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2024·广东高考模拟)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困的农夫无力购买,只能接着运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D)A.自然经济渐渐解体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解析]材料表明富农地主有着先进的耕作工具而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反,贫苦百姓因为没有先进的工具而随时会出卖土地,表明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D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斗争后,A项解除;铁犁牛耕在汉代已经普及,B项解除;材料反映农夫可以出卖土地,表明汉代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C项解除。故选D项。2.(2024·江苏南通三模)唐代以前,耕犁须要两头牛才能牵引,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来说难于运用。唐代以来,耕牛和牛耕具渐渐被长江下游地区的农夫所接受。该改变受益于唐代(C)A.耦犁普及到长江流域 B.筒车用于农业浇灌C.耕犁技术进一步发展 D.铁犁牛耕起先出现[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不便利运用两头牛牵引的耕犁,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夫之所以接受耕牛和牛耕具主要是因为耕犁技术取得了进步,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故选C项;耦犁是汉代出现的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技术,与题意不符,解除A项;筒车属于浇灌工具,解除B项;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解除D项。故选C项。3.(2024·山东济南质检)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夫自制,然而到战国时期,农夫的很多农具则须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C)A.诸侯国激励发展工商业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D.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解析]“战国时期,农夫的很多农具则须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运用,农夫自制较难,须要到市场上购买,故反映了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解除C项;材料主旨与诸侯的政策无关,解除A项;战国时期小农经济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解除B项;地主阶级与农夫到市场购买农具没有干脆关系,解除D项。4.(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运用有具体的规定,假如铁器损坏,必需依据状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需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需达到肯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需接受惩罚。这些规定(B)A.反映出秦律的严苛残暴B.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C.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渐渐普及[解析]“假如铁器损坏,必需依据状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需判罪”说明秦朝对于铁器和偷盗耕牛的人必需判罪,明显是爱护农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精耕细作,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5.(2024·北京西城二模)有学者指出: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B)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冶铁技术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C.统治者实行了养精蓄锐政策D.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和推广[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方面的飞跃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进步,突出代表是冶铁技术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出现了铁农具,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能够调动农夫生产主动性,但是其不是农业生产飞跃发展的主要缘由,解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并未实行养精蓄锐政策,解除C项;高产作物引进是在明清时期,解除D项。6.(2024·浙江一模)西周的诗篇中有不少描写“千耦其耘”劳动场景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种改变反映了(C)A.田赋转以劳役形式为主B.国家政权对小农剥削压迫加剧C.农业生产趋向精耕细作D.铁犁牛耕干脆导致井田制瓦解[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中出现“千耦其耘”的集体劳动场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技术的运用,则出现了“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由此可知,这种改变反映了农业生产趋向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和田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国家政权对小农的剥削,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缘由,故D项错误。7.(2024·山东威海一模)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B)著作内容《国语》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庄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孟子》深耕易褥(锄草)A.铁犁牛耕起先出现 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解析]题干中的农业记载认为深耕之后的土地平整、锄草有助于农业发展,这种理念较为先进,B项正确;A项错在“起先”,解除;题干未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除C项;题干记载内容是关于精耕细作的,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解除D项。8.(2024·广西桂林月考)西汉晚期,北方出现新的耕作法——区田法,具体做法为:首先,将土地挖成带状低畦或方形浅穴作为耕种区,并进行深耕,不耕区外的土地;其次,在耕种区进行等距点播和适当密植;此外,加强中耕除草,刚好浇灌施肥。区田法的出现(C)A.加速了经济重心向南方的转移B.进一步激化了人多地少的冲突C.增加了小农经济抵挡风险韧性D.反映铁器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解析]区田法是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特点是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运用人力,精耕细作,防旱保收,求得单位面积的高额丰产,增加了小农经济抵挡风险的实力,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解除A项;区田法是在耕种区进行的耕作法,与人多地少冲突的激化无关,解除B项;材料信息与铁器牛耕无关,解除D项。9.(2024·辽宁抚顺二模)据统计,已发觉属于东汉时期的铁犁和牛耕图有50多处,分布在豫、陕、冀、晋、鲁、皖、苏、辽、内蒙、甘、新、川、贵、粤、闽等15个省区。这说明(A)A.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 B.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C.东汉奠定了中国疆域 D.中原是当时经济中心[解析]东汉时期的铁犁和牛耕图分布在全国15个省区,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故选A项;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说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解除B项;奠定中国疆域基础的是清朝,解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解除D项。10.(2024·重庆模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值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上述农谚主要反映了(C)A.古代农业生产要驾驭节气改变B.小农经济存在脆弱性和落后性C.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D.小农经济下农夫生产主动性高[解析]材料中谚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要注意时令、施肥、春耕等,体现了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解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存在脆弱性和落后性,解除B项;材料中谚语无法体现农夫生产主动性,解除D项。11.(2024·陕西榆林月考)《新唐书·地理志》具体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近人统计南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见下表。这反映了(C)省份(今)隋朝(次)唐朝(次)浙江省244江苏省118安徽省112A.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C.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D.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有两个信息,一是文字信息,二是表格信息,两个信息共同指向的主旨是“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就是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即经济重心的南移,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在隋朝仍被执行,且材料中无明显体现,故解除;由于我们无法看到北方或者其他地区水利工程的信息或其他农业发展的信息,故不能够以偏概全,B、D两项错误。12.(2024·天津红桥模拟)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刚好,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敕令(C)A.保证唐朝社会长久旺盛 B.持续唐初养精蓄锐政策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解析]降低婚嫁年龄,而且依据户口增减进行考核,这种举措目的是增加人口,而增加人口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C项正确;人口增加和社会长久稳定旺盛并无必定联系,解除A项;唐玄宗时期已经不再是养精蓄锐政策,解除B项;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农业生产以繁重的体力劳动换取低微的收获,企盼以自己的辛勤劳作,维持对土地的占有和运用……“一夫之耕,食有余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干脆限制下的“编户”,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担当者。自耕农的正常发展,社会就会相对安定,国家的赋入和储备就会相应的增多,国力就会随之强盛。反之,自耕农大量破产,经济危机就会加深,社会就会动荡担心。但是,古代自耕农经济并不是独立于封建经济体系之外的“自由王国”,在它的身旁,存在着强大的地主制经济,即使有政府对自耕农的扶持,但是历代王朝都不行能把扶持自耕农政策奉行究竟。在这两方面压力夹击之下,促使自耕农的不稳定系数增大,常常发生分化。——摘编自松龄、鹏翔《略论自耕农经济结构及其历史作用》材料三只要有土地买卖的存在,就会有土地兼并的发生,自耕农的小块土地是地主土地兼并的首要目标,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与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无法躲避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盘剥。小农有自己独立的经济,生产主动性较高。生产动力就等于生产力,肯定生产力水平下可供开垦的土地是有限的,人口的无限增加无疑会使农村中少地和无地的贫农增加,出现农夫破产的现象。——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在古代中国导致小农经济破产的因素。[答案](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担当者;干脆受封建国家的限制。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3)因素: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土地兼并;商品货币的影响;天灾人祸;人口的压力。[解析](1)依据材料“一夫之耕,食有余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相关学问概括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从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生产单位、生产形式、经济形态等角度思索。(2)由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干脆限制下的‘编户’,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担当者”,可概括归纳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即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担当者;由材料“自耕农的正常发展,社会就会相对安定”,可见“作用”即为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3)依据材料二中封建国家对待自耕农经济的看法及结果的相识理解,结合封建国家的经济政策等所学学问分析,古代中国导致小农经济破产的因素可以从封建剥削、土地兼并、自然灾难和人口压力等方面说明。14.(2024·山东安丘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绚丽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应,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浇灌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缘由》等整理依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学问,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输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应,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