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分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读书”这件事,历史上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观点却大相径庭。单在基本以读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内部,说到读书时态度也有霄壤之别。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东坡一面发誓“立志读尽人间书”,一面又有“人生识字忧患始”的(
);清朝的黄景仁就更绝望了,他有“十有九人堪白眼,无一用是书生”的(
)。探究起来,在这种评价的天差地远背后,除了个人的因缘机遇、性格胸襟不同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对读书的认识不同。①,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读书的评价。如果仅以功业来权衡,那么古人早已发现,②。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从这里出发,欧阳修看到了读书之于人生的重大价值,他对于读书的评价因此没有显得逼仄与(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遗憾
喟叹
偏狭 B.缺憾
喟叹
偏狭C.缺憾
感叹
偏执 D.遗憾
感叹
偏执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B.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C.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D.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还包括功业的建立。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答案】1.B2.C3.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②读书远远超过了功业目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遗憾: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缺憾:不够完美、令人遗憾之处。这里面是说读书的不完美之处,所以选用“缺憾”。喟叹:因感慨而叹气。感叹:指有所感触而叹息。前文说到黄景仁的绝望,所以这里面强调他感叹的程度更深,喟叹的程度比感叹要更深,所以选用“喟叹”。偏狭:偏执狭隘。偏执:片面而固执。这里面的陈述对象是“评论”,所以选用“偏狭”,而“偏执”往往指人的性格。故选B。2.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读书作为立身之本”,如果保留“作为”的话,前面要加介词“把”,可以将“作为”改为“为”,排除A、D;二是“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不仅”这个连词的位置不准确,因前后句的主语一致,所以应把“不仅”调整到“这个‘立身’”这个主语之后,排除B。故选C。3.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根据后文“如果仅以功业来权衡”可知,“功业”是人们读书的一个目的,所以第一句影响人们对读书的评价的应该就是读书的目的,所以第一处可填“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根据前文关于人们读书的观点可以看出,读书已经远远超过了功业这一目的,所以第二处可填“读书远远超过了功业目的”。(23-24高二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4.文中画波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C.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用兵,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少牢:用猪羊各一祭祀叫少牢,如猪、羊、牛三牲俱全则叫太牢)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古代的长度单位,这里指微小的事情;而《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则是古代重量单位,句中极言细微)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属偏义复词,侧重在“衰”,指国家衰亡)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誓天:意为向天发誓,誓是为动用法,与“泣之三日”中的“泣”用法相同)6.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7.翻译下列句子。(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8.本文是一篇史论文,采用的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答案】4.D5.C6.B7.(1)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2)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8.①例证法。借助历史现实中庄宗的例子证明盛衰与人事有关。②引证法。引用《尚书》语句佐证观点。③正反对比论证。对比分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导语】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以庄宗的兴衰为例,探讨了国家盛衰的内在逻辑。文章开篇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强调人事的决定性。接着通过举庄宗得而复失天下的过程,论述祸患源于不察和个人沉溺的警示。作者引用《尚书》指出忧劳兴国与逸豫亡身的道理,同时借历史教训暗讽宋朝,具现实意义。文风简练、逻辑严谨,结尾反问增强了说服力。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故方其盛也”,是说“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是后面句子“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状语,“也”位于分句末表停顿;“数十伶人困之”中“数十伶人”是主语,“困之”是谓宾成分,中间不可断开,可以排除A项。“举天下豪杰”是说“普天下的豪杰”,“举天下”修饰“豪杰”,构成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和C项。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句意: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B.句意: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为什么索取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C.“属偏义复词,侧重在‘衰’”说法有误。“盛衰”不是偏义复词,句中是指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句意: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D.句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即本源在于‘天命’”说法错误,原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本源在于“人事”,而非“天命”。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方”,正当;“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组系燕父子”;“组”,绳子;“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矢”,箭头。(2)“忽微”,微小的事;“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岂”,哪里、难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均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是“祸患常于忽微积”“智勇多于所溺困”。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把握常见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效果如何。《伶官传序》第一段即提出观点,即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紧随其后就举出庄宗得失天下这一历史事实作为证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如庄宗受其父遗命激励,“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这是其得天下;如庄宗“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这是其失天下。这是例证法,一得一失都与“人事”有关,以此证明观点“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文章第三段“《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这是运用了引证法。文章观点“盛衰……”本身就存在“盛”“衰”的对比,而文中在以庄宗为例之时,从“人事”入手,展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先扬后抑,使用对比论证: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这是正反对比论证。参考译文: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因此写作《伶官传》。(23-24高二下·上海·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9.解释下列加点字。①抑本其成败之迹()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统与之争()10.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
)A.必 B.则 C.其 D.乃11.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案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1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13.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1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9.也许,或许全10.C11.D12.①在内容上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二字是全篇文眼,并指出这就是庄宗得失天下的根本原因。②在结构上统领全文,为下文对比分析庄宗得失天下的论述蓄势。13.多用四字短语,不仅描绘了庄宗失天下之速及其仓皇出逃的狼狈,而且读来节奏鲜明流畅,增强了感叹的气势,发人深思。14.欧阳修通过记叙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旨在借古讽今,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善用贤人。【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①抑:选择关系,也许、或许。句意:也许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②举:形容词,全。句意: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尔□无忘乃父之志”,晋王临终时把三件遗憾的事告诉庄宗,并叮嘱他,让他不要忘记为父报仇的志向,此处需要一个表示祈使语气的词语。A.副词,表示“必须”“一定”,语气过于肯定和强硬,不符合晋王临终对庄宗的请求的语气;B.连词,表示顺承、转折等关系,不符合要求;C.语气助词,表示祈使、婉商语气,符合要求;D.连词,表示顺承、转折等关系,不符合要求。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句意: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重点词:此文是针对国家的治理而言的,因此“盛衰”,应翻译为“王朝兴废”,排除AC;“之所以”应翻译为“……的原因”,AB错。全部翻译对的是D。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段落中提到“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点提出了对“天命”说法的质疑,认为盛衰不仅仅是天命的结果,还涉及人事因素。这句话明确了文章将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人的盛衰。第一自然段的论点“盛衰之理”是全篇文章的主题,它为下文的内容分析提供了框架。后文将通过庄宗的事例来具体论证这一主题,分析庄宗的盛衰是如何受到人事因素影响的。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将通过庄宗的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使得文章的结构更为清晰。13.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是叙述庄宗失败时的惨状。这段文字多用四字句,如“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描写伶人作乱,庄宗仓皇出逃的情景;“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描写庄宗君臣无路可走泣下沾襟的惨状,十分生动。短句的使用读来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中分明透着凝重哀惋,增强了感叹的气势。且与前文庄宗极盛时期的意气风发形成对比,发人深思。1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根据原文“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可知,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参考译文:啊!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缎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以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________,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儒家_______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要以天下为己任,义不容辞地承担社会使命。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开端。于是,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多年的仕途闯荡,风波迭起,贬谪成为常态。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_________。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________的宣告。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传播者
鼓吹
置之度外
置身事外B.缔造者
激励
置之度外
置身事外C.缔造者
鼓吹
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D.传播者
激励
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B.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C.这种超脱不是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D.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答案】15.C16.D17.A【解析】1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C项,上句的落脚点是“欧阳修的宦海经历和心态的变化”,下句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代文人”,只有C项“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照应前文,“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照应下一句“中国古代文人”。C项与上下文衔接的最紧密。故选C。16.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缔造者:一般指对创建某个组织、有形的无形的群体甚至国家等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语境中与“践行者”相对,应选“传播者”。鼓吹:①宣传提倡。②吹嘘。激励:激发鼓励。语境中宾语是“人”,应选“激励”。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语境中“面对官场种种黑暗”的态度,而不是“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应选“熟视无睹”。超然物外:①超出于社会斗争之外。②泛指置身事外。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语境强调老年欧阳修挣脱社会秩序束缚,追求心灵自由,应选“超然物外”。故选D。17.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中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可改为“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或“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二是语序不当,“带来的”作定语,修饰“束缚”,故应将“社会秩序”和“带来的”交换位置。只有A项全部改正了错误。故选A。(23-24高二下·山西运城·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材料二:①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②天佑五年四月,帝召德威军归晋阳。汴人既见班师,知有国祸,以为潞州必取,援军无须再举,遂停斥候。梁祖亦自泽州归洛。帝知其无备,乃谓将佐曰:“汴人闻我有丧,必谓不能兴师,人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甲子,军发自太原。③五月辛未朔,晨雾晦暝,帝率亲军伏三垂岗下。诘旦,天复昏雾,进军直抵夹城。时李嗣源总帐下亲军攻东北隅;李存璋、王霸率丁夫烧寨,剛夹城为二道;周德威、李存审各分道进攻,军鼓噪,三道齐进。李嗣源坏夹城东北隅,率先掩击,梁军大恐,南向而奔。梁祖闻其败也,既惧而四曰:“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初。唐龙纪元年,帝才五岁,从武皇校猎于三垂岗,岗上有明皇祠在焉。武皇于祠前置酒,乐作,伶人奏《百年歌》者,陈衰老之状,声调凄。武皇引满,捋须指帝曰:“老夫壮心未已,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及是役也,果符其言焉。④是月,周德威退保高平。帝遂班师于晋阳,告庙饮至,赏劳有差。乃下令于国中,禁贼盗,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期月之间。其俗丕变。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情大悦,王霸之业,自兹而基矣。(选自《旧五代史·庄宗纪一》,有删减)注:①梁祖,即后梁太祖朱温。②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1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帝【A】每出【B】于路【C】遇饥寒者【D】必驻马【E】而临【F】问之【G】由是【H】人情大悦1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牢,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牲畜,即一头羊和一头猪,一般为诸侯祭祀所用,天子在祭祀社稷时用太牢。B.斥候,与《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中的意思相同。C.谓,在文中有“认为”的意思。与《兼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中的“谓”的意思不同。D.甲子,在文中指具体日期,属天干地支纪日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壬戌”的用法不同。2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临终赐给庄宗三支箭,表现其对庄宗的了解和信任。而正是这一行为,愈加坚定了庄宗为父报仇的信念。B.梁祖在夹城惨败后惶恐慨叹,认为庄宗这个对手绝不简单,并将自家诸子与其对比,突出了庄宗不同寻常。C.武皇在明皇祠前命人摆设酒席,演奏乐曲。《百年歌》奏人生衰老,曲调凄苦,武皇听后感到了失意落寞。D.庄宗在泽州之战后,率领军队回到晋阳,同时发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个月的时间,民俗发生了很大变化。2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2)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22.结合两则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庄宗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答案】18.BDG19.B20.C21.(1)(庄宗)(从祖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锦囊装起来,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时再把箭藏入祖庙。(2)(庄宗)在十三岁学习《春秋》,亲手抄写,大略通晓《春秋》整体的意思。22.①自我激励,行于父辈嘱托。②行事决断,善于把握时机。③通晓兵法,熟于领兵作战。④施政有术,长于正风肃纪。⑤关爱百姓,成于体贴民心。【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两则材料,详细描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生平事迹及其取得天下的过程。材料一侧重于庄宗继承父志、用兵如神的故事,展现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对父亲遗志的坚守。材料二则从庄宗的少年时期、军事策略、战斗过程及治国措施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他的智慧、勇气和仁政。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突出了庄宗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能,也揭示了他成功的多重因素。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庄宗每次外出,路上遇到饥寒的人,必停马询问,因此人心大悦。“出”是“帝”的谓语,后面B处断开;“于路”作“遇”的状语,“饥寒者”作“遇”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宾语后D处断开;“而”字连接“驻马”和“问”,中间不断开,“之”是“问”的宾语,后面G处断开。故选BDG。1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侦察;/侦查人员。句意:于是停止侦察。/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C.正确。认为;/说。句意:必然认为不能起兵。/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D.正确。“壬戌之秋”中“壬戌”属于天干地支纪年法。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感到了失意落寞”理解有误。根据语境,“老夫壮心未已”,是因为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是看到了儿子能够在未来有所作为,自己的事业能够后继有人,进而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请”,恭敬地取出;“盛以锦囊”,介词短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锦囊盛”;“纳”,藏。(2)“手”,亲手;“缮”,抄写;“略”,大略,大体。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材料一晋王临终有遗言,并给了庄宗三支箭,嘱咐“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可见他能够自我激励,行于父辈嘱托。(2)材料二中庄宗知道梁军没有准备,于是说“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并果断地在甲子日“军发自太原”。可见他行事决断,善于把握时机。(3)材料二中庄宗“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并亲自领兵作战,他“率亲军伏三垂岗下”,最终取得胜利。可见他通晓兵法,熟于领兵作战。(4)材料二中庄宗班师回朝之后,“下令于国中,禁贼盗,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期月之间。其俗丕变”,可见他施政有术,长于正风肃纪。(5)材料二中“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情大悦,王霸之业,自兹而基矣”,可见他关爱百姓,成于体贴民心。参考译文:材料一:①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②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接受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祖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锦囊装起来,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时再把箭藏入祖庙。材料二:①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名存勖,是武皇帝的长子。庄宗在十三岁学习《春秋》,亲手抄写,大略通晓《春秋》整体的意思。②天佑五年四月,庄宗召周德威部队回到晋阳。汴人见到唐军回师之后,知道后唐国内有祸,认为一定可以攻下潞州,不需要再派遣援军,于是停止侦察。梁太祖也从泽州回洛阳。庄宗知道梁军没有准备,对将佐们说:“汴人听说我们有丧事,必然认为不能起兵,又以为我年轻即位,不熟悉军事,他们一定会有骄傲松懈的想法。如果轻装快速行军,出其不意,凭我们的愤激之众,攻击他们骄惰之师,摧枯拉朽,也不能比得上这个容易。解潞州之围争夺霸位,就在这一仗。”二十四日,从太原发兵。③五月一日,晨雾晦暗,庄宗率亲军埋伏在三垂岗下,第二天天亮时,大雾又开始弥漫,庄宗率大军直抵夹城。这时李嗣源带帐下亲军攻东北角,李存璋、王霸率丁夫放火烧寨,把夹城掘成两条道,周德威、李存审各带兵分道进攻,士兵鼓噪,三条路一齐进攻。李嗣源击破夹城东北角,率先掩杀过去,梁军大恐,向南逃窜。梁太祖听说败讯,害怕地叹道:“生儿子应当生这样的,李氏真不会亡了!我家几个儿子就像猪狗呀。”当初,在唐龙纪元年(889年),庄宗才五岁时,随武皇在三垂岗打猎,岗上有唐玄宗庙。武皇在祠前摆酒席,奏乐曲,乐官奏《百年歌》,描述衰老状况,曲调凄苦。武皇满满地喝了一杯酒,捋着胡须指着庄宗说:“老夫壮心不已,二十年后,这孩子必将在此作战。”到这次开战,果然符合了武皇这句话。④这个月,周德威退守高平。庄宗遂回师晋阳,向祖庙祭告,饮酒庆贺,论功行赏。于是下令全国,严禁贼盗,抚恤孤寡,征召隐逸之士,防止贪污强暴,加固堤防,宽松狱讼,一个月时间,民俗大变。庄宗每次外出,路上遇到饥寒的人,必停马询问,因此人心大悦,王霸之业,从此有了基础。(23-24高二上·吉林长春·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矣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遭恨也。与尔三失,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失,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失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乙)帝在朝城,召诸将会议。李绍宏等皆以为郓州城门之外皆为寇境,孤远难守,有之不如无之,请以易卫州及黎阳于梁,与之约和,以河为境。帝不悦,独召郭崇韬问之。对曰:“陛下不栉沐,不解甲,十五余年,其志欲以雪家国之仇耻也。今已正尊号,始得耶州尺寸之地,不能守而弃之,安能尽有中原乎!臣恐将士解体,将来食尽众数,虽画河为境,谁为陛下守之!臣度已科彼,成败之机决在今岁。若非陛下决志,大功何由可成!帝王应运,必有天命,在陛下勿疑耳。”帝曰:“此正合朕志。丈夫得则为王,失则为虏,吾行决矣!”冬,十月,辛未朔,遣魏国夫人刘氏、皇子继发归兴唐,与之诀曰:“事之成败,在此一决。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壬申,帝以大军自杨刘济河,癸酉,至郓州,中夜,进军逾汶,以李嗣源为前锋,甲戌旦,遇渠兵,一战败之。追至中都,围其城。少项,梁兵溃围出,追击,破之。于是诸将称贺,帝谓诸将曰:“段凝犹在河上,进退之计,宜何向而可?”康廷孝固请亟取大梁。李嗣源曰:“兵贵神逸。延孝之言是也,请陛下以大军徐进,臣愿以千骑前驱。”帝从之。是夕,嗣源帅前军倍道趣大梁。乙亥,帝发中都。丁丑,至曹州,梁守将降。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御可断吾首。麟逆乱梁主,因自杀。已卯旦,李嗣源军至大梁,攻封丘门,王瓒开门出降。是日,帝入自梁门,手引翮源衣,以头触之曰:“吾有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与尔共之。”命求梁主,顷之,或以其首献。庚辰,梁百官复待罪于朝堂。辛巳,诏王瓒收朱友贞尸,殡于佛寺,漆其首,函之,藏于太社。(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23.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B.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C.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D.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在文中则是指一般属官。B.“少牢”的“牢”,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C.“朔”,采用的是古代纪日中的“月相纪日”法。除“月相纪日”之外,古代还有干支纪日,如文中的“壬申”“癸酉”等。D.“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匣子装”,《苏武传》“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中的“檠”的活用情况与此不同。2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先以蕴含深沉历史感慨的“呜呼”二字发端,奠定了叹惋的基调;紧接着提出国家盛衰兴亡和“天命”相关,但更与“人事”相关的观点。B.甲文中,对庄宗“得天下”的叙述和评议,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而乙文对庄宗“灭后梁”的叙述则表现出史传文的客观冷静。C.乙文中,郭崇韬和李嗣源都建议庄宗进击后梁,庄宗一一加以采纳,并亲率大军,最终取得郓州和曹州战争的胜利。D.在后唐的步步进击之下,后梁守城将领纷纷投降,而在庄宗下令访求梁主的下落后,梁主也被人杀害,头被割下献给庄宗。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臣度己料彼,成败之机决在今岁。若非陛下决志,大功何由可成!27.文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三矢”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庄宗是否完成了其父之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答案】23.C24.D25.D26.(1)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2)我权衡双方的形势,认为成败的关键一定在今年。如果不是陛下下定决心,大功如何能够成功!27.第一问:“三矢”是三支箭,分别代表的是梁、燕与契丹这三个敌人。第二问:庄宗完成了其父之志。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等句子可以看出。【导语】这篇文章从宋代史学家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选取片段,结合《资治通鉴·后唐纪》,探讨了李存勖的历史功绩与其后代成就的关系。在甲文中,开篇揭示了盛衰成败是人事与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接着通过庄宗的祭祀行为描述其得失之由。乙文则具体讲述了李嗣源在战争中的决策与大梁的最终覆灭过程。两段文字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了个体命运与历史发展的紧密联系。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初八,梁主对皇甫麟说:“李氏,是我们朱家的世仇,按照道理我不会向他投降,不能等着让他们来杀我。我没有勇气自杀,你可以把我的头砍下来。”“谓……曰”,对……说,固定句式,中间不断开,排除AD;“吾”作“不能自裁”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D.“与此不同”错误,二者用法相同。“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檠”,名词作动词,用檠矫正。句意:用匣子装上梁国君臣的脑袋。/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用檠矫正弓弩。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在庄宗下令访求梁主的下落后,梁主也被人杀害”错误。根据乙文最后一段“麟逆乱梁主,因自杀……命求梁主,顷之,或以其首献”可知,梁主被杀发生在庄宗下令访求梁主之前。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恨”,遗憾;“……者……也”,判断句;“其”,表祈使语气,千万、一定。(2)“度”,权衡;“机”,关键;“若”,如果。2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遭恨也。与尔三失,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推知,“三矢”分别代表的是梁、燕与契丹这三个敌人。根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等句子可以看出,庄宗完成了其父之志。参考译文:(甲)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乙)皇帝驻扎在朝城,召集诸位将领一起商议。李绍宏等人都认为郓州城门之外都是敌人的境地,路途遥远,难以坚守,有它不如没有它,建议用它与梁朝交换卫州和黎阳,和他们订约讲和,以黄河为界。皇帝听了很不高兴,单独召见郭崇韬来征询他的意见。郭崇韬说:“陛下不梳洗,不解甲,已经有十五年多了,您的志向是要洗刷国仇家恨。现在已经名正言顺地继立尊位,现在才刚刚取得郓州这么一块小地方,就不能坚守而放弃它,将来又怎么能够拥有整个中原呢!臣担心将士们灰心丧气军队解体,将来粮食吃完了大家也要散伙了,虽然能够划河为界,又有谁替陛下防守呢?臣权衡着双方的形势,认为成败的关键一定就在今年。如果不是陛下下定决心,大功如何能够告成?帝王奉天承运,都是天命的安排,关键在陛下不能再迟疑了。”皇帝说:“你说的这些正符合我的想法。大丈夫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我已经决定行动了。”冬,十月,初一,皇帝送魏国夫人、皇子李继岌回兴唐府,和他们诀别说:“事情的成败,就在此一举;如果不能成功的话,就把我们全家聚集在魏宫举火自焚!”初二,皇帝率领大军从杨刘渡过黄河,初三,达到郓州,半夜的时候,又率军渡过汶水,任命李嗣源为前锋,初四清晨,与梁兵遭遇,一战就打败了对方,一直追到中都,并包围了中都城。不一会儿,梁兵冲出包围,唐军紧跟其后追击,把梁兵打得大败。这时,各位将领都向皇帝祝贺这次胜利。皇帝对各位将领说:“段凝目前还在黄河边上,下一步我们大军的行动,应该进军什么地方比较好呢?”康延孝坚决请求急速进攻大梁。李嗣源说:“兵贵神速。康延孝所讲的是对的,请陛下率领大军稳步推进,我愿率领一千名骑兵打前锋。”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天晚上,李嗣源率领前锋部队兼程直奔大梁。初五,皇帝从中都出发。初七,唐军到达曹州,梁军的守将投降了。初八,梁主对皇甫麟说:“李氏,是我们朱家的世仇,按照道理我不会向他投降,不能等着让他们来杀我。我没有勇气自杀,你可以把我的头砍下来。”皇甫麟于是就杀了梁主,然后自杀。初九早晨,李嗣源的大军到了大梁,攻打封丘门,王瓒打开城门出来投降。当天,皇帝从梁门进入城内,用手拉着李嗣源的衣服,用头碰了一下说:“我能拥有天下,是你们父子二人的功劳,我要和你们共享天下。”皇帝下令访求梁主的下落,不一会儿,就有人拿着梁主的头来献上。初十,梁朝的文武百官到朝堂上请罪。十一日,皇帝下诏命令王瓒为朱友贞收尸,停灵在佛寺,把他的脑袋上涂上油漆,用盒子装起脑袋,藏在太社中。28.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欧阳修的散文,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类文章不尚空谈而注重实际,尤反对宣扬性命之说与佛老之说。他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又如他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对友人的文学业绩进行评述,而且抒发了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的人生遭际的感慨,绝非为文而文之作。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一类历史散文自不必说,即使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实的内容。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激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答案】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有感而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看语段由几句、几节文字组成,然后分析这些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最后使用主谓句的方式进行概括。分析语段可以发现,本题的材料由两段组成,第一段文字第一句“欧阳修的散文,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点出对象,即“欧阳修的散文”,“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是说欧阳修散文的内容;第一段剩下的文字是分析欧阳修的议论文的内容,第二段开头说“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这是分析欧阳修记叙文的内容,而第一段第一句中说“无论议论”“还是叙事”,可知材料是从“议论”“记叙”两个方面来展示欧阳修散文内容方面的特点,考生围绕这个进行概括即可。(23-24高二下·江苏泰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材料二: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自生民以来,一治一乱,旋相消长,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甚哉,五代不仁之极也,其祸败之复,殄灭剥丧之威,亦其效耳。夫国之所以存者以有民,民之所以生者以有君。方是时,上之人以惨烈自任,刑戮相高,兵革不休,夷灭构祸,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君民相视如髦蛮草木,几何其不胥为夷也!否闭极而泰道升,圣人作而万物睹,指挥中原,兵不顿刃,向之滔天巨猾,摇毒煽祸以害斯人者,蹈鼎镬斧锧之不暇岂非人邪天与人相为表里和同于无间。圣人知天之所助,人之所归,国之所恃以为固者,仁而已,非特三代然也。尧舜之盛,汉唐之兴,秦隋之失,魏晋之亡,南北之乱,莫不由此也。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节选自陈师锡《〈五代史记〉序》)2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蹈鼎镬斧A锧之B不暇C岂非人邪D天与人相为E表里F和同G于无间3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指用匣子装,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用法不同。B.见,指看见,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词义不同。C.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此处指(轻易、随意地)设置临时住所。D.史官,即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三代之际史官人数渐多,分工更细。3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最后运用《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指出国家的盛衰也在于人事。B.“岂独伶人也哉”表明导致身死国灭的不只是伶人,使文章有了更广泛的教育意义。C.陈师锡认为五代时期祸乱败亡反复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出现如尧舜一样的圣人。D.将奸臣贼子的罪过、忠臣义士的气节等历史详实地记录下来,这对后来者意义重大。3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2)自生民以来,一治一乱,旋相消长,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33.陈师锡认为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有哪些突出的优点?请简要概括。【答案】29.CDF30.A31.C32.(1)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2)从天地生人以来,治世和乱世,随即相互交替,没有离开仁义却能兴盛的,也没有积累仁义却灭亡的。33.记事翔实,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补益巨大。【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比盛衰,揭示了国家兴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通过描写燕父子和梁君臣的兴衰,强调了“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指出祸患常积于忽微。陈师锡在《〈五代史记〉序》中,进一步论述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五代的祸乱源于不仁,并高度评价了欧阳修的史学成就,认为其详实记录了历史,对后世有重要意义。两篇材料共同强调了历史教训和人事的重要性。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施行烹刑和斧刑这种酷刑却不停息的,难道不是人祸吗!天与人互为表里,相合契同没有间隙。“蹈鼎镬斧锧之不暇”中,“蹈”为动词,遭受;“鼎镬斧锧”是并列短语,都是“蹈”的宾语,指遭受的各种酷刑;“不暇”,修饰“蹈”,意思是来不及遭受这些酷刑,因此,该句语义完整独立,其后停顿,故应在C处断开。“岂非人邪”是一个反问句,语气强烈,表达完整语义,“邪”为句末语气词,因此,应在D处断开。“天与人相为表里”中,“天与人”作主语,“相为表里”是谓语,意思是“相互作为表里”,语义独立完整,其后停顿,应在F处断开。故选CDF。3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匣子装/拄着。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B.正确。看见/用于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句意: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父亲弃我而死去。C.正确。句意:更换国家就像搬家一样随意。D.正确。故选A。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没有出现如尧舜一样的圣人”错误,根据材料二“自生民以来,一治一乱,旋相消长,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甚哉,五代不仁之极也,其祸败之复,殄灭剥丧之威,亦其效耳”可知,陈师锡认为五代时期祸乱败亡事件的反复发生,是因为没有施行“仁”。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内”,在国内;“务”,从事,致力于;“外”,对国外;“斗”,使……争斗。(2)“治”,治理得好,治世;“旋”,随即;“去”,离开;“积”,积累。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找到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再结合题干要求,分条作答。根据材料二“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可知,《新五代史》在记事方面比旧有的记载更为翔实详细。根据材料二“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可知,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时借鉴了《春秋》的写法,即所谓的“春秋笔法”,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根据材料二“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可知,陈师锡认为欧阳修在书中对于朋党、宦官、忠孝、义子等议题的讨论,对后世有着巨大的补益作用,不仅仅是小范围内的补充。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材料二: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凭借仁义获得天下,它们失去天下是因为不施行仁义。”从天地生人以来,治世和乱世,随即相互交替,没有离开仁义却能兴盛的,也没有积累仁义却灭亡的。过分啊!五代时期的不仁义到了极点,这个时期祸乱败亡的反复,灭亡丧乱的威势,也是它失去仁义之后的结果罢了。国家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百姓,百姓之所以能够生息繁衍是因为有君主。当这个时候,上位的人用激烈的残害放纵自己,刑法和杀戮都很严峻,战争从不停止,消灭对方也给自己带来祸患。设置君王就像更换官吏一样简单,更变国家就像搬家一样轻松,百姓用血汗换来的财富被轻易扔在长草的野地,尸骨暴露在平原湿地,君主与百姓互相看对方就像看野蛮人和草木一样仇视冷漠,怎么不等同于野蛮人呢!坏的情况到达了极致,好的情况就会生起,圣人诞生的时候万物都会看向他,调动整个中原,士兵的刀刃没有停歇,先前罪恶弥天的奸猾之人,骚扰为害、煽动祸患来残害百姓的人,施行烹刑和斧刑这种酷刑却不停息的,难道不是人祸吗!天与人互为表里,相合契同没有间隙。圣人知道天道所帮助的,百姓所归附的,国家所依仗可以用来稳固国家的,只是仁义罢了,并不只是夏商周三代是这样。尧舜的兴盛,汉唐的昌盛,秦隋的失败,魏晋的灭亡,南北朝的动乱,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的。五代时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了,原先的风俗政教,大部分都已经消失断绝,没有能阐述出来的人了。史官或者能用笔记事的人,有的文采不足以用来显示无穷的事迹,有的道学修为不足以用来续写史书。使得这五十多年间,将废除事业再复兴的事迹,奸臣贼子的罪过,忠臣义士的气节,不能传播到后世,后来者没有考查的依据。唯独庐陵的欧阳修,慷慨地自己承担下来,沉下心用了很多年然后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事迹记录比旧五代史翔实,其中阐明褒扬和贬斥事例的义理,取法《春秋》,从司马迁、班固以来,没有这样的。至于讨论朋党官宦之女,忠孝两全的人,义子的降服,怎么算是小的补充呢,怎么算是小的补充呢!(23-24高二下·上海·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材料二: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贞观政要》材料三: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
“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贞观政要》34.应填入材料二方框处的词是(
)A.之 B.非 C.若 D.则3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到了防微杜渐的问题。B.三则材料都是对国家盛衰“人事”原因的探讨。C.三则材料都讲到了为人君和为人臣的责任。D.三则材料都力图从历史事实中吸取经验教训。36.唐人沈德潜盛赞材料一“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试从这一角度赏析材料一选文部分。37.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做读书札记,完成以下表格。材料二材料三围绕的话题(1)围绕的话题:(2)褚遂良观点唐太宗观点萧瑀观点唐太宗观点(3)对褚遂良观点表示肯定,并加以引申,认为(4)(5)(6)【答案】34.D35.C36.通过极写后唐的盛衰对比,一抑一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部门月度工作总结
- 感谢话题作文15篇
- 建筑岗位实习工作总结
- 播音主持自备稿件【8篇】
- 2022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计划
- 教师评优的述职报告
- 土木工程大学生生涯规划书
- 教师资格培训心得体会
- 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心得体会精短范文选集五篇
-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校本研修工作计划(20篇)
- 第七章消费者权益
- 齐鲁工业大学《食品原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无薪留职协议样本
- 工业区污水净化服务合同
-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试行)》GF-2011-0216
-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小看戏》课件
- 2024年下半年贵州六盘水市直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69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版《糖尿病健康宣教》课件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