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汉语语法体系、方法的创新语法观语法观是人们对语法体系的总体看法,规定制约着语法研究的方向。每一次人们对于语法研究对象新的本质特点的揭示,都推动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和飞跃。当代人们对语法特点的认识正经历着一个由一维到多维,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过程。(1)传统语法观可以《马氏文通》为代表。《文通》认为“葛朗玛者,……犹云学文之程式也……凡字之分类与所以配用成句之式俱在。”就是说,语法是“字”(词)的分类和组“字”(词)成句的规则。这种看法比较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强调词语组合中的意义联系,目的在于“致用”。这种语法观在指导描写汉语的实际、建立汉语语法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过分偏重意义,往往主观臆断,见仁见智因人而异,不利于语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结构主义语法观导源于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1857~1913),被美国描写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1887~1949)发展并完善。结构主义立足于对陌生语言的共时描写和分析方法的研究,着重语言结构形式的分析。结构主义语法观认为,语法是形式的哲学,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它运用“分布分析法”(分布指语言单位出现的语境的总和)、“替代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进行切分和归类,主张通过形式来发现意义,说明结构之间的关系。比起传统语法观来,这自然有着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个学派的一些学者往往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意义,滑入形式主义的泥坑。(3)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不论是传统语法观还是结构主义语法观,都是一维语法观,即都是在一个平面上看待语言现象,把语言看成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自足的系统,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功能语法等传入中国,以胡裕树、张斌为代表的一些语言学家开始意识到对于语言这样一个复杂多义的系统仅仅从意义,或者仅仅从形式方面研究是不够的,必须使二者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同时也意识到,语言不只是静态的,不只是具有结构形式和意义内容,而且是动态的,语言总是在应用之中。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多维的、立体的语法观,即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体,也就是包含着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三个平面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和制约,其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者说是显层和隐层的关系;“句法、语义”和语用是内层和外层的关系,或者说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语法研究要以句法为基础,向隐层深挖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扩大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是一种开放的大语法观。它启发人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汉语语法规律和现象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描写和解释。在这种语法观指导下所形成的分析方法已经和正在展现出诱人的发展前景。表述体系的演变在不同语法观的观照下,汉语语法学曾经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词本位、句本位、短语本位。当前随着大语法观念的建立,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1)词本位的表述体系“本位”是基础、核心。“词本位”是指以词法为重点,以词类为基础来描写语法现象的语法体系。它起源于古希腊、拉丁语语法。十九世纪以前西方讲语法总是以词法为主,句法不受重视,许多句法现象都是放在词法里讲。这对形态丰富的西方语言是比较合适的。我国语法草创时期,根据“西文已有之规矩”也建立了这种词本位的语法体系,但不久便发现汉语与印欧语言不同,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西方词本位的体系并不适应汉语的实际,以词类为纲来描写汉语语法现象,只能削足适履,忓格难通。所以语法学家不得不探求新的体系。(2)句本位的表述体系句本位是继词本位之后而产生的另一种语法体系,由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率先使用。它一反以词类为纲构拟汉语体系的作法,而是以句子为基点,把一切分析都附丽在句子模型上进行;它依据意义划分词类,认定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分析方法上采用的是中心词分析法,即在同一个平面上一举找出主、谓、宾的中心词,让它们充当句子的主干,其他次要成分则像枝叶一样挂在主干上。句本位的语法体系在我国通行了大约六十年,在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句本位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是汉语的句子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模型;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并不一一对应;汉语的句子是由词和词组逐层组合而成。这样句本位的体系就与汉语的实际产生许多矛盾,有些甚至是无法克服的矛盾。(3)短语本位的表述体系短语本位是八十年代初期在革新句本位的基础上由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它依据汉语的句子构造和短语构造基本一致的原则,以短语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它把短语与句子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实现的关系,即抽象的句法结构和具体的话语之间的关系;它根据分布定词类,承认层次性是句法结构的基本特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显而易见,短语本位的语法体系具有词本位、句本位所不具有的优点,以短语为基点描写语法,内部一致,没有矛盾;短语入句后不存在大量转类的问题;把短语结构讲清楚了,句子结构也就相应地讲清楚了。短语本位是在结构主义语法观的观照下形成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应用于汉语的结果,在句法结构的静态描写中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语法分析不仅要有静态的分析,而且要有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的分析,对于后者,短语本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此外,把句法分析等同于句子分析,在理论上也还有问题,因为句子具有短语所不具有的表述性,句子本身的内容要比短语丰富得多,如省略、隐含、移位、暗示、言外之意等等,用短语分析代替句子分析显然是不够的。(4)小句中枢说近年来,以邢福义为代表的学者注意到小句(单句)汇集了语音、句法、语义、语用多种因素,具有更大的涵盖面和发散力,是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实体,居于中枢的地位。首先,句子的语气粘附于小句,没有小句,语气无所依托。句子语气作为一类语法实体在跟词和短语相对待的时候才能显示其独立性;对于小句来说,它只是小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复句和句群依赖于小句。没有小句,固然没有复句,也不会有句群。第三,词受控于小句。汉语语法系统中的词,只有跟小句产生联系之后,才能明确显示其语法特性和语法职能,才能发挥特定的语法作用。比如“标志”有两个词性,到底用作动词还是用作名词,脱离小句无从知道。第四,短语从属于小句。一方面,短语的结构类型为小句的结构类型所包容,分析小句可以得到短语结构的所有类型,分析短语却得不到小句结构的所有类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短语都是自由短语,具有组合的临时性和可变性,其语义内涵为小句的结构格局所显示,其结构成分和组合方式取决于小句表述意旨的临时需要,相当灵活。有鉴于此,人们又重新把目光投向句子,试图寻找出新的更接近于汉语实际的圆通无碍的表达体系。(二)分析方法的发展本位不同的语法体系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同一本位系统的内部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是语法体系的核心构件,研究上的突破往往是从分析方法上的革新开始的。汉语语法分析方法大体上经历了“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几个发展阶段,当前正呈现出新法叠出,多法并存,多元互补的发展态势。(1)句法平面分析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是句法平面的分析方法。前者来自传统语法学,后者来自结构主义语法学。前者认为句法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单句的句子成分,分析时要一举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以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然后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在中心词上。后者认为句子内部的构造是有层次的,析句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种客观存在的层次性,采取从大到小逐层剖析或者从小到大逐层归纳的方法。改革后的层次分析法,不但讲切分,而且讲定性,即还要找出所由构成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2)语义平面分析主要有变换分析、语义指向分析和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是为了揭示句子内部隐性的语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关系而产生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变换分析法认为,不同位置的句法成分之间往往会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有时是很密切的,可以通过变换分析对它们加以描述,这样可以揭示语言结构更深一层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和“台上唱着戏”在语法构造上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差别,可是从它们的变换式上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语义性质并不完全一致。前者表示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点是空间;后者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着眼点是时间。语义平面的分析还有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分析。这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采用的新的分析方法。语义指向是指句子里某一句法成分跟其他句法成分(一个或几个)在语义上联系的情况,可以分“前指”“后指”“兼指”,也可以分“单项指”和“多项指”。如“水渠弯弯地绕着果园”(状语前指),“大家圆圆地围成一个圈”(状语后指),“他理直气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状语兼指、多项指)。语义指向分析有助于语义结构式的建立,而语义特征分析则可以进一步揭示语义结构式成立的真正原因。如“看了一天”“讲了一天”,可以转换为“接着看”“接着讲”,而“离开了一天”“死了一天”则不能转换为“接着离开”“接着死”。为什么呢?分析其语义特征可知,“看”“讲”具有[+持续]的语义特征,所以可以接后句;而“离开”“死”具有[-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所以不能接后句。(3)语用平面分析主要有话题分析、焦点分析和语气分析。话题是与述题相对待的,一般位于句首,是一句话的起点,述题是陈述话题的。通常话题表示已知信息,述题表示新信息。新信息的表达重点叫焦点,口语中可以用重音突出焦点,书面语中可以加“是”突出焦点,通常的方法是由位于句末的实词语表述焦点,又称为末端中心或尾焦点。如“我读过《水浒》了”和“《水浒》我读过了”,前句的焦点是“《水浒》”,后句的焦点是“读过”。疑问句中的疑问点是要求回答人指出句子的焦点,是非问句要求回答人用“是”、“不是”指出焦点,特指问句要求回答人针对句中的疑问代词指出焦点,选择问句要求回答人把选择项中的某一项作为焦点。汉语的句子有四种基本的语气,反映了四种言语行为的类型。一般地说,陈述句、感叹句的言语行为是不要求反馈的,只是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疑问句、祈使句的言语行为是要求反馈的,或者以言语反馈,或者以行为反馈。不过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有时候感叹句或疑问句也可以相当于祈使句,请求别人帮助。如“真冷啊!”有时等于“请把窗户关上!”。只有通过语气和句类分析,才能把握各种言语行为的语用价值。纵观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复杂化、精密化是其发展趋势。今后当然还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尤其要加强语用分析的研究,并把它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同时也要做好分析手续的综合、简化工作,使得它也能像傻瓜相机一样,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理论语法热点——变换分析法语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因为人们自懂事以来,就一直在用语言来传递信息,接受信息;说陌生,因为人们对语言了解得太少太少了,语言中的许多现象,我们至今还难以给它作出明确而圆满的解释与说明。例如:(1)咬死了猎人的狗咬死了猎人的鸡/虎为什么前者有歧义,而后者没有歧义?(2)放大了一点儿放大了一寸为什么前者有歧义,而后者没有歧义?(3)外面放着花外面演着戏相同的词序,为什么前者表示存在,表静态,后者表示活动,表动态?(4)“谦虚点儿!”“高点儿!”“骄傲点儿!”“伟大点儿!”为什么前者可以说,后者不能说?(5)“连长了”“大学生了”“士兵了”“实习生了”为什么前者可以说,后者似乎不能说?层次分析的局限性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法很有用,但它有局限,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手段,变换分析法正是这种新法之一。下面请分析一下“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的歧义问题。显然,这种歧义句是没法通过层次分析来加以分化的。因为这个句子之所以有歧义,跟内部的构造层次、词语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都毫无关系,而只是因为“屋顶上”似乎既可以看作是“他”所在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我”所在的地方,还有可能是“他”和“我”都在屋顶上。既然我们无法从“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这句子本身去加以分化,那我们就从外部联系上去找出路。我们在实际的汉语实践终找到了与“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词类序列相同,而所表示的意思正好相对的a、b两种类型的句子。请看: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我在树上发现了草丛中的小白兔。我在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他在《英汉词典》里发现了那张邮票。a组各例“在+名词[处所]”指明“发现”的施事所在的地方,b组各例“在+名词[处所]”指明“发现”的受事所在的地方。a、b两组之间的区别也可以从形式上得到验证。我们看到,a组可以进行这样的变换: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我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时我是在飞机上。我在树上发现了草丛中的小白兔。→我发现了草丛中的小白兔时我是在树上。我在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我发现了这颗小行星时我是在天文台。而b组则可以进行这样的变换: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他发现的蟑螂是在抽屉里。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他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马桶里。他在《英汉词典》里发现了那张纪念邮票。→他发现的那张纪念邮票是在《英汉词典》里。a、b两组的变换方式不同,说明了它们深层次语义关系上的差别,验证或者说证实了“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确实是个歧义句。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再举个例子。请先看实例:我送了一件衣服给他。我买了一件衣服给他。我做了一件衣服给他。这三个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如果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是一样的。但这三个句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例(1)包含两个行为动作,实际只有一个过程,送的过程也就是给的过程;例(2)和例(3)都包含了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程;但例(2)和例(3)又有区别,例(2)包含的是两个转移过程,而例(3)包含的是一个制作过程,一个转移过程。上面所讲的这种区别,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来加以证实。请看例(1):(1)我送了一件衣服给他。→我送给他一件衣服。我交了篇论文给陈老。→我交给陈老一篇论文。我卖了间房子给老李。→我卖给老李一间房子。我还了三本书给小张。→我还给小张三本书。我递了张名片给曹总。→我递给曹总一张名片。例(2)、例(3)不能这样变换。请看例(2):(2)我买了一件衣服给他。→我从上海买了一件衣服给他。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他从铁蛋那里偷了个梨给小胖子。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我从老板娘那要了点餐巾纸给她。我讨了杯酒给他。→我从爷爷那里讨了杯酒给他。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我从银行取了一些钱给张大爷。例(1)、例(3)不能这样变换。请看例(3):(3)我做了一件衣服给他。→我做好了一件衣服给他。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我冲好了杯咖啡给客人。我炒了些花生米给她。→我炒好了些花生米给她。我刻了个图章给老王。→我刻好了个图章给老王。她剪了些剪纸给妈妈。→她剪好了些剪纸给妈妈。例(1)、例(2)不能这样变换。至此,我们通过变换,分化了层次分析所不能分化的“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这一歧义句法格式。……变换分析实例鸡不吃了汽车医院招待好朋友相信的是傻瓜大衣裹得严严的变换分析的作用和局限变换分析的运用扩大了语法研究的视野,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可以解释更多的语法现象,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但是,变换分析同其他分析方法一样,也有它的局限性。具体说,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例如,我们要问,“台上坐着主席团”和“台上唱着戏”内部层次相同,结构关系也相同,为什么会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呢?变换分析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得寻求别的解决手段。理论语法热点——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分析法变换分析法很有用,但是变换分析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台上摆着鲜花”有歧义,而“台上坐着主席团”和“台上演着戏”没有歧义,这是为什么?“台上坐着主席团”和“台上演着戏”词类序列相同,结构层次相同,每一层次的语法关系也相同,但它们的变换式却不相同,这又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的新方法来解释这类现象,这就是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法。关于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原是词汇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词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例如:灌木[+矮小,+丛生,+木本,+植物]乔木[-矮小,-丛生,+木本,+植物]方括号内的特征就是语义特征,“+”表示有此特征,相当于“是”字,“-”表示无此特征,相当于“非”字。[木本,植物]对“灌木”“乔木”来说是共同特征,但对草本植物或动物来说,乃是区别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构成这些词义的最小单位,也就是它们的义素。把“语义特征”这个概念术语借用到语法学中,为的是用以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用以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什么同是动词,或同是形容词,或同是名词,而有的能进入有的不能进入。因此,语法研究中对“语义特征”这一概念的使用,其含义跟原先在词汇学中的使用并不完全一样。例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b.台上演着戏c.台上摆着鲜花上述三例是同形异义结构,经仔细考察发现,它们之所以变换式不同,之所以会有歧义,原来跟句式中的动词有极大的关系。动词“坐”能在瞬间完成或者说实现,但不能持续,完成后能造成一种状态而存在。具有这类特征的动词还有站、立、蹲、躺、穿、戴等。动词“演”不能在瞬间完成,动作可以持续,但结束后不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在的状态。具有这类特征的动词还有唱、念、熬、煮、做、放映等。动词“摆”既能在瞬间完成,也可以表示动作持续,动作完成后事物所形成的状态依然存在。具有这类特征的动词还有贴、写、挂、钉、绣、别、放等。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动词a:[+瞬间,-持续,+状态]动词b:[-瞬间,+持续,-状态]动词c:[+瞬间,+持续,+状态]可见,语法学所讲的语义特征是指某些实词所特有的、能对某种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语义要素,它是从具体的句法格式中概括得到的,而不是离开具体的句法格式,单纯从词义的角度分析提取的。单纯从词汇的角度提取一些词的语义特点,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例如,把自行车、摩托车、卡车、电车、火车归为一类,从中提取出[+交通工具]、[+陆路]等语义特征,这也许有词汇学的价值,但不一定有句法学的价值。关于语义特征分析下面作一些语义特征分析的实例,通过实践来掌握这种分析法。关于“名[主]+动+名1+给+名2”句式她送了一套画册给小龙他讨了些斋饭给师父她缝了件棉衣给五保老人这三个句子,词类序列相同,如果用层次分析法来对他们进行分析,无论结构层次还是结构关系也都相同,但是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a句两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实际上只是一个过程,“送小龙画册”的过程也就是“给小龙画册”的过程。b句和c句,两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是两个过程。但b句和c句还有区别,b句的两个过程都是转移的过程,c句的两个过程,一个是制作的过程,一个是转移的过程。上述差别,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分析加以分化、证实。(参见上一节)变换分析可以证实a、b、c各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但解释不了为什么格式相同而意义不同,这就需要用语义特征分析来解释。上述句式里最关键的是动词,不难发现,a、b、c各句语法意义的差别就是由句中动词决定的;而动词的不同是由其语义特征决定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送”同“卖”、“付”、“交”、“还”等动词一样,含有“给予”的语义特征,这类动词本身存在着从给予者的一方向取得者一方转移的过程,其方向与“给”的方向一致;“讨”同“买”、“取”、“拿”、“偷”、“捡”等动词一样,含有“取得”的语义特征,也存在着从一方向另一方转移的过程,但转移的方向和“给”不一致;“缝”同“做”、“造”、“织”、“编”、“炒”等动词一样,含有“制作”的语义特征,在动作完成之后会产生某种成品。这三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动词a:[+给予,-取得,-制作]动词b:[-给予,+取得,-制作]动词c:[-给予,-取得,+制作]这样,不仅达到了分化同形异义句式的目的,同时也解释了造成这种同形异义句式的根本原因。关于“动+了+时段+了”句法格式死了三天了躺了三天了等了三天了看了三天了挂了三天了本组所举的五个例子,形式完全相同,都是“动+了+时段+了”,内部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也完全相同。但是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尽相同,实际上代表了五种不同的情况:a句“死了三天了”,其中的时段“三天”,只指明“死”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后所经历的时间。b句“躺了三天了”,其中的时段“三天”,不仅指明“躺”这一动作完成后所经历的时间,而且指明由这一动作行为造成的“状态”所持续的时间。c句“等了三天了”,其中的时段“三天”,只指明“等”这一动作行为所持续的时间。d句“看了三天了”,其中的时段“三天”,既可以指明“看”这一动作完成后所经历的时间,又可以指明“看”这一动作所持续的时间(未完成)。e句“挂了三天了”,其中的时段“三天”,既可以指明“挂”这一动作完成后所经历的时间,也可以指明“挂”这一动作行为所持续的时间(未完成),还可以指明由动作行为造成的“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a、b、c、d、e各句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概括如下:死:[+完成,-持续,-状态]躺:[+完成,-持续,+状态]等:[-完成,+持续,-状态]看:[+完成,+持续,-状态]挂:[+完成,+持续,+状态]关于“名词短语+了”句法格式A.大总统了、囚徒了、大姑娘了、小学生了、冬天了、星期天了、十月了、初八了……汪海了、大强了、蚌埠了、南京了、粉丝汤了……椅子了、洗衣粉了、美元了、牛仔裤了、足球了……分析上述各例,看一看哪些能成立哪些不能成立,并概括出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个句法成分有语义上的联系。例如:他美美地喝了三大杯。(“美美地”指向主语“他”)他满满地喝了三大杯。(“满满地”指向宾语“三大杯”)他匆匆地喝了三大杯。(“匆匆地”指向谓语动词“喝”)又如:打赢了球。(“赢”指向施事主语)(2)打完了球。(“完”指向动词“打”)(3)打破了球。(“破”指向宾语“球”)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旧衣回收合同范例
- 2024年度企业并购与投资合同
- 水泵维修质保合同模板
- 短培训合同范例
- 房屋质量装修合同模板
- 电玩设备采购合同模板
- 合同范例邮件写
- 洗衣设备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合同的货物流转规定
- 承包生产厂房合同范例
- 拍卖合作协议
- 白改黑施工组织设计
-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5-1家和万事兴 第1课时 学案
- 广州数控GSK980TDb操作步骤(刀补对刀)
- (完整)小学语文考试专用作文方格纸
- 忻保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某合同段某隧道安全专项方案
- 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编排设计1概论
- (完整word版)PID控制完整版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 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