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滕州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征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摘自毛泽东《矛盾论》)材料二: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或相对性,要从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对此,毛泽东特别强调,“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有两种情形需要特别注意加以分析,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矛盾关系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的矛盾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会发生变化的。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毛泽东对辩证法学说最显著的贡献,在于他详尽地阐发了“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这两个概念。美国学者斯图尔特·R·施拉姆就认为,“在中国,由于国内形势和与列强的关系都是不稳定的,不可预测的,因此,在一个既定时期内,要确定哪种因素或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就不仅仅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而且是迫在眉睫的策略需要”。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社会矛盾的含糊性和复杂性,把矛盾问题置于突出地位,并力图把这种深刻的认识在革命策略中具体化。这一点,对于当时革命斗争的成败关系极大。在《矛盾论》“结论”中,毛泽东强调:“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这两点对于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至关重要。短短一段话,文字不多,却凝结了中国革命历程中无数经验和教训。这些重要道理不可含糊,稍有疏忽,就会铸成大错;必须慎之又慎,准确把握,正确处理。(摘编自郭湛《く实践论〉〈矛盾论〉与百年中国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及矛盾的两方面都具有本身的特殊性。B.从概念范围上看,主观性也是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体现了客观事物间的联系性和内部规律。C.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因此要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D.把矛盾问题置于突出地位并将其在革命策略中具体化,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特点决定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了解矛盾各方面,就要充分了解矛盾各方面的特定地位,和对方发生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作斗争的具体方法等。B.知道客观地看问题、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有助于我们在研究问题时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关键或规律。C.美国学者斯图尔特·R·施拉姆认为,毛泽东对辩证法学说最显著贡献是详细的阐发了“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这两个概念。D.想要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需要注意区别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也需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解决问题陷入“表面性”的一项是()A.荣国府财政紧张,王熙凤无法消减主子的用度,也找不到好的开源办法,只能靠在奴仆身上省钱维持。B.刘备在荆州失守后,为了给关羽复仇而发动对东吴的战争,不顾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结果遭遇惨败。C.晁盖在得知曾头市的挑衅后,愤怒不已,决定亲自下山攻打,在战斗中过于自信,不幸中箭身亡。D.在孙悟空识破了白骨精的变化并打死了她后,唐僧不多方了解,偏信猪八戒的挑拨,将孙悟空赶走。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熟语,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请根据材料谈谈《矛盾论》对我们认识新时代存在的矛盾、问题有什么启示。【答案】1.C2.C3.A4.①“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形象地说明了片面性的特点,使论证更生动形象。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过引用熟语,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③这些熟语的使用,使论证语言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5.①要具体分析新时代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认识到它们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不能一概而论。②要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明确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③要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深入地研究问题,防止错误和僵化。④要根据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矛盾分析的重要性与方法论。材料一强调从整体与部分两方面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和全面性,反对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材料二则深入阐述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理论,以理解当时中国复杂的社会情境及革命策略。总体上,两者均强调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倡导具体分析具体情况,以提升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和策略性。【1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C.“因此要用不同质方法才能解决”错,根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可知“不同质的矛盾”和“不同质的方法”之间是条件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2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C.“美国学者斯图尔特·R·施拉姆认为”错误,根据原文“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毛泽东对辩证法学说最显著的贡献,在于他详尽地阐发了‘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这两个概念”可知,毛泽东对辩证法学说最显著的贡献是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故选C。【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由“也找不到好的开源办法,只能靠在奴仆身上省钱维持”可知,王熙凤没有深入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用了一个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4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和论证效果的能力。①“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意思是指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比喻眼光短浅;再结合原文“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可知,只关注问题的某个局部方面,而忽略了问题的整体和全局情况,从而导致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此熟语形象地说明了片面性的特点,使论证更生动形象。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写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那么在军事纷争中,无论进行多少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写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此两句分别出自《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并且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语言;再结合“也懂得片面性不对”“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可知,通过引用熟语,论证了片面性的危害,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③这些熟语简短有力,内容明了,这些熟语的使用,增加文章的文采、吸引读者兴趣、帮助理解文章内容、增强了感染力,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5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由原文“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可知,在任何一个大的事物或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都包含着多种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而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不同矛盾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并且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②由原文“在复杂的矛盾关系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可知,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需要集中力量找出并解决那些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以及在每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③由原文“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等信息可知,在研究问题时,应该避免从个人的主观想法或偏见出发;在研究问题时,应该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只看到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在研究问题时,应该深入事物的本质,避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④由原文“但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会发生变化的”“在中国,由于国内形势和与列强的关系都是不稳定的,不可预测的,因此,在一个既定时期内,……并力图把这种深刻的认识在革命策略中具体化。这一点,对于当时革命斗争的成败关系极大”等信息可知,在对立统一规律中,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根据特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枸杞树季羡林在不经意的时候,一转眼便会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这使我困惑。最先是去追忆:什么地方我曾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么?是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个花园里么?但是,都不像。最后,我想到才到北平求学时住的那个公寓;于是我想到这棵苍老的枸杞树。我现在还能很清晰地温习一些事情:我记得初次到北平时,在前门下了火车以后,①这古老都市的影子,更像一个秤锤,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我住进西城的某一个公寓里去了。我仍然非常迷惘而有点近于慌张,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给一层轻烟笼罩起来似的,我看不清院子里的什么东西,我甚至也没有看清我住的小屋,黑夜跟着来了,我便糊里糊涂地睡下去,做了许许多多离奇古怪的梦。虽然做了梦;但是却没有能睡得很熟,刚看到墙上有点儿发白,我就起来了。因为心比较安定了一点,我才开始看得清楚:我住的是北屋,屋前的小院里,有不算小的一缸荷花:四周错落地摆了几盆杂花。我记得很清楚:这些花里面有一棵仙人头,几天后,还开了很大的一朵白花,但是最惹我注意的,却是靠墙长着的一棵枸杞树,已经长得高过了屋檐,枝干苍老勾曲像千年的古松,树皮皱着,色是黝黑的,有几处已经开了裂。幼年在故乡的时候,常听人说,枸杞是长得非常慢的,很难成为一棵树,现在居然有这样一棵虬干的老枸杞站在我面前,真像梦;梦又掣开了轻渺的网,我这是站在公寓里么?于是,我问公寓的主人,这枸杞有多大年龄了,他也渺茫:他初次来这里开公寓时,这树就是现在这样,三十年来,没有多少变动。这更使我惊奇,我用惊奇的太息的眼光注视着这苍老的枝干在沉默着,又注视着接连着树顶的蓝蓝的长天。就这样,我每天看书乏了,就总到这棵树底下徘徊。在细弱的枝条上,蜘蛛结了网,间或有一片树叶儿或苍蝇蚊子之流的尸体粘在上面。在有太阳和灯火照上去的时候,这小小的网也会反射出细弱的清光来。倘若再走近一点,你又可以看到有许多叶上都爬着长长的绿色的虫子,在爬过的叶上留了半圆缺口。就在这有着缺口的叶片上,你可以看到各样的斑驳陆离的彩痕。②对了这彩痕,你可以随便想到什么东西,想到地图,想到水彩画,想到被雨水冲过的墙上的残痕,再玄妙一点,想到宇宙,想到有着各种彩色的迷离的梦影。这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在这小的叶片上呈现给你。当你想到地图的时候,你可以任意指定一个小的黑点,算作你的故乡。再大一点的黑点,算作你曾游过的湖或山,你不是也可以在你心的深处浮起点温热的感觉么?这苍老的枸杞树就是我的宇宙。不,这叶片就是我的全宇宙。我替它把长长的绿色的虫子拿下来,摔在地上,对了它,我描画给自己种种涂着彩色的幻想,我把我的童稚的幻想,拴在这苍老的枝干上。在雨天,牛乳色的轻雾给每件东西涂上一层淡影。这苍黑的枝干更显得黑了。雨住了的时候,有一两个蜗牛在上面悠然地爬着,散步似的从容,蜘蛛网上残留的雨滴,静静地发着光。一条虹从北屋的脊上伸展出去,像拱桥不知伸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枸杞的顶尖就正顶着这桥的中心。③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阴影,渐渐地爬过了西墙。墙隅的蜘蛛网,树叶浓密的地方仿佛把这阴影捉住了一把似的,渐渐地黑起来。只剩了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散发着金光。在如火如荼的盛夏转入初秋的澹远里去的时候,我这种诗意的又充满了稚气的生活,终于也不能继续下去。我离开这公寓,离开这苍老的枸杞树,移到清华园里来。到现在差不多四年了。这园子素来是以水著名的。春天里,满园怒放着红的花,远处看,红红的一片火焰。夏天里,垂柳拂着地,浓翠扑上人的眉头。红霞般的爬山虎给冷清的深秋涂上一层凄艳的色彩。冬天里,白雪又把这园子安排成为一个银的世界。在这四季,又都有西山的一层轻渺的紫气,给这园子添了不少的光辉。这一切颜色:红的,翠的,白的,紫的,混合地涂上了我的心,在我心里幻成一幅绚烂的彩画。我做着红色的,翠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样颜色的梦。论理说起来,我在西城公寓做的童话般的梦,早该被挤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但是,我自己也不了解,在不经意的时候,总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④飘过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红花;飘过了夏天的垂柳的浓翠;飘过了红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现在,是冬天,白雪正把这园子装成银的世界。混合了氤氲的西山的紫气,静定在我的心头。在一个浮动的幻影里,我仿佛看到:有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散发着金光。1933年12月8日雪之下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写北屋前的小院里的一缸荷花、几盆茶花,以及这些花里面的一颗仙人头,是为后面描写枸杞树作铺垫。B.作者将枸杞树叶视为自己的“宇宙”,景物描写与彩色的幻想交织,写出了枸杞树对于“我”的意义。C.清华园虽美,但在作者看来,枸杞树在夕阳之中的独特神韵才是其心中的大美,可见作者是一个怀旧的人。D.文末“有一颗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前后照应,突出强调作者脑海中浮现的枸杞树的幻影,传达出作者的无限深情。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用“秤锤”作喻,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初到陌生城市求学时沉重压抑的心理感受。B.句子②是作者由叶子彩痕引发的丰富联想,表现他在面对枸杞树时放松与自由的状态。C.句子③“爬”和“捉”用词传神,化无形为有形,体现时间流逝和“我”入神地享有着美好时光。D.句子④以散句表现岁月变迁,以整句凸显当下情境,虚实关联之间,充盈诗意的美感。8.“枸杞树”在作者的逐梦之路上充当了怎样的角色?请简要分析。9.回忆性散文中往往有两个“我”,一个是写作时的“我”,还有一个是回忆中的“我”。本文这两个“我”既存在变化又保持不变,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C7.D8.①成长的陪伴者:枸杞树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作者初到北平感到迷惘和慌张时,枸杞树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使他感到安定。②梦想的启发者:枸杞树的苍老和坚韧象征着作者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坚守,即使生活环境和时间发生变化,对梦想的追求依然如初。③灵感的提供者:枸杞树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通过对枸杞树的观察和幻想,描画出了各种彩色的幻想。④记忆的连接者:即使离开西城公寓,枸杞树的影子依然时常在作者心头飘过,连接着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9.①变化:时间境遇的变化和情感状态的变化。写作时的“我”已步入清华园四年,圆了求学梦,开启新人生,多了一份沉淀和安定;回忆中的“我”是初次远离家乡来北平求学的学子,对未来有迷惘又有期待。②不变:对西城公寓那株枸杞树的怀想不变,对梦想的追求不变。无论是现在的“我”还是回忆中的“我”,心中都保留着“枸杞树”的影子,枸杞树见证作者对梦想的坚持,枸杞树静默生长的风格给作者以启迪。【解析】【导语】季羡林的散文《枸杞树》通过对苍老枸杞树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宁静生活的怀念。文中,作者初到北平时生活的迷茫与内心的宁静在联想到枸杞树时得以体现,枸杞树成为他心灵的寄托和幻想的载体。文章以细腻的景物描写与丰富的联想,呈现出时间流逝中内心的宁静与思绪的游弋。其怀旧情感在清华园的美景对比中尤为突出,展现了过往岁月的珍贵与作者内心深蕴的情感。【6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枸杞树在夕阳之中的独特神韵才是其心中的大美”属无中生有,作者在文本最后一段描绘了清华园绚烂的美景,身处其中的作者常忆起苍老的枸杞树。但作者并未表示清华园之美与枸杞树的独特神韵有高下之分。故选C。【7题】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D.“以散句表现岁月变迁,以整句凸显当下情境”错误。“飘过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红花;飘过了夏天的垂柳的浓翠;飘过了红霞似的爬山虎”为整句,此处以整句表现岁月变迁。“一直到现在,是冬天,白雪正把这园子装成银的世界”为散句,此处以散句凸显当下情境。故选D。【8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①刚到北平时,作者是“仍然非常迷惘而有点近于慌张”,但是看到“很难成为一棵树,现在居然有这样一棵虬干的老枸杞站在我面前”时,感慨“真像梦”一样,联想到自己此时求学时的“理想之梦”,作者内心受到震撼,“理想之梦”虽如枸杞树生长缓慢,但只要坚持,终会长大,枸杞树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使他感到安定,是作者成长的陪伴者。②作者看着“已经长得高过了屋檐,枝干苍老勾曲像千年的古松”,但“三十年来,没有多少变动”的默默成长的枸杞树,树上苍老的枝干和树坚韧的生命力让对前途迷茫的作者深受鼓舞,它鼓舞着作者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坚守,即使生活环境和时间发生变化,对梦想的追求依然如初,枸杞树是作者梦想的启发者。③依据文中“对着它,我描画给自己种种涂着彩色的幻想,我把我的童稚的幻想,拴在这苍老的枝干上”可知,枸杞树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通过对枸杞树的观察和幻想,描画出了各种彩色的幻想和梦想,是作者梦想的启发者。④“在不经意的时候,总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我仿佛看到:有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散发着金光”。即使作者已经离开西城公寓,枸杞树的影子依然时常在作者心头飘过,传达出对往日岁月的铭记与怀念,连接着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是作者记忆的连接者。【9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变化:由文中“我离开这公寓,离开这苍老的枸杞树,移到清华园里来。到现在差不多四年了”可知,写作时的“我”已步入清华园四年,圆了求学梦,开启新人生,多了一份沉淀和安定;而回忆中“我记得初次到北平时”“仍然非常迷惘而有点近于慌张,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给一层轻烟笼罩起来似的”,我是一个初次远离家乡来北平求学的学子,对未来有迷惘又有期待。②不变:以前“我每天看书乏了,就总到这棵树底下徘徊”喜欢枸杞树,它静默地生长让我迷茫时备受鼓舞,而现在“我在西城公寓做的童话般的梦,早该被挤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但是,我自己也不了解,在不经意的时候,一转眼便会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虽然离开城西公寓多年,但是对西城公寓那株枸杞树的怀想和始终不变,对“童话般的梦”的坚守没变,所以无论是现在的“我”还是回忆中的“我”,心中都保留着“枸杞树”的影子,而枸杞树见证着作者对梦想的坚持,枸杞树静默生长的风格给作者以启迪,鼓舞着作者保持着对梦想的追求始终不变。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是日,帝留安石坐,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彼二子者,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契、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耳。”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①。”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初,帝欲用安石,谓之曰:“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多庸人,故流俗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耳。”帝曰:“然则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刘述率刘琦、钱觊共上疏曰:“安石执政以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陛下欲致治如尧、舜,而安石操管、商权诈之术,规以取媚,遂与陈升之合谋,侵三司利柄,取为己功,开局设官,用八人分行天下,惊骇物听,动摇人心。”时安石锐意变更,而帝信任益专,同列无一人敢与之抗者。王安石屏异己者,数月之间,台谏一空。景温雅善安石。先是安石独对,曰:“陛下知今日所以纷纷否?”帝曰:“此由朕置台谏非其人。”安石曰:“陛下遇群臣无术数,失事机,别置台谏官,恐但如今日措置,亦未能免其纷纷也。”于是专用景温。(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材料二:王安石之入对,首以大言震神宗。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彼魏征、诸葛亮者,何足道哉?”夫使尧、舜而生汉、唐之后邪,则有称孔明治蜀、贞观开唐之政于前者,尧、舜固且揖而进之,以毕其说,不鄙为不足道而遽斥之。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方步而言趋,方趋而言走,方走而言飞;步趋犹相近也,飞则固非可欲而得者矣。故学者之言学,治者之言治,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我察其情,与缁黄②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注]①四凶,指四个不受舜帝统治的部落首领混沌、穷奇、梼杌、饕餮。②缁黄,缁,原意是黑色;黄,原意为黄色。因古时候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此处“缁黄之流”代指“佛教道教的信徒”。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天下A之大B常患无人C可以助治者D以陛下E择术F未明G推诚H未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彼二子者”与《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的“彼”意思相同。B.“此其所以为尧、舜也”与《登泰山记》中“其级七千有余”的“其”用法不相同。C.善,交好,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同。D.震,使……震惊,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与宋神宗讨论治国之道,他希望宋神宗学习尧、舜,而非效仿刘备和唐太宗。王夫之认为这是言过其实的“大言”。B.王安石认为宋神宗不必羡慕唐太宗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辅佐。在王夫之看来,是因为王安石没有宽广的胸怀和细致的考察态度。C.王安石认为不相信经术可以用于处理政务的儒家学者大多是庸人,因此深受神宗赞赏。王夫之认为不应将治学与治国混为一谈。D.刘述联合刘琦、钱觊向神宗上书,认为王安石执政期间不顾他人意见,轻易变更法令制度,动摇人心。王夫之对此则未置一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安石锐意变更,而帝信任益专,同列无一人敢与之抗者。(2)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14.王夫之强调王安石“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材料一有哪些事件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A12.C13.(1)当时王安石决心进行变革,而皇上信任更加专一,同僚中没有一个人敢与他抗衡。(2)那些心怀宽广、足以包容天下的人,不会在意天下的细小差异;那些深藏不露、明察秋毫地观察天下的人,不会觉得天下有何疏漏。14.材料一中,王安石提出变风俗、立法度,锐意变更旧法,设立三司条例司,屏除异己,专用景温等事件,均体现了他以尧、舜为标的,试图通过变法来镇压人心。【解析】【导语】材料一描述了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对话,展现了王安石崇尚变法、勇于革新的政治理念。他提倡以经术治世,强调变革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小人阻挠真才实学的现象。这反映了北宋时期政治思想冲突与改革的艰难。材料二中,王夫之批评王安石的言论过于夸张,指出其以尧舜为标榜缺乏实际意义,且对魏征和诸葛亮的轻视反映出心胸和眼界的局限。王夫之从而警示学者不应空谈古圣贤而忽视现实治理。【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家这么大,常常担心没有人才来辅助治理,是因为陛下选择的方法不够明确,没有完全推心置腹。“以天下之大”,主谓结构,“天下”为主语,“大”为谓语,语义完整,故可在B处断开。“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主谓宾结构,“陛下”为主语(省略),“患”为谓语,“无人可以助治者”为宾语,句意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以陛下择术未明”,主谓结构,“陛下择术”为主语,“未明”为谓语,句意完整,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的能力。A.错误。词义不同。指示代词,那,那些。句意:那两个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代词,他。句意:他和他年龄差不多。B.正确。用法不同。代词,他们。句意:这就是他们成为尧舜的原因啊!指示代词,那,那些。句意:那些石级有七千多级。C.正确。词义不同。形容词,交好,友好。句意:景温与王安石交好。动词,擅长、善于。句意:善于借助外物。D.正确。用法相同,都是使动用法。句意:王安石一入朝对答,首先用夸大的言辞使神宗震惊。/使茂密的树林颤动,使层层山峰震动。故选A。【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王夫之认为不应将治学与治国混为一谈”错误。结合材料二“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可看出,王夫之并未提到治学与治国不能混为一谈,他主要批评王安石言过其实。故选C。【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锐意”,决心;“变更”,变革;“专”,专一,偏信;“同列”,同僚;“抗”,抗衡。(2)“大”,使……广大;“函”,包容。“小”,细微;“藏于密”,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密藏”。【14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皇帝问王安石“卿所设施,以何为先?”,王安石答道“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他认为“变风俗,立法度”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他希望通过改变社会风气和制定新的法律制度(“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这体现了他以尧、舜为标杆,效仿先贤治国理政的理念,正如他所言,皇帝如果能像尧舜一样,自然会有贤臣辅佐。材料一中“时安石锐意变更”,王安石主张变革旧有的法律制度,“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专门负责“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这种坚定的变革态度以及“专肆胸臆,轻易宪度”的做法,表明他希望像尧、舜一样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材料一中“王安石屏异己者,数月之间,台谏一空”的描述,可以看出王安石排挤反对他的官员,数月之间,台谏官员几乎被清除殆尽。这反映了他希望通过排除异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推行变法政策,以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正如王夫之所说,以尧舜为标的,“镇压人心”。刘述等人的上疏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认为王安石“专肆胸臆,轻易宪度”,“侵三司利柄,取为己功”。材料一中“景温雅善安石”,可知王安石与景温交好,因此在“台谏一空”后,他向皇帝建议重用景温,认为景温能够更好地执行变法政策,并对皇帝说“陛下遇群臣无术数,失事机”。这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选择和使用非常慎重,希望通过选拔合适的人才来实现变法的目标,就像尧、舜时期选拔贤能的做法,也体现了他排除异己的意图。综上分析,材料一中的这些事件都表明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来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并且他以尧、舜为标杆,力求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参考译文:材料一:那天,皇上留下王安石,交谈中提到:“唐太宗必须得到魏征,刘备必须得到诸葛亮,这样才能够有所作为。”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如果真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自然会有皋陶、夔、后稷、契这样的贤臣;如果能成为商朝的高宗,也必定会有傅说这样的良相。那两位贤才,又哪里值得一提呢!国家这么大,常常担心没有人才来辅助治理,是因为陛下选择的方法不够明确,没有完全推心置腹,即使有皋陶、夔、后稷、契、傅说这样的贤人,也会被小人遮蔽,他们只好隐藏才能离开罢了。”皇上说:“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时期也不能避免有‘四凶’的存在。”王安石说:“正因为尧、舜能辨别并惩处四凶,这才是他们成为圣君的原因。如果让四凶任意散播谗言恶行,那么皋陶、夔、后稷、契这些贤臣,又怎么会愿意仅仅为了俸禄而甘愿留在朝廷呢!”起初,皇上想任用王安石,对他说:“人们都认为你只懂得经学理论,不了解实际政务。”王安石回答:“经学正是用来治理国家事务的。只是后来所谓的儒家学者,大多都是平庸之人,因此世俗就认为经学理论不能应用于实际政务罢了。”皇上问:“那么,你打算首先从哪里开始实施改革呢?”王安石说:“改变风气,制定法律制度,这是当前最紧迫的事情。”皇上深表赞同,并采纳了他的意见。甲子日,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规划国家财政,提议改革旧法以畅通天下的利益,任命陈升之、王安石负责此事。刘述带领刘琦、钱觊共同上书说:“王安石执政以来,放纵私意,轻视法制。陛下想达到尧、舜那样的治国境界,而王安石却采用管仲、商鞅的权谋诡计来取悦陛下,与陈升之合谋,侵夺三司的职权,将之作为自己的功绩,开设机构设置官员,派遣八人分赴各地,震惊了众人,动摇了人心。”当时王安石决心进行变革,而皇上的信任更加专一,同僚中没有一个人敢与他抗衡。王安石排除异己,在几个月之内,台谏部门的官员都被替换一空。景温一向与王安石交好。之前王安石单独面圣时曾说:“陛下知道现在为什么纷扰不断吗?”皇上说:“这是因为朕选用的台谏官员不合适。”王安石说:“陛下对待群臣缺乏方法策略,错过了处理事情的最佳时机,另外设置台谏官员,恐怕也只能像今天这样安排,仍然不能避免纷扰。”从此,皇上专门倚重景温。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材料二:王安石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时,首先以宏大的言辞震撼了宋神宗。他说道:“陛下,如果您真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必然会吸引到皋陶、夔、后稷、契这样的贤臣辅佐,至于魏征、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又怎么值得提及呢?”假使尧、舜生活在汉、唐之后,听到有人称赞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政绩、唐太宗开启贞观盛世的政绩,他们也定会礼遇并倾听这些事迹,让其充分陈述,而不会轻视其为不值一提并迅速否定。那些心怀宽广、足以包容天下的人,不会在意天下的细小差异;那些深藏不露、明察秋毫地观察天下的人,不会觉得天下有何疏漏。正如人们先是缓步行走,接着加快步伐小跑,再加速到疾走,最后言论不胫而走;从行走、小跑到疾走,这些还比较接近,但说到飞翔,显然就不是仅凭愿望就能达成的了。因此,学者谈论学术,治国者讨论治理,都将尧、舜作为安定人心的理想标志来尊崇,我观察这其中的情感,其实和僧侣道士辈推崇其祖先以树立宗派风气没有什么不同。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月下听孙季蕃吹笛刘克庄孙郎痛饮横长笛,玉雪胸襟铁石颜。解喷清霜飞座上,能呼凉月出云间。病创冻马嘶荒塞,失侣穷猿叫乱山。可惜调高无听者,紫髯白尽鬓毛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即以“孙郎”来称呼对方,隐含诗人对其高超才艺的赞赏之情。B.诗歌中的“玉雪胸襟”喻指人物心胸高洁,而“铁石颜”状其外表坚硬如铁石。C.诗人通过一位乐师才高而不遇的坎坷遭际,含蓄地表现了自己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D.诗歌语言虽简洁精工但意蕴深厚隽永,彰显诗人自觉的艺术追求与品格。16.诗歌的中间两联对笛声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颔联写笛声宛如座上清霜飘荡,呼唤出隐没在云间的冷月,运用通感,营造出清幽凄冷的意境,令人浮想联翩。②颈联写笛音仿佛受伤挨冻的病马在荒原嘶鸣,走投无路的失偶猿猴在山林间哀嚎,以声写声,突出了笛声的凄凉、悲惨,让人感同身受。【解析】【导语】刘克庄的《月下听孙季蕃吹笛》通过精炼的文字描绘了笛声的清越与感染力。“玉雪胸襟铁石颜”描摹乐师的内在高洁与坚毅外表,笛声唤出“凉月”之奇景,呈现其技艺超群。而尾联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寄托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情。【15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含蓄地表现了自己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错误。诗人写乐师的遭际是表达对孤独艺术家的同情和敬意,反映当时社会对于艺术的冷漠和不解,含蓄批评当时的社会现实。故选C。【16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颔联“喷清霜”和“呼凉月”都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笛声”本是听觉所闻,而“霜”“月”是视觉所见,“凉”则是触觉所感,这里将听觉与视觉、触觉相结合。这里将笛声比作清霜,不仅暗示了笛声的纯净清澈,同时也带有一种寒冷的感觉,使人联想到了秋天的凉爽。而“呼凉月出云间”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清冷的感觉,仿佛笛声能够驱散云雾,让月亮显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宁静而清幽的夜晚场景。颈联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即通过描述其他声音来间接表达笛声的特点。在这里,诗人用受伤的马匹在寒冷的边塞哀鸣,以及失去伴侣的猿猴在山林中的悲号来形容笛声,这些声音都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尤其是悲伤与孤寂之感。这种手法不仅突显了笛声的凄美和哀愁,还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笛声中所蕴含的情绪,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缆车接近泰山山顶时,只见山上白雪皑皑,与晴朗的天空相互映衬,小华随即说到:“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景致,真是不虚此行啊!”(2)唐人常用秋天的树叶来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却也“_______________”。(4)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法则和规律,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包含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赤壁赋》中表达相似哲理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苍山负雪②.明烛天南③.无边落木萧萧下④.枫叶荻花秋瑟瑟⑤.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⑦.盈虚者如彼⑧.而卒莫消长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萧、荻、臾、博、卒。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榫卯作为中国传统木作的一种接合方式,可谓A,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就已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构件。而后几千年,榫卯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个应用、发展高峰。在建筑领域,辽代的应县木塔是榫卵结构应用的典型案例。全塔主体由数万个木构件搭建而成,900多年来,历经多次地震却始终B,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榫卯结构的设计。在家具领域,明代榫卯家具把中国传统家具推向发展顶峰。①在这一时期,②匠人们不断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③制作家具能够不用一钉一胶,④实现构件合理连接,⑤家具结构科学。从应县木塔到美观实用的家具,几块普通的木头因榫卯变得如此牢靠,原因何在?专家认为,榫卯利用错位、限位、避让的设计理念,让构件柔性组合在一体,达到“牢而不固”的效果。错位,简单理解就是留间隙。很多人认为榫卯(甲),实则不然。榫与卯之间都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榫卯间隙让建筑连接的节点如同弹簧一样,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尽管看似因摇晃产生了结构变形,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限位,可以理解为(乙)。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避让是指榫卯构件彼此避让,不在一个交点相遇,不影响家具的美观和坚实。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榫卯结构逐渐应用于不同材质,也形成了不同结构形式。但无论是何种材质与形式,本质上都是“错位、限位、避让”理念的体现。榫卯结构在一凹一凸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对方之缺,可以达到巧妙的平衡,这其实就是中国“和”的思想体现。18.文中第三段中加点的“如同”,如果替换为“好像”,虽都能保持基本的比喻意义,但在表达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请简要比较。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牢而不固”,有人说自相矛盾,有人说表述恰当。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8.①虽然“好像”也常用于表示比喻,但它相对“如同”来说,有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或猜测意味。②因此,在本文语境下,“好像”会让读者对榫卯间隙与弹簧之间的相似性产生一丝疑虑,不如“如同”那样肯定和直接。19.A.源远流长B.稳若泰山20.(1)语句②修改为:匠人们不断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水平。(2)语句⑤修改为:使(或“使得”)家具结构科学。21.甲:是严丝合缝的连接乙:限制榫卯构件的位置移动22.观点一:表述恰当。“牢”体现了榫卯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不固”则强调了其灵活性,即通过间隙和柔性组合实现一定的形变能力。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榫卯结构的独特魅力。观点二:自相矛盾。“牢”意味着坚固、牢固,而“固”也有坚固之意,“牢而不固”在语义上相互冲突。通常我们理解的牢固是一种稳定不变的状态,既然已经很“牢”了,又说不“固”,让人难以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容易引起歧义。【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文中第三段中用“如同”来构建榫卯间隙起到的作用与弹簧形变能力之间的比喻关系,旨在强调两者在功能上的高度相似性。“好像”虽然也能表达比喻意义,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或不确定性,这种微妙的差异在精准的语言表达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同”更为肯定和直接,它清晰地表明了榫卯间隙在功能上与弹簧的形变能力高度相似,从而增强了比喻的说服力和表达效果。因此,在这个语境下,“如同”是更为恰当的选择。【19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下文“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就已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构件”,这说明榫卯作为一种技术或文化现象,具有非常长的历史。因此,可以填入“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B处,描述的是辽代应县木塔历经多次地震却依然稳固的状态。因此,可以填入“稳若泰山”。稳若泰山:形容像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也可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的从容态度。【20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处,搭配不当。“提高”与“应用”不搭配,应该在“应用”后面添加“水平”。⑤处,偷换主语。根据前面分句,整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匠人们”,故应在“家具”前添加“使”或者“使得”。【21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因为上文提到的“很多人认为榫卯”之后应是一个关于榫卯特性的错误观念,而下文指出“榫与卯之间都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甲处应是一个与“存在间隙”相反的概念,即“是严丝合缝的连接”。乙处:根据下文“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可知,此处的“限位”应指的是限制榫卵构件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因此乙处应填“限制榫卯构件的位置移动”。【22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选择观点一:首先,从原文可知榫卯通过错位、限位、避让的设计理念让构件柔性组合。“牢”体现在尽管榫与卯之间有间隙看似不牢固,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这保证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其次,“不固”是因为存在间隙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使得建筑连接的节点如同弹簧一样能够发生一定形变。间隙带来的灵活性并不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反而使榫卵结构在面对外力时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共同构成了榫卯结构独特的魅力,即既牢固又不绝对固化,能够适应一定的变化和外力冲击。选择观点二:从语义角度来看,“牢”和“固”在日常表达中意思相近,都指向坚固、稳定的状态。在人们的认知中,对于一个物体的描述如果同时用这两个词,通常是为了强调其坚固程度,而不是用“牢而不固”这样看似矛盾的表述。从逻辑一致性方面分析,既然强调“牢”,就应该是坚固不可动摇的,而“不固”则与之完全相悖,这就破坏了语言表达的逻辑连贯性。再者,从一般读者的理解角度出发,这样的表述容易让人产生困惑,不清楚到底是要表达牢固还是不牢固,容易引起歧义,让人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高科技产品出口许可与合同履行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国际贸易合同担保法风险管理合同3篇
- 碎石加工设备2025年度保险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企业员工劳务派遣与员工福利保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粮食储备与农业产业化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层综合楼公共收益分配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校车运营服务与儿童座椅安全检测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带储藏室装修包售二手房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房地产合作开发与股权让渡综合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花木种植与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合同3篇
-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在线阅读
- 亚硝酸钠安全标签
- pcs-985ts-x说明书国内中文版
- GB 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
- 小品《天宫贺岁》台词剧本手稿
- 医院患者伤口换药操作课件
- 欠薪强制执行申请书
- 矿山年中期开采重点规划
- 资源库建设项目技术规范汇编0716印刷版
- GC2级压力管道安装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编写提纲
-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小箱梁大作业计算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