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安海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安海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安海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安海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安海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安海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食用被诺如病毒(NV)污染的食物会导致呕吐与腹泻,人体胃酸能杀死部分NV属于()A.特异性免疫 B.天然免疫C.非特异性免疫 D.人工免疫2.如图为物质X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结构,其中甲、戊中含有RNA。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示过程只体现生物膜系统在功能上的联系而没有体现在结构上的联系B.图示过程的实现只依赖于生物膜上的脂质分子的运动C.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乙的膜面积减少、丁的膜面积增加D.图示过程也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3.某小组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设置的因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以及数量B.根据土壤中同种落叶的腐烂程度可以判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C.将带有落叶的土壤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的目的是杀死土壤微生物D.实验中土壤的温度和含水量、落叶的种类和大小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B.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每个营养级都会储存下不少能量C.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主要是太阳能D.如果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逐渐消亡5.某同学将红色杜鹃花瓣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某种溶液中,测得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t0~t1这段时间,细胞失水能力逐渐上升B.细胞在t1时刻开始吸收外界溶液中的溶质C.t0~t1这段时间,细胞体积变化量大于原生质体体积变化量D.该溶液可以是适宜浓度的甘油溶液,但不能是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6.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自由组合时,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能够进行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都能够改变基因的结构C.基因重组发生在初级精(卵)母细胞形成次级精(卵)母细胞过程中D.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非同源染色体的互换也是基因重组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_______________。(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飞蛾扑火”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3)图乙中A、B、C、D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碳在其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有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g,那么直接消耗雷鸟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g,消耗植物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kg。(5)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因为冻原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8.(10分)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回答:(1)甲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为_____性基因。(2)从系谱图上可以看出甲病的遗传特点是子代患病,则亲代之—必_________;若Ⅱ-5与另一正常人婚配,则其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3)假设Ⅱ-1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则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为_____性基因,如_______病,乙病的特点是呈_________遗传。I-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Ⅲ-2基因型为_______。9.(10分)珊瑚是众多珊瑚虫聚集而成的生物群体,其通过分泌CaCO3而形成珊瑚礁。近年来,海洋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变化造成珊瑚的健康状况显著低,为探索环境胁迫下珊瑚的生理响应策略,我国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1)珊瑚以及栖息在礁体表面和附近的鱼类、浮游生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珊瑚礁的___________。(2)珊瑚虫、虫黄藻(栖息于珊瑚虫体内的单细胞海藻)及浮游生物的营养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珊瑚虫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虫黄藻的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少部分通过捕食浮游生物获得。珊瑚虫与虫黄藻相互依存构成了___________的种间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是维护珊瑚健康的基石。(3)我国南海某岛北侧常年进行旅游开发,水体浑浊度显著高于南侧。科研人员在该岛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样地,对两种优势造礁珊瑚采样,在相应水体环境下检测其体内虫黄藻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2、图3所示。①由图2可知,北侧水域的两种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均较南侧明显降低,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②科研人员冲洗珊瑚样品获得虫黄藻样液,再使用__________于显微镜下统计虫黄藻数目并计算其密度。图3显示,与南侧相比,北侧__________。(4)进一步研究发现岛屿北侧两种珊瑚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与南侧相比并无明显降低,结合上述研究以及(2)中珊瑚虫营养方式推测,在水体环境变化的胁迫下,两种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最可能的策略分别是_________。(5)环境的持续恶化会造成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死亡。在发展海洋旅游的同时,如何维持该岛珊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10.(10分)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图解,请仔细阅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_______,母本是____________。(2)操作①叫做______,操作②叫做______;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时间上____________,操作后____________。(3)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______色。(4)若P皆为纯合子,让F1进行自交,F2的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3:1,F2的遗传因子组成有______。11.(15分)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填字母),由_____组成。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填字母)。(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是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___________,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______(内/外)一致。(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5)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_____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向左/向右/不变)。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_____区段的变化。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人体胃内的胃酸属于黏膜的分泌物,它能杀死部分进入人体的病原体,该作用不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工免疫是指通过接种疫苗使人体获得免疫力,C正确,ABD错误。故选C。2、C【解析】物质X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则物质X表示分泌蛋白;甲表示核糖体(含rRNA),乙表示内质网,丙表示高尔基体,丁表示细胞膜,戊表示线粒体(含少量DNA和RNA)。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A错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体现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蛋白质和脂质分子都可以运动,B错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内质网会首先形成囊泡,其膜面积减少;之后囊泡转移到高尔基体,加工完之后,其膜又形成囊泡,所以高尔基体膜基本不发生变化;再之后,囊泡运输到细胞膜,使细胞膜面积增大,C正确;原核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D错误。3、A【解析】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大多数的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受温度和土壤湿度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温度与湿度越高,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详解】A、本实验设置的因变量是落叶的腐烂程度,A错误;B、土壤中同种落叶的腐烂程度可以作为检测的指标,B正确;C、放在60℃恒温箱1h目的是灭菌,同时避免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C正确;D、实验中土壤的温度和含水量、落叶的种类和大小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D正确。故选A。4、B【解析】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过程:(1)输入:①源头:太阳能;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2)传递: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②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③过程:a.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b.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产者的有机物中;c.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被释放出来;d.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3)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4)热量散失: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详解】A、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A正确;B、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每个营养级都会进行自身呼吸消耗不少能量和分解者消耗大量的能量,B错误;C、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主要是太阳能,C正确;D、如果停止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能长期维持,最终会崩溃而消亡,D正确。故选B。5、D【解析】据图分析,将红色杜鹃花瓣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某种溶液中,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逐渐增加,开始小于1,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大,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后来大于1,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详解】A、t0~t1这段时间,细胞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则细胞失水能力逐渐下降,A错误;B、溶质分子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所以从t0时刻开始就有溶质分子进入细胞,B错误;C、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t0~t1这段时间,虽然发生了质壁分离,但细胞的体积几乎不变,而原生质体的体积明显变小,C错误;D、细胞吸收甘油而不吸收蔗糖,由图可知,细胞先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说明该溶液不可能是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可以是适宜浓度的甘油溶液,D正确。故选D。6、C【解析】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A、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不能进行基因重组,A错误;B、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的结构,但基因重组不能改变基因的结构,B错误;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初级精(卵)母细胞形成次级精(卵)母细胞过程中,C正确;D、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非同源染色体的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捕食(2)①.物质循环②.能量流动③.信息传递(3)生物群落#群落(4)①.200②.3.6(5)①.较低②.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解析】据图分析,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含有的食物链有:植物→雪兔→狼;植物→雷鸟→狼;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北极狐;植物→雪兔→北极狐。图乙中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由图中的箭头关系可以看出起点为A,是生产者;A、B、D都有箭头指向C,说明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则B、D为消费者。【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狼可以捕食雪兔,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小问2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功能,“飞蛾扑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小问3详解】图中A是生产者,B、D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它们合称为生物群落。【小问4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北极狐的食物有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且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g,分别考虑三条食物链,植物→北极狐:80×1/8÷10%=100g;植物→雷鸟→北极狐:80×1/2÷20%÷10%=2000g;植物→雪兔→北极狐:80×(1-1/8-1/2)÷20%÷10%=1500g。因此直接消耗雷鸟的能量=80×1/2÷20%=200g,消耗植物总能量为100+2000+1500=3600g=3.6kg。【小问5详解】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故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食物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准确分析题图和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食物网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对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理解是解题的关键。8、(1).常(2).显(3).患病(4).1/2(5).X(6).隐(7).红绿色盲(8).交叉(9).aaXbY(10).AaXbY【解析】由系谱图可知,Ⅱ-5×Ⅱ-6→Ⅲ-3,有中生无,女儿正常,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1×Ⅱ-2→Ⅲ-2,无中生有,可知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定基因的位置,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详解】(1)由Ⅱ-5×Ⅱ-6→Ⅲ-3可知,甲病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会出现代代相传的特点;子代患病,则亲代之一必含显性致病基因,则一定是患者;由Ⅱ-5×Ⅱ-6→Ⅲ-3可知,Ⅱ-5一定是Aa,若其与另一正常人即aa婚配,则其子女患甲病Aa的概率为1/2。(3)由Ⅱ-1×Ⅱ-2→Ⅲ-2可知,乙病是隐性遗传病,若Ⅱ-1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会出现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Ⅰ-2患乙病不患甲病,故基因型为aaXbY,Ⅲ-2同时患两种病,又Ⅱ-1为aaXBY,故Ⅲ-2基因型为AaXbY。【点睛】常见的规律:有中生无,女儿正常,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9、(1)生物群落(2)①.光合作用②.互利共生(3)①.北侧水体浑浊度显著高于南侧,导致珊瑚中虫黄藻接受的实际光照强度降低,光合速率减慢。②.血细胞计数板(血球计数板)③.杯型珊瑚虫黄藻密度升高,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4)杯形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动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5)加强旅游管理,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采集、捕捞珊瑚,乱丢垃圾等);减少生物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污染海洋水体环境;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评估之后建立人工礁体,移植补种本土的珊瑚种苗;合理控制珊瑚天敌的数量等【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方不能独立生活,共生生物之间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小问1详解】珊瑚以及栖息在礁体表面和附近的鱼类、浮游生物等全部生物,这里强调了某一自然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因而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珊瑚礁的生物群落。【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珊瑚虫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虫黄藻光合作用,少部分通过捕食浮游生物获得。图中显示珊瑚虫能获取虫黄藻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二者虫黄藻能利用珊瑚虫提供的二氧化碳、和含N、P的无机盐,这两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体现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这种关系的平衡是维护珊瑚健康的基石。【小问3详解】①由图2可知,北侧水域的两种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速率相对值均较南侧明显降低,应该是北侧浑浊的水体影响了虫黄藻获取的光照强度的强弱,即浑浊的水体使虫黄藻实际获得的光照强度减弱,使虫黄藻光合速率下降。②对于微生物的计数方法通常可用显微直接计数法,这里科研人员冲洗珊瑚样品获得虫黄藻样液,再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于显微镜下统计虫黄藻数目并计算其密度。图3数据显示,与南侧相比,北侧杯型珊瑚虫黄藻密度升高,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小问4详解】进一步研究发现岛屿北侧两种珊瑚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与南侧相比并无明显降低,题(2)中显示珊瑚虫既可以通过互利共生获取营养,也可捕食浮游生物获取营养,并结合题(3)中的结果可推测两种水体珊瑚体内有机物总量基本相同的原因是,在水体环境变化的胁迫下,两种珊瑚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最可能的策略分别是杯形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滨珊瑚虫黄藻密度降低,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动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小问5详解】环境的持续恶化会造成虫黄藻从珊瑚虫体内逃逸,引起珊瑚白化死亡。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为了维持该岛珊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旅游管理,需要首先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采集、捕捞珊瑚,乱丢垃圾等;同时减少生物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污染海洋水体环境;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评估之后建立人工礁体,移植补种本土的珊瑚种苗;合理控制珊瑚天敌的数量等,所有措施的核心是在合理利用的同时保护珊瑚生活环境的稳定。【点睛】熟知生物群落中物种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题中信息进行合理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能利用生物学理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本题的重要考点。10、(1)①.白花植株②.红花植株(2)①.去雄②.人工授粉③.要在花粉未成熟之前进行④.要套袋(3)红(4)AA、Aa、aa【解析】如图是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其中①为去雄过程,②为人工异花传粉过程。人工异花授粉过程: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小问1详解】在豌豆杂交实验中,提供花粉的植株是父本即白花植株,接受花粉的植株是母本即红花植株。【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可知操作①是去雄,操作②是传粉;由于豌豆为自花传粉且为闭花受粉植物,为确保杂交实验成功,应在要在花药未成熟之前进行;为避免外来花粉干扰,去雄操作后应进行套袋处理。【小问3详解】已知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Aa)播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红花。【小问4详解】若亲为本显隐性纯合子,则F1为杂合子,F1自交,F2代会出现性状分离,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红花):Aa(红花):aa(白花)=1:2:1,即红花:白花=3:1,所以F2的遗传因子组成有3种,分别为AA、Aa、aa。【点睛】本题结合人工异花授粉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