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劝学》《师说》学案(含答案)+(共44张)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劝学》《师说》学案(含答案)+(共44张)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劝学》《师说》学案(含答案)+(共44张)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劝学》《师说》学案(含答案)+(共44张)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劝学》《师说》学案(含答案)+(共44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劝学》《师说》学案(含答案)+(共44张)

学案1《劝学》《师说》

《劝学》

1

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

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答案已(停止)于(从)而(表转折)于(比)为(形成,凝结)中(合乎)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把……做成)曲(弯度)规(圆规)虽有槁暴__不复挺者故(所以)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而(表递进)日(每天)参省(检验省察)乎(相当于“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表修饰)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尝(曾经)跂(踮起脚后跟)而(表修饰)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修饰)而(但)而(表修饰)疾(劲疾)假舆马者利足(善于奔走)而致千里水(游泳)绝(横渡)生(同“性”,天性)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而神明自得__圣心备焉无以至千里驾(一天的行程)而(表假设)筋骨上(向上)下(向下)一(专一)跪而(表并列)螯鳝躁

二、归纳整理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答案1.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有又再暴曝晒

3.知智见识4.生性天性

答案1.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2.把……做成。

答案3.寄居。

4.专指“长江"黄河”。

(三)一词多义

1.兴

答案①起②兴起,兴盛③起,起床④兴办,举办⑤兴趣,兴致

⑥发动

2.绝

答案①横渡②停止③与世隔绝的④极,最⑤尽,完⑥断,断绝

3.假

答案①凭借,借助②与“真"相对③借④宽恕,原谅⑤代理的,非正式的⑥给予,授予

4.疾

答案①劲疾②痛苦,忧患③小病④通“嫉”,妒忌⑤急剧而猛烈⑥厌恶,憎恨⑦快速

5.而

答案①表递进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顺承⑤表假设⑥表并列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答案(1)游泳(2)①每天②向上;向下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

答案使……弯曲

3.形容词的活用

答案(1)①弯度②高处③善行(2)变直(3)使……快,走得快

4.数词用作形容词

答案专一

(五)文言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用心一也。____

3.用心躁也。____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___

答案1~3判断句4.状语后置句5.定语后置句6.被动句

(六)名句默写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

答案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的观点。

答案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答案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师说》

2

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

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答案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受(同“授”,传授)而(如果)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学习)庸(表示反问语气)无(没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出(超出)犹且从师而问焉圣(圣人)益(更加、越发)为圣(成为圣人)其(大概)于(对于)则(却)耻(以……为耻)惑(糊涂)彼(那些)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大遗(大的方面放弃)耻(以……为耻)之族(这类人)云者(如此之类)相若(差不多)官盛则近谀之人(这些人)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乃(竟)其(真是)常(固定的)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徒(这类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不必(不一定)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好(喜欢)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经传(经文和传文)于(被,受)于(向)余嘉其能行古道贻(赠送)

二、归纳整理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答案1.受授传授

2.不否

答案1.求学的人。

2.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答案3.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

4.一般人。

答案5.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

6.不一定。

(三)一词多义

1.传

答案①传授②流传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传送,传递⑤招待宾客的馆舍

2.从

答案①跟从②依顺,听从③参加④指堂房亲属⑤跟,向⑥自,由⑦同“纵”,合纵

3.行

答案①实行,做②行为③行走④古诗的一种体裁⑤品行⑥将,即将⑦辈

4.复

答案①恢复②回答③夹层的,双层的④再,又⑤报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答案(1)①学习②低于(2)表动作的情态,成群(3)以……为师

2.形容词的活用

答案①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高明的地方③圣人;愚人④疑难的问题⑤地位低者;官职高者

答案(2)①遇到疑难问题②感到耻辱

(3)以……为耻

(五)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

2.不拘于时。____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

4.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

答案1.判断句2.被动句3.宾语前置句4.状语后置句

(六)名句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

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一致。

答案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韩愈《师说》中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

8.《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

9.《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答案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0.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学案1《劝学》《师说》

《劝学》

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

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________]绳,·[________]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__________]乎[__________]己,________。

吾尝终日而[__]思矣,__________;吾尝[__]跂[_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________]博见也。登高而[________]招,臂非加长也,而[________]见者远;顺风而[________]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__________]焉[__________];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跬步,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之强,上[]食埃土,下[__]饮黄泉,用心一[__]也。蟹六__________而[]二____,非蛇____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____也。

二、归纳整理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1.·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同____,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同____,

____同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同____,

4.君子生非异也____同____,

(二)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2.以为轮

古义:_________

今义:认为。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_________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三)一词多义

1.兴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

②大楚兴,陈胜王____

③夙兴夜寐,靡有朝矣____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____

⑤遥襟甫畅,逸兴遄飞____

⑥朝廷兴师问罪____

2.绝

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____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

④佛印绝类弥勒____

⑤斩尽杀绝____

⑥天柱折,地维绝____

3.假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___

③无从假书以观____

④愿大王少假借之____

⑤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____

⑥汉人未可假大兵权____

4.疾

①声非加疾也____

②问之民所疾苦____

③君有疾在腠理____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____

⑤疾风知劲草____

⑥愤世疾邪____

⑦今疾进,出其不意____

5.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

③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

⑤锲而不舍____

⑥蟹六跪而二螯____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____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

③积善成德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____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

4.数词用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____

(五)文言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用心一也。____

3.用心躁也。____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___

(六)名句默写

1.《荀子·劝学》中,“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的观点。

7.《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师说》

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

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古之学者[________]必有师。师者,所以[________]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________,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________,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

嗟乎!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__________]人也远矣,_________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__________],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________]耻[________]师焉,惑[________]矣。彼[________]童子之师,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小学[]而大遗[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________]相师。士大夫之族[________],曰师曰弟子云者[__],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__]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__。”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__]师。孔子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郯子之徒[________],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________]古文,六艺[________]经传[________]皆通习之,不拘于[__________]时,学于[________]余。________,作《师说》以贻[________]之。

二、归纳整理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同____,________

2.或师焉,或不焉____同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

④得璧,传之美人____

⑤舍相如广成传____

2.从

①惑而不从师____

②民弗从也____

③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

④其印为予群从所得____

⑤从余问古事____

⑥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____

⑦于是从散约败____

3.行

①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

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

④为君翻作《琵琶行》____

⑤其志洁,其行廉____

⑥感吾生之行休____

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____

4.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

②不敢出一言以复____

③红罗复斗帐____

④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____

⑤有北面复匈奴之志____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____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

(2)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____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____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____

②吾未见其明也____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惑而不从师____

②位卑则足羞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____

(五)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

2.不拘于时。____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

4.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

(六)名句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

4.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一致。

7.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韩愈《师说》中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

8.《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

9.《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学案1《劝学》《师说》

《劝学》

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

已(停止)于(从)而(表转折)于(比)为(形成,凝结)中(合乎)(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把……做成)曲(弯度)规(圆规)虽有槁暴__不复挺者故(所以)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而(表递进)日(每天)参省(检验省察)乎(相当于“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表修饰)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尝(曾经)跂(踮起脚后跟)而(表修饰)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修饰)而(但)而(表修饰)疾(劲疾)假舆马者利足(善于奔走)而致千里水(游泳)绝(横渡)生(同“性”,天性)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而神明自得__圣心备焉无以至千里驾(一天的行程)而(表假设)筋骨

上(向上)下(向下)一(专一)跪而(表并列)螯鳝躁

二、归纳整理夯实考点

(一)1.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有又再暴曝晒

3.知智见识

4.生性天性

(二)1.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2.把……做成。

3.寄居。

4.专指“长江”“黄河"。

(三)1.①起②兴起,兴盛③起,起床④兴办,举办⑤兴趣,兴致⑥发动

2.①横渡②停止③与世隔绝的④极,最⑤尽,完⑥断,断绝

3.①凭借,借助②与“真”相对③借④宽恕,原谅

⑤代理的,非正式的⑥给予,授予

4.①劲疾②痛苦,忧患③小病④通“嫉”,妒忌⑤急剧而猛烈⑥厌恶,憎恨⑦快速

5.①表递进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顺承⑤表假设⑥表并列

(四)1.(1)游泳(2)①每天②向上;向下

2.使……弯曲

3.(1)①弯度②高处③善行(2)变直(3)使……快,走得快

4.专一

(五)1~3判断句4.状语后置句5.定语后置句6.被动句

(六)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君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