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文关键》(吕祖谦编著)是评点类古文选本的开山之作,由其开创的评点形式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在评点史上影响极大。《古文关键》前附《要法》,实际上是《总论》的精简整理本。《总论》因属随笔记录而带有零散错杂的特点,但能更为丰富完整地呈现吕祖谦的文章思想。吕祖谦有很强烈的典范意识,他告诫学生“文字须学上等者”。依此,他将文章分为三个层级,“文字有三等:上焉藏锋不露,读之自有滋味;中焉步骤驰骋,飞沙走石;下焉用意庸庸,专事造语。”大约以用意深微、不露痕迹为上,而以平浅粗砺、刻意语句为下。《古文关键》所选仅八家,又自分层次,而具大家、名家之别。《要法》开篇即强调:“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这本是吕本中的言论。吕祖谦在家学熏染下进一步以文选形式将之确立为唐宋两朝文章典型,则凸显并推扩了这一看法。在吕祖谦的文章学构图中,苏文占据了核心位置。《总论》体现出吕祖谦强烈的文体结构意识。他强调看文字需要“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即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再细化为具体的主意、句法等方面。他提出“看文字各自有体,或清快,或壮健”,显示出他论文首重文章体制风格的特点。整体把握文体之后,还需要从不同维度对文章进行细部解读。吕祖谦提出了入手方法,第一个层次是把握文章大意,即所谓“大概主张”“主意”,可以通过观察文章的首尾呼应笔法来感知。第二个层次为了解文章段落结构,即如何通过“铺叙次第”来呈现“文势规模”,“入头处”即入题,是正面切入主意的关键环节,自然也是勾划文章段落之际需要重视的一端。第三层次为“纲目关键”。吕祖谦认为,“大抵作文之法,一篇中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或缓或急,或显或晦。缓急显晦,相间用之,使人不知其为缓急显晦。虽然,常使经纬相通,有一脉过接乎其间,然后可。盖有形者纲目,无形者血脉也。”可知句式的散行与排偶、长句与短句,这类章句形式的组织方法被视为“纲目”,而由形式产生的缓急显晦类效果,则被称作“血脉”。纲目关键通过“抑扬开合”来实现,抑扬反覆、曲折斡旋等手法,可使章句形式巧妙有力。故纲目关键即章句组织方面的紧要之处与其间奥妙之法,或曰章法。第四层次为语句之法,尤其强调“警策”的功用。“警策”即文章中语句精炼扼要,含义深刻,能够惊动读者,带来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部分。吕祖谦特别强调了形式结构层面警策的意义,故语句劲健、转换、收结、点题,都被纳入警策作法当中。吕祖谦对于文章的认识与分析,是从两个部分展开的。“大概主张”类似于“中心思想”,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体悟。“文势规模”所论为篇法,“纲目关键”所论为章法,“警策句法”涉及句法,三者都是对文章形式的剖解。《要法》中或论其三,或述其四,都不脱离这样的认知模式。虽然只是在授徒之际的寥寥数语,但已经触及文章学当中最重要的结构范畴,内容与形式并重,篇法、章法、句法一一论列,文章学的话语雏形已经出现。在具体文章结构上,吕祖谦已经用意于破题、转换、入题,这在此后的科举文章中成为普遍范畴。吕祖谦还具有良好的辨证意识。他认识到文章经典的垂范作用,但又能注意其缺失,从而在重视示范研磨的同时,回避其负面作用。“识人文字长处,复识短处”,成为品鉴文章准则。他衡论各家文章之际,注重抉发得法渊源,提炼独特成就,指出向上一路;同时揭示其弱点,示人轨辙。如论韩柳欧苏,从评述模式来说,皆是先以一语概括其文章的最典型风格特征,然后追溯文章渊源,再探讨正面价值与学习方法,再强调应该规避不足。需要注意的是,他在评述柳文与苏文之际,认为两人文章最突出之处皆在于“关键”。参看柳文当中的评语,如“回互转换”“一段好如一段”“抑扬好,一节应一节”“极有反覆”;论述苏文,如“文字不虚,亦自相应”“这一篇要看抑扬处”“此篇曲折最多”,可知所谓的“关键法”,主要指向于章节之间的呼应、转折、递进等关系,即上文所述“章法”。评述其他人文章,吕祖谦指出,“曾文:专学欧,比欧文露筋骨。子由文:太拘执。李(廌)文:亦粗,太烦。秦(观)文:知常而不知变。张(耒)文:知变而不知常。晁(补之)文:粗率。”其评述模式仍是溯及源头,突出风格,〖提示〗缺陷。吕祖谦的文章观念带有鲜明的实践色彩。《要法》将看文字法与作文法列为标题,恰好是对这一实践品格的揭示。吕祖谦强调由阅读经典作品入手,在透彻把握诸家风格与优长的基础上,形成自身文章体认,并在这一理性思辨指引下,进行文章写作实践。他的文章选本,暗含了由阅读通往写作的指南路径。在指导细看经典文本时,他注意“文字各自有体”,以把握整体特征为上。处理具体文本时,则〖提示〗首尾、入头、转换、缴结。作文时多强调以意为主,主张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摘编自慈波《从古文到有用文字:〈古文关键〉之“关键”与经典重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评点类古文选本的开山之作,吕祖谦编著的《古文关键》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B.吕祖谦强调文章的典范意识,主张“文字须学上等者”,做到藏锋不露,才能读来自有滋味,苏文正是他推举的典范。C.吕祖谦从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对文章进行剖析,涉及主题思想,篇法、章法、句法等多个维度,已经触及文章学的核心。D.吕祖谦在《古文关键》中对韩柳欧苏等各家作品的评述,并不一味肯定,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提示〗不足,颇具辨证意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祖谦认为对章句组织的深入分析,如整散长短、内在逻辑及由形式产生的缓急显晦类效果等,是解读文章必不可少的环节。B.“文字不虚,亦自相应”“这一篇要看抑扬处”“此篇曲折最多”等,是吕祖谦对苏轼处理文章章节之间关系的肯定评价。C.《古文关键》仅选八家,在点评上突出破题、转换、入题,丰富完整地呈现吕祖谦文章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科举文章。D.吕祖谦注重实践,主张读写结合,以写为归旨,作文时多强调以意为主,主张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以形成自身文章体认。3.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警策”表述的一项是()A.《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C.《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D.《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从文体结构角度,简要概括吕祖谦阅读文章的方法。5.请依据“关键法”内涵,简要分析《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章法特点。〖答案〗1.A2.D3.C4.①首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②其次分别从大概主张(中心思想)、文势规模(篇法)、纲目关键(章法)、警策句法(句法)四个方面细化分析。5.①郭橐驼身体残疾、地位卑微,却豁达豪爽、技艺精湛,先抑后扬,呈转折关系。②由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由浅入深,呈递进关系。③将他植者与郭橐驼种树方法进行比较,呈对比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古文关键》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错误,原文说“由其开创的评点形式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不是《古文关键》这本书,而是该书开创的评点形式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主张读写结合,以写为归旨,……以形成自身文章体认”错误,“形成自身文章体认”是“由阅读经典作品入手,在透彻把握诸家风格与优长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非由写作形成。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关于“警策”原文是这样说的:“警策”即文章中语句精炼扼要,含义深刻,能够惊动读者,带来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部分。吕祖谦特别强调了形式结构层面警策的意义,故语句劲健、转换、收结、点题,都被纳入警策作法当中。A.强调六国战败的原因,有“警策”作用;B.简明扼要,总结哲思,有“警策”作用;C.该句在内容与形式结构方面都不具备关键警示作用。“警策”句是在内容与形式结构方面具备关键警示作用的句子。内容方面指文章中语句精炼扼要,含义深刻,能够惊动读者,带来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句子;形式结构层面警策句,是指劲健、转换、收结、点题句。D.简明扼要,总结经验教训,有“警策”作用。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即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首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再细化为具体的主意、句法等方面。……整体把握文体之后,还需要从不同维度对文章进行细部解读。……,第一个层次是把握文章大意,即所谓“大概主张”“主意”,……第二个层次为了解文章段落结构,……第三层次为“纲目关键”……第四层次为语句之法,……”,其次分别从大概主张(中心思想)、文势规模(篇法)、纲目关键(章法)、警策句法(句法)四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原文对“关键法”是这样介绍的:所谓的“关键法”,主要指向于章节之间的呼应、转折、递进等关系,即上文所述“章法”所谓的“关键法”,主要指向于章节之间的呼应、转折、递进等关系,即上文所述“章法”。《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他身体残疾、地位卑微,却“甚善,名我固当”“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他豁达豪爽、技艺精湛,文章介绍郭橐驼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呈转折关系。其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由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由浅入深,呈递进关系。“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文章将他植者与郭橐驼种树方法进行比较,前后呈对比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陈小手汪曾祺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须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妇科医生。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则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了产房。过了一会儿(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来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陈小手活人多矣。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移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团长呲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口。团长拿出20块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太重了!太重了!”喝了酒,揣上20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不送你了!”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你小子太欺负人了!”团长觉得怪委屈。(有删改)文本二现在的年轻人写小说是有点爱发议论。夹叙夹议,或者离开故事单独抒情。这种议论和抒情有时是可有可无的。法朗士专爱在小说里发议论。他的一些小说是以议论为主的,故事无关重要。他不过借一个故事多发表一通牵涉到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的大议论。但是法朗士的议论很精彩,很警辟,很深刻。法朗士是哲学家。我们不是。我们发不出很高深的议论。因此,不宜多发。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一件事可以这样叙述,也可以那样叙述。怎样叙述,都有倾向性。可以是超然的、客观的,尖刻的、嘲讽的(比如鲁迅的《肥皂》《高老夫子》),也可以是寄予深切的同情的(比如《祝福》《伤逝》)。董解元《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分别:“马儿登程,坐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这是叙事。但这里流露出董解元对张生和莺莺的恋爱的态度,充满了感情。“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何等痛切。作者如无深情,便不能写得如此痛切。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怎样表现倾向性?中国的古话说得好:字里行间。(节选自汪曾祺《小说笔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封建思想束缚,在旧社会男性妇产科医生是受人鄙视的职业。陈小手不仅从事了这一行,且做得格外出色,表现了其性格中特立独行的一面。B.水乡人家少养马,而陈小手却专门喂着一匹好马,这是因为接生之事非同小可,耽误不得,体现了陈小手急人之困、救人危难的医者仁心。C.在普通人家接生完拿过酬金看也不看,与在团长家揣上大洋后直接告辞,都因为当着主人面看酬金未免失礼,旨在表现陈小手深谙人情世故。D.小说中两处划线句子都对前文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但二者的作用不同,前者使表达更严密,后者则以不屑的口吻表达出对团长的嘲讽。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明确指出陈小手有个大名,却又隐去不加以介绍,只以“陈小手”“白马陈小手”称之,聚焦人物特征,突出重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匠心。B.文本一对陈小手的马进行了描写,刻画其毛色纯正,脚步迅疾均匀的特点。马之精良与陈小手医术精湛的形象相互映衬,此为正面衬托的写法。C.文本一叙事简洁,语言平实,多用短句,第一段罗列一宅门中多个人物,颇具相声贯口一气呵成、麻利紧凑的特点,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D.文本二将法朗士小说以议论为主的特点与董解元《西厢记》融抒情于叙事的手法进行对比,认为写小说不宜单独发表议论,特别说出倾向性。8.《陈小手》的结尾语段耐人寻味。这个结尾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本二中,汪曾祺提倡小说的倾向性要在字里行间表现。请以文本一为例,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寄寓褒贬倾向的。〖答案〗6.C7.D8.①情节突转,出人意料。陈小手为团长太太顺利接生,接受团长的宴请与酬谢,转眼却遭枪杀,形成突转,出人意料。②结尾留白,引人深思。小说以“团长觉得怪委屈”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③照应前文,深化主题。团长因陈小手接生摸了自己的女人而杀他,照应了前文一般人家对男性医生接生的排斥,突出了封建思想造成的严重后果。9.①直接描写。小说直接描写陈小手为产妇接生的过程,表现其高超的医术,寄寓对人物的欣赏。②间接描写(衬托)。陈小手喂着一匹好马,老娘接生时束手便建议去请陈小手,呻吟的产妇听到马的銮铃声立刻就安定了一些,等等,都衬托了陈小手的医德与医术,寄寓了对人物的赞美。③词句暗示。描写陈小手接生时,团长太太“杀猪也似乱叫”,接生完“团长呲牙笑了一下”等词句,刻画出人物的丑态,表达了对团长及其太太的厌恶。〖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都是因为当着主人面看酬金未免失礼,旨在表现陈小手深谙人情世故”错误,拿过酬金看也不看,主要体现的是陈小手但求济世救人,而不以金钱为意的情操。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文本二将法朗士小说以议论为主的特点”“进行对比”错误。法朗士爱在小说中发议论,却并非所有小说都以议论为主;文本二虽列举了两种不同写法,却并未将二者进行对比,作者提倡少发议论是针对发不出高深议论的对象而言,而非所有情况。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口。团长拿出20块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文章结尾陈小手为团长太太顺利接生,接受团长的宴请与酬谢,但是转眼却遭团长枪杀,结尾处情节突转,出人意料。“团长觉得怪委屈”,小说以此为结尾,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文章开头描述受封建思想束缚,在旧社会男性妇产科医生是受人鄙视的职业。陈小手不仅从事了这一行,且做得格外出色,结尾处写团长因陈小手接生摸了自己的女人而杀他,照应了前文一般人家对男性医生接生的排斥,起到了照应前文,深化主题的作用,突出了封建思想给人造成的思想戕害。【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文章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移里歪斜走出来……”,小说直接描写陈小手为产妇接生的过程,表现他精湛的医术,寄寓对陈小手这一人物的赞赏之情。文章还采用间接描写(衬托)的手法。水乡人家少养马,而陈小手却专门喂着一匹好马,这是因为接生之事非同小可,耽误不得,体现了陈小手急人之困、救人危难的医者仁心。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便建议去请陈小手,“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这些都衬托了陈小手的医德与医术,寄寓了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另外,文章还设有词句暗示。描写陈小手接生时,团长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接生完“团长呲牙笑了一下”等词句,刻画出人物的丑恶心理,表达了对团长及其太太的厌恶之情,表明了封建思想给人们造成的严重后果。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①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然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蔡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有灾缪者,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于成王,则安以无诛矣。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荀子·仲尼》)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备注〗①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里,每个里分别立社。把社内人口登录在簿册上,称为书社,因而“书社”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与土地。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涂黑。贵贱A长少B秩C秩焉D莫不从桓公E而贵敬之F是天下之大G节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伯”,即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不同组合,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B.卒,指最终,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的“卒”意思相同。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D.短,指短处,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短”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能预见管仲的才能,把国家交付给他,这是他大智慧的体现,也是齐国不会被灭亡的原因之一。B.荀子肯定了齐桓公称霸的必然性,又指出五伯只是小人中的杰出者,他们没有资格被仲尼的门人称道。C.桓公死后宫廷发生了内乱,五位公子争夺君位,祸乱蔓延开来,直到齐简公,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D.苏洵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管仲这位历史人物,评判管仲的是非功过,揭示管仲的真面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2)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14.齐国可谓“兴也管仲,衰也管仲”,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0.BDF11.D12.C13.(1)那些称王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自己极其贤能,能够去救助不贤的国君;自己极其强大,能够宽容弱国。(2)贤能的人不对自己的死感到悲痛,却对国家的衰败感到忧虑。所以一定要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代替自己,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14.①齐桓公因赏识、重用才能卓越的管仲,从而使齐国称霸诸侯。②齐国因管仲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国家发生内乱,走向衰弱。〖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管是尊贵卑贱还是年长年幼的,都井然有序,没有人不顺从桓公并尊敬他,这是治理天下的大原则。“贵贱长少”作主语,主语较长,其后可以断开,即可在B处断开;“秩秩”作谓语,“焉”作句末语气词,故可在D处断开;“是”作主语,“天下之大节”作谓语,应在主语前F处断开;故应在BDF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周公最后完成了大业。/好像非常爱护老百姓,而最终给老百姓带来了灾祸。C.正确。D.错误。“短”,短处;/寿命短。句意: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桓公死后宫廷发生了内乱”错,由“桓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前宫廷已发生内乱,并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才发生内乱。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不肖”,不贤的国君;“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容;“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国。(2)“悲”,对……感到悲痛;“忧”,对……感到忧虑;“复有贤者”,再推选出贤明的人。【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分析“兴也管仲”根据“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可知,齐桓公因赏识、重用才能卓越的管仲,从而使齐国称霸诸侯。(2)分析“衰也管仲”根据“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可知,齐国因管仲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国家发生内乱,走向衰弱。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大原则,谁还能使他灭亡呢?毫不怀疑地预见管仲的治国才能完全可以把整个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的大智慧啊!齐桓公安定后忘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脱离危险后就忘了管仲曾是自己的仇人,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英明的决断啊!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不管是尊贵卑贱还是年长年幼的,都井然有序,没有人不顺从桓公并尊敬他,这是治理天下的大原则。诸侯们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一个原则,就没有人能灭掉他;桓公把这几个原则都掌握了,又怎么可能灭亡呢?桓公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啊!并非侥幸,而是必然的。然而孔子的门下,即使五尺高的童子,也耻于谈论五霸。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是的。他们没有把政治教化作为治国之本,没有把(礼义)推崇到应有的高度,没有使礼仪制度极有条理,没有使人心悦诚服。那些人用礼让来掩饰争斗,打着仁爱的名义而谋求利益的人,是小人中的杰出者,他们哪有资格被孔子的门人称道呢!那些称王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自己极其贤能,能够去救助不贤的国君;自己极其强大,能够宽容弱国。对那些有危害和谬误的国家,才加以诛灭。所以说圣王诛灭的国家,是极少的。文王只诛灭了四个,武王诛灭了两个,周公最后完成了大业,到了成王时,天下安定就没有可诛灭的了。所以善用治国之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足以独立生存;不善于运用治国之道,就像楚国那样虽拥有六千里广阔的土地还是被仇敌所驱使。所以一国之君不致力追求治国之道而只扩大他的势力,这是他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材料二: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到管仲死时齐国都国富民强,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公在宫廷内乱中去世,五位公子开始争夺君位,祸乱蔓延开来。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在成功之日完成,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在发作时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治理的人啊!(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问,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这三人也罢!齐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管子》里,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谈论到了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样在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但他又预料到自己将死,可见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对自己的死感到悲痛,却对国家的衰败感到忧虑,所以一定要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代替自己,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满庭芳·归去来兮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①,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②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③。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备注〗①黄州再闰:苏轼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②洛水: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③莫剪柔柯:《诗经·召南·甘棠》载,周召伯在甘棠下住过,人们因思念召伯而爱护此树,不加剪伐。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将调任汝州,归家不得,年近五十却蹉跎岁月,其心境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不同。B.词人感慨贬谪黄州日久,孩子们都已会说当地方言,“坐见”二字道出词人的心酸与悲哀。C.词人已离去,江南父老因思念他,仍不舍得剪伐堂前细柳,还会时常翻晒词人的渔蓑。D.全词意象鲜明,情感表达于平白直露中见含蓄婉曲,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词人的才情与性情。16.叶嘉莹说“通过这首词,我们就能看到苏东坡的转变,看到他怎样从挫折忧患和悲哀痛苦中解脱出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C16.①词人久谪黄州,移任汝州,离家万里,宦途历经坎坷,内心悲哀痛苦;②想象汝州秋风洛水的闲适之景,以此自我宽慰;③与黄州父老的深厚情谊,驱散了贬谪之痛,使他从挫折忧患和悲哀痛苦中解脱出来。〖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词人已离去”错误,词人此刻还未离开黄州,“莫剪柔柯”和“时与晒渔蓑”是词人对邻里好友的嘱托和想象的场景,表达词人对黄州朋友的眷恋之情。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句“归去来兮”,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暗含了思归不得归、有家不能归的怅恨。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深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内心更加悲哀痛苦。上片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因在黄州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此地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这三句,真切细致地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以及作者在逆境中旷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淡泊心态,以此进行自我宽慰。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放的可爱性格。“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从未来着笔瞻望自己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个“闲”字,将上片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感情高潮,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重温这段难忘的生活。此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使他从挫折忧患和悲哀痛苦中解脱出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参加研学活动时,见到山间的急流冲击石壁,水声巨大,如雷鸣,又似钟鼓,让他想到李白《蜀道难》的“____________”和苏轼《石钟山记》的“___________”。(2)在建设美丽乡村工程完成之际,陈老师借杜甫《客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同事介绍他老家绿水环绕、清幽僻静的乡下小院,热情邀请他们去游玩。(3)草木生命力顽强,生生不息,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抒发物是人非或盛衰兴亡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砯崖转石万壑雷噌吰如钟鼓不绝(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四)课内文言文学知识考查(本题共5小题,10分)18.下列选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摧藏马悲哀虽趣舍万殊 B.偭规矩而改错无食桑葚C.登东皋以舒啸南声函胡 D.悟言一室之内隰则有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藏,通“脏”,脏腑。句意:人很伤心马儿也悲鸣。趣,通“取”。句意:虽然各有各的爱好。B.错,通“措”,举措。句意: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措施。无,通“毋”,不要。句意:不要吃桑葚。C.没有通假字。句意: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函胡,通“含糊”。句意:南边(那座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D.悟,通“晤”,面对。句意:在室内面对面地交谈。泮,通“畔”,边、岸。句意:沼泽虽宽有尽头。故选C。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九岁不行否泰如天地B.问征夫以前路放浪形骸之外C.不抑耗其实而已自可断来信D.余方心动欲还亦崎岖而经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不行”,古义: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今义:不可以。/“否泰”古今都是坏运气和好运气。句意:九岁还不会走路。/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B.“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战士,也指离家远行的人。/“形骸”古今都是人的躯体。句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C.“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或确实。“来信”,古义:派来的使者,指媒人;今义:书信。句意: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你可以回绝来说媒的人。D.“心动”,古义:内心惊恐;今义:动心,内心波动。/“崎岖”古今都是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有时也比喻人生艰难。句意: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故选C。2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使人听此凋朱颜②鸷鸟之不群兮③大石侧立千尺④具以表闻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⑥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⑦手巾掩口啼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⑨垣墙周庭A.①⑤⑧/②⑥/③④/⑦⑨ B.①④⑤/②⑥⑨/③⑦/⑧C.①⑤/②③④/⑥⑧/⑦⑨ D.①⑧/②⑥⑨/③④/⑤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②“群”,名词作动词,合群。③“侧”,名词作状语,在侧边。④“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闻。⑤“蕃”,使动用法,使繁盛。⑥“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⑦“手巾”,名词作状语,用手巾。⑧“一”,意动,把……看作一样。⑨“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综上,①④⑤都为使动用法,②⑥⑨都为名词作动词,③⑦都为名词作状语,⑧为意动用法。故选B。21.对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人不余欺也②则告诉不许③不吾知其亦已兮④高余冠之岌岌兮⑤使不上漏⑥引以为流觞曲水⑦农人告余以春及⑧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⑨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A.①③⑧/②/④⑨/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C.①③⑧/②⑤/④⑨/⑥/⑦ D.①③/②/④⑧⑨/⑤⑥/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宾语前置句,“余”应做“欺”的宾语,前置了。句意: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②被动句,语义上的被动句,“不许”应为“不被准许”。句意:但申诉不被允许。③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吾”前置了。句意: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④定语后置句,“岌岌”作“余冠”的定语,后置了。句意:加高我高高的帽子。⑤省略句,使(之)不上漏。句意:使它不从上面漏水漏土。⑥省略句,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句意: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⑦状语后置句,“以春及”作“告余”的状语,后置了。句意: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⑧宾语前置句,“胡”作“为”的宾语,前置了。句意:啊!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要来这里呢?⑨定语后置句,“为观游及卖果”作“长安豪富人”的定语,后置了。句意:凡是长安的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有钱有势的人。①③⑧宾语前置句,②被动句,④⑨定语后置句,⑤⑥省略句,⑦状语后置句。故选A。2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除”“拜”“辟”“征”均表示授予官职,“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权”“署”则表示暂代官职。B.“乙巳岁十一月也”,使用了干支纪年法,古人用十二个天干和十个地支组合进行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纪日、纪时。C.《楚辞》,西汉刘向辑,其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D.“序”也叫“叙”或“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按内容可分为书序、赠序、宴集序,《兰亭集序》是宴集序也是书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十二个天干和十个地支”错误,应是“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故选B。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A,何时想醒来。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生物钟会制造出循环的昼夜节律,让你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会制造出“睡眠压力”。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你白天的清醒和专注程度,晚上感到疲倦并准备上床睡觉的时间,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会睡得多好。对于白天活动的昼行性物种(比如人类)来说,昼夜节律会在白天激活大脑和身体的许多机制,使你保持清醒和警觉。这些过程会在夜间逐渐变得低缓,从而消除产生警觉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类显示出一种固定的24小时作息模式,B。①对一些人来说,②他们在白天很早的时候就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③而睡眠的低谷也早早在入夜后到来。④这些都是“晨型人”,⑤大约占人群的40%。⑥另一些人则是“夜型人”,⑦约占30%。⑧他们更喜欢很晚入睡,⑨第二天上午很迟才起,⑩以至下午才起床。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24.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序号: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序号: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序号: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3.A.两大因素决定你何时想睡觉B.每个人的峰谷却有明显差异24.③而睡眠的低谷也在入夜后早早到来⑤大约占总人数的40%⑩甚至下午才起床〖解析〗【2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此处位于段首,具有概括性,下文提到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你白天的清醒和专注程度,晚上感到疲倦并准备上床睡觉的时间”这两个因素决定睡觉和醒来的时间,应填:两大因素决定你何时想睡觉。B.下文提到“晨型人”和“夜型人”,可见不同的人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和睡眠的低谷的时间明显不同,应填:每个人的峰谷却有明显差异。【2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语序不当,“早早”与“在入夜后”语序不当,改为:而睡眠的低谷也在入夜后早早到来。⑤“人群的40%”搭配不当,改为:总人数的40%⑩不合逻辑,“下午才起床”是提出突出的事例,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改为:甚至下午才起床。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清零”,最初是一个电子学术语,是一种计算指令,是将存储器的状态或数据变为原始的零状态。随着语义的泛化,“清零”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外延也由指代某种具体事物扩展到某种抽象的事物。有人说,人生也是不断清零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走得更稳健更长远。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清零”是个网络用语,由最初的一个电子学术语泛化使用而来,而材料第一句话也对“清零”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释。材料第一段还对“清零”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扩展。比如,使用场景的不同,被清零的对象各有不同,如“冰箱清零”“贫困户清零”“微信钱包清零”“流量清零”等,但含义都是采取措施将某事或某物消除至数量为零。而由具体扩展至抽象,如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清空成绩保持清醒,就是心态上“清零”,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彻底清空过去的地位、成就、财富、经验,从零开始接受新鲜事物,这是一种心理变化,指向一种“独立、自由、自在”的心态和心境。材料第二段提出了人生需要“清零”的观点。这是因为,“清零”之后,才能使人们进一步地“充实”。人生是个不断清零的过程,若不及时“清零”成绩,在前进的路上频频回首,便会错过当下充实自己的机会;若不及时“清零”消极情绪,囿于过去,便无法收拾好心情,轻装上阵,拥有崭新的明天。结合我们当下的生活来说,人类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大量的已知知识、反面现象和不时出现的负面心态,占用了大量空间,及时“清零”能让人们始终保持一种“独立、进取、自由、自在”的心态和心境。写作时,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的关于清零过去的名言引入,明确清零的内涵及作用,得出结论“我们需要清零”。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学会清零,才能突破定势思维,进行创新;学会清零,才能保持谦卑之心,努力进取,获取更大的成功等。可以结合一些人物事例分析论述。最后总结,呼应开头。立意:1.及时清零,轻装前行。2.勇敢清零,摆脱心灵阴影,迎向新生。3.不恋过往,果断清零,开辟崭新天地。

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文关键》(吕祖谦编著)是评点类古文选本的开山之作,由其开创的评点形式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在评点史上影响极大。《古文关键》前附《要法》,实际上是《总论》的精简整理本。《总论》因属随笔记录而带有零散错杂的特点,但能更为丰富完整地呈现吕祖谦的文章思想。吕祖谦有很强烈的典范意识,他告诫学生“文字须学上等者”。依此,他将文章分为三个层级,“文字有三等:上焉藏锋不露,读之自有滋味;中焉步骤驰骋,飞沙走石;下焉用意庸庸,专事造语。”大约以用意深微、不露痕迹为上,而以平浅粗砺、刻意语句为下。《古文关键》所选仅八家,又自分层次,而具大家、名家之别。《要法》开篇即强调:“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这本是吕本中的言论。吕祖谦在家学熏染下进一步以文选形式将之确立为唐宋两朝文章典型,则凸显并推扩了这一看法。在吕祖谦的文章学构图中,苏文占据了核心位置。《总论》体现出吕祖谦强烈的文体结构意识。他强调看文字需要“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即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再细化为具体的主意、句法等方面。他提出“看文字各自有体,或清快,或壮健”,显示出他论文首重文章体制风格的特点。整体把握文体之后,还需要从不同维度对文章进行细部解读。吕祖谦提出了入手方法,第一个层次是把握文章大意,即所谓“大概主张”“主意”,可以通过观察文章的首尾呼应笔法来感知。第二个层次为了解文章段落结构,即如何通过“铺叙次第”来呈现“文势规模”,“入头处”即入题,是正面切入主意的关键环节,自然也是勾划文章段落之际需要重视的一端。第三层次为“纲目关键”。吕祖谦认为,“大抵作文之法,一篇中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或缓或急,或显或晦。缓急显晦,相间用之,使人不知其为缓急显晦。虽然,常使经纬相通,有一脉过接乎其间,然后可。盖有形者纲目,无形者血脉也。”可知句式的散行与排偶、长句与短句,这类章句形式的组织方法被视为“纲目”,而由形式产生的缓急显晦类效果,则被称作“血脉”。纲目关键通过“抑扬开合”来实现,抑扬反覆、曲折斡旋等手法,可使章句形式巧妙有力。故纲目关键即章句组织方面的紧要之处与其间奥妙之法,或曰章法。第四层次为语句之法,尤其强调“警策”的功用。“警策”即文章中语句精炼扼要,含义深刻,能够惊动读者,带来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部分。吕祖谦特别强调了形式结构层面警策的意义,故语句劲健、转换、收结、点题,都被纳入警策作法当中。吕祖谦对于文章的认识与分析,是从两个部分展开的。“大概主张”类似于“中心思想”,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体悟。“文势规模”所论为篇法,“纲目关键”所论为章法,“警策句法”涉及句法,三者都是对文章形式的剖解。《要法》中或论其三,或述其四,都不脱离这样的认知模式。虽然只是在授徒之际的寥寥数语,但已经触及文章学当中最重要的结构范畴,内容与形式并重,篇法、章法、句法一一论列,文章学的话语雏形已经出现。在具体文章结构上,吕祖谦已经用意于破题、转换、入题,这在此后的科举文章中成为普遍范畴。吕祖谦还具有良好的辨证意识。他认识到文章经典的垂范作用,但又能注意其缺失,从而在重视示范研磨的同时,回避其负面作用。“识人文字长处,复识短处”,成为品鉴文章准则。他衡论各家文章之际,注重抉发得法渊源,提炼独特成就,指出向上一路;同时揭示其弱点,示人轨辙。如论韩柳欧苏,从评述模式来说,皆是先以一语概括其文章的最典型风格特征,然后追溯文章渊源,再探讨正面价值与学习方法,再强调应该规避不足。需要注意的是,他在评述柳文与苏文之际,认为两人文章最突出之处皆在于“关键”。参看柳文当中的评语,如“回互转换”“一段好如一段”“抑扬好,一节应一节”“极有反覆”;论述苏文,如“文字不虚,亦自相应”“这一篇要看抑扬处”“此篇曲折最多”,可知所谓的“关键法”,主要指向于章节之间的呼应、转折、递进等关系,即上文所述“章法”。评述其他人文章,吕祖谦指出,“曾文:专学欧,比欧文露筋骨。子由文:太拘执。李(廌)文:亦粗,太烦。秦(观)文:知常而不知变。张(耒)文:知变而不知常。晁(补之)文:粗率。”其评述模式仍是溯及源头,突出风格,〖提示〗缺陷。吕祖谦的文章观念带有鲜明的实践色彩。《要法》将看文字法与作文法列为标题,恰好是对这一实践品格的揭示。吕祖谦强调由阅读经典作品入手,在透彻把握诸家风格与优长的基础上,形成自身文章体认,并在这一理性思辨指引下,进行文章写作实践。他的文章选本,暗含了由阅读通往写作的指南路径。在指导细看经典文本时,他注意“文字各自有体”,以把握整体特征为上。处理具体文本时,则〖提示〗首尾、入头、转换、缴结。作文时多强调以意为主,主张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摘编自慈波《从古文到有用文字:〈古文关键〉之“关键”与经典重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评点类古文选本的开山之作,吕祖谦编著的《古文关键》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B.吕祖谦强调文章的典范意识,主张“文字须学上等者”,做到藏锋不露,才能读来自有滋味,苏文正是他推举的典范。C.吕祖谦从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对文章进行剖析,涉及主题思想,篇法、章法、句法等多个维度,已经触及文章学的核心。D.吕祖谦在《古文关键》中对韩柳欧苏等各家作品的评述,并不一味肯定,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提示〗不足,颇具辨证意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祖谦认为对章句组织的深入分析,如整散长短、内在逻辑及由形式产生的缓急显晦类效果等,是解读文章必不可少的环节。B.“文字不虚,亦自相应”“这一篇要看抑扬处”“此篇曲折最多”等,是吕祖谦对苏轼处理文章章节之间关系的肯定评价。C.《古文关键》仅选八家,在点评上突出破题、转换、入题,丰富完整地呈现吕祖谦文章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科举文章。D.吕祖谦注重实践,主张读写结合,以写为归旨,作文时多强调以意为主,主张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以形成自身文章体认。3.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警策”表述的一项是()A.《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C.《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D.《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从文体结构角度,简要概括吕祖谦阅读文章的方法。5.请依据“关键法”内涵,简要分析《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章法特点。〖答案〗1.A2.D3.C4.①首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②其次分别从大概主张(中心思想)、文势规模(篇法)、纲目关键(章法)、警策句法(句法)四个方面细化分析。5.①郭橐驼身体残疾、地位卑微,却豁达豪爽、技艺精湛,先抑后扬,呈转折关系。②由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由浅入深,呈递进关系。③将他植者与郭橐驼种树方法进行比较,呈对比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古文关键》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错误,原文说“由其开创的评点形式为后世读者赏鉴诗文甚至小说、戏曲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不是《古文关键》这本书,而是该书开创的评点形式带来一种全新阅读体验。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主张读写结合,以写为归旨,……以形成自身文章体认”错误,“形成自身文章体认”是“由阅读经典作品入手,在透彻把握诸家风格与优长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非由写作形成。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关于“警策”原文是这样说的:“警策”即文章中语句精炼扼要,含义深刻,能够惊动读者,带来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部分。吕祖谦特别强调了形式结构层面警策的意义,故语句劲健、转换、收结、点题,都被纳入警策作法当中。A.强调六国战败的原因,有“警策”作用;B.简明扼要,总结哲思,有“警策”作用;C.该句在内容与形式结构方面都不具备关键警示作用。“警策”句是在内容与形式结构方面具备关键警示作用的句子。内容方面指文章中语句精炼扼要,含义深刻,能够惊动读者,带来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句子;形式结构层面警策句,是指劲健、转换、收结、点题句。D.简明扼要,总结经验教训,有“警策”作用。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即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首先对文章进行通篇结构把握,明晰其体制特点。“再细化为具体的主意、句法等方面。……整体把握文体之后,还需要从不同维度对文章进行细部解读。……,第一个层次是把握文章大意,即所谓“大概主张”“主意”,……第二个层次为了解文章段落结构,……第三层次为“纲目关键”……第四层次为语句之法,……”,其次分别从大概主张(中心思想)、文势规模(篇法)、纲目关键(章法)、警策句法(句法)四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原文对“关键法”是这样介绍的:所谓的“关键法”,主要指向于章节之间的呼应、转折、递进等关系,即上文所述“章法”所谓的“关键法”,主要指向于章节之间的呼应、转折、递进等关系,即上文所述“章法”。《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他身体残疾、地位卑微,却“甚善,名我固当”“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他豁达豪爽、技艺精湛,文章介绍郭橐驼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呈转折关系。其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由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由浅入深,呈递进关系。“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文章将他植者与郭橐驼种树方法进行比较,前后呈对比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陈小手汪曾祺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须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妇科医生。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则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了产房。过了一会儿(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来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陈小手活人多矣。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移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团长呲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口。团长拿出20块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太重了!太重了!”喝了酒,揣上20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不送你了!”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你小子太欺负人了!”团长觉得怪委屈。(有删改)文本二现在的年轻人写小说是有点爱发议论。夹叙夹议,或者离开故事单独抒情。这种议论和抒情有时是可有可无的。法朗士专爱在小说里发议论。他的一些小说是以议论为主的,故事无关重要。他不过借一个故事多发表一通牵涉到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的大议论。但是法朗士的议论很精彩,很警辟,很深刻。法朗士是哲学家。我们不是。我们发不出很高深的议论。因此,不宜多发。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一件事可以这样叙述,也可以那样叙述。怎样叙述,都有倾向性。可以是超然的、客观的,尖刻的、嘲讽的(比如鲁迅的《肥皂》《高老夫子》),也可以是寄予深切的同情的(比如《祝福》《伤逝》)。董解元《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分别:“马儿登程,坐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这是叙事。但这里流露出董解元对张生和莺莺的恋爱的态度,充满了感情。“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何等痛切。作者如无深情,便不能写得如此痛切。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怎样表现倾向性?中国的古话说得好:字里行间。(节选自汪曾祺《小说笔谈》)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封建思想束缚,在旧社会男性妇产科医生是受人鄙视的职业。陈小手不仅从事了这一行,且做得格外出色,表现了其性格中特立独行的一面。B.水乡人家少养马,而陈小手却专门喂着一匹好马,这是因为接生之事非同小可,耽误不得,体现了陈小手急人之困、救人危难的医者仁心。C.在普通人家接生完拿过酬金看也不看,与在团长家揣上大洋后直接告辞,都因为当着主人面看酬金未免失礼,旨在表现陈小手深谙人情世故。D.小说中两处划线句子都对前文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但二者的作用不同,前者使表达更严密,后者则以不屑的口吻表达出对团长的嘲讽。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明确指出陈小手有个大名,却又隐去不加以介绍,只以“陈小手”“白马陈小手”称之,聚焦人物特征,突出重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匠心。B.文本一对陈小手的马进行了描写,刻画其毛色纯正,脚步迅疾均匀的特点。马之精良与陈小手医术精湛的形象相互映衬,此为正面衬托的写法。C.文本一叙事简洁,语言平实,多用短句,第一段罗列一宅门中多个人物,颇具相声贯口一气呵成、麻利紧凑的特点,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D.文本二将法朗士小说以议论为主的特点与董解元《西厢记》融抒情于叙事的手法进行对比,认为写小说不宜单独发表议论,特别说出倾向性。8.《陈小手》的结尾语段耐人寻味。这个结尾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本二中,汪曾祺提倡小说的倾向性要在字里行间表现。请以文本一为例,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寄寓褒贬倾向的。〖答案〗6.C7.D8.①情节突转,出人意料。陈小手为团长太太顺利接生,接受团长的宴请与酬谢,转眼却遭枪杀,形成突转,出人意料。②结尾留白,引人深思。小说以“团长觉得怪委屈”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③照应前文,深化主题。团长因陈小手接生摸了自己的女人而杀他,照应了前文一般人家对男性医生接生的排斥,突出了封建思想造成的严重后果。9.①直接描写。小说直接描写陈小手为产妇接生的过程,表现其高超的医术,寄寓对人物的欣赏。②间接描写(衬托)。陈小手喂着一匹好马,老娘接生时束手便建议去请陈小手,呻吟的产妇听到马的銮铃声立刻就安定了一些,等等,都衬托了陈小手的医德与医术,寄寓了对人物的赞美。③词句暗示。描写陈小手接生时,团长太太“杀猪也似乱叫”,接生完“团长呲牙笑了一下”等词句,刻画出人物的丑态,表达了对团长及其太太的厌恶。〖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都是因为当着主人面看酬金未免失礼,旨在表现陈小手深谙人情世故”错误,拿过酬金看也不看,主要体现的是陈小手但求济世救人,而不以金钱为意的情操。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文本二将法朗士小说以议论为主的特点”“进行对比”错误。法朗士爱在小说中发议论,却并非所有小说都以议论为主;文本二虽列举了两种不同写法,却并未将二者进行对比,作者提倡少发议论是针对发不出高深议论的对象而言,而非所有情况。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口。团长拿出20块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文章结尾陈小手为团长太太顺利接生,接受团长的宴请与酬谢,但是转眼却遭团长枪杀,结尾处情节突转,出人意料。“团长觉得怪委屈”,小说以此为结尾,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文章开头描述受封建思想束缚,在旧社会男性妇产科医生是受人鄙视的职业。陈小手不仅从事了这一行,且做得格外出色,结尾处写团长因陈小手接生摸了自己的女人而杀他,照应了前文一般人家对男性医生接生的排斥,起到了照应前文,深化主题的作用,突出了封建思想给人造成的思想戕害。【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文章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移里歪斜走出来……”,小说直接描写陈小手为产妇接生的过程,表现他精湛的医术,寄寓对陈小手这一人物的赞赏之情。文章还采用间接描写(衬托)的手法。水乡人家少养马,而陈小手却专门喂着一匹好马,这是因为接生之事非同小可,耽误不得,体现了陈小手急人之困、救人危难的医者仁心。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便建议去请陈小手,“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这些都衬托了陈小手的医德与医术,寄寓了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另外,文章还设有词句暗示。描写陈小手接生时,团长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接生完“团长呲牙笑了一下”等词句,刻画出人物的丑恶心理,表达了对团长及其太太的厌恶之情,表明了封建思想给人们造成的严重后果。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①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然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蔡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有灾缪者,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于成王,则安以无诛矣。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荀子·仲尼》)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备注〗①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里,每个里分别立社。把社内人口登录在簿册上,称为书社,因而“书社”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与土地。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