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母三迁走近作者孟子

[约前372-前289]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

”之称。孟子主张以“

”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战国孔孟亚圣仁政轲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出处背景主张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背景链接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fúsùpàn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物质条件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译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助词,的。外城。围。连词,表转折。这。连词,表顺承。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的原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委:放弃。去:离开。

而:连词,表顺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译文护城河。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介词,凭借、靠。巩固。震慑。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译文助词,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施行仁政。极点。动词,到。

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译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代词,……的人。归顺,服从。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译文介词,凭借。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字词清单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委而去之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

的地方(跟“来”相对)。)(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古义:兵器。今义:军人。)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名词,有利形势)(形容词,锐利、锋利)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名词,内城)(名词,城墙)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一词多义之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代词,它,指“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攻亲戚之所畔(动词,到)(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表判断)判断句:文言句式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非……也”表判断)墨剑飘雨合作探究1、本文开篇提出了什么论点?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利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本文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墨剑飘雨liyongqiang李永强墨剑飘雨liyongqiang2、作者是怎么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观点的?列举了哪两个例子?攻城方(得天时)环而攻之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城高池深兵利粮多(人不和)弃城而逃地利不如人和守城方(占地利)先用攻城失败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后用守城失败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论证战争需要人和3、中心论点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治国需要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类推从反面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递进关系4、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对比论证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仁政)的重要性。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的这一主张,是说不管是打仗还是治国都要顺应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孟子的这一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威天下”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深入探究[名句默写]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因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考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观点明确,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借讨论战争论述推行仁政的重要性。B.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时,作者着重强调了“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C.本文开篇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得出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D.本文运用多个双重否定句,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充沛,章法严密,逻辑性强。D(贵阳中考)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________”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②________的重要性。人和仁政(湘潭中考)孟子认为君子“战必胜”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得道”,即“施行仁政”(或:“人和”)。理由: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材料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结论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战争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施行“仁政”结构梳理

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下面的文段,简要说明它们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勾践灭吴》(节选)比较阅读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节选自《国语·越语上》,略有改动)拓展延伸【注释】①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有节度,步入正轨。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它们共同体现了“以人为本”。孟子所说的“人和”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勾践能打败吴国,也是因为他“以人为本”,关注民心民情,重视人心向背。

【参考译文】勾践对国人说:“我不知道我们国力不够,反而与大国结仇,以致连累百姓的尸骨暴露于荒野之中,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改正!”于是埋葬战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教养活着的人;慰问有丧事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给离去的人送行,欢迎迁来的人;废除百姓所厌恶的政策,弥补百姓的不足。……不是他亲自种出的粮食就不吃,不是他夫人亲自织成的布就不穿。连续十年不征收国内的赋税,百姓家里都有三年的存粮。越国的父老兄弟向勾践请求说:“过去夫差让您在诸侯面前蒙受耻辱,如今越国已步入正轨,请允许我们报复吴国。”……(大军)果断出动,国人都彼此勉励。父亲勉励儿子,哥哥勉励弟弟,妻子勉励丈夫,都说:“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所以在囿地打败吴军,又在没地打败吴军,最后在吴国国都郊外再次打败吴军。(一)儒学亚圣:孟子童年孟子幼时父亲便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曾经因为居住环境影响儿子的学习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一个学堂附近才较为满意。后来孟子在求学中途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布机上的线,告诫他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牢记母亲不要半途而废的教诲,立志成才。孟母三迁孟母断织青年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去孔子的家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学习。一般认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越发崇拜孔子和他的学说,于是立志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成年以后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取得成就,小有名气。邹国和鲁国的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难以实现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弟子前往大国齐国。但齐国并不采纳孟子的思想,于是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思想,却处处碰壁,最后他回到邹国,决定著书立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