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一:行走在现实与浪漫之间》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22/0D/wKhkGWce40KAYxMWAAJ28xwM0-s124.jpg)
![《学习任务一:行走在现实与浪漫之间》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22/0D/wKhkGWce40KAYxMWAAJ28xwM0-s1242.jpg)
![《学习任务一:行走在现实与浪漫之间》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22/0D/wKhkGWce40KAYxMWAAJ28xwM0-s1243.jpg)
![《学习任务一:行走在现实与浪漫之间》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22/0D/wKhkGWce40KAYxMWAAJ28xwM0-s1244.jpg)
![《学习任务一:行走在现实与浪漫之间》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1/22/0D/wKhkGWce40KAYxMWAAJ28xwM0-s12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精编资源学而优·教有方4/4《学习任务一:行走在现实与浪漫之间》名师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完成必修课本学习基础上进行的诗歌阅读。学生在高一已经基本掌握了诗歌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对不同诗体也有了相应的了解和储备,在高二古诗词的学习中,可以加强“研习”的内容。因此本任务计划首先让学生了解宏观的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变化,了解不同时代古代诗歌的表现样式及其代表诗人,然后再结合单元课文《氓》、《离骚》(节选)的学习,加深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不同文学流派的理解。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单元导读,自主搜集资料,梳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结合以前学过的诗歌,对不同时期诗歌的代表诗人及作品作归纳整理,形成整体诗歌史观。2.绘制本单元的诗歌地图,体会不同诗歌在体裁和题材上的独特性,并制作知识卡片。教学重难点1.划分本单元课文的诗歌类别,熟悉相应诗歌类别在题材、内容上的特点。2.选择有代表性的语句,制作知识卡片。教学过程导入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如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两汉时期的《乐府》、魏晋时期的古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各个时代的诗歌各有其美。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3-4”要求“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本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中也提出,可按体式、时代等编辑《古典诗词鉴赏集》。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高一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对古代诗歌发展史有清晰的了解,形成初步的古代诗歌史观,便于从宏观上解读诗歌,从而提升关于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活动一:展示对诗歌发展历史的梳理成果1.课前查阅资料,结合以前学过的诗人诗作,绘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脉络图。学生先自主搜集资料,也可阅读由教师推荐的《中国文学史概要》《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等图书,以及其他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自主绘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脉络图。2.对照本单元课文,找到各篇文章所对应的诗歌史节点。然后通读单元课文,感受不同时期诗歌的风格差异。示例:提示:以下是初中以来学过的古诗词,是按时期归类整理的。先秦诗歌:《关雎》《蒹葭》《芣苢》《静女》《秦风·无衣》。汉代的文人五言诗:《庭中有奇树》《涉江采芙蓉》。魏晋诗歌:《观沧海》、《饮酒(其五)》。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其一)》《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观刈麦》《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赤壁》《泊秦准》《夜雨寄北》《插秧歌》《春江花月夜》《将进酒》。宋诗:《登飞来峰》《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登快阁》。宋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渔家傲·秋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鹊桥仙》(纤云弄巧)、《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元曲:《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清诗:《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从上文看,唐诗宋词占了绝大部分,也说明学生对经典诗词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文绘制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脉络图,整理初中以来学习过的古诗词,找到不同诗歌对应的时间点,树立初步的文学史观。学习活动二:吟咏诗歌,积累名句吟诵本单元的七首诗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初步理解诗中情感。或者放经典诵读录音,学生跟读体会。其次,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找出七首古诗词中蕴含独特文化内涵的词语或诗句,然后结合诗词的语境进行解释,并制成卡片。示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作者为追求理想、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也无悔的忠贞情怀,后来人们在表达坚持理想、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心志时常引用这一名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两句的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剑阁的地势十分险峻,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设计意图诗歌是极富韵律美的文学体裁。让学生以清晰响亮的声音进行诵读,旨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有感情地表达、初步理解的效果。在古诗词学习中,诵读环节必不可少。学习活动三:疏通文句,初识《氓》、《离骚》(节选)重点诵读《氓》、《离骚》(节选),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初步理解诗中情感。提示: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作者介绍、文学常识、课文注释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诵读时要注意停顿规律,如《诗经》中的四言诗一般应遵循二二节拍的原则,《离骚》(节选)一般每个语句三四个节拍,可随文切分,以及注意“兮”字的延长。另外,诵读时还要注意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如重读点、转韵处、情感词、结尾句等。作业1.完成对《氓》、《离骚》(节选)中的文言词语的梳理。提示:可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对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进行归类与梳理。篇目通假字重要实词(包括一词多义等)易读错、写错的字《氓》“匪”通“非”,“于”通“吁”,“泮”通“畔”……“子”(你)、“宴”(快乐)、“爽”(过错)、将(请)……氓、蚩、誓、偕……《离骚》(节选)2.整理自己初读后仍觉得困惑之处,汇总后提交给学习小组组长,由组长汇总、整理后交给教师。设计意图“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贯穿于整个高中学习中。在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梳理不可偏废,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整理和积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楚辞》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句知识。2.通过诵读、表演等活动,品味《氓》中人物的语言及其情感。3.品析精彩语句,走进人物内心。教学重难点品味人物语言,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教学过程导入很庆幸我们生于一个诗的国度,读《诗经》可知黄河流域的灿烂文化,颂《楚辞》可睹长江流域的智慧结晶……今天,我们就借《氓》和《离骚》(节选),倾听两千年前先人的歌唱。学习活动一:有感情地诵读,总结不同的诗歌体式特点诵读形式:大声朗读,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读字的读音,并结合在第1课时学到的略读技巧,进行语言的积累和梳理。成果检测:以表格形式总结《氓》《离骚》在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提示:教师可通过图表形式,以《氓》的语言特点分析为例,提示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内容。篇目每句字数用词特点篇幅结构语言风格《氓》四言使用“蚩蚩”“汤汤”等叠音词摹声状貌篇幅短,结构简单质朴《离骚》(节选)教师总结:在形式上,《诗经》多为四言句,《离骚》则多为上七下六联句和句中带“兮”的七七联句;《诗经》善于运用叠音词和连绵词,读来朗朗上口,摹声状貌很传神,《离骚》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整句形式,句式长短不一,绝大多数在句中或句尾有“兮”这一语气词,使诗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诗经》的篇幅短,结构简单,《离骚》则加强了叙事成分,篇幅长,结构复杂多变。在语言风格上,因“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声易杂”,所以《诗经》的语言以朴素、简洁见长,《离骚》的语言以华丽著称。学习活动二:使用批注细读《氓》,分析人物形象1.梳理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冲突。《氓》作为一首叙事诗,有着“戏剧性”叙事特征,有完整的情节链,请大家试着对《氓》的故事情节进行还原。提示:以叙事者女主人公为主线,主要经历了“热恋、结婚、婚变、决绝”的过程。诗中的“氓”,由谦恭到暴虐到绝情,“我”则由倾心到痴迷到决绝而去,有很强的戏剧冲突。设计意图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突出的地位,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积累必备的知识,从而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2.分析人物言行,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氓》,找出诗中对氓和氓妇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然后以点评的方式进行鉴赏,揣测人物背后的心理。提示:关于氓:“氓之蚩蚩”(写出氓的痴情);“抱布贸丝”(暗示了男子身份,也写出了他的勤快);“将子无怒”(侧面写出了男子的易怒);“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直接写了氓在婚后的暴虐)……关于氓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写出氓妇性情温柔以及对爱情的坚定);“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前后的变化写出女子的纯情、深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借景写出内心的悲伤、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正面描写了女子的勤劳、艰辛);“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写出了女子的冷静、果决)3.讨论人物选择,探讨女性命运。阅读思考:面对婚姻的不幸,你是否认同女子回到娘家、“亦已焉哉”的选择?提示:不求答案统一,但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该联系文本,讲究逻辑。对于《氓》中女子的“亦已焉哉”,以下观点可作参考。示例1:这位女子曾经义无反顾地奔向自己的爱情,婚后则勤劳持家,结果还被抛弃,最后决定“就这样算了吧”,反映出她的逆来顺受和懦弱退让。示例2:在古代的小农社会里,女子缺乏独立谋生的能力,所以只能回到娘家。一刀两断,已经反映出她性格中的刚烈,对于古人,不宜过于苛求。学习活动三:将《氓》改编成课本剧,现场开展模拟表演1.添加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丰富《氓》的内容,形成课本剧剧本。提示:按照该诗的情节发展,即从热恋、结婚、婚变到决绝,把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分别进行台词设计。示例(第一幕):时间:春秋时期地点:卫国人物:女子、氓第一幕热恋女子(坐在家门口):淇水总是带着我的思念流向远方,不知经过他家门前时,是否会让他记起小时候。男子(抱着布匹走在路上):雪花随风飘舞,仿佛春天要提早到来。不知那淇水旁的姑娘,是否还依旧娇柔。(女子见到了抱布而来的男子)女子(害羞却欢快):看着他满面憨厚的样子,我的心跳不止,脸红异常。男子:她犹如星辰般璀璨,瞧,她低头弄衣、含笑而立,模样多么惹人怜爱。女子(对男子说道):你这块布织得算不上精细,怎能换得我家精美的丝品?男子(从容答道):顿丘后山上的野花,虽然连名字都没有,却把群山点缀得无比秀丽;我手中的布虽粗糙,却代表我的一片真心。女子(微笑着说):天上的明月皎洁怡人,唯有星光才配衬托。你没有好的媒人,我怎可跟随你去那顿丘后面的小山庄。(场景:淇水岸边)女子(柔声细语地说):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惹你心急。如果没有好的媒人,父母是不会让我远嫁的。你不要生气,到了秋天,当枣树上挂满红果时,我一定会跟你渡过淇水。男子(频频回头):我愿与你立下誓言,一到了秋天,我一定会驾车而来,接走我的新娘。2.现场表演课本剧。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组登台表演。表演时,演员应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设计要符合人物特征;其他学生作为观众,也要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表演作出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分值得分适切度改编是否很好地结合了课本,所展示的人物性格特征是否准确30情感不同场景中,人物的神态、表情是否准确30语言吐词是否清晰,不同场景下人物的语音、语调是否合适30配合组员之间是否配合默契,小组中角色分配是否合理、有效10总得分作业1.背诵《氓》全文。2.在氓、氓妇二者之间,选择你感兴趣的人物,结合人物言行写一段人物评论。示例:氓:他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贩,为了追求爱情,可以置生意于不顾,表现出对爱情执着的一面;他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而婚后的暴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败坏;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揭示了他的虚伪。氓妇:她是一个美貌多情的女子,面对男子的追求,热烈回应,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她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她好言劝慰男子,表现出她的善良体贴;她涕泣言笑,沉醉爱情,说明她是个性情中人;她不乏警觉,善于自我反思,聪明伶俐。最后一句中的“亦已焉哉”的呼喊,更表现出她倔强、刚强的一面。3.《诗经》的内容很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请阅读其中的《关雎》《子衿》《月出》《汉广》《摽有梅》《山有扶苏》《女曰鸡鸣》等经典篇目,做《诗经》中有关爱情诗的拓展阅读,思考其中女性形象的特点。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屈原的情感表白,感受人物的精神人格。2.思考《渔父》(节选)中展现的处世观,探究屈原守节做法的现实意义。3.分析《氓》与《离骚》(节选)中赋比兴手法的使用,体会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理解屈原的情感表白,体会《诗经》《楚辞》中体现的抒情传统。教学过程导入《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是屈原用血泪书就的生命挽歌。让我们走进《离骚》,体会屈原的痛苦和热情。学习活动一:找“明志”之言,透视精神人格1.诵读、勾画:《离骚》中屈原遭谗去职,被逐出郢都,流落汨罗江畔,写下此篇。诵读课文,圈画出能直接表达诗人心志的句子。提示:《离骚》作为长篇政治抒情诗,其中有很多直接表白心志的句子,这些句子既是理解屈原精神的重点,也标识着诗人的抒情脉络。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理想,决不改变自己)“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遭遇挫折时的忧愁郁闷)“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不肯同流合污的决绝心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决心)“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对理想的追求更加执着、更加坚定)2.思考、探究:课文第三节中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四节中又提到“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提示:前面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加上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后面写的是诗人打算全身而退,自守高洁,不想再参加政治活动。此时的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3.结合前面所圈画出的表达诗人强烈情绪的词句,绘制情感曲线,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提示:选文开篇,诗人决心趁年岁未老,为国家除污去秽、改变法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当他的政治理想被黑暗的社会现实撞得粉碎时,“朝谇而夕替”,他免不了陷入迷惘、徘徊,陷入痛苦的反思与抉择,愤懑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诗人继续对“夕替”表现出愤愤不平。但即使遭受挫折,他仍坚信自己的主张是对的,所以发出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誓言。他以工匠的规矩、绳墨比喻法度、法规,直斥朝中那些破坏规矩、法度的谄媚之徒。他以品性刚烈、卓尔不群的鸷鸟自比,以方圆(方枘和圆凿)不合、异道难同为喻,表明了不肯与朝中奸臣同流合污的意志。他宁可委屈自己、压抑心志,承受责骂侮辱,也要固守气节、正道直行。从“悔相道之不察兮”开始,诗意转为悔悟、反思、延宕、徘徊。诗人用悔、反、回、复等词语,描写了他的犹豫,又用芰荷为衣、芙蓉为裳,强调要保持自己纯洁的本性,再次重申:即使遭遇挫折、坎坷,甚至死亡,都不能让他改变这样的追求。学习活动二:借“香草美人”,品读屈原形象1.阅读、思考:本文中出现了很多香花、香草,有什么寓意?提示:汉代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认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婚于君”。诗人用华美的香草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句,诗人用江离、秋兰、蕙纕、白芷等来比喻自己崇高、美好的德行。被贬黜后即使处在恶劣的环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岗暂且休息,依旧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2.拓展阅读与思辨。如果说《离骚》(节选)用自述身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屈原内心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执着,《渔父》则用更生动的对话形式,展现了被流放于汨罗江畔的屈原形象。渔父与屈原有以下的对话: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设计意图通过对《离骚》和《渔父》的比较阅读,增强学生的理性思考,加深对屈原的理解。小组讨论:(1)渔父和屈原各表现出怎样的处世观?提示:渔夫认为要随波逐流,屈原则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屈原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渔夫十分现实。(2)面对楚王的不信任和群小的排挤,屈原抱石沉江。你是否理解屈原自持、守节的做法?提示:不求答案统一,但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应该联系文本,讲究逻辑。对于《离骚》(节选)中屈原的反复表白,以下观点可供参考。示例1:这是一种勇敢的做法。虽然他徘徊、苦闷,但他毫不气馁。面对流言蜚语,他依然坚守正道;面对诅咒打击,他依然追求美政理想。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时,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若不想变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能走这一条路。这样的举动让人敬佩。示例2:人们常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何必固执于区区楚国,不妨另寻可以驰骋理想的天地。渔夫抛下的名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也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能在其中找到和谐共存的方式。屈原最后选择抱石沉江,是偏执的表现。学习活动三:比较《诗经》《离骚》的情感表达,探究文化传统提问:为什么《氓》的情感倾诉真实而凄婉,多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离骚》的情感表达热烈且直接,却让人有距离感呢?这背后有着怎样不同的文化传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诗经》和《楚辞》文体的资料,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点,体会现实和浪漫的不同表现。示例:创作土壤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诗经》乡土社会;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赋、比、兴《楚辞》士大夫阶层的情感抒发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表现手法的使用和情感表达,体会《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和《离骚》所开创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提示:《氓》展现的是现实主义抒情传统,描述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图景,所以容易引发读者的共情。《离骚》展现的是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抒发的是文人士子的爱国之情,往往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年新课标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8-10课6课时》听课评课记录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第2框深深浅浅话友谊听课评课记录(新人教版)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小结练习》听评课记录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口算检测试卷
-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班级工作总结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题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口算练习题一
- 云南省食用菌产品买卖合同范本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小结与复习听评课记录
- 店长聘用协议书范本
-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计算题共4165题
- 一氧化碳中毒培训
- 初二上册好的数学试卷
- 保洁服务质量与服务意识的培训
- 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
-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景观设计》课件
- 门窗安装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 动画课件教学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