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抗蛇毒血清”的生产方式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注射“抗蛇毒血清”至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体内,借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抗蛇毒血清”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原B.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属于条件反射C.“抗蛇毒血清”可刺激患者的T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D.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内的目的是增加马的体液免疫对蛇毒的反应2.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 B.细胞内液C.葡萄糖 D.消化酶3.驱蚊香草为常用绿化及驱蚊的优良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对驱蚊香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实验中各实验组将健壮饱满驱蚊香草种子用不同浓度NAA溶液浸泡3h,而后取出各组种子并放于25℃恒温箱中,培养至第3天和第7天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实验的自变量仅为NAA浓度,实验中需每日统计并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种子的发芽率B.浓度为0.5mg/L的NAA处理下驱蚊香草种子发芽率较高与外源NAA提供能量多有关C.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驱蚊香草种子的发芽率受内源植物激素和外源NAA共同调控D.培养至第3天时各实验组因变量不同,未体现外源NAA对驱蚊香草种子发芽率有两重性4.下列哪种物质通过小肠绒毛的细胞膜时,既不需要载体协助,又不需要消耗能量()A.葡萄糖 B.甘油 C.氨基酸 D.钾离子5.下列有关进化证据叙述,错误的是()A.从植物化石推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B.从蝙蝠、鲸、猫等动物的前肢骨骼的适应性分化中,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胚胎学证据C.从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中,得到胚胎学的证据D.从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推测生物亲缘的远近6.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4%、72%、4%,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A.36%和64% B.57%和43%C.24%和72% D.60%和40%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现代考古证实,水稻起源于1万多年前中国的一种野生稻,这种野生稻经过人们数千年的培育,发展成为今天数百个品种的水稻,使水稻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野生稻和现有水稻分属于两个物种,原因是两种生物之间存在____________。(2)培育过程中,在水稻种群中发现了一株“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的后代既有“大果穗”的植株也有“小果穗”的植株,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____________。(3)现有甲、乙两个不育系水稻,当温度超过23.3℃时,甲表现为雄性不育;温度低于23.3℃则恢复育性并可以自交产生籽粒。乙不育系水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为26℃,其育性与甲相同。育种工作者用上述不育系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制备高产水稻杂交种子,若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应选用_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不育系水稻,原因是____________。8.(10分)阅读以下几则资料,回答相关问题。资料一:高原鼠兔是小型植食性动物,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和关键种。它们成群结队大肆啃食牧草,不仅给当地畜牧业造成损失,也对高山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曾被视为草场退化的元凶。其洞穴本来是用来躲避严寒的气候和逃避肉食动物,却成为了许多小型鸟类和蜥蜴赖以生存的巢穴。资料二:高原鼠兔占藏狐总食物来源的95%,藏狐能有效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因人类弃养的缘故,大量流浪藏獒流落高原,其体型庞大、性格凶猛、食性广,经常咬死藏狐。资料三:为减少鼠兔对高原植被和草场造成的破坏,当地人曾在青藏高原的广大区域投放或喷洒有毒物质。(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调查青藏高原某区域藏狐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只/公顷。藏狐的警惕性非常强,被捕捉过一次后再次被捕到的概率明显降低,那么这样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__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不变”)。(3)住在鼠兔洞穴中的小鸟发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以此为鼠兔示警。小鸟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根据资料二分析,若藏狐体重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鼠兔_________Kg。(5)资料三提到的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其缺点是污染环境,因此最好采用_____________方法来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9.(10分)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至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_______特征,要较准确的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2)从保持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我国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_______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__多样性。(3)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_________(选填“甲”“乙”“丙”)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4)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图2,据图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C-d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除题图中因素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更好地保护藏羚羊的种群数量,请提出保护藏羚羊的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项即可)10.(10分)我国新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将依托白洋淀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蓝天绿水、生态宜居城市,其中白洋淀的水体富营养化的净化成为首要任务。有研究人员对白洋淀生态系统进行了如图所示的设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的能力。(2)污水流入湿地后,经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_____,污染物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3)下图表示流经白洋淀生态系统中罗纹鸭种群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1、c2表示能量值(单位:kJ)。若被罗纹鸭摄入的能量为84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30kJ,某种鱼以罗纹鸭的粪便为食物,则该种鱼获得罗纹鸭的能量为_____kJ,其中图中b表示_____能量。(4)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渔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是_____。11.(15分)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纤维,以脊髓前角传出神经纤维损害为主。如图为脊髓及其相关的神经纤维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害图中___________结构(填字母“A、B、C、D或E”),叩击患者的膝盖,患者是否有感觉和肌肉反应分别是___________(2)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人体后通常会引起人体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体温升高会导致位于下丘脑的温觉感受器兴奋,温觉感受器兴奋时,细胞膜上的膜外电位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3)戴口罩有利于阻止病毒与___________构成的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接触,该道防线与第___________道防线的不同点是不具有特异性。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1、抗原是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等过程,并产生免疫物质发挥免疫效应,从而将抗原清除。2、抗体是机体的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产生的、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详解】A、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说明“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体,A错误;B、反射需要有完整反射弧的参与,人被毒蛇咬伤后,在大脑皮层产生恐惧感,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抗蛇毒血清”中含有的是抗体,是抗原刺激B细胞进行体液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C错误;D、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内的目的是机体内产生更多的抗体,增加马的体液免疫对蛇毒的反应,D正确。故选D。2、C【解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细胞内液为细胞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葡萄糖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C正确;D、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3、C【解析】1、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详解】A、此实验的自变量除了NAA浓度以外,时间也是自变量,A错误;B、NAA属于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C、对照组没有加入外源NAA,驱蚊香草种子也发芽,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NAA后,驱蚊香草种子的发芽率发生变化,说明驱蚊香草种子的发芽率受内源植物激素和外源NAA共同调控,C正确;D、培养至第3天时,各实验组种子的发芽率不同,据图表分析,低浓度的NAA起促进作用,高浓度的NAA起抑制作用,可体现外源NAA对驱蚊香草种子发芽率有两重性,D错误。故选C。4、B【解析】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为主动运输。【详解】A、葡萄糖通过小肠绒毛细胞的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A错误;B、甘油属于脂质,通过小肠绒毛细胞的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载体和能量,B正确;C、氨基酸通过小肠绒毛细胞的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C错误;D、钾离子通过小肠绒毛细胞的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D错误。故选B。5、B【解析】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刨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2、细胞色素c是真核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生物氧化中起传递电子的作用。脊椎动物的细胞色素c由10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3KD。已测定了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在内的几百种生物种属的细胞色素c的一级结构,并进行比较,结果发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越近,其顺序同源性越大,已在分类学上应用。【详解】A、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B、从蝙蝠、鲸、猫等动物的前肢骨骼的适应性分化中,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比较解刨学证据,B错误;C、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是胚胎学的证据,从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中,得到胚胎学的证据,C正确;D、细胞色素c是真核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顺序同源性越大,所以从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推测生物亲缘的远近,D正确。故选B。6、D【解析】已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详解】由题意知,AA=24%,Aa=72%,aa=4%,因此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为:A=24%+1/2×72%=60%,a=4%+1/2×72%=40%。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①.生殖隔离②.杂合子③.甲④.不育起点温度越低,授粉时出现雄性可育的情况越少,不易出现自交和杂交种混杂的现象【解析】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2、不育系水稻在温度不同时育性不同,故可利用该特性进行高产植株的选择及培育。【详解】(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野生稻和现有水稻分属于两个物种,原因是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由于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后代出现了小果穗的植株,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获得的突变性状属显性性状,同样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杂合子。(3)因不育起点温度越低,授粉时出现雄性可育的情况越少,不易出现自交和杂交种混杂的现象,故应选择雄性不育的起点较低的温度23.3℃的甲不育系水稻。【点睛】本题要求掌握和理解新物种形成标志、性状分离的概念以及杂交育种的原理,通过分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1).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2).200(3).偏大(4).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6).4.75(7).化学防治(8).生物防治【解析】1、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信息的载体为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物理因素,且通过物理过程传递。(2)化学信息:信息的载体为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3)行为信息:信息的载体为动物的特殊行为。4、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1)对于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对于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对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若调查青藏高原某区域藏狐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只,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故该种鼠的总数=60×50÷15=200(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200只/公顷。藏狐的警惕性非常强,被捕捉过一次后再次被捕到的概率明显降低,估算中会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偏小,那么这样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3)小鸟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向鼠兔示警,该过程中小鸟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扑扇翅膀)和物理信息(鸣叫声),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根据资料二分析,若藏狐体重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食物1Kg÷20%=5Kg,高原鼠兔占藏狐总食物来源的95%,所以至少需要消耗鼠兔5Kg×95%=4.75Kg。(5)资料三通过投放或喷洒有毒物质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叫化学防治,其缺点是污染环境,因此最好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因为生物防治不会污染环境。【点睛】本题考察了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准确记忆相关基础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灵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易错点: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9、①.数量②.标志重捕法③.遗传(基因)④.物种⑤.衰退型⑥.丙⑦.增加⑧.减少⑨.迁入率和迁出率⑩.减少对藏羚羊的猎杀、保护藏羚羊栖息地、控制藏羚羊天敌数量、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法制宣传等(答出一项即可)【解析】分析柱形图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据图2分析,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藏羚羊是动物,活动范围比较大,活动能力比较强,要调查其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从保持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我国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3)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预测此后一段时间丙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4)据图2可知,a-b点R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d段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对藏羚羊及其栖息地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措施,即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对藏羚羊的猎杀、保护藏羚羊栖息地、控制藏羚羊天敌数量、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法制宣传等。【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了种群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多个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于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的掌握,属于中等题。10、(1)阳光等环境资源(2)微生物分解(3)①.0②.罗纹鸭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4)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3、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a表示罗纹鸭同化的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