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TOC\o"1-2"\h\u25076第1章引言 4144501.1目的与范围 4314891.1.1目的 4190511.1.2范围 470021.2参考文献 47608第2章环境管理体系框架 5243382.1ISO14001标准简介 525192.2环境管理体系要素 593422.2.1环境方针 534122.2.2策划 5192952.2.3实施与运行 5324582.2.4检查 6221012.2.5改进 628162.3PDCA循环 618702第3章组织与责任 643253.1组织结构 6124943.1.1管理层 6129193.1.2实施部门 7292463.1.3支持部门 7270983.2职责与权限 737453.2.1管理层职责 7113053.2.2实施部门职责 7255783.2.3支持部门职责 7122303.3内部沟通 7179913.3.1沟通渠道 7230923.3.2沟通内容 818083.3.3沟通频率 8147863.3.4沟通记录 823625第4章环境政策与目标 8208804.1环境政策 8299714.1.1本组织致力于持续改进环境保护工作,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8293644.1.2制定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以降低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 8109424.1.3加强环境意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8295774.1.4与社会团体、合作伙伴等各方共同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8315834.1.5公开透明地披露环境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8241724.2环境目标 887194.2.1减少污染物排放,保证排放浓度和总量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 8152194.2.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 85874.2.3提高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 8299324.2.4优化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817904.2.5提高环保设施运行效率,保证污染物处理设施稳定运行。 852734.3环境指标 8233634.3.1污染物排放指标:制定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和总量控制指标。 8184384.3.2能源消耗指标:制定能源消耗的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 8209674.3.3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指标:制定废物产生量、处理量和资源化利用率的控制指标。 8195744.3.4环保设施运行指标:制定环保设施运行效率、故障率和维护保养周期的控制指标。 9148864.3.5环境管理指标:制定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内审、管理评审等。 9100294.3.6员工环境意识指标:制定员工环境意识培训覆盖率、培训效果评价等指标。 94933第5章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 9299925.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9240455.1.1识别范围与方法 9137015.1.2识别内容 93755.2环境风险评价 9194895.2.1评价方法 9114065.2.2评价内容 997885.3法规与要求 1050615.3.1法律法规 10310085.3.2标准与要求 10179515.3.3监管要求 104893第6章环境管理计划 10201266.1管理计划制定 10146876.1.1确定环境管理目标 10213116.1.2制定环境管理措施 1085466.1.3环境管理计划文件化 1095076.2管理计划实施 10192146.2.1组织培训与宣传 1047866.2.2落实环境管理措施 11268266.2.3定期检查与评估 1150986.3管理计划监控与改进 11115216.3.1监控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 11272116.3.2数据收集与分析 11207166.3.3持续改进 11227796.3.4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 1117026.3.5环境管理计划更新 1132527第7章实施与运行 11227317.1资源配置 11279357.1.1保证环境管理体系(EMS)建设所需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包括但不限于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 11195137.1.2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1162957.1.3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用于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运行及持续改进。 11319147.1.4配置适宜的设备、设施和技术,以满足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需求。 1287957.2培训与意识 12294997.2.1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培训,保证他们了解EMS的要求、职责和程序。 12214307.2.2培训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EMS文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12118107.2.3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时间、内容、人员等信息。 1229997.2.4提高员工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环境管理活动。 12192327.3运行控制 12267167.3.1制定并实施各项环境管理程序,保证EMS的有效运行。 1247217.3.2识别和评估可能导致环境影响的活动、过程和资源消耗,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1246757.3.3定期检查和监测环境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保证其符合EMS要求。 12200407.3.4对不符合项进行纠正和预防,以减少环境影响。 1217227.4应急准备与响应 12315097.4.1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和紧急情况。 12233887.4.2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和应急响应程序。 12325607.4.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1240077.4.4建立应急资源保障体系,保证应急物资、设备、人员等资源的充足和有效。 12196107.4.5在发生环境、事件和紧急情况时,按照应急预案迅速、有效地进行响应和处理。 1225644第8章监测、测量、分析与评价 1297068.1监测与测量 12113318.1.1制定监测计划 12183528.1.2监测实施 12303208.1.3测量设备管理 124588.2数据收集与分析 1322668.2.1数据收集 13267528.2.2数据整理与分析 13231668.3内部审核 13172518.3.1制定内审计划 13140918.3.2实施内审 13205448.3.3整改措施 13272708.4管理评审 13252658.4.1管理评审准备 13315298.4.2管理评审实施 13279098.4.3管理评审输出 1427416第9章持续改进 1496249.1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1422739.1.1不符合项识别 14214659.1.2不符合项处理 14196869.1.3纠正措施 14272779.2预防措施 14294699.2.1风险识别 142709.2.2风险预防 14153089.3持续改进 1529649.3.1改进目标 15212899.3.2改进措施 1529394第10章文件与记录 15794910.1文件控制 152801010.1.1文件分类与编号 152741210.1.2文件编写与审批 152099510.1.3文件分发与保管 152838410.1.4文件变更与更新 15384310.2记录管理 161826610.2.1记录种类与格式 16749210.2.2记录填写与保存 1681110.2.3记录检索与使用 161157510.3记录保留与销毁 16915110.3.1记录保留期限 16264010.3.2记录存储与保管 161627010.3.3记录销毁 162015210.3.4记录销毁记录 16第1章引言1.1目的与范围本章作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的引言部分,旨在明确本指导书的目的、适用范围以及重要作用。本指导书旨在为组织提供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构建与运行的指导原则,帮助组织有效识别、管理和降低环境风险,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1.1.1目的(1)为组织提供环境管理体系构建与运行的框架和步骤。(2)指导组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目标及计划。(3)帮助组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4)保证组织遵守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升企业形象。1.1.2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各类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部门等,在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参考使用。1.2参考文献[1]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2]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3]环境保护部《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指南》。[4]环境保护部《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指导手册》。[5]其他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第2章环境管理体系框架2.1ISO14001标准简介ISO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旨在帮助组织提高其环境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标准于1996年首次发布,经过多次修订,现已成为全球广泛认可和采用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标准强调组织应采取预防措施,以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并持续改进环境绩效。2.2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环境管理体系包含以下七个核心要素:2.2.1环境方针环境方针是组织对其环境责任的承诺,应涵盖持续改进、遵守法律法规、预防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环境方针应传达到所有员工,并为制定和评审环境目标提供指导。2.2.2策划策划环节包括环境目标、环境管理方案和环境管理体系范围的确定。组织应识别相关法律法规、重要环境因素和风险,为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依据。2.2.3实施与运行本环节涉及以下方面:(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员工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和权限,保证资源投入。(2)培训、意识和能力:提高员工环境意识,培训员工掌握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3)信息交流: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4)文件控制: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文件的编制、审批、发布和修订。(5)运行控制:制定和实施运行控制措施,降低重要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6)应急准备和响应:建立应急准备和响应机制,应对潜在的环境。2.2.4检查检查环节包括以下方面:(1)监控和测量:对环境绩效、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进行监控和测量。(2)合规性评价:定期进行合规性评价,保证组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3)内部审核:定期进行内部审核,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4)管理评审: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保证其持续适宜、充分和有效。2.2.5改进改进环节包括以下方面:(1)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针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为预防潜在不符合项,采取预防措施。(2)持续改进:通过数据分析、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手段,不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2.3PDCA循环环境管理体系遵循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旨在实现持续改进。组织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计划(Plan):制定环境方针、目标、管理方案等。(2)执行(Do):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包括资源提供、培训、运行控制等。(3)检查(Check):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手段,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4)改进(Act):针对不符合项和潜在风险,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第3章组织与责任3.1组织结构本章节旨在明确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组织架构,保证各环节有效协同,高效运作。3.1.1管理层成立环境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项目的策划、实施、监督和评审。领导小组由公司高层领导担任,保证项目资源的充分保障。3.1.2实施部门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实施部门,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包括体系文件的编制、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体系运行及改进等。3.1.3支持部门各相关部门提供必要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保证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3.2职责与权限本节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职责与权限,保证工作落实到位。3.2.1管理层职责(1)制定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针;(2)提供项目所需资源,保证工作顺利进行;(3)监督项目进度,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4)组织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3.2.2实施部门职责(1)编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包括政策、程序、指南等;(2)组织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制定环境保护措施;(3)组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定期检查并改进;(4)组织内部审核和纠正措施的实施。3.2.3支持部门职责(1)提供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2)协助实施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专业支持;(3)参与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内部审核和改进活动。3.3内部沟通为保证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内部沟通。3.3.1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包括但不限于会议、报告、公告、邮件等形式,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3.3.2沟通内容沟通内容应包括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政策、目标、进度、问题及改进措施等,保证各部门和员工了解项目状况。3.3.3沟通频率根据项目进度和实际需要,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沟通和协调。对于重大问题和紧急事项,应立即进行沟通,保证问题得到及时解决。3.3.4沟通记录对沟通内容进行记录,以便追溯和分析。沟通记录应归档保存,以备后续参考。第4章环境政策与目标4.1环境政策4.1.1本组织致力于持续改进环境保护工作,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4.1.2制定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以降低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4.1.3加强环境意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4.1.4与社会团体、合作伙伴等各方共同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共同应对环境挑战。4.1.5公开透明地披露环境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4.2环境目标4.2.1减少污染物排放,保证排放浓度和总量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4.2.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4.2.3提高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4.2.4优化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4.2.5提高环保设施运行效率,保证污染物处理设施稳定运行。4.3环境指标4.3.1污染物排放指标:制定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和总量控制指标。4.3.2能源消耗指标:制定能源消耗的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4.3.3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指标:制定废物产生量、处理量和资源化利用率的控制指标。4.3.4环保设施运行指标:制定环保设施运行效率、故障率和维护保养周期的控制指标。4.3.5环境管理指标:制定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内审、管理评审等。4.3.6员工环境意识指标:制定员工环境意识培训覆盖率、培训效果评价等指标。第5章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5.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5.1.1识别范围与方法在本章节中,我们将对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识别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内部的生产、运营、管理等活动,以及组织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识别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资料查阅、专家咨询等。5.1.2识别内容(1)大气污染因素:排放的废气、粉尘、恶臭等;(2)水污染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液、固体废物等;(3)土壤污染因素:固体废物、化学品泄漏等;(4)噪声与振动因素: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等产生的噪声和振动;(5)生物多样性因素:生物栖息地破坏、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等;(6)气候变化因素: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等;(7)其他因素:如电磁辐射、光污染等。5.2环境风险评价5.2.1评价方法环境风险评价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等环节。5.2.2评价内容(1)风险识别:识别可能导致环境的潜在因素;(2)风险预测:分析潜在风险因素可能引发的环境及其影响范围;(3)风险评价:评估环境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4)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降低环境风险。5.3法规与要求5.3.1法律法规组织在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5.3.2标准与要求组织应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内部环境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关注国内外环境管理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5.3.3监管要求组织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主动上报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第6章环境管理计划6.1管理计划制定6.1.1确定环境管理目标根据组织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制定具体、可量化、可实现的环境管理目标,包括但不限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废物减量、生态保护等方面。6.1.2制定环境管理措施针对环境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包括组织机构、人员职责、资源配置、运行控制、应急预案等方面。6.1.3环境管理计划文件化将环境管理目标、措施、责任部门等内容进行文件化,形成环境管理计划文件,以便于实施、监控和改进。6.2管理计划实施6.2.1组织培训与宣传对组织内部员工进行环境管理计划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保证环境管理计划的有效实施。6.2.2落实环境管理措施按照环境管理计划,各部门应严格执行环境管理措施,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6.2.3定期检查与评估定期对环境管理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觉问题及时整改,保证环境管理计划的有效运行。6.3管理计划监控与改进6.3.1监控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建立监控机制,对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和监控,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6.3.2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环境管理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改进环境管理计划提供依据。6.3.3持续改进根据监控和分析结果,对环境管理计划进行持续改进,优化管理措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6.3.4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评估环境管理计划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措施。6.3.5环境管理计划更新根据监控、改进和审核的结果,及时更新环境管理计划,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持续符合法律法规和组织发展需求。第7章实施与运行7.1资源配置7.1.1保证环境管理体系(EMS)建设所需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包括但不限于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7.1.2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的职责与权限。7.1.3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用于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运行及持续改进。7.1.4配置适宜的设备、设施和技术,以满足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需求。7.2培训与意识7.2.1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培训,保证他们了解EMS的要求、职责和程序。7.2.2培训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EMS文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等。7.2.3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时间、内容、人员等信息。7.2.4提高员工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环境管理活动。7.3运行控制7.3.1制定并实施各项环境管理程序,保证EMS的有效运行。7.3.2识别和评估可能导致环境影响的活动、过程和资源消耗,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7.3.3定期检查和监测环境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保证其符合EMS要求。7.3.4对不符合项进行纠正和预防,以减少环境影响。7.4应急准备与响应7.4.1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和紧急情况。7.4.2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和应急响应程序。7.4.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7.4.4建立应急资源保障体系,保证应急物资、设备、人员等资源的充足和有效。7.4.5在发生环境、事件和紧急情况时,按照应急预案迅速、有效地进行响应和处理。第8章监测、测量、分析与评价8.1监测与测量8.1.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组织应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对象、监测参数、监测频次、监测方法以及所需的监测设备。8.1.2监测实施按照监测计划,组织应实施环境监测活动,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8.1.3测量设备管理组织应对测量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包括设备的选择、校准、维护和维修,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8.2数据收集与分析8.2.1数据收集组织应保证收集到与环境影响相关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2)环境目标、指标和计划;(3)资源消耗;(4)废物产生及处理;(5)环境和突发事件。8.2.2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了解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8.3内部审核8.3.1制定内审计划组织应制定内部审核计划,明确审核范围、审核准则、审核人员及审核时间。8.3.2实施内审按照内审计划,组织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评估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8.3.3整改措施针对内审发觉的问题,组织应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验证。8.4管理评审8.4.1管理评审准备组织应收集与环境保护目标、政策、计划和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相关的信息,为管理评审提供依据。8.4.2管理评审实施最高管理者应组织管理评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8.4.3管理评审输出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改进措施、环境目标调整、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决策和指令。第9章持续改进9.1不符合与纠正措施9.1.1不符合项识别在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建立不符合项识别机制,对不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活动、行为或状态进行及时识别和记录。9.1.2不符合项处理对识别出的不符合项,应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不符合项造成环境损害;(2)分析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3)实施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其有效性;(4)记录不符合项及处理过程,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9.1.3纠正措施针对不符合项,制定并实施以下纠正措施:(1)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2)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3)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不符合项的预防;(4)及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