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2_第1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2_第2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2_第3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2_第4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理州2024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1667年,首部展现明清鼎革史的悲剧《崇祯或大明王朝的崩塌》问世以来,欧洲启蒙戏剧家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愈益浓厚。与日俱增的中国信息催生出“中国孤儿”“中国公主”等影响深广、传承至今的戏剧母题,“戏剧中国”由此成为启蒙时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②“戏剧中国”现象在启蒙时期欧洲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要,15至17世纪两百年间,地理大发现导引的文化大发现升华为近代欧洲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建构出西方世界的接受棱镜,也即一面通过他者形象反射自我的镜子,属于“借镜自鉴”。“戏剧中国”同样提供了一个借此达成自我认同或自我审视的“他者”,中国母题作为这一特定“他者”的供体,呈现出强大的可塑性。③中国母题的可塑性则体现在欧洲剧作家常以中国之酒杯浇自己之郁结,中国戏剧中的反面形象常被用来影射自己的政敌或敌对国。文学作品因而成为人们的武器,用于和现存的、棘手的问题作斗争。哈彻特的《中国孤儿》尽管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却成为他抨击当时英国执政党沃波尔政府的工具,哈彻特将《赵氏孤儿》中强烈的忠君思想作为其戏剧的核心,表示其捍卫英王乔治二世绝对统治的忠心。墨菲的《中国孤儿》以孤儿母题隐喻英法、英西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以孤儿得报大仇表现祈盼不列颠摆脱困境,战胜敌国的愿景。1758年,著名戏剧家盖瑞克在伦敦特鲁里街剧院推出墨菲的《中国孤儿》,由耶茨扮演女主角伊达美,并大量采用“中国风”布景及服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在伦敦连演9场。此时正值英法七年战争后期,剧本因鲜明的抗击外族入侵主题而加强了英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法情绪。虽然上述各剧难免脱离中国语境的自说自话,原本的故事也往往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然而在当时的语境下,缺乏历史真实性反而成为戏剧魅力的一部分,体现出剧作家的政治敏感性、民族自尊心及擅以他山之石攻玉的睿智。④中国母题的可塑性更体现在启蒙剧作家援引明末清初中国的宗教宽容政策和儒家哲学支撑自我政治理想的实践上,尽管他们对儒家思想及清代宗教政策的了解并不深透全面,但他们选择相信“中国人致力于精神的完美和内心的平静,总体来说由此三部分组成,也即儒者治理国家,道家治理肉体,佛徒治理灵魂”。这些母题所包蕴的哲理和智慧极具参照性及建设性,为艰辛求索中的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构建“开明专制”孔教乌托邦的想象资源。自17世纪下半叶始,启蒙运动精英逐渐意识到戏剧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及攻击贵族和教会的有力武器,用戏剧宣扬政治理想、伦理道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伏尔泰、沃尔夫、魁奈等人合力营建起孔教乌托邦抵抗腐朽专制的路易王朝,成为西方文化中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并尝试以戏剧的形式对当时的政治、宗教、社会现实提出疑问,试图以开明专制理想撼动欧洲传统意识形态,从而树立变革的尺度、寻求维新的方法。戏剧也被他们用作和社会痼疾作斗争的独特武器,中国母题为启蒙运动设定了想象方式和理论问题,并且提供了思想资源与表述策略。比如伏尔泰便以《中国孤儿》及《风俗志》等作品建构孔教乌托邦的开明君主专制政体,反照法国由宗教神权与封建王权合谋而成的恶俗暴政,以中国有教无类的教育方略和公平竞争的科举体制,批判法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及尖锐的阶级矛盾。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孔子的仁义道德化民为俗,养成了一个忠孝节义、知书达理的礼仪之邦,唯有这样的政治方称完美,而孕育这种善政的正是中国的儒家之道,一种能使残暴的侵略者心悦诚服的道德体系。⑤对于启蒙时期的欧洲戏剧家,中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几个世纪累积沉淀的中国信息凝聚升华为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延续性的故事原型、话语体制及意象传统,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类型和套话,尽现中国母题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可塑性。塞特尔、梅塔斯塔齐奥以华美、奇巧的中国花园、茶室呼应当时盛行于欧洲的物质层面的“中国风”,在营建视觉桃花源的同时也激发起观剧者对中国器物的欲望;伏尔泰、哈彻特、墨菲则把政治理想、道德愿景寄托在“中国孤儿”身上,让孤儿“把孔子之道灌输进不列颠同胞的耳朵,我们接受这由东方舶来的恩赐,恰似希腊人幸运地从流亡者手中接过金羊毛”;哥尔多尼以定居中国荒岛呼应欧洲17至18世纪的殖民狂潮。由此可见,启蒙时期西方戏剧的中国想象大致集中在物质、制度和思想三个向度,物质向度满足了市民、贵族阶层的声色耳目之乐及器物享受;制度向度推演出中国哲人王的德政方略及适用于欧洲的君主开明专制政治;思想向度则从中国母题中汲取仁爱、信义、真美的精神滋养,感受儒家思想的光芒烛照,通过改良变革达成自我超越。从17到20世纪,欧洲戏剧中的“中国风”几经盛衰,折射出中西方政治及经济势力的升沉轮替。而从这种潮起潮落、生生不息且至今仍在延续的艺术生命轮回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西方的世界观念体系发生确证危机急需重构之时,中国母题都能承担起确认身份、宣泄焦虑和启发思想的重任。(摘编自施晔《发现中国:启蒙时期欧洲戏剧的新视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地理大发现带动了欧洲的文化大发现,东游入华的西方人促使中国信息不断地西输,催生了欧洲“戏剧中国”现象的出现。B.墨菲的《中国孤儿》以中国母题表现不列颠战胜敌国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剧作家敏锐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欧洲的启蒙剧作家虽然无法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但他们却能援引中国儒家的哲理和智慧,并支撑自我政治理想的实践。D.中国母题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可塑性,使得启蒙时期的欧洲戏剧家的作品类型趋同,形成相对稳定的类型和套话。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物质到思想,从地理空间到精神世界,中国为欧洲戏剧提供了丰赡的原型和灵感。B.欧洲剧作家常常借助中国母题表达自我观点,因此往往需要对原本的故事进行改编。C.伏尔泰认为,西方唯有学习中国的儒家之道,才可以实现改良变革,达成自我超越。D.中国母题能帮助西方世界重构观念体系,但并不意味着东方文明远远优于西方文明。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⑤段观点的一项是()A.荷兰戏剧家冯德尔创作的《崇祯或大明王朝的崩塌》以西方古典悲剧演绎中国历史事件。B.英国剧作家塞特尔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改编为《仙后》,把中国花园移置其中。C.挪威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了胡适《终身大事》的创作,推动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D.意大利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改撰《国语》中“邵公舍子救宣王”的史实为《中国英雄》。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中国母题的可塑性的?5.《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创作的长篇小说,请你阅读《消失的地平线》的相关介绍,结合文章的观点,对《消失的地平线》的创作加以分析。《消失的地平线》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一战后经济危机和二战即将来临的时期。当时社会处于沮丧、恐慌和动荡的状态,人们对社会现状极度不满。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使文明得以保存,使人们的性命得以保全的地方,也许仅仅是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希尔顿受到奥地利奇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云南省西北部探险期间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系列文章和照片的启发,创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香格里拉,他通过主人公康维之眼,体察和欣赏自然之美,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是人精神世界的延伸,表现出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观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黎明前的故事茹志鹃①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以前,虽说是故事,但事情都是真实的。当时,在上海某一条里弄里,住了一个很特别的人。他叫秦易名,有三十多岁,人生得高大、结实,有一下巴浓浓的络腮胡子。他的妻子叫韩慧,是小学教员。一个女儿叫米米,十一岁;一个儿子叫小小,八岁,都上学了。这些,当然都不是他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特别的地方,别人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傻气,是个呆子;有的却说他是个大好人;有的又说他是“娘娘腔”。说法不一。事实是这样:他在里弄里是个公用的人,他没有工作,但每天比谁都忙,哪家吵嘴了,要他来调停;哪家女人生孩子,买不到红糖,他就骑上脚踏车,给到处去觅;住在弄堂口的寡妇胡阿秀死了公公,没钱没人,也来找到他。他就像是自己家里死了人一样,到处去借钱,把自己的棉袍大衣都去当了,买来棺材,捧头捧脚地把老人入了殓。直等到入了土,他才安下心来。更可笑的是,有一次大热天,弄堂口来了一个卖西瓜的乡下人,手里捧了一个剖开的生西瓜,跟买主在吵:一个说,我要你包开的;一个说,我光开不包的,双方吵了半天都不肯认账。结果秦易名在一旁见了,就照价把那个西瓜给买下来了。这些事情,大家只觉得他呆气,好笑。有些老年人更觉得他这么个壮壮实实的男子汉大丈夫,不出去做事赚钱,反在家里给老婆孩子烧饭,洗衣裳,多古怪。不过这些古怪事情,大家见惯了,也就不以为怪了。只是他的两个孩子好像还不大习惯:“爸爸不拿人家的钱,为什么要给人家做事呢?”“爸爸喜欢吃生西瓜吗?”“为什么人家不这样做呢?”……孩子们拿这些问题去问到他时,他总把两个孩子揽在怀里,认认真真地说道:“人家有为难事,帮他们解决了,他们高兴吗?高兴,这不是很好吗?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这些事情你们现在还不懂,将来就会知道,来!我们还是来唱个歌吧!山那边呀好地方,一,二,唱!……”上面说过的这些事情还不算特别,他最特别的事情,大概也只有他的两个孩子,就是米米和小小才知道。这就是爸爸的那个阁楼。每次夜里米米或小小起来小便,总听见爸爸住的阁楼上,有一种很轻很轻的声音,一到白天,这种声音又没有了。而且平时这阁楼总用锁锁着,除了爸爸自己,谁也不能上去,甚至连妈妈也很少上去。米米和小小想上去看看,这小小的阁楼上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有一次,就是胡阿秀阿姨的公公死了的那一次,她半夜来敲门,一下大家都醒了。②妈妈不知怎么弄的,慌忙从床上跳起,不去开门,却站在床上,只顾伸手去敲爸爸的阁楼楼板,到后来知道是胡阿姨死了公公,妈妈的脸色这才转过来,就叫胡阿姨先回去,自己爬到爸爸的阁楼上去了。米米和小小一见有这机会,也就一骨碌地爬起来,轻手轻脚地上了楼梯。一上了楼,就见妈妈帮着爸爸往一个煤球箱子里收东西,似乎是一些灯泡和无线电的零件。爸爸、妈妈一见他们上来,好像都吃了一惊,不过也没说什么。米米和小小不知为什么,忽然也心里怦怦地乱跳起来。小阁楼陈设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③可是这里面就是有一种异样的气氛:阁楼四周,门窗板壁,一概都用厚厚的夹层黑布,挡得密不通风,就是里面点上十盏一百支光的电灯,外面都看不到一点亮光。人在里面,像在蒸笼里一样,又闷又热,一上来,气就像要透不过来了。爸爸浑身上下都是湿的,就连他的椅子和靠过的桌子上,也都湿了一大片,好像爸爸是刚从河里捞上来的。“爸爸,你怎么的啦?……”米米有些怕起来了。小小却只站着眨眼睛,好像他是第一次看见爸爸。“没什么,热得出汗了。来!”秦易名照例又是一边一个把米米和小小揽在怀里,说,“好孩子,你们在这里看到什么东西,都不给别人说,好不好?”“好。爸爸你不怕热吗?你在这里做什么呀?”小小仍疑惑地看着那些黑布幔。④“没做什么,爸爸在这里祷告,让你们长大了,都过好日子,大家都过好日子。懂吗?”米米和小小点点头,摸摸粘在爸爸身上的汗衫,好像是懂了,好像还没有懂;不过,觉得爸爸这个阁楼越加神秘了。本来,爸爸要等米米、小小睡下来以后,才到阁楼上去。可是近几个月来,米米、小小还在做功课,爸爸就上去了。有一天,爸爸索性吃完晚饭就上去了。过了一会儿,妈妈正改着卷子,爸爸突然从阁楼上急急地跑下来,兴奋地抱住妈妈的肩膀说道:“北平解放了,喂!北平解放了。”妈妈一听,也高兴地跳起来,拉住米米、小小,压着嗓子叫道:“哎呀,宝宝,北平解放了,好日子不远了……”从来没见爸爸这么高兴过,这个“北平解放”是什么意思?米米和小小给弄糊涂了,眼睛滴溜溜地只是朝爸爸看。爸爸稍稍平息了一下,就对他们说:“傻瓜,北平解放,就是好人到了北平啦!……”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秦易名总是帮邻里做一些事情,让人觉得“呆气”和“可笑”,主要是因为他需要以此为掩护,秘密从事地下工作。B.阁楼上“很轻很轻的声音”以及箱子里“似乎是一些灯泡和无线电的零件”,暗示了爸爸的身份,符合叙事的逻辑。C.爸爸“把两个孩子揽在怀里”和“把米米和小小揽在怀里”,既有对孩子的呵护,也有因无法告知孩子真相的愧疚。D.近几个月爸爸上阁楼的时间越来越早,是因为米米和小小已经看到了阁楼里的东西,爸爸不需要再刻意地躲着他们。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的“真实”表明秦易名一家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只是进行了事件的客观转述。B.句子②通过写妈妈的状态从“慌忙”到“脸色这才转过来”,侧面写出秦易名工作的危险。C.句子③中的冒号作用是解释说明,冒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异样的气氛”的具体解释和说明。D.句子④中的“大家”,既指秦易名的小家,更指中华民族的大家,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8.关于秦易名的称谓,文章首先使用“他”,然后又变成“爸爸”,请分析这样变换带来的效果。9.在学完茹志鹃的《百合花》后,老师提供了一段拓展材料,请你结合《百合花》或本文的具体情节,分析茹志鹃写人物的三个特点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拓展材料:茹志鹃写人物有三个特点。其一,她注重细节描写。尊重人物的感情,深入人物心理;其二,她非常注重女性视角。她的小说基本是以女性第一人称视角来观察,或者用第三人称的内聚焦,来深入女性人物的内心,展开叙事。这些既出于她对自身女性身份的感受,也依赖于她对于女性命运的广泛的关心;其三,她注重人物的结局。在对人物的情感上,她也表现得温柔敦厚,不会对人物做太严厉的批评,故事也大多用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结局收尾。(摘编自叶端《理想和诗意的探寻——论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创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早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早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天工开物·乃粒》材料二:汉文帝时,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引。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人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农桑辑要·典训·先贤务农》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末技游A食之人B转C而缘D南亩E则蓄积足F而G人乐H其所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于公历3月19—22日交节。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B.凡,文中为通常的意思,与《苏武传》中“武留匈奴凡十九岁”中的“凡”意思不同。C.旬日,指十五天,亦指较短的时日。古人常常把一个月平分为两半,称为上旬和下旬。D.仓廪,文中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当某地有灾荒时,官府常常需要开启仓廪,赈济百姓。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插秧时,遇到干旱或者水涝,是不能插秧的。秧苗过了育秧期就会变得老而拔节,即使再插到田里,结的谷粒也很少。B.稻有早熟和晚熟之分,稻谷成熟所需的时间从七十天到两百多天不等。夏种冬收的晚熟稻原因是稻种的生长期比较长。C.再生秧和早稻秧同时在清明播种,但两种秧的习性却大有不同,早稻秧一天缺水就会死,而再生秧却不怕曝晒和干旱。D.贾谊认为,汉朝建国虽已近四十年,但储粮问题,仍然使人感到痛心。即使是像禹、汤这样的明君执政也不能免除天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14.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材料二中,贾谊是怎样劝说汉文帝积蓄粮食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思佳客·癸卯除夜吴文英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除夕之夜独自吟唱新词来送别旧岁,头上又添白发,用语凝练,足见其悲凉和酸楚。B.“十年”“几度”两句写出词人羁旅他乡之久,词人本希望有所作为,但最终却落拓无成。C.“衣懒换”表现出词人颓唐、疏懒状态,“酒难赊”将词人的贫穷和尴尬处境渲染殆尽。D.词人看着眼前惹人怜爱的梅花,精神得到安慰,室外盛筵酣醉,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愉悦。16.本词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词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文字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记录了登泰山的经过,他起初顺着中谷进去,“_______”,翻过中岭,“_______”,就到了泰山的巅顶。(2)一天王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主动发言,但同学们有碍于王老师年长,存在代沟,羞于交流。此时王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引导。(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男孩问爸爸:“注意安全”和“注意危险”到底注意哪一个?东西“掉在地上”和“掉在地下”有什么区别?“救火”和“灭火”到底是“灭”火呢,还是“救”火呢?以上现象的共同点是,①,但语用所指却是相同的。这类现象可以运用“语用视点”来解释。“视点”原本是修辞学术语,指②,包括物理视点、心理视点。后来多用于文学,“视点”的概念也由原来观察事物的角度逐渐变为叙述事情的角度。再后来语用学家开始重视“视点”概念,并提出了“语用视点”的说法。语用视点是指说话人感知和观察对象的角度和立场,也是说话人表述主张的方式,也是组织话语的认知图式。语用视点一般包括时空视点(主要指观察的时空位置)、观念视点(主要指情态、价值观等)、叙事视点(主要指人称视点)、框架视点(主要指组织信息的起点和终点,包括整体一部分、动作一受事、动作一原因等认知框架)。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请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