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国城区经济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8月思维创造世界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思维创造世界依据民政部2024年4月发布的《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2024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全国(不含直辖市、国家级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所有地级市市辖区,共902个市辖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城区作为引聚新质生产要素的重要核心,将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担当重要使命。●2024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百强城区经济实力突出、增长动力强劲、内生支撑有力,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成效显著,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领航先锋。2024年,深圳南山区、广州天河区、深圳福田区、深圳宝安区、深圳龙岗区、佛山顺德区、广州黄埔区、●从区域上看,百强区不平衡分布格局持续缓解,中部城区成绩亮眼。从梯度结构上看,百强区五级梯队内部各维度力量均衡程度差别明显,共享发展成为百强区突出亮点。从规模密度上看,梯队差距整体趋向缓解,但梯队内部城区竞争进一步加剧。从强区引领来看,“千亿城区”快速扩容,八城区首次●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区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存在相当部分的"超越增长城区”。提出"城区超越增长理论",总结了城区实现超越增长的五大动力要素,即战略目标再定位、优势禀赋再挖掘、创新能力再塑造、产业体系再迭代、营商环境再跃升。●赛迪顾问认为,中国城区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需着重把握五大重点: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1.1城区是率先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重要载体 03 1.4城区是畅通人才工作机制的领头雁 1.5城区是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 06百强2024年赛迪百强区指标体系及2024年百强区榜单2.12024年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082.22024年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计算方式 2.32024赛迪百强区 解码2024年赛迪百强区特征分析3.1百强城区 123.2空间格局 -13 14 决策城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方略城区超越增长理论与典型实践4.1城区超越增长理论19 5.1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增添城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325.2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城区生产力发展新质态335.3推动发展方式创新,筑牢城区绿色发展生态底座355.4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城区高效发展制度保障 5.5加快人才引培工作创新,塑造城区未来竞争新优势 “十五五”期间的下一个领跑者01-022024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赛迪顾问思维创造世界方向1.1城区是率先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重要载体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城区拥有推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优势条件1.2丶城区是实践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前沿阵地1.2丶城区是实践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前沿阵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新质生产力,城区作为各类生产要素的汇集地,正成为实践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新质生产力,城区作为各类生产要素的汇集地,正成为实践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据城区汇集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各项生产要素特别是数字、技术、管理、资本、市场等有助于特别是数字、技术、管理、资本、市场等有助于创新的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例如百强区第一区的深圳南山区,2023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12.4万件,占全市41.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85.4件,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6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城区快速发展。深圳南山区-2024年百强区第一区城区提供了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主要场景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集中了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业态,为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集中了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业态,为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供了应用场景。城区较为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也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供生存土壤,各类优质生产要素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流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一步加快了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创新效率。城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与人口密集的活动枢纽,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多元化产业的主要聚集地,肩负着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重任。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物质城区往往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城区密集的人口、相对较高资源及信息、技术和人才资和供应链体系,行业间的交的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带来源的集中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流与合作汇聚成了推动产业了强大的市场承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群城区作为推进产业深度转型的核心载体,应当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通过明确资源禀赋、优化资源配置等策略,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通过实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品升级等措施,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于培育壮还应推动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如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与工业的融合,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实现高质1.4r城区是畅通人才工作机制的领头雁1.4r城区是畅通人才工作机制的领头雁在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科技密集型的存在,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更加依赖于具备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来发挥其创造潜力,“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来组织和整合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推动创新活动,尤其是那些需要高度智力投入的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这些创新成果需要被转化、迁移并传导到产业的前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人才的引领作用和创新驱动战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核心要义,而创新驱动在本质上即是人才驱动。中国城区在引育高层次人才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o首先,得益于城区活跃的经济环境和优越的产业基础,人才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吸引人才的最强磁场。○其次,城区汇集了众多顶尖的教育机构和研究平台,为人才的培养和终身学习提供了优越的资源,进一步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最后,城区周到的人才服务体系,包括人才公寓、人才绿卡和优质教育资源等,全面解决了人才的生活和发展需求,使人才能够在城区安心工作和生活,充分发挥其潜力。这些综合优势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区在人才工作机制上的核心竞争力,为人才的吸引、发展和留存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先进城区将聚焦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进行系统的人才战略规划、流程优化、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以及关键领域的突破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自然资源、积累的资源和独特的环境条件,追求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中国先进城区将率先探索、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管理改革模式,致力于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锋区,并打造新的增长点,最终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创新驱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生态系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1.51.5·城区是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应注重每个地区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元性,在考虑地区间的空间差异时,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生产力发展特征和优势,这就需要细致分析和科学规划以适应各自的具体情况。在发展策略上,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限制,摒弃固定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避免机械地模仿和追求表面的一致性。从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科研能力,有针对性地推动新兴产业、新商业模式和新动能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本地实际又具有高质量发展潜力的道路。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发展中,应基于区域和产业的分工,全面评估各地区和各产业的现有基础,深入考虑区位产业的优势,遵循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地区的空间发展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布局。通过实施区域化和产业化的策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协调和推动各类产业的均衡发展。中国城区类型多样,如按区位可划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城区、远郊新城等,按主导产业可划分为制造业中国城区类型多样,如按区位可划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城区、远郊新城等,按主导产业可划分为制造业城区或服务业城区等。中国各城区拥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这既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也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实事求是做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未来各城区应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蓝图中的战略角色各城区应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蓝图中的战略角色明确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加强区域间的协作与交流中发挥自身的长处,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跨区域整合与差异化竞争。区特色区特色产业革新整体效能2.2.1-2024年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经济实力O地区生产总值(亿元)O地区生产总值增速(%)O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O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O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O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O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内生支撑增长动力内生支撑增长动力OO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O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O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O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元)O固定资产投资增速(%)O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税收(万元)O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O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O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亿元) 8区域能级O城区首位度(%)O城区贡献度(%)O人口集聚度(%) 赶共享发展OO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O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增速(%)O新增就业人口(人)O空气质量优良率(%)09-2024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2~2024年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计算方式2.2~2024年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计算方式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的“双门槛”,对除直辖市、国家级新区和港澳台地区外的902个市辖区进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最终形成2024赛迪百强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即城区GDP,衡量城区创造财富的综合能力,也是本维度中的核心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即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的年度增长率,是观测城区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即地区生产总值与城区常住人口的比值,用于评价城区劳动生产效率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用于反映城区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以及第二产业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用于反映城区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长的快慢程度,观测城区工业发展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用于反映城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以及第三产业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用于反映城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长的快慢程度,观测城区服务业发展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用于反映城区消费状况,以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是反映城区消费经济活跃程度的指标,用于衡量城区消费市场活力及增长情况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反映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后劲的先行指标,用于衡量城区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费用变化情况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综合衡量城区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反映城区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评价城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证民生等方面的收入能力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元)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城区常住人口的比值,用于评价城区财政收入的要素投入产出水平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税收(万元)即税收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简称GDP含税量,衡量城区创造财富过程中的总体税收水平,用于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即税收收入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值,简称税收占比,用于反映财税收入的质量和财税结构的优劣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亿元)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科学技术支出,用于评价城区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力度9区域能级9区域能级城区首位度(%)即城区地区生产总值与所在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评价城区在地级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城区贡献度(%)即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量占所在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量的比重,衡量城区在地级市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力和贡献力人口集聚度(%)即城区人口占所在地级市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区发展要素在城市中的集中程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即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用以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增速(%)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差值,评价城区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区经济同步发展的情况即城区新参与就业经济活动、实现就业获得劳动报酬的人数,评价城区创造就业机会、落实"六稳六保"等方面的成绩空气质量优良率(%)即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与全年监测总天数的比重,根据城区生态环境评价城区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能力2.3-2024赛迪百强区2.3-2024赛迪百强区排名省(区)排名省(区)51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4宝安区深圳市广东省54湖里区厦门市福建省55翠屏区宜宾市四川省6顺德区佛8吴江区苏州市江苏省9南海区佛山59小店区太原市山西省61武陵区常德市湖南省12鄞州区宁波市浙江省14蜀山区合肥市安徽省64甘井子区16雁塔区西安市陕西省66市南区青岛市山东省21北仑区宁波市浙江省22滨江区杭州市浙江省74亭湖区盐城市江苏省25思明区厦门市福建省26萧山区杭州76海曙区宁波市浙江省27历下区济南市山78崂山区青岛市山东省33包河区合肥市安徽省34白云区广州市广东省85东胜区鄂尔多斯市内蒙古自治区87芝罘区烟台市山东省40海珠区广州市广东省91桥西区石家庄市河北省42官渡区昆明市云南省44金牛区成都市四46西湖区杭州市浙江省96夷陵区宜昌市湖北省47虎丘区苏州市江苏省48新北区常州市江苏省98西陵区宜昌市湖北省99中原区郑州市河南省50兰山区临沂市山东省100谯城区亳州市安徽省解码2024年赛迪百强区特征分析03.1百强城区:用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7.5%的GDP03.4规模密度:梯队差距整体趋向缓解,但梯队内部城156个、40个和15个第二城区是城市引聚新质生产要素的重要核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阵地。全国百强区经济实力突出、增长动力强劲、内生支撑有力,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成效显著,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总计超810亿元,平均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产生的税收高达507.6万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领航先锋。2024年百强区经济资源和社会效益在城市主城区集聚态势愈加明显2024年百强区经济资源和社会效益在城市主城区集聚态势愈加明显的生产总值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新增就业全全全ooo创造此外,百强区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水平,增速均值高出全国2.6个百分点百强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值达17.7万元,是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2.1倍百强区平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近7万元,是全国的1.4倍2024年,百强区对所在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强支撑强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2024年百强区在城市中的平均首位度及平均贡献度分别为16.2%和16.0%,是引领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城区首位度最高的珠海市香洲区达到43.8%,城区贡献度最高的厦门市思明区达到59.7%。3.2丶空间格局不平衡分布格局持续缓解,中部城区表现亮眼从省(区)分布来看2024年百强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不平衡分布格局进一步缓解"东强西弱"的格局趋势有明显改善,东部百强区占"东强西弱"的格局趋势有明显改善,东部百强区占“南强北弱”的格局进一步缓解,南方经济强区实力比持续降低,百强区个数已降至57个,中部城区仍较突出,但百强区个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北方崛起势头强劲,连续三年快速增长,百强区个数已城区快速发力,百强区个数较2023年新增2个。增至24个。2024年百强区地区分布变化趋势(个)2024年百强区地区分布变化趋势(个)2017-■东北■东部■中部■西部2021年2019年2018年2017年2017-2017-第一梯队的11个城区中10个来自东部地区,东区地区的经济强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仍占有绝第一梯队的11个城区中10个来自东部地区,东区地区的经济强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仍占有绝对优势。第二、三梯队中,东部地区分别有8个和14个城区,中部地区各有2个城区,西部地区分别有3个和1个,中西部强区的经济优势和发展势头逐渐显现。在第四、五梯队中,中部地区的百强区数量显东部(10个)、中部(1个)东部(8个)、中部(2个)西部(3个)东部(14个)、中部(2个)西部(1个)东部(12个)、中部(4个)西部(7个)、东北(1个)东部(13个)、中部(15个)、西部(7个)从不同梯队的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来看第一梯队高质量发展水平处干绝对领2024年百强区不同梯队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化)及构成雷达图共享发展从不同维度力量对城区平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来看第一梯队除区域能级在高质量发展水平中的核心贡献率较低外,其他4个维度力量均表现较好,其中共享发展和内生支撑的贡献率最为突出。第二梯队以共享发展对其平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率最高,内生支撑次之,其他3个贡献率较弱的维度力量差距较小。第三梯队同样以共享发展的贡献率最高,但其他4个维度力量的贡献率均表现较弱,其中经济实力最低。第四和第五梯队均以共享发展贡献率最高、经济实力贡献率最低,但前者以内生支撑次之,后者以区域能级次之。相比第四梯队,第五梯队各维度力量之间更趋向低水平均衡状态。2024年百强区不同梯队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化)构成图201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第四梯队第五梯队梯队差距整体趋向缓解,但梯队内部城区竞争进一步加剧3梯队差距整体趋向缓解,但梯队内部城区竞争进一步加剧3.4丶规模密度从百强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来看从百强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来看雄踞榜首的深圳市南山区2023年GDP已突破8500亿元,广州天河区重新夺回第二名,但综合得分与南山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深圳市福田区和宝安区分列第三第四,第一梯队第一集团4个城区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处于加速追赶位的第二集团,内部7个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差距明显较小且相对均衡,数据分散程度相对明显,城区之间的差距有所增大。其中,深圳龙岗区、佛山顺德区、广州黄埔区追赶竞争状态相对突出。2024年百强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指数化)0龙岗区、顺德区、黄埔区、吴江区、南海区、雨花区、武进区南山区、天河区、福田区、宝安区最高产总值均超5000亿元,且2024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2024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Top11城区经济规模和经济密度200030004000*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24.07“千亿城区”加速扩容,“一千亿”“两千亿”“三千亿”城区“千亿城区”队伍加速扩容,从2022年的149个增至2023年的156个。8“千亿城区”队伍加速扩容,从2022年的149个增至2023年的156个。8个城区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加入"千亿城区"俱乐部。经济总量突破两千亿元和三千亿元的城区数量均有增长,分别增至40个和15个。这40个"两千亿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总和达13万亿元,其总的经济体量占156个"千亿城区"总量的“强区引领”现象愈加突出。2023年,156个"千亿城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量1.3万亿元超三成城区经济增长明显较快,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6%以上,其中45个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较2022年增长超百亿元,仅12个城区低于全国经济增速。如右图所示,根据全国经济强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化情况,可用5000亿元、3000亿元两条分界线将40个“两千亿城区”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阶梯由深圳市的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龙岗区4个城区和广州市的天河区组成。其中,深圳南山区和广州天河区分别突破8500亿元和6500亿元,二者总量大、增速快的双重优势进一步凸显;深圳宝安区和深圳龙岗区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宝安区仅次于南山区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量超500亿元的城区。第二阶梯由10个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5000亿元区间的城区组成,其中深圳龙华区的经济规模首次突破3000亿元,加入“三千亿城区”队伍;该梯4000亿元,体现了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趋势。西部地区的成都双流区经济增长也取得亮眼成绩。2024百强区中"两千亿"城区地区生产总2024百强区中"两千亿"城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深圳宝安区探圳龙岗区探圳龙华区常州新北区杭州西湖区3930.503899.96满天方略04.2典型实践案例城区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当城区的经济达到一定体量之后城区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当城区的经济达到一定体量之后往往会在产业结构、要素支撑、创新驱动等多个方面面临发展瓶颈,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全面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繁荣发展,是各城区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共性问题、关键问题。根据赛迪顾问研究根据赛迪顾问研究霞营商环境再跃升战略目标再定位优势禀赋再挖掘创新能力再塑造产业体系再迭代策略基础G战略目标再定位战略目标是城区经济发展的统领,引领了城战略目标是城区经济发展的统领,引领了城区经济发展的奋斗方向,战略目标的再定位在城区超越增长动力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超越增长城区站在新的发展高度上,通过主动放眼全国、对标先进,积极抢位争先、推进换道领跑,适应于新阶段发展需要对城区战略目标进行重新谋划,从而形成超越增长的目标引领,对内在全社会范围内凝聚发展共识,对外输出城区品牌、提升城区影响力。曾优势禀赋再挖掘资源禀赋是城区经济发展的基底,是城区谋划发展主攻方向、策略路径的重要依托,优势禀赋的再挖掘资源禀赋是城区经济发展的基底,是城区谋划发展主攻方向、策略路径的重要依托,优势禀赋的再挖掘在城区超越增长动力要素中居于基础地位。超越增长城区深入剖析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禀赋,重新审视资源禀赋的发展变化,以及资源禀赋在新的区域战略机遇、产业发展趋势、周边竞合关系等环境变化下为城区发展带来的新可能性,从而充分释放资源禀赋带来的增长潜力、构建超越增长的坚实基础。创新能力再塑造创新能力是城区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城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题眼”,创新能力的再塑创新能力是城区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城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题眼”,创新能力的再塑造是城区实现超越增长所需构建的内核动能。超越增长城区充分结合自身的创新资源、应用场景、产业需求,围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壮大创新主体、畅通成果转化、做优创新生态,再塑造出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良性互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融合发展的创新能力,为城区实现经济超越增长打造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源泉。产业体系再迭代产业体系是城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产业体系的再迭代是城区推动新产业体系是城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产业体系的再迭代是城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超越增长所需的关键引擎。超越增长城区围绕国家战略有需求、产业发展有潜力、基础关联有抓手等原则导向,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以“不进则退、慢也是退”的紧迫感主动求新求变,抢抓产业升级发展机遇,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构建出适应新发展需要的产业体系。营商环境再跃升营商环境是城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营商环境的营商环境是城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营商环境的再跃升,对提振企业信心、提高投资效率、释放投资潜能和拓展投资空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区实现超越增长的生态支撑。超越增长城区围绕全方位、深层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主线,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以“没有最优、只有更优”的态度升级迭代营商环境政策,打造营商环境品牌。4.2丶典型实践经验4.2丶典型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南山区在2018年1月召开的七届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的目标和实施路径,围绕"一个目标、两大战略、三个阶段”,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建设新南山。在十四五规划中,南山区进一步将建设“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作为发展蓝图,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2035年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深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的典范区,具体包括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示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新标杆;实施”集聚融合+全链支撑"战略、全力打造创新发展新标杆;实施“总部研发+高端制造"战略、全力打造产业强区新标杆;实施“智慧生态+多元优质”战略、全力打造和美宜居新标杆。优势禀赋再挖掘:把握先发优势、主动对标找差,不断再突围南山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入海口,既是深港城市发展的总源头,也是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在对外开放、改革创新方面积累了先发优势。一是集聚了大量跨国企业、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落地,借助港口优势吸引了世界知名企业设立区域集运、配送中心;二是孕育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了华为、腾讯等高科技领军企业,成为全国上市公司聚集度最高的城区,创新能力享誉全国;三是在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方面走在全国基于先发优势,南山区发展成就全国瞩目,已经长期居于中国GDP第一区。要想在高位持续实现领跑,南山区面临着新兴产业上的先发优势递减、结构再造较难,以及生产空间不足等方面的掣肘和挑战。南山区始终保持着“不进则退”的紧迫感,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条件,一是牢牢把握先发优势,坚持创新驱动为主导战略,主动“出海”进行城市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大外资项目奖励;二是主动求新求变应对挑战,在产业发展上持续推动产业科技融合、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新增长点,在空间保障上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强调“要提供更多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创新能力再塑造:将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O增强创新源头活力,提升“0-1”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匮乏一直是深圳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劣势,南山区加大力度推动高校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圳大学成为广东唯——所书记校长“双院士"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为推动高校形成创新合力,南山区还成立了X9高校院所联盟,大力推进人才联合培养、资源共建共享和科研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建设也不断强化,2023年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融合创新中心投入运营,成功引进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南山分中心等8家功能性平台机构。O突出金融支撑,强调创新友好型环境的打造为在现有创新要素富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粘性、推动形成良性循环互动的创新生态,南山区致力于加强“软能力"支撑。南山创投机构资源丰富,并不断进行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形成了全方位支撑科技创新企业需求的科技金融体系。政府搭建“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引入银行、担保、保险、投资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推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融资模式等。围绕展示平台、创业氛围、产权保护等方面,持续营造创新创业友好型的发展环境,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3%。产业体系再迭代:产业体系再迭代:打造占据全球价值链领先地位的创新型产业体系O▶以"创新"为题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南山区产业规模稳步攀升、企业实力强劲、创新能力领跑全国,这为南山区推动产业体系不断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提供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契机,南山区提出“打造占据全球价值链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集群"“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即突出“创新型”特征、锚定"全球价值链领先"目标,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全球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O重点布局"14+7"产业,实现产业梯度培育发展结合深圳市“20+8”产业集群部署,南山区提出重点围绕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创意、现代时尚、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海洋产业等十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谋划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深地深海、空天技术七大未来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产业巩固扩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发展格局。营商环境再跃升:营商环境再跃升: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OO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政策方面,南山区聚焦“14+7"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布局,推动落实"总部研发+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战略,围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采取精准发力定向招商模式,通过引聚风投、创投机构投,增强招商合力。此外,还出台了《南山区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办法》等,在支持自主创新、保障产业空间、吸引外商投资等方面不断与时俱进、完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服务精准化便捷化在线下,实施领导干部挂点企业服务机制,全方位跟踪服务;在线上,实现与企业的常态化线上联通,并试运己的专属页面、匹配相关的政策、发布产品和需求;还创新打造“南山展厅”板块,设立政企路演/直播中心、品牌故事、创始人说、创新产品展厅等功能,为企业搭平台、展形象、找市场、促商机。深圳市宝安区深圳市宝安区战略目标再定位:深入落实“422133”工作主框架O明确"422133"工作框架O▶以战略框架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准显著提高,城区功能品质大幅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加强,2023年度全区GDP达到5202.01亿较去年增长8.5%,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O▶深化政策、规则衔接,奠定区域合作基础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正O▶利用港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金融行业创新能力再塑造: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湾区人才高地OO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培育湾区人才高地宝安区坚定确立人才资源理念,落实"三个更加"的人才政策,跨越地域限制引进人才、不问背景培养人才、打破常规使用人才、全力以赴地服务入才;制定高端人才引进清单,帮助企业根据产业需求精准引进人才;深入实施"凤凰英才计划",计划评聘200余名的"凤凰英才岗"人才,积极促进产业体系再迭代:提升产业体系竟争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O延链补链,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O▶完善布局,发展新兴产业集群营商环境再跃升: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建设一流创新生态O▶政策支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23年,宝安区共解决群众诉求5157件,满意率达到99.8%。为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宝安区出O▶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为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宝安区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流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了108家科技产业及孵化载体G战略目标再定位:“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O▶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滨江”打造全国自主创新策源地。加强创新资源引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持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原始创新和颠覆创新能力,建设面向世界的人才蓄水池、创新策源地和科创高地,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枢纽。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产业创新为主战场的全面创新,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O▶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滨江”全面打造一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引领建设国家数字治理示范区。发挥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抢抓智能时代的发展先机,以数字技术带动全区整体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双轮驱动、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和"全国数字治理示范区"。O▶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滨江”打造幸福和谐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推进全域城市化,做强基础设施、做优公共服务、做美城市环境,以国际标准、现代气质、高新特色、江南韵味,不断提升高新区(滨江)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全球数字自由贸易中心,推进全方位的国际国内开放合作,不断提升高新区(滨江)融入国内循环、参与国际循环的能力。优势禀赋再挖掘:优势禀赋再挖掘:深挖资源禀赋放大特色优势数字化改革构建新经济形态立足物联网产业园打造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核心区,不断积累经验,聚焦数字产业、数字服务、数字金融、数据交易和数据治理等数字贸易五大关键领域,加快产业发展的步伐,引领数字贸易发展,打造数字贸易标杆区。围绕"数字浙江“建设,逐步形成了数字经济全产业链成熟发展的格局,开启了以数字经济与新制造双轮驱动再到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健康三大产业生态的跨越式发展。以创新基因塑造发展新优势滨江区始终以发展高科技实现现代化作为使命担当,全区经济发展始终重视招引人才和科技孵化培育,创新基因根植于经济发展的脉络中,以人才带技术、以技术变项目、以项目融资金、最终实现产业化,逐步形成创新优势的倍增效应,加快汇聚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科技创新力量,建设重要的创新高地。以文化基因加快宜居城区建设作为历史悠久的交通枢纽和贸易转运站,滨江区具有开放包容、通江达海的文化基因,依托运河文化等丰厚的历史底蕴,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浙东运河人文历史资源,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宜居城区建设。创新能力再塑造: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O创新要素进一步聚集O创新平台进一步壮大o创新服务进一步优化新技术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平台,落地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产业体系再迭代产业体系再迭代:做强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O▶提升核心产业势能O打造智能制造生态营商环境再跃升:以数字赋能营商环境改革O▶更宽领域拓展政务服务改革o加强基层治理构建美好生活数字化城区Goo战略目标再定位:打造“五个示范引领区”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支点"奋力打造“五个示范引领区”优势禀赋再挖掘:优势禀赋再挖掘:文旅融合,数字赋能,助力市场再增长O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O▶数字技术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创新能力再塑造:整合“在地资源”,实施科技赋能行动o“在地资源”重新整合O推动教育引领科技,孵化创新发展新动能产业体系再迭代:发展新兴行业,打造“1+4”产业格局O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发展O▶建设完善的双碳产业体系O▶引入总部经济,四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营商环境再跃升:营商环境再跃升:以卓越服务助力企业蓬勃发展o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湖北省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武昌区排名全省县(市、区)第一,企业端评价反馈位列武汉市各区第一。O政务、监管、法治共同助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再定位:“长江首城·首善翠屏”O▶建设长江上游生态绿色发展第一区O▶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o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区O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引领区优势禀赋再挖掘:立足资源禀赋深挖发展潜力O▶区位资源禀赋再挖掘O▶文旅资源禀赋再挖掘O特色产业禀赋再挖掘创新能力再塑造:深化各领域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O▶强化科技创新赋能O▶全面深化开放创新OoO改革创新亮点纷呈产业体系再迭代产业体系再迭代:因地制宜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强势崛起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双向发力营商环境再跃升:营商环境再跃升:打响“投资兴业看翠屏”品牌o▶以改革破解营商新问题o优化一流营商环境5.15.1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增添城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培育多层次创新主体,夯实城区战略科技力量城区要加强对重点创新主体发展的统筹谋划,以体系化建设支撑和引领城区要加强对重点创新主体发展的统筹谋划,以体系化建设支撑和引领区域科技创新。◎一是围绕城区优势特色领域组建一批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为支撑的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提升区域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基础和实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o二是发展壮大一批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相结合过渡的高水平科研院所,解决重点专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三是培育、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并充分发挥企业市场高敏锐度的优势和特点,提升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效率。构建融合贯通的创新发展生态oo一是要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城区要根据自身科技创新发展定位、目标及现状,统筹建设与当前阶段相匹配的引领型、支撑型科技基础设施,加强设施开放共享,探索开展多用户、有组织的协同科技攻关活动,支撑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二是打造跨学科、跨区域的联合研发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优势互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应用相互衔接。◎三是大力发展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态,着重补全科技服务薄弱环节,以全流程、市场化的高效服务促进城区新技术、新产业稳步发展。5.2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城区生产力发展新质态5.2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城区生产力发展新质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将知识产权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研发经营活动,探索建立技术创新联盟,联合产学研加速建设一批具备概念验证、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功能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新技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环节向外转化。二是鼓励企业牵头成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发展壮大各类科技园区,围绕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创业共同体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探索"科创飞地"跨域转化新模式。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支持新技术尤其是城区当前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尽快落地。围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尤其是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区,更要依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二是要依托城区产业基础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潜能的未来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等新领域新赛道,打造区域标志性产品服务,推动城区发展形成新优势。三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从城区农业发展实际出发,依托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探测技术等现代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创新等适于城区、支撑全国的新技术、新成果。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数字产业,重点发展大数据、区块一是加快发展数字产业,重点发展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势能。二是加速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打造国家级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鼓励企业向高附加值的研发服务环节延伸。5.3丶推动发展方式创新,筑牢城区绿色发展生态底座5.3丶推动发展方式创新,筑牢城区绿色发展生态底座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和应用推广城区要立足比较优势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能。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机制,培育一批行业影响力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成熟的制造业主导企业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动绿色生产先进技术和典型做法的应用推广。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升产业“含绿量”发展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制造业鼓励企业生产经营选择绿色材料、使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构建绿色供应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绿色低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绿色服务业鼓励绿色低碳龙头企业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研发设计、生产运营等绿色服务,搭建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健康养生业等生态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探索多样化绿色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企业探索开发绿色金融产品,重点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碳减排重点项目等领域发展;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资金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转化项目应用推广。推动“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联合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成立绿色技术创新联盟,推动金融深度融入绿色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过程。5.4r5.4r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城区高效发展制度保障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以重点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以重点科技载体为中心引导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加强与其他科技创新区域的协同联动,探索建立长效合作共赢机制;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为依托,加强与上级政府的联动发展,凝聚科技创新发展合力。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立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企业为主导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攻关。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联合创新相关主体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权归属等政策保障机制,重点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城区要聚焦生产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城区要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核心问题,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要素支持保障,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带动促进作用。建设更高水平的城区开放合作机制实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吸引聚集一批具有国实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吸引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构建国际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构建高水平产业开放体系,培育壮大外贸市场主体,加大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健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5.5>加快人才引培工作创新,塑造城区未来竞争新优势5.5>加快人才引培工作创新,塑造城区未来竞争新优势坚持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定位,创新完善人坚持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定位,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与人才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强化城区战略人才储备力量,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熟练掌握新质人才引进方面人才培育方面人才引进方面人才培育方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推动领军企业与高校共建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深入开展“新蓝领”职业技能培训;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加快培育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数字技能型人才,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发挥企业招才引智主力军作用,围绕城区主导产业链关键环节、产业重点方向,招引急需的技术研发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打造定向培养平台,建立校地企人才联盟,探索实施"校招共用""校企联聘"等高校和企业联合招引人才的工作机制,探索推行以平台共建为载体的校地企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人才流动方面人才使用方面人才流动方面人才使用方面城区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使用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在用人过程中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发挥各类人才优势,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激励和报酬机制,激励、支持人才在科研实践中协作攻关,充分激发人才潜能和创新活力,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完善促进人才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合理流动和协调机制,强化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协同联动,设计实施长效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高效配置与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常态化对话合作平台,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体系,推动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发展。竞发满天皇满天星6.6.1丶潜力城区2023年,长安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55.17亿元,增速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39.27亿元,实现11.8%的2023年,长安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55.17亿元,增速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39.27亿元,实现11.8%的较高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42.3%的增速;实际利用内资2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长安区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以一个创新中心+7个特色产业园+N个制造业基地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承接高新区和航天基地产业外溢,逐步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加强秦创原长安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借助西安"双中心"建设历史机遇,实施科创企业"育苗“工程,逐步做大科创主体,完善科技创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进西北大学科技园运行、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科技园建设,逐步做强科创平台。2023年增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2亿元,同比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固定资产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6.9%,2023年引进产业项目180个;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77.8%;商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10%;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20.4%。东部中心被赋予"现代活力核""新广州"战略定位,上升为广州"三核"之一,增城区作为广州东部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将加快产业导入、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落地。增城区以制造业立区,聚焦"芯、显、车”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布局新型储能、智能算力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工业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坪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9.89亿元,同比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945.68亿元,同比增长22.1%,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收5074.73亿元,增速达到31.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9%,其中制造业投资额增长80.2%;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65.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9.4%。坪山区近年来坚持以产业立区、先进制造业强区,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多个高端制造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高端项目储备充沛,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若干优质项目落地。生产性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某年消防工作计划范文
- 有关明年工作计划范文汇编
-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案例版)第10章 拓展阅读
- 2024年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模板
- 中学体卫艺工作计划
- 专科护士培训计划
-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幼儿园个人计划总结范文
- 《调查资料收集》课件
- 学校英语老师个人教学计划文档
- 最完整平面设计费价目表50125
- 地理专业英语词汇
- 2022年《职教法》职业教育解读PPT
- 健康体检中心管理规范
- 血液透析专科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 印染厂磨毛拉毛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 全国院前急救资源现状调查问卷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英语2》边学边练参考答案
- 均苯四甲酸二酐生产技术教材(共70页).ppt
- 材料科学-相场模拟简介ppt课件
- 水利机械台班费用定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