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社会演进趋势相同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时期,社会的演进趋势是相同的,所以才有汉承秦制的说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官方意识形态是不一致的,秦朝是重用法家汉则是重用如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不是汉承秦制的内容和表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而非日益发展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经济”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原意是“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如《晋书•纪瞻传》有“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诗人杜甫的《上水遣怀》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等。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A.反映了宽松的参政氛围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C.印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D.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答案】D【解析】“济世、经世”等体现了入“世”情怀,所以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就是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我国古代参政氛围并不宽松,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重农抑商的问题,也未表述小农经济的落后,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济世、经世”和入“世”情怀是吻合的,所以选D。3.宋徽宗崇宁五年,北宋政府《诸路监司互察法》规定,地方诸司若有违法不公行为,要互相举报,不仅诸司之间要互相察举,诸司属官与长官之间也要互相举报。这反映出当时北宋A.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B.加强了中央集权C.地方监察官员的腐败D.官僚体系的臃肿【答案】B【解析】相互举报、相互察举的结果是中央的权力得到了加强,所以材料反映了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也未涉及监察官员的腐败的信息,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的加强而未体现官僚体系的臃肿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嘉庆十一年(1806年),在选任军机章京时增加了考试环节,“试时限以三刻,文须满三百字”。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证机构行政效率B.保证决策的民主性C.扩大军机处的权力D.树立军机处的权威【答案】A【解析】“限以三刻,文须满三百字”说明了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均有限制,这是为了确保行政效率,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古代中国是君主专制,不存在决策的民主性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提高军机处的效率而非扩大军机处的权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提高军机处的效率而非树立军机处的权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限以三刻,文须满三百字”体现的是效率问题,所以选A。5.下表反映了民国初年成立的实业团体统计情况(单位:个),表中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中国时间数量民国元年40余1913年6月951915年12月107A.国际环境日益改善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C.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民主共和观念发展【答案】B【解析】实业团体的增多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当时仍然是半殖民地,一战的发生等说明国际环境不能说是日益改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民族意识、民主共和观念的问题,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6.孙中山认为博爱就是要树立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最终目的是达到无战争状态。他的这种博爱观体现了A.旧三民主义在理论上极不完善B.中国人民对和平与独立的渴望C.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广泛D.新三民主义反帝思想的趋同化【答案】B【解析】“无战争状态”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对独立的渴望,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极不完善”的说法太偏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的说法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无战争状态”体现的是和平愿望,“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体现的是独立愿望,所以选B。7.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随着党政军机关人员及家属、工商业企业的陆续迁入,南京城市人口迅速恢复至77.2071万人,但是直到1949年,城市几乎没有任何新的变化,城市人口减少至67.63万人。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B.南京政治地位逐步降低C.国民党统治日益腐败D.战争对城市经济的破坏【答案】D【解析】城市几乎没有任何新的变化等现象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日本侵华时对南京的破坏太严重,即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对城市经济的破坏,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46年到1949年南京这座城市不存在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的问题,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南京仍然是首都,不存在政治地位逐步降低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8.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尼克松时坦率地表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这说明A.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中美关系发展B.中国的对外政策日益务实和理性C.中国将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D.中国为国际和平发展做出了牺牲【答案】B【解析】“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等字眼足以证明中国的外交更加务实更加的理性,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89年10月两极格局尚未瓦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也不涉及中国为国际和平发展做出牺牲之类的信息,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务实、合理。9.在古罗马,法律规定平民经过选举也可当选执政官等,但由于罗马的官职全无薪俸报酬,这就决定平民即使被选上,也会因生计问题而离职。这说明罗马法律A.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较注重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C.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D.以形式平等掩盖了事实上不平等【答案】D【解析】“即使被选上,也会因生计问题而离职”等字眼意在强调罗马法律看上去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高无上的信息,罗马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表面上是公平正义实际上无法真正的公平、平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是奴隶社会,是为奴隶主专制统治服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0.1530年,马丁•路德建议政府把煽动暴乱和反私有财产的所有异教徒、所有宣扬基督是人而不是神的异端……统统处以极刑。上述行为表明马丁•路德A.思想具有非理性B.捍卫信仰自由C.维护上帝权威D.仇视教会势力【答案】A【解析】“统统”处以极刑说明很不理性,即表明马丁•路德思想具有非理性,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信仰自由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者,并不维护上帝权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仇视的是煽动暴乱和反私有财产的异教徒而非教会势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1.下图反映了1790~1860年美国大陆人口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美国A.工业化具备了充足劳动力B.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C.工业产品的市场日益广阔D.对外移民的增长速度在加快【答案】C【解析】人口在增长,工业产品的市场就会增大,即这一变化反映出美国工业产品的市场日益广阔,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的“充足”不准确,材料并未显示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1790~1860年黑奴制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并未扫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外来移民的增长速度在加快而非对外移民的增长速度在加快,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二战期间,法国损失达1万4000多亿法郎,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而从战争废墟中走出的第四共和国,其历届政府却把对外政策放在首要位置,在短短的12年间,总共更换了22个政府,这表明二战后法国A.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B.防范法西斯式集权统治C.陷入殖民战争的泥潭D.亟须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二战后法国急需解决的是国内的经济问题而非对外政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法国是面临严峻的经济问题而非国际环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防范经济问题而非防范法西斯式集权统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根本就未涉及,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最需解决的是“经济”问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禁酒。直到明清时期,各朝代都有禁酒令。秦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取醢(沽)西(酒),田墙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有有罪。”北魏文成帝更加严厉规定:“酿、沽、饮皆斩之。”历代统治者为了禁酒,“捕之”“杀之”,甚至“有罪”“斩之”,加上佛教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佛教也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摘编自周佳鑫《浅谈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性对比》材料二在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的酗酒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出其他许多社会问题,当时运动的著名领导者教师约翰·埃德加说道:“当英国社会中的其他协会专注于将天堂之光广布于整个国度之时,禁酒协会则投入到焚毁一种恶习的事业中。”早期的禁酒改革者和禁酒组织将运动的目标设定为减少酗酒现象的发生,而非禁绝酒水,原因在于当时的禁酒改革者不认为酒水本身是不好的,也不认为饮酒是错误的;他们常常随意地饮用葡萄酒和发酵饮料,谴责的只是过度饮用蒸馏酒的行为。——摘编自邱振裕(论1829~1953年英国的禁酒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禁酒的基本措施并分析原因。(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19世纪初英国禁酒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禁洒的影响。【答案】(1)基本措施:对酒征收重税;实行酒业专卖;依靠严刑峻法。原因:节约粮食,以备战乱和自然灾害;统治者防止官员沉腼于酒,荒废朝政;宗教节欲思想的影响。(2)特点:道德劝诫,比较温和;民间推动为主,成立禁酒组织。影响:禁酒运动推动了社会对酗酒现象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英国的酒类消费;有利于改变社会的娱乐方式,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纪律性,保持工业革命的高效开展。【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禁酒的基本措施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秦律规定、北魏文成帝更加严厉规定”等字眼意在强调依靠严刑峻法来禁酒。原因则要从多种因素分析,例如,经济因素可以从禁酒能够节约粮食的角度解释,政治因素可以突出预防官员沉腼于酒,荒废朝政等。(2)19世纪初英国禁酒运动的特点也要按照材料二并对比材料一进行分析,例如材料一主要依靠政府的严刑峻法而材料二的英国主要依靠民间人士并且还很温和的方式禁酒等。而当时禁洒的影响在回答时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论述即可,例如,消极影响可以从抑制了英国的酒类消费等方面解释。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前后美国人汉语学习大事记时间事件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8月28日,美国第一艘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1830年(道光十年)美国第一批来华传教士裨治文和戴维·雅裨理抵达广州,裨治文成为第一位学会汉语的美国传教士1832年(道光十二年)5月,裨治文和欧美来维传教士一道创办《中国丛报》。1884年(道光十四年)1月,伯驾来华,美部会指示其:“第一个个任务是掌握中国语文的读写”;12月6日,伯驾启程到新加坡学习汉语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伯驾、裨治文、卫三畏担任谈判翻译。条约中规定语言学习条款,允许美国人雇请中国教师,购买中国书籍。卫三畏编写并出版《英华韵府初阶》1855年(咸丰五年)卫三畏任美国驻华使团秘书兼翻译,直至1876年辞去外交职务返回美国;美国政府正式任命伯驾为驻华全权公使。直至1857年返回美国1869年(同治八年)11月,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并用中文发表就职演说,清廷授予其三品官街1877年(光绪三年)耶鲁大学开设学讲座,建立第一个东方图书馆,卫三畏成为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摘编自《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前后美国人汉语学习的历史考察》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论题准确,紧扣材料。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维严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近代早期来华的美国汉语学习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双重影响。阐述:早期来华的美国汉语学习者,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参与到了美国对华的外交事务中来。他们担任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及谋取在华利益的掠夺者。而传播基督教和创办报刊等,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客观上,他们学习汉语,担任翻译,成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中美文化的互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创办报刊,译书讲学,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传播了西方科学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流民,是社会治安的一大问题,更是户口统计、户籍管理的一大问题。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四方,固不以为患。针对这一现象,宋朝规定:“居作一年,即听附籍。”即在一个地方居住一年,即被列入当地户籍,成为当地人口,并承担相应的赋役。这样一来,就全国范围而言,便可以掌握大体的人口总数,附籍者便也受到官方的控制。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诏:“自今找来户口及创居入中开垦荒田者,许依格式申入户籍。”对于坊郭流民,宋政府采取对流民进行登记,来掌握流民的情况。负责登记的在城各厢官吏,每见流民,逐家尽底唤出本家骨肉,亲自当面审问真实人口,填定姓名口数。流民离开之时,房东要主动报告厢官,销毁流民的临时户口。——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流民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流民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做法:就地附籍;招抚垦殖;严控动向。(2)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增加了官方控制的人口,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开垦荒地,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代流民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在一个地方居住一年,即被列入当地户籍即就地附籍、对流民进行登记,来掌握流民的情况即严控动向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宋代流民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要从第一问的做法中逐条去分析意义,例如,招抚垦殖的做法是利于开垦荒地的,而开垦荒地是能够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的,再例如,就地附籍的做法是利于官方增加控制的人口、征收赋税的。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根据《联合国宪章》有关规定,安理会有权断定“争端或情势之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可以提出必要或合宜之临时办法并“促请当事国遵行”,它还有权“采取必要之空海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宪章》授权联合国大会“讨论本宪章范围内之任何问题或事项”,“得向联合国会员国或安全理事会员或兼向两者提出对各该问题或事项的建议”。在维护和平与安全领域,大会“得考虑关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合作之普通原则,并得向……安理会提出对于该项原则之建议”。《联合国宪章》规定秘书长有根据情况权宣行事的活动余地,并可“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这任何事件,提请安全理事会注意”,甚至有权“协助安理会探索给宜之临时办法”。联合国秘书长成为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决策机制中的积极变量。——摘编自陈先才《联合国维和机制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维和机制的积极作用。【答案】(1)内容:安理会掌握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的决策权;联合国大会拥有广泛的建议权;秘书长可以主动地判断情势,向安理会提出相关建议。(2)积极作用:维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缓和并制止地区冲突与战争;实施人道主义救助。(2)联合国维和机制的积极作用主要从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即维和世界和平与安全、对地区冲突的影响即缓和并制止地区冲突与战争、联合国维和机制其实是实施人道主义救助等方面综合分析。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观应(1842~1921年)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人,曾为宝顺洋行、太古洋行的买办,后得到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