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云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云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云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云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摘编自高文、黄铁军《人工智能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材料二: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文学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是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钱谷融先生也提出过“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力,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并不足以使其获得这一能力。中国古人讲:“文章憎命达。”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就算写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的价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摘编自黄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是在机器上实现模仿乃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系统,分为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B.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发最早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C.人工智能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创作的过程需要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D.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创作”,文学创作则需要进行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因此,强人工智能之路任重道远。B.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身智能潜力,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C.当下的人工智能创作只能算“模拟创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因而不具备实际的价值。D.媒体人的工作速度不可能快过人工智能,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媒。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刘慈欣的小说《诗云》中克隆诗人“李白”虽能凭借技术写成出神入化的诗歌,但始终不理解艺术的精妙之处何在。B.当代文学的写作实践中一直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人工智能的创作则对这一倾向有着强有力的冲击。C.“微软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并开设“小冰的诗”专栏,出版方称《阳光失了玻璃窗》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D.诗人衣米一说:“即便机器人写诗了,我也不会取消写诗。我的生活体验和生命记忆,机器人和上帝都不可能替我写出来。”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学校辩论社计划近日开展辩论活动,辩题为“人工智能创作会不会取代人类创作”,正方立场为“人工智能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请你结合材料,站在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要点。〖答案〗1.B2.A3.D4.首先介绍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分类,简要介绍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接着介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与优势,并说明未来的机遇大于挑战;最后阐述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5.反方立场:人工智能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①人类创作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当下人工智能再“智能”也无法具备情感与思想,因而人工智能创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②人工智能创作虽然在效率上胜过人类创作,但无法进行价值评判,只能辅助人类进行创作而不能取代。③人工智能会激发人类挖掘自身发展潜能,对人类的创作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助推人类创作。〖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材料一中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起步较晚”,可知:①其“基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而不是“基础理论研发最早”;②“中国”不是“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而是“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推断绝对。材料一说“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强调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有积极影响,但并不能据此推断“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C.因果错误。人工智能创作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但并不能说明其“不具备实际的价值”,在某些领域(如新闻传媒),人工智能创作有不小的价值。D.“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媒”于文无据。在新闻传媒工作中,人工智能的工作效率高,但材料二并没有说传媒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文学创作是主观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A.描述的情节符合材料二的观点,但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因此说服力不够强。B.表述正好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左,意在说明人工智能创作属于一种颠覆固有认知的创作形式。C.只是介绍了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创作,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D项中诗人的表述符合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分三个层次,第一段为第一层,原文“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紧接着“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概述人工智能的分类;最后详细介绍了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内容。第二段为第二层,由“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引出后文,详细介绍了中国人工智能的现状与优势;接着,“当然”一词转折,引出后文“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说明未来的机遇大于挑战。第三段为第三层,由“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说明人工智能的意义,“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智能社会。【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利用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目要求站在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要点,所以反方观点应该是:人工智能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材料二第二段,由“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可知人工智能创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第三、四、五段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该观点。材料二第六段,由“对新闻价值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可知人工智能无法进行价值评判,只能辅助人类进行创作而不能取代。材料一最后一段,由“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可知,人工智能会激发人类挖掘自身发展潜能,对人类的创作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助推人类创作。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读不尽的大运河裘山山大运河是一本很厚的书,厚到可以用上一个词——“卷帙浩繁”。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了两千五百年。我读的第一页是拱宸桥。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就住在杭州拱宸桥旁的姨妈家。桥边傍河处,有个菜市场,早上五点就开市了,那是湿漉漉的一条人河。我有时起得早,就跟姨妈去买菜。瞌睡懵懂地走到那儿,瞬间就被青菜和鱼虾的气息唤醒了。去的时候竹篮是空的,我拎;回来的时候装满了东西,姨妈拎。有时候姨妈会给我买个糯米油条解馋,热乎乎、软糯糯的,非常好吃。河面上船很多,清晨时它们停在那里不动,好像还没醒。那时候只知道拱宸桥是故乡的桥,很亲切。后来,生活又为我翻开了第二页。我们搬迁到石家庄,又住在运河边,河上也有一座桥,就叫运河桥。从江南来到华北平原,我感觉这是另一个世界,但妈妈指着运河说,这条河是和杭州连着的。我很诧异,一条河竟然这么长?我们坐火车来都坐了三天。桥头有一家副食品商店,那时候叫服务社,是我常年打酱油的地方。桥很宽,桥下却没有船。或许是因为北方水少,河道不深,已经不通航了。但河堤是我们的乐园,我们爬到树上摘槐花,摘榆钱,折下柳枝做口哨。有时候也在树下找蟋蟀,找知了蛹。河堤就是我们的百草园,我就是运河的孩子……①反反复复地走,我才对运河有了些许了解,算是读了这本书的第三页。运河上的桥,仿佛是运河之书的插图。运河上到底有多少座桥,我没去查过。我只知道在杭州段,有卖鱼桥、大关桥、江涨桥等。其中,拱宸桥名气最大。从它的名字来看,“拱”是拱手的意思,“宸”是皇上就寝的地方,以此二字表达对帝王的恭敬。它是一座三孔石桥,很高,尤其中间那一孔,高达16米,宽也有16米。显然是考虑到皇上的船大,矮了窄了都不行。拱宸桥始建于明末,几经垮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力保护,总算没再垮塌;200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固;如今它已成为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出镜率很高。不过,当我来到塘栖古镇,站在广济桥头时,不知为何,觉得广济桥更可爱。不仅仅是因为它建造的时间更久远,也不仅仅因为它是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桥,还因为,它是为老百姓修建的。据说当年这里的河面上只有一座简易桥,常有老人孩童跌落河中。明弘治二年,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这座桥。有了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塘栖人爱它,亲切地称它为塘栖的龙鼻。我站在河边眺望,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阳光下,人来人往,十分安详。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桥梁。他若看到在和平的日子里,暖暖的阳光下,百姓们络绎不绝地从桥上走过,一定会觉得这才是桥梁该有的样子。②我很高兴自己读到了大运河这本书新的一页。我以为只要一页一页读下去,总是可以读完这本大书的。但是在临平,我突然发现运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它一直在被续写,在增加新的篇章。临平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它的西面、北面是京杭大运河;中间流淌的是上塘河,即隋唐古运河;南部地表及地下,则横卧着曾经的“捍海长城”——钱塘江古海塘;如今,它的东边又开掘出了运河二通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也是唯一贯穿我国南北的水运主通道,是先人毅力、智慧与科技的集大成之作。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吨位的船只越来越多,老运河的水运设施,如航道、船闸等,已难以满足通航的需求。而由于地理位置、文物保护等,也无法对这些设施进行改善。在这种情形下,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2023年7月正式通航。这条运河二通道全长26.4公里,是从临平的土地上凿出来的,成为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握手”的又一通道。一艘艘庞大的千吨级船舶,满载着煤炭、粮食、油品、钢材、矿建材料等大宗物资顺水前行,将杭州内河的运力,直接提高了40%。③大运河之书更厚重了。我们来到这条崭新的运河边。阳光下的新运河如古运河一样碧波荡漾,宽阔而平静,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平坦的大地。然而它又是一条全新的、非同凡响的河。新运河的新,新在它的河道穿越了两条地铁、两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及其他百余条道路和管线;新在它有23座极富现代美感的跨河大桥,从而确保运河通航后不会对两岸居民造成阻隔;新在它有一座23米宽的双线船闸,足以让千吨级货轮驶过。它还新在水面上纵有千吨级货轮驶过,水面下的万条鱼儿仍在繁衍生息。为了不让噪音影响鱼儿生长,建设者们在河道两壁打了许多圆筒仓式的小孔,供鱼儿在大船通过时有个地方躲清静。说到底,新运河新在高科技,它汇集了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高科技不仅拓展了古运河的功能,更赋予了运河“生态环保”“智慧化”“数字化”等新特点。建设者们用智慧和双手,赋予了运河全新的面貌。大运河之书,一本读不尽的书。④我愿意成为它永远的读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借“卷帙浩繁”一词表达了对大运河厚重历史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成千上万创造大运河历史的劳动者的赞美。B.文章通过叙述“我”小时候生活在杭州拱宸桥旁姨妈家的童年生活,描写故乡的桥给“我”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大运河的亲切及难忘。C.文章描写作者生活在石家庄运河边的情景,以及借妈妈的口交代这河是“和杭州连着的”,都是表达对大运河贯通南北之长的赞美。D.作者和塘栖人都爱大运河上的广济桥,是因为它建造时间久远,是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桥,且是为老百姓修建的,让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的“反反复复”写出作者与大运河接触的多,而“些许”“算是”侧面突出了大运河的“厚重”B.句子②的“高兴”表现了“我”看到大运河在新时代增加新篇章——临平东边开掘了运河二通道的心情。C.句子③单独成段,但句子的语义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也照应了开头;语气凝重,表达了真挚的情感。D.句子④卒章显志,表现了大运河对“我”的吸引力,借“我”的意愿来表达对大运河的赞美。8.作者在写桥时又写到“一辈子修路架桥”的父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书。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答案〗6.C7.B8.①广济桥是明代僧人为了百姓四处募捐修建,而父亲作为铁道兵工程师也曾在战场上抢修桥梁,表达了作者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的赞美。②广济桥上人来人往、和平安宁的景象,正是父亲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所追求的,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歌颂。9.①大运河是一部厚重的书,它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卷帙浩繁。②大运河是一部奉献的书,无数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去建造它,而它也不断地哺育着两岸人们。③大运河是一部读不尽的书,时代在发展,大运河这部书也在不断增加新篇章、拥有新面貌。〖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祈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描写作者生活在石家庄运河边的情景”并不是在“表达对大运河贯通南北之长的赞美”,原文说“我很诧异,一条河竟然这么长?”是对运河之长的惊叹。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B.“我”高兴是因为看到了广济桥为百姓带来了便利,使百姓生活幸福安宁。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这座桥。有了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我站在河边眺望,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桥梁”可知,作者是站在广济桥上,想到广济桥是是明代僧人四处募捐,为老百姓修建的,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一辈子修路架桥,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建设桥梁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赞美。②结合“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阳光下,人来人往,十分安详。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桥梁”作者由广济桥上人来人往、和平安宁的景象,自然联想到一辈子修路架桥的父亲,正是父亲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架桥、修桥,菜有了百姓生活的和平安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歌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文学短评的关键词是“书”,考生应扣住“书”来表达对大运河的理解和感受。①大运河是一部厚重的书,文中说“大运河是一本很厚的书,厚到可以用上一个词——‘卷帙浩繁’”“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了两千五百年”,作者重点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见到的运河上的桥,有拱宸桥、运河桥、广济桥,又写了新运河,从古至今,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可见它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卷帙浩繁。②大运河是一部奉献的书,文中说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写铁道兵工程师的父亲,一辈子修路架桥;写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无数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去建造它,而它也不断地哺育着两岸人们。③大运河是一部读不尽的书,文中说“在临平,我突然发现运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它一直在被续写,在增加新的篇章”“大运河之书,一本读不尽的书”写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时代在发展,大运河这部书也在不断增加新篇章、拥有新面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金履祥少从学同郡王柏及何基之门,二人盖得朱熹之传者。宋将亡,遂绝意进取,屏居金华山中。尝以刘恕《外纪》记司马氏《通鉴》以前事不本于经,舛谬不可信,乃断自《尚书》,旁采子、史损益之,作《通鉴前编》。他如《论》《孟》《大学》诸经传及礼乐书,各有注疏,授其门人许谦以传。当时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靖,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仁山先生。许谦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盐既加,则酸咸顿变。子来见我三日矣,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邪?”谦闻之惕然,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妙。履祥既没,谦益肆充阐,多所自得。自谓:“吾非有大过人者,惟为学之功无间断尔。”平生制行甚严,而所以应世者,不胶于古,不流于俗,屏迹入华山,四方之士不远百里而来受业。其教人至诚谆悉,内外殚尽,独不教人以科举之文,曰:“此义利之所由分也。”不出里闾垂四十年中外名臣列其行义章凡数十上郡以遗逸应诏,有司请主文衡,皆莫能致。世称为白云先生,卒谥文懿。先是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同时休宁陈栎、婺源胡一桂,皆以讲明道学见重于时云。巙巙知经筵,日劝帝就学。帝欲宠以师礼,固辞不可。帝尝欲观画,巙巙取比干图以进。一日,帝览宋徽宗画称善,巙巙进曰:“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帝问一事谓何,对曰:“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凡为人主,贵能为君,他非所尚也。”其随事规谏,皆类此。尝谓人曰:“天下事宰相当言,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备位经筵,得言人所不敢言于天子之前,志愿足矣。”故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元纪》)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出里闾A垂四十年B中外名臣C列其行义D章凡E数十上F郡以遗逸G应诏11.下列对原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指对注的注解,又称正义,与《谏太宗十思疏》的“疏”词义不相同。B.既,指已经,与苏轼《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既”词义相同。C.受业,指跟随老师学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词义不相同。D.重,指重视、推崇,与《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负国”的“重”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履祥跟随王柏、何基学习,因对刘恕的《通鉴外纪》不满意,金履祥以《尚书》为上限,采纳多种书籍或增或删,作成《通鉴前编》一书。B.当时的舆论对何基、王柏评价较高,而金履祥亲自受何、王二人教诲,将他们的知识才华融于一身,著述颇丰,求学之人称呼他为仁山先生。C.许谦师从金履祥,听闻老师的话后,内心警觉省悟,之后完全学到金履祥学问的精妙之处,并且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却从不以此为傲。D.巙巙认为,宋徽宗有许多才能,唯独不能做好君主,因而落得个身辱国破的下场,国君最重要的是能当一个好君主,然后再重视其他的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刘恕《外纪》记司马氏《通鉴》以前事不本于经,舛谬不可信。(2)子来见我三日矣,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邪?14.巙巙心愿满足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0.BDF11.D12.A13.(1)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有很多错谬之处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2)你来见我已经三天了,却仍然跟女子一样,难道是我的学问不能使你得到感发吗?14.能够在天子面前说他人不能说、不敢说的事,对国家有所贡献。〖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他有将近四十年没有离开乡间,可是当时中外著名的大臣都罗列他的美德佳行,奏章有几十次上到皇帝跟前,郡守把他当作在野的贤才举荐给朝廷。“垂四十年”是“不出里闾”的时间状语,可在其后断开,即B处;“中外名臣”是主语,“列其行义”则是谓宾成分,句子成分完整,可在D处断开;“章凡数十上”中主语是“章”,“郡以遗逸应诏”的主语则是“郡”,两句主语不同,应在中间断开,即F处。故句子应断于BDF处。【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能力。A.正确。《谏太宗十思疏》的“疏”指的是奏章。句意:也都各有注释阐释。/上奏给太宗皇帝十条值得注意的奏疏。B.正确。句意:酱醋调料已经加进去。/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泛白。C.正确。后者指教授学业。句意:那时候四面八方的读书人,都不远百里来跟随他学习。/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D.错误。后者指程度的加重。句意:也都以讲解、通晓道学而被时人推重。/被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金履祥跟随王柏、何基学习,因对刘恕《通鉴外纪》不满意,金履祥以《尚书》为上限”说法有误,金履祥对刘恕的《通鉴外纪》不满意而自己创作的时候,并不是跟随王柏、何基学习时,且并不是“以《尚书》为上限”,而是以此为主。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本”,依据,拘泥;“舛谬”,差错,错误。(2)“犹”,犹如;“夫人”,女子;“岂”,难道;“无以感发于子”,状语后置句。【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中巙巙所说的相关语句是“天下事宰相当言,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备位经筵,得言人所不敢言于天子之前,志愿足矣”,可知他感到满足的原因主要是自己身居经筵高位,能够经常见到皇帝,并且还能够针对皇帝的不足,说他人不敢言之事以劝谏君王,有利于国家政事,为国家做出奉献。参考译文:

金履祥年轻时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两人都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隐居在金华山中。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有很多错谬之处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旁采旧史与诸子加以增删,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其他诸如《论语》《孟子》《大学》等经传文章及礼乐诸书,也都各有注释阐释,交给他的门人许谦保存流传。当时评议的人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朴像尹和靖,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那么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充实于自身。因为他住在仁山脚下,所以求学的人称他为仁山先生。许谦在金履祥门下读书,金履祥说:“读书人做学问,就像(厨师做菜时)五种味道的调和,酱醋调料一加进去,那么菜的酸咸程度各种味道就顿时有了差异。你来见我已经三天了,却仍然跟女子一样,难道是我的学问不能使你得到感发吗?”许谦听后感到非常惶恐(于是努力学习),过了几年后,尽得金履祥学问的真传。金履祥死后,许谦对他的学说加以丰富阐释,也自有许多收获。他自己说:“我并不是有过人才华的人,只不过是一直没有停止学习罢了。”他平生治学律己非常严谨,而用来应付世事时,既不拘泥于古人古理,也不流于庸俗浮滑。他隐居在金华山。那时候四面八方的读书人,都不远百里来跟随他学习。他教育弟子时,诚恳至极、详细至极,把他内在的思想学识与外在的处世方法全都教给了学生,只是不教人们怎样作应付科举考试的文章。他说:“这正是义与利的分界线啊!”他有将近四十年没有离开乡间,可是当时中外著名的大臣都罗列他的美德佳行,奏章有几十次上到皇帝跟前,郡守把他当作在野的贤才举荐给朝廷,有关官府请他去掌管评价文章取舍人才的事务,但都没能把他请出来。世人称他白云先生。他死后被谥为文懿。从前,何基、王柏、金履祥死后,他们的学术还没有十分显赫,到许谦时,才使他们的思想、学识日益显著。同时还有休宁的陈栎、婺源的胡一桂,也都以讲解、通晓道学而被时人推重。巙巙担任给顺帝讲解经书的经筵官,每天劝皇帝致力于经学。皇帝想以师礼相待,巙巙认为万万不行。皇帝想欣赏画,巙巙拿了比干图来进献给他。有一天皇帝想看宋徽宗的画,并连连说好。巙巙乘机说道:“宋徽宗多才多艺,只有一件事他不会。”皇帝问他是哪一件事。巙巙回答说:“他只是不会当君主罢了。自身受到侮辱,国家被灭亡,都是因他不会当国君导致的。国君最可贵的是会当国君,其它的事情不必去追求。”他就像这样,经常根据事情来规劝进谏皇帝。他曾经对人说:“天下大事都应当由宰相来进言,宰相不能说就由台谏来说,台谏不敢说就由经筵来说。我能够担任经筵官,可以在天子面前说人们所不敢说的事,平生志愿已经满足了。”因此在当时对于时事政治的得失,又应该匡正补救的,他从来没有沉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②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备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观锦江触景生情。②槎(chá):木筏。陶谢:指陶渊明和谢灵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如”字,突显了江水的海势,表现了江水的宽度、厚度和动态。B.颔联说自己已年老,写诗变得敷衍,面对春天的花鸟,已没有了过去的深愁。C.颈联侧面描写江水,用“水槛垂钓”“故着浮槎”等来表现锦江的水势之大。D.尾联以一“焉”字,巧作转折,融注新意,表达了诗人对陶谢思慕之情。16.诗歌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创作态度,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15.B16.①一丝不苟、勇于创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说自己平生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决心一定写出惊人的句子来。②不刻意雕琢,追求自然天成。“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诗人说自己年事已高,写诗完全是“漫与”即随意吟咏。③师法古人,步武前贤。“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渴望能与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为伴,与他们交游,向他们学习。〖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诗变得敷衍,面对春天的花鸟,已没有了过去的深愁”错,颔联说自己已年老,诗境渐熟,但随意付与,不复对花鸟而苦吟愁思。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一丝不苟、勇于创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诗人说自己平生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决心一定写出惊人的句子来。足见诗人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勇于创新,追求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②不刻意雕琢,追求自然天成。正由于杜甫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因此老年臻于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极境。所谓“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仇兆鳌评杜甫“少年刻意求工,老则诗境渐熟,但随意付与,不须对花鸟而苦吟愁思矣。”诗人也说自己年事已高,写诗完全是“漫与”即随意吟咏。③师法古人,步武前贤。“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诗人说:若得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妙手,使其述作,并同游于江海之上,岂不快哉!杜甫渴望能与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为伴,与他们交游,向他们学习。尾联思路新奇,饶有兴味,且与首联相呼应,显示出诗人对艺术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三)理解性默写(本题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猿猴以其独特性博得诗人的青睐,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如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和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运用鸟作比的方式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认为得到江河山川的帮助,视野会更加开阔,诗歌也会更有品味。“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猿猱欲度愁攀援风急天高猿啸哀(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睡眠是人生大事,②因此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③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显得尤为至关重要。④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⑤我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⑥近几年,褪黑素被都市年轻白领尤其是年轻人士推崇为“助眠神药”,⑦在多个电商平台的商品销量排行中,⑧褪黑素产品的销量位居保健品类前列。⑨研究表明,适时地给予外源性褪黑素补充可以协助调整睡眠周期,⑩特别是对由褪黑素分泌减少导致的失眠格外有效。褪黑素是人体内一种可以调节睡眠的激素,由大脑松果体制造,通过血液传递到其作用的受体。褪黑素也被称为“暗信号”,这是因为它的分泌主要在黑暗状态下进行。A,褪黑素就会在人体内发挥内源性同步节律作用,身体就逐渐进入睡眠状态。褪黑素B,因为比起其他安眠药,褪黑素虽然副作用要少,但长时间服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白天嗜睡、胃部不适、头昏脑沉等。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给出修改建议,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第句可修改为:第句可修改为:第句可修改为:〖答案〗18.A.一旦环境变暗变黑B.不适合长期服用19.第②句可修改为:因为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第③句可修改为: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或至关重要)。第⑥句可修改为:近几年,褪黑素被年轻人士尤其是都市年轻白领推崇为“助眠神药”。〖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提到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在黑暗状态下进行,后文又说身体就逐渐进入睡眠状态,可知语境强调环境变暗身体能分泌生褪黑素,故填“一旦环境变暗变黑”。第二空,后文提到比起其他安眠药,褪黑素虽然副作用要少,但长时间服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语境强调不可长期服用褪黑素,故填写“不适合长期服用”。【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强调原因,而不是强调结果,属于不合逻辑,故可修改为:因为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第③句重复累赘,“尤为”和“至关”意思一样,意思都是“非常”,可修改为: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或至关重要)。第⑥句不合逻辑,应该先说大的概念,再强调其中特别的一部分,故可修改为:近几年,褪黑素被年轻人士尤其是都市年轻白领推崇为“助眠神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①,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以‘己’为中心”,“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即每个人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他的人际关系也由亲到疏、由近到远推展开来。《红楼梦》的人物关系②,他们以自己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会关系形成一个个网络,每个网络的大小又与中心的势力密切相关。例如,贾府这座宝塔顶端的贾母位高权重,以她为中心的网络自然又大又远。看看贾母八旬之庆,拜寿者上至皇亲国戚、中央及地方长官,下至家中管事人,寿宴就摆了八天。贾府被抄后,这个网络随着中心势力的减弱而迅速缩小。这不正是差序格局在传统社会中的生动体现吗?可以说,读《乡土中国》让我们从理论层面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性;③,又让我们从感性层面加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运用互文对读法阅读这两本书,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能够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下列句子中的“看看”和“看看贾母八旬之庆”中的“看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B.你身体不舒服,今天我陪你去看看医生。C.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看看别人的做法,或许有益。D.学习一段时间后,别忘了站起来看看窗外的草坪。2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为“差序格局”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答案〗20.①来分析他们的关系②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③而对《红楼梦》的阅读21.C22.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个人为中心,依据血缘、地缘等关系不断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社会关系圈。〖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说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并且关系复杂,所以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来分析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填“来分析他们的关系”。②后文说到“他们以自己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会关系形成一个个网络,每个网络的大小又与中心的势力密切相关”,《红楼梦》的人物关系特点符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特点,可填“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③本语段是说《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的特点符合《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的特点,所以说《红楼梦》加深了我们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可填“而对《红楼梦》的阅读”。【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看看贾母八旬之庆”中的“看看”是观察的意思。A.“看看”是探视的意思;B.“看看”是拜访的意思;C.“事实”是观察的意思;D.“看看”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故选C。【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般用单句来表述,首先确立句子的主干句。由原文“《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来分析他们的关系,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知,差序格局本质上就是社会关系圈。所以句子的主干为:差序格局是社会关系圈。由原文“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即每个人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他的人际关系也由亲到疏、由近到远推展开来”可知,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中以个人为中心,并且依据的是血缘、地缘等关系,并且是可以自由伸缩的具有一定的差等次序的。所以,可概括为: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个人为中心,依据血缘、地缘等关系不断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社会关系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三国演义》材料二:“我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生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史光柱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实际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出自《三国演义》,揭示了英雄的特质,凡是成为英雄的人,都有伟大的志向,胸中蕴藏着精良计谋,都具有能够容下宇宙的胸怀,吞并天地的志气。由此可知英雄的实质:有博大的襟怀,有文韬武略,有经纶时局、运筹帷幄的本领。材料二展现了平凡和伟大的关系。材料以小草为喻,阐述平凡之中亦可孕育伟大的道理。“小草”之小可谓平凡至极,但它“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这就好似现实生活中奋斗在各行各业岗位上的诸多平凡之人,他们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勇于坚守、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凡的社会价值,书写不凡的人生华章。由此可知,考生可以从“英雄”的角度阐述其精神的实质,如理想、胸怀、才能、格局,明确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英雄;可以从平凡人的角度展现平凡人的伟大;也可以展现平凡人中的英雄。行文构思上,可以从登山渡海的豪情壮志写起,联想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人生态度,引出“平凡亦可伟大”的观点;然后列举王继才夫妇坚守海岛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放弃的感人事迹展现“平凡坚守的伟大”,再联系平凡得像一粒沙子的清洁工人和医护人员,展现“平凡中奉献的伟大”;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立意:1.平凡孕育伟大,伟大出自平凡。2.致敬英雄,礼赞奉献。3.英雄情怀,人间大爱。4.平凡英雄,不凡人生。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摘编自高文、黄铁军《人工智能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材料二: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文学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是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钱谷融先生也提出过“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力,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并不足以使其获得这一能力。中国古人讲:“文章憎命达。”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就算写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的价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摘编自黄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是在机器上实现模仿乃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系统,分为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B.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发最早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C.人工智能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创作的过程需要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D.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创作”,文学创作则需要进行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因此,强人工智能之路任重道远。B.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身智能潜力,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C.当下的人工智能创作只能算“模拟创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因而不具备实际的价值。D.媒体人的工作速度不可能快过人工智能,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媒。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刘慈欣的小说《诗云》中克隆诗人“李白”虽能凭借技术写成出神入化的诗歌,但始终不理解艺术的精妙之处何在。B.当代文学的写作实践中一直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人工智能的创作则对这一倾向有着强有力的冲击。C.“微软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并开设“小冰的诗”专栏,出版方称《阳光失了玻璃窗》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D.诗人衣米一说:“即便机器人写诗了,我也不会取消写诗。我的生活体验和生命记忆,机器人和上帝都不可能替我写出来。”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学校辩论社计划近日开展辩论活动,辩题为“人工智能创作会不会取代人类创作”,正方立场为“人工智能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请你结合材料,站在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要点。〖答案〗1.B2.A3.D4.首先介绍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分类,简要介绍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接着介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与优势,并说明未来的机遇大于挑战;最后阐述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5.反方立场:人工智能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①人类创作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当下人工智能再“智能”也无法具备情感与思想,因而人工智能创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②人工智能创作虽然在效率上胜过人类创作,但无法进行价值评判,只能辅助人类进行创作而不能取代。③人工智能会激发人类挖掘自身发展潜能,对人类的创作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助推人类创作。〖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材料一中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起步较晚”,可知:①其“基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而不是“基础理论研发最早”;②“中国”不是“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而是“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推断绝对。材料一说“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强调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有积极影响,但并不能据此推断“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C.因果错误。人工智能创作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但并不能说明其“不具备实际的价值”,在某些领域(如新闻传媒),人工智能创作有不小的价值。D.“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媒”于文无据。在新闻传媒工作中,人工智能的工作效率高,但材料二并没有说传媒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文学创作是主观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A.描述的情节符合材料二的观点,但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因此说服力不够强。B.表述正好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左,意在说明人工智能创作属于一种颠覆固有认知的创作形式。C.只是介绍了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创作,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D项中诗人的表述符合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分三个层次,第一段为第一层,原文“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紧接着“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概述人工智能的分类;最后详细介绍了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内容。第二段为第二层,由“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引出后文,详细介绍了中国人工智能的现状与优势;接着,“当然”一词转折,引出后文“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说明未来的机遇大于挑战。第三段为第三层,由“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说明人工智能的意义,“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智能社会。【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利用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目要求站在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要点,所以反方观点应该是:人工智能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材料二第二段,由“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可知人工智能创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第三、四、五段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该观点。材料二第六段,由“对新闻价值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可知人工智能无法进行价值评判,只能辅助人类进行创作而不能取代。材料一最后一段,由“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可知,人工智能会激发人类挖掘自身发展潜能,对人类的创作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助推人类创作。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读不尽的大运河裘山山大运河是一本很厚的书,厚到可以用上一个词——“卷帙浩繁”。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了两千五百年。我读的第一页是拱宸桥。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就住在杭州拱宸桥旁的姨妈家。桥边傍河处,有个菜市场,早上五点就开市了,那是湿漉漉的一条人河。我有时起得早,就跟姨妈去买菜。瞌睡懵懂地走到那儿,瞬间就被青菜和鱼虾的气息唤醒了。去的时候竹篮是空的,我拎;回来的时候装满了东西,姨妈拎。有时候姨妈会给我买个糯米油条解馋,热乎乎、软糯糯的,非常好吃。河面上船很多,清晨时它们停在那里不动,好像还没醒。那时候只知道拱宸桥是故乡的桥,很亲切。后来,生活又为我翻开了第二页。我们搬迁到石家庄,又住在运河边,河上也有一座桥,就叫运河桥。从江南来到华北平原,我感觉这是另一个世界,但妈妈指着运河说,这条河是和杭州连着的。我很诧异,一条河竟然这么长?我们坐火车来都坐了三天。桥头有一家副食品商店,那时候叫服务社,是我常年打酱油的地方。桥很宽,桥下却没有船。或许是因为北方水少,河道不深,已经不通航了。但河堤是我们的乐园,我们爬到树上摘槐花,摘榆钱,折下柳枝做口哨。有时候也在树下找蟋蟀,找知了蛹。河堤就是我们的百草园,我就是运河的孩子……①反反复复地走,我才对运河有了些许了解,算是读了这本书的第三页。运河上的桥,仿佛是运河之书的插图。运河上到底有多少座桥,我没去查过。我只知道在杭州段,有卖鱼桥、大关桥、江涨桥等。其中,拱宸桥名气最大。从它的名字来看,“拱”是拱手的意思,“宸”是皇上就寝的地方,以此二字表达对帝王的恭敬。它是一座三孔石桥,很高,尤其中间那一孔,高达16米,宽也有16米。显然是考虑到皇上的船大,矮了窄了都不行。拱宸桥始建于明末,几经垮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力保护,总算没再垮塌;200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固;如今它已成为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出镜率很高。不过,当我来到塘栖古镇,站在广济桥头时,不知为何,觉得广济桥更可爱。不仅仅是因为它建造的时间更久远,也不仅仅因为它是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桥,还因为,它是为老百姓修建的。据说当年这里的河面上只有一座简易桥,常有老人孩童跌落河中。明弘治二年,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这座桥。有了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塘栖人爱它,亲切地称它为塘栖的龙鼻。我站在河边眺望,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阳光下,人来人往,十分安详。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桥梁。他若看到在和平的日子里,暖暖的阳光下,百姓们络绎不绝地从桥上走过,一定会觉得这才是桥梁该有的样子。②我很高兴自己读到了大运河这本书新的一页。我以为只要一页一页读下去,总是可以读完这本大书的。但是在临平,我突然发现运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它一直在被续写,在增加新的篇章。临平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它的西面、北面是京杭大运河;中间流淌的是上塘河,即隋唐古运河;南部地表及地下,则横卧着曾经的“捍海长城”——钱塘江古海塘;如今,它的东边又开掘出了运河二通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也是唯一贯穿我国南北的水运主通道,是先人毅力、智慧与科技的集大成之作。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吨位的船只越来越多,老运河的水运设施,如航道、船闸等,已难以满足通航的需求。而由于地理位置、文物保护等,也无法对这些设施进行改善。在这种情形下,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2023年7月正式通航。这条运河二通道全长26.4公里,是从临平的土地上凿出来的,成为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握手”的又一通道。一艘艘庞大的千吨级船舶,满载着煤炭、粮食、油品、钢材、矿建材料等大宗物资顺水前行,将杭州内河的运力,直接提高了40%。③大运河之书更厚重了。我们来到这条崭新的运河边。阳光下的新运河如古运河一样碧波荡漾,宽阔而平静,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平坦的大地。然而它又是一条全新的、非同凡响的河。新运河的新,新在它的河道穿越了两条地铁、两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及其他百余条道路和管线;新在它有23座极富现代美感的跨河大桥,从而确保运河通航后不会对两岸居民造成阻隔;新在它有一座23米宽的双线船闸,足以让千吨级货轮驶过。它还新在水面上纵有千吨级货轮驶过,水面下的万条鱼儿仍在繁衍生息。为了不让噪音影响鱼儿生长,建设者们在河道两壁打了许多圆筒仓式的小孔,供鱼儿在大船通过时有个地方躲清静。说到底,新运河新在高科技,它汇集了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高科技不仅拓展了古运河的功能,更赋予了运河“生态环保”“智慧化”“数字化”等新特点。建设者们用智慧和双手,赋予了运河全新的面貌。大运河之书,一本读不尽的书。④我愿意成为它永远的读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借“卷帙浩繁”一词表达了对大运河厚重历史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成千上万创造大运河历史的劳动者的赞美。B.文章通过叙述“我”小时候生活在杭州拱宸桥旁姨妈家的童年生活,描写故乡的桥给“我”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大运河的亲切及难忘。C.文章描写作者生活在石家庄运河边的情景,以及借妈妈的口交代这河是“和杭州连着的”,都是表达对大运河贯通南北之长的赞美。D.作者和塘栖人都爱大运河上的广济桥,是因为它建造时间久远,是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桥,且是为老百姓修建的,让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的“反反复复”写出作者与大运河接触的多,而“些许”“算是”侧面突出了大运河的“厚重”B.句子②的“高兴”表现了“我”看到大运河在新时代增加新篇章——临平东边开掘了运河二通道的心情。C.句子③单独成段,但句子的语义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也照应了开头;语气凝重,表达了真挚的情感。D.句子④卒章显志,表现了大运河对“我”的吸引力,借“我”的意愿来表达对大运河的赞美。8.作者在写桥时又写到“一辈子修路架桥”的父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书。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答案〗6.C7.B8.①广济桥是明代僧人为了百姓四处募捐修建,而父亲作为铁道兵工程师也曾在战场上抢修桥梁,表达了作者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的赞美。②广济桥上人来人往、和平安宁的景象,正是父亲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所追求的,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歌颂。9.①大运河是一部厚重的书,它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卷帙浩繁。②大运河是一部奉献的书,无数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去建造它,而它也不断地哺育着两岸人们。③大运河是一部读不尽的书,时代在发展,大运河这部书也在不断增加新篇章、拥有新面貌。〖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祈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描写作者生活在石家庄运河边的情景”并不是在“表达对大运河贯通南北之长的赞美”,原文说“我很诧异,一条河竟然这么长?”是对运河之长的惊叹。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B.“我”高兴是因为看到了广济桥为百姓带来了便利,使百姓生活幸福安宁。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这座桥。有了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我站在河边眺望,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桥梁”可知,作者是站在广济桥上,想到广济桥是是明代僧人四处募捐,为老百姓修建的,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一辈子修路架桥,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建设桥梁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赞美。②结合“广济桥果然高峻挺拔。阳光下,人来人往,十分安详。忽然就想到了父亲”“父亲是铁道兵工程师,一辈子修路架桥,也曾和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桥梁”作者由广济桥上人来人往、和平安宁的景象,自然联想到一辈子修路架桥的父亲,正是父亲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架桥、修桥,菜有了百姓生活的和平安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歌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文学短评的关键词是“书”,考生应扣住“书”来表达对大运河的理解和感受。①大运河是一部厚重的书,文中说“大运河是一本很厚的书,厚到可以用上一个词——‘卷帙浩繁’”“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了两千五百年”,作者重点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见到的运河上的桥,有拱宸桥、运河桥、广济桥,又写了新运河,从古至今,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可见它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卷帙浩繁。②大运河是一部奉献的书,文中说一位叫陈守清的僧人,四处募捐,历时九年建成广济桥,塘栖百姓不再受过河的困扰;写铁道兵工程师的父亲,一辈子修路架桥;写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无数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去建造它,而它也不断地哺育着两岸人们。③大运河是一部读不尽的书,文中说“在临平,我突然发现运河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它一直在被续写,在增加新的篇章”“大运河之书,一本读不尽的书”写建设者们勇于挑战,于2017年起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时代在发展,大运河这部书也在不断增加新篇章、拥有新面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金履祥少从学同郡王柏及何基之门,二人盖得朱熹之传者。宋将亡,遂绝意进取,屏居金华山中。尝以刘恕《外纪》记司马氏《通鉴》以前事不本于经,舛谬不可信,乃断自《尚书》,旁采子、史损益之,作《通鉴前编》。他如《论》《孟》《大学》诸经传及礼乐书,各有注疏,授其门人许谦以传。当时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靖,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仁山先生。许谦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盐既加,则酸咸顿变。子来见我三日矣,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邪?”谦闻之惕然,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妙。履祥既没,谦益肆充阐,多所自得。自谓:“吾非有大过人者,惟为学之功无间断尔。”平生制行甚严,而所以应世者,不胶于古,不流于俗,屏迹入华山,四方之士不远百里而来受业。其教人至诚谆悉,内外殚尽,独不教人以科举之文,曰:“此义利之所由分也。”不出里闾垂四十年中外名臣列其行义章凡数十上郡以遗逸应诏,有司请主文衡,皆莫能致。世称为白云先生,卒谥文懿。先是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同时休宁陈栎、婺源胡一桂,皆以讲明道学见重于时云。巙巙知经筵,日劝帝就学。帝欲宠以师礼,固辞不可。帝尝欲观画,巙巙取比干图以进。一日,帝览宋徽宗画称善,巙巙进曰:“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帝问一事谓何,对曰:“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凡为人主,贵能为君,他非所尚也。”其随事规谏,皆类此。尝谓人曰:“天下事宰相当言,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备位经筵,得言人所不敢言于天子之前,志愿足矣。”故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元纪》)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出里闾A垂四十年B中外名臣C列其行义D章凡E数十上F郡以遗逸G应诏11.下列对原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指对注的注解,又称正义,与《谏太宗十思疏》的“疏”词义不相同。B.既,指已经,与苏轼《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既”词义相同。C.受业,指跟随老师学习,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词义不相同。D.重,指重视、推崇,与《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负国”的“重”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履祥跟随王柏、何基学习,因对刘恕的《通鉴外纪》不满意,金履祥以《尚书》为上限,采纳多种书籍或增或删,作成《通鉴前编》一书。B.当时的舆论对何基、王柏评价较高,而金履祥亲自受何、王二人教诲,将他们的知识才华融于一身,著述颇丰,求学之人称呼他为仁山先生。C.许谦师从金履祥,听闻老师的话后,内心警觉省悟,之后完全学到金履祥学问的精妙之处,并且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却从不以此为傲。D.巙巙认为,宋徽宗有许多才能,唯独不能做好君主,因而落得个身辱国破的下场,国君最重要的是能当一个好君主,然后再重视其他的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刘恕《外纪》记司马氏《通鉴》以前事不本于经,舛谬不可信。(2)子来见我三日矣,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邪?14.巙巙心愿满足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0.BDF11.D12.A13.(1)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有很多错谬之处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2)你来见我已经三天了,却仍然跟女子一样,难道是我的学问不能使你得到感发吗?14.能够在天子面前说他人不能说、不敢说的事,对国家有所贡献。〖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他有将近四十年没有离开乡间,可是当时中外著名的大臣都罗列他的美德佳行,奏章有几十次上到皇帝跟前,郡守把他当作在野的贤才举荐给朝廷。“垂四十年”是“不出里闾”的时间状语,可在其后断开,即B处;“中外名臣”是主语,“列其行义”则是谓宾成分,句子成分完整,可在D处断开;“章凡数十上”中主语是“章”,“郡以遗逸应诏”的主语则是“郡”,两句主语不同,应在中间断开,即F处。故句子应断于BDF处。【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能力。A.正确。《谏太宗十思疏》的“疏”指的是奏章。句意:也都各有注释阐释。/上奏给太宗皇帝十条值得注意的奏疏。B.正确。句意:酱醋调料已经加进去。/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泛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