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9月末)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班级:姓名:分数:

一、语文知识及其运用(10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字形和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A碧(piao)莺飞尿天(11)冷泠(ling)轩邈(mao)

B.白沙堤(tf)重岩叠障(zhAng)略无阚处(que)急湍(tuan)

C.东曼(gao)林寒涧哂(su)飞游其间(S3)展引凄异(shu)

D.由衷(zhong)眼花缭乱(1话0)渗透(shen)颁(ban)发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国博览会”的确是历史上鼻人注目的答事件,是开放的南昌亮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B.学校的学术报告厅已被大家挤满,演讲台上是激昂的演讲,台下是屏图您用的倾听。

C.《人民名义》这部电视剧以攫植拉朽之势赢得了中国各阶层观众的喜爱。

D.传销人员对民警突然出现表现得一脸茫然,直到被民警团团围住才如琴加强。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B.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④①③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人说战争没什么好写,因为战争是丑的,是破坏的。假如社会上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文艺作品

的材料,不知为何单单把战争排除在外;假如文艺含有奖善惩恶的目的,那么,,为

什么不可以写呢?

A.写战争就是善与恶的交锋B.战争正是善与恶的交锋

C.战争正是善与恶交锋的材料D.写战争用的就是善与恶交锋的材料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①,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③。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

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③云色渡河秋:云彩飘

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前四句写古城太原的秋景,突出了其早秋的景色特点。

B.诗歌的后四句转而抒发情感。

C.诗歌的前四句都是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太原的秋景。

D.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

两个字,照应诗题。

B.“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一个“飞”字,表现了诗人心花怒放的心情。

C.诗歌的末尾两句用汾河滚滚不绝的流水比喻自己悠悠不断的归思,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想象丰富、气势宏大是李白诗歌的特点之一,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蒙寓居①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

在木末,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日:“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

钩之鱼,忽得解脱。军人悟此,鼻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

法④,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⑤。

注:本文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①寓居:暂居。②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③

死敌:死于敌手。④死法:死于军法。⑤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B.思欲/就林止息

C.望亭/宇尚在木末

D.由是/如挂钩之鱼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尝:若:虽: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本文写出了作者游览时怎样的心情?作者从中悟到什么?

8.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猎马带禽归。

(2)晴川历历汉阳树,o

(3),浅草才能没马蹄。

(4)大漠孤烟直,0

(5),云生接海楼。

(6),天山共色

(7)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株赶考的麦子

①六月麦香,父亲像个将军,一把镰刀,几根烟,就把麦子连根拔起。曾经,

我是父亲的影子,像个游兵散勇,在他身后无所事事。父亲勺不责怪我,直到那

年高考,我才明白,他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在他人生的麦田里,我是一株赶考

的麦子。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不组织统一上课,让我们根据各自情况自行调整,准备

迎考。我心念一转,决定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

家才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

及的是,在我面前巍峨多年的父亲,已没有我高了!

③对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

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

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

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

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

④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怎么也做不到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⑤六月,阳光如织,我是条落网的鱼。我不时直起腰,汗水沿着脊梁沟,

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也临阵倒戈,把

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

的坦克,带着饱满的信心与斗志,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

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的啦啦队。

⑥这是场父亲的“战争”,我无法提供“火力”支持,但可供给茶水。父亲

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镰刀是父亲的笔,麦

子是墨,他可在田野上挥毫泼墨,只是他没能教会我,而我也从没用心学。

⑦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蚌修,满身的汗珠也

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驱赶殆尽。他督

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属于你,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吧,那个

老子帮不上。

⑧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阳光烘烤着麦田,

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

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我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

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我的心中满溢着父亲在麦田割麦时的

干劲。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并肩作战。我学着父亲,以笔为镰,

以墨为麦,在我的麦田里恣意挥毫。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高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颠簸流离。我始终

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

粒归仓。

9.请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看到父亲又埋

情节发展准备割麦时割麦过程中参加高考时

首割麦时

“我”的情感(1)(2)(3)(4)

10.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父亲丛不责怪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怔隹,满身的汗珠也麦粒般静止。

1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一株赶考的麦子”的含义和作用。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

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

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

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揉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

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

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

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

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

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

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

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那门子心,说不定孩子

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

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

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

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

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

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

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

横。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

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

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

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

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

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

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

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

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

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

你那儿不是还剩……”

(g汪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

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

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3.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一为救弃婴,倾其所有一无助之中,八方相助一子辈相求,决然离去

一金___

14.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

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15.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

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16.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

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7.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

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18.综合性学习。

据天津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消息,3月6日,一男子将共享单车扔入海河的视

频引发网友热议,天津市公安局高度重视,属地公安和平分局迅速行动,与市局

相关部门协作,启动合成作战机制,投入精干警力,连夜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并

确定了视频中的嫌疑人王某某(男,21岁,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拍摄并上传视频

的嫌疑人许某(男,20岁,辽宁省葫芦岛市人),遂对该二人立即实施抓捕。3月

7日16时许,在当地警方的大力配合下,将刚刚潜回原籍的嫌疑人王某某、许某

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火车站成功抓获。

在此,平安天津、天津网警对一直关注此案以及积极提供线索的广大网友、

媒体和公众表示衷心感谢。下一步,公安机关将依法依规开展案件的审理工作,

坚决打击此类违法行为。

(1)阅读上面材料,消息拟一个标题。

(2)下面是该男子扔共享单车的视频截图,请就图片里的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2)为“保护单车,文明出行"拟一条标语。

五.写作(50分)

19.请以“那一幕,让我"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难以忘怀”“懊悔不已”“难过”“感动”等词语。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漏考

生信息地名、校名、人名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答案解析

一、语文知识及其运用(10分)

1.【答案】D

【解析】

【详解】A.有误,“漂碧”中的“漂”应为“缥”;“轩邈”中的“邈”应读为“mi&o”;

B.有误,“白沙堤”中的“堤”应读为“dT”;“重岩叠障”中的“障”应为“嶂”;

C.有误,“林寒涧啸”中的“啸”应为“肃”:“属引凄异”中的“属”应读作“zhii”;

故选Do

2.【答案】C

【解析】

【详解】A.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吸引人们的注意。使用恰当;

B.敛声屏息: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使用恰当:

C.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和语境不符;

D.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使用恰当;

故选C。

3.【答案】A

【解析】

【详解】B语序不当。“表决、推举、讨论”改为“推举、讨论、表决”。C两面对一面。去掉“否”。D

残缺主语。去掉“随着”即可。

4.【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

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利I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

关系。此语段论述小说中如何运用想象,②提出了话题是第一句;①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是第二句;

通过理解语意及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可知⑤与上一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三句:④③以“其实”为标志

体现了语意的转折,“当然”一词又体现了总结的意味,再结合读可确定其先后顺序。由上分析,可排序

为:②①⑤©③。

5.【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判定选项。本句陈述对象是“战争”,A、D项换成了“写战争”,

C项“战争是材料”不通,只有B项和题干的陈述对象保持一致。故选B。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6.【答案】(1)C

(2)B

【解析】

【详解】(DC.有误,“前四句都是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有误,“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是按

照由下而上的顺序写。故选C。

(2)B.有误,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故选B。

7.【答案】(1)C

(2)曾经;如果;即使。

(3)①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②因此心里就像一个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的感觉。

(4)轻松愉悦。感悟:乐观豁达地面对失意贬谪,才能获得个人解脱(或是个人解脱的好方法)。

【解析】

【详解】(1)C.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句子正确朗读节奏为:望/亭宇尚在木末;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

意思来判断。①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尝:古今异义,曾经;②如果人能悟解到这一点。若:如果;③

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虽:古今异义,即使。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

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此间”,这里;“歇”,休息。句意为: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②此句中重点的词有:“由是”,于是,因此;“如”,好像。句意为:因此心里就像一个上钩的鱼儿,

忽然得到解脱的感觉。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把握,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

感知故事的情节,还要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之后抓住文中重点句子“由是如挂钩之鱼,忽

得解脱”,体会“轻松愉悦”的情感。文章透露出作者随缘自适(随遇而安、悠闲自在)、自我排遣(旷达

乐观'豁达洒脱)的特殊心境。意对即可。

8.【答案】Q).(1)牧人驱犊返(2).(2)芳草萋萋鹦鹉洲(3).(3)乱花渐欲迷人眼(4).

(4)长河落日圆(5).(5)月下飞天镜(6).(6)风烟俱净(7).(7)猿鸟乱鸣(8).沉鳞

竞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

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犊”“鹦

鹉”“圆”“俱”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答案】9.⑴“我”心生忐忑⑵“我”感到力不从心,孤立无援⑶“我”心生感动(感激)⑷“我”

心中充满干劲

10.示例一:例如在手割麦子时候,我显得“力不从心”,而父亲却“活力十足”、“所向披靡”,两者

形成了对比。生动地写出父亲在收割麦子时充满的信心与斗志,刻画出一个吃苦耐劳、充满干劲的父亲形

象。

示例二:例如高考时,“我”是一个人赶赴考场,而看到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的情景,两者形成对

比。写出“我”在父亲的感召下,并不感到孤独,内心充满了信心和干劲。突出了父亲对我深远的影响。

11.(1).“从不”,强调从来不会,写出“我”跟在父亲身后无所事事,父亲却一直宽容,表现了父亲

对“我”的包容(疼爱)。(2).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写出父亲得知我后天高考后意外、发愣的神情,表

现了父亲内心感到的歉意、愧疚。

12.含义:表层含义:运用比喻,用“麦子”比喻成带着父亲期盼赶考的“我”深层含义:人生路上,我为

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将会一直努力奋斗,回报父亲对我的爱。

作用:①用“麦子”贯穿全文,是全文叙事的线索;②揭示文章的中心,表现辛勤劳作、敢于付出的父亲

对我人生的深远影响,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④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

读兴趣。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情感,注意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此题准备割麦时我

心生忐忑,因为“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

阵地战”。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比的内容和对比作用。通读全文,找到答案区域是作答的关键。如3、4、5段,写在割

麦子时候,我显得“力不从心”,而父亲却“活力十足”,两者形成了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一个

方面,当然不是为了突出“我”,是为了突出父亲的形象。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品味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要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1)“从不”,在这里强调

的是从来不会。答作用时要答出“我”的状态和父亲对“我”的的宽容与疼爱。一定要答出人物的情感。(2)

“怔住”为神态描写。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

感。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标题“一株赶考的麦子”的含义和作用。答此题一定要读懂全文,切忌断章取义。从手法

上说:比喻。从内容上讲:表现辛勤劳作、敢于付出的父亲对我人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

感激之情,这样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从结构上谈:是全文叙事的线索。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

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答案】13.(1).婆媳争吵,妥协寄居(2).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14.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扰,现在凭什么

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15.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

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答到两点即可)•示例二:细节描写。

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细节”表现王婆婆的决心

和不舍)。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

笔钱的不舍。

16.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

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17.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

“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

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

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4、5段写的是婆媳争吵,妥协寄居。13

段写捐建学校,抬荒依旧。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答出王婆婆的心理活动。要根据“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

出了家门”的动作描写作答。答此题必须要把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读懂。可从捐款无权占为己有的角度,从

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等角度作答。也就是要和最后一段内容照应上。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或描写方法的

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

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形象。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材料安排的详略是由文章中心所决定的。②③段写弃婴的状况

和王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可以突出文章的主旨,所以详写。而⑬段写学校的修建过程与

文章的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语句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

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即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善良、责任、淳朴甚至灵

魂等。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答案】(1)天津一男子将共享单车扔入海河,刚潜回原籍即被抓获

(2)这种行为是不文明的行为,应该受到全社会的谴责。共享单车是为了方便市民出行的公共资源,更是改

善我们生活的环境的重要设施,每个市民有责任保护和爱护它,同时这也是市民文明素养的标志,我们应

该发挥好共享单车的作用,文明出行,健康出行。

(3)节约资源,共享单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