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_第1页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_第2页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_第3页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_第4页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一、说课目的本次说课旨在阐述如何教授粤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天体究竟做怎样的运动”这一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理解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的学习兴趣。二、教材分析1、内容概述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人类对天体运动认识的逐步深入过程,从古代的地心说、日心说,到开普勒定律的发现。开普勒定律是描述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包括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教材通过历史故事和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和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2、知识结构以天体运动的历史观点为铺垫,引出开普勒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阐述了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二定律说明了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开普勒第三定律则给出了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的关系。3、教学重点理解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开普勒定律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掌握这些定律对于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至关重要。体会人类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4、教学难点对开普勒第二定律中“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的理解,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开普勒第三定律中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天体运动问题中。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圆周运动等力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理解天体的椭圆运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地理等学科中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天体的基础知识。2、认知能力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天体运动这种较为抽象的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尤其是开普勒定律中的一些概念和关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理解。3、学习兴趣天体运动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话题,学生往往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兴趣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天体运动的规律。四、教学方法及依据1、讲授法对于天体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开普勒定律的内容等基础知识,需要教师通过讲授法进行系统的讲解。这样可以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2、讨论法在讲解人类对天体运动认识的不同观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优缺点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3、探究教学法对于开普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法。例如,通过模拟行星运动的实验或者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让学生自己探究开普勒定律中的规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预计5分钟)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预期效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对天体运动产生好奇心。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夜晚抬头看星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星星是怎么运动的呢?古代的人也有同样的疑问,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天体运动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然后展示一些古代星图或者关于天体神话的图片,引发学生的讨论。2、天体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预计10分钟)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天体运动认识的逐步深入过程,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预期效果:学生能够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的局限性。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球运动等。同时,介绍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托勒密,以及地心说在当时被广泛接受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地心说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不符合地心说的天文现象,如行星的逆行现象等。接着介绍日心说的提出,讲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日心说对天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样让学生讨论日心说的局限性,如哥白尼认为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等。3、开普勒定律(预计20分钟)开普勒第一定律(预计5分钟)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行星运动的轨道形状。预期效果:学生能够准确表述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动画演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讲解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内容: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然后让学生自己画一个简单的椭圆轨道,标注出太阳的位置。开普勒第二定律(预计10分钟)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预期效果:学生能够理解开普勒第二定律中面积相等的含义,并能简单解释一些相关现象。教学活动:教师再次利用动画演示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时,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然后将椭圆轨道分成几个部分,让学生对比不同部分行星的速度大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并让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预计5分钟)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比例关系,并能应用到简单的计算中。预期效果:学生能够记住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活动:教师给出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frac{T^{2}}{a^{3}}=k$(这里T为行星公转周期,a为轨道半长轴,k为常量),解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然后给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已知某行星的轨道半长轴,求其公转周期等,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4、知识总结(预计5分钟)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预期效果:学生能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开普勒定律有更清晰的理解。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以及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5、课堂练习(预计5分钟)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预期效果: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活动:给出以下习题:某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长轴为$a=5\times10^{10}m$,已知开普勒常量$k=3.35\times10^{18}m^{3}/s^{2}$,求该行星的公转周期T。一颗行星绕恒星做椭圆运动,在近日点时速度为$v_{1}$,远日点时速度为$v_{2}$,比较$v_{1}$和$v_{2}$的大小,并解释原因。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教师讲解答案。对于第一题,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frac{T^{2}}{a^{3}}=k$,可得$T=\sqrt{\frac{a^{3}}{k}}$,将$a=5\times10^{10}m$,$k=3.35\times10^{18}m^{3}/s^{2}$代入可得$T=\sqrt{\frac{(5\times10^{10})^{3}}{3.35\times10^{18}}}\approx1.9\times10^{7}s$。对于第二题,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近日点离太阳近,在相同时间内要扫过相同面积,所以近日点速度$v_{1}$大于远日点速度$v_{2}$。六、教学特色和亮点1、历史与科学知识相结合通过讲述天体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将历史故事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物理知识,还让他们了解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探究教学法,能够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讲授法确保知识的准确传授,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七、教学资源及利用方式1、多媒体资源使用动画演示行星的椭圆运动、开普勒定律等内容。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2、教材插图在讲解天体运动的历史观点和开普勒定律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相关内容。八、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1、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部分学生理解能力估计不足的情况。例如,在讲解开普勒第二定律时,有些学生可能对“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这一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