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2012年真题)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2.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3.八股文成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是在清朝。
4.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不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6.(2013年真题)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7.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8.杜威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提出了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理论。
9.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著名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并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0.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11.洛克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教育家。
12.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来源仅限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13.实验法是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并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认识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4.调查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教育家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有基本特点”,即承认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
2.阅读材料,分析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材料一《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材料二《尸子》载:“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材料三《易•系辞》载:“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材料四《孟子•滕文公上》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描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行为、改进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三项基本功能。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需要从理论理性上升到实践理性,构建出真、善、美的理想的教育客体,以达到知与行、理与情、理性与理想、真理与价值的完美统一,从而提高教育研究质量,提升教育实践品质。
问题: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是教育起源说的观点。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错误。
【解析】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性因素。
3.错误。
【解析】在明朝,八股文成为考科举的固定形式。清朝,废科举,兴办学堂。
4.错误。
【解析】在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在封建社会,“四书”“五经”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5.错误。
【解析】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6.错误。
【解析】(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3)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
7.错误。
【解析】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在1632年出版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8.错误。
【解析】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课堂、教师、教材三中心理论;杜威是现代实用主义理论的代表。
9.正确。
【解析】马卡连柯的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0.错误。
【解析】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的理论。他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11.错误。
【解析】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他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教育家。
12.错误。
【解析】教育研究课题来源非常广泛,主要有:教育教学实践、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教
育文献信息的分析、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13.错误。
【解析】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题干所述是历史法的含义。
14.错误。
【解析】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它在收集资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难以控制可能影响观察对象的外部因素。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材料论述的是关于教育的起源。孟禄的观点代表的是心理起源说。
(2)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把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因此,它是片面的。
2.【参考答案】
材料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教育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和共同集体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制有关,它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教育在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进行。
(2)教育具有公平性、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3.【参考答案】
(1)教育研究,即教育科学研究,是通过各种科学方法,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它是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2)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素质,推动教育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来实现的。
2.社会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2013年真题)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4.(2012年真题)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方向。
5.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6.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与质量。
7.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8.教育工作中的“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9.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
10.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11.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2.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意识。
14.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遗传的重要性。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被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4个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祭祀僧侣,他们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以上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他们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主要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此外,学校为适应时势,要求学生学习发音学、音韵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作为习经的基础,这些知识被称为“六科”。
问题:请运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原理,简要评析印度的受教育权。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最强大脑》中国战队的十二强里,有这样一个群体引人关注,他们平均年龄十四岁半。共性是:未成年人、自信、天赋异禀,在舞台上放言要挑战全世界。但随着在对抗赛中的失控表现,人们将关注点转向神童的表现反差:赢了比赛输了快乐;注重荣誉与胜利,不会享受比赛;天才少年的成长模式该不该借鉴;刻意培养神童,要付出哪些代价等,一系列话题被越炒越热。在我国,对神童的科学称呼是“超常儿童”,而“超常儿童”毕竟是少数,如果刻意去培养,定是以牺牲童年为代价得来的。
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3.(2014年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从小很自卑和孤独,但他在成长中有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他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五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父亲没能及时教育他,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二十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问题:试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材料。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能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或者乞丐、盗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材料二研究发现,美国某个知名家族,其祖辈有著名的律师、神学家、哲学家等,家族的后辈里出了多个大学校长、大学教授等各界精英。
材料三东汉名将马援,儿时并未显现出多大的才能。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三十,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很惭愧,他哥安慰说:“朱勃小器,早成;
你是大器,晚成。”马援奋发努力,后终成大器,官至伏波将军。
问题:请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知识进行分析。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教育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2.错误。
【解析】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错误。
【解析】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错误。
【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不起决定作用。因此,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5.正确。
【解析】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6.错误。
【解析】人口对教育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人口数量、质量分别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7.错误。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8.错误。
【解析】“一刀切”“一锅煮”等教育方法没有考虑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9.错误。
【解析】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它片面夸大了外部的力量,忽视了个体内在的发展机制。
10.错误。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11.正确。
【解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2.错误。
【解析】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错误。
【解析】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14.错误。
【解析】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成熟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主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因此,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建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样的人享受怎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婆罗门教处于最高等级的统治者,因此享受最优良的教育。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
2.【参考答案】
(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这启示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神童现象很大一部分是“揠苗助长”的结果,即使智商超过同龄人,情商还是停留在儿童时期,这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2)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材料中神童的教育便是超阶段的教育。
(3)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工作者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以求取得最佳效果。神童的教育找到了发展关键期,在某些方面成长迅速。
(4)人的发展具有互补性。教育工作者要做到长善救失。材料中的青少年智力超群但其心理素质不佳。
(5)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材料中的青少年天赋异禀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
3.【参考答案】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尼克•胡哲虽然没有手脚,但他的五官是正常的,并且具有大脑,这为他正常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尼克•胡哲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非常好,这为他取得成就奠定了很好的外界条件。
(3)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尼克•胡哲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这使他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性。尼克•胡哲能够克服自身缺陷,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因素是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刻苦努力。这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人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
4.【参考答案】
(1)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的。
(2)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以及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3)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5.【参考答案】
三则材料都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如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材料一中华生的观点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材料二说明了遗传素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材料三体现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2.学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3.学制就是学业年限。
4.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5.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新学制。
6.“六三三学制”是我国影响最大、实施时间最长的学制。
7.我国现行学制,从横向来看,划分了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问题:运用义务教育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初中将新入学的新生分在了11个班,其中前两个班都是成绩好的学生,任课教师也是年级最优秀的教师。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班级,也划分出重点班进行重点培养。校长认为这样做既能使成绩好的学生接受好的教育,又能提高升学率,没什么错。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学起,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投入880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课本费。这一政策将惠及全区5万个家庭,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可免除课本费千余元。
材料二不收学费、杂费、借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9月1日,《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正式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进入全免费时代。
材料三9月13日,乌鲁木齐市六十中举行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暨表彰大会,为小学一年级至初三年级“双优”学生发放奖学金。“今天是我第一次拿到奖学金,特别激动,以后我要更加努力。”五年级(2)班的马杰自豪地说。马杰上学期各科考试成绩都在85分以上,思想品德成绩为A,操行考核为优秀,被评为“双优”学生,拿到500元奖学金。
问题:材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什么特点?二、辨析题
1.正确。
【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2.正确。
【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3.错误。
【解析】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即狭义的教育制度。
4.错误。
【解析】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学制,不是在法国。
5.错误。
【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最早颁布的近代学制,但未施行;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是新学制的开端。
6.正确。
【解析】“六三三学制”从北洋军阀时期开始,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是影响最大、实施时间最长的学制。
7.错误。
【解析】题干中的划分是从纵向划分的,从横向划分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8.正确。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方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基础性、公共性等特点。
(2)十八大报告要求深化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平等接受教育,提高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等,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是国家支持发展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
2.【参考答案】
此学校的做法违背了国家有关义务教育的法律,是错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3.【参考答案】
(1)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学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
(2)义务教育的免费性体现在:免收学费;对贫困的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材料中,免费提供课本,免除学杂费等各项政策都很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这一特点。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简述你对三维课程目标的认识。
4.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5.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的有关要求。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不同水平将学生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
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组、A组进军。
问题: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进行《乌鸦喝水》的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经过探讨,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老师一愣,随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老师有点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言又止,却又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问题:试用课程观的相关理论评论本案例。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中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受益?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课程目标。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2.【参考答案】
(1)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完美融合。
(2)稳固和加强基础教育,由“双基”教育向“四基”教育转变。
(3)加强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课程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融合。
(4)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减少分科教育的缺陷。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的生活化和社会化、法制化和民主化。
3.【参考答案】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2)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4.【参考答案】
国家教育部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5.【参考答案】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应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的考试目的和性质,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结果的处理,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1)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即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即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3)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4)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2.【参考答案】
(1)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此教师持有“静态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比较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一味只从教材出发,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易于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各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新课程认为,教学是课堂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3.【参考答案】
(1)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品质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课程时,充分注意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获得发展。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二、简答题
1.(2012年真题)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2.(2012年真题)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及内容。
3.请简述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
4.请简述课程的作用。
5.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6.简述分科课程的主要特点。
7.简述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
8.请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代表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9.简述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10.简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召开校本课程开发动员大会后,几位老师在一起讨论:
“上面给的课就够多的了,还开发自己的课程,那不是浪费吗?”
“哪有时间呀?再说这对学校有什么好处?学校今年的成绩压力本来就很大!”
“上边给钱吗?搞开发没钱怎么行,我们手里一点资源都没有呀!”
“要真是没办法,我们找找别的案例凑一个吧!”
“这还不好办?我一天就能开发出来。”
问题:这几位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是否到位,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23门选修课,34门活动课;初中开设了35门活动课。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问题: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该学校的课程。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1)课程计划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3)教材是指供课程教学所用的资料,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狭义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答案】
课程计划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了全面安排,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不能任意改动。
3.【参考答案】
(1)分科课程也被称为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4.【参考答案】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5.【参考答案】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社会、知识三大方面。
(1)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儿童因素)。
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地用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制约着课程开发的方向,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对课程的门类、程度、编排方式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学校课程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经济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门类,政治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人才的需求也会造成课程内容上的差异。
(3)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文化和科学技术、学科知识是课程开发的知识来源,对课程的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科学技术和学科知识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种类、内容和结构;学科的特征和性质还决定着对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
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社会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制定和开发起着理论的导向作用。
6.【参考答案】
分科课程也被称为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强调知识本位。
(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7.【参考答案】
泰勒模式即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任何层面的课程必须回答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或评价结果)。
8.【参考答案】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流派主要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其主要观点是:
①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
②在课程上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
③提倡发现法学习。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其主要观点是:
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其主要观点是:
①永恒理性课程价值取向,“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②“复古式”课程原则观。
③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9.【参考答案】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理论。它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1)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3)课程知识和课程价值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4)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10.【参考答案】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的不断扩大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车里霍尔姆斯、多尔。基本观点如下:
(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支持课程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教学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恰当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
(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多尔设定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替代泰勒的基本标准或原理,强调课程实施不应拘泥于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后现代主义者要求消解学科边界,甚至最终取消学科本身,主张通过跨学科的、非线性的和流动鲜活的综合课程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学习现实生活世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这几位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是不到位的。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2)开发的校本课程不是浪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一定需要大量的经验和实践,如规范原来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等,都可以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2.【参考答案】
(1)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以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原则、均衡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2)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与作用:①完善课程体系;②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④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⑤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3)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满足了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2.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4.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5.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我国孟子持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6.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2014年真题)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9.美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大自然和社会日常生活等途径进行。
10.“多学近乎智,无知即无能”说明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是同步的。
11.我国实现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
12.德、智、体、美、劳各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刘小明,男,15岁,平时不善于言谈,孤独冷漠,不喜欢集体生活,常独来独往,不会关心别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一次聚会上,他把自己爱吃的大鸡腿、排骨、草莓、苹果等一股脑儿放在自己碗中独自享用,全然不顾周围同学的反应。
问题:请运用素质教育的知识分析材料。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一次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会上,老师们积极发言。王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文体活动,多上文体课。”李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问题:运用素质教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认识劳动的价值
美国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己家的孩子“劳动报酬”,体现按劳取酬。美国的父母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14岁的詹妮弗每周六都要去餐厅打工。
问题:请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虽然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反映了人们的哲学观点,但它也是对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2.正确。
【解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构成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3.正确。
【解析】教育目的决定着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4.错误。
【解析】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这是个体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5.错误。
【解析】孟子是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德、纳托尔普、迪尔克姆、凯兴斯泰纳、白尔格门、巴格莱等。
6.正确。
【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
7.正确。
【解析】题干阐述了智育的概念。
8.错误。
【解析】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型,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9.正确。
【解析】美育主要通过学校、自然和社会三个途径进行。题中提到的方式都是美育的途径。
10.错误。
【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但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智力的发展。
11.错误。
【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2.正确。
【解析】五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智、体、美、劳都各有自己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奥赛只注重学生单方面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不利于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促进他们充分、和谐发展。
2.【参考答案】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3)从上述材料分析,刘小明不懂得礼让与宽容;不懂得帮助别人、奉献爱心、关心别人;不懂得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平时应加强对刘小明做人、与人交际等方面的教育。
3.【参考答案】
(1)材料中教师们的认识都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的误区。
(2)王老师的认识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3)李老师的看法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4.【参考答案】
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它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参加社区的工厂、农村的劳动,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工艺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2)材料中美国家长和学校对孩子进行适应社会的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2.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的教的活动。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其他工作可以忽略。
5.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与其所教授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7.上课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
8.(2011年真题)人的认识规律是从实践开始的,因此,学生在校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
9.知识越多,智力越高。
10.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放任学生,任凭课堂自身的发展。
11.学生学习了知识之后,思想晶德自然会提高。
三、简答题
1.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2012年真题)教学过程有哪些规律可循?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教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教师高兴地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教师应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初中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就是不会,真拿他们没办法。”
问题: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自学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教学不包括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2.错误。
【解析】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3.正确。
【解析】这是对教学地位的阐述。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错误。
【解析】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甚至忽略其他工作,应当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5.错误。
【解析】(1)教学的任务有五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6.错误。
【解析】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7.错误。
【解析】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8.错误。
【解析】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时间、精力十分有限,仅依靠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此外,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和继承已有的认识成果,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人类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
9.错误。
【解析】知识和智力不是自动转化的,只有当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了心智操作,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10.错误。
【解析】尊重学生并非放任学生,任凭课堂自身的发展,放弃教师的职责与主导作用。相反,应该提高对教师教的要求,加重教师的责任和工作量。
11.错误。
【解析】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只强调单纯传授知识,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参考答案】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四、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2)善于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3)善于体验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产生积极体验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4)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参考答案】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起来,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任务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组织,都需要由教师来确定。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备课过程中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看是否完成了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4.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的形式。
5.平时考查中的口头提问是在课中进行的,而检查书面作业则是在课外进行的。
6.“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
7.《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体现的是教学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8.(2014年真题)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9.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0.依据指导思想的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
11.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是内部分组。
12.现场教学只能以班级为单位。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3.(2014年真题)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4.简述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
5.(2013年真题)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6.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7.贯彻巩固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8.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9.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0.简述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基本要求。
11.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12.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3.简述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14.教师在分组教学中应做好哪些工作?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张老师在教“二元一次方程”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与该单元相关的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张老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四课时完成了“二元一次方程”单元的教学任务。
问题:请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并做简要解释。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老师是一位体育教师,他在讲授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时,首先讲解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要领,然后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学生:“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
”
同学们齐声回答:“圆的东西。”教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圆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你们能不能在做这个动作时把身体变圆一点呢?下面我示范一次,你们要认真看。”然后,李老师请学生们按照要求进行分组训练,很快,全班学生便掌握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
问题:李老师主要运用了哪四个教学方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交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
问题:孔子向学生施教的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2013年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片断
王老师问:词的上阕重在写景,而下阕引用了周瑜这个人物,有何用意?
学生甲:苏轼在上阕已经提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是为了照应上阕,因为周瑜就是一个英雄豪杰。另外,把周瑜这一英雄豪杰与自己做对比,“早生华发”与“人生如梦”可看出是苏轼对自己的哀叹。
学生乙:我读过周瑜的传记,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是他娶小乔十年以后的事,而词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也许是为了显示周瑜的年轻,与苏轼的“早生华发”相对比。后面“羽扇纶巾,樯橹间灰飞烟灭”则是写出了周瑜儒雅的打扮,从容的姿态与功业之大,而苏轼却功业无期。
王老师:两位同学的发言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在这首词中的作用分析得比较完整,那么我们学过杜牧的《赤壁》,大家还记得吗?
学生:记得!
王老师:好,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王老师:杜牧在这首诗中强调赤壁之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东风。
王老师:为什么同样是写赤壁之战,战争的关键却不同呢?是不是有位作者搞错了呢?
学生丙:我认为他们没有搞错,苏轼塑造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主要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是为了用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的光阴虚度、壮志未酬做比较。杜牧的诗却把赤壁之战的关键归于东风,假设没有东风之力,周瑜将会一败涂地,可能是突出他自己的雄才伟略吧。
王老师:的确是这样。苏轼的词与杜牧的诗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他们所要歌咏的史实内容的不同,是因为他们要表达自己不同的抱负。苏轼要借用周瑜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但是壮志未酬的感慨。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通晓兵法军事,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感史伤怀,把赤壁之战的功绩归于东风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
问题:
(1)这个教学片断主要体现了哪条教学原则?
(2)贯彻该原则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了解学生,即备学生,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如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和身体状况等。
(2)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等。
(3)了解本班的学风、班风,重点掌握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人。因此,了解学生不仅仅是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了解班级的状况,如班风等。
2.正确。
【解析】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作用的主要环节。上课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3.错误。
【解析】一堂好课的标准是:
(1)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学生的思维活跃。
(3)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4.正确。
【解析】课外作业有很多种,主要分为:
(1)阅读作业:如复习、预习教科书,阅读人文和科学读物等。
(2)口头作业:如口头回答、朗读、复述、背诵等。
(3)书面作业:如演算习题、作文、绘图等。
(4)实践作业:如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
5.错误。
【解析】平时考查中的口头提问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检查书面作业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6.错误。
【解析】这句话是对知识学习过程的评述,体现了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循序渐进原则的体现。
7.错误。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绝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绝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绝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8.错误。
【解析】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9.正确。
【解析】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某种万能的教学方法。
10.正确。
【解析】依据指导思想的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教学方法。
11.错误。
【解析】纵观各国的分组教学,其类型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等。其中,外部分组是指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内部分组是指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因此题干体现的是外部分组。
12.错误。
【解析】现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到事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现场教学适合于任何学科,它也是现代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参考答案】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3.【参考答案】
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4.【参考答案】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是: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结构紧凑;⑤教态自如;⑥气氛热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5.【参考答案】
(1)基本含义。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在教学中做到“教书育人”。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
6.【参考答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2)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7.【参考答案】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合理组织复习,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知识。
8.【参考答案】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②单元(或课题)计划;③课时计划(教案)。
9.【参考答案】
(1)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所布置的作业要有启发性、典型性,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作业时间要控制。
(3)作业目的性要明确,要求要具体。
(4)作业指导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5)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以便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的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
10.【参考答案】
(1)学业成绩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种:考查和考试。
(2)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有:①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②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识结构的情况;③方法要求灵活多样。
11.【参考答案】
(1)要按教材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教学。
12.【参考答案】
(1)了解学生的发展基础和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善于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联系。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针对学生个性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教学。
13.【参考答案】
(1)启发性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4.【参考答案】
(1)充分了解学生。
(2)制订个体教学计划。
(3)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4)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四、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并正确地对待了学生问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后进生在内,都得到了高效率的发展。
2.【参考答案】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李老师通过语言讲授前滚翻、后滚翻的动作概念,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内容。
(2)谈话法。李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思考,进一步深化对动作要领的明确。
(3)演示法。李老师亲自示范做现场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操作。
(4)练习法。通过分组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去做,进而掌握动作技能。
3.【参考答案】
孔子向学生施教的依据是因材施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蓄电池在线侦测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03月恒丰银行2024年春季招考毕业生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3月恒丰银行北京分行2024年社会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3月张家口银行石家庄分行2024年招考1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3月广州银行海珠支行2024年社会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中国职能接送管理系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版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合同3篇
- 2024年防雷系统设备施工协议模板版B版
- 2025年度地热井井筒钻探技术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白蚁防制与景观生态修复服务合作协议2篇
- 数值分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伯努利方程逐段试算法求水库回水
- ppt素材――小图标 可直接使用
- 30课时羽毛球教案
- 学术英语写作范文17篇
- 任发改委副主任挂职锻炼工作总结范文
- 2021年人事部年度年终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 针灸治疗学题库(精品课件)
- 帝纳波利点位交易法.doc
- 某涂料公司员工手册(可编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