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板栗茶树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板栗喜光,是深根性树种,一般高度为3~4m;茶树耐阴,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高度为1m左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季节的变化,板栗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B.板栗和茶树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C.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无机盐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板栗林生态系统的结构2.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神经纤维)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B.若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C.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速度加快D.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动作电位峰值变小3.2020年流行的新冠肺炎,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导致的。2019-nCoV是一种RNA病毒,其中含有的碱基种类数和核苷酸种类数依次是()A.4种、2种 B.4种、4种 C.5种、8种 D.8种、8种4.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对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是基于保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摄盐过多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C.摄盐过多后血钠含量升高,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D.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5.人类的肤色是由多对基因共同决定的。若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C-c决定,其中显性基因A、B、C具有叠加增色效应,隐性基因a、b、c不具有增色效应。两个具有3个显性基因的杂合子婚配(用灰色圆和白色圆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其后代个体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皮肤白化病患者的肤色表现为白色,其基因型为aabbccB.人类肤色的深或浅与显性基因的数目有关,与显性基因的种类无关C.图示从右至左显示了由深黑到白7种不同肤色表现型,则相应基因型的比例为1:6:15∶20∶15∶6∶1D.在一个真实的人群中,具有中间肤色个体的数量最多,肤色表现为深黑色和白色个体的数量最少6.某成熟的植物细胞,A表示细胞液、B表示细胞质基质、C表示细胞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间隙之间的液体,将该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该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则A、B、C三种溶液浓度大小为A>B>CB.若该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则该细胞吸水能力小于其质壁分离前C.若该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K+转移的方向是:由C到B再到AD若该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最终平衡时A、B、C三处溶液浓度相等7.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合的是()A.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造成的B.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8.(10分)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曲线中,K值主要取决于()A.空间和环境资源 B.种群自身的繁殖速率C.种群的年龄结构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二、非选择题9.(10分)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众多湖泊连续爆发“水华”,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研究投放经济鱼类罗非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对水华的治理效果,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1)在湖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造成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藻类吸收的N、P等元素可在_____和_____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这种循环具有全球性。(2)6月10日,研究人员分别向1~3号养殖池塘投放密度为1200、1500和1800尾/亩的罗非鱼,每日定时投放适量饵料。定期测定3个池塘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①由图1可知,6月份_____密度的罗非鱼抑藻效果较好。②图2显示,7月22日3号养殖池浮游动物生物量比1、2号养殖池低,从营养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③研究人员认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数值比密度值更能反映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理由是_____。(3)水华藻类中的蓝藻能产生毒素(MC),成人(平均体重60kg)每天摄入MC不能超过2.4μg。综合上述所有信息,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估投放罗非鱼治理水华的可行性并阐述理由_____。10.(14分)下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膜外。若在图中用a刺激神经,a处膜内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_________。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属于的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___________传递;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神经和骨骼肌,都会引起骨骼肌收缩。某同学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甲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根据该实验步骤预测现象及结论。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传出神经元受损;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部位d受损;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骨骼肌受损。11.(14分)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1)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_______病。被HIV侵染的T细胞产生于骨髓这一免疫器官,并在______________成熟。人体感染HIV后,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由_______产生抗体,用于对抗病毒。(2)人体感染HIV后,体温维持在39℃,此时人体产热量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散热量,人体还会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临床症状,调节此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4)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主要原因是人的免疫系统对癌细胞有______________的功能。1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请据此诗回答下列问题。(1)该诗描述的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由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较简单,所以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图中没表示出来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_和_________。(3)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鹰与蛇的关系是_________。(4)该生态系统担负的功能有_________。(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6)此生态系统中共有5条食物链,写出鹰获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详解】A、由于板栗喜光,因此随着季节的变化,板栗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A正确;B、板栗喜光,茶树耐阴,所以板栗和茶树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B正确;C、板栗是深根性树种,茶树是根系较浅的小灌木,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无机盐,C正确;D、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构成,D错误。故选D。2、B【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详解】A、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正确;B、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K+外流增加,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B错误;C、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刺激引发动作电位速度加快,C正确;D、由于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D正确。故选B。3、B【解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DNA中的碱基是A、U、G、C;细胞中含有DNA、RNA两种核酸,病毒中只含有DNA或者RNA一种核酸【详解】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RNA病毒,它只含有RNA一种核酸,RNA中含有4种碱基(A、U、C、G),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选B。4、B【解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摄盐过多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降低,A正确;B、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B错误;C、摄盐过多后血钠含量升高,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减少对钠离子的吸收,C正确;D、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使机体主动饮水,D正确。故选B。5、B【解析】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C-c决定,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详解】A、人类皮肤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不能形成,即不能产生黑色素,A-a、B-b、C-c只是影响肤色增色效应,因此白化病患者的基因型不能确定,A错误;B、显性基因A、B、C具有叠加增色效应,肤色的深或浅与显性基因的数目有关,与显性基因的种类无关,B正确;C、图示从右至左显示了由深黑到白7种不同肤色的表现型,其基因型共有33=27种,同一表现型中包括不同基因型,表现型比例不同于基因型比例,C错误;D、在一个真实的人群中,双亲的基因型未知,再加上肤色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按照基因型推导,无法比较肤色个体数量的多少,D错误。故选B6、C【解析】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导致质壁分离,若该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则A、B、C三种溶液浓度大小为A小于B,B小于C,A错误;B、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加,B错误;C、在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K+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所以其移动的方向是从C细胞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间隙之间的液体至B细胞质基质至A细胞液,C正确;D、由于细胞壁的支撑作用,最终平衡时A、B、C三处溶液浓度不相等,D错误。故选C。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造成的,如多倍体的形成,A正确;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喷洒农药选择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错误。8、A【解析】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②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空间与环境资源的影响,环境资源和空间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空间和环境资源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①.生产者②.生物群落③.无机环境④.低(1200尾/亩)⑤.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摄取的藻类和浮游动物多,同时浮游藻类的减少造成浮游动物的食物减少,进一步抑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⑥.生物量代表某时刻生物体内含有的有机物总量,能反映各营养级的能量多少(生物密度只是反映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与营养级所固定能量相关性差)⑦.可行只要投放的罗非鱼密度合理并定期捕捞,既可抑制环境污染又可创造经济效益(或不可行,投放罗非鱼的密度不合理有增加水华风险,罗非鱼体内积累MC超过规定值就不能被批准上市,造成经济损失)【解析】1.颤藻、蓝球藻、念珠藻和发菜都属于蓝藻,它们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生物,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胞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在蓝藻和细菌的细胞中,没有成型的细胞核。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解】(1)在湖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造成水华的藻类主要为蓝藻,蓝藻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藻类吸收的N、P等元素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这种循环具有全球性。(2)6月10日,研究人员分别向1~3号养殖池塘投放密度为1200、1500和1800尾/亩的罗非鱼,每日定时投放适量饵料。定期测定3个池塘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①由图1可知,6月份1号池富有植物的生物量最低,说明低密度的罗非鱼抑藻效果较好。②图2显示,7月22日3号养殖池浮游动物生物量比1、2号养殖池低,可能是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摄取的藻类和浮游动物多,同时浮游藻类的减少造成浮游动物的食物减少,进一步抑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③研究人员认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数值比密度值更能反映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因为生物量代表某时刻生物体内含有的有机物总量,能反映各营养级的能量多少,而生物密度只是反映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与营养级所固定能量相关性较差,因而根据数量分析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可靠。(3)水华藻类中的蓝藻能产生毒素(MC),成人(平均体重60kg)每天摄入MC不能超过2.4μg,显然需要治理水华,避免导致更大的毒害,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投放罗非鱼治理水华可行,只要投放的罗非鱼密度合理并定期捕捞,既可抑制环境污染又可创造经济效益,(或不可行,投放罗非鱼的密度不合理有增加水华风险,罗非鱼体内积累MC超过规定值就不能被批准上市,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开放性思维的考查是本题的精髓。10、(1)①.低于②.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局部电流(电位差)④.反射弧不完整(2)①.突触②.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①.在c处不能测量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②.在c处测量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③.骨骼肌收缩④.骨骼肌不收缩【解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2、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小问1详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表现为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导致的,此时细胞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若在图中用a刺激神经,则a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则膜内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局部电流;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小问2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小问3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其可能是因为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根据其实验步骤预测现象及结论如下:第一步:若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测量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是传出神经元受损;若在c处测量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则可能是d部位受损或是骨骼肌受损,要继续往下做实验;第二步:用b直接刺激骨骼肌,如果骨骼肌收缩,则说明是部位d受损;如果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是骨骼肌受损。【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神经兴奋的产生与传递等相关知识,明确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并能够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11、(1)①.免疫缺陷②.胸腺③.浆细胞(2)①.等于②.脑干(3)T(或T淋巴)(4)监控和清除【解析】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RNA→DNA的逆转录过程以及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经逆转录形成的病毒DNA要整合到人体细胞染色体DNA上,然后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料和场所,合成子代DNA和蛋白质。【小问1详解】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病;HIV主要侵染人体成熟于胸腺中的T淋巴细胞,T细胞的成熟场所是胸腺;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小问2详解】体温维持在39℃的高温,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呼吸和心跳的控制中枢是脑干。【小问3详解】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T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小问4详解】人的免疫系统对癌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