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检测工作指南_第1页
环境检测工作指南_第2页
环境检测工作指南_第3页
环境检测工作指南_第4页
环境检测工作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检测工作指南TOC\o"1-2"\h\u24263第1章环境检测概述 3250731.1环境检测的定义与目的 369901.2环境检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423830第2章环境检测标准与法规 4273452.1我国环境检测标准体系 4128922.1.1环境检测标准概述 430012.1.2国家环境检测标准 5105142.1.3行业环境检测标准 5267242.1.4地方环境检测标准 5269532.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简介 5233552.2.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概念与作用 5214912.2.2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5145452.2.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5115492.3环境检测标准制修订流程 5306452.3.1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 5125162.3.2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 6194862.3.3标准制修订的流程 6125582.3.4标准制修订的参与主体 632148第3章环境检测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621593.1样品采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6121003.1.1采样原则 6231763.1.2采样方法 6224383.2样品的保存与运输 723003.2.1保存原则 7190993.2.2保存与运输方法 7219673.3样品的预处理与制备 743963.3.1预处理原则 783403.3.2预处理与制备方法 725746第4章水质检测 8240394.1水质物理指标的检测 836324.1.1水温检测 891954.1.2透明度检测 8155234.1.3色度检测 8152814.1.4悬浮物检测 877054.1.5沉降物检测 8262704.2水质化学指标的检测 8211264.2.1pH值检测 8164704.2.2氧化还原电位检测 872924.2.3电导率检测 8104254.2.4总硬度检测 8116854.2.5无机离子检测 8161044.2.6有机污染物检测 851734.3水质生物指标的检测 9321244.3.1细菌总数检测 9187594.3.2总大肠菌群检测 963274.3.3沙门氏菌检测 939354.3.4藻类和浮游动物检测 915874.3.5生物毒性检测 913378第5章空气质量检测 9188485.1空气质量物理指标的检测 9259395.1.1温度检测 939735.1.2湿度检测 999835.1.3风速检测 9134575.1.4空气压力检测 934035.2空气质量化学指标的检测 9180505.2.1二氧化硫(SO2)检测 9147495.2.2氮氧化物(NOx)检测 1023645.2.3粉尘检测 10204755.2.4有机污染物检测 1024585.3空气质量生物指标的检测 10263915.3.1细菌总数检测 10214385.3.2真菌总数检测 10209595.3.3支原体检测 10207155.3.4病毒检测 1022124第6章土壤检测 10125926.1土壤物理性质的检测 10177926.1.1土壤质地检测 10100936.1.2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检测 11161256.1.3土壤水分检测 11129206.2土壤化学性质的检测 1148516.2.1土壤酸碱度检测 11175166.2.2土壤有机质检测 11277026.2.3土壤养分检测 11249336.3土壤生物性质的检测 1163066.3.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检测 11228446.3.2土壤酶活性检测 1193286.3.3土壤动物检测 117164第7章噪声与振动检测 11269597.1噪声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1264087.1.1基本原理 11304867.1.2检测方法 12148607.2振动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2110937.2.1基本原理 12127157.2.2检测方法 12138317.3噪声与振动的评价标准 12125537.3.1噪声评价标准 12320497.3.2振动评价标准 128419第8章辐射检测 1377408.1辐射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3107748.1.1基本原理 138348.1.2检测方法 13103068.2辐射防护与安全 13296118.2.1防护原则 13159728.2.2安全措施 137178.3辐射环境监测 1314158.3.1监测内容 1352278.3.2监测方法 14198998.3.3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411844第9章生态检测 14276289.1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4182009.1.1生态系统健康概念 1490469.1.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1417369.1.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14285779.2生物多样性检测 15185539.2.1生物多样性概念 15237969.2.2生物多样性检测指标 15304449.2.3生物多样性检测方法 15177869.3生态功能检测 15236489.3.1生态功能概念 15184769.3.2生态功能检测指标 1527489.3.3生态功能检测方法 1610981第10章环境检测数据分析与报告 162606610.1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161075310.1.1数据预处理 162687810.1.2数据分析方法 16259010.2环境检测报告的编写与审核 161904810.2.1报告编写 16939810.2.2报告审核 162911110.3环境检测数据的应用与管理 171194210.3.1数据应用 17946110.3.2数据管理 17第1章环境检测概述1.1环境检测的定义与目的环境检测是指通过对环境样品的采集、分析、监测和评价,以掌握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环境检测的目的主要包括:(1)评估环境质量,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3)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促进环境监测事业发展;(4)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1.2环境检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环境检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1)科学性:环境检测工作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采用科学的方法、技术和设备,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规范性:环境检测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方法进行,保证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合法性;(3)系统性:环境检测应全面、系统地开展,覆盖各类环境要素和污染源,保证环境质量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4)动态性:环境检测应关注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定期开展监测和评价,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5)预警性:环境检测应具备预警功能,对潜在的环境风险和污染问题进行预测和预警,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6)服务性:环境检测应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环境信息;(7)公开性:环境检测数据应向社会公开,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8)效率性:环境检测应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保证检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遵循以上原则和要求,环境检测工作将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挥重要作用。第2章环境检测标准与法规2.1我国环境检测标准体系2.1.1环境检测标准概述环境检测标准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和规范环境检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环境检测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国家、行业和地方三个层次的标准。2.1.2国家环境检测标准国家环境检测标准是我国环境检测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样品处理与分析标准等。这些标准为环境检测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2.1.3行业环境检测标准行业环境检测标准是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针对特定污染物或者特定领域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对国家环境检测标准进行细化和补充,以满足行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2.1.4地方环境检测标准地方环境检测标准是在国家和行业环境检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环境特点和管理需求制定的。这些标准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具有补充和调整作用,有利于提高环境检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简介2.2.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概念与作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境检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2.2.2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综合性法律、环境保护单项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等。2.2.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环境检测的法律地位和职责;规定环境检测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环境检测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保障环境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2.3环境检测标准制修订流程2.3.1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环境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检测标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满足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2.3.2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环境检测标准制修订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协调性和动态性。2.3.3标准制修订的流程环境检测标准制修订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阶段: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实施和复审。2.3.4标准制修订的参与主体环境检测标准制修订的参与主体包括有关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环境保护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环境检测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第3章环境检测样品的采集与处理3.1样品采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1.1采样原则(1)代表性原则:采样应保证所采集的样品能够真实反映监测环境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2)准确性原则:采样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保证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同步性原则:在时间、空间上,采样应与监测目标物的变化同步,以减小监测误差。(4)完整性原则:采样过程应全面、系统地覆盖监测区域,保证样品的完整性。3.1.2采样方法(1)点源采样:针对污染源进行定点采样,适用于污染物排放监测。(2)线源采样:在污染传输路径上进行线状布点采样,适用于污染扩散监测。(3)面源采样: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网格布点或随机布点采样,适用于区域环境质量监测。(4)立体采样:在不同高度进行采样,以研究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3.2样品的保存与运输3.2.1保存原则(1)防止样品污染:避免样品与污染物接触,保证样品不受外部污染。(2)保持样品稳定性:根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防止样品发生物理、化学变化。(3)防止样品损失:保证样品在保存、运输过程中不发生泄漏、挥发、降解等现象。3.2.2保存与运输方法(1)低温保存:对于易挥发、易降解的样品,应采用低温保存,如冷藏或冷冻。(2)避光保存:对于光敏感样品,应采用棕色玻璃瓶或避光容器保存。(3)密封保存:采用密封容器,防止样品与空气中的污染物接触。(4)防震运输:采用防震包装,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损。3.3样品的预处理与制备3.3.1预处理原则(1)去除干扰物:采用合适的方法去除样品中的杂质、干扰物,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2)保持样品完整性:在预处理过程中,尽量避免样品结构的破坏,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3)减少样品损失:在预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样品的损失,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3.2预处理与制备方法(1)过滤:对于悬浮颗粒物等样品,采用过滤方法去除颗粒物,获取溶液样品。(2)萃取:利用萃取剂将目标物从样品中分离出来,提高监测灵敏度。(3)富集:采用富集方法提高样品中目标物的浓度,便于后续分析。(4)消解:对于需要消解的样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消解,以降低样品的干扰。第4章水质检测4.1水质物理指标的检测4.1.1水温检测采用温度计对水体的温度进行测定,保证水温数据的准确性。4.1.2透明度检测使用塞氏盘或透明度计对水体透明度进行测定,评估水体悬浮物含量。4.1.3色度检测采用铂钴色度标准溶液比对法,对水体的色度进行定量分析。4.1.4悬浮物检测通过滤纸过滤法或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水中的悬浮物进行定量检测。4.1.5沉降物检测采用沉降法对水样中的沉降物进行观察和测定。4.2水质化学指标的检测4.2.1pH值检测使用pH计对水体的酸碱度进行测定,以评价水体的酸碱性。4.2.2氧化还原电位检测采用氧化还原电位计对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进行测定,以了解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4.2.3电导率检测通过电导率仪对水体的电导率进行测定,评估水中电解质含量。4.2.4总硬度检测采用EDTA滴定法对水体的总硬度进行定量分析。4.2.5无机离子检测利用离子色谱仪对水中的无机离子(如F^{}、Cl^{}、NO3^{}等)进行定量检测。4.2.6有机污染物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仪器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3水质生物指标的检测4.3.1细菌总数检测利用平板计数法对水中的细菌总数进行测定,评估水体生物安全性。4.3.2总大肠菌群检测采用多管发酵法或滤膜法对水中的总大肠菌群进行定量检测。4.3.3沙门氏菌检测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和生化鉴定法对水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4.3.4藻类和浮游动物检测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水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进行分类和计数。4.3.5生物毒性检测利用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如鱼类急性毒性测试、微生物毒性测试等)对水体生物毒性进行评估。第5章空气质量检测5.1空气质量物理指标的检测5.1.1温度检测对空气温度进行准确测量,以摄氏度(℃)为单位。采用精密温度计进行检测,保证数据准确性。5.1.2湿度检测测量空气中的湿度含量,以相对湿度(%)表示。采用电子湿度计进行测量,关注湿度过高或过低对环境的影响。5.1.3风速检测测定空气流动速度,以米每秒(m/s)为单位。使用风速仪进行检测,分析风速对空气质量的影响。5.1.4空气压力检测测量大气压力,以千帕(kPa)为单位。采用气压计进行测量,关注气压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5.2空气质量化学指标的检测5.2.1二氧化硫(SO2)检测采用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等方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以微克/立方米(μg/m³)为单位。5.2.2氮氧化物(NOx)检测测定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氮氧化物(NO)和二氧化氮(NO2)为主,采用化学发光法、紫外光度法等方法,以微克/立方米(μg/m³)为单位。5.2.3粉尘检测测定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等)的浓度,采用β射线法、微量振荡天平法等方法,以微克/立方米(μg/m³)为单位。5.2.4有机污染物检测分析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含量,采用活性炭吸附热解析法、气相色谱法等方法,以毫克/立方米(mg/m³)为单位。5.3空气质量生物指标的检测5.3.1细菌总数检测通过平板计数法、滤膜法等方法测定空气中的细菌总数,以个/立方米(个/m³)为单位。5.3.2真菌总数检测采用平板计数法、滤膜法等方法测定空气中的真菌总数,以个/立方米(个/m³)为单位。5.3.3支原体检测利用PCR技术、免疫荧光法等方法检测空气中支原体的存在情况。5.3.4病毒检测采用PCR技术、免疫学方法等对空气中的病毒进行检测,分析病毒种类及其活性。注意:以上检测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选择,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检测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程,保证检测人员的安全。第6章土壤检测6.1土壤物理性质的检测6.1.1土壤质地检测土壤质地检测主要包括对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析,采用筛分法、沉降法和比重法等方法,以确定砂粒、粉粒和粘粒的含量,进而划分土壤质地类别。6.1.2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检测通过环刀法、蜡封法等方法测定土壤容重,并计算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为评价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提供依据。6.1.3土壤水分检测采用重量法、体积法及土壤水分速测仪等方法,对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了解土壤水分状况。6.2土壤化学性质的检测6.2.1土壤酸碱度检测采用电位法、酸碱指示剂法等方法,对土壤酸碱度(pH值)进行测定,以评价土壤的酸碱状况。6.2.2土壤有机质检测通过重铬酸钾氧化法、燃烧法等方法,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了解土壤肥力状况。6.2.3土壤养分检测对土壤中的氮、磷、钾、钙、镁等养分元素进行测定,采用的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离子色谱法等。6.3土壤生物性质的检测6.3.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检测通过氯仿熏蒸提取法、磷酸盐提取法等方法,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估土壤微生物活性。6.3.2土壤酶活性检测采用荧光素双醋酸法、三苯基四氮唑法等方法,对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了解土壤生物化学过程。6.3.3土壤动物检测通过取样器取样、诱捕法等方法,对土壤动物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土壤动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等方面的研究。第7章噪声与振动检测7.1噪声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7.1.1基本原理噪声检测主要基于声学原理,通过声级计等仪器设备对环境中的噪声进行测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会使空气分子产生振动,进而被人耳或检测设备所感知。噪声检测旨在评估环境中的声音水平,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7.1.2检测方法(1)声级计法:采用声级计对环境噪声进行测量,根据国际标准IEC616721进行操作,测量声压级(dB)。(2)频谱分析法:利用频谱分析仪对噪声信号进行频谱分析,获取噪声频率分布特性,以便于对噪声源进行识别和评价。(3)声学相机法:通过声学相机捕捉噪声源的声场分布图像,直观反映噪声传播和分布情况。7.2振动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7.2.1基本原理振动检测主要基于振动学原理,通过振动传感器对物体振动进行测量。振动传感器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滤波等处理后,可用于分析振动特性。7.2.2检测方法(1)速度传感器法:利用速度传感器测量物体表面的振动速度,从而得到振动加速度、位移等参数。(2)加速度传感器法: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物体振动加速度,进而计算得到振动速度和位移。(3)激光测振法:采用激光测振仪对物体表面振动进行非接触式测量,适用于高温、高压等特殊环境。7.3噪声与振动的评价标准7.3.1噪声评价标准(1)等效声级(Leq):以声级计测量的一段时间内,各个频率声压级的能量平均值。(2)最大声级(Lmax):测量时间内出现的最大声压级。(3)噪声指数(NI):用于评价噪声对人类的影响,与等效声级和暴露时间有关。7.3.2振动评价标准(1)振动强度:以振动速度的有效值表示,单位为mm/s。(2)振动加速度:以加速度的有效值表示,单位为m/s²。(3)振动位移:以位移的有效值表示,单位为mm。通过以上噪声与振动的评价标准,可对环境中的噪声与振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第8章辐射检测8.1辐射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8.1.1基本原理辐射检测是基于对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射线进行监测和分析的一种技术。射线主要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通过对这些射线进行检测,可以判断放射性物质的种类、活度以及辐射水平。8.1.2检测方法(1)α粒子检测:采用闪烁计数器、半导体探测器等方法进行检测。(2)β粒子检测:采用闪烁计数器、半导体探测器、塑料闪烁体等方法进行检测。(3)γ射线检测:采用高纯锗探测器、碘化钠探测器等方法进行检测。8.2辐射防护与安全8.2.1防护原则(1)距离防护:远离辐射源,降低辐射剂量。(2)时间防护:减少与辐射源接触的时间,降低辐射剂量。(3)屏蔽防护:利用屏蔽材料阻挡或减少辐射的穿透。8.2.2安全措施(1)人员培训:对从事辐射检测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辐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2)个人防护:佩戴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3)环境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辐射监测,保证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8.3辐射环境监测8.3.1监测内容(1)环境辐射水平监测:包括空气、土壤、水体等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监测。(2)辐射防护监测:对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防护设施功能等进行监测。(3)应急辐射监测:应对突发事件,如核、放射性物质泄漏等,进行辐射环境应急监测。8.3.2监测方法(1)采样与分析:采用现场快速监测、实验室分析等方法,获取辐射环境数据。(2)自动监测:利用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辐射水平。(3)遥感监测: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对大范围区域进行辐射监测。8.3.3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价辐射环境质量,为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保证辐射环境安全。第9章生态检测9.1生态系统健康评价9.1.1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稳定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生物多样性,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本节主要介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和指标。9.1.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包括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具体如下:(1)生物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生产力、生物完整性指数等;(2)物理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浊度、流速等;(3)化学指标:包括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9.1.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指标体系法:根据生态系统的特点,构建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2)模型法:运用生态模型,如生态位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模型等,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3)综合指数法:将多个评价指标进行加权,计算综合指数,以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程度。9.2生物多样性检测9.2.1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节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检测的方法和指标。9.2.2生物多样性检测指标生物多样性检测指标包括:(1)物种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2)遗传多样性:包括基因型频率、遗传距离、遗传多样性指数等;(3)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生态系统面积比例等。9.2.3生物多样性检测方法生物多样性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野外调查: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进行样方调查和物种鉴定;(2)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生物遗传多样性;(3)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图像,分析生物多样性格局和变化。9.3生态功能检测9.3.1生态功能概念生态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土壤保持、水文调节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本节主要介绍生态功能检测的方法和指标。9.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