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赤壁赋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赤壁赋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赤壁赋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赤壁赋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1赤壁赋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

衣冠伟人一一感悟苏东坡

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哪躅向前。你年

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暗淡之际,却真正唤

醒了你人生璀璨的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地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

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

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

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一一苏轼。

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心境不

是一般人能体验到的;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

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钦、梅尧臣、

王安石、苏东坡都是他的后学门生,还能有几个人敢忝列其中?

文化传承与理解一一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写作背景

东坡突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任

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卜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

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

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

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

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

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能理所应当,心甘情愿。儒家修炼他的“苏学”,道家渲染他的

“炼丹术”,佛家颂扬他和佛印的友谊,你喜欢诗歌可以吟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如果喜欢词曲就低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放派说他开“一代词风”,

婉约派说他是“一代词宗”,画家欣赏他的《潇湘竹石图卷》,书法家临摹他的《黄州寒食诗

帖》,而他官居高位让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屡遭谪贬昭示人生坎坷,人生坎坷却依然乐观

豁达又给多少人希望和力量……

2.相关知识

(1)文体知识一一赋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

了鸿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

杜牧的《阿房宫贝武》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已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

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

自由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2)文化常识

①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

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

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

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

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

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

此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

②干支纪年法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

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

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伏尔泰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

一法则。

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的胸

怀.

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

作业时间:20分钟

一、预习自测

(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相应题目。

❶壬戌之秋,七月喀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展,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博®江,水

光接天。纵④一苇之所如咒透⑥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浮^摩®御⑨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❷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潮㉚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彳铲歌而秒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

音袅袅,不绝如绫兔解⑭幽壑之潜蛟,型瓠舟之蔑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既望..............②属..............③横..........

④纵⑤如⑥凌

⑦冯...........⑧虚..........⑨御..........

⑩溯...........⑪(奇..........©fH....................

须...........(gW....................⑮立..........

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这是赋的常见手法。

B.作者夜游赤壁,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

C.“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乎对游人恋恋不舍的情景。

D.箫声与饮酒的气氛一致,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二

3.第1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

有怎样的心理感受?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3自然段,完成相应题目。

❸苏子愀辇力无禊危半②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咒郁④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那千里,旌旗蔽空,聊漕⑥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倡⑦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奇®蜉螭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典久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

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瞿须得,托遗响于晋风纥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愀然........②正襟危坐............③缪............

④郁.......⑤方..........⑥酿酒.......

⑦侣.......一⑧寄.........⑨须臾.......

⑩骤⑪悲风

2.下列对本部分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来说,作者往往

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

“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

浪漫主义思想,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

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3.在文章的第3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文4自然段,完成相应题目。

❹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承廖©者如彼,而卒②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置®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目未④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萄⑥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癖公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久”

❺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箱兔相与枕箱®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盈虚................②卒............③曾............

④且夫............⑤苟............⑥藏一……..―….…―

⑦适_____⑧籍___________________⑨藉___________

2.下列对本部分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

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让情感最终回扣到“悲”上。

B.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

在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C.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

暂与永恒的两面的道理,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D.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因短暂而引起恐惧心理的方法,主客都

回归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3.全文以何为线索?课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举酒用客........(2)潮流光..........

(3)单游........(4)万顷.........

(5)壬率........(6)日虚御风.........

(7)倚歌而和之(8)桂棹

(9)蔑妇(10)山川相缪

(11)愀然(12)旌旗蔽空

(13)渔樵........(14)何舟.........

(15)匏樽(16)无尽藏

(17)洗盏更敢..........(18)江季.......

(19)枕藉(20)酗酒临江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歌颈砥之章

古义:;

今义:(女子)文静美好。

(2)渺渺兮予怀,望蓑△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指貌美的女子。

(3)自重横江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4)凌万顷之茬终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⑴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⑤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2)遗

①飘飘乎如遨世独立()

②托遇响于悲风()

③蒙故业,因遵策()

④留待作遵施()

⑤夜不闭户,路不拾遵()

⑥秦无亡矢遽钺之费()

(3)望

①里美人兮天一方()

②日夜里将军至()

③先达德隆里尊()

④君还何所里()

⑤七月既掣()

(4)属

①若因皆且为所虏()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④举酒展客()

⑤展予作文以记之()

⑥神情与苏、黄不展()

(5)困

①此非孟德之磔于周郎者乎()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印()

③牛用人饥日已高()

④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学()

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与

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④失其所与,不知()

⑤则与一生彘肩()

⑥沛公日:“不与君少长?”()

(2)而

①羽化画登仙()

②固一世之雄也,晅今安在哉?()

③剑阁峥嶂加崔嵬()

④置之地,拔剑撞巾破之()

⑤扣舷则歌之()

⑥籍吏民,封府库,两待将军()

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西望夏口,本望武昌()

(2)顺流而奉也()

(3)建幽壑之潜蛟,海孤舟之蔑妇()

(4)倡鱼虾而发麋鹿()

(5)况吾与子申礁于江渚之上()

(6)枣吾生之须臾()

(7)下江陵()

7.翻译句子。

(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1)描写作者与客在江上泛舟时的感受的句

子:..................,....................................................;...............................................,...................。

(2)间接描写客吹洞箫声音的句子:

(3)客描述当年曹操气势雄健的四个句

子:....................).........................,........................................................................,

(4)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是词坛派的开山鼻祖,为之一。

(5)以下都是苏轼的诗句,你能填写上来吗?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题西林壁》)

②欲把西湖比西子,。(《饮湖上初晴后雨》)

(3)........................................,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⑤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一、文本理解

1.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

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难?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客之三悲”的内容是什么?其间的议论层次是如何转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疑难探究

5.《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有人说作者

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

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一一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乐观豁达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

以极简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

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

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

到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

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2)缩小痛苦,战胜挫折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一“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跄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

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顿

悟。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

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

生”的大境界。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3)苦难成就辉煌人生

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坠了下来。不公的排挤与打击,若是换

了别人,恐怕早已无法承受,可东坡先生却并未为这风刀霜剑所击倒,而是用一种更为豁达

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纵然沿途道路崎岖,却依然不忘欣赏。在贬地扶风,他为我们留下了

喜情荡漾的《喜雨亭记》。在贬地黄州,他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

姿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这才是享受生命啊!面对无情的打击,他扛

起了重压,潇洒地自我调侃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脩州。”直到晚年遇赦,回首这些

年的颠沛生活,东坡继续自嘲:“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内心光明到如此,任

外界花开花落,眼中都自会有一份美丽。

2.在名句中选择

(-)追求淡泊的佳句

①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一一唐•白居易

②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宋•朱熹

③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诸葛亮

④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觉得,对于生命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将抵偿他自身

的一切缺点。——威廉•詹姆斯

⑤过于烦恼和过于愉悦都是过高评价世界的方式,前者比后者更糟。——哈利法克斯

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

⑦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一一宋•赵师侠

⑧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一一明•洪应明

⑨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一一明•洪应明

⑩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一一唐•杜牧

⑪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唐•李白

(二)保持乐观的名言

①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一一宋•杨万里

②纵声欢唱的人会把灾祸和不幸吓走。一一西班牙谚语

③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一一瞿秋白

④生命苦短,但这既不能阻止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不会使我们因其充满艰辛而庆幸

其短暂。——沃维纳格

⑤落潮总有涨潮时。一一民谣

⑥百日阴雨总有一朝晴。一一民谣

⑦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一一民谣

⑧天塌正好抓云雀。一一英谚

⑨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一一清•王夫之

⑩天不能司人之命。一一清•洪亮吉

(三)苏轼的咏物名句

苏轼是一个工于诗、文、词又擅长书、画的大文艺家。他自由奔放的风格往往又与缜密

的观察和细致的表现结合在一起。他优秀的咏物诗都可以看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的

功力:

(1)水光激獭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

上初晴后雨》)

前两句就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激涌”(水光闪闪、太阳照耀下的明丽)、“空蒙”(雾气

迷蒙、细雨霏霏的朦胧),给读者以强烈的暗示。后两句承前面景物特征用比喻揭示西湖晴

方好,雨亦奇,就如西子浓妆佳,淡妆亦佳。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冬景》)

衰荷,残菊,一派凋零净尽的景色,用来概括初冬,是再好不过的描绘了。

(四)苏轼的许多诗句还富有理趣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

林壁》)

从正面看去,山是绵长的,是一条蜿蜒的山岭。如果从侧面看去,就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距离不一、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色也各异。

看事物也是如此。人们看庐山,视野所及,仅眼前一片,所以不知其全貌。同样,人处在纷

繁芜杂的事物中,虽耳闻目睹或亲历亲为,也往往把握不了全貌。

(2)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

春是一年之始,鲜花盛开,生机勃勃。人一生中花好月圆时毕竟不多,难道不该珍惜、

不该享受?后人也有引用来表现及时行乐情绪的,更有人用来表达及时努力、积极进取的思

想。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人以豁达之笔写出了悲欢离合是人生难免的,如同阴晴圆缺的月亮一样。既然人间的

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

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这后面两句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

曲同工之妙。

(-)素材这样运用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消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

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

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蒙蒙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

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

越时空,激荡回旋在这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

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

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

找不到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

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

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地教导,与弟弟子

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赞誉……但人生到处

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

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

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

我终于超脱了。

一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

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名师点评作者借苏东坡《前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意境,进入到他的心灵深处探

幽历险,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又出之以新的情调。这是只有走进于东坡心灵世界的人,才

能把他一生的遭际都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两种情调的交织中,虽然把东坡

“婉约”化了一些,但由此更突出了“心灵选择”的主题。何况,作者是以自己的感悟与笔

调重建与还原了东坡彼时彼地彼情彼景的心灵,从而可贵地显示了自己的个性。

二、书声琅琅一一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大江东去---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家,继欧阳修之后,苏轼领导宋代古文运动走向辉煌,他的散

文创作,体现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0苏轼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既蕴含美学韵味,又具有

哲理深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

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这段话准确地说明了他散文艺术风

格的主要特点。

苏轼的散文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他的散

文表现的审美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以宽广的审美眼光拥抱大千世

界,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

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

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王士祯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

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苏轼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游记,尤以前后《赤壁赋》最为脍炙人口。

深度阅读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咒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久霜露既降,木叶尽

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

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妒。顾安所得

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

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蝮岩咒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吗攀栖鹘⑫之危巢,俯

冯夷之幽宫豆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⑭,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念

而悲,肃然⑯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呼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凡时夜将半,

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缩衣吗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蝙趾⑳,过临皋之下,揖予B21而言曰:“赤壁之

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B22,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B23。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②临皋(gao):

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③黄泥之坂(b

d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④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

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⑤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

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⑥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

“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⑦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⑧履幄(chan)

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崂岩,险峻的山石。⑨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

的丛草。⑩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⑩I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

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Q栖鹘(hd):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

意为隼,鹰的一种。⑬俯冯(pi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

深。⑭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0

悄然:静默的样子。®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⑪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

意思。⑱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鳏裳编衣:下服

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缩,白。衣,上衣。颔习衣蝙趾:穿着羽衣(道

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揖予:向我拱手施礼。Q畴昔之夜:昨天

晚上。©寤:觉,醒。

拓展阅读一

记游定惠院

黄州定惠院中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

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

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

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⑤弹雷氏琴,

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滴⑤

瓜李,遂黄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

何氏小圃,乞其兼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

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

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

(yu):卖,这里作“买”讲。⑤渝(yue):浸渍。⑥黄(yin)缘:循沿。⑦兼(c6ng)橘:

一丛橘树,蒙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拓展阅读二

记承天寺①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②,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③,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芳⑦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②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

这里指门。③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

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

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⑤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

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⑥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

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⑦藻、苓(xi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⑧闲人:这里是指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

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拓展阅读三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仁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②;汉武得

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久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⑥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颁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

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农夫相与怀@于野,忧者以⑫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0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嗨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

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⑭,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⑮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

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⑯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

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⑰。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志:记录。②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一异禾0这种禾

是两禾生在不同的田亩上,而合生一穗。于是献给成王,成王送给周公。周公受禾后,作《嘉

禾》一篇。③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元年五月,得宝鼎于汾

水,于是改元为元鼎元年。④叔孙胜狄,以名其子: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郭瞒国伐鲁,鲁文

公派叔孙得臣御敌,打败了郢瞒,并击杀其国君侨如,于是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以表

其功。⑤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苏轼曾做过凤翔府判官。⑥明年:第二年。⑦雨

麦:雨,像雨一样降落。麦,麦子。⑧岐山,今陕西岐山县。⑨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

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⑩弥月:整月。⑪昨(bion):高兴,喜欢。⑫以:介词,

因,省略了宾语“之”。⑬属(zhO):注,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⑭荐:重。荐饥,

重复地遭到饥荒。⑮优游:叠韵联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⑯g:名词作动词,命名。(g造

物:大自然。

鉴赏知时好雨,润泽万民,与民同乐,休戚与共。

文章通过记叙做亭的经过,亭子命名的缘由,将''雨"和“喜”联系在一起,描写久旱

得雨的欢乐情景和自己的喜悦心情,表现出作者关心百姓生活的真挚感情,反映了作者儒家

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围绕喜雨,或引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远客问答来渲染,集议

论、描写和抒情于一体,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中国古代,自孟子开始,创天子、官员要有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写这种作品的

人很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不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其一,苏轼的此篇文章则更为出色。

拓展阅读四

游兰溪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蝴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看,观察)田得疾。闻麻

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聪慧过人),以纸画字,书不数

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

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王羲之)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

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同“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

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鉴赏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时年四十七岁。元丰二年,谏议大夫

李定国等诬奏苏轼写诗谤刺朝政,苏轼谪黄州团练副使。写此文时,苏轼贬谪黄州已经三年。

这篇记游体短文不是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阅读时可重点玩味以下两处:一是“余以手

为口”,暗含自己的遭遇。人们常说“祸从口出”,而自己是因写诗遭罪。隐藏愤懑,但以调

侃风趣语气出之。二是后面的“歌”。“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写兰溪雨后景色,淡雅凄婉。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即景抒情,写出哲理。古诗云: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苏轼在这里说,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中国的河流

大多自西向东流,故古人以流水东去比喻光阴流逝、一去不返。古诗有曰:“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以溪水西流为例,说

明事物的情况变化是复杂的,上了年纪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回复到少年童真时刻。苏

轼曾有诗句:“黄鸡催晓凄凉曲,白发惊秋见在身。”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而此处又反

其意,说不要面对报晓的黄鸡而叹息年老发白。

这篇短文有叙事,有写景,后面的歌也可以说是抒情议论,表现了苏轼在被贬失意、处

境艰难的情况下,仍能豁达自处的坦荡胸怀。

赤壁赋

语言建构与运用

(-)

1.答案:①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②属②hU):劝请。

③横:横贯,笼罩。

④纵:放任。

⑤如:往。

⑥凌:越过。

⑦冯:同“凭",乘。

⑧虚:太空。

⑨御:驾。

⑩溯:逆流而上。

⑪倚:循、依。

⑫^口:同声相应,唱和。

⑬缕:细丝。

⑭舞:使……跳舞。

⑮泣:使……哭泣.

2.解析:“箫声与饮酒的气氛一致”错,饮酒乐而箫声悲,气氛不一致。

答案:D

3.答案:①写景色的共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②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

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展示了一种与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

1.答案:①愀(qid。)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②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③缪(lido):同“缭”,盘绕、围绕。

④郁:茂盛的样子。

⑤方:当。

⑥酬(shl)酒:斟酒。

⑦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

⑧寄:寓托。

⑨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⑩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⑪悲风:秋风。

2.解析:C项“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错误,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

消极的人生观”。

答案:D

3.答案: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

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

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三)

1.答案:①盈虚:指月亮的圆缺。

②卒:终究。

③曾:连……都。

④且夫:何况。

⑤苟:如果。

⑥藏:宝藏。

⑦适:享有。

⑧籍:杂乱。

⑨藉:垫在下面的东西,衬垫。

2.解析:“让情感最终回扣到‘悲‘上"错。

答案:A

3.答案:①全文以“乐一悲一乐”形成了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②先通过对月夜泛舟

的秀美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超然之乐,接着感情为之一变,以箫声呜咽烘托悲伤的气氛,

由历史人物的兴亡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再从水、月之自然现象来悟“变”与“不变”的人

生哲理,抒发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情怀,最终由悲转乐。

二、

1.答案:(1)zhu(2)su(3)do(4)qing(5)xu(6)plng(7)he(8)zhao(9)1

i(10)lido(ll)qiao(12)Jing(13)qiao(14)pian(15)pdo(16)zang(17)zhu

6(18)zh0(19)ji©(20)shi

2.答案:⑴冯,同“凭”,乘

(2)缪,同“缭”,盘绕、围绕

3.答案:(1)《诗经》里的一章

(2)指所思慕的人

(3)白茫茫的水汽

(4)旷远的样子

4.答案:(1)①往,至I」②好像,如同③如果④好像,如同⑤及,比得上

(2)①脱离②余③形容词,遗留下来的④(wGi)赠送⑤名词,遗失之物⑥遗失,

丢失

(3)①向远处看②盼望,希望③名望④指望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