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荷塘月色》导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2《荷塘月色》导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2《荷塘月色》导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2《荷塘月色》导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2《荷塘月色》导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导学稿(学生版)

第一课时

I.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并陈述本文的线索和结构。

2.通过朗读,感知散文的美。

II.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二.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幽僻()蓊蓊郁郁()踱着()弥望()点缀()袅娜()颤动()霎时()

宛然()峭楞楞()倩影()梵婀玲()

媛女()鷁首()敛裾()

【课内探究案】

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出游路线。

游踪:

2.品读课文,理出作者的情感及变化

小结作者心情变化:

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课后练习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宛然(wǎn)踱着步(dù)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

A.任何事情

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D.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

3.上句中“自由的人"指的是()

A.不受任何世事纠缠的人

B.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压迫的人

C.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偷得片刻逍遥的人

D.享受到月夜美景的人

4.对上面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I.学习目标

1.欣赏课文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准确找出文中运用的比喻、通感、叠字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合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

2.通过朗读,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II.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关于通感

1.概念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2.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局限,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3.示例

(1)她笑得很甜。(“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笑”,这就是通感;很特别,也很形象地写出了“她”的笑。)

(2)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海沉吟的声音"是听觉,“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是视觉,将听觉和视觉相沟通,生动地写出了“海沉吟的声音"的温柔。)

【课内探究案】

熟读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段描绘了哪些景物?

2.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

3.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提示: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解读)

【课后练习案】

1.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

A、红杏枝头春意闹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2.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指出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同类的一项()

A.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第四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

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D.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学习小结:

《荷塘月色》

第三课时

I.学习目标

1.找出并理解文中描写景物时所用动词的妙处。

2.通过朗读,认真体会作者行文用词的高妙,以及言语表达的美妙。

II.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关于炼字

1.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2.常见的炼字有动词和形容词。

3.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范例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请分析诗中“绿"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绿”,本来是形容词,“绿色的";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绿”(释字义)。春风使江南所有的东西都变绿了(描景象)。既有色彩感,又富有动态感,从而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春风给江南带来的勃勃生机。(点作用)。

【课内探究案】

熟读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又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在文段中,作者精心选用了一些动词,请你说说这些动词的妙处。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课后练习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请分析文段中“偷偷地"、“钻”、“闹"这三个字(词)的妙处。

学习小结:《荷塘月色》导学稿(教师版)

第一课时

I.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并陈述本文的线索和结构。

2.通过朗读,感知散文的美。

II.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二.夯实基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幽僻(pì)蓊蓊郁郁(wěng)踱着(duó)弥望(mí)

点缀(zhuì)袅娜(niǎonuó)颤动(chàn)霎时(shà)

宛然(wǎn)峭楞楞(qiào)倩影(qiàn)梵婀玲(ē)

媛女(yuàn)鷁首(yì)敛裾(jū)

【课内探究案】

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出游路线。

游踪: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回家(明线)

2.品读课文,理出作者的情感及变化

小结作者心情变化: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暗线)

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的文眼,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课后练习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宛然(wǎn)踱着步(dù)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B)

A.任何事情

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D.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

3.上句中“自由的人"指的是(C)

A.不受任何世事纠缠的人

B.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压迫的人

C.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偷得片刻逍遥的人

D.享受到月夜美景的人

4.对上面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B)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I.学习目标

1.欣赏课文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准确找出文中运用的比喻、通感、叠字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合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

2.通过朗读,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II.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关于通感

1.概念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2.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局限,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3.示例

(1)她笑得很甜。(“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笑”,这就是通感;很特别,也很形象地写出了“她”的笑。)

(2)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海沉吟的声音"是听觉,“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是视觉,将听觉和视觉相沟通,生动地写出了“海沉吟的声音"的温柔。)

【课内探究案】

熟读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段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2.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

明确:月下荷塘

3.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提示: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解读)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课后练习案】

1.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B)

A、红杏枝头春意闹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2.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D)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指出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同类的一项(C)

A.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第四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B)

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D.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学习小结:

《荷塘月色》

第三课时

I.学习目标

1.找出并理解文中描写景物时所用动词的妙处。

2.通过朗读,认真体会作者行文用词的高妙,以及言语表达的美妙。

II.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关于炼字

1.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2.常见的炼字有动词和形容词。

3.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范例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请分析诗中“绿"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绿”,本来是形容词,“绿色的";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绿”(释字义)。春风使江南所有的东西都变绿了(描景象)。既有色彩感,又富有动态感,从而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春风给江南带来的勃勃生机。(点作用)。

【课内探究案】

熟读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又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明确:荷塘月色

2.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静谧、朦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可以看出作者已由“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

3.在文段中,作者精心选用了一些动词,请你说说这些动词的妙处。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倾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