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_第1页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_第2页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_第3页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_第4页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学生版+解析)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

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2.分析材料与观点间的相互联系。3.掌握论证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4.思考人的价值,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3.学习论证方法,体会其在论证中的作用。4.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活动一:识记字词

1.正音正字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

渊博()恭喜()依赖()持之以恒()

对称()压榨()创伤()锲而不舍()

恭喜()不言而喻()

2.释义

根深蒂固:

行之有效: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汲取:

推敲:

活动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改动。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活动三:感知内容。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2.找出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本文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

3.本文的开头有何特点?

4.找过文章的渡句段,说说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据此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1)过渡段:

(2)梳理行文思路。

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3)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12段):

第三部分(第13段):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2.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4.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5.文章第5段以及7、8段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2)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7.主题归纳:

8.写作借鉴:

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入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过渡段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结构严谨,衔接自然,条理性强。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服力强。多处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

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或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道理论据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他们的利润常常被压zhà___,客户被抢走,销售净额的增长也不能得以实现。

(2)在这片土地上,只有经久不衰的建筑,没有根深蒂___固的文化。

(3)他立足农田,孜___孜不倦地研究着小麦、棉花如何在家乡的土地上能够有更高的总产量。

(4)从《感动中国》中jí___取前行的力量,我们要在实践中培养品德,全面发展,成为继往开来的新一代。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式(mó)渊博(yuān)孜孜不倦(zī)

B.汲取(jī)压榨(zhà)持之以恒(héng)

C.机械(xiè)对称(chèng)行之有效(xiào)

D.契约(qì)相貌(xiàng)锲而不舍(qì)

3.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1)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________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A.放弃探求缺乏B.丢弃探求缺少

C.抛弃探究缺乏D.放弃探索缺欠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南京人才辈出,南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乡就是建康人。

B.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C.为了使大家生活在文明祥和的环境中,班委会讨论并通过了班级文明公约。

D.通过这些事实,使我们认识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③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④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①④②③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C.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C.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D.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8.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

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深受触动。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由此可见,在前沿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个人的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失败者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第2段论据的一项()

A.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培根。

B.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后成功的。——华罗庚。

C.缺乏创造精神与创造成果的人生是不完善的人生。——刘吉

D.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11.从句式角度分析下面句子在选文中的表达效果。

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

12.选文第3、4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3.选文第5段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

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2.分析材料与观点间的相互联系。3.掌握论证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4.思考人的价值,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3.学习论证方法,体会其在论证中的作用。4.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活动一:识记字词

1.正音正字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汲取(jí)锲而不舍(qiè)

渊博(yuān)恭喜(ɡōnɡ)依赖(lài)持之以恒(héng)

对称(chèn)压榨(zhà)创伤(chuānɡ)锲而不舍(qiè)

恭喜(ɡōnɡ)不言而喻(yù)

2.释义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很有效果,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或措施。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拿出恒心来加以坚持,即有恒心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下去,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刻。舍,放弃,停止。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推敲: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活动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改动。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活动三:感知内容。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2.找出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本文的论点。

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本文的论点是: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探求第二种答案或新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很重要。)

3.本文的开头有何特点?

由四个图形分类的不同答案引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生动有趣,直观形象,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4.找过文章的渡句段,说说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据此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1)过渡段:

第4段:“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第9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2)梳理行文思路。

首先,由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接着,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然后,又引申出如下问题:“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本文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2.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①具备渊博知识;②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④“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举例有两处: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游戏机。

4.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①“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5.文章第5段以及7、8段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文章第5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知识是形成创意的素材"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7、8两个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中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这两个例子,证明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不能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3)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7.主题归纳: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告诉读者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有渊博的知识,有活用知识的意识及态度,还要持之以恒。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8.写作借鉴:

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入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过渡段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结构严谨,衔接自然,条理性强。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服力强。多处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

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或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道理论据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他们的利润常常被压zhà___,客户被抢走,销售净额的增长也不能得以实现。

(2)在这片土地上,只有经久不衰的建筑,没有根深蒂___固的文化。

(3)他立足农田,孜___孜不倦地研究着小麦、棉花如何在家乡的土地上能够有更高的总产量。

(4)从《感动中国》中jí___取前行的力量,我们要在实践中培养品德,全面发展,成为继往开来的新一代。

【答案】(1)榨(2)dì(3)zī(4)汲

【详解】压榨,yāzhà,比喻剥削或欺压。

根深蒂固,gēnshēndìgù,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zībùjuàn,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汲取,jíqǔ,吸取、吸收。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式(mó)渊博(yuān)孜孜不倦(zī)

B.汲取(jī)压榨(zhà)持之以恒(héng)

C.机械(xiè)对称(chèng)行之有效(xiào)

D.契约(qì)相貌(xiàng)锲而不舍(qì)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汲取(jī)——jí;

C.对称(chèng)——chèn;

D.锲而不舍(qì)——qiè;

故选A。

3.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1)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________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A.放弃探求缺乏B.丢弃探求缺少

C.抛弃探究缺乏D.放弃探索缺欠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能力。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抛弃”是指丢掉不要了,没有一丝的不舍。“丢弃"指放弃实施、实行或运用。“放弃”是指你得不到的只能放开的。根据语境可知,(1)空应填写“放弃"。“探求”指探索寻求,泛指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并试图找寻到答案的行为。“探究"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根据语境可知,(2)空应填写“探求"。“缺少”指在数量上不足,有时也指没有,宾语多是具体事务。“缺乏"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缺欠”指不足之处。根据语境可知,(3)空应填写“缺乏"。故选A。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南京人才辈出,南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乡就是建康人。

B.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C.为了使大家生活在文明祥和的环境中,班委会讨论并通过了班级文明公约。

D.通过这些事实,使我们认识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答案】C

【详解】A.搭配不当,将“建康人”的“人"删去;

B.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删去;

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将“通过"或“使”删去;

故选C。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③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④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①④②③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答案】B

【详解】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语相呼应的选项,进而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很显然,全段围绕“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来写,而第②句“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是这段话的引申,应放在前边;第③句中“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的内容是承接“某种数学问题"的,所以应放第②句后面;第①句“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是对第③句中“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的解释说明,应放在第③句后面;第④句中“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的内容承接第①句“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所以应放在第①句后面;正确排序为:②③①④;

故选B。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C.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论据分类的理解。C句“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据。故答案为C。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C.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D.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C句,不是疑问句,将句末问号改为句号。据此,答案为C。

8.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

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示例:读书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

【详解】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阅读材料,所举的事例是围绕“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这句话来写的,结合“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还原历史真相"来概括观点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深受触动。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由此可见,在前沿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个人的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失败者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第2段论据的一项()

A.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培根。

B.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后成功的。——华罗庚。

C.缺乏创造精神与创造成果的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