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宋史》(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宋史》(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宋史》(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宋史》(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人物传记类《宋史》(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史》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方平,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初,王拱辰议榷河北盐,方平见曰:“河北再榷盐(注),何也?”帝曰:“始立法耳。”方平曰:“昔周世宗以盐课均之税中,今两税盐钱是也。岂非再榷乎?”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以报上恩。事具《食货志》。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方平既条对,又独上数千言,大略以为:“祥符以来,务为姑息,渐失祖宗之旧。取士、任子之法坏,命将养兵,皆非旧律。大商豪民乘隙射利,而茶盐香矾之法乱。此治忽盛衰之本,不可以不急。”帝览对甚悦。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其见称重如此。安石行新法,方平陛辞,极论其害,曰:“民犹水也,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兵犹火也,弗戢必自焚。若新法卒行,必有覆舟、自焚之祸。”帝怃然。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带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谥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注)榷盐:又称“榷盐制”“榷盐法”。原指汉武帝时所实行的政府垄断食盐产销制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B.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C.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日/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D.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属于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C.赠,赠官,古代朝廷在功臣死后为其追封官职。另外,古代对有功之臣已去世的父母及妻子等授封荣典,也叫封赠。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如“卫灵公”为美谥,“周幽王”为恶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方平颖悟绝伦,文章典雅。他读书基本上过目不忘,受到宋绶、蔡齐等的颂扬;起草的诏书被皇帝批复有三代圣贤的风范。B.张方平政治敏锐,心怀百姓。针对王拱辰的专营河北盐务的主张,张方平针锋相对,指出其做法实为两次专营。C.张方平耿直敢言,言辞犀利。宋神宗就丰裕财利、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他上书指出当时朝廷,社会存在的问题。D.张方平不惧权贵,坚持本色。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用“民犹水也”与“兵犹火也”两个例子极力陈述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的弊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以报上恩。(2)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答案】1.A2.D3.C4.(1)皇帝(这才)吃惊地意识到(这件事),张方平请皇帝直接降发亲笔诏书加以废除。河朔父老乡亲在澶州迎见礼拜,来报答皇帝的恩德。(2)晚年时,张方平得到神宗知遇。王安石正当权,他超绝清高毫不屈服,因此一时间威望很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张方平充满正气节操,年老退休后,评论时事更加深切,对于用兵、兴起狱讼,尤其反复陈述。并且说:“我将死去,在地下见到先帝,有用来假托的理由了。”“尤”意为“尤其”,修饰“反覆言之”,意思是“尤其反复陈述”,应在“尤”前断开,故排除BC两项;“地下”作“见先帝”的地点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有以藉口矣”承前省略主语“臣”,“有以”前应断开,故排除D项。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能力。D.“如‘卫灵公’为美谥”说法错误,“卫灵公”为恶谥。《逸周书•谥法解》记载“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蚤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由此来看,“灵”和“幽”一般属于恶谥。还可联系《出师表》中“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进行判断。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多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C.“宋神宗就丰裕财利、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说法错误,原文中先说“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之后又说“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可见“就丰裕财利、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的并不是宋神宗。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关键词“惊悟”,吃惊地意识到;“直降”,直接降发;“罢”,废除;“迎拜于澶州”,状语后置,即“于澶州迎拜”;以,目的连词,来。(2)关键词“知”,知遇;“用事”,当权;“嶷然”,超绝清高;“以是”,因此;“望高一时”,一时间威望很高。【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张方平,南京人。少年时聪明才智超过同辈,家境贫寒,没有书籍,他就向别人借来三史读,十天就归还,说:“我已经知道这些书的详细内容了。”所有书他都是看一遍就不再读第二遍,宋绶、蔡齐认为他是天底下才智出众的人。当初,王拱辰提议专营河北盐务,张方平听到后说:“河北两次专营盐务,为什么呢?”皇帝说:“刚刚制定法令罢了。”张方平说:“以前周世宗将盐税均摊在其他税收中,这就是现在的两税盐钱。这难道不是两次专营吗?”皇帝(这才)吃惊地意识到(这件事),张方平请皇帝直接降发亲笔诏书加以废除。河朔父老乡亲在澶州迎见礼拜,来报答皇帝的恩德。这件事记载在《食货志》中。皇帝就丰裕资财、节省花费之事向群臣征求意见,张方平已经分条应对,又单独上奏几千字,大致认为:“祥符年以来,法务一味迁就纵容,渐渐背离了祖先的传统。选用人才、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举授予官职的制度都被破坏,任命将领、供养和训练士兵,都不是从前的制度。大商户、大富豪利用漏洞谋取财利,而茶盐香矾的法令混乱。这是治乱兴亡的根本,不可不为之着急。”皇帝阅览(张方平的)对策后非常高兴。神宗即位,召见张方平,请他减省帝王陵墓的费用。神宗说:“祭祀祖先(的费用)可以减少吗?”张方平回答说:“遗诏已经说了,按照先帝的遗志施行,可以说是孝顺了。”又请他减省赏赐,以乾兴时(的措施)作为标准,费用节约了十分之七八。张方平进献诏书草稿,皇帝亲自批复他,说:“你文章高雅,光彩得有三代圣贤的风范。”他就是这样被皇帝称许看重。王安石推行新法,张方平上殿辞别皇帝,极力论述新法的害处,说:“老百姓好比水,可以托起船,也可以倾覆船;战争好比火,不停战必然自我毁灭。假若新法最终推行,必然会有船倾覆、自我毁灭的灾祸。”皇帝怅然失意。张方平多次请求退休养老,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哲宗即位,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元祐六年,张方平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司空。临终前嘱咐不让请封谥号,尚书右丞苏辙替他请封,于是谥号为文定。张方平充满正气节操,年老退休后,评论时事更加深切,对于用兵、兴起狱讼,尤其反复陈述。并且说:“我将死去,在地下见到先帝,有用来假托的理由了。”平时不曾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给别人脸色看。镇守蜀地时,与眉山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契合,非常器重他们,认为他们不同于常人。曾推荐苏轼做谏官。苏轼被关进狱所,(张方平)又向皇帝上奏章为他请求。晚年时,张方平得到神宗知遇。王安石正当权,他超绝清高毫不屈服,因此一时间威望很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尧叟字唐夫,解褐光录寺丞、直史馆,迁秘书丞。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又以地气蒸暑,为植树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饮器,人免暍死。会加恩黎桓①,为交州国信使。初,将命者必获赠遗数千缗,桓责赋敛于民,往往断其手及足趾。尧叟知之,遂奏召桓子,授以朝命,而却其私觌②。又桓界先有亡命来奔者,多匿不遣,尧叟悉捕亡命归桓,桓感恩。先是,岁调雷、化、高、藤、容、白诸州兵,使辇军粮泛海给琼州。其兵不习水利,率多沉溺,咸苦之。海北岸有递角场,正与琼对,伺风便一日可达,与雷、化、高、太平四州地水路接近。尧叟因规度移四州民租米输于场,第令琼州遣蜑兵具舟自取,人以为便。咸平初,诏诸路课民种桑枣,未几,会抚水蛮酋蒙令国杀使臣扰动,命尧叟为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赐金紫遣之。事平,迁兵部,拜主客郎中。河决澶州王陵口,诏往护塞之,遂与冯拯同为河北、河东安抚副使。有言三司官吏积习依违,乃诏尧叟与冯拯举常参官③干敏者,同三司使议减烦冗,参决滞务。尧叟请以秘书丞直史馆孙冕同领其事,凡省去烦冗文帐二十一万五千余道,又减河北冗官七十五员。五年,郊祀,进给事中。真宗幸澶渊,命乘传先赴北砦按视戎事,许以便宜。大中祥符初,东封,加尚书左丞。诏撰《朝觐坛碑》,进工部尚书,献《封禅圣制颂》,帝作歌答之。祀汾阴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肩舆至京师,卒,年五十七。《宋史·陈尧叟传》,有删节)(注)①黎桓:越南前黎朝开国君主。②私觌:使臣以个人身份见所使国国君。③常参官:官名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祀汾阴/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B.祀汾阴/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C.祀汾阴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D.祀汾阴/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褐,平民或贫贱之人穿的粗布衣服。B.郊祀,古代君王为祈福而在郊外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南郊祭天,北郊祭地。C.进,指升官,与《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字意思相同。D.肩與,即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尧叟治病有方,挽救百姓性命。针对岭南病人不吃药的风俗,他撰写了《集验方》并刻于石上,并采取种树凿井等措施,使人免于中暑而死。B.陈尧叟革除时弊,取得实际效果。他让使臣以个人身份见所使国国君的规矩得以废除;稍作变通,便解决了渡海运粮导致士兵沉水溺亡的问题。C.陈尧叟办事干练,善处积压事务,对于三词官吏的历史遗留问题,他受命协同相关人员解决,处理了大量积压案卷,裁减了几十个多余的官员。D.陈尧叟一片忠心,深得朝廷信任,真宗巡幸澶渊时,允许他自行处事;他奉诏撰写《朝觐坛碑》,献上《封禅圣制颂》后,真宗还亲自作诗应和。8.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第令琼州遣蜑兵具舟自取,人以为便。(2)乃诏尧叟与冯拯举常参官干敏者,同三司使议减烦冗,参决滞务。【答案】5.D6.C7.A8.⑴(陈尧叟)只是让琼州派遣蜑族士兵准备船只自来取米,人们认为这样很便利。⑵于是下诏陈尧叟与冯拯举荐办事干练敏捷的参朝官,和三司使商议删减繁杂的事情,参与决策处理积压的事务。【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真宗)到汾阴祭祀,(让他)担任经度制置使、河中府判官。天禧初年,陈尧叟突然生病,招来他的儿子执笔记录,口述奏章,请求回到京城,皇上下诏准许他回来。“祀汾阴”的主语是“真宗”,句子是状语后置句,应为“祀(于)汾阴”,做句子的谓语,“汾阴”后断开,“经度制置使”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病亟”的主语是“陈尧叟”,“病亟”是谓语,而“召”的宾语是“其子执笔”,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求”的宾语是“还辇下”,其后应断开;“诏”的宾语是“许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字意思是“出仕”,不一定指“升官”。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根据原文“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可知,“他撰写了《集验方》并刻于石上”理解有误。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第”,只;“令”,让;“遣”,派遣;“具”,准备;“便”,便利。(2)“举”,举荐;“常参官干敏者”,定语后置句;“议”,商议;“烦冗”,繁杂;“滞务”,积压的事务。参考译文:陈尧叟,字唐夫,入仕为官后担任光录寺丞、直史馆,迁官秘书丞。岭南的风俗,有病的人只求助神仙却不吃药,陈尧叟有《集验方》,就把它刻在桂州驿的石头上。又因为岭南盛暑天气闷热,(他)替百姓种树凿井,每二三十里建造一座亭舍,并准备饮水器具,人们才没有中暑而死。恰逢朝廷施恩给黎桓,陈尧叟担任交州国信使。当初,传达命令的人一定要得到(黎桓)赠送的数千缗钱,黎桓就向百姓索取赋敛,对不交纳者往往砍断他们的手和脚趾。陈尧叟知道这事后,就上奏朝廷(奉命)召见黎桓,把朝廷的任命授予他,从而废除了使臣以个人身份见所使国国君(并接受私赠)的规矩。以前有从黎桓地界逃命奔赴到这边来的人,大多藏匿起来没遣回。后来,陈尧叟把亡命的人捕获后全归还黎桓,黎桓感激报答。在此之前,每年要调集雷、化、高、藤、容、白各州的兵力,让(他们)先用车子运送军粮到海边然后用船送往琼州。这些士兵不习水性,大多都淹死在水里,士兵都苦于这件事。海北岸有个递角场,正与琼州相对,凭借风力一天便可抵达,递角场与雷、化、高、太平四州的水路接近。陈尧叟于是规划考虑把这四州百姓缴纳的租米输送到递角场,只是让琼州派遣蜑族士兵准备船只自来取米,人们认为这样很便利。咸平初年,下诏各路督促百姓种植桑树枣树。不久,恰逢抚州一带蛮酋蒙令国杀害使臣引发骚乱,朝廷命陈尧叟担任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赐金紫遣送他。骚乱平定后,迁任兵部,拜官主客郎中。黄河澶州王陵口决堤,朝廷下诏让陈尧叟前往护堤堵缺,陈尧叟于是和冯拯同任河北、河东安抚副使。有人反映三司官吏积累了很多难以决断的事务,于是下诏陈尧叟与冯拯举荐办事干练敏捷的参朝官,和三司使商议删减繁杂的事情,参与决策处理积压的事务。陈尧叟请求带领秘书丞直史馆孙冕一同处理这件事,一共删去繁杂的公文案卷二十一万五千多道,又裁减河北多余的官员七十五人。咸平五年,皇上到郊外祭祀天地,陈尧叟任给事中。真宗巡幸澶渊,命陈尧叟乘坐驿车先赴北砦察看军情,允许他可以自行处理事务。大中祥符初年,东封泰山,加官尚书左丞。朝廷下诏让他撰写《朝觐坛碑》,被提拔为工部尚书,献上《封禅圣制颂》,皇帝作诗应和。(真宗)到汾阴祭祀,(让他)担任经度制置使、河中府判官。天禧初年,陈尧叟突然生病,招来他的儿子执笔记录,口述奏章,请求回到京城,皇上下诏准许他回来。用轿子抬到京城,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选自《宋史•辛弃疾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B.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C.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D.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度使,官名,唐睿宗时开始成为正式官职,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政、财及监察大权,所辖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宋朝成为虚衔。B.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出师表》千古流传。C.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其别称还有曲子词、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京聚兵山东之时,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和义端有交往,并劝他归顺了耿京,后义端叛逃,辛弃疾杀了义端。B.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任司农寺主簿时,适逢滁州战乱,民生凋敝,他出台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和训练民兵等政策。C.辛弃疾很有文才,他曾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櫂歌》。他的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D.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曾经写文章祭祀辛弃疾;德祐初年,又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2)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答案】9.C10.C11.B12.(1)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日期,没有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2)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为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蔡伯坚”为人名,作动词“师”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B;“怀英”为人名,第二处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所以C项正确。句子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错,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同为今江苏省南京市。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任司农寺主簿时”错,原文为“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应为“任滁州知州时”。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重点字词:丐,给,给予;获,抓到,捕获;揣,推测;以,把。第二句重点字词:缘,因为;期,想到,料到;何以,宾语前置,以何,用什么,拿什么。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日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回到义军中。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疾。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乾道六年,(辛弃疾)改任司农寺主簿。出任滁州知州,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井邑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并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弃疾为人刚直不阿,有远大谋略。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以至门生故旧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名声。谁说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着一样!”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替辛弃疾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谢枋得点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祐初年,谢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选自《宋史》)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B.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C.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D.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古代用于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关系。如“从弟”“从兄”“从子”“从父”等。B.劾,古代官员和百姓检举官吏罪状的行为,与《苏武传》“劾大不敬”中“劾”的意思相同。C.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还可指供奉祭祀名人的处所。随着佛教的传入,后来佛教寺院也俗称庙。D.闾,《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文中泛指百姓聚居之处。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克戬不畏奸邪,依法施政。在担任吴县知县时,他坚持原则,绝不妥协,依法打击地方豪强,震慑了邪恶势力。B.张克戬英勇抗敌,善用谋略。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侵犯河东,张克戬在太原全力抵抗,先除敌人内应,后以奇兵致胜。C.张克戬誓死报国,忠贞不移。靖康元年,汾州又遭兵燹,孤城无援,已入绝境。金人送来劝降信,他不拆看就直接烧掉。D.张克戬忠义干云,令人敬仰。十月初二,汾州城破,张克戬身穿朝服壮烈殉国,连敌人都为之奉尸礼葬,拜祭立庙。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答案】13.D14.B15.B16.(1)事先进城隐藏在城下的燕人有几十个,私下里勾结打算作为内应,张克戬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处死。(2)(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句意:吴县是浙江的大城镇,民风骁悍,喜欢争夺,大姓人家有依仗势力把持官府的行为。以往做县令的总是沿袭老规矩低头谨慎处事,致力于在任职期间不生事端,能够侥幸离开罢了。此题中,“为”是的意思,作谓语;“剧”为“大”的意思,作宾语“邑”的定语,主谓宾都有,即可独立成句,故“邑”后断开,排除B、C。“怙”是“依仗”的意思;“持”是把持的意思;“官府”在句子中作宾语;“大姓”在句子中作主语,主谓宾都有,即可独立成句,故“官府”后断开,排除A。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官员和百姓”错,应为“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张克戬在太原”错,从“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可知,应为“在汾州”。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中“内附”为进城隐藏;“阴”为私下;“结党”为勾结;“悉”是全部;“收”为抓起来;“悉收斩之”省略主语张克戬。(2)句中“度不得免”省略句补全主语张克戬;“度”是考虑;“手”是亲手;“草”是写下;“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指妻子、儿女;“缒”是名词用作动力,用绳子把士兵缒下去;“持”,拿着;“抵”是到达。参考译文:张克戬,字德祥,是侍中张耆的曾孙。考中进士后,做过河间县令,主管吴县。吴县是浙江的大城镇,民风骁悍,喜欢争夺,大姓人家有依仗势力把持官府的行为。以往做县令的总是沿袭老规矩低头谨慎处事,致力于在任职期间不生事端,能够侥幸离开罢了。张克戬到任后,依靠法律进行彻底制裁,奸猾之人大为收敛。使者把这种情况报告给朝廷,朝廷召见并授官卫尉丞。当初,张克戬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宣和七年八月,张克戬做汾州知府。十二月,金兵进犯黄河以东,包围了太原。太原距离汾州只有二百里地。金兵派遣大将银朱孛堇前来攻打汾州,放纵士兵四处掠夺。张克戬尽全力阻击抵御敌人。事先进城隐藏在城下的燕人有几十个,私下里勾结打算作为内应,张克戬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处死。张克戬多次挑选精悍的士卒骚扰敌营,出其不意焚毁敌兵营寨栅栏,金兵畏惧就撤兵了。张克戬凭功被加封为“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再次进逼汾州城。守将麻世坚在半夜里夺关出城,逃跑了,通判韩琥接着也阵亡了。张克戬召令士兵和百姓说:“太原已经陷落,我本来就知道汾州城会灭亡啊。但是从道义上讲,我不忍心辜负国家、辱没祖先,我愿意跟这座城池共存亡,以此来表明我的气节,各位还是自己作打算吧。”士兵和百姓都哭泣着不能仰脸看(张克戬),异口同声回答说:“您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愿意尽死力听从您的命令。”张克戬于是更加严格约束士兵,谨慎防守。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张克戬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金兵攻占了平遥,平遥是汾州大镇,长久与金兵对抗,已经首先陷落了。金兵又胁迫介休、孝义诸县,使之投降。金兵占据了汾州南面二十个村庄,准备制作攻打汾州城的器具。金兵派遣两位使臣拿着书信劝降张克戬,张克戬连看都没看就烧掉了。张克戬详细阐述危急艰苦的情况,招募壮士从小道逃出上报朝廷,最终没有获得朝廷的答复。十月初一,金兵增加上万骑兵前来攻打汾州,形势极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个人散布投降的话,张克戬斩杀了他们示众。各位金兵首领站在城下,张克戬临城大声痛骂,用火炮击中敌人的一位首领,那位首领当场死亡。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第二天,金兵从汾州城的西北角攻入,杀死都监贾亶,张克戬还在率领众人巷战。金人悬赏招募能活捉张克戬的人。张克戬回家取出朝服,焚香面向南面祭拜,然后自杀,一家死了八口人。金兵将领抬着他的尸体依礼节埋葬在后园里,设祭坛排列拜祭,并为他修了一座庙。情况为朝廷所知,朝廷下诏封赠张克戬为康殿学士,赠送银子三百两、绢五百匹,并在乡里张榜颂扬。绍兴年间,谥号“忠确”。(选自《宋史·张克戬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早。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zhān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早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答案】17.A18.B19.C20.(1)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熬制了)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元佑三年代理掌管礼部贡举,适逢下大雪,同情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因寒冷哆嗦而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令,让他们能全力施展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齐全,前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轼宽其禁约”,主谓宾齐全,前后堵那开。据以上分析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由丞相主持”错误。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由此可知,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误。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2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有:(1)明年,第二年;“又减价粜常平米”句首添加主语“苏轼”;粜,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饘粥,稠粥;分坊,分街道;挟,带着;活,使动用法,救活。(2)“其”,他的;“浑涵光芒”,博大深沉光辉灿烂;“雄视”,称雄;“鲜”,少。【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答案】21.C22.B23.C24.(1)译文: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2)译文: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中“毕”指事情结束,应该放在结尾,排除AD。“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中“左右”为主语,“言”为谓语,“觉方聚徒讲书”主谓短语作宾语;“顾见”的宾语为“讲座”,主语承前省略,应该是“太宗”,成分完整齐全,各自独立,应该在“顾”“左”前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B。本句译为: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礼记》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错误,应为“《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错误。原文第二段中“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可以看出,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得分点:(1)“因”,于是;“降辇”,下了辇车;“张”,张设,设置;“帟幕”,帐幕;“别”,另外;“坐”,通“座”,座位;“诏”,下诏命令;“从臣”,随从的大臣;“列坐”,依次而坐。(2)“意”,怀疑,猜测;“宿”,预先;“即”,就;“试以别法”,介词结构后置,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就”,完成;“坐”通“座”;“叹伏”,赞叹佩服。参考译文: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王随,字子正,河南人。登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同州。为京西转运副使陛辞且言曰臣父母家洛中乃在所部得奉汤药圣主之泽也真宗因赐诗宠行以羊酒束帛令过家为寿迁淮南转运使,父忧,起复。时岁比饥,随敷属部出库钱,货民市种粮,岁中约输绢以偿,流庸多复业。擢知制诰,以不善制辞,出知应天府。一日,帝谓宰相日:“随治南京太宽。”王旦曰:“南京,都会之地,随临事汗漫,无以弹压”。改知扬州。再加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仁宗为太子,拜右庶子,仍领府事。周怀政诛,随自陈尝假怀政白金五十两,夺知制诰,改给事中、知杭州。乾兴初,复降秘书少监,徒通州。以州少学者,徙孔子庙,起学舍,州人喜,遗子弟就学。母丧,起复光禄卿、知润州,徒江宁府。岁大饥,转运使移府发常平仓米,计口日给一升。随置不听,曰:“民所以饥者,由兼并闭,以邀高价也。”乃大出官栗,平其价。复给事中,为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秦卒有负罪逃入蕃部者,戎人辄奴畜之,小不如意,复执出求赏,前此坐法多死。随下教能自归者免死,听复隶军籍,由是多来归者。又建请增蕃落卒,给废陷马地,募民耕种。坐事,徒河南府。入为御史中丞,同知礼部贡举,迁尚书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明道中,为江淮安抚使,还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请与同列日献前代名臣规谏一事。议者谓非辅弼之职,其事遂寝。自薛居正后,故事,初相无越迁门下侍郎者,学士丁度之失也。顷之,以疾在告,诏五日一朝,入中书视事。为相一年,无所建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同执政,数争事。会灾异屡发,谏官韩琦言之,四人俱罢。随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阳。薨,赠中书令,谥章惠,后改文惠。(节选自《宋史•王随传》)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京西转运副使/陛辞/且言曰/臣父母家洛中/乃在所部/得奉汤药/圣主之泽也/真宗因赐诗宠行/以羊酒束帛令过家为寿/B.为京西转运副使/陛辞/且言曰/臣父母家/洛中乃在所部/得奉汤药/圣主之泽也真宗因赐诗宠行以羊酒束帛令/过家为寿/C.为京西转运副使/陛辞/且言曰/臣父母家/洛中乃在所部/得奉汤药/圣主之泽也真宗因赐诗宠行/以羊酒束帛令过家为寿/D.为京西转运副使/陛辞/且言曰/臣父母家洛中/乃在所部/得奉汤药/圣主之泽也/真宗因赐诗宠行以羊酒束帛令/过家为寿/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谓,也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父忧指父亲去世,在古代为官者需离任守孝三年,子遭父丧也可称为丁内艰。C.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与“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扬州”范围基本相同。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与“下车”意思有所不同,下车意为“官吏初到任”。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随进士及第,入仕为官。他通过科举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官职,先后担任将作监丞、通判同州以及淮南转运使等职务。B.王随孝顺父母,受到封赏。他在父母去世时,都回家守孝;曾经因向皇帝陈述照顾父母的想法,受到皇帝的嘉奖赏识。C.王随为官清白,兴教办学。他在周怀政被杀后坦白自己曾借钱给周怀政,因此被贬任通州;建造学舍,赢得当地百姓爱戴。D.王随体贴民情忠心尽责。他在凶年大量出售官菜,平抑当地粮价;向朝廷建议请求拨给荒废的陷马地,招募百姓耕种。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随置不听,曰:“民所以饥者,由兼并闭籴,以邀高价也。”(2)随下教能自归者免死,听复隶军籍,由是多来归者。【答案】25.A26.B27.C28.(1)王随搁置文书不执行,说:“百姓闹饥荒的原因,是大户兼并土地,又不从外买进粮食,以此抬高粮价呀。”(2)王随下令自己愿意回来的士卒免于死罪,准许他们恢复军籍,因此有很多回来的士卒。【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断句的能力。句意:担任京西转运副使,上殿辞别皇帝,并且进言说:“我父母家住洛中,就在我治理的地方,我得以给父母侍奉汤药,是蒙受皇上的恩泽呀。”真宗于是赐诗文送别以壮行色,又送羊、酒、五匹帛让他探望家人时作为贺礼。“家”为动词,居住,“洛中”作“家”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C;“以……为”是固定词组,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2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B.“子遭父丧也可称为丁内艰”错误,旧时遭母丧称“内艰”。丁内艰:丁母忧,遭母丧。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因此被贬任通州”错误,由“随自陈尝假怀政白金五十两,夺知制诰,改给事中、知杭州。乾兴初,复降秘书少监,徒通州”可知,是被削去知制诰一职,改任给事中,任杭州知州。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置,搁置;所以,……的原因;兼并,兼并土地;闭籴,不从外买进粮食;邀,抬高。(2)下教,下令;听,准许;隶,隶属;由是,因此。参考译文:王随,字子正,河南人。考中进士甲科,担任将作监丞、同州通判。担任京西转运副使,上殿辞别皇帝,并且进言说:“我父母家住洛中,就在我治理的地方,我得以给父母侍奉汤药,是蒙受皇上的恩泽呀。”真宗于是赐诗文送别以壮行色,又送羊、酒、五匹帛让他探望家人时作为贺礼。王随晋升淮南转运使,父亲去世,守丧尚未满期就重新起用。当时连年闹饥荒,王随下令部属拿出府库里的钱,借给百姓购买种子,年中交纳丝绢来抵偿。王随被提拔为知制诰,因为不擅长写程式性公文,出任应天府知府。有一天,皇帝对宰相说:“王随治理南京太宽松。”王旦说:“南京,是大都市,王随处理政事散漫而无标准,没有什么可以用来镇守南京的。”改任扬州知州。又加任右谏议大夫,暂时代管开封府。仁宗为太子时,王随被授予右庶子一职,仍然兼管开封府的事务。周怀政被诛杀,王随自己陈说曾经借给怀政五十两白金,被削去知制诰一职,改任给事中,任杭州知州。乾兴初年,又降职为秘书少监,调往通州。因为州中少有求学的人,就迁徙孔子庙,盖起学舍,州里的人十分高兴,送子弟前往学习。王随母亲去世,丧期未满就被起用担任光禄卿,掌管润州,后又调往江宁府当年发生大饥荒,转运使下发文书让江宁府拿出常平仓的米,计算人数每天供给一升米,王随搁置文书不执行,说:“百姓闹饥荒的原因,是大户兼并土地,又不从外买进粮食,以此抬高粮价呀。”于是王随大量售出官粮,来平抑粮价。王随又担任给事中,担任龙图阁直学士,任秦州知州。有背负罪名的秦州士卒逃到少数民族部落,戎人就把他们当作奴隶一样畜养,稍微不满意,又把他们抓起来交给官府以求赏赐。以前这样犯法判罪大多是死罪。王随下令自己愿意回来的士卒免于死罪,准许他们恢复军籍,因此有很多回来的士卒。王随又建议请求增加蕃人部落地区士卒,拨给荒废的陷马地,招募百姓耕种。后来王随因事获罪,调往河南府。入朝担任御史中丞、同知礼部贡举,升迁为尚书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明道年间,王随回朝廷担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请求与同列大臣锊日献上前代名臣劝诫皇上的一件事。议事者认为这不是辅政大臣的职责,这件事就被搁置了。自从薛居正以后,按照旧例,初次辅佐没有功劳,升迁为门下侍郎,学士丁度的过失。不久,王随因病告假,皇帝下令让他五天上朝一次,去中书省处理政事。王随担任宰相一年,无所建树。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一起执政,多次因政事争论。正值灾异屡屡出现谏官韩琦向皇上进言,四人都被免官。王随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兼任河阳。死后,追封中书令,谥号章惠,后来改为文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有删改)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B.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C.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D.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相当于明清的“省”。B.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C.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时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兵,“鼓”用以止众。D.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职,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他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被提拔为融州知府后,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C.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D.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2)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答案】29.D30.C31.D32.(1)跟随(皇帝)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备被(敌方)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2)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西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夏人万骑来寇”是主谓关系,表意完整,后面不带宾语,所以要与“守约”断开,排除AC;“简兵五百”与“逆战”之间是动作的自然承接,不应隔开,而且“众寡不侔”主语不再是前面的“守约”,句子相对独立,排除B。故答案为D。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金’用以进兵,‘鼓’用以止众”错。古代军队行军作战时离不开金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如成语“鸣金收兵”。故选C。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的能力。D.“将其斩首”表述错,据原文“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可知,慕氏家族只是被张守约捉拿,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从”,跟随;“以”,目的连词,来;“抄掠”,被(敌方)抢劫;“果”,结果;“果以败还”,结果兵败而归。(2)“或”:有人;“如……何”,怎么对付……,对……怎么办;“歉岁”,指年成不好,饥荒之年;“劳”,使动用法,使……劳,役使;“甚于河患”,介词结构后置,比水患还要厉害。参考译文: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他)凭借父祖的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他)担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建议)都被采纳。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六年,查出生羌隐瞒一千顷田地用来招募射手,修筑硖石堡、甘谷城,评定功劳(数他)最多。西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西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立,亲自擂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河州羌族部落首领率三万人马在敦波驻扎,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给自己的部队吃。年老体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擂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服他手下的大小首领一千七百人。(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阁门使,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跟随(皇帝)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备被(敌方)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也不被记功。(张守约)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带领军队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冲毁城墙,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祷告后把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方法)来制止河水泛滥。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南流,河的北岸就成为沙滩。(朝廷)召(张守约)回朝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张)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少与兄源俱以儒学知名。举进士,调正平县主簿。改知伊阳县,有能名。用大臣荐,召试,为馆阁校勘。会范仲淹贬,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与之义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宰相怒,落校勘。赵元昊反,大将葛怀敏辟为经略判官。洙虽用怀敏辟,尤为韩琦所深知。顷之,刘平、石元孙战败,朝廷以夏竦为经略、安抚使,范仲淹、韩琦副之,复以洙为判官。洙数上疏论兵,及讲求开宝以前用兵故实,特出睿断,以重边计。又请减并栅垒,召募土兵,省骑军,增步卒。时诏问攻守之计,竦具二策,令琦与洙诣阙奏之。帝取攻策,以洙为集贤校理。洙遂趋延州谋出兵,而仲淹持不可。还至庆州,会任福败于好水川,因发庆州部将刘政锐卒数千赴救,未至,贼引去。夏竦奏洙擅发兵,降通判濠州。当时言者谓福之败,由参军耿傅督战太急。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未几,上奏曰:“方今非独四夷之为患,朝政日弊而陛下不寤,人心日危而陛下不知。故臣愿先正于内,以正于外。惟深察秦、隋恶闻忠言所以亡,远法汉王不讳危乱所以存。日新盛德,与民更始,则天下幸甚。”仁宗嘉纳之。改太常丞、知泾州。感疾,沿牒至南阳访医,卒,年四十七。洙内刚外和,博学有识度,尤深于《春秋》。自唐末历五代,文格卑弱。至宋初,柳开始为古文,洙与穆修复振起之。其为文简而有法,有集二十七卷。(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B.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C.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D.后得傅书乃戒福/使持重/毋轻进/洙以傅文吏/无军责而死于行阵/又为时所诬/遂作《悯忠》《辨诬》二篇/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召试,古代选拔官吏的特殊方式,是指皇帝召见面试,即科举考试中的殿试。B.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到了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C.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后多指帝王居地;诣阙,到天子的宫阙。D.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沿牒,官员随选补之文牒而调迁。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尹洙以儒学知名,学优而仕。他少时就与哥哥尹源因儒学而闻名,后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后来改任伊阳知县,才干出名。B.尹洙以边防为重,深谋远虑。赵元昊反叛后,尹洙请求减少栅垒,从当地召募兵员,减少骑兵,增加步卒,并给皇帝献上攻守的计策,受到重用。C.尹洙以时势为重,及时调兵。当任福在好水川战败时,他没有征得上级夏竦同意,就调任庆州部将刘政锐率兵前往支援,因此而被降为濠州通判。D.尹洙内刚而外和,文简有法。他性格刚正,但为人和缓,博学而有见识;针对格调柔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