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艺”之“礼、乐、射、驭(御)、书、数”代指“艺”者;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代指“六艺”者;更有甚者认为,《论语》本属于语录体,“游于艺”很可能是孔门弟子在记录时,由于“游于义”的音同而字异所造成的错讹记录,以此,整句便成为“道、德、仁、义”的顺解,等等。这些解释当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若我们转变一下思路,把重点放在“游”所蕴含的生活样态方式上来品察,则会有更多鲜活有趣的价值发现。其一,“游”具有审美教育的“特性”和态度。孔子学说之所以成为千年儒学且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世界性影响,最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伟大教育思想而非政治主张学说。因此,孔子的第一身份是教育理论家。作为“职业”教育者,必须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教什么)、教育理念(怎么教)和最终目标(为什么要教),对此,有学者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视为孔子教学总纲。这个解释比较中肯,但其重点仍在“艺”之内容层面的确定上,而对“游”的教育“特性”语焉不详。“游于艺”之“游”的审美教育“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审美基于“具体的人”之完善,进而推进“整体的人”之和谐。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具体的人”既是基本出发点,也是检验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落脚点,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具体的人”的人格健全和完善,只有从“具体的人”出发,才能达到“整体的人”全面提升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这是发挥教育同心圆效应的重要方式,也是孔子重视教育在政治教化中的根本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应该是“具体的人”之快乐愉悦的体认过程。在孔子看来,学艺并非如后来者所描述的那样,必须经历“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之“苦”,而更可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愉悦状态。以“游于艺”所形成的“游学”传统,也特别强调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畅游的乐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其所强调的具体艺术门类教育均可视为“游于艺”的具体注脚。其二,“游”借于物而不滞于物。子曰:“学则不固。”(《论语·学而》)这既指学习方法,更是学习态度。“游于艺”倡导不拘泥具体对象的涵泳之道,当然这并非说学习的具体内容不重要,而毋宁指出,“游”虽以具体内容为基点为中介,但最终又必须超越具体内容或不必局限于特定形式。比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在此之“学”就非具体门类之学,与“游”不滞于物的意脉相通。对于教育活动而言,必须重新激活思与学的互动之游关系,避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僵化现象。所以从学到思,从学到习,均是借助于具体对象又超越于具体对象的自我之游。“游于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自由与超越之道,以此,中介即目的,过程即目的。若深陷于“知识”泥沼之中,成为某一“专业”知识的“偏执者”或技艺的“殉道者”,则最终从根本上泯灭个体心性自我完善的契机,阻隔个体回归正常日常生活的可能。其三,“游”包括“向内”“向外”两种向度。一方面,“游”是一种基于内向性之想象的愉悦活动,如在具体的文艺创作活动中,“游于艺”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想象诗学”。对此,无论是陆机在《文赋》中所提出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还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描绘的“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都以“想象”之游作为具体艺术门类之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具有审美超越性特征。另一方面,作为实践性的体认活动,游于艺更是一种外向性活动。孔子从不主张做书斋书蠹之学,结合孔子的生平活动可以窥见,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一种广义的“游学”“游艺”,他正是以“游”的姿态,才不至于如《史记》所记“累累若丧家之狗”般狼狈,而不固不滞、自得其乐。“游于艺”的“向外”之维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换言之,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在游于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游于艺”之向内、向外两种向度具有独特的阐释生命力,它因为向外,所以与庄子的逍遥游不同,其所体现的更是一种道在日常生活的“及物性”,同时正是由于有艺的依据与凭借,其比逍遥游的“无所依”更为“上手”和可“操演”,以此可以有效避免“躺平”或成为“空心”人;同样是向内,“游于艺”与康德的审美无关功利也不同,康德之审美之游更为看中艺术欣赏之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而孔子“游于艺”所体现的更是一种合目的的无目的性。(摘编自彭成广《孔子“游于艺”的意蕴新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界对“游于艺”的“艺”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大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B.作者认为,孔子是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使他的学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重要的影响。C.“游”并不一定是具体的、有目的性的游学,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知识和认识也属于“游于艺”。D.“逍遥游”体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无所依”,而“游于艺”体现的是合目的的无目的性的“及物”。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学者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看作孔子教学总纲,而作者认为持该观点的人没有说清“游”的教育“特性”。B.作者认为,孔子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作用,所以他重视对“具体的人”的教育,以此提升“整体的人”,进而实现社会和谐。C.“游于艺”的“游”可以是心灵之游,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这种想象能让人心灵愉悦,具有审美超越性特征。D.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是他并不感觉到狼狈,原因之一是他在外出游学中感受到了快乐。3.下列选项,不属于“游”所蕴含的生活样态方式的一项是()A.某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一大纪念馆、江南造船厂、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地参观,收获了课本以外的别样体验。B.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美术馆美育研学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现场讲解并指导高中生们自己动手创作,切身体验不同艺术的表现技法。C.唐道实验学校“扬传统文化·创魅力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彩开幕,孩子们在艺术节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D.聊城市实验小学走进孔子博物馆,奔赴一场与孔子两千五百年的相逢,跨越历史长河,聆听圣贤心声,学习到了很多儒家知识。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论证结构上,本文与《拿来主义》相似,先驳后立,先批判错误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B.文章运用“其一”“其二”“其三”“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使论证有层次性,逻辑清晰。C.文章多处引用了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名言,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的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D.在论证“游”的两种向度时,作者把孔子和庄子、康德的观点相对比,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独特性。5.结合原文的内容,分析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观点。〖答案〗1.D2.B3.C4.A5.①审美教育的特性:曾皙所描述的暮春出游场景,体现了快乐愉悦的体认过程,符合孔子对于审美教育“特性”的理解。②借于物而不滞于物:孔子提倡的“游于艺”中,“游”即一种自由、超脱的态度,不受限于任何具体的物体或形式。曾皙所描述的春游,体现了孔子所追求的“游”的精神。③“向内”与“向外”的结合:曾皙的春游场景既包含了个人内心的愉悦体验,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了孔子“向内”追求心灵愉悦的要求,也符合“向外”强调社会实践和人际关系的理念。〖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逍遥游’体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无所依’”错误,在原文最后一段中,作者提到“游于艺”与庄子的“逍遥游”以及康德的审美理论有所不同,“游于艺”与逍遥游的不同之处在于“游于艺”体现的是“道在日常生活”的“及物性”。而关于康德的审美理论,作者指出康德更看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而“游于艺”体现的是一种“合目的的无目的性”,选项混淆内容。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孔子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作用,所以他重视对‘具体的人’的教育”错误,根据文本第三段“教育必须重视‘具体的人’的人格健全和完善,只有从‘具体的人’出发,才能达到‘整体的人’全面提升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这是发挥教育同心圆效应的重要方式,也是孔子重视教育在政治教化中的根本原因所在”可知,选项中“所以”后面的内容应该是孔子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作用的根本原因,而非结果,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学习之旅,体现了“游”的外向性和实践性。B.体现了艺术实践和审美教育,符合“游于艺”的审美教育特性和借于物而不滞于物的原则。C.是学生展现才华,不属于“游”所蕴含的生活样态方式。D.这是一种学习体验,符合“‘游’借于物而不滞于物”的内涵。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先驳后立,先批判错误观点”错误,本文并没有先驳斥错误观点,而是首先介绍了学界对“游于艺”的各种解读,并指出这些解读的重点通常放在“艺”的具体内容上。接着,文章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即关注“游”这一动作所蕴含的生活样态和教育意义,从而展开对“游于艺”的新阐释。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可以从“游于艺”的哲学意蕴中找到〖答案〗。曾皙所描述的场景——暮春时节,穿着春天的衣服,与几位成人和儿童一起,在沂水沐浴,于舞雩台上乘凉风,然后吟唱着回家,实际上体现了一种自然、和谐、愉悦的生活状态,这与孔子在“游于艺”中所强调的几个方面相契合:①审美教育的特性:曾皙描述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美感,“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人们在自然中的享受,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它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的目的,而是追求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提升,与材料“以‘游于艺’所形成的‘游学’传统,也特别强调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畅游的乐趣”相符合,符合孔子对于审美教育“特性”的理解。②借于物而不滞于物:孔子提倡的“游于艺”中,“游”即一种自由、超脱的态度,不受限于任何具体的物体或形式。曾皙的描述并没有被具体的活动形式所限制,“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沐浴、乘风、吟唱都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没有过分的刻意或形式主义,与材料““游”虽以具体内容为基点为中介,但最终又必须超越具体内容或不必局限于特定形式”相符合,体现了“游于艺”中不拘泥于具体对象的精神。③“向内”与“向外”的结合:曾皙的春游场景既有“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个人内在的愉悦(向内),也有个体与他人共同参与的社交活动(向外)。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了孔子“向内”追求心灵愉悦的要求,也符合“向外”强调社会实践和人际关系的理念。这符合孔子对于“游于艺”的理解,与材料“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相符,即它不仅是个人的审美体验,也是与他人共享的社会实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寒水刀张港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话了:“胸闷,好像有石头块子在里边长着。”赤脚医生把了脉,说这是壅症,凝血吐出来就没事了。可是,烈药、猛药也下了,病不见轻。儿子滕钢请来西医。西医听了摁了,微微摇头,拉滕钢外屋说话。钢子回来跟爹说:“大夫说了,没事,吃了药就好。”这天,滕老汉走上院子,摩挲那头下奶牛,说:“钢子呀,把它卖了。”“对对对,卖了钱,上省城,找名医。”钢子拿回钱,给爹看。滕老汉说:“钢子呀,你进城,城东头有个田铁匠,你请他来我这儿。我不方便走动。”“爹,咱们上省城找名医,叫铁匠干什么!”“叫你去你就去。这就去。”田铁匠来了。看脸,这人也得六十来岁。滕老汉让座倒水,说:“田师傅,打过刀吗?”“这话问得,跑调了。你得问打过什么刀才是。”“好,要的就你这句。瞅瞅这个。”滕老汉打褥底下摸出张纸。田师傅一看:①“呀!啊——这刀,这刀!这刀?”“这活儿,干过吗?”田师傅摇头又摇头。滕老汉说:“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寒水……”田师傅正正眼镜,颠来倒去细看,点点头:“难也不难。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也许能成。这活儿能干。”“好!要的就是你这句!”滕老汉打枕下摸出一沓钱,“这你先拿着。刀成了,咱再算。”铁匠走了,钢子跺脚:“我说爹,这是什么事儿!看病要紧!”“寒水刀哇寒水刀,马将军的寒水刀……”滕老汉只管叨咕。“爹!病不看,打刀干什么!”“这田铁匠,我看行,一看眼神就是行。我看行。”滕老汉自己说自己的。从此,滕老汉起起卧卧,不得安宁。滕老汉对儿子说:“你上城,看看刀打得怎样。”滕钢回来说:“还只是个铁块子,没个模样。”如是几次,②眼看天冷江水将冻未冻,薄冰碴子撞薄冰碴子,蓝蓝的江水一天一天变得阴远,风一过,黑水白浪看着比冬天还凉。这天,滕钢从城里回来,拿破棉袄包着一把刀。滕老汉洗了手,刀背一弹,铮铮铿铿,如腊月之夜的过门风;刃上一触,如严冬之冰、早春之雪,寒气由指到腋;对窗再看,寒青逼人,冷森森的。滕老汉拉儿子上河堤,村里人跟着看稀奇。滕老汉撇了棉袄,歇步伏虎,一个起势,一记缠头裹脑大劈柴,将棵柳树砍下偏枝。滕老汉又使出一招怀中抱月,抚刀大笑:“好刀好刀!好刀哇!”村人问:“这就是那寒水刀?”滕老汉摇摇头:“马将军那刀哇,其实只不过是比普通刀强一些的骑兵刀。名为‘寒水刀’,是取‘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出征誓师时,马将军以刀誓言,表示一去不复还也!”众人唏嘘。滕老汉捧刀长叹:“心病,压我几十年,不敢说出口呀!今儿,跟老少乡亲说了。说了,我就痛快。”啊?啥事?“罗家店一仗,打得惨呀!死人多啊!马将军双手打枪,刀递给了我。可我……可我……保命时,丢了刀。”③啊!“这回呀,清明给马将军上香,我能说话了。我能说:‘将军呀,刀回来了!’”滕老汉回家,吐出一口黑血,登时脸上红润了。他指着青瓦房,对儿子说:“房子,你留一间,我这间卖了。”“爹——你又要干哈?”“本来呀,只是想打出个刀样子,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的好刀!这可不是一头牛两头牛了。房子卖了,补人家钱。”滕钢带钱进城,却哭唧唧地回来了。“咋样?”“田师傅淬火使了药,伤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铁了。钱他不要。”“他有话说吗?”“他说,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有删改)文本二: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④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拔。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怒,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回头看时,差拔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滕老汉反复讲“寒水刀”的故事与《祝福》中写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一样,体现了听众的冷漠无情。B.滕老汉病了,卖了奶牛不去看病,而是去找铁匠铸造“寒水刀”,这样写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滕钢虽然有时候不太明白父亲的做法,但是他还是按父亲的话去做,展现出他孝顺的一面。D.文本二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杀差拨、富安是略写,杀陆谦是详写,展现了林冲武艺的高强。7.对文本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是语言描写,三个“这刀”连用,表现出田师傅看到刀图时的复杂情绪,言简意赅却富有表现力。B.句子②属于景物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了滕老汉等待田师傅锻造“寒水刀”的时间之长。C.句子③写众人听到滕老汉故事的反应,感慨老汉讲的故事,主要体现了对滕老汉丢刀的责怪。D.句子④“两把汗”含义丰富,一方面是因为李小二夫妻为林冲担忧,另一方面也害怕林冲杀人牵连到自己。8.文本一结尾交代田师傅父亲的身份和遗愿,这样处理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9.本文中的“寒水刀”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解腕尖刀”在作用上有何相同点?〖答案〗6.A7.C8.①结构上,小说结尾交代田师傅父亲的身份和遗愿,照应前文田师傅看到刀图时的反应以及田师傅为锻刀伤了眼睛、不收钱等内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主题上,最后交代铸造寒水刀不仅是滕老汉的愿望,也是田师傅父亲的愿望,说明马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很多人都牢记心底,升华主题。9.①都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本文中因为铸造“寒水刀”,才有后文的一系列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因为前文的买刀,才有后文用刀杀人的情节。②都有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汉念念不忘铸造"寒水刀”,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用刀杀人可看出他有仇必报的形象特点。③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本文中“寒水刀”象征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刀”是反抗的象征,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体现了听众的冷漠无情”说错误,本文滕老汉讲的并不是悲惨的故事,听众不听,只是听多了不感兴趣,不能说冷漠无情。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C.“主要体现了对滕老汉丢刀的责怪”错误,人们只是对他丢刀感到意外和惊讶。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结构上,小说结尾部分对前文内容有照应,如田师傅看到刀的图纸时“呀!啊——这刀,这刀!这刀?”,明显是认出了这是“寒水刀”;如这刀打出来十分不易,田师傅说过“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也许能成”,为了打这刀,田师傅甚至伤了眼睛,但他不要钱。这些都为小说增添了悬念。而结尾的交代,照应了前文这些内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主题上,小说主要写滕老汉对寒水刀的执着,其实是对马将军的敬仰,不愿他的故事被埋没,他从五十岁讲到了八十岁,最后不惜卖牛卖房也要打造寒水刀,都是为了宣传马将军的事迹;而小说结尾写另外一个人也记着这把刀,记着马将军,说明马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很多人都牢记心底,升华主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①都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汉执着于寒水刀,请田师傅打刀,后来田师傅因为打刀伤了眼睛,又不要钱,是因为他父亲也记着这把刀,总之,因为铸造“寒水刀”,才有后文的一系列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从李小二口中得知陆虞侯到了这里,十分愤怒,“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这才有了后文用刀杀人的情节。②都有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汉非要打造寒水刀,是因为这刀是马将军的,当时马将军把刀给他,结果他为了保命把刀弄丢了,他觉得对不起马将军,这才成了心病,滕老汉念念不忘铸造“寒水刀”,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用刀杀人十分痛快解恨,“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等,可看出他有仇必报的形象特点。③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本文中“寒水刀”是马将军使用的刀,是用来杀鬼子的,这刀象征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刀”是反抗的象征,林冲被一逼再逼,不得不拿刀反抗,上了梁山,“刀”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今夫儒者,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乐,而闭其所乐。是犹决江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夫牧民者,犹畜禽兽也,不塞其囿垣,使有野心,系绊其足,以禁其动,而欲修生寿终,岂可得乎?夫颜回、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然颜渊天死,子夏失明,冉伯牛为厉①,此皆迫性拂情而不得其和也。故子夏见曾子,一臞②一肥。曾子问其故,曰:“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两者心战故臞;先王之道胜,故肥。”推此志,非能不贪富贵之位,不便侈靡之乐,直迫性闭欲,以义自防也。虽情心郁殪,形性屈竭,犹不得已自强也,故莫能终其天年。若夫至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不贪,委万物而不利;处大廓之宇,游无极之野;登太皇,冯太一,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夫岂为贫富肥臞哉!故儒者非能使人弗欲,而能止之;非能使人勿乐,而能禁之。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节选自《淮南子》)〖备注〗①厉:同“疠”,恶疮。②臞:同“癯”,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出见A富贵之乐B而欲之C入见D先王之道E又说之F两者G心战H故臞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B.殆,恐怕,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同。C.塞,堵塞,与《谏太宗十思疏》“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中的“塞”字意思相同。D.冯,凭借,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衣、食、声、色这些可以轻易得到的东西,齐宣王更想要开疆扩土。B.孟子认为齐宣王想要通过征战称霸天下是非常危险的,尽力去做会给自己带来灾祸。C.材料二认为,现在的儒者没有办法探究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欲望,所以只能禁止欲望。D.材料二认为孔子的一些弟子遭受不幸,原因是压抑自己的本性,没有得到内心的和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2)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1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0.CFH11.D12.C13.(1)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2)让天下的人因为害怕刑罚而不敢偷盗,哪里比得上让他们心里根本没有偷盗的念头呢!14.示例一:比喻论证。材料一中庄子将齐宣王统治中原的愿望比作“缘木求鱼”,向齐宣王分析利害;材料二将管理百姓喻为“畜禽兽”,表明让人产生欲望却又限制欲望的危害。示例二:举例论证。材料一庄子以邹人与楚人打仗为例,向齐宣王详细剖析,晓之以利害;材料二以孔子几位弟子为例论证了观点。〖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出去看到富贵的快乐就想要,回来看到先王的道理又很喜欢。两者在心里斗争,所以瘦弱。“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与“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即CF处断开;“两者心战”是主谓结构,“故”作连词一般放在句子开头,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恐怕;几乎。句意:恐怕比这还严重。/况且燕国、赵国处于秦国消灭其它国家几乎消灭光了的时候。C.正确。句意:如果不堵塞牧场四周的围墙。/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D.错误。都是同“凭”,依靠,凭借。句意:他们登上天空,依凭大道。/就如同凭空乘风。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没有办法探究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欲望,所以只能禁止欲望”理解错误,文中“今夫懦者,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是说儒者不去探究人们产生欲望的原因,而不是“没有办法”探究。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服”,使……服,降服;“盖”,通“盍”,何不;“异于邹敌楚哉”,状语后置句,即“于邹敌楚异哉”。(2)“畏”,怕;“岂若”,哪里比得上;“心”,念头。【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示例一:比喻论证。材料一中“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庄子将齐宣王统治中原的愿望比作“缘木求鱼”,向齐宣王分析利害;材料二“夫牧民者,犹畜禽兽也,不塞其囿垣,使有野心,系绊其足,以禁其动,而欲修生寿终,岂可得乎”,将管理百姓喻为“畜禽兽”,表明让人产生欲望却又限制欲望的危害。示例二:举例论证。材料一“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庄子以邹人与楚人打仗为例,向齐宣王详细剖析,晓之以利害;材料二“夫颜回、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以孔子几位弟子为例论证了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材料二:现在这些儒家学者,不从根本上探究人们欲望的根源,只是禁止他们的欲望;不追溯人们快乐的根源,只是封闭他们的快乐。这种做法就像挖开了江河的源头,却用手掌去堵塞滚滚江流一样。治理百姓,就好比畜养禽兽,如果不堵塞牧场四周的围墙,使禽兽产生逃走的野心,然后用绳索捆绑它们的脚,限制它们的活动,却想要它们健康地生活并寿终正寝,这怎么可能呢?颜回、子夏、冉伯牛,都是孔子通晓专门学问的弟子。然而,颜渊却夭折了,子夏瞎了眼睛,冉伯牛得了恶疮,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被迫压抑自己的本性,违背自己的情感,而没有得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所以,子夏见曾子时,(曾子觉得他)有时瘦弱,有时肥胖。曾子问其原因,子夏说:“出去看到富贵的快乐就想要,回来看到先王的道理又很喜欢。两者在心里斗争,所以瘦弱;先王的道理战胜了,所以又胖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子夏并不是不贪婪富贵之位,不贪图奢侈的生活,只是被迫压抑自己的本性,关闭自己的欲望,用道义来自我约束。这种人虽然因此心情郁闷得要死,心情都耗损干净,仍然不得不自我勉强,因此他们不能尽享天年。至于那些真正达到境界的人,他们根据自己的饭量大小来决定吃多少,度量自己的身材来制作衣服;他们随遇而安地生活,按照自己的性情行事;把天下留给别人自己不贪图,放下万物而不求利;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宇宙之中,遨游在无边无际的旷野之上;他们登上天空,依凭大道,把天地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哪里会为了贫富而变胖变瘦呢!所以,儒家学者并不能让人们没有欲望,而只能阻止他们;并不能让人们不快乐,而只能禁止他们。让天下的人因为害怕刑罚而不敢偷盗,哪里比得上让他们心里根本没有偷盗的念头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戴复古一生飘泊老江湖,今日别公归故庐。此去怕无相见日,因风或有寄来书。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人物似公能几辈,不知天下竟何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以“一生飘泊”开篇,概述了自己一生在江湖中度过,暗含了人生不顺的悲伤。B.“今日别公归故庐”一反前句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归家后能大有作为的强烈期待。C.颔联写诗人的担心和期盼,担心离别后再无相见之日,期待风能带来友人的书信。D.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高度赞赏,诗人认为朋友才能卓著,当世少见。16.赏析“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一联的妙处。〖答案〗15.B16.①“时时”“夜夜”两个表示时间的叠词,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之快,音韵和谐,表明眼前景象的时时变化,暗含对友人的牵挂之情。②情景交融,通过描写云烟变换,草树凋零等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衰老的无奈。〖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一反前句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归家后能大有作为的强烈期待”理解错误,首联两句诗人情感复杂,但看不出诗人“对归家后能大有作为的强烈期待”。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①“时时”“夜夜”两个表示时间的叠词,一个修饰“变”,一个修饰“疏”,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之快,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同时表明眼前景象的时时在变化,暗含对友人的牵挂之情。②情景交融,诗人感叹时光易逝,眼前景象不断变化,秋天的夜晚草木更加稀疏,让人感到岁月匆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衰老的无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秦淮河周围色彩斑斓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直接写阿房宫宫女容颜艳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典诗文中经常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喻声来描绘音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彩舟云淡星河鹭起(2)一肌一容尽态极妍(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18.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D.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以改成: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贫下中农的草屋里、饲养棚里、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20.分析文中加点字体现的人物精神。〖答案〗18.A19.①原句通过多次使用“到……”的句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连续不断、铿锵有力的韵律感。②原句通过分句的形式,将焦裕禄的行动逐一列出,使得每一个行动都得到了强调和突出。③原句在表达上逻辑清晰,先写焦裕禄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然后写他深入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了解情况。20.①“已经”强调时间之早,出人意料,写出了焦裕禄积极迅速地投入工作中,突出了他雷厉风行的品质和务实的作风。②“大有作为”一般指人能够充分发挥才能,这里用来形容兰考,说明焦裕禄渴望改变兰考落后的状况,体现了他乐观,奉献的精神以及对兰考人民的鼓励。〖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是通感手法,“话”是诉诸听觉的,这里用“热乎乎”使之转变为触觉感受。A.是通感。“清香”是嗅觉感受,句子把它转变为“歌声”这个听觉感受。B.是比喻、拟人,把“蜂儿”比喻成“一朵小雾”;说“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赋予其人的动作情态。C.是借代,用“戎马”代指战争。D.是比喻和夸张,把“眼光”比作“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是夸张。故选A。【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原句使用的是“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这样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是“到……”的句式,构成排比,结构整齐,节奏感强,不停地使用相同句式,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连续不断、铿锵有力的韵律感。②原句这些句子中间用句号、逗号隔开,就把长句变成了几个短句,每个标点处都需要停顿,这就将焦裕禄的行动逐一列出,使得每一个行动都得到了强调和突出,得到了读者的重视,也表明焦裕禄去的地方非常多,塑造了工作认真的好干部形象。③原句在表达上逻辑清晰,“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先写焦裕禄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然后写“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写他深入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了解情况。【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及效果的能力。①“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这里强调焦裕禄下乡之早,和出人意料,因为一般新上任的干部,不会这么快就到基层去,而焦裕禄这么做,是为了尽快了解情况,开展工作,不愿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这就写出了焦裕禄积极迅速地投入工作中,突出了他雷厉风行的品质和务实的作风。②“大有作为”一般指人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焦裕禄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兰考,结合前面焦裕禄的调查“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无论多么贫瘠的地方,焦裕禄都要改变她们,说明焦裕禄渴望改变兰考落后的状况;然而兰考其实是很难治理的,他这样凭借兰考,说它“大有作为”,体现了他乐观、奉献的精神以及对兰考人民的鼓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立夏之后,天气炎热。有人喜欢A_________________,有人从冰箱里取出饮料就喝……这些贪凉的习惯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减缓人体新陈代谢,把本应调节体温的汗液滞留在体内,从而导致“空调病”或者胃肠疾病。所以,夏季养生不要贪凉,不要长时间吹空调,应适当出汗调节体温和排出代谢废物。从冰箱里拿出的食物,要在室内放1小时后再吃,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胃肠道。①立夏之后,昼长夜短,很多人夜间睡眠不足。②因此,我们应当在中午小睡一会儿,哪怕闭目养神也好。③中医认为,养神在于养心。午睡前做转眼睛(双目从左向右转,再从右向左转,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④不仅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实现缓解眼睛疲劳的效果,⑤还能提高午睡质量。⑥有睡眠障碍者要保持精神放松,⑦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⑧以提高睡眠质量、促进血液循环。高温天气容易中暑,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避免光照。同时,要适当多喝温开水。体力劳动者出汗多,要在温开水中加入少量食盐以补充盐分。B_________________,少食油腻和辛辣等上火的食物。可适当多吃冬瓜。冬瓜是家常蔬菜,可烹调多种菜肴。冬瓜性凉,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21.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③改为:午睡前做转眼睛的练习(午睡前转眼睛)。④改为:达到缓解眼睛疲劳的效果。⑧改为: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22.A长时间待在空调房B饮食尽量清淡〖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成分残缺或赘余,“午睡前做转眼睛”后缺少与“做”搭配的宾语,可在句子后面添加“的练习”,或把“做”删掉。④搭配不当,“实现”与“效果”不能搭配,可把“实现”改为“达到”。⑧语序不当,“提高睡眠质量、促进血液循环”不合逻辑,应调换顺序,改为: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此处是天气炎热之后人们的错误做法,与后文“从冰箱里取出饮料就喝”照应,可写人们喜欢的“贪凉的习惯”,可填:长时间待在空调房;B后面有“少食油腻和辛辣等上火的食物”,可知此处是说的饮食方面,要清淡,可填:饮食尽量清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Ⅱ《寒水刀》中滕老汉卖掉奶牛和房屋来铸造一把寒水刀,甘于清贫的物质生活只为换来精神的满足和富有。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这一问题陷入纠结;是遵从内心追求精神的富足,还是面对现实满足物质的充盈?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出的问题是:是遵从内心追求精神的富足,还是面对现实满足物质的充盈?虽然“是……还是”是选择关系,但这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我们需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看法。人生的意义不只在物质层面的满足,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丰富,或者说,要摒弃过多的物质追求,重视精神世界的构建。在写作中,需要厘清“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的概念,理清二者的关系,把握精神世界的构建对于个体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文章也不需要二者并重,可以在肯定二者的同时有所侧重,比如肯定物质的重要性,但是人往往不容易满足,贪心造成人被物质异化,被物质裹挟,失去自我,甚至违法犯罪,因此还需要精神的指引和提升。或者论述精神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物质做基础,否则就可能物质精神都得不到。在写作时可以这样安排。首先表明观点:在物质大为丰足的当代社会,我们不应为物质所拘泥,成为物质的奴隶,而应追求精神的富足。接着阐述其内涵,精神富足不是指我们的物质财富有多少,而是指我们的内心是否充实,我们的人生是否有意义。当我们有了精神富足,坎坷的人生路上,我们也能心态平和、坚持前行,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正在朝着有意义的目标迈进,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接下来先以问题引出:如何“追求精神的富足”呢?为了追寻真正的幸福,我们需要释放那些虚无的物质追求,转向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如亲人的陪伴、朋友的理解、激情的工作、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当我们的精神世界富足,我们就能感到真正的幸福。最后再次表明观点:摒弃现世的浮躁,摆脱物欲的束缚,用花香取代铜臭,静心读书、学习、生活,充实内在精神,收获人生的馨香。立意:1.安贫乐道,人生怡然。2.精神为伴,物质为友。3.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艺”之“礼、乐、射、驭(御)、书、数”代指“艺”者;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代指“六艺”者;更有甚者认为,《论语》本属于语录体,“游于艺”很可能是孔门弟子在记录时,由于“游于义”的音同而字异所造成的错讹记录,以此,整句便成为“道、德、仁、义”的顺解,等等。这些解释当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若我们转变一下思路,把重点放在“游”所蕴含的生活样态方式上来品察,则会有更多鲜活有趣的价值发现。其一,“游”具有审美教育的“特性”和态度。孔子学说之所以成为千年儒学且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世界性影响,最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伟大教育思想而非政治主张学说。因此,孔子的第一身份是教育理论家。作为“职业”教育者,必须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教什么)、教育理念(怎么教)和最终目标(为什么要教),对此,有学者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视为孔子教学总纲。这个解释比较中肯,但其重点仍在“艺”之内容层面的确定上,而对“游”的教育“特性”语焉不详。“游于艺”之“游”的审美教育“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审美基于“具体的人”之完善,进而推进“整体的人”之和谐。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具体的人”既是基本出发点,也是检验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落脚点,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具体的人”的人格健全和完善,只有从“具体的人”出发,才能达到“整体的人”全面提升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这是发挥教育同心圆效应的重要方式,也是孔子重视教育在政治教化中的根本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应该是“具体的人”之快乐愉悦的体认过程。在孔子看来,学艺并非如后来者所描述的那样,必须经历“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之“苦”,而更可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愉悦状态。以“游于艺”所形成的“游学”传统,也特别强调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畅游的乐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其所强调的具体艺术门类教育均可视为“游于艺”的具体注脚。其二,“游”借于物而不滞于物。子曰:“学则不固。”(《论语·学而》)这既指学习方法,更是学习态度。“游于艺”倡导不拘泥具体对象的涵泳之道,当然这并非说学习的具体内容不重要,而毋宁指出,“游”虽以具体内容为基点为中介,但最终又必须超越具体内容或不必局限于特定形式。比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在此之“学”就非具体门类之学,与“游”不滞于物的意脉相通。对于教育活动而言,必须重新激活思与学的互动之游关系,避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僵化现象。所以从学到思,从学到习,均是借助于具体对象又超越于具体对象的自我之游。“游于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自由与超越之道,以此,中介即目的,过程即目的。若深陷于“知识”泥沼之中,成为某一“专业”知识的“偏执者”或技艺的“殉道者”,则最终从根本上泯灭个体心性自我完善的契机,阻隔个体回归正常日常生活的可能。其三,“游”包括“向内”“向外”两种向度。一方面,“游”是一种基于内向性之想象的愉悦活动,如在具体的文艺创作活动中,“游于艺”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想象诗学”。对此,无论是陆机在《文赋》中所提出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还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描绘的“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都以“想象”之游作为具体艺术门类之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具有审美超越性特征。另一方面,作为实践性的体认活动,游于艺更是一种外向性活动。孔子从不主张做书斋书蠹之学,结合孔子的生平活动可以窥见,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一种广义的“游学”“游艺”,他正是以“游”的姿态,才不至于如《史记》所记“累累若丧家之狗”般狼狈,而不固不滞、自得其乐。“游于艺”的“向外”之维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换言之,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在游于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游于艺”之向内、向外两种向度具有独特的阐释生命力,它因为向外,所以与庄子的逍遥游不同,其所体现的更是一种道在日常生活的“及物性”,同时正是由于有艺的依据与凭借,其比逍遥游的“无所依”更为“上手”和可“操演”,以此可以有效避免“躺平”或成为“空心”人;同样是向内,“游于艺”与康德的审美无关功利也不同,康德之审美之游更为看中艺术欣赏之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而孔子“游于艺”所体现的更是一种合目的的无目的性。(摘编自彭成广《孔子“游于艺”的意蕴新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界对“游于艺”的“艺”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大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B.作者认为,孔子是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使他的学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重要的影响。C.“游”并不一定是具体的、有目的性的游学,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知识和认识也属于“游于艺”。D.“逍遥游”体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无所依”,而“游于艺”体现的是合目的的无目的性的“及物”。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学者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看作孔子教学总纲,而作者认为持该观点的人没有说清“游”的教育“特性”。B.作者认为,孔子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作用,所以他重视对“具体的人”的教育,以此提升“整体的人”,进而实现社会和谐。C.“游于艺”的“游”可以是心灵之游,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这种想象能让人心灵愉悦,具有审美超越性特征。D.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是他并不感觉到狼狈,原因之一是他在外出游学中感受到了快乐。3.下列选项,不属于“游”所蕴含的生活样态方式的一项是()A.某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一大纪念馆、江南造船厂、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地参观,收获了课本以外的别样体验。B.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美术馆美育研学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现场讲解并指导高中生们自己动手创作,切身体验不同艺术的表现技法。C.唐道实验学校“扬传统文化·创魅力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彩开幕,孩子们在艺术节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D.聊城市实验小学走进孔子博物馆,奔赴一场与孔子两千五百年的相逢,跨越历史长河,聆听圣贤心声,学习到了很多儒家知识。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论证结构上,本文与《拿来主义》相似,先驳后立,先批判错误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B.文章运用“其一”“其二”“其三”“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使论证有层次性,逻辑清晰。C.文章多处引用了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名言,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的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D.在论证“游”的两种向度时,作者把孔子和庄子、康德的观点相对比,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独特性。5.结合原文的内容,分析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观点。〖答案〗1.D2.B3.C4.A5.①审美教育的特性:曾皙所描述的暮春出游场景,体现了快乐愉悦的体认过程,符合孔子对于审美教育“特性”的理解。②借于物而不滞于物:孔子提倡的“游于艺”中,“游”即一种自由、超脱的态度,不受限于任何具体的物体或形式。曾皙所描述的春游,体现了孔子所追求的“游”的精神。③“向内”与“向外”的结合:曾皙的春游场景既包含了个人内心的愉悦体验,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了孔子“向内”追求心灵愉悦的要求,也符合“向外”强调社会实践和人际关系的理念。〖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逍遥游’体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无所依’”错误,在原文最后一段中,作者提到“游于艺”与庄子的“逍遥游”以及康德的审美理论有所不同,“游于艺”与逍遥游的不同之处在于“游于艺”体现的是“道在日常生活”的“及物性”。而关于康德的审美理论,作者指出康德更看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而“游于艺”体现的是一种“合目的的无目的性”,选项混淆内容。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孔子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作用,所以他重视对‘具体的人’的教育”错误,根据文本第三段“教育必须重视‘具体的人’的人格健全和完善,只有从‘具体的人’出发,才能达到‘整体的人’全面提升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这是发挥教育同心圆效应的重要方式,也是孔子重视教育在政治教化中的根本原因所在”可知,选项中“所以”后面的内容应该是孔子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作用的根本原因,而非结果,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学习之旅,体现了“游”的外向性和实践性。B.体现了艺术实践和审美教育,符合“游于艺”的审美教育特性和借于物而不滞于物的原则。C.是学生展现才华,不属于“游”所蕴含的生活样态方式。D.这是一种学习体验,符合“‘游’借于物而不滞于物”的内涵。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先驳后立,先批判错误观点”错误,本文并没有先驳斥错误观点,而是首先介绍了学界对“游于艺”的各种解读,并指出这些解读的重点通常放在“艺”的具体内容上。接着,文章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即关注“游”这一动作所蕴含的生活样态和教育意义,从而展开对“游于艺”的新阐释。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可以从“游于艺”的哲学意蕴中找到〖答案〗。曾皙所描述的场景——暮春时节,穿着春天的衣服,与几位成人和儿童一起,在沂水沐浴,于舞雩台上乘凉风,然后吟唱着回家,实际上体现了一种自然、和谐、愉悦的生活状态,这与孔子在“游于艺”中所强调的几个方面相契合:①审美教育的特性:曾皙描述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美感,“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人们在自然中的享受,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它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的目的,而是追求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提升,与材料“以‘游于艺’所形成的‘游学’传统,也特别强调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畅游的乐趣”相符合,符合孔子对于审美教育“特性”的理解。②借于物而不滞于物:孔子提倡的“游于艺”中,“游”即一种自由、超脱的态度,不受限于任何具体的物体或形式。曾皙的描述并没有被具体的活动形式所限制,“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沐浴、乘风、吟唱都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没有过分的刻意或形式主义,与材料““游”虽以具体内容为基点为中介,但最终又必须超越具体内容或不必局限于特定形式”相符合,体现了“游于艺”中不拘泥于具体对象的精神。③“向内”与“向外”的结合:曾皙的春游场景既有“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个人内在的愉悦(向内),也有个体与他人共同参与的社交活动(向外)。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了孔子“向内”追求心灵愉悦的要求,也符合“向外”强调社会实践和人际关系的理念。这符合孔子对于“游于艺”的理解,与材料“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相符,即它不仅是个人的审美体验,也是与他人共享的社会实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寒水刀张港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话了:“胸闷,好像有石头块子在里边长着。”赤脚医生把了脉,说这是壅症,凝血吐出来就没事了。可是,烈药、猛药也下了,病不见轻。儿子滕钢请来西医。西医听了摁了,微微摇头,拉滕钢外屋说话。钢子回来跟爹说:“大夫说了,没事,吃了药就好。”这天,滕老汉走上院子,摩挲那头下奶牛,说:“钢子呀,把它卖了。”“对对对,卖了钱,上省城,找名医。”钢子拿回钱,给爹看。滕老汉说:“钢子呀,你进城,城东头有个田铁匠,你请他来我这儿。我不方便走动。”“爹,咱们上省城找名医,叫铁匠干什么!”“叫你去你就去。这就去。”田铁匠来了。看脸,这人也得六十来岁。滕老汉让座倒水,说:“田师傅,打过刀吗?”“这话问得,跑调了。你得问打过什么刀才是。”“好,要的就你这句。瞅瞅这个。”滕老汉打褥底下摸出张纸。田师傅一看:①“呀!啊——这刀,这刀!这刀?”“这活儿,干过吗?”田师傅摇头又摇头。滕老汉说:“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寒水……”田师傅正正眼镜,颠来倒去细看,点点头:“难也不难。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也许能成。这活儿能干。”“好!要的就是你这句!”滕老汉打枕下摸出一沓钱,“这你先拿着。刀成了,咱再算。”铁匠走了,钢子跺脚:“我说爹,这是什么事儿!看病要紧!”“寒水刀哇寒水刀,马将军的寒水刀……”滕老汉只管叨咕。“爹!病不看,打刀干什么!”“这田铁匠,我看行,一看眼神就是行。我看行。”滕老汉自己说自己的。从此,滕老汉起起卧卧,不得安宁。滕老汉对儿子说:“你上城,看看刀打得怎样。”滕钢回来说:“还只是个铁块子,没个模样。”如是几次,②眼看天冷江水将冻未冻,薄冰碴子撞薄冰碴子,蓝蓝的江水一天一天变得阴远,风一过,黑水白浪看着比冬天还凉。这天,滕钢从城里回来,拿破棉袄包着一把刀。滕老汉洗了手,刀背一弹,铮铮铿铿,如腊月之夜的过门风;刃上一触,如严冬之冰、早春之雪,寒气由指到腋;对窗再看,寒青逼人,冷森森的。滕老汉拉儿子上河堤,村里人跟着看稀奇。滕老汉撇了棉袄,歇步伏虎,一个起势,一记缠头裹脑大劈柴,将棵柳树砍下偏枝。滕老汉又使出一招怀中抱月,抚刀大笑:“好刀好刀!好刀哇!”村人问:“这就是那寒水刀?”滕老汉摇摇头:“马将军那刀哇,其实只不过是比普通刀强一些的骑兵刀。名为‘寒水刀’,是取‘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出征誓师时,马将军以刀誓言,表示一去不复还也!”众人唏嘘。滕老汉捧刀长叹:“心病,压我几十年,不敢说出口呀!今儿,跟老少乡亲说了。说了,我就痛快。”啊?啥事?“罗家店一仗,打得惨呀!死人多啊!马将军双手打枪,刀递给了我。可我……可我……保命时,丢了刀。”③啊!“这回呀,清明给马将军上香,我能说话了。我能说:‘将军呀,刀回来了!’”滕老汉回家,吐出一口黑血,登时脸上红润了。他指着青瓦房,对儿子说:“房子,你留一间,我这间卖了。”“爹——你又要干哈?”“本来呀,只是想打出个刀样子,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的好刀!这可不是一头牛两头牛了。房子卖了,补人家钱。”滕钢带钱进城,却哭唧唧地回来了。“咋样?”“田师傅淬火使了药,伤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铁了。钱他不要。”“他有话说吗?”“他说,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有删改)文本二: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④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拔。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怒,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回头看时,差拔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滕老汉反复讲“寒水刀”的故事与《祝福》中写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一样,体现了听众的冷漠无情。B.滕老汉病了,卖了奶牛不去看病,而是去找铁匠铸造“寒水刀”,这样写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滕钢虽然有时候不太明白父亲的做法,但是他还是按父亲的话去做,展现出他孝顺的一面。D.文本二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杀差拨、富安是略写,杀陆谦是详写,展现了林冲武艺的高强。7.对文本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是语言描写,三个“这刀”连用,表现出田师傅看到刀图时的复杂情绪,言简意赅却富有表现力。B.句子②属于景物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了滕老汉等待田师傅锻造“寒水刀”的时间之长。C.句子③写众人听到滕老汉故事的反应,感慨老汉讲的故事,主要体现了对滕老汉丢刀的责怪。D.句子④“两把汗”含义丰富,一方面是因为李小二夫妻为林冲担忧,另一方面也害怕林冲杀人牵连到自己。8.文本一结尾交代田师傅父亲的身份和遗愿,这样处理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9.本文中的“寒水刀”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解腕尖刀”在作用上有何相同点?〖答案〗6.A7.C8.①结构上,小说结尾交代田师傅父亲的身份和遗愿,照应前文田师傅看到刀图时的反应以及田师傅为锻刀伤了眼睛、不收钱等内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主题上,最后交代铸造寒水刀不仅是滕老汉的愿望,也是田师傅父亲的愿望,说明马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很多人都牢记心底,升华主题。9.①都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本文中因为铸造“寒水刀”,才有后文的一系列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因为前文的买刀,才有后文用刀杀人的情节。②都有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汉念念不忘铸造"寒水刀”,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用刀杀人可看出他有仇必报的形象特点。③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本文中“寒水刀”象征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刀”是反抗的象征,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体现了听众的冷漠无情”说错误,本文滕老汉讲的并不是悲惨的故事,听众不听,只是听多了不感兴趣,不能说冷漠无情。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C.“主要体现了对滕老汉丢刀的责怪”错误,人们只是对他丢刀感到意外和惊讶。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结构上,小说结尾部分对前文内容有照应,如田师傅看到刀的图纸时“呀!啊——这刀,这刀!这刀?”,明显是认出了这是“寒水刀”;如这刀打出来十分不易,田师傅说过“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也许能成”,为了打这刀,田师傅甚至伤了眼睛,但他不要钱。这些都为小说增添了悬念。而结尾的交代,照应了前文这些内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主题上,小说主要写滕老汉对寒水刀的执着,其实是对马将军的敬仰,不愿他的故事被埋没,他从五十岁讲到了八十岁,最后不惜卖牛卖房也要打造寒水刀,都是为了宣传马将军的事迹;而小说结尾写另外一个人也记着这把刀,记着马将军,说明马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很多人都牢记心底,升华主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①都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汉执着于寒水刀,请田师傅打刀,后来田师傅因为打刀伤了眼睛,又不要钱,是因为他父亲也记着这把刀,总之,因为铸造“寒水刀”,才有后文的一系列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从李小二口中得知陆虞侯到了这里,十分愤怒,“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这才有了后文用刀杀人的情节。②都有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汉非要打造寒水刀,是因为这刀是马将军的,当时马将军把刀给他,结果他为了保命把刀弄丢了,他觉得对不起马将军,这才成了心病,滕老汉念念不忘铸造“寒水刀”,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用刀杀人十分痛快解恨,“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等,可看出他有仇必报的形象特点。③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本文中“寒水刀”是马将军使用的刀,是用来杀鬼子的,这刀象征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刀”是反抗的象征,林冲被一逼再逼,不得不拿刀反抗,上了梁山,“刀”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今夫儒者,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乐,而闭其所乐。是犹决江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夫牧民者,犹畜禽兽也,不塞其囿垣,使有野心,系绊其足,以禁其动,而欲修生寿终,岂可得乎?夫颜回、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然颜渊天死,子夏失明,冉伯牛为厉①,此皆迫性拂情而不得其和也。故子夏见曾子,一臞②一肥。曾子问其故,曰:“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两者心战故臞;先王之道胜,故肥。”推此志,非能不贪富贵之位,不便侈靡之乐,直迫性闭欲,以义自防也。虽情心郁殪,形性屈竭,犹不得已自强也,故莫能终其天年。若夫至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不贪,委万物而不利;处大廓之宇,游无极之野;登太皇,冯太一,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夫岂为贫富肥臞哉!故儒者非能使人弗欲,而能止之;非能使人勿乐,而能禁之。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节选自《淮南子》)〖备注〗①厉:同“疠”,恶疮。②臞:同“癯”,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出见A富贵之乐B而欲之C入见D先王之道E又说之F两者G心战H故臞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家居装修预付款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年家庭解体后子女抚养与探视权合同版B版
- 2024年办公场所装修协议详细条款示例版
- 2024年企业并购重组保密协议
- 2024年子女抚养权重新分配合同
- 2024年度企业财务规划顾问服务协议一
- 2024年上海二手房销售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度仓库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合同书版B版
- 2024年二人合作经营具体条款协议版
- 2024年家居供暖供气系统安装协议样本版B版
- 小学四年级数学项目化案例
- GB/T 1231-2024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
- 七上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计划表
-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七讲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规范》附件文书2024
- DL∕T 5770-2018 电网检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算规范
- 二十届三中全知识点
- 2021-2022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学期英语期末试题(解析版)
- 【新教材】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4 My favorite subject单元整体教学设计(4课时)
- 最高检察院申诉书格式和范文
- 2024国际贸易独家代理协议书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