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宋·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译文】春天的溪水上涨的半篙深,几乎与河岸平齐,溪水也显得特别绿。二月的江城,草色一片碧绿。小船在广阔的湖面上飘荡,仿佛像蜉蝣一般微小。这里“口”是原文中的缺失字,但根据诗意,它可能指的是某种微小的事物或生物,如“我”或“鸟”等。与斥(一种小鸟)一样,我们都在这一片天地中,各自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野外的桥边,柳树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条条柔软的线。弯曲的栏杆旁,花朵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亮,但夕阳已经渐渐落下,光线逐渐减弱。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那些擅长寻找珍珠(这里指才华出众的人)的人并没有出现。那么,就让我们在清澈的酒杯和美丽的画船上,各自分享自己的诗作或话题吧。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参考答案】C(原诗为“身”)【试题分析】A项考查考生对诗歌描写对象情感因素的把握,以及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首联写这场春游的季节特征,“半篙”,指撑船的竹一半没人水下,与紧接着的“春涨”一起表现出春水初生、水面升高的实景;而这春水给人最强烈的印象还不是它的丰盈,而是碧绿的颜色。诗人是如此倾心于这种怡人的色调,在下一句又写到了同样是绿色的芳草,“二月江城草色齐”。绿色是植物的颜色,也是春季的象征,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的含义。阅读首联两句诗,读者会不自觉地被无边的绿色所笼罩,被一派欣欣向荣的春色所笼罩,心中也会油然而生欢喜愉悦之情。B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个选项实际就是诗歌领联上句的转换表述,“千顷”是一个面积概念,用来形容水面的辽阔,如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中的“一千顷,都镜净,倒峰”,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中的“千顷光中堆滟滪”,诗中则上承首联句意,夸饰春水之盛。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水面上,游船则显得渺小,所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诗人同样也拈出“蜉蝣”一词,形容浩浩荡荡的碧波之上一叶小舟的微不足道。C项考查考生基于相关的背景知识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的逻辑判断。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本损失,大到一篇一章,小到一句一字,本诗在领联下句就出现了一个缺字。这个字的缺失会对读者理解诗歌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缺字后面的“同”,就现有信息分析,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意为“和”,相应的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某个事物与斥鹦同时栖息在树枝上;二是作“如同”讲,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某个事物像斥鹮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解释正确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鹦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鹦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系独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另外本选项的表述也未做到逻辑严谨,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D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方法的认识。《庄子列御寇》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常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他儿子入水,得千金之球。他对儿子说:这种宝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驱龙领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时摘来的,如果骚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后来常以“探骊得珠”喻指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诗中“探骚”二字由此而来,所谓“探骊人”就是写诗作文的高手。从诗歌尾联可知,这个“探骊人”并不在虹桥泛舟现场,诗人把游春的情事转告他,请他题咏。诗中使用了“分题”一词,虽然有其特指含文,但与题目中的“次韵”都可以括于“唱和”这一大概念之下。【试题亮点】在试题的阅读材料中选用有残缺的文本,是一次新的尝试。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考生正确补写出文本的残缺部分,而是希望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关联能力,引导考生提升思维品质。文本的残缺会给文本解读带来不确定性,但通过逻辑推理,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在不确定中获得一定程度的确定。《逍遇游》中关于鹏的描写,对于考生来说比较熟悉,可以作为他们的背景知识。试题分析(《中国教育报》)本题设置四个选项,考查考生对诗歌主要内容的解读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与把握。其中C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的逻辑判断。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本损失,大到一篇一章,小到一句一字,本诗在颔联下句就出现了一个缺字。这个字的缺失会对读者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现有信息分析,这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另外本选项的表述也未做到逻辑严谨,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试题使用有文字残缺的材料,是一种全新的考查方式。这种材料在古诗文阅读中时常会遇到,本题设计符合课标在“真实的情境”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考生在答题过程中,需要综合调动诗歌赏析、传统文化积累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15.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①“软”字形象地写出桥边柔软的枊枝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飘动,令人感受到春色的温柔:②“低”字表现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栏杆旁花丛的光彩映照到水面,给人以柔和亲近之感。【试题分析】元锈载《诗法家数》中指出:“结体、命意、炼句、用字,此作者之四事也。”用字精当以追求表现力的最大化,是历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视的问题。《文心雕龙》中已有《练字》箱,意为选用适当的字,而到了唐宋时期,“练字”则演化为“炼字”,作者们要经过冥思苦想,反复斟酌,甚至走上了矜奇炫博的道路。宋代诗话类编《诗话总龟》中专设“用字门",列举出大量实例,体现了彼时的创作风尚。后世论诗者津津乐道的所谓“诗眼”就是由此而来。我们并不提倡机械地在诗歌鉴赏中去寻找“诗眼”,但必须承认,精准巧妙字词的使用,确实可以有效提升诗歌的形象性。诗歌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它的语言更是高度个性化,经常通过比喻、通悉、双关等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文。在诗歌的意味中,如果能够发现并领悟其中的警策之语,无疑就是捕捉到了最佳信息,便于更加深人挖挺诗收意蕴。吕本中本人对用字也非常重视,他指出:“诗每句中须有一两字响,响字乃妙指。如子美“身轻一鸟过,飞燕受风斜”‘过’字、‘受’字皆一句响字也。”(《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二)本试题的阅读材料中,预联上下两句使用的“软”“低”二字,看似导常,却意蕴深远,显示出作者的用心。“软”既可以是说事物的柔软,也可以指态度的温和、柔和。在诗中,这个字所附着的主体可以是风中飘动的枝,也可以是风本身,更可以是和照的春目,它代表着和暖,代表着温柔,也衬托出诗人处于这样美好境界中身心的舒适与沉醉;“低”字则表现出一种向下的指向,令人联想到亲近,联想到柔和,与上旬中的“软”字一起,超越了形象和声音,带给人触觉上的体验。14题【考查目标】本试题设计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的学习要求,“学业质量水平5”中“在理解语言时,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或揭示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等;能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明自己的依据;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围绕某一方面的问题组织专题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的标准,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中“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综合运用联想、类比、引申等思维方法,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的要求,考查考生对诗歌主要内容的解读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与把握。15题【考查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脸,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学业质量水平3”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在鉴赏中,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体现高雅的审美迫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指标体系”要求考生“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对获得的学科知识和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整合,形成与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对应的产生式系统,能够将新获得的知识纳人已有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本试题基于这样的理念,要求考生在基本理解古诗材料的同时,能体会诗歌语言表述中关键词语的情感内涵,从而实现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2)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3)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嘛!”【参考答案】(1)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3)示例一: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示例二:风磴吹阴雪
云门吼瀑泉示例三: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示例四:峰回失喜大飞瀑
声震万壑惊春雷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试题分析】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唐代五律中的名篇,第(1)题要求学生补写此诗颈联的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愿千表述精准确切,除提示诗句的作者、篇名外,还要求诗句中应该出现“时序交特中的景物”,且“暗示着时光流逝”“含着自然理”,使答案具有唯一性。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看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日生残夜”“春人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陈述对象的地位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人”字使之拟人化,赋子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这样就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2)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第(2)题要求默写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开两句。该诗写陆游出游山西村的所历所感,对山村农家作了由衷的赞美,是陆游七律的代表作。试题题干除提示诗句的作者、简名外,还设置了具体运用这两句诗的生活情境——“农家乐餐厅”的“宣传横帽”,题于的限制使答案具有唯一性。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很多,但写到餐饮的诗句,只有“莫笑农家酒浑,丰年留客足鸡”两句,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渲染出丰收之年乡村一片样和欢乐的气。这两句诗突出的正是农民真诚淳朴的特点。一个“足”字表现了农家教客的感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乡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试题鼓励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自觉运用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试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传统文化赋能多村振兴的具体情境,注重考查名篇名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不断积累古诗文经奥以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善于向古人学习,自觉积累并灵活化用前人的优秀语言成果,借用古诗句表达自己的见闻,丰富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表现力。(3)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嘛!”第(3)题既有开放性,也有限定性。题干中设置的情境有“群山深处”“瀑布飞泻”“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但并未限定诗句的作者和篇名,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积累,填写符合要求的古诗句。参考答案的示例一来自李白《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飞潏、瀑流、悬崖、转石,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该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通读篇目。案中的其他几个示例都是“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之外的作品。在四个示例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也可得分。16题【考查目标】本题设计意在引导考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在正确理解古诗文名篇名旬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积极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试题将具体的名篇名句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当代乡村情境中星现,使学生明白,若要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已积累的古诗文进行交流沟通,就需要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试题主要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试题亮点】本题重视名篇名句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促进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促进学生深到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试题创设具体情境,建立经典诗句积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古诗文的积累和运用中接受美的熏陶、感受美的创作、传承美的经典,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屈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活学活用名简名句。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古诗阅读+默写+语用详尽解析今天练题不准明天高考不稳萃取各地最新试题专项突破高效得获取更多资料请加微信wxcbh3407请关注公众号:语文畅学优(公众号语文畅学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宿千岁庵听泉[宋代]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注释:①宿千岁庵听泉:宿,住宿;千岁庵,可能是一个古老的庵堂或寺庙;听泉,即听泉水的声音。②襆衾(fúqīn),古代一种背在身上的包袱,内装被褥等物。③骤闻,突然听到。④将谓,以为。⑤翻疑,反而怀疑。⑥兰亭帖,即王羲之的《兰亭序》。⑦亦把湍流替管弦: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也曾用湍急的流水声来代替管弦之音,表示自然的和谐与美妙。原文:“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译文:因为喜爱这庵堂前的一脉清泉,我背着行李来此借宿一宿。泉水声刚刚响起时,我还以为有小溪正对着门户,但听得久了,却仿佛感觉整间屋子都变成了小船,正在水面上飘荡。泉水声时而变得如怒涛般壮伟,时而又如滴滴细雨般清脆圆润。你看那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是用湍急的流水声来代替了管弦之音。(公众号语文畅学优)简要赏析:【赏析】首联直接点明了诗人来到庵前的原因——对那一脉清泉的喜爱。这种情感的自然流不仅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颔联通过诗人对泉声的听觉感受,巧妙地描绘出了一种错觉。初听时,仿佛溪水就在门前流淌;而长时间聆听,又似乎感觉自己身处于一艘荡漾在溪水中的船上。这种错觉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也生动地展现了泉声的清澈与悦耳。颈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泉声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有时,泉声变得激越,如同怒涛般壮伟;有时,又变得细密,如同点滴般脆圆润。这种对泉声变化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思考。尾联中诗人借用王羲之《兰亭序》的典故,将泉声与音乐相提并论。这种比喻不仅巧妙地表达了泉声的美妙,也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珍视和推崇,认为它们同样具有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总的来说,这首宋诗以其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对泉声的描绘和感受,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之声的珍视和推崇。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答案:C曲解诗意【解析】本选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诗歌内容,“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意指昔日王羲之等兰亭集会,兰亭诸贤将湍急的流水声当作了管弦之音,自然的声音当作了天然的音乐。诗人听山泉声音之美妙,不由想起古代文人墨客的“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的雅趣,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推崇。选项中“摒弃了乐器”并不准确,“亦把湍流替管弦”,诗人和兰亭诸贤一样,喜欢水流自然之声,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摒弃乐器”,不能绝对化思维。(公众号语文畅学优)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官方答案】16.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审题】(1)关键信息:泉声描写,对比手法,内容简析;(2)答题思路:对比1+描写1;对比2+描写2;对比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总结分析。(2)读诗句,找对比,析效果。阅读泉声描写1: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诗意:初听泉声,以为是溪水就在门口,久听泉声,又怀疑屋子像在船上。对比: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对比突出了泉声如溪水潺潺、又如船行水上,表现出泉声的动听和变化多样。阅读泉声描写2: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诗意:泉水声时而变得如怒涛般壮伟,时而又如滴滴细雨般清脆圆润。对比: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强弱多变和独特魅力,进一步展现了泉声的丰富性和层次感。综合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③通过这些对比,诗人不仅描绘出泉声的多样面貌,还借此表达对自然之音的喜爱之情与细致入微的审美感受,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聆听到那变化万千的泉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公众号语文畅学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参考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解析:《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描写寻常事物须从宏大意象列举表达深远意蕴。所以,横线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整句的意思是:屈原的文章明快简练,语言精确细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公众号语文畅学优)(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解析:《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两句诗表示栽种多种树木受到喜爱。因此,横线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榆柳荫后,桃李罗堂前"。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在房屋周围种植的榆树、柳树以及桃树、李树,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等解析:示例一: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示例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示例三: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示例四: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借汉喻唐以古喻今。因此,横线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通过描绘汉代边境的战事来隐喻唐代边境的战乱,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名句默写详尽解析新高考全国Ⅱ卷:重庆、海南、辽宁、黑龙江、吉林、云南、山西、河南、贵州、广西、甘肃新课标II卷古代诗歌阅读素材是宋代诗人叶梦得的《雨后为山亭独卧》,第16题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分析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考查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知识关联的能力,深化学生对古代诗歌常见抒情模式的认知,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以时不我待的热情去建功立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辅助阅读】详尽注释:①虚檐:房上卷起的飞檐,即房顶伸出的边沿部分。②刁斗:三足长柄的锅,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课本链接:《燕歌行》“寒声一夜传刁斗”。③连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课本链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梦回吹角连营”。④几看:多次看见⑤轩:窗户。《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小轩窗”。《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⑥阴虫:蟋蟀。⑦砌:台阶。《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⑧如许:如此之多,这样多。许,表示约略估计的词。《咏乌》“上林如许树”。《小石潭记》“谭中鱼可百许头”。⑨请缨:缨(yīng)捆绑人的绳子。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面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后来用“请缨”比喻自请从(投)军报国。《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等,相同,用作动词。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投笔: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事见《后汉书·班超传》。爱宗悫(què)句: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事见《宋书·宗悫传》。)《滕王阁序》是选修教材重要文言文,建议备考时必须过一遍。参考翻译:经过雨水洗礼的屋檐,空气稍显清新。我独自横卧在山亭中,听到刁斗巡更的声音从连绵不断的军营中响起。我多次抬头看一轮薄月对着窗户经过,惊奇地听到蟋蟀等秋虫绕着台阶鸣叫。波涛汹涌的南江在宁静的夜晚浮动,寥寥无几的北斗星,高高地悬挂在城楼之上。白发苍苍,我心中烦忧的事情如今如此之多,不禁感到惭愧,连那些儿童们都在谈论着从军报国的事情。知人论世: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绍兴十八年(1148)卒,年七十二。叶梦得身处两宋之际,历任五朝,诗人致力于抗金,饱含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收复失地之志。绍兴五年,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仍未能收复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却又一味向敌妥协求和,使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叶梦得为当时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对当时的朝廷失望之至。这一年,59岁的叶梦得,罢官退隐,闲居卞山。这一日,叶梦得登上卞山绝顶,立于卞山绝顶亭,豪情满怀,挥毫写下了这首词,以抒写自己复杂的情怀和对时局的慨叹。诗句赏析:首联起: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雨后夜晚,空气清新疏旷,给诗人带来一种宁静和宽慰,这是嗅觉的描绘。诗人独卧山亭之中,耳边传来军中刁斗敲打的声音,这是听觉的描绘。“刁斗起连营”,暗示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连绵不断的刁斗声营造了紧张的氛围。颔联承: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进一步描绘夜晚的景象,秋月和秋虫。从视听结合的角度,通过薄月当轩、阴虫绕鸣来衬托夜晚的静谧和诗人孤独的情感。颈联转: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南江的水势汹涌,与静夜形成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澜。北斗星高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宇宙的辽阔,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江水汹汹,北斗寥寥,高远空旷之象下,诗人生出自我渺小和孤寂之感。貌似宁静的夜晚,诗人无法成眠,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听着,等待天明,恰恰反映出诗人因不得重用、年华空老而夜不能寐,心事重重。尾联合: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诗人尾联转入叙事、抒情。诗人先是自叹年事已高,白发苍苍,心事重重。然后写出“惭愧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注意这里的“惭愧”直直抒胸臆,是重要的情感表达词语。从字面上来理解,诗人因年事已高、华发丛生、力有不逮而忧虑,又因放不下国事面对儿童请缨心生惭愧。从深层思考,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也有英雄老去的无奈。【真题详解】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15答案C【详解】C.“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曲解原意。错误点在于“惊”的内涵理解。(1)读懂诗意一定要进入诗句意境中。颔联“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一步描绘夜晚的景象,秋月朗照,秋虫高鸣,衬托夜晚的静谧和诗人的孤独。扣原诗中“惊见”,惊后面的一个“见”,表明是“惊奇地看到”,并不是选项中所言的“惊扰了他的思绪”。(2)诗懂诗意要有整体构思意识。诗歌首联和颔联写眼前景,颈联和尾联转入“心绪”,所以“惊见阴虫绕砌鸣”是写眼前实景,无关“思绪”。其它三项解析:A.首联两句:“过雨虚檐气稍清”,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卧闻刁斗起连营”,暗示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连绵不断的刁斗声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刁斗起连营”,是静夜中的诗人内心“不平静”的投射。尾联“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中“心事今如许”已直接表明。B.体现教考衔接。辛弃疾《破阵子》中的“连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醉里挑灯看剑”则形象地描绘了词人在昏暗的光线下审视自己的宝剑,寓意深远,表现了他对战斗的渴望。“梦回吹角连营”句,将读者带入了梦境与现实交错的境界。词人在梦中听到军营中的号角声,这既是对战时生活的回忆,也是对战友之情的追忆,充满了豪迈之情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叶梦得《雨后山亭独卧》中的“连营”:“卧闻刁斗起连营”,诗人罢官退隐,闲居卞山,闲居卞山,独卧山亭,耳边传来军中刁斗敲打的声音。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诗人的错觉恰恰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军营,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在军营征战,为国效力。叶梦得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人个境遇(年事已高、收复失地、壮志难酬)是相同的。他们无论是夜雨中聆听到军营中刁斗巡更的声音,还是在梦中听到军营中的号角声,都表达了他们关心国事、渴望回到杀敌战场报效祖国的心愿。D.项较简单,解析略。拓展: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高频陷阱——词句解说曲解原意(重点)陷阱设置切入角度:诗意,关键词。就是从诗句中的某一个小的地方,设置误区;所挑选的地方,往往存在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或一些阅读理解难度大的地方,这就很容易误导考生真进入陷阱。综观高考试题,这是命题人最喜欢设置陷阱的地方。【示例1】【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原诗:“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答友人论学》(林希逸)15.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解析】学术风气要结合全诗综合理解。开篇诗人提出社会现象,陈述不良学风(有点像韩愈《师说》)。“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人们一方面研读经典停留于文字表面;另一方面言必称曾颜,生怕别人说自己不懂,以此装饰门面,显出自己很懂的样子。从后面三联的“皮毛”“参禅”“修仙”“看花”可以看出,首联写的不是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而是“学习方法停留于文字表面、喜好不懂装的”不务实的学风。从全文构思来看,本诗是论述类的说理诗,首联针对社会现象提出问题,颔联分析问题,颈联和尾联解决问题。这一项内容,考生只要读懂诗意,从全诗把把握作者主要观点态度,很容易做出判断。【示例2】【教育部考试院命题2023四省适应性考试】T14C.原诗:“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T14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解析】巡:①依次斟酒;②遍,次。五、六句交待游园过程中游伴情况、饮酒活动等,“藉草”可见浓浓游兴下的随意,“更”在此有“再”的意思,“无巡”包含着不停推杯换盏之意,突出野酌时浓浓的兴致。选项“不拣选地方”表述错误,这里考察的是考生对“巡”的理解,这里的“无巡”当是不停推杯换盏地饮酒,分不清喝了多少巡(次)。【示例3】【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原诗:“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T14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解析】颔联“相知何用早”的意思是如果两个人心意相通了,为什么还要在乎认识得早或晚呢?由此可见,A项“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的结论是无根据的。【示例4】【2022年高考新高考Ⅰ卷】原诗:“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T15、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解析】“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错误。“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意思是尽管遍地都是春天的景色,但人们还是要很(迫切)地去南山寻觅。这里的“苦”字是解题的关键,“苦”在这里是副词,表程度,意思是“很”“非常”。【示例5】【20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原诗“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T15.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解析】原诗句: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自会称道其美。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示例6】【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原诗:“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4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解析】首先看清“词末”二字,命题人是利用尾二句“听”“看”来设陷阱的。“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任凭”的意思,联系《陈情表》“听臣微志”,联系“听之任之”等可知。“听”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审题】解答“白头心事”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心事?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常规套路题,结合题目“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要求,考生从前到理后梳理诗意,找出诗人的“心事”,分条概述即可。【解析】找到诗句中有关心事的内容。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注释①对于理解“白头心事”太重要了。“南宋”是时代背景,教材中的辛弃疾、陆游诗词,考生可以知人论世;“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表明诗人的志向。①卧闻刁斗起连营。诗人听到“连营刁斗声”,绝非偶然,有所意指。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为国征战效力;②白头心事今如许。必事前以“白头”来修饰,表明诗人“年龄”与“人生理想/志向”的矛盾,诗人已白发苍苍,英雄老去,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沪科新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限公司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868人(二)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联通广西分公司招聘97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神华系统内招聘拟录取人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电信福建公司春季招聘14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动物炭黑、动物胶及其衍生物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2025中国旅游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公开招聘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能源投资限公司下属经营区域招聘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限公司自贡市分公司招聘5人(四川)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共聊城市委组织部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2025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sy4209-《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天然气净化厂建设工程》
- 博士能数码望远镜118326使用说明书
- 2021年12月英语六级听力试题、原文及答案 两套
- cad自定义线型、形定义线型、cad斜坡线学习
- 任上线立塔架线施工专项方案
- 139.华师《管理沟通》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简版
- 小学英语不规则动词表
- VIC模型PPT课件
- AQL2.5抽检标准
- JJF 1629-2017 烙铁温度计校准规范(高清版)
- 理想系列一体化速印机故障代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