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作业指导书TOC\o"1-2"\h\u3884第1章引言 3158261.1研究背景 31425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54851.3研究方法与内容概述 418944第2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4295642.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416272.1.1早期环境问题 5125342.1.2工业革命与全球环境问题 551022.1.3当代环境问题 523905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566302.2.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525402.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144732.2.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687862.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284302.3.1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6270792.3.2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目标 664662.3.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 793572.3.4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治理 72919第3章国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 7314503.1全球环境治理概述 7178973.1.1全球环境治理的定义与内涵 7184833.1.2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 7183993.1.3全球环境治理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7252003.2主要国际环境政策与协议 7323693.2.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8322533.2.2巴黎协定 81583.2.3生物多样性公约(CBD) 8166673.3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 85003.3.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8261553.3.2绿色气候基金(GCF) 8317933.3.3低碳城市、循环经济等国际可持续发展实践 83401第4章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8202144.1我国环境政策演变 881264.2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 9199444.3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现状与挑战 931768第5章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评估 10145745.1环境评价概述 1061195.1.1环境影响识别 10142045.1.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 10277565.1.3环境保护措施 10304675.1.4环境监测与管理 10280955.2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 10199575.2.1指标体系法 1021105.2.2效益成本分析法 1041155.2.3模型模拟法 10159285.2.4多目标规划法 11260595.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 1141515.3.1确定评估目标 11184255.3.2收集数据与信息 11277325.3.3构建评估模型 1126365.3.4进行评估分析 1114055.3.5制定改进措施 11292005.3.6撰写评估报告 1114741第6章环境管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1110856.1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1196776.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12196996.2.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2170766.2.2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指南 12132526.2.3ISO1400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12281066.3环境管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12193356.3.1政策制定 12134626.3.2目标设置 12167746.3.3实施与运行 1255246.3.4检查与纠正 12284766.3.5持续改进 12198356.3.6内外部沟通 1327404第7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3152617.1生态环境保护概述 1360317.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13323777.3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13282677.3.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3127287.3.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13273487.3.3优化生态资源配置与利用 13166817.3.4强化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 13228207.3.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483077.3.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415410第8章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14301128.1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14159458.2能源可持续利用 14298638.2.1能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1448478.2.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14237128.2.3能源效率提升 1461138.2.4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14192778.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14140618.3.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145288.3.2水资源管理策略 15224148.3.3节水型社会建设 15203718.3.4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再生 1526229第9章污染防治与可持续发展 15111789.1污染防治技术概述 15272459.2水污染防治 15161769.3大气污染防治 1564529.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68180第10章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61337410.1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16229210.1.1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62982710.1.2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62289710.1.3社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61786110.2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 161475510.2.1生态经济模式 162174010.2.2绿色经济模式 163125610.2.3循环经济模式 162110310.2.4共享经济模式 161101110.2.5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模式的实施路径 16432910.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 16486910.3.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161055310.3.2强化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61054810.3.3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 162276610.3.4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绿色消费 16523110.3.5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161351810.3.6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权益 1657610.3.7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项目落地 172269810.3.8强化科技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7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为此,深入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现状,揭示行业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梳理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探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的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和行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3)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意义如下:(1)有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的关注,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2)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推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政策的完善和实施。(3)为企业提供发展指导,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1.3研究方法与内容概述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收集国内外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的政策、法规、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2)选取典型地区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行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需求。(3)对行业专家、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进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有力支持。(4)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将全面展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第2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2.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其产生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早期的渔猎采集时代到农耕时代,再到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能源消耗和排放,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2.1.1早期环境问题在渔猎采集和农耕时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局部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如过度捕猎、乱砍滥伐等行为导致部分物种灭绝和土地荒漠化。2.1.2工业革命与全球环境问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二氧化碳、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引发酸雨、温室效应等问题。(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严重威胁人类饮水安全和生态平衡。(3)土壤污染: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等不当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质量和人体健康。(4)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发、乱砍滥伐、城市化进程等导致生物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2.1.3当代环境问题全球化的推进,环境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1)全球性:环境问题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跨境污染等。(2)复杂性:环境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如经济、政治、社会等,解决难度加大。(3)紧迫性:部分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如极端气候、水资源短缺等。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旨在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本节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2.2.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公平性,即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二是持续性,即人类经济活动要保持在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2.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性原则:保障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持续性原则: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类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3)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同应对环境问题。(4)效率性原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2.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社会进步: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基本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4)全球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2.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3.1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环境的保护。环境恶化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将导致农业生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2.3.2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为人类提供持续、稳定的生活和生产条件。2.3.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2.3.4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治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等手段,形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治理格局,共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进程。第3章国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3.1全球环境治理概述全球环境治理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机制。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日益紧密相连,全球环境治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本节将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机构及其职能等方面进行概述。3.1.1全球环境治理的定义与内涵全球环境治理是指在国际层面上,通过间和非间的合作机制,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行动计划,以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3.1.2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治理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环境问题引起关注阶段(20世纪6070年代);(2)国际环境政策形成阶段(20世纪8090年代);(3)全球环境治理机制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3.1.3全球环境治理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全球环境治理的主要机构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银行(WB)、全球环境Facility(GEF)等。这些机构在制定环境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援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2主要国际环境政策与协议国际环境政策与协议是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内容,为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提供了基本遵循。本节将介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主要国际环境政策与协议。3.2.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UNFCCC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法律文件,于1992年签署,1994年生效。其主要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3.2.2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的一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国际协议。协定提出了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努力将温度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3.2.3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生物多样性公约是1992年签署的国际公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保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3.3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本节将介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绿色气候基金(GCF)等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3.3.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SDGs是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一系列目标,旨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保证人类福祉和共同繁荣。3.3.2绿色气候基金(GCF)绿色气候基金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下设立的资金机制,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和活动。3.3.3低碳城市、循环经济等国际可持续发展实践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国际可持续发展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为各国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第4章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4.1我国环境政策演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政策经历了从单一的环境治理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起初,我国环境政策主要关注工业污染的防治,随后逐步拓展到水、土、空气等多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体系。(1)起步阶段(19731982年):以《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为标志,拉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2)发展阶段(19831991年):以《环境保护法》的颁布为标志,确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逐步形成环境政策体系。(3)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2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政策包括:(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如《中国21世纪议程》等,明确发展目标与任务。(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4)推进节能减排,制定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目标,提高清洁能源比重。(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4.3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环境治理压力依然较大,部分领域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2)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3)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仍需加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4)环境政策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部分政策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5)环境治理能力不足,基层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6)国际合作与交流面临新的挑战,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变革对我国环境政策产生一定影响。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应继续深化环境政策改革,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努力。第5章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评估5.1环境评价概述环境评价是评估项目、政策或规划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过程。通过对环境现状的调研,分析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环境变化,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环境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5.1.1环境影响识别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5.1.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对已识别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预测,评估影响的程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5.1.3环境保护措施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5.1.4环境监测与管理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环境保护措施,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5.2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可持续发展评估是对项目、政策或规划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5.2.1指标体系法构建一套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或定性分析,评估项目或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水平。5.2.2效益成本分析法计算项目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效益与成本,通过比较效益与成本的比值,评估其可持续发展潜力。5.2.3模型模拟法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项目或政策实施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评估其可持续发展功能。5.2.4多目标规划法将项目或政策目标进行量化,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寻找满足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方案。5.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是将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评估相结合,从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对项目、政策或规划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5.3.1确定评估目标明确评估的目的、范围和重点,为后续评估工作提供指导。5.3.2收集数据与信息收集与项目、政策或规划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数据与信息,为评估提供基础数据。5.3.3构建评估模型根据评估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构建评估模型。5.3.4进行评估分析利用构建的评估模型,对项目、政策或规划进行评估分析,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5.3.5制定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项目、政策或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功能。5.3.6撰写评估报告整理评估过程和结果,撰写评估报告,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第6章环境管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6.1环境管理体系概述环境管理体系是指组织在实现其业务目标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进行有效控制的一套系统化管理工具。它旨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程序,保证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持续改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规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等环节,以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6.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是一系列关于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旨在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建立、实施和维护。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以下核心标准:6.2.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ISO14001规定了组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包括制定政策、确定环境目标、规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等方面。6.2.2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指南ISO14004提供了关于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的一般性指南,帮助组织理解和应用ISO14001标准。6.2.3ISO1400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ISO14006为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提供指导,保证审核过程的严谨性和有效性。6.3环境管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环境管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以下为环境管理体系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6.3.1政策制定组织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政策目标与国家、地区和全球的环境保护要求相一致。6.3.2目标设置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组织设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目标应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6.3.3实施与运行组织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6.3.4检查与纠正通过定期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检查,组织可以发觉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6.3.5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强调持续改进,组织应通过监测环境绩效、分析数据、制定改进措施等手段,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6.3.6内外部沟通组织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应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包括部门、社区居民、员工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第7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1生态环境保护概述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保障。本章首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目标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概述。将阐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指导、科技创新和全社会参与等,为后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7.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手段。本节首先介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分类及其评估方法。随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评估,以揭示各类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水资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方面的价值。7.3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本节提出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3.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关系,保证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7.3.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7.3.3优化生态资源配置与利用合理规划和布局生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7.3.4强化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针对受损生态系统,采取生物、工程等技术手段进行修复,恢复生态系统功能。7.3.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7.3.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为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8章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8.1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首先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进行概述。资源可持续利用旨在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8.2能源可持续利用8.2.1能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8.2.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本节主要介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8.2.3能源效率提升提高能源效率是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本节重点探讨能源效率提升的技术、政策和措施。8.2.4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有助于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本节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现状,探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途径。8.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8.3.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再生过程中,保证水资源满足当前和未来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8.3.2水资源管理策略本节介绍水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8.3.3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本节阐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和措施。8.3.4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再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本节介绍水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