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之登泰山记姚鼐教学目标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学习提示《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体会两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登泰山记》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我国古代还有不少写景、记游名篇,如王勃《滕王阁序》、王禹傅《黄冈竹楼记》、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等,可以找来阅读、比较。我们读古代诗文,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拿纪年来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这两篇文章或此前学过的课文中,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
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泰山简介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二、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诗人,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并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櫆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所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冗辞。三、写作背景创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关于干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例如本段的戊申也是纪日。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五鼓: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文化常识: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四、题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课文阅读1、注音姚鼐:nài 汶水:wèn济水:jǐ(jì)子颍:yǐng砌石:qì(qiè)为磴:dèng 徂徕:cúlái 戊申:wù 樗蒱:chūpú绛皓:jiànghào少圜:yuán(huán)石罅:xià 若偻:lóu(lǚ)须臾:xūyú人膝:xī 2、朗读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2、行文思路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第六段:落款)3、注释阳:山的南面。汶(Wèn)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通称山涧。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蹬(dèng):石级。级:石级。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道少半:路不到一半。中岭:即黄岘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云:语气助词。几:几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动词,照。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居:停留。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漫:迷漫。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极天:天边。采:通“彩”。丹:朱砂。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岱祠:东岳大帝庙。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显庆:唐高宗的年号。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圜:通“圆”。石罅:石缝。瀑水:瀑布。4、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人姚鼐记述。六、课文赏析《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泰山四大著名散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摹了四幅气韵俱佳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铺垫。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这一段文字,是在作者登泰山之前,用粗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等几样景色,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这个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颖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他们从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汉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第三段:全文的中心——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一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太阳出来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这时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很快这一线异色不断扩张、变幻,成五彩纷呈。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第四段:人文景观——建筑、古迹。作者写观日出之后,就写了名胜古迹,泰山上的名胜古迹很多,而作者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写时,以日观亭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古迹:道中石刻。这些古迹的简介,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游人甚众,周围的古迹也随之而起。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第五段:综述泰山自然景观的特点——三多、三少、三无。“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杂树,多松,生石罐,皆平顶。”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在三多三少的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即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①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②泰山之冬的静美。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正文。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是清代散文的佳作。七、问题探究1、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登泰山记》,显然是一篇游记,作者开篇却为什么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写起呢?而最后一句“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作者为什么要单独描写最高的日观峰?开篇从泰山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山川形势入笔,山南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流,突出了泰山水绕山流,山水相映的特点;同时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烘托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还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突出了山势的高峻挺拔,又为下面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埋下伏笔。2、第二段作者登山的路线是怎样的?写景有何特点?路线:(由远及近、由下而上)京师——泰安——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自至于由偱越复偱遂至写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观)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3、作者在描写泰山景色时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描写,“苍山负雪”可否换成“苍山被雪”?“明烛天南”可否换成“烛照天南”“半山居雾”能否换成“半山有雾”呢,为什么?不能更换,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文章通过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日正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观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彩点染——绚丽壮美5、《登泰山记》是一篇典范的游记散文,你怎么看?(1)从写作角度看:
①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人生,捕捉生活细节,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②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来写。
③写景要注意表现手法多样化。如正面侧面结合,动静虚实结合等。
④写景语言要简练,生动,富有文采。
(2)从人生感悟角度看:
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②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
③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④要养成勤于观察,勤于
思考的习惯。
(3)从文法逻辑角度看①有序有物,章法严谨。全文由介绍泰山到记叙登泰山的经过,进而描写登泰山所见之景,围绕泰山逐层推进,井然有序。章法严谨,很好地体现了文章有序有物的特点。②清新简洁,准确生动。全文四百多字,写尽了泰山景色的多姿及作者的豪兴,做到了篇无冗句,句无冗字。全篇以短句为主,适当运用长句,做到清新简洁而不局促,明确形象却不呆板。八、主题:《登泰山记》叙述了作者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怀和审美情趣。九、写作特点1、紧扣题目,结构严谨。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这个“目”,本文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作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作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点。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本文却发现,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无非在取材上较为自由罢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没有离开泰山,二没有离开“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2、语言精简,用词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个动词用得很好——“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一字一图,字精意工,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七句话就描绘了七个画面,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3、修辞巧妙,手法得当。这篇文章有多处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比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又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设喻新奇。再如“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4、直接描写,侧面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多是直接描写,但也有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十、对比阅读(比较两文描写日出的异同)
秋未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濛如縠,村鸡鸣,曙光生。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
才一转瞬,忽露半体若月弦,其色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樽,次如葫芦。
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云跃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震荡。其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可竞天,殆海水也。(清•孔贞瑄)
提示:
相同点:二者皆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的动态过程,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变幻,动静结合,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课文善于用侧面烘托手法,孔文侧重从正面直接描摹。课文侧重日出前后的色彩变化,孔文侧重于日出时的形态变化。孔文对景观成因作了解释,课文没有这一层。孔文采用了博喻绘形绘色,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课文中的比喻没有孔文丰富。…………
十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2)须臾成五采(“采”通“彩”)(3)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4)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2.古今异义:(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今义:阳光;表面上)(2)世皆谓之天门云(古义:语气助词。今义:云彩)(3)至于泰安(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件事情)(4)是月丁未(古义:这,此。今义:判断词)(5)戊申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6)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3、词类活用:(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2).汶水西流(西,方位名词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西)(3).济水东流(东,方位词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东)4、文言句式:①.判断句(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2)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②.省略句(1)()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主语:余)(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3)()生()石罅(“生”前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4)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5、一词多义(1)当:①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②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2)余: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我,代词)②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3)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同“于”,在,在……的时候,介词。)②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③自唐显庆以来(“以”连接“来”,连词)(4)限:①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②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5)有:①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连词)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6)及:①及上(等到,介词)②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③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7)云:①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②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8)漫:①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②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十二、句子翻译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汶水和徂徕山像是一幅图画,而且半山腰里停着的云雾像一条带子。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4、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渐渐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十三、情境式默写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
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8.《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12.《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3.《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___________________”。
14.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16.《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出前,天边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
17.《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到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19.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20.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2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____________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参考答案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5.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6.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7.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9.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10.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11.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13.磴几不可登
14.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6.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17.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18.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19.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0.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1.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22.大风扬积雪击面
十四、拓展阅读游灵岩记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2025年五下数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历史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芦溪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住房公积金借款合同
- 南宁市江南区2024-2025学年数学五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2025年初三化学试题第二次统测试卷含解析
- 四川文理学院《大数据采集与清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镇江市重点中学2025年三月份月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药店全职员工劳动合同范本合同
-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射频电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电气自动化试题及答案
- 培训机构学校:教师管理手册
- 新版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手册模板
- GB/T 44260-2024虚拟电厂资源配置与评估技术规范
- 2024浴场承包范本
- 酒店自带食品免责协议书
- 山东节制闸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18年(标准版)第6版
-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现代汉语专题》在线形考(任务1至6)试题及答案
- HJ 1235-2021 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PDF解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