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课件_第1页
第一讲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课件_第2页
第一讲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课件_第3页
第一讲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课件_第4页
第一讲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一、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二、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1840-1949年)三、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一、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辟雍”、“成均”、“上庠”、“东序”“官学”“私学”“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博士弟子”“博士”“精庐”或“精舍”书院科举制度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二、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1840-1949年)(一)清末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开端(二)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高等教育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一)清末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开端龚自珍、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创办洋务学堂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就是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洋务学堂的兴办而发轫的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效法日本,实行变法兴学育才“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今日中国之弊,人才乏也,人才之乏,不讲学也”

“天下之变,岌岌哉!夫挽世变在人才”

“今日中国之大患,苦于人才之不足,而人才不足由学校不兴也”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维新变法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化方面的改革:①废八股,改试策论,选拔体用兼备的人才②省、府、州、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③设立经济特科,培养“通经济变”的人才④筹办京师大学堂⑤各省创办专门学堂⑥筹设农务学堂、茶务学堂、蚕桑学堂⑦设立译书局⑧广开言路⑨奖励著书立说和发明创造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筹办“新学”

1901年1月29日,亡命西安的清廷发布了筹办“新学”的上谕,上谕说:“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法积则敝,法敝则更,要归于强国利民而已”;“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并限期两个月,要求朝廷百官,驻外使臣,各省督抚,“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书院改学堂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中国第一部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壬寅学制”

三段七级蒙养学堂初等教育段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学校系统中等教育段中学堂高等学堂即大学预备科高等教育段大学堂大学院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是1904—1911年间整个清末教育的法律规范

三段七级蒙养学堂初等教育段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学校系统中等教育段中学堂高等学堂即大学预备科高等教育段分科大学通儒院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开始确立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初创的山东大学堂,设总办1员,相当于校长,总理学堂一切事务;设总教习1员,总理择聘教习人员和核定课程(即教务长);设监督1员,负责督饬学生。学堂聘用中学教习6名、西学华人教习6名、西学洋人教习3名。另外聘有司事等管理人员、夫役等服务人员。大学堂分为备斋、正斋、专斋督课备斋(相当小学)习浅近各学,两年毕业,主要学习中国经史、国朝掌故大略,并授以外国语言文字、史志、舆地、算术各项初级浅近之学。正斋(相当于中学)习普通学,四年毕业,分政学、艺学两门。专斋(相当于大专和大学)习专门学,两年至四年毕业

山东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用,务各实事求是,力戒虚浮,节为明体达用之材,仰副朝廷图治作人之至意。”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山东大学堂同私塾和科举制度相比较,已经有了质的不同

首先,它已经具备了近代正规高等学校的体制和规模其次,虽未划分专业,但也分了本科和预科,学制定为三年,并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不及格的不能毕业第三,除了经学外,还开设了20多门课程,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二)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首先,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重新修订了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初等小学四年初等教育二级纵向三段四级高等小学三年中等教育四年教育系统高等教育六至七年普通教育横向三个系统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系统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大学预科纵向三级大学本科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大学院

大学预科、本科和大学院横向三大块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清末相比,主要有三点变化:其一,彻底否定尊孔读经,取消大学经学科其二,大学设评议会和教授会,让教授参与学校管理其三,规定大学以文理科为主,初次触及到大学的科系设置问题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袁世凯------“复古教育”教育宗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1919年“五四”运动后

“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主要有:

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如医科大学、法科大学、林科大学等);大学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各科可根据内容的简繁,在此限度内斟酌决定,但医科大学、法科大学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因学科及地方的特殊,可以设立专门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三年。大学和专门学院都可以附设专修科,修业年限不等。为补充初级中学师资的不足,可以设置二年制的师范专修科,附设在大学的教育科或师范大学里;大学院为大学毕业生及具有同等程度者进行研究之所,年限不定。《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规定,被认为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渐趋完备。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1924年2月,《国立大学校条例》20条

(1)“国立大学校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2)国立大学校分文、理、法、医、农、工、商等科。国立大学校得设数科或单设一科。各科分设各学系。(3)国立大学校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资格者。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学生修业完毕,试验及格者,授以毕业证,称某科学士。(4)国立大学校设大学院,大学毕业生及具有同等程度者入之,研究有成绩者,给予学位。(5)国立大学校应设各种专修科及学校推广部。(6)国立大学校设校长一人,由教育总长聘任。设正教授、副教授,由校长聘任,并得延聘讲师。(7)国立大学校设董事会,审议学校计划、预算、决算及其他重要事项。(8)国立大学各科、各系及大学院各设主任一人,由正教授或教授兼任之,各科、各系及大学院各设教授会,以本科、本学系、大学院正教授、副教授组成,规划本单位课程及教学。(9)在高级中学未普遍设置以前,国立大学校得暂设预科,招收旧制中学及初级中学毕业生,其修业年限:在四年制毕业者二年,在三年制毕业者三年。(10)私立大学校参照本条例办理。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私立大学创建于1912年的中华大学和大同学院成立于1913年的中国大学与朝阳大学举办于1919年的南开大学创建于1921年的厦门大学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教会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登州文会馆、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天津工商学院、岭南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教会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弘扬神学,传播宗教,培养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服务的知识分子。狄考文曾说:“不愿意将西方科学引进到中国来,这既不是正确的政策,也不是真正的基督教精神所在。我们不相信愚昧就是虔诚之母,在中国我们不能不从事教育工作,不管同意与否,西方科学将照样输入中国。教会要是明智的话,就应当站在教育工作最前列,在中国取得如同它在西方国家所取得的地位,充当中国比较高级和优化教育的先驱。这是它固有的权利,也是它应尽的责任。这样做既可扩大科学和文化的影响,也可促进教会自身的发展。”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改革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改革措施:一是延揽人才,优化师资

二是改革管理体制

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四是组织各科研究会,创办学术刊物,举办学术讲演会,提倡思想自由,培养科学精神

五是重视美育,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高等教育

1.抗战以前10年的高等教育

“教育必须适应政治方面的要求,而政治必须仰仗教育方面底播种。……要使全国人民对于三民主义不但接受而且实行,从政治上实现三民主义,便非有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教育不可。”

蒋介石说:“国民革命之工作,尚未完成,其最大基础,实为教育。如此基础不固,危险实甚。”

“我们中国要在二十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只有依照总理的三民主义,拿三民主义来做一个中心思想,才能统一中国,……我们现在只有研究总理的三民主义,拿来做建设的方针,不要讲共产主义,不要讲国家主义,也不要讲无政府主义。……以党治国,是以党义治国,就是以本党的三民主义来治国。”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国民党的教育方针----“党化教育”

国民党的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计民生,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实现教育宗旨的八条原则:(1)各级学校之三民主义之教育,应与全体课程及课外作业相连贯。(2)普通教育,须根据总理遗教,以陶融儿童及青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并养成国民之生活技能,增进国民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3)社会教育,必须使人民认识国际情况,了解民族意义。并具备近代都市及农村生活之常识,家庭经济改善之技能,公民自治必备之资格,保护公共事业及森林园地之习惯,养老恤贫防灾互助之美德。(4)大学及专门教育,必须注重实用科学,充实学科内容,养成专门智识技能,并切实陶融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5)师范教育,为实现三民主义的国民教育之本源,必须以最适宜之科学教育,及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学术上最健全之师资,为主要之任务。于可能范围内,使其独立设置,尽量发展乡村师范教育。(6)男女教育机会平等。(7)各级学校及社会教育,应一体注重发展国民之体育。(8)农业推广,须由农业教育机关积极设施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1929年7月6日颁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1929年8月19日颁布了《专科学校规程》1931年3月26日颁布了《修正专科学校规程》1929年7月26日颁布了《大学组织法》1929年8月14日颁布了《大学规程》1931年9月3日颁布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1934年5月19日颁布了《大学研究所暂行组织规程》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是:①学生应切实理解三民主义的真谛,并具有实用科学的智能,俾克实现三民主义之使命;②学校应发挥艺术机关之机能,使成为文化的中心;③课程应视国家建设之需要的依归,以收为国储材之用;④训育应以三民主义为中心,养成德智体美兼备之人格;⑤设备应力求充实,并与课程训育相关联。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国民党统治初期,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专科学校(即民初的专门学校)、独立学院、大学和研究所四种。

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宗旨,分国立、省市立和私立三种。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二至三年,医科另加实习一年。独立学院是规模较小的大学。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除医学专业五年外,其余均四年毕业;分国立、省市立和私立三种,但所有大学的设立、变更及停办,均须经教育部审核。研究所具体可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研究所,凡具备三个研究所以上者,始得称研究院。研究院(所)制度是国民党统治初期开始真正建立起来的,但实际取得的成绩比较微小。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山东大学(1)名师荟萃,学子向往

著名诗人闻一多担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知名作家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教育家黄敬思任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行政系主任数学家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化学家汤腾汉任化学系主任生物学家曾省任生物系主任此外,楚词专家游国恩、小说家沈从文、物理学家任之恭、化学家傅鹰等也被聘在各系任教。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2)具有特色的院系设置

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文理学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学系的院系设置农学院研究部推广部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国立山东大学的办学特色:第一,文学院与理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因为文理不能划得界限太清楚了,譬如有许多课目,过去都划在文科里,现在却都归为理科了;如果文理两院合并,自然可以使文科的学生不致忽略了理科的东西,理科的学生也不致忽略了文科的课程。所以,山大合并来办是非常好的。第二,是理工两学院都在一起来办——我们知道工与理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工就是理的应用,理就是工的基础,两个东西是不应分开的。现在山大将两院在一起来办,自然很经济,而且很容易得到好的成绩的。第三,是农学院能按照本省的农业情形,加以研究,再想法来改良和发展本省的农业,这也是非常适宜的。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3)严格的管理实行“学年学分制”,规定各项课程均按学分计算,每学期每周授课一小时为一学分,实验及无须课外自习的课程,以二小时至三小时为一学分。各学院学生修业年限为四年,中文、外文两系学生至少须修满138学分,文理学院的数、理、化、生四系及工学院的学生均须修满165学分。即使已修足规定的学分,但未满四年,也不能提前毕业,可以选习特种学科。此外,还须修满体育8学分、军事训练6学分、党义4学分,这三项学分不包括在规定的总学分之内。学生在毕业之前还须提交一篇论文(可以译书代替)。

学生所修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种。每学期开学后,学生可以依照各学系学程指导书自行选课,在上课两周以内还可改选、加选及退选。但学生选课须经系主任批准;改选、加选及退选须经有关教师及所属系主任核准。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学生可以转院或转系,这是首任校长杨振声的一贯主张。他曾说:“人对于某种科学或艺术,有天生的难易,是万不可勉强的。万一走错了路,一生吃苦不尽。在大学第一年,给大家一个自觉的试验,第二年知不相宜可以转系,也是这个意思。你必须把自己的能力用的适当,然后才能于人有益,所以说要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学生学业成绩分为五等:甲等90分以上;乙等80分以上;丙等70分以上;丁等60分以上;戊等不满60分。课程成绩为戊等者为不及格,不给学分,如系必修课,须要重修。国立山东大学对学生学业的管理,一向极为严格。学则规定:“凡一学期中于某学程缺课逾三分之一或旷课满五小时者,不得参与该学程之学期试验,并不得补考”(只能重修);“凡一学期中缺课逾所修各学程总时数三分之一或旷课满二十小时者,即令休学一年。”这些规定,在实践中成了督促学生勤奋用功的鞭策力量,使之不肯轻易请假或旷课,对于安定教学秩序、树立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有的规定可能有点过于苛刻,其效果适得其反。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考试制度也很严格,分为临时试验、学期试验和毕业试验三种。

学生淘汰率文理学院入学生毕业生淘汰率年份人数年份人数193019311933921167919341935193753874842.6%25%39.2%工学院入学生毕业生淘汰率年份人数年份人数19321933323019361937191940.6%36.7%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2.抗日战争期间的高等教育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区的高等学校大致经过了大迁移、恢复调整和巩固办学成果三个阶段

自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以前,是高等学校向后方大迁移的阶段

自1938年10月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是大后方高等学校恢复调整的阶段

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

自1941年12月,日本侵略军袭击珍珠港和香港等地,发动太平洋战争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为止,是大后方高等教育艰苦地巩固办学成果的阶段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的广大的抗日根据地,为培养抗战人才,也创办了许多以培养抗日干部为主的革命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大片的沦陷区里,伪满和汪伪政权则忠实地执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总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积极推行奴化教育1945年,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伪满和汪伪政权被完全摧毁,其奴化教育也彻底破产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3.抗战胜利后4年的高等教育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四、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一)建国初期对旧中国高等学校的接管、接收与初步改造(二)20世纪50、60年代对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初步探索(三)文化大革命十年对高等教育的破坏(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一)建国初期对旧中国高等学校的接管、接收与初步改造(1)对公立学校的接管必要的改造:一是取消反动的政治课程;二是取消国民党的训育教育;三是新开设“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史”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四是组成校务委员会,行使管理学校的权利,实行民主管理。(2)对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进行接收(3)对私立学校的管理与接办

政府对私立学校采取了“积极维持,逐步改造,重点补助”的方针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二)20世纪50、60年代对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初步探索1.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

(1)仿效苏联高等学校的类型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院系调整的基本原则---依据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急需,借鉴苏联发展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对口人才的经验,整顿与加强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特别是工业学院具体调整方案---仿效苏联高等学校的类型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将高等学校分为综合大学和专门学院两种。即取消原大学中的学院,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科,或新建专门学院,或合并到已有的同类学院中去。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50年代初以发展专门学院为主的院系调整,通过集中国家资源,迅速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问题也十分明显一是过度“专业化”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的内涵,造成学校和学科结构的文理分驰、理工分家。由于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细、越来越专,致使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比较偏狭,从而缺乏发展后劲和创造力,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浪费。二是这次院系调整严重削弱了大学文科教育,高等教育的价值和结构出现了“重理轻文”的严重偏斜。1949年时,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33.1%;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减为14.9%;1957年这一比例下降为9%。1962年,仅为6.8%。三是综合性大学被严重削弱和伤害。全国综合性大学由调整前的55所减为17所。而且经调整后的综合性大学已不再是世界通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多学院、多学科的大学,而仅仅是文理科综合性大学。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2)学习苏联经验,“全面”、“系统”地开展教学改革

首先,仿照苏联模式,改变了原有的系科设置,重新设置了专业

其次,以苏联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为蓝本,制定全国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

再次,制定与教学计划配套的、统一的教学大纲

第四,增加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

第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性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聘请苏联专家到我国高等学校讲学和指导教学改革。当时这些苏联专家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的:其一,介绍本国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和各教学环节应达到的要求,帮助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二,通过作报告、上课和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培训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其三,给研究生讲课其四,指导教师编写讲义和教材其五,帮助建立一套高等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3)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953年专门成立了高等教育部凡中央高等教育部颁布的有关全国高等教育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其有必要变通办理时,必须经中央高等教育部或由中央高等教育部报请政务院批准。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进行教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成绩:一是按照国家建设的需要,建立起了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二是按照国家需要,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三是按照国家建设的需要,调整了高等教育的结构,改变了旧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局面。四是按照国家需要,开设了一些国家急需的新专业。五是提高了高等学校的教学与学术水平,培养了一批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失误主要表现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统得过多、管得太死,高等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不利于学校因地制宜地发展和办出特色;没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专门学院的学科过于单一,不利于新学科新科技的交叉发展;人才培养只注意一种模式,过于呆板化一。这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拔尖人才。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2.1958年的教育革命

(1)明确地、系统地提出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一切教育行政机关和一切学校,均应受党委的领导;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均应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门所属的学校,在政治上应当受当地党委的领导。”

(3)下放高等学校办学权利,实行多种形式办学(4)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5)教育教学领域全面进行改革其一,修定教学计划,把生产劳动纳入教学计划其二,修定教学大纲,重新编写教材其三,改革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环节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1958年的教育革命,名为大破大立,实为破多立少,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打破了科学的教学体系,打破了正常的师生关系,看起来轰轰烈烈,整天报喜献礼,实际上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为纠正大跃进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左”的错误,教育部从1961年至1963年连续召开了一系列调整工作会议,强调高等学校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曲折

“文化大革命”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造成的损害:1.“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一伙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搞乱了高等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给人们在精神上留下巨大创伤首先,在办学目的方面,否定高等学校是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的场所,而认为学校应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主张大学应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其次,在办学的领导方面,否定高校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主张踢开党委,让群众或工宣队领导学校。再次,在培养目标方面,否认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强调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与工农划等号”的普通劳动者,强调毕业生要“社来社区”、“哪来哪去”。第四,在培养途径方面,片面抬高实践的教育作用,把“实践出真知”扭曲成事事都要从直接经验开始,认为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学到知识,进而要求所有的高等学校都要“开门办学”。第五,在师生关系方面,任意贬低教师,大批所谓“师道尊严”,不恰当地抬高学生的作用,甚至宣扬工农兵学员“上、管、改”,完全颠倒了正常的师生关系。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2.“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高等学校被撤并、合并,高等教育事业实际上出现了萎缩3.“文化大革命”期间,普通高等学校少为国家培养百万名以上合格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一代人才的断层4.“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学校的大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被毁坏和丢失,大量校舍被侵占,校内基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高等教育的“硬件”建设受到极大破坏5.“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学校的广大干部、教师受到严重摧残

考教授风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1.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已达2000多所。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23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我国高等教育已历史性地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除此之外,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自学考试、民办大学等高等教育形式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从无到有,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西部地区群众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高校的育人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二是高校的学术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是高校的师资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四是高校的基地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3.高等学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突出

4.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1)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成绩显著

从1977年起恢复了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主要是把过去单一的国家计划招生,改变为既有国家计划招生,又有委托生、定向生、自费生、保送生的多种招生方式并存的新的招生体制。

1994年国家教委对高校招生制度又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要求。提出建立非义务教育的大学教育收费制度,所有大学生都要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并开始在一些学校试点,到1997年,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都统一实行了这一办法。

“3+1”方案

“3+2”方案

“3+x”方案网上录取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2)高等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国家统一包分配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自主选择职业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3)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行以学分制为重点的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中期筛选或称中期选拔或称中期考核制度

实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度

英语+法学国际政治+英语数学+金融化学+化工国际贸易+英语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法学

实行三学期制

实行导师制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4)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

一是中心城市举办的“市属高校”的兴起,突破了以往“只有中央和省级政府办学”的体制二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进一步突破了单一政府办学的体制

三是“一校两制”的发展,开辟了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新局面

四是“共建、合作办学和参与办学”的形式得到了发展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5)扩大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并规定,高等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依法自主设置和调节系科、专业;自主制定招生计划、选择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资助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6)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第二讲大学教师的职能和职业素质要求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一、教师职业的形成二、教师劳动的价值三、教师的地位四、大学教师的职能和类型五、大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一、教师职业的形成早在远古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一些部落和氏族的首领、富有经验的老人及妇女,把他们积累的劳动、生活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因而出现了早期的教育活动。这些部落、氏族的首领、富有经验的老人和妇女便成了年轻人的“老师”。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伏羲氏教民打猎包牺氏教民以渔神农氏教民嫁穑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是在学校出现之后形成的夏商时期:官师一体春秋时期:私人讲学逐渐组织化和定型化

秦汉时期:学在官府又占了上风两晋时期:“学馆”

教师职业与官场开始分离隋唐时期:教师扮演着培养应试举子的角色直到近代,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出现,教师这一专门职业才开始形成。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二、教师劳动的价值“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容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容可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君子三乐之一教师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工作。有什么能比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成长更令人欣慰的呢?那份愉悦,那份幸福,那份满足,可以让人忘掉一切烦恼和艰辛,那种感受是只有我们老师才能体会和享受到的。又有什么能比永远和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人在一起更让人富有激情,更让人富有创造力的呢?培养学生,就是创造未来。我们给予学生的是知识,是思想,而学生给予我们的是生命和思想的活力,是希望。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三、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是指社会给与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孟子:“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荀子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

老子:“不贵其师,不受其资,虽智大谜”《吕氏春秋》:“疾学在于尊师”杨雄:“师者,人之模范也”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从魏晋到唐初:“举贤不出世族,教法不及权贵”“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元代: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弟子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首先,政治地位提高了。

在全国、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教师都占有一定比例,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大大提高了。

其次,社会地位提高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再次,教师的经济地位提高了

《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立符合教育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切实保证教师的工资水平随国民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四、大学教师的职能和类型大学教师的职能:1.教学职能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1)从课堂“独奏者”向“伴奏者”转变(2)从“知识传播者”向“智能开发者”转变(3)从单纯“指导者”向“指导与合作者”转变(4)教内容,但更重要的是要教方法

“授人以渔”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2.育人职能

在大学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高校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人”的重任。与其说未来操纵在政治家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教师手中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学知(learningtoknow)学做(learningto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tobe)

“教育的四个支柱”

“知识如果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中,犹如疯子握有一把利剑。”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3.科研职能传统的教书匠式的教师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自身的需要,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将成为未来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不出版就灭亡”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4.社会服务职能

大学教师不仅要在校园里组织教学、参与科研,而且还要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承担厂矿企业委托的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或开展校外咨询服务,成为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催生者”,以此直接服务于社会。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师的不同类型科研型知识传授型游离型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五、现代社会大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大学生心目中的大学老师:1.精通所教学科,指导学生耐心。2.知识广博。3.平易近人。4.教学方法好,讲课有条理。5.对学生严格要求。6.处理问题公平合理。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平易近人,善于演讲,尊重学生

1.学识与经验都很丰富。2.对学生友爱、热忱、体贴、仁慈;3.有崇高的理想。4,与学生打成一片,5.耿直公道。6.活泼、幽默。7.为人坦率。8.教学认真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一)道德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教师师德的根本标志,也是教师整体素质中的核心部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人之模范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向师性”、“模仿性”

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犹如一台精神文明的播种机,通过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种子撒向四方,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和道德传统得以代代相传。

如果把教学看作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那将会是老师与学生双方的痛苦;如果把教学视为传播学术理念、人生体验的桥梁,那将会得到一种心灵流泻的快乐。

第一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在第20个教师节之际,山东大学的教学名师们向全校教师发出了倡议:第一,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大学教师,我们要以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讲授好每一堂课,培育好每一个学生。第二,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学生是大学的生命,教师是大学的灵魂。讲求言传身教,注重师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名教师就是一面旗帜。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们要继承发扬这一美德,模范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有尽善尽美的道德追求;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