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工作标准指南_第1页
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工作标准指南_第2页
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工作标准指南_第3页
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工作标准指南_第4页
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工作标准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工作标准指南TOC\o"1-2"\h\u28116第一章环境治理与修复概述 2247721.1行业背景与意义 254191.2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发展 27624第二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3271782.1监测方法与设备 328862.2数据处理与分析 4108412.3环境评估标准与指标 418014第三章污染防治技术 4177273.1水污染治理技术 4214363.1.1物理法 5151273.1.2化学法 5286713.1.3生物法 5261223.2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511683.2.1除尘技术 5108093.2.2脱硫技术 5276463.2.3脱硝技术 5110423.2.4催化转化技术 5190253.3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5228193.3.1填埋技术 584453.3.2堆肥技术 6463.3.3焚烧技术 6172373.3.4资源化利用技术 62271第四章环境修复工程 6142574.1生态修复工程 6265244.2污染土壤修复工程 6129634.3水体修复工程 720844第五章环境治理项目管理 712585.1项目策划与设计 7196065.2项目实施与监管 8230555.3项目验收与评价 89048第六章环境治理与修复政策法规 9217096.1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 9125936.2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 916295第七章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分析 1019377.1市场规模与趋势 10315887.2竞争格局与市场机会 103304第八章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创新 11251668.1技术发展趋势 1144728.2创新政策与激励机制 1120058第九章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培养 12284909.1人才培养模式 1286159.2人才评价与激励 1314135第十章环境治理与修复国际合作 132764710.1国际合作政策与法规 131508710.2国际合作项目案例 1323861第十一章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监管 14110811.1监管体系与机制 142958611.2监管手段与措施 153248第十二章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展望 15377612.1行业发展趋势 152317512.2发展战略与规划 16第一章环境治理与修复概述1.1行业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应运而生,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绿色发展的重任。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2)市场需求: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潜力巨大。(3)科技进步: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不断创新,为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撑。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与修复,使受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疾病风险,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3)促进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2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发展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我国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污染防治技术:包括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2)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土壤修复、湿地保护、矿山生态修复等,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3)环境监测技术:通过环境监测,实时掌握环境污染状况,为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4)绿色工程技术:采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工程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信息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提高环境治理与修复的智能化水平。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创新,提高治理效果。(2)技术集成:加强技术集成,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治理与修复方案。(3)技术推广:加强技术宣传和推广,提高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的普及率。(4)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二章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估是保障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本章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的方法与设备、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环境评估的标准与指标。2.1监测方法与设备环境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生物监测等。化学分析方法是通过实验室仪器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物理测量方法包括使用各种仪器对环境中的物理参数进行测量,如温度、湿度、气压等。生物监测则是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敏感性,通过观察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状况来评估环境污染程度。环境监测设备主要包括采样设备、实验室分析仪器、在线监测设备等。采样设备用于采集环境样品,如空气采样器、水质采样器等。实验室分析仪器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用于对样品进行精确分析。在线监测设备则可以实现实时监测环境污染物的变化,如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2.2数据处理与分析环境监测所得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评估结果。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理和数据转换等。数据清洗是指去除数据中的错误、异常和重复值,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整理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排列,便于分析。数据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的形式,如将时间序列数据转换为频率数据。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描述性分析是对数据的基本特征进行统计描述,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相关性分析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了解环境污染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回归分析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环境因子与污染程度之间的关系,为环境评估提供依据。2.3环境评估标准与指标环境评估标准是衡量环境质量好坏的准则。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质量标准,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些标准规定了各种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允许浓度,为环境监测与评估提供了依据。环境评估指标是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参数。常见的环境评估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水质指数(WQI)、土壤污染指数(SPI)等。这些指标通过综合反映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评价环境质量的好坏。环境评估还包括生态评估、健康风险评估等。生态评估关注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而健康风险评估则是评估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监测与评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涉及多种监测方法、设备和技术。通过本章的介绍,我们对环境监测与评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优化监测方法,提高评估准确性,为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作出贡献。第三章污染防治技术3.1水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以下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3.1.1物理法物理法主要包括沉淀、过滤、离心、吸附等过程。这些方法主要通过物理作用去除污染物,操作简便,但处理效果相对较低。3.1.2化学法化学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絮凝等过程。这些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降低其浓度。化学法处理效果较好,但可能产生二次污染。3.1.3生物法生物法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法等。这些方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污染物。生物法处理效果稳定,但运行条件较为复杂。3.2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除尘、脱硫、脱硝、催化转化等。3.2.1除尘技术除尘技术主要包括重力除尘、惯性除尘、旋风除尘、袋式除尘等。这些方法通过物理或机械作用将颗粒污染物从气体中分离出来。3.2.2脱硫技术脱硫技术主要包括湿法脱硫、干法脱硫、生物脱硫等。这些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硫转化为无害物质。3.2.3脱硝技术脱硝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这些方法通过催化或非催化反应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气和水。3.2.4催化转化技术催化转化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过程。这些方法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3.3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填埋、堆肥、焚烧、资源化利用等。3.3.1填埋技术填埋技术是将固体废物埋入地下,利用土壤的过滤、吸附、降解等作用进行处理。填埋技术操作简单,但可能引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3.3.2堆肥技术堆肥技术是将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肥料。堆肥技术可以减少废物体积,实现资源化利用。3.3.3焚烧技术焚烧技术是将固体废物在高温下燃烧,减少废物体积并消除有害物质。焚烧技术可以同时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3.3.4资源化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将固体废物中的有价物质提取出来,实现资源化利用。这些技术包括物理分选、化学提取、生物转化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四章环境修复工程4.1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其生态功能和生态平衡。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被恢复工程:通过植被重建、植被恢复和植被改良等手段,恢复受损植被的生态功能。(2)土壤改良工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质。(3)湿地修复工程:对受损湿地进行恢复,提高其调洪蓄水、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4)河流修复工程:对受损河流进行整治,恢复其自然流态、提高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4.2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是指针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质,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降低土壤污染程度,提高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污染土壤修复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修复方法:包括土壤淋洗、土壤换填、隔离覆盖等,通过改变土壤环境条件,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2)化学修复方法:包括土壤稳定化、土壤固化、土壤氧化还原等,通过化学反应降低污染物的毒性。(3)生物修复方法: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对土壤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和吸收,降低土壤污染程度。4.3水体修复工程水体修复工程是指针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富营养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生态修复方法,提高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水体修复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源控制: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2)水体净化工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3)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恢复水生植被、重建湿地、整治河流等措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4)水环境监测与管理: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体系,对水体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修复效果。(5)水环境教育与宣传:加强对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环境修复的良好氛围。第五章环境治理项目管理5.1项目策划与设计项目策划与设计是环境治理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项目策划要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内容和预期成果。项目策划应充分考虑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项目设计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目标设计:明确项目要实现的环境治理目标,包括污染物的削减、生态环境的修复、环境质量的改善等。(2)项目任务设计:根据项目目标,确定项目的具体任务,如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环境监测等。(3)项目内容设计:针对项目任务,细化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如工程措施、技术路线、设备选型等。(4)项目预算设计:合理预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需求,编制项目预算。(5)项目进度设计: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5.2项目实施与监管项目实施是环境治理项目管理的重要阶段。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项目组织管理体系,明确项目责任主体,保证项目顺利推进。(2)加强项目进度管理,保证项目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完成各项任务。(3)强化项目质量管理,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保证项目质量符合要求。(4)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降低项目成本。(5)做好项目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产生新的污染。项目监管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项目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进行监督。(2)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合同、协议进行审查和管理。(3)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和解决。(4)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调整进行审批。5.3项目验收与评价项目验收是环境治理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检验。项目验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项目实施过程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2)评估项目实施效果,包括污染物的削减、生态环境的修复、环境质量的改善等。(3)审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资料,如合同、协议、施工记录等。(4)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项目评价是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项目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实施效果评价:评估项目实施对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2)项目管理评价: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效果。(3)项目经济效益评价:评估项目实施带来的经济效益。(4)项目社会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实施对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5)项目可持续性评价:评估项目实施后能否持续发挥环境治理效益。第六章环境治理与修复政策法规6.1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环境治理与修复是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高度重视环境治理与修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为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了法制保障。在国家层面,我国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土地复垦条例》等,明确了谁开发、谁保护,谁损毁、谁复垦,边开采、边治理等基本原则。自然资源部制定了《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制度,旨在建立源头防控、全程监管的约束机制。在地方层面,各地方也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例如,成都市发布了《成都市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还实施了河长制、湖长制等制度,提升了环境治理效能。6.2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管是保证环境治理与修复效果的关键环节。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管。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管,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实施,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地。严格执法监管。对违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形成震慑。加强生态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对严重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在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过程中,各级还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法规,保证其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要求。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的环境治理与修复经验,为我国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有力支持。第七章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分析7.1市场规模与趋势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1.2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5%。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万亿元。在政策推动下,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提供有力支持。(2)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环保技术的不断创新,环境治理与修复效率不断提高,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3)市场竞争加剧:众多企业纷纷进入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4)跨界融合成为趋势: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与其他产业(如新能源、大数据等)的融合,为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7.2竞争格局与市场机会当前,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以下特点:(1)市场集中度较低: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涉及领域广泛,参与者众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2)企业竞争力差距较大: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竞争力较强;而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3)地域分布不均: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市场较为成熟,中西部地区市场潜力较大。在市场机会方面,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1)政策红利:加大对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的支持力度,为相关企业带来政策红利。(2)技术创新:环保技术的不断创新,为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带来新的机遇。(3)市场细分: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的不断拓展,市场细分领域将不断涌现,为企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4)跨界融合: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将为市场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机遇。第八章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创新8.1技术发展趋势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创新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以下是未来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1)环保技术智能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环保技术将逐步实现智能化。智能环保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污染状况,预测污染趋势,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多学科融合: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涉及多学科领域,如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未来,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创新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实现技术突破。(3)清洁能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在降低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负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将得到广泛应用。(4)资源循环利用:在环境治理与修复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粉煤灰、尾矿等工业废弃物在建筑材料、道路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将得到拓展。(5)绿色生态修复:在环境治理与修复过程中,重视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采取绿色、可持续的修复技术,如生态湿地、生物降解等。8.2创新政策与激励机制为推动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创新,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政策与激励机制:(1)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环保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2)优化创新环境:简化审批流程,为环保技术创新项目提供政策支持,降低企业创新成本。(3)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4)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创新活力。(5)推广示范项目:筛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以上政策与激励措施,我国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创新将取得更多突破,为我国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第九章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培养9.1人才培养模式环境治理与修复领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1)学科交叉融合:环境治理与修复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等。高校应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背景的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2)实践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可以与企业、部门等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3)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应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4)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治理与修复是全球性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9.2人才评价与激励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与激励体系,有助于激发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的创新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人才应从多方面进行,包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2)激励政策:对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设立奖学金、荣誉称号等,对在环境治理与修复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的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3)职业发展支持:为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高校、企业、部门等应共同为人才提供培训、晋升、交流等机会。(4)社会认可度:提高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的社会认可度,让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得到尊重和支持。可以通过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弘扬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的事迹,提升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认可。第十章环境治理与修复国际合作10.1国际合作政策与法规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国际合作在环境治理与修复领域显得尤为重要。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政策与法规,以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我国在环境治理与修复国际合作方面,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与合作。我国发布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政策,如《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我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大会、世界气候大会等国际环保会议,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共识的形成。在国际法规层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议定的制定与修改,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同时我国还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多边环境合作协议,如中挪化学品环境国际公约履约能力建设项目等,共同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与修复。10.2国际合作项目案例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国际合作项目案例,展示了我国在环境治理与修复国际合作方面的实践与成果。案例一:中巴绿色低碳发展合作项目中巴绿色低碳发展合作项目旨在推动巴基斯坦能源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该项目包括新能源项目、节能项目等,为巴基斯坦民众带来清洁便宜的电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通过该项目,我国与巴基斯坦共同推进绿色发展,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案例二:中挪化学品环境国际公约履约能力建设项目中挪化学品环境国际公约履约能力建设项目围绕《斯德哥尔摩公约》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履约,通过开展行业调研、相关标准开发编制、培训和宣传等工作,提高了我国和挪威在化学品环境管理方面的能力。该项目为解决全球化学品污染问题提供了有益经验。案例三: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基础设施、产业合作、贸易投资等各领域,推动沿线国家实现绿色发展。例如,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我国还推动绿色金融、绿色技术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全球环境治理与修复贡献力量。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在环境治理与修复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实践。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我国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与修复取得更大进展。第十一章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监管11.1监管体系与机制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监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层面的协同合作。我国环境治理与修复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1)法律法规机制: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构建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法治保障。(2)政策规划机制:制定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环境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阶段性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指导地方和行业开展环境治理与修复工作。(3)行政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部门为主的环境治理与修复监管体系,对各类环境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行政审批、监督检查和执法监管。(4)责任考核机制:明确地方和相关部门的环境治理与修复责任,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