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我国传统医学道德思想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制度下的农业大国,医学以中医为主,形成辨证施治的整体医学观和方法论。医德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教思想的影响,“仁爱”成为医学道德观的核心。主要伦理思想有:舍己救人、生命神圣、生命质量、血缘观念、性道德观念、预防观念等。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一、古代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中国医学道德的起源
(远古—时期)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萌发
中国古代医德思想与医学一样,产生于生产劳动实践中。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生活资料匮乏,药、食不分,毒、药不分,导致食物中毒的现象经常发生。医学道德的起源与医药的起源同步的。如《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为了“令民知所避就",经常到野地里去“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逐步认识药性,在实践中摸索治疗疾病的方法。神农氏冒着生命危险,以自己的身体为实验对象,为病人尽义务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德思想的萌芽。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通鉴外纪》中写到:“民有病疾,未能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帝王世纪》中也有“伏羲画八卦······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的描述。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一)殷商周时期的医德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周礼·天宫·医师》中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即之有疾病者,……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周礼·地官·在司徒》中说:“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五曰宽疾。以本俗六安万民。”这里充分体现了医学的人道思想,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道德的水平。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周朝时医疗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行业记载,此时医学已经分科,有食医(营养调配)、疾医(主治内科)、疡医(主治外科)和兽医等四科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1、远古时代医疗行为中的助人思想中国传统医德产生于远古时代人与伤病斗争的实践。助人是中国最早的医德思想。
2、西周时期“普同一等”思想
《疡医》:“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3、春秋时期儒家推崇的“仁”的思想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德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德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医书,而且还是我国第一部有专门论述医德内容的医书,《黄帝内经》有3篇专门论述医德的文章:《疏五过论》、《征四失论》、《师传篇》。该书第一次正式阐述了医德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医德经典。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其主要医德思想有:
1.认真传道:“得其人为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
2.强调素质要求: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3.人命至重思想:“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影响。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4.注重现实,反对迷信:“治病必求于本”,“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产病能。拘于鬼神者,不可以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以言至巧。”
5.重视预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如此丰富的医德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三)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德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主要的医德思想有:
1.明确从医的目的:医者要“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长全,以养其生。”
2.强调严肃认真的态度:医病不能“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3.强调广博精深的知识:“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至哉?”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要求医生“爱人知人”;南齐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德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提出了儒道双修的原则。“为道者,当先立功德。”“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单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中国传统医德的形成
(战国—魏晋)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一)、战国时期朴素的人道主义医德思想。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1、人命至重,不可粗枝大叶。人命至贵,一失不可复得。
2、谦虚好学,广博多识。
3、实事求是,“治病必求其本”。
4、见微知著,治未病。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扁鹊集高尚的道德和精湛的医术于一身,他在治病中,反对巫术,提出了“信巫不信医不治”的原则,有力地抨击了利用迷信害人的巫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明确地将治病救人规定为医学的目的,把医生钻研医术同为包括人民大众在内的各阶层人解除病痛联系在一起,医生必须具有“”爱人、知人的精神,“留神医学”,“才高识广”才能担此重任。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二)、魏晋时期的医德思想
《诸氏遗书》的作者诸澄全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医学知识,诊病治病方法和医疗行为规范。
1、审证精微
2、用药省慎
3、治学勤奋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五)隋、唐时期的医德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论”则是祖国医德史中的一块瑰宝。他所倡导的医德规范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2.同情病人,一心赴救;
3.临证省病,至精至微;
4.言行端庄,不皎不昧;
5.尊师重道,勿娇勿妒。对此,孙思邈身体力行,成为历代医家的楷模。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六)宋、元、明、清时期的医德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宋金之时期,“儒医”传统开始形成,强调医生应重视医德修养,“无恒德者,不可行医,“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之妄尊。”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明清时期关于医生品德,医疗作风以及医德教育的论述十分丰富,尤其是一些医家分别提出了医生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并且对一些医生的不良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强调医德修养,立德立:“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2.重视医德评价,抑恶扬善:告戒病人切勿“轻以性命托‘庸医’”;
3.协调医患关系,相互尊重信赖:“医不仁慈,病者猜鄙”,“于病又有何益”。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中国传统医德的发展
(唐—清)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一)、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论“大医精诚”篇中,系统阐明了医者对事业,对病人及其家属,对同道的道德原则,是我国传统医德的经典之作。
1、医术要精湛严谨,博极医源。
2、对病人要有同情心。
3、无私救治,一视同人。
4、作风正派、清廉。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二)、宋代的医德思想
1、宋代林逋《省心录·论医》“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生死之所系”。
2、南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严疾小不可育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三)、明代的医德思想
1、明代陈实功《医家五戒》集中论述了医德规范。
2、李延《医学入门》论述了“习医规格”,对医生的学习和品格修养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将“不欺”作为医生的准则,“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日昌。”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四)、清代的医德思想
1、清代医者喻昌结合临床诊治的经验教训,著有(医门法律)一书。所谓“法”是指望、闻、问、切四诊及辨证论治的法则;“律”是指出临床诊治时容易犯的错误,提出禁例。
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祖国医学在清朝“康乾盛世”130年间曾得到了迅速发展,完成了第一、第二部医学百科全书和第一套医学教科书的编纂,整理研究了许多医籍,对医德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当数喻昌,写出《医门法律》一书。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他把临床诊治的法则称为“法”,把针对临床诊治中易犯的错误提出的禁例称为“律”,对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进行评价,开创了临床医德评价的先河。同时,他还第一个提出“笃于情”的医德核心思想,“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揭示出医德情感在医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无疑是对医德理论研究的一次大的突破。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笃于情的待患情感传统医德认为,医家处理与患者的关系,要注入浓浓的情感,对病家的疾苦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这样才能感同身受、身切同情。中国传统医德所强调的“笃于情”的待患情感,可以做为改善现代医患关系的有效途经,现代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患间缺乏信认,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医务人员待患情感冷漠。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医务工作者学习古代医家笃于情的待患态度和易地而观的待患意识,在医患间多注入真诚的情感,经常换位思考,多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认真听取汇患者诉说,设身处地地了解患者的感受,就能感同身受,关怀体恤患者的痛苦,深切同情患者的遭遇,增强工作责任性,淡化私欲心,真正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尽一切努力帮助患者解除疾病之苦,这样定能改变医患间情感淡漠的现状,加强医患沟通,增加彼此信任,使医患关系重新走向密切与和谐。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2、沈金鳌“医之道大与深也。盖医系人之生死,凡治一证,拘一方,用一药,在重法著书者,非要于至精至当,则贻误后世?被害者必多。
3、吴达:《医学求是》”夫医为仁术,君子寄之行不忍之心,不可不求其至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二、中国医学道德思想规范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中国传统医学道德是在儒家思想为主,儒道佛思想互补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同时也是历代医家共同的实践经验总结。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一)、中国传统医德思想
1、医乃仁术
2、医以活人为务
3、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4、易地以观,利自淡。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二)、中国传统医德规范
1、对待病人—至亲之想
2、治学态度—至精至微
3、服务态度—一心赴救
4、医疗作风—端正淳良
5、对待同道—谦和谨慎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三)、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基本内容
1、忠于事业,仁爱救人;
2、博施济众,一心赴救;
3、精勤不倦,深究医术;
4、宽和端庄,不贪财色;
5、尊重同道,谦和不矜。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四)古代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
第一,济世救人的仁爱精神;第二,不为名利的道德品质;第三,认真求实的医疗态度;第四,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第五,和蔼端庄的仪表风度;第六,精勤不倦的优良学风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祖国传统医德观的内容
祖国传统医德观概括为六点:
①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②不图钱财,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③谨慎认真,不畏艰苦的服务态度;④不断总结,勇于创新的专业精神;⑤不畏权势,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⑥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
杨泉《物理论》: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龚廷贤《万病回春》: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十勿重利,当存仁心,贫富虽殊,施药无二。
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孙思邈《千金要方》: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一心赴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费白雄: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学医则不可。
“仁”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医家提倡的“仁爱救人”,求医家赤诚地热爱病人,注重人的生命和健康,尊重病人的人格,救人际世。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我们留下数不清的了医界佳话!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不图钱财,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
三国时期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为民诊疾,不收取任何报酬,唯一要求重愈者栽杏五株,轻愈者一株,后山杏树上万,果实皆作接济穷苦百姓之物。后人称“杏林佳话”“杏林春暖”。
张皋《医说论》记载,宋代何澄为人疗病,被人妻引入密室告之:家业典当殆尽,无以供汤药之资,愿以身相许。澄正色曰:娘子何以此言,切勿以此相污!当为调治取效。可谓“君子慎独,不欺暗室”。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记曰:
传说费长房是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竹杖上挂了葫芦的老人(即壶翁)在市集中卖药,当天黑散街之后,壶翁就跳入葫芦中,当时只有费长房一人看到,他觉得很奇怪,为了弄清楚壶翁的来历,费长房便以酒款待,知壶翁道来意后,便请他隔日再来。当他再来时,壶翁邀他一起进入葫芦中,只见大厅布置得整齐华美,佳肴满桌,他立刻拜壶翁为师,学习医术与修仙之道,几年后,费长房艺满后,也开始悬壶济世行医。
悬壶济世雕像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谨慎认真,不畏艰苦的服务态度谨慎小心,认真负责、专心致志的服务作风不避寒暑、不嫌脏臭、不论昼夜的服务精神举止庄重、文雅有礼、衣着整洁的服务仪表朱丹溪刘完素朱丹溪: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刘元素:见出殡棺中流血,疑产妇未死而开棺施针,救孕儿两命。“一针救二命”佳话传。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不断总结,勇于创新的专业精神
祖国医学发展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医学大家,他们象璀璨的星空,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贡献,来自于勤奋学习、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他们治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值得后人永远景仰和借鉴。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不畏权势,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橘井流香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此典故在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有记载。相传,西汉文帝时,有一个湖南郴州人叫苏耽,笃好神仙养生之术,人们称他为“苏仙”。在他得道成仙之际,他对他的母亲说:“明年天下会发生一场大的瘟疫,咱院子里的井水和橘树能够治疗。如果有患病的人,给他一升井水,一片橘叶,煎汤饮服,立可痊愈。”后来的情况果然如苏耽所言,天下瘟疫大行,求井水橘叶者,远至千里;饮井水橘叶者,也即刻痊愈。等瘟疫过后,人们就看到有一条龙从井里飞腾而起,直冲云霄,于是人们就认定蟠龙乃苏耽所化,以救万民。从此,“龙蟠橘井”的故事便被人们传开来,千古流芳。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相传,在康熙年间镇江一正斋门头上曾有一块匾,书曰:“橘井流香”,此乃清初诗文家、清初官员陈鹏年赠予。陈鹏年曾患有筋骨疼痛之症,因镇江“得异人之授”之“一正斋膏药”而悄然痊愈,这使他深信“一正斋膏药”之疗效。后在他任河道总督治理水患时,他又把一正膏药带到了治河工地,解决了广大河工跌打损伤、腰肌劳损、关节炎等筋骨疼痛病症。从此,镇江一正斋的名号在河南、山东不胫而走,被奉为神药。据说,河南、山东一带,至今还有嫁闺女用一正斋膏药作陪嫁的风俗。有感于镇江一正斋膏药的神奇疗效,陈鹏年书写了“橘井流香”四字,制成金字牌匾派人送给镇江一正斋,以示彰显。但这个匾额在文革中被查抄了,至今无法找寻。不过人民的口碑证明了中国中医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清朝灭亡后,由于受“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加上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更有西方医学的冲击,祖国医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尽管有不少中医界人士在医德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影响较大的还是宋国宾的《医业伦理学》,这是我国西医学界第一部现代医学伦理学著作。他的主要伦理思想是:“医业伦理,一言以蔽之曰,仁义而己矣,博爱谓之仁,行而宣之谓义,故医家当具爱人仁义精神。”新中国之后,医德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具体规范包括
对待医业、对待患者、对待自己、对待同仁等四个方面:首先是对待职业的态度,应热爱医业、精研医术、认真负责。古代医家非常重视从医目的,强调从医者一定要热爱医业,忠诚于医学,目的明确,态度端正。《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受,是谓得道。”清末江南名医费伯雄说“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学医则不可。”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因为医学本是活人生命之术,从事医学的人必须具有为医学事业和大众献身的精神。医德与医术是相辅相成的。医家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本身即是高尚医德的表现。医学是一门知识深奥、广博的科学,必须经过勤奋刻苦的学习钻研,才能掌握其精髓。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其次是对待病人的态度,应一视同仁、仁爱救人。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一心赴救,是古代仁爱救人思想的根本宗旨。孙思邈认为,解除病人的痛苦是医家的天职,对病人必须一视同仁,即使乞丐犯人,也应一一施药,予以救治。仁爱救人是中国古代医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中国古代称医术为仁术,爱人为行医之本。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黄帝内经》中指出:“天履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名医孙思邈进一步指出“人命至重,有责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正因为“人命至重”,“医司人命”,所以,“存仁心”是医家第一要则。中国医学史上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其成功的关键无不是把济世救人,扶危释难作为治学目的和最高道德原则。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三是对待自己的态度,应廉洁正直、作风正派。道德清廉、品质正直是中国古代医家行医的基本规范之一。孙思邈指出,品德和医术很高明的医生,治病时必须拿出全部精力,丝毫不能夹杂贪求财物的念头。《大医精诚》中指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要求医家在行医过程中,必须集中精力,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语言文雅,清廉正直,不卑不亢。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四是对待同仁的态度,应尊重同道、谦虚学习。互尊互助、互敬互爱、谦虚谨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是历代优秀医家所积极倡导的同行关系。陈实功虚怀若谷,仁爱不矜,叶天士成为江南名医时,仍虚心向“一事长于己者”学习,表现了优秀医家之间互相敬重的品德。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三、对中国古代医学伦理的评价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一)、中国古代医学伦理的特点
1、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显著(1)、“仁爱救人”的行医准则孔子在《伦语·学而》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内省、慎独的医学道德修养方法。喻昌说:“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管于情,笃于情,则视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3)、“推及人己”与易地以观的医学道德情感。清代名医费伯雄说:“我欲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之,则利心自淡矣。”
3、坚持辨证施治的整体医学观,注重心理、社会、自然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二)、古代医学道德的历史局限性
表现在含有某些封建道德和迷信的色彩。
1、受到封建伦理糟粕的影响。明代李梃著的《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介绍“如诊女,需托其至亲先门症色与舌及饮所食,然后随其便,或症重而床隔帐诊之,或症轻而就门隔帏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贫家不便,医者自袖薄纱。”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2、受道教无道承负,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写到“人之受命于天,不可负天之命。凡欲进取,当知彼心顺否,体认天道顺逆,凡顺取,人缘相庆,逆取,子孙不吉。为人何不轻利远害,以防还报之业也?”
3、受佛教伦理思想的消极影响。孙思邈认为:“虽日贱畜贵人,至于受命人畜一也,损彼利己,物情同患,次于人乎:夫杀生就生,去生更远。”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国近代医学
伦理学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医技术的传入和教会医院的建立,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思想在中国得以传播。近代名医张锡纯、施今墨等积极提倡中西结合、中西汇通。1932年著名医学教育家和医学伦理先驱宋国宾撰写《医业伦理学》是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著作。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我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医学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新的医学道德观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我国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医学道德观
*艰苦奋斗,忠于人民革命事业*救死扶伤,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刻苦钻研技术,努力提高医疗水平*团结互助,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社会主义医德是崭新的医德类型
社会主义医学伦理体系在其逐步完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6年建国后的转折发展阶段):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
这一时期期的医德传统,又是新时期、新任务下医学伦理思想达到逐步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新中国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医药卫生事业进行了迅速的整顿、改造、加强和发展。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措施:
规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对已有医疗卫生队伍进行整顿和改造。控制并消灭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某些疾病的流行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机构,满足和保障劳动人民的就医权利。党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全体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二阶段(1966-1976年)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仍然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并且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医德情操,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医院内一些有效的规章制度被斥之为“条条框框”,被废除,医院的工作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第三阶段:社会主义新时期医学伦理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坚持在实践中进行医德教育医学伦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形成医学伦理学工作者队伍的壮大,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展概述生命与健康伦理学阶段
我国比较系统地对医学伦理学进行教学和科研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1年6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医学伦理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拉开了医学伦理学理论研究新的一幕。
1982年,全国第二次医德大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探讨了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新领域中的伦理问题。1984年,全国第三次医德讨论会在福州举行,除了理论问题向纵深发展之外,全国医学院校已经注意到了医德教育,纷纷成立了教研室,相继开设医学伦理学课,进一步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第二章中国医德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行政职业能力模拟42
- 江西申论模拟14
- 2024年欠款合同范本
- 2024年办公用品采购合同样本
- 2024年英文合同范文
- 2024年储运服务协议
- 2024年旷工解除劳动合同
- 2024年电脑售后服务承诺书范本
- 2024年厂房租赁合同()
- 湖南公务员面试模拟50
- 6米满堂脚手架搭设方案
- 南开《数据科学导论》20春期末考核答案
- SL/T212-2020 水工预应力锚固技术规范_(高清-有效)
- 小学四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小学四年级山东友谊出版社
- 英语主格宾格所有格一览表
- 《龟兔赛跑》PPT课件.ppt
- 儿科危急值项目及评价报告制度
- 【学案】 Unit 1 Grammar Predicative clauses 学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工程咨询收费标准国家计委1283号文
- 5-10万山平塘设计报告
- 职业卫生警示标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