者思想感情怎么变化?5.课文后对朱自清的评价不一,你怎么看这些评价?问题探究(一)问题1、2探究:探究突破的参考角度:A.帮助学生探究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思想感情状态。B.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C.用多媒体提供其他相关资料(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朱自清《哪里走》、王瑶《念朱自清先生》、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学·散文》导言)。D.参考朱自清其他散文作品。问题探究(一)问题1、2探究:了解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的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问题探究(一)问题1、2探究:挖掘文章细节1.“1927年7月”表示作者对政治不安的担忧。2.“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妻已睡熟好久了”说明妻始终不解作者心情的变化。3.引用《采莲赋》、《西洲曲》说明作者借古代美的诗文以消愁。问题探究(二)问题3探究:探究指导:在此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江南采莲图”和《西洲曲》,作者却很神往,这是为什么呢?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问题探究(二)问题3探究: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作者的心情很不宁静,而且这种情绪时时涌上心头,所以不喜欢这种热闹。“江南采莲图”看似热闹,内在却是很宁静的,这里的人们不受任何干扰,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所以作者很神往。问题探究(三)问题4探究:探究指导:探究课文中有心理感情变化的地方:不静→求静→得静→不静“原来,像朱自清一样,排解不宁静的心情的方法可以如此高雅、别致,月光淡淡,我愁悠悠,思及旧俗,我心幽然,虽然是暂时,但却余味无穷”。问题探究(四)问题5探究:探究指导:对于此问题,我们要开阔视野,启发思考,而且鼓励表达意见。示例:1.我觉得朱自清关注现实的意识是自始至终没有变的,只不过开始采用的是“回避”的方式。实际上,对于现实的回避,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感觉的关注,我想陆克寒的“现实品格”更多的强调两个时期的“刹那主义”在理性程度上的差别。这种观念理性的增强,最终表现为在李公朴、闻一多等民主战士被国民党特务所害之后,朱自清对“刹那主义”的放弃。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表明,朱自清的思想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各个时期的差别是不可以轻易地忽略的。问题探究示例:2.至于由写月下荷塘转而写文化习俗,对于本为江南人又是文化客的朱自清而言,更是顺理成章了。诗人由眼前荷联想到了中国文化表述中的荷,当属情理之中。作者联想有关江南采莲的两首古诗,完全是为了完成结构的跌宕与过渡,是为了点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这隐性的“文眼”(点出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两首古诗的引用固然是承续着作者以美人比况个人人格理想的抒情逻辑,同时更深刻地抒写着个人内心灵魂的痛苦与挣扎,而且把这种痛苦与挣扎的诗情推向高潮。如果从这方面看,《荷塘月色》确实是有关诗人的一个精神文本,但不是用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出来的一个包含着爱欲骚动的精神文本;而是一个挣扎在时代重压下的作者,不弃不屈寻求自我人格的精神文本。问题探究示例:3.交待太清楚,分析太切实,在论文里是美德,在美文、小品文、抒情散文里,却是有碍想象分散感性经验的坏习惯。试看《荷塘月色》的第三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有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问题探究3技法精练锤炼语言本文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白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的词,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技法精练【技巧点拨】1.精选动词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就要恰当选用动词。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和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描写出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技法精练【技巧点拨】2.善用叠词要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出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技法精练【技巧点拨】3.巧用修辞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又犹如聆听《高山流水》,叫人荡气回肠,神清目爽,而修辞则是装扮语言的最好的方法。技法精练【迁移运用】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300字,注意锤炼语言。技法精练(示例)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视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地做着一场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去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技法精练4拓展阅读刘德华坚守民族气节刘德华一行曾去日本举行小型歌友会。歌友会一开始,歌迷欢呼,但是刘德华拒绝用日语向大家问好。接着又拒绝了举办方安排的日语歌曲,并把所有曲目都译为普通话,原来的粤语歌曲也全部取消。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