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上的云外形千姿百态,颜色多姿多彩,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乌黑如墨,有的灰蒙蒙一片,还有的呈现出红色和紫色的光彩。那么,这些不同颜色的云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云体的外形虽然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包括布满全天的层状云、孤立高大的积状云以及如波涛般层叠起伏的波状云。它们的厚薄相差很大,厚的可达七八千米,薄的只有几十米。积状云和雷雨时布满天空的积雨云都比较厚,太阳和月亮的光线都难以通过,云体看起来就很黑,稍微薄一点的层状云和波状云,看起来是灰色的,波状云的边缘部分,色彩变为灰白。孤立高大的积状云比较厚,它向阳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因而看起来是白色的,它背光的一面底部,光线不容易透过,看起来比较黑。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线穿过很厚的大气层斜射过来,空气中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红、橙色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很少,照射到大气下层时,阳光以长波红光为主,因此这时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呈红色,被阳光照亮了的云也变成了红色,形成美丽多姿的火烧云。由于云的组成有的是水滴,有的是冰晶,有的是两者混杂在一起的,因而当日月光线通过时,还会形成各种美丽的光环或虹彩。有时在日出或日落前后,天空和山顶,尤其是太阳附近的天空和云层上会出现瑰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大气光学现象,它就是霞。根据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朝霞和晚霞。朝、晚霞出现的方位和色彩受太阳位置、空气中水汽、气溶胶分布、云量和云状的影响。在曙、暮光时间内,阳光斜穿过大气层,并且在低层大气中有很长的光程,由于大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使阳光受到很大衰减,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衰减情况又不相同,因此,通过大气层的阳光已经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这些光再经过大气中散射粒子的散射,才能到达人的眼睛,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天空色彩的复杂性。大气中成分与状态都在不断地变化,形成了变化万千的美丽彩霞。当阳光穿过大气层时,波长较短的紫光和蓝光衰减较多,到达地平线上空时就所剩无几,余下的只是波长较长的黄、橙、红色光,因此,在太阳高度角很低的日出日落时,看到的太阳光盘是橙红色的,这种偏于红色的阳光再通过天空中的散射粒子散射后仍然是波长较长的光居多,因此,霞光大多偏于红、橙、黄等色彩,而且越接近地平线,霞光的色彩越偏于红色。在接近天顶方向,阳光穿过低层大气较少,波长较短的光衰减相对少些,余光中仍有一些蓝绿色光,因而有时能看到蓝绿色的霞光。有时,高层大气散射的蓝光与低层大气散射的红光叠加后进入人的眼睛,人们就会看到紫色的天空。一般来讲,在日出日落方向上,从地面向天顶,霞的色彩排列是接近地面为红色,渐次变为橙、黄、绿、蓝各种颜色。当大气湿度较大时,或在系统性云系移近时,空中会悬浮着很多较大的水滴,这些不同大小的水滴对各种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散射作用。例如,半径比光波波长小的水滴主要散射蓝色光,而半径在0.5~1微米区间的水滴主要散射红色光,因而有时在近地面天空形成紫红、褐红的颜色。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霞的色彩就越鲜艳或暗红;水汽少的时候,霞光发青发白,所以有“霞光暗红雨凄凄,霞光青白行千里”之说。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对霞光也有重要的影响,当粒子较大时,射入的光色彩将变得复杂,同时会受到较大衰减。当粒子比光的波长大很多时,各色光就具有相同的散射能力,散射光仍是白色的,这时,霞光将显得很弱,呈现出流黄、淡红和灰等颜色。所以,大气中尘埃含量越多,霞的亮度越弱。天空中的云可以把霞光反射到地面,从而显出层云红遍、霞光万道的瑰丽美景。炎热的季节,雷阵雨过后常常会出现一条七色的彩环,悬挂在空中,五彩斑斓,它就是人们俗称的“彩虹”,是大气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彩虹呈七彩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的。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42°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造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有所不同,蓝光的折射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的,红光在最上,其他颜色在下。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天刚转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充满着许多小水滴,它们就像悬浮在空中的微型三棱镜,把通过它们的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带,再反射回来。这时,人如果站在太阳和雨滴形成的雨幕之间,就会看到色彩缤纷的彩虹,还有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附近也能看到彩虹。当然,在晴朗的天气里背对阳光在空中洒水或喷洒水雾,亦可以人工制造彩虹。所以,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好在观察者背后以低角度照射,就可以看到彩虹现象的发生。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空气中的水滴大,虹就鲜艳,也比较窄;反之,水滴小,虹色就淡,也比较宽。水滴过小,就没有彩虹。我们面对着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对着太阳才能看到,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现在西方,黄昏的彩虹总在东方出现。虹的出现与当时天气变化相联系,一般我们从虹出现在天空之中的位置就可以推测当时将出现晴或雨的天气。东方出现虹时,预示着天气系统即将移出本地,降雨天气即将结束,而西方出现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很大,这就是“东虹日头西虹雨”的含义。(选自高银朝《绚丽多彩的天空》,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云”文中指外形千姿百态、颜色多姿多彩、由水滴或冰晶或两者混杂组成的自然现象。B.“积状云”文中指孤立高大、云层厚、光线难以通过因而背光面比较黑的一种云。C.“朝霞”文中指日出前后在天空和山顶形成的偏于红、橙、黄等色彩的大气光学现象。D.“人工制造彩虹”文中指晴天背对光源在空中洒水或喷水雾以低角度照射来获得虹。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层状云、波状云和积状云,这是就外形为云做的划分,前两种比后一种要薄,颜色上前两种呈灰色,后一种呈黑色。B.日出或日落前后,穿过大气层的阳光经过大气中大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这些散射粒子的散射、吸收后形成美丽彩霞。C.在近地面天空形成紫红、褐红的霞,只是因为这一区域大气中的水滴较大、水汽含量大,它们都主要散射红色光。D.夏天下午雨后天刚转晴时会出现虹,站在太阳和雨滴形成的雨幕之间也会看到虹,当然背对阳光也可人工制造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火烧云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空气中分子、水汽和杂质的散射作用,直射穿透厚大气层的阳光多是波长较长的红、橙色。B.霞色彩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从地面向天顶渐变为红、橙、黄、绿、蓝各色,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阳光穿过不同区域的大气。C.阳光射入水滴的折射角度和在水滴内的反射角度都以40°-42°最强烈,这才形成了虹,需要经过折射、反射、再折射的过程。D.我们可以根据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反推空气里水滴的大小,也可以根据虹出现在天空之中的位置有把握地预测天气的变化。4.请以霞或虹为例,说说这篇科普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举例简要分析。5.霞和虹的形成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C2.A3.D4.①举例,如举出不同半径的水滴所反射不同颜色的光;

②引用,如举出谚语“霞光暗红雨凄凄,霞光青白行千里”;

③作比较,如通过将不同种类的云的厚度作比较,说明它们颜色不同的原因。5.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并遇到大气分子及悬浮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霞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在天空和山顶形成的偏于红、橙、黄等色彩的大气光学现象”以偏概全。从第六段“霞光大多偏于红、橙、黄等色彩”“在接近天顶方向,阳光穿过低层大气较少,波长较短的光衰减相对少些,余光中仍有一些蓝绿色光,因而有时能看到蓝绿色的霞光”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朝霞都偏于红、橙、黄等色彩。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颜色上前两种呈灰色,后一种呈黑色”说法过于绝对。从第二段“孤立高大的积状云比较厚,它向阳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因而看起来是白色的,它背光的一面底部,光线不容易透过,看起来比较黑”可知,积状云向阳的一面呈白色。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直射穿透厚大气层的阳光多是波长较长的红、橙色”说法错误。从第三段“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线穿过很厚的大气层斜射过来,空气中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红、橙色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很少,照射到大气下层时,阳光以长波红光为主,因此这时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呈红色,被阳光照亮了的云也变成了红色,形成美丽多姿的火烧云”可知,火烧云呈现红色和橙色,是因为这两种光散射得少。B.“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阳光穿过不同区域的大气”说法错误。从第六段可知,霞色彩的排列具有一定规律,是因为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C.“阳光射入水滴的折射角度和在水滴内的反射角度都以40°~42°最强烈”说法错误。从第十一段“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42°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可知,水滴内的反射角度40°~42°最强烈。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引用和作比较等。第七段中,“例如,半径比光波波长小的水滴主要散射蓝色光,而半径在0.5~1微米区间的水滴主要散射红色光,因而有时在近地面天空形成紫红、褐红的颜色”,通过举出不同半径的水滴所散射不同颜色的光来说明不同颜色的霞光的形成原因。在文中多次引用谚语来说明不同的天气现象,如第七段中的“霞光暗红雨凄凄,霞光青白行千里”,最后一段中的“东虹日头西虹雨”等。第二段中,作者通过将不同种类的云的厚度作比较,说明它们颜色不同的原因。“积状云和雷雨时布满天空的积雨云都比较厚,太阳和月亮的光线都难以通过,云体看起来就很黑,稍微薄一点的层状云和波状云,看起来是灰色的,波状云的边缘部分,色彩变为灰白。孤立高大的积状云比较厚,它向阳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因而看起来是白色的,它背光的一面底部,光线不容易透过,看起来比较黑”,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的四到九段是说明霞的形成。从“有时在日出或日落前后,天空和山顶,尤其是太阳附近的天空和云层上会出现瑰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大气光学现象,它就是霞”“由于大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使阳光受到很大衰减,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衰减情况又不相同,因此,通过大气层的阳光已经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这些光再经过大气中散射粒子的散射,才能到达人的眼睛,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天空色彩的复杂性”“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霞的色彩就越鲜艳或暗红;水汽少的时候,霞光发青发白”“当粒子比光的波长大很多时,各色光就具有相同的散射能力,散射光仍是白色的,这时,霞光将显得很弱,呈现出流黄、淡红和灰等颜色”等内容可以概括出: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并遇到大气分子及悬浮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霞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从第十到第十三段,是说明虹的形成。从“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的。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42°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天刚转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充满着许多小水滴,它们就像悬浮在空中的微型三棱镜,把通过它们的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带,再反射回来”“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空气中的水滴大,虹就鲜艳,也比较窄;反之,水滴小,虹色就淡,也比较宽”等内容可以概括出: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跫音李舫北京,东城。横平竖直的北京旧城,有一条东西向的长街——五四大街。这条大街的中心,有一个朴素的门牌,上面刻着“五四大街29号”。在这个门牌的后面,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古朴的铁门后面,静静地伫立着一座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老式建筑。春来暑往,斗转星移,这座“工”字形的建筑已逾一个世纪。从建成至今,它一直被人们称作——北大红楼。1917年,农历丁巳。此时的北京大学,春冰未泮,春寒料峭。1月9日,蔡元培冒着严寒,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他试图用教育完成救国宏愿,“吾人切实从教育入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他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式致函教育部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当其时,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把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文章化为投枪,向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展开毫不留情的抨击。陈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随之移至北京,由一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并成立编委会,北京大学由此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阵地。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针砭时政的战斗性刊物《每周评论》,编辑部就设在北大红楼文科学长办公室。《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每周评论》猛烈抨击封建军阀统治,揭露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和山东攫取权益的罪恶行径,号召人民奋起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块宣传阵地。1918年仲秋,一个满口湘音的青年,背着一个简单的包袱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他,就是后来影响了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毛泽东。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红楼的第二阅览室担任图书管理员,得以近距离接触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陶孟和、胡适、邵飘萍、梁漱溟等,发现了一个他从前所不知道的世界。《新青年》也为毛泽东开启了另一扇认识中国与世界的窗口。陈独秀所说的“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给他的感触极深,循着新文化运动的思路,他在努力地探索。从北大走出来的毛泽东,浸润了北大的精气神,已然成为一位胸有利器、心怀世界的有为之士。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就是在这个朝气蓬勃、挥斥方道的年纪,毛泽东写下了这句诗。正是在北京大学期间,面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贫弱局面,毛泽东自信将来掌握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使命会由他们这一代有志青年去承担。他大声宣称:“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雍容的红砖红瓦红墙红楼,掩映在道路两旁绿意盎然的行道树里。1919年,29岁的李大钊意气风发。他快步走进红楼大门,腋下夹着新刊出的《新青年》,冲进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办公室,大声宣称:“试看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3日下午,北京大学的学生们知晓了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外交失败的消息,当晚便在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约请北京十三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热血在沸腾,地火在燃烧。北京大学,莘莘学子在觉醒。5月4日,来自北京大学等十三所大学的三千多名学生,从北大红楼出发,一路到天安门、东交民巷、赵家楼,一路怀着愤怒、带着激情不停地呐喊,乌云密布的中国,喑哑的天空终于发出了响亮的声音。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红楼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北京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春,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从事建党的筹备工作。同年8月,上海的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在北京,红楼李大钊办公室的外间会议室,正是当时筹备北京早期组织的联络处。初心在萌芽,信念在激荡。中国的四面八方,有志之士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思考中国究竟往何处去,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源于德国小镇特里尔的种子,在觉醒者的心灵中孕育成长。红色的激流涌入黄色的土地,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汇聚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亿万万人家国,一百余年拼搏。今天,穿过熙熙攘攘的五四大街回望,红楼无声,红楼如故。然而透过红色的建筑外表,仿佛还能看到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流下的鲜血,看到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高高飘扬的红旗,看到井冈山上正在燎燃的星火,看到红军战士帽檐上的五角星……这栋建筑曾经激荡起的历史风云,依旧清晰而鲜活。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革命者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朴素的初心,凝聚了非凡的力量。亿万人民生死与共、始终相随,让这个曾经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国度,于危难中振作,在绝望中重生,已然可见复兴的曙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大红楼之所以得名,不仅因为这座建筑深沉宁静的红色外貌,还因为它在中国革命思想萌发和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B.陈独秀接受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创办的《新青年》,与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要宣传阵地。C.近距离接触蔡元培等人,有助于毛泽东探求救国救民、匡扶正义的真理,为他明确人生选择、承担历史使命奠定了基础。D.写中国有志之士聚集过程时,用“激流”“狂澜”等词语表现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冰未泮,春寒料峭”一句,以初春时节的自然环境描写象征北京大学当时因循守旧的恶劣教育环境,揭示了蔡元培实行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B.文本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快步走进”“冲进”“大声宣称”等典型动词在表现李大钊举止的同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一定能获胜的信心。C.文本起于红楼,结于红楼,结构圆融。寂静无声的红楼饱含退出中国革命历史舞台的沧桑,和热闹的北京街市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怅惘。D.以陈独秀、毛泽东、李大钊为中心的三个场景描写共同回顾了中国革命者为国家独立富强不懈努力的历史片段,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8.回顾中国有志之士的革命生活时,文本都联系《新青年》来叙述,且各有侧重地介绍了《新青年》在近代中国变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请对此加以分析。9.文本围绕“北大红楼”这一地点集中展现早期中国有志之士救国图存的事迹,有什么好处?〖答案〗6.B7.C8.①回顾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时,叙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并以此为阵地抨击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的事迹,说明《新青年》具有革新民众思想、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作用;②回顾毛泽东在北大的工作生活时,说明《新青年》拓展了他的视野,为他进一步探索救国道路指明了方向;③回顾李大钊的事迹时,联系《新青年》,重在说明《新青年》在培养爱国青年、筹备建党过程中的作用。9.①用已逾百年、静静伫立的北大红楼,见证早期中国革命党人的不懈探索,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②以北大红楼为文中人物的交汇点,能串联多个场景,真实说明北大红楼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③围绕这一地点,集中展现了1917—1920年间革命党人和青年群体为挽救国家危亡而拼搏的事迹,更有利于凸显中国民众谋求民族复兴的足音,表现他们深沉的爱国情感。〖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陈独秀接受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创办的《新青年》”错误,原文有“陈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随之移至北京”,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是在接受聘请前。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寂静无声的红楼饱含退出中国革命历史舞台的沧桑”理解有误,“令人怅惘”用词不当。结合“红楼无声,红楼如故”“这栋建筑曾经激荡起的历史风云,依旧清晰而鲜活”等内容分析可知,文章介绍在中国革命思想萌发和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赞美其崇高地位和价值,满含崇敬爱护之情。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1月9日,蔡元培冒着严寒,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当其时,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把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文章化为投枪,向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展开毫不留情的抨击”“《新青年》编辑部随之移至北京,由一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并成立编委会,北京大学由此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阵地”可概括出,回顾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时,叙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并以此为阵地抨击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的事迹,说明《新青年》具有革新民众思想、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作用;结合“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红楼的第二阅览室担任图书管理员……《新青年》也为毛泽东开启了另一扇认识中国与世界的窗口。陈独秀所说的‘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给他的感触极深,循着新文化运动的思路,他在努力地探索。从北大走出来的毛泽东,浸润了北大的精气神,已然成为一位胸有利器、心怀世界的有为之士”,可概括出,回顾毛泽东在北大的工作生活时,说明《新青年》拓展了他的视野,为他进一步探索救国道路指明了方向;结合“1919年,29岁的李大钊意气风发。他快步走进红楼大门,腋下夹着新刊出的《新青年》”“1920年春,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从事建党的筹备工作。同年8月,上海的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在北京,红楼李大钊办公室的外间会议室,正是当时筹备北京早期组织的联络处”可概括出,回顾李大钊的事迹时,联系《新青年》,重在说明《新青年》在培养爱国青年、筹备建党过程中的作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谋篇布局意图的能力。从1917年到当代,北大红楼已逾百年,如今依然静静伫立,它见证了早期中国革命党人的不懈探索,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针砭时政的战斗性刊物《每周评论》诞生于红楼,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北大红楼担任图书管理员,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红楼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红楼李大钊办公室的外间会议室,正是当时筹备北京早期组织的联络处,北大红楼是文中人物的交汇点,串联多个场景,真实说明北大红楼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围绕红楼,从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发表就职演说,接着请来陈独秀,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于红楼创办《每周评论》,其间毛泽东在此任图书管理员,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0年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都与红楼密切相干。文章集中展现了1917—1920年间革命党人和青年群体为挽救国家危亡而拼搏的事迹,更有利于凸显中国民众谋求民族复兴的足音,表现他们深沉的爱国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节选自《离骚》)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为[F]‘非我[G]莫能[H]为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代词,文中指代屈原,“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之”也作代词用,两者用法相同。B.疾,是“痛心”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的“疾”词义不相同。C.灵修,表示有灵智远见的人,用以比喻国君,文中指楚怀王。D.流亡,文中指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正是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B.屈原的作品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意旨,用浅近的事例表现深远的意义。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D.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14.作者认为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依据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理由。〖答案〗10.BDE11.D12.D13.(1)阐明广大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透彻明白。

(2)违背准绳而追随邪佞,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14.①志趣高洁;

②行为端正;

③洁身自好。〖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第一个分句,“每一令出”是完整的主谓句,“每一令”做主语,“出”作谓语,所以第一处断在“B”处;第二个分句,“平伐其功”句式结构完整,“平”为主语,“伐”为谓语,“其功”为宾语,所以第二处断在“D”处;第三个分句,“曰”在句中的意思是“说”,其后为“曰”的具体内容,应在“曰”后断开,所以第三处断在“E”处。【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怀王很信任他。/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B.正确。“声非加疾也”的“疾”解释为“劲疾,声音洪亮”。句意: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声音并没有加大。C.正确。D.“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错误,文中指“随水消逝”。句意: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逝。/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说法错误,“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是被贬黜的原因,应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明”,阐明;“广崇”,广大崇高;“靡”,没有;“有以”,有……办法。(2)“绳墨”,准绳,准则;“周容”,迎合讨好;“度”,法度。【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其志洁”可知,作者认为屈原志趣高洁;依据原文“其行廉”可知,作者认为屈原行为端正;依据原文“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屈原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参考译文:材料一: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赞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材料二: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他们弹劾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把苟合取悦作为法则。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史白居易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中的“先生”与《蜀相》中的“丞相”“老臣”都是诗人对诸葛亮的敬称。B.《蜀相》首联用设问表达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而本诗则直接从追忆史实写起。C.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绘景物、记叙历史来抒发情感。D.本诗首联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历史,颔联中的“鱼”指刘备,“龙”则指诸葛亮。16.《咏史》和《蜀相》都以“泪沾襟”结尾,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同也有异。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答案〗15.C16.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汉氶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不同点:《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忠义报国的“英雄”的期盼,饱含诗人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英雄”情怀。《咏史》中“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通过写后人再读《出师表》,集中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感天动地、历久不变。〖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通过描绘景物”错,本诗前两联写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林,接着写“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刘备托孤,后句说诸葛亮一生的忠义之心。并没有描绘景物。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饱含诗人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英雄”情怀,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咏史》写诸葛亮一生的忠义之心。作为臣子的诸葛亮“忠义心”须倾,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诸葛亮为开创蜀汉的基业,殚精竭智,运筹帷幄,历经百战。尤其是刘备托孤以后的十一年,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中,独挡风雨,力挽狂澜。六次北伐,饱尝艰辛,无时不在为光复汉室而“报国还倾忠义心”。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始自“隆中对”,终至“出师表”,他的忠心令人动容。而“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也同时表达了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遗憾和惋惜。结合以上分析,从同和异两个角度分析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在《陈情表》中,李密在文末用“结草”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将会报答朝廷之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新中国军工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我国著名预警机专家王小谟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筑梦苍穹——王小谟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一书对王小谟传奇的人生经历分阶段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在王小谟的性格塑造上,本书本着“不虚美、不隐恶”为创作原则,利用丰富的资料,实事求是地对各方面的人物性格和盘托出。比如讲述王小谟的大学时代时,书中写道,“对‘喜欢’与‘不喜欢’的学科,态度①,造成学科成绩有高有低,高低成绩两相抵消,王小谟只能算是‘中等’的学生了”。并且,他不仅参加时髦的摩托车队,还是学校京剧团的骨干。书中还附上了王小谟当时的演出剧照。如此,一个大学时代充满活力、不循规蹈矩的鲜活形象②。本书注重将传主定位为传承中的个体来展开叙事。本书的每一章前,都摘录了一句王小谟的话(第一章摘录的是其父王宏谟的)。每一节前,都摘录有司马光、郑板桥、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贤的名言。这一设计意在凸显王小谟的精神、风骨与我国的先贤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示例:①截然不同(迥然不同、泾渭分明、大相径庭)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③一脉相承(一脉相传)19.示例: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预警机专家,在新中国军工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20.本书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创作原则(或者:以“不虚美、不隐恶”为创作原则),利用丰富的资料,实事求是地将人物性格的各方面和盘托出。〖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由“造成学科成绩有高有低”可知王小谟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科态度完全不一样,可填“截然不同(迥然不同、泾渭分明、大相径庭)”。截然不同: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②书中塑造的王小谟的鲜活形象十分生动,可填“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呼之欲出:形容画像十分逼真,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③王小谟的精神、风骨与我国的先贤有承继关系,可填“一脉相承(一脉相传)”。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脉相传: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分析句子特点可知,主语王小谟之前有很长的定语,可将这两个定语变成句子。将“我国著名预警机专家”加上主语王小谟,改成“王小谟是我国著名的预警机专家”放在最前面;将“在新中国军工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前省略主语,放在第一个句子后面;将“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承前省略主语放在最后面。整理〖答案〗为:王小谟是我国著名的预警机专家,在新中国军工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句式杂糅,“本着……为创作原则”可改为“本着……的创作原则”或“以……为创作原则”;搭配不当,“对各方面的人物性格和盘托出”中的“对”改为“将”;语序不当,“各方面的人物性格”改为“人物性格的各方面”。(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论气有两种形式,一是从性质,内容上论述气,如血气、情气、德气;二是从状态、表现上论述气,如从一天不同时间的状态和表现论述气,《孙子兵法·军争》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情,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此治气者也。”这里的气主要是指血气,情气,指人的气势、气概、精神状态。①,一日之计在于晨,休息了一晚上,早晨人的精神状态是“锐”,我们说朝气蓬勃,就是表示气势狂盛,有一往无前的气概。“昼气”是中午的气,这里的昼指中午,农耕民族有个特点,喜欢睡午觉,所以到了中午的时候,②,想要睡觉了,“暮气”是傍晚的气,劳累了一天,到了晚上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是“归”,想回家了,有学者训“归”为衰竭,也通,朝气、昼气、暮气,本又是早晨、中午、晚上的气,③,就是指初战之气、再战之气,衰之气,两者都可通。《军争》的这段材料表明,古人认为一天早,中、晚,人精神状态变化很大,是不一样的,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上面的文字就容易理解了。2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经验的农民靠着节气农谚,顺“时”而为,不误农时。B.余东村这样的艺术特色村是点缀在浙江大地上的“盆景”。C.现实主义创作需“掘一口深井”。D.草长莺飞,又一年“世界读书日”已然临近。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答案〗21.A22.①“朝气”是早晨的气

②人的精神状态是“惰”

③但引申到作战上〖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作用表示强调;A.表示强调;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A。【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句“一日之计在于晨,休息了一晚上,早晨人的精神状态是‘锐’,我们说朝气蓬勃,就是表示气势狂盛,有一往无前的气概”可知,早晨人朝气蓬勃,再结合“‘昼气’是中午的气”“‘暮气’是傍晚的气”可知,句式是一样的,所以应该填写“‘朝气’是早晨的气”。第二空,结合上文“早晨人的精神状态是‘锐’”和下文“人的精神状态是‘归’”可知,此处也应该是“人的精神状态是……”,结合下句“想要睡觉了”可知,想要睡觉了,说明人的精神状态是“惰”,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人的精神状态是‘惰’”。第三空,结合下句“就是指初战之气、再战之气,衰之气,两者都可通”可知,讲的是作战的气,在结合上文“朝气、昼气、暮气,本又是早晨、中午、晚上的气”可知,由早晨、中午、晚上的气到作战的气,即引申到作战上,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但引申到作战上”。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地生活,抑或应如东坡居士“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般的旷达乐观。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和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诗意地生活”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的关键词是“诗意地生活”。帕斯卡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这道作文题,正是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自己是怎样“诗意地生活”的,或谈自己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有同学会说,我们是苦读书,有什么诗意可言呢?这话既对,又不对。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的人民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战争又是残酷的,但白洋淀的人民积极保家卫国,人人奋发向上,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荷花淀》描写的不就是当时白洋淀人民诗意地生活的故事吗?史铁生坐着轮椅在地坛里度过了许多苦闷的日子,但他最后亦在地坛里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从此振奋起来,开始写作,成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样自强不息地生活,不就是诗意地在生活吗?对于我们的生活,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是另一片天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不是诗意地生活吗?我们可以让思维进入时间隧道,穿越历史的风云,与古人对话;可以让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认真思考,可投身实践,与现实对话;可以让想象插上翅膀,进入理想王国,与未来对话.这不就是诗意地生活吗?跌倒了,再爬起来,笑着继续前进,这不是诗意地生活吗?遭受苦难,用苦难浇灌理想之花,这不是诗意地生活吗?打开思路后,构思作文时,就要注意题目对文体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均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上的云外形千姿百态,颜色多姿多彩,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乌黑如墨,有的灰蒙蒙一片,还有的呈现出红色和紫色的光彩。那么,这些不同颜色的云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云体的外形虽然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包括布满全天的层状云、孤立高大的积状云以及如波涛般层叠起伏的波状云。它们的厚薄相差很大,厚的可达七八千米,薄的只有几十米。积状云和雷雨时布满天空的积雨云都比较厚,太阳和月亮的光线都难以通过,云体看起来就很黑,稍微薄一点的层状云和波状云,看起来是灰色的,波状云的边缘部分,色彩变为灰白。孤立高大的积状云比较厚,它向阳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因而看起来是白色的,它背光的一面底部,光线不容易透过,看起来比较黑。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线穿过很厚的大气层斜射过来,空气中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红、橙色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很少,照射到大气下层时,阳光以长波红光为主,因此这时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呈红色,被阳光照亮了的云也变成了红色,形成美丽多姿的火烧云。由于云的组成有的是水滴,有的是冰晶,有的是两者混杂在一起的,因而当日月光线通过时,还会形成各种美丽的光环或虹彩。有时在日出或日落前后,天空和山顶,尤其是太阳附近的天空和云层上会出现瑰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大气光学现象,它就是霞。根据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朝霞和晚霞。朝、晚霞出现的方位和色彩受太阳位置、空气中水汽、气溶胶分布、云量和云状的影响。在曙、暮光时间内,阳光斜穿过大气层,并且在低层大气中有很长的光程,由于大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使阳光受到很大衰减,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衰减情况又不相同,因此,通过大气层的阳光已经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这些光再经过大气中散射粒子的散射,才能到达人的眼睛,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天空色彩的复杂性。大气中成分与状态都在不断地变化,形成了变化万千的美丽彩霞。当阳光穿过大气层时,波长较短的紫光和蓝光衰减较多,到达地平线上空时就所剩无几,余下的只是波长较长的黄、橙、红色光,因此,在太阳高度角很低的日出日落时,看到的太阳光盘是橙红色的,这种偏于红色的阳光再通过天空中的散射粒子散射后仍然是波长较长的光居多,因此,霞光大多偏于红、橙、黄等色彩,而且越接近地平线,霞光的色彩越偏于红色。在接近天顶方向,阳光穿过低层大气较少,波长较短的光衰减相对少些,余光中仍有一些蓝绿色光,因而有时能看到蓝绿色的霞光。有时,高层大气散射的蓝光与低层大气散射的红光叠加后进入人的眼睛,人们就会看到紫色的天空。一般来讲,在日出日落方向上,从地面向天顶,霞的色彩排列是接近地面为红色,渐次变为橙、黄、绿、蓝各种颜色。当大气湿度较大时,或在系统性云系移近时,空中会悬浮着很多较大的水滴,这些不同大小的水滴对各种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散射作用。例如,半径比光波波长小的水滴主要散射蓝色光,而半径在0.5~1微米区间的水滴主要散射红色光,因而有时在近地面天空形成紫红、褐红的颜色。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霞的色彩就越鲜艳或暗红;水汽少的时候,霞光发青发白,所以有“霞光暗红雨凄凄,霞光青白行千里”之说。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对霞光也有重要的影响,当粒子较大时,射入的光色彩将变得复杂,同时会受到较大衰减。当粒子比光的波长大很多时,各色光就具有相同的散射能力,散射光仍是白色的,这时,霞光将显得很弱,呈现出流黄、淡红和灰等颜色。所以,大气中尘埃含量越多,霞的亮度越弱。天空中的云可以把霞光反射到地面,从而显出层云红遍、霞光万道的瑰丽美景。炎热的季节,雷阵雨过后常常会出现一条七色的彩环,悬挂在空中,五彩斑斓,它就是人们俗称的“彩虹”,是大气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彩虹呈七彩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的。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42°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造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有所不同,蓝光的折射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的,红光在最上,其他颜色在下。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天刚转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充满着许多小水滴,它们就像悬浮在空中的微型三棱镜,把通过它们的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带,再反射回来。这时,人如果站在太阳和雨滴形成的雨幕之间,就会看到色彩缤纷的彩虹,还有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附近也能看到彩虹。当然,在晴朗的天气里背对阳光在空中洒水或喷洒水雾,亦可以人工制造彩虹。所以,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好在观察者背后以低角度照射,就可以看到彩虹现象的发生。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空气中的水滴大,虹就鲜艳,也比较窄;反之,水滴小,虹色就淡,也比较宽。水滴过小,就没有彩虹。我们面对着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对着太阳才能看到,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现在西方,黄昏的彩虹总在东方出现。虹的出现与当时天气变化相联系,一般我们从虹出现在天空之中的位置就可以推测当时将出现晴或雨的天气。东方出现虹时,预示着天气系统即将移出本地,降雨天气即将结束,而西方出现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很大,这就是“东虹日头西虹雨”的含义。(选自高银朝《绚丽多彩的天空》,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云”文中指外形千姿百态、颜色多姿多彩、由水滴或冰晶或两者混杂组成的自然现象。B.“积状云”文中指孤立高大、云层厚、光线难以通过因而背光面比较黑的一种云。C.“朝霞”文中指日出前后在天空和山顶形成的偏于红、橙、黄等色彩的大气光学现象。D.“人工制造彩虹”文中指晴天背对光源在空中洒水或喷水雾以低角度照射来获得虹。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层状云、波状云和积状云,这是就外形为云做的划分,前两种比后一种要薄,颜色上前两种呈灰色,后一种呈黑色。B.日出或日落前后,穿过大气层的阳光经过大气中大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这些散射粒子的散射、吸收后形成美丽彩霞。C.在近地面天空形成紫红、褐红的霞,只是因为这一区域大气中的水滴较大、水汽含量大,它们都主要散射红色光。D.夏天下午雨后天刚转晴时会出现虹,站在太阳和雨滴形成的雨幕之间也会看到虹,当然背对阳光也可人工制造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火烧云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空气中分子、水汽和杂质的散射作用,直射穿透厚大气层的阳光多是波长较长的红、橙色。B.霞色彩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从地面向天顶渐变为红、橙、黄、绿、蓝各色,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阳光穿过不同区域的大气。C.阳光射入水滴的折射角度和在水滴内的反射角度都以40°-42°最强烈,这才形成了虹,需要经过折射、反射、再折射的过程。D.我们可以根据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反推空气里水滴的大小,也可以根据虹出现在天空之中的位置有把握地预测天气的变化。4.请以霞或虹为例,说说这篇科普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举例简要分析。5.霞和虹的形成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C2.A3.D4.①举例,如举出不同半径的水滴所反射不同颜色的光;

②引用,如举出谚语“霞光暗红雨凄凄,霞光青白行千里”;

③作比较,如通过将不同种类的云的厚度作比较,说明它们颜色不同的原因。5.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并遇到大气分子及悬浮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霞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在天空和山顶形成的偏于红、橙、黄等色彩的大气光学现象”以偏概全。从第六段“霞光大多偏于红、橙、黄等色彩”“在接近天顶方向,阳光穿过低层大气较少,波长较短的光衰减相对少些,余光中仍有一些蓝绿色光,因而有时能看到蓝绿色的霞光”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朝霞都偏于红、橙、黄等色彩。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颜色上前两种呈灰色,后一种呈黑色”说法过于绝对。从第二段“孤立高大的积状云比较厚,它向阳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因而看起来是白色的,它背光的一面底部,光线不容易透过,看起来比较黑”可知,积状云向阳的一面呈白色。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直射穿透厚大气层的阳光多是波长较长的红、橙色”说法错误。从第三段“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线穿过很厚的大气层斜射过来,空气中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红、橙色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很少,照射到大气下层时,阳光以长波红光为主,因此这时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呈红色,被阳光照亮了的云也变成了红色,形成美丽多姿的火烧云”可知,火烧云呈现红色和橙色,是因为这两种光散射得少。B.“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阳光穿过不同区域的大气”说法错误。从第六段可知,霞色彩的排列具有一定规律,是因为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C.“阳光射入水滴的折射角度和在水滴内的反射角度都以40°~42°最强烈”说法错误。从第十一段“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42°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可知,水滴内的反射角度40°~42°最强烈。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引用和作比较等。第七段中,“例如,半径比光波波长小的水滴主要散射蓝色光,而半径在0.5~1微米区间的水滴主要散射红色光,因而有时在近地面天空形成紫红、褐红的颜色”,通过举出不同半径的水滴所散射不同颜色的光来说明不同颜色的霞光的形成原因。在文中多次引用谚语来说明不同的天气现象,如第七段中的“霞光暗红雨凄凄,霞光青白行千里”,最后一段中的“东虹日头西虹雨”等。第二段中,作者通过将不同种类的云的厚度作比较,说明它们颜色不同的原因。“积状云和雷雨时布满天空的积雨云都比较厚,太阳和月亮的光线都难以通过,云体看起来就很黑,稍微薄一点的层状云和波状云,看起来是灰色的,波状云的边缘部分,色彩变为灰白。孤立高大的积状云比较厚,它向阳的一面,光线几乎全部反射出来,因而看起来是白色的,它背光的一面底部,光线不容易透过,看起来比较黑”,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的四到九段是说明霞的形成。从“有时在日出或日落前后,天空和山顶,尤其是太阳附近的天空和云层上会出现瑰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大气光学现象,它就是霞”“由于大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使阳光受到很大衰减,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衰减情况又不相同,因此,通过大气层的阳光已经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这些光再经过大气中散射粒子的散射,才能到达人的眼睛,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天空色彩的复杂性”“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霞的色彩就越鲜艳或暗红;水汽少的时候,霞光发青发白”“当粒子比光的波长大很多时,各色光就具有相同的散射能力,散射光仍是白色的,这时,霞光将显得很弱,呈现出流黄、淡红和灰等颜色”等内容可以概括出: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并遇到大气分子及悬浮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霞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从第十到第十三段,是说明虹的形成。从“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的。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42°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天刚转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充满着许多小水滴,它们就像悬浮在空中的微型三棱镜,把通过它们的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带,再反射回来”“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空气中的水滴大,虹就鲜艳,也比较窄;反之,水滴小,虹色就淡,也比较宽”等内容可以概括出: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跫音李舫北京,东城。横平竖直的北京旧城,有一条东西向的长街——五四大街。这条大街的中心,有一个朴素的门牌,上面刻着“五四大街29号”。在这个门牌的后面,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古朴的铁门后面,静静地伫立着一座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老式建筑。春来暑往,斗转星移,这座“工”字形的建筑已逾一个世纪。从建成至今,它一直被人们称作——北大红楼。1917年,农历丁巳。此时的北京大学,春冰未泮,春寒料峭。1月9日,蔡元培冒着严寒,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他试图用教育完成救国宏愿,“吾人切实从教育入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他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式致函教育部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当其时,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把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文章化为投枪,向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展开毫不留情的抨击。陈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随之移至北京,由一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并成立编委会,北京大学由此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阵地。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针砭时政的战斗性刊物《每周评论》,编辑部就设在北大红楼文科学长办公室。《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每周评论》猛烈抨击封建军阀统治,揭露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和山东攫取权益的罪恶行径,号召人民奋起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块宣传阵地。1918年仲秋,一个满口湘音的青年,背着一个简单的包袱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他,就是后来影响了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毛泽东。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红楼的第二阅览室担任图书管理员,得以近距离接触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陶孟和、胡适、邵飘萍、梁漱溟等,发现了一个他从前所不知道的世界。《新青年》也为毛泽东开启了另一扇认识中国与世界的窗口。陈独秀所说的“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给他的感触极深,循着新文化运动的思路,他在努力地探索。从北大走出来的毛泽东,浸润了北大的精气神,已然成为一位胸有利器、心怀世界的有为之士。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就是在这个朝气蓬勃、挥斥方道的年纪,毛泽东写下了这句诗。正是在北京大学期间,面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贫弱局面,毛泽东自信将来掌握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使命会由他们这一代有志青年去承担。他大声宣称:“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雍容的红砖红瓦红墙红楼,掩映在道路两旁绿意盎然的行道树里。1919年,29岁的李大钊意气风发。他快步走进红楼大门,腋下夹着新刊出的《新青年》,冲进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办公室,大声宣称:“试看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3日下午,北京大学的学生们知晓了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外交失败的消息,当晚便在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约请北京十三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热血在沸腾,地火在燃烧。北京大学,莘莘学子在觉醒。5月4日,来自北京大学等十三所大学的三千多名学生,从北大红楼出发,一路到天安门、东交民巷、赵家楼,一路怀着愤怒、带着激情不停地呐喊,乌云密布的中国,喑哑的天空终于发出了响亮的声音。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红楼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北京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春,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从事建党的筹备工作。同年8月,上海的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在北京,红楼李大钊办公室的外间会议室,正是当时筹备北京早期组织的联络处。初心在萌芽,信念在激荡。中国的四面八方,有志之士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思考中国究竟往何处去,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源于德国小镇特里尔的种子,在觉醒者的心灵中孕育成长。红色的激流涌入黄色的土地,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汇聚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亿万万人家国,一百余年拼搏。今天,穿过熙熙攘攘的五四大街回望,红楼无声,红楼如故。然而透过红色的建筑外表,仿佛还能看到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流下的鲜血,看到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高高飘扬的红旗,看到井冈山上正在燎燃的星火,看到红军战士帽檐上的五角星……这栋建筑曾经激荡起的历史风云,依旧清晰而鲜活。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革命者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朴素的初心,凝聚了非凡的力量。亿万人民生死与共、始终相随,让这个曾经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国度,于危难中振作,在绝望中重生,已然可见复兴的曙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大红楼之所以得名,不仅因为这座建筑深沉宁静的红色外貌,还因为它在中国革命思想萌发和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B.陈独秀接受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创办的《新青年》,与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要宣传阵地。C.近距离接触蔡元培等人,有助于毛泽东探求救国救民、匡扶正义的真理,为他明确人生选择、承担历史使命奠定了基础。D.写中国有志之士聚集过程时,用“激流”“狂澜”等词语表现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冰未泮,春寒料峭”一句,以初春时节的自然环境描写象征北京大学当时因循守旧的恶劣教育环境,揭示了蔡元培实行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B.文本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快步走进”“冲进”“大声宣称”等典型动词在表现李大钊举止的同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一定能获胜的信心。C.文本起于红楼,结于红楼,结构圆融。寂静无声的红楼饱含退出中国革命历史舞台的沧桑,和热闹的北京街市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怅惘。D.以陈独秀、毛泽东、李大钊为中心的三个场景描写共同回顾了中国革命者为国家独立富强不懈努力的历史片段,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8.回顾中国有志之士的革命生活时,文本都联系《新青年》来叙述,且各有侧重地介绍了《新青年》在近代中国变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请对此加以分析。9.文本围绕“北大红楼”这一地点集中展现早期中国有志之士救国图存的事迹,有什么好处?〖答案〗6.B7.C8.①回顾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时,叙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并以此为阵地抨击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的事迹,说明《新青年》具有革新民众思想、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作用;②回顾毛泽东在北大的工作生活时,说明《新青年》拓展了他的视野,为他进一步探索救国道路指明了方向;③回顾李大钊的事迹时,联系《新青年》,重在说明《新青年》在培养爱国青年、筹备建党过程中的作用。9.①用已逾百年、静静伫立的北大红楼,见证早期中国革命党人的不懈探索,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②以北大红楼为文中人物的交汇点,能串联多个场景,真实说明北大红楼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③围绕这一地点,集中展现了1917—1920年间革命党人和青年群体为挽救国家危亡而拼搏的事迹,更有利于凸显中国民众谋求民族复兴的足音,表现他们深沉的爱国情感。〖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陈独秀接受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创办的《新青年》”错误,原文有“陈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随之移至北京”,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是在接受聘请前。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寂静无声的红楼饱含退出中国革命历史舞台的沧桑”理解有误,“令人怅惘”用词不当。结合“红楼无声,红楼如故”“这栋建筑曾经激荡起的历史风云,依旧清晰而鲜活”等内容分析可知,文章介绍在中国革命思想萌发和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赞美其崇高地位和价值,满含崇敬爱护之情。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1月9日,蔡元培冒着严寒,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当其时,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把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文章化为投枪,向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展开毫不留情的抨击”“《新青年》编辑部随之移至北京,由一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并成立编委会,北京大学由此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阵地”可概括出,回顾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时,叙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并以此为阵地抨击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的事迹,说明《新青年》具有革新民众思想、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作用;结合“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红楼的第二阅览室担任图书管理员……《新青年》也为毛泽东开启了另一扇认识中国与世界的窗口。陈独秀所说的‘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给他的感触极深,循着新文化运动的思路,他在努力地探索。从北大走出来的毛泽东,浸润了北大的精气神,已然成为一位胸有利器、心怀世界的有为之士”,可概括出,回顾毛泽东在北大的工作生活时,说明《新青年》拓展了他的视野,为他进一步探索救国道路指明了方向;结合“1919年,29岁的李大钊意气风发。他快步走进红楼大门,腋下夹着新刊出的《新青年》”“1920年春,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从事建党的筹备工作。同年8月,上海的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在北京,红楼李大钊办公室的外间会议室,正是当时筹备北京早期组织的联络处”可概括出,回顾李大钊的事迹时,联系《新青年》,重在说明《新青年》在培养爱国青年、筹备建党过程中的作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谋篇布局意图的能力。从1917年到当代,北大红楼已逾百年,如今依然静静伫立,它见证了早期中国革命党人的不懈探索,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针砭时政的战斗性刊物《每周评论》诞生于红楼,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北大红楼担任图书管理员,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红楼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红楼李大钊办公室的外间会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