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往事依依》(共43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10往事依依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3.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像巴金那样仰望深邃的星空:或许,你曾像冰心那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或许你也会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甚至带给我们终生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文章——《往事依依》,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二、教学开展
任务一:预习检查、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正音释词。
读准字音:
徜徉(cháng)浩淼(miǎo)
绚丽(xuàn)阴晴雨晦(huì)
骚人(sāo)素娥(é)
婵娟(chán)雕镂(lòu)
镌刻(juān)慷慨(kǎi)
心旷神怡(yí)谆谆(zhūn)
红紫芳菲(fēi)缭乱(liáo)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糊。
凝注:凝聚,凝结。
2.作者简介。
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
3.标题理解。
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4.写作背景。
《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概括“往事”。
1.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概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文章共写了六件事:
①小时我看山水画
②小时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
③童年我读《千家诗》
④初中听国文老师朗诵《南乡子》
⑤初中听代课老师朗诵《南归》中的诗
⑥聆听老师的教诲
归纳为:看图、读诗、听课,都与读书有关。
2.同学们,于漪老师所写的四件往事都和读书有关,同学们觉得选材重复吗?为什么?
明确:不重复,这些读书的事情发生在作者不同的年龄,而且作者当时读书的感受也不相同。
3.作者深情回忆了看画、品诗、听课等依依往事,那么,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起来的呢?
明确:(1)有承上启下的段落
如第3小节,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下文对读《千诗》的美好回忆。
再如,第5小节“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2)句中有个重要的字“也”字。一个“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如,第5小节中“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一个“也"字引出了另一个国文老师的讲课情状。
总结: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4.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7):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三部分(8):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任务二:品读往事、体验情怀
1.齐读2段,思考: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对我成长有何影响?
看图时感受:
百看不厌。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看图——身历其境,乐在其中
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启发“我”的形象思维,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2.读第3段:
勾画: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
思考:本段有何特点?
读诗时感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特点:引用了许多诗句,使文章文采斐然,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学阅读体验、还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更深刻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3.讨论交流:课文中引用《千家诗》诗句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美感,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4.分组读第4段,思考: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对我成长有何影响?
感受的语句:
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影响---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5.比较阅读: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有何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
老师国文老师代课国文老师都是国文老师
所教内容宋词(古)现代诗(今)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诵读课文的特点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
学生们的感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学生都被深深感动学生都深受感染
对“我”产生的影响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对新文学更有兴趣“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6.欣赏诵读两首诗,感受其中的情味。
明确:两首诗,一古一今,一个慷慨悲壮,一个伤感动情。作者的回忆描写越具体,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越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
7.第5段为什么“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至今难以忘怀
明确:年轻的代课老师用自己满含深情的朗诵,演绎着田汉《南归》中的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恋之情。这种感情深深感染着“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8.齐读第7段。
思考: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想通过回忆往事给青少年什么建议?你对自己的读书有何改进?
明确:一方面,启发青少年要爱生活,爱自然,爱祖国,做一名懂得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勉励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9.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此,“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10.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明确: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不仅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而且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不仅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也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任务三:品读语句,感“依依"之情
1.默读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依依之情的句子,在书旁空白处批注理由。
①示例:“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批注:“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里用鲜明的对比,突出几件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历久弥新。既照应标题,又引起下文。
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批注:结尾直抒胸臆,点题,照应题目,强调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之大,表达了十分留恋之情。
③“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批注:化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句,说明诗句在作者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④“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批注:“几十年过去”“至今"可以看出时间过去之久,“镌刻”“信口背出"看出记忆之深。
⑤“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批注:用“只要……就……"突出两位国文老师朗诵时的情状已经定格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以忘怀。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从加点词角度)
赏析:“凝视"意为聚精会神地看,写出“我”看画时的专注,表现了“我"对这幅山水画的痴迷。
◎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2)原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和学生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
(3)原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赏析: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凝注”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
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两个题目虽都揭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往事依依"更形象地表达出对往事的怀念,有依依不舍的意味;同时,题目新颖、含蓄,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意对即可)
4.创意表达:对往事说“依依”
示例:
往事依依,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秀美……
往事依依……
……
任务四:探成长源头、谈获得启示
1.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和助读资料,一起来找寻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
助读资料:于漪(192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明确:于漪老师少年时代就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她成长的源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源头的,于漪老师的成长还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
2.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
【示例一】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示例二】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
三、本课小结
于漪深情追溯了童年、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
四、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芦苇(lú)狼惫(bèi)凝视(nínɡ)记忆犹新(yōu)
B.逃窜(cuān)广阔(kuò)吟颂(sònɡ)津津有味(jīn)
C.沉浸(jìn)绚丽(xuán)镌刻(juān)身厉其境(lì)
D.模糊(mó)教导(jiào)慷慨(kǎi)滚瓜烂熟(shú)
点拨:A.“狼惫"应写作“狼狈”,“犹"应读作yóu;B.“窜”应读作cuàn,“吟颂"应写作“吟诵”;
C.“绚"应读作xuàn,“身厉其境”应写作“身历其境"。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
曾经的他是大家眼中的才子,写文绘画无所不能。读其文,深觉醍醐灌顶、酣畅淋漓;观其画,仿佛______山水之间、烟波_之中。_,现在的他江郎才尽,毫无灵感,即使_,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A.彷徨巍峨除非搜索枯肠
B.徜徉巍峨然而呕心沥血
C.彷徨浩渺除非呕心沥血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