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高三历史总复习课: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素材_第1页
2021年人教版高三历史总复习课: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素材_第2页
2021年人教版高三历史总复习课: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素材_第3页
2021年人教版高三历史总复习课: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素材_第4页
2021年人教版高三历史总复习课: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本单元,阐述的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

发展的过程,包括“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跨世

纪的世界格局”。该单元内容特点:

1.复杂性。世界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通过

较量、博弈后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种结构。而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力量的此消彼长,这既有

历史原因,亦有现实因素。二战后的世界,各种力量在崛起、聚

合、分化中演变,正如本单元标题一一复杂多样。从复杂多样的

世界中去梳理、认识、阐释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对高一学生要

来说,实属不易。

2.时事性。本单元内容与时事联系紧密,如巴以问题、美俄

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南海问题、难民问题、

恐怖主义等等,学生希望能从本单元找寻到诸问题的源头。这是

学生学习的兴趣起点。

3.关联性。人教版和人民版独立设计单元讲述现代中国的对

外关系,其中人教版有两课、人民版有三课。岳麓版调整了课标

的内容次序,将新中国外交置入本单元中的第三课,分五个子目

展现了新中国三个时期外交的突出成就和特点,意在使学生从国

际的视野去认识新中国外交,理解新中国外交在二战后国际关系

和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中不断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原因,体

现中外历史的关联性。

(一)关键概念:极、格局、冷战

本单元的概念众多,为能宏观地、全方位地把握单元内容,

对“极”“格局”“冷战”三个概念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何为“极”?在国际关系中,“极(polarity)指的是行为体的数

量以及它们的实力分配状况,因此体现着国际体系的结构”。

何为“格局”?“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

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

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

和局面。

何为“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

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

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

等。那么,极、格局和冷战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对此问题,

学生常易混淆,甚至认为两极格局就是冷战。实事上,“极”支撑

着结构,是“格局”的支点;格局是由极形成的一定时期相对稳定

的局面;“冷战”为两极格局对峙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关键问题

1.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战后对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个版本教材的叙述为:

岳麓版: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

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美苏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

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

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

量的对比。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实力不

断增强……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美苏两国在社

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最

大障碍。

人民版:随着战争的结束,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

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二战后期,战时盟国的领导人通过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政治、经

济和军事实力平衡的基础上,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划分战后世界

政治版图,这就是雅尔塔体系。它们所划定的势力范围,成为日

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所以,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

后世界格局的基本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据统计,

1939〜1945年间美国钢总产量为5.11亿吨,石油产量为14.6

亿吨。1937年美国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

42%,1945年增长到60%o①同时一,美国的黄金储备约占资本

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②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

币体系。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这是美国称

霸世界的资本。早在1943年,《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就明显

表达出要求建立一个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

济秩序。二战后的美国,正据此蓝图构建世界秩序。“美国凭借它

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领先地位,主导着二战后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制

定。美国先后打出了三张牌:政治上成立了联合国;经济上建立

了个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现在的世贸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军事上拼凑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③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过3个五年计划,一跃而成为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是战胜德国法西斯

的主要力量,“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大、战斗力强、技术装备

精良的军队。……在东部地区建起了重工业和军火为生产基地。

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

辆坦克、4万架飞机,仅次于美国,④同时,战争还使苏联领土

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亚洲,进驻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通过苏联辽阔的领土,东西

两条军事分界线连成一体,成为具有优越地缘政治优势的强国。

战后的苏联一方面要保留战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推行大国

沙文主义不断扩大势力范围。这便与美国要领导世界、塑造有利

于美国的国际环境相矛盾。于是,美苏从战时的同盟走向了战后

的对峙。故意识形态对美苏对峙的促成作用并不大,即便苏联不

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国家利益的争夺也会导致美苏的各种“对抗”。

所以,国家利益的冲突是美苏对峙的根本原因,即国家利益是里,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是表。只有认识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

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外交等一系列的对峙行为,

以及这样的对峙对二战后直至当今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2.如何从世界的视角认识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展现的是新中国从被拒之于国际大门外到逐渐走

向国际舞台成为重要角色之一的历程。其变化的缘由,除自身力

量的发展外,还与国际形势紧密相连。明确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

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应将新中国的外交置于

国际形势中去认识

二战后,世界形成美苏及其两大阵营的格局,后随着欧洲的

联合、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中国的外交正是在这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不断调整和走向成

熟的。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

边倒”的外交原则同苏联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发展与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

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

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国际形势,重点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何“一边倒”向苏联?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什么?进

一步认识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

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第二阶段:70年代的外交。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和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于中

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意义重大。首先它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

际地位,在联合国的讲坛上从此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了。为中国

的外交展现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是中国对外关系上的一个突破;

其次,这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一步。①从此,新中国打破

了长期的外交僵局,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其中,重点认识中美

关系改善的国际背景,说明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突出体现国

家利益是新中国外交的最高准则。

第三阶段:新时期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积极开

展多边外交,广泛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合作外交、融入外交、和平外

交成为此时期中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取代原先的斗争外交,在

国际事务和双边关系中,更多地使用包括经济合作、政治合作、

军事合作、社会交往等合作的态度来开展外交工作。更积极地参

与国际体系,例如加入国际组织,参与国际公共事务治理等,逐

渐融入国际社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加入WTO,使中国经济融

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同时,外交政策偏向于采取更理性、更

和平的态度来解决外交纠纷。②

有学者将新中国外交总结为三种形态:立国外交(1949〜

1978)、建国外交(1978〜2012)和强国外交(2012年的中共

十八大后)。1949〜1978年的立国外交关注的是国家安全与政权

稳定。由于前30年特定的国内外环境,现实利益考量与意识形

态因素的互相交织深刻影响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实施。此时,中

国外交需要不停地在维护主权与迁就霸权、和平共处与以斗争求

共存、现实利益考量与意识形态因素关照、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

之间痛苦地徘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建国外交,其意指中国

外交主要是为建设国家服务的,一切围绕经济建设,外交工作开

始转变为推进国内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求一

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强国外交,

就是基于国家利益、自身实力的认知与国际形势的判断,推进一

种旨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使国家全面强大的外交形态。①

从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可看出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

的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成熟和智慧的

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确实影响了中国外交决策,学

生易理解“一边倒”只是因为意识形态,教师应充分阐释这一问题。

其实,现实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之间是互为表里、互相影响甚至

互为因果的。例如,中国作出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对外决策,就既

有传统的地缘安全一类的现实利益考虑,也与中国希望尽到社会

主义大家庭革命分工责任这一意识形态考虑有关,在很大程度上,

二者是互相影响的。因为,中国要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

营,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同样,如果朝鲜的安

全在中国的帮助下得到保障,中国也就能够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站

稳脚跟,身上的社会主义烙印会更加鲜明,也更能得到阵营盟主

和成员的认可,而这反过来又会加强中国的国家安全系数。抗美

援朝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国对自身社会主义国家身份和无产

阶级国际主义意识形态的固化,起到了一种催化自我认同的作用。

②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将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决策的主要

准则。当今,源于两大制度对立的意识形态对现实外交的影响甚

微。

3.怎样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

关系是什么?

教材较多地说明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的表现及其影响。对

此,首先要明确何为多极化?多极,即是多个国家或国家集团;

化,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世界多极

化趋势开始出现,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基本的世界

新格局,只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在此趋势下国际事务的

主导权正在由集中走向分散,从核心区域不断向外围地区扩散,

影响世界格局形成的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种因素。③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二战结束后到苏联解体

前,随着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第三世界的兴起,20世纪60

年代开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但它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仍是世界格局的主体。只是,表面上铁板一块的两大阵

营,已经开始出现松动。一是欧洲和日本经济的恢复,要求摆脱

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动摇。二是中苏关系恶化,社会

主义阵营逐渐走向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塌,世界

多极化趋势加强。旧的世界格局解体,新的世界格局尚在建立中,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

五个力量中心。任何一个中心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

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相辅相成,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五个力量中心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

定。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有怎样的关系?世界格

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

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经济全球化为政治多极化提供了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使多极化进程呈现出曲折

性和复杂性。政治多极化的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而其制度

保障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多极化,

它直接构成了支撑政治多极化的经济依托。

1.找寻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

历史逻辑即是认识历史是怎样展开的。本专题的核心主题是

国际格局,虽课标和教材内容仅涉及二战后至21世纪初,但要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应引导学生从较长的时段去探寻

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源头,从纵向上去梳理国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显得尤为必要。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加强,才逐渐具有真正意

义上的国际关系。那么,国际格局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教学中,学生可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和图6,在教师的引导下,找

寻国际格局发展的基本逻辑。

“当代时代的所谓秩序源于近400年前在德国的威斯特伐利

亚召开的会议。”①1618年在欧洲爆发了一场由各种政治和宗教

相互交织的“三十年战争”,1648年10月《西荷和约》的签订,

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结束。《西荷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

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等共同构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

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即威斯特伐利亚

体系。英国是维护大局稳定的总体均势的捍卫者,另一捍卫者主

要是法国,它操纵的中欧地区均势,旨在防止统一的德国崛起为

欧洲的头号强国。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定的以平等、主权为基

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成为解决国际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17

世纪巧妙地缔造了威斯特伐利亚和平的谈判者没有意识到,他们

正在为一个全球适用的体系奠定基础。”②不过,威斯特伐利亚体

系只是欧洲的体系,并未真正形成具有世界意义的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大陆均势,随着欧洲各国力

量的变化,原有的均势被打破,体系走向了瓦解1814年打败拿

破仑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建

立了欧洲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即维也纳体系。该体系

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五国的实力均衡共同

维持着欧洲的稳定。“这些国家在其相互关系中开始用‘会议外交'

的方法,通过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

盾进行仲裁与协商解决,从而保持欧洲的协调,维护大国的利益、

和平与均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组织召开的巴黎

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构建了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

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第一个涵盖全

球主要大国的多极体系。它呈现的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美

国、日本、苏联等国际行为体为代表的多极结构,并留有欧洲大

国均势的痕迹”。④在这个体系中,英、法代表的西欧是凡尔赛体

系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通过国际联盟,行使具有决定性的发

言权。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德意日法西

斯的上台和英法的各怀鬼胎,原有的均势逐渐被打破,最终因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

催化了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最终世界范

围内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二战的结束,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

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所取代。

以“冷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两极格局下,世界也悄然地发生

着一些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以苏联为首的社

会主义阵营的分裂,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成长,导致了两极格局

的走向动摇,多极化的趋势显现。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世界格

局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诚然,世界多极化的实现还需要长期与

复杂的过程,但其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

通过如上的梳理,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每一次国际关系变化置

于一定的时间序列和空间环境中,认识其变化的原因,构建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较长的时段来

观察历史,理解世界格局演变历程,总结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变动

和发展趋势,构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

2.探讨历史事物发展的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面貌及发展变化中的根本性

质,即事物的本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

物的本质。本单元教学中,学生除了宏观、全面地把握国际格局

发展的历程外,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国际格局进程的基本线索

和总体趋势,通过纵横联系,对国际格局演变进行全面、客观地

论述,构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基于此,本单元可进

一步探讨国际格局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推动其变化的因素又有哪

些?国际格局经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发展过程。其中威斯特伐

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是欧洲区域的格局,对其他大洲影

响尚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以欧洲为中心,但已成为影响世

界的格局。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宣告以欧洲大国均势

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的结束,美苏通过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的方式实现全球性的对峙。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

局解体,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由此看出,国际格局变化的趋势

是:权力中心不断变化、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力量不断增多。

那么,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主要有两个:

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

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

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运动,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①而最为根本的是力量

对比的变化。纵观国际格局演变的过程,都是力量对比变化的结

果。一定时期的格局体系“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某一大国的实

力强大到足以称霸的水平;二是从前的二流国家想跻身列强行列,

从而导致其他大国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直到达成新的平衡或爆

发一场全面战争”。②随着各方力量的变化,力量发展方不满足于

原有的格局,新旧力量间产生矛盾,从而引发战争。三十年战争、

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都是因为国家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而

战争本身又一次改变着力量的对比。所以,战争结束后,一个新

的体系或格局建立起来。

例如,三十年战争,虽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其

实质是由于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周边丹麦、瑞典

等国纷纷崛起,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于

是三十年战争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成为全欧参与的一次大

规模国际战争。战争结束后,通过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德

意志分裂,荷兰独立,西班牙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瑞典兴起,法国获得了欧洲霸主,欧洲构建了一种新的力量体

系一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直至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3.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国际秩序的产生、发展和规律,

形成对国际格局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具有世界意识和国

际视野,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价值观。

从新中国被孤立封锁到成为国际舞台的重要一角、从威斯特

伐利亚体系到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无不体现出人类走向

更为高度的国际政治文明:包容、理性、多元、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外交的包容与开放。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是新中国经

过长期反复斗争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改

变自己适应世界,另一方面又通过发展自己来影响世界,③但贯

穿始终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提倡、主张和坚持“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目标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与国际秩序的

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中国的角色发生了从被排斥者和挑战者到

成为参与建设者的转换。冷战结束之后,中国作为参与建设国际

秩序者的作用更为明显。”①新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建设国际政治秩

序,还主动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

成员。“从体系外的改造者转变为体系内的建设者,更加关注‘负

责任的大国‘、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合作性建设'、发展中国家在整

个国际体系中的利益,并且适时提出共同致力于‘和谐世界’的构

想。”②说明新中国能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以包容与开放的外交

情怀,表现出大国外交的文明与责任。

国际矛盾解决方式更趋理性。自人类历史发展以来,除了两

次世界大战,局部性的战争虽也从未间断过,但在解决国际矛盾

与冲突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条约的方式,

特别是确立了以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