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选择性必修中册 伶官传序(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选择性必修中册 伶官传序(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选择性必修中册 伶官传序(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选择性必修中册 伶官传序(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选择性必修中册 伶官传序(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伶官传序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注:①仇雠:仇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C.泣下沾襟泣:哭泣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追究根本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以膏斯民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既得其尸于井D.及凯旋而纳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下列四句加点的词,与“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择善而从之 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C.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文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B.序: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写的一篇短序。C.《书》:即《尚书》,又称《书经》,是儒家五经之一。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B.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答案】1.C2.A3.A4.D5.D6.C7.(1)士大夫们又大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以附和世俗之见讨好众人为美德。(2)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3)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泣下沾襟”是说“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泣:眼泪。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是说“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是说“盘庚迁都,表示怨恨的都是老百姓啊”。两句中的“之”的作用都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是说“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以”:介词,把,拿。“以膏斯民”是说“来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以”:目的连词,来。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是说“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其”: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一定”。“既得其尸于井”是说“从井中打捞上他的尸体以后”,“其”:代词,他的。D.“及凯旋而纳之”是说“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是说“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函梁君臣之首”是说“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函”是名词动用,用木匣装。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是说“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虹”是名词动用,出现彩虹。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畏惧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正”是使动用法,使……端正。C.“择善而从之”是说“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是说“国内虚弱对外与各国诸侯结仇”,“外”是名词作状语,对外。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故方其盛也”,是说“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是后面句子“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状语,可以排除A项;“举天下豪杰”是说“普天下的豪杰”,“举天下”修饰“豪杰”,构成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和C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说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错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C.“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句子采用反问句的形式,应该表示否定,所以“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一说不准确,应为“否定”了“得天下难失天下易”的说法。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以……为……”应理解为“把……作为”;“阴恤”应理解为“关心”;“同俗”应理解为“附和世俗之见”;“自媚于众”应理解为“讨好众人”。第二句中,“原”是名词动用,应理解为“推究”;“所以”应理解为“……的原因”。第三句中,“祸患常积于忽微”是状语后置句;“忽微”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应理解为“微小的事情”;“困于所溺”是被动句;“智勇”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应理解为“聪明勇敢的人”。【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于是作《伶官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序》)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B.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子C.忧劳可以兴国兴:使……兴盛D.举天下之豪杰举:全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意气之盛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莫能与之争C.及凯旋而纳之而皆背晋以归梁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伶官传序”的“序”属于书序,和“跋”一样,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B.《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也属纪传体,记载了梁、唐、晋、汉、周五代史实。C.“太庙”是指皇帝的宗庙,与“一夫作乱而七庙隳”的“七庙”意思一样。D.“少牢”是指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太牢”是指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B.作者认为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C.庄宗把箭“藏之于庙”,用兵时则“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D.作者认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答案】8.B9.D10.A11.B12.(1)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才智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函: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的能力。A.副词,一定;代词,他。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他。C.连词,表顺承,就;表转折,然而。D.都是介词,用。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序’……和‘跋’一样,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错误,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B.“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错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作者认为国家兴衰与天命有关,只不过也与人事有关。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岂:难道;抑:或者;本:推究;皆:都是。(2)忽微:细微的事情;智勇:有才智勇气的人;困于所溺:被动句,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岂独:难道只是。【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参考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乙)庄宗好俳优,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仇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B.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C.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D.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人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下文的“太庙”也同此意。B.牢,祭祀用的牲畜。用一猪一羊为“少牢”,牛、羊、马三牲全备为“太牢”。C.伶人,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伶官,是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D.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15.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讽谏后唐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B.第三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C.本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D.本文叙事议论波澜起伏,对唐庄宗的扬和抑的对比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者所要宣扬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16.简要分析甲乙两文表达的异同。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答案】13.B14.B15.A16.同:乙文与甲文立足点是一致的,都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在于人事。异:甲文是史论文,议论性强,逻辑严密;乙文是史传文,故事性强,史学味浓。17.(1)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与梁在胡柳打了一仗,他的一个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汴州,周匝拜于马前,唐庄宗得到他非常喜欢,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为……所”是固定结构,表被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入汴”的主语承上文是庄宗,与“灭梁”构成连动短语,“周匝”是人名,应作下一句的主语,故“周匝”前断开,排除C。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牛、羊、马三牲全备”错,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讽谏后唐统治者”错,本文借古喻今,欧阳修是宋代人,是为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特点并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甲乙两文表达的异同,从相同的角度看,甲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国家兴盛与衰亡都是由于人事的道理。乙文“庄宗好俳优,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也指出庄宗失败的原因在于人事。可见,两文立足点是一致的。从不同的角度看,甲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扬后抑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乙文以叙事为主,主要叙述庄宗宠幸伶人之事,重点记叙宠幸伶人周匝的事件,文章故事性强,史学味浓,是典型的史传文。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愿,希望;矜悯,怜悯;听,准许、成全;庶,或许;卒,终。(2)关键词: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国家;故事,旧例、先例。参考译文:【甲】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