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十单元知识集锦_第1页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十单元知识集锦_第2页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十单元知识集锦_第3页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十单元知识集锦_第4页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十单元知识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选题1、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一个环节为众多儿童手举和平鸽样式的灯组成一个心形图案。在图案即将完成时右下角出现一个“迷路”的孩子,在另外一个孩子的带领下最终完成了整个图案。而在“迷路”的孩子回归图案时,众多孩子都对“迷路”的孩子翘首以待。这反映了A.海峡两岸关系正在逐渐解冻B.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C.海峡两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D.提出了“一个中国”的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统一大业。通过材料和图片可以看出众多儿童组成心形图案,一个孩子带领一个“迷路”的孩子回归,预示着祖国的统一的期盼,C项正确;海峡两岸关系逐渐解冻是80年代以来,排除A项;“广泛认同”绝对化,排除B项;提出了“一个中国”的理念是8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2、1980年,天津化纤厂党委明确向职工指出,外国专家不是“外国资本家的代理人”,而是“受雇于外国资本家的劳动者”,鼓励职工和外国专家交朋友,虚心做外国专家的学生。这一做法A.开启了城市改革开放的步伐B.否定了阶级斗争的理论C.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冲破了僵化思想的束缚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天津化纤厂党委的观点明确指出了外国专家的身份属性,否定了过去将外国专家视为“外国资本家的代理人”的错误观念,解放了职工的思想,冲破了僵化思想的束缚,D项正确;城市改革开放的步伐始于经济特区的设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否定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始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共同点不包括A.都有关国家的统一大业B.都适用“一国两制”C.都需要根据相关的历史根源来理性慎重处理D.都要通过外交途径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港澳问题涉及中国和英国、葡萄牙的外交,而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能用外交途径解决,故D项不是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共同点,但符合题意;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都涉及国家统一大业,排除A项;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都可用“一国两制”解决,排除B项;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都需要根据相关的历史根源来理性慎重处理,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4、改革开放后的前30年我国经历了三次大讨论:1978年前后的要“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1992年前后的要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1997年前后的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这些讨论A.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展B.结束了社会思想混乱的局面C.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D.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的“三次大讨论”均围绕经济建设展开,每一次人们的思想认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思想混乱局面,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借鉴,而不是否定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A项。小提示:5、1979年开始,国务院将给予广东、福建两省的外贸经营自主权扩大到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沿海、沿长江各省市,同时,各种类型的贸易公司纷纷成立。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1981年的220亿美元。这说明A.中美建交推动中国外贸出口B.所有制结构改革实现突破C.对外开放政策得到贯彻落实D.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1978年12月我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材料呈现的正是国务院改革对外贸易体制的具体史实,体现了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C项正确;中美正式建交于1979年,推动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但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外贸体制改革不属于所有制结构改革,B项排除;D项结论与材料时间严重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1982年,甘肃兰州某街道办事处对80余名待业青年进行就业意愿的调研,其中竟没有一个人愿意选择从事个体经营,原因是觉得“干个体低人一等”,担心将来政策改变“受批判殃及子女”。这反映了当时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缓慢B.社会转型进程影响就业观念C.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得到纠正D.私营经济落后制约青年就业答案:B解析:1982年,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当时一些人对经济体制改革心存顾虑,思想还没有发生转变,认为“干个体低人一等”,不愿意选择从事个体经营,说明社会转型进程影响就业观念,故B项正确;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纠正

左倾错误思想,排除C项;一些人觉得“干个体低人一等”,担心“受批判殃及子女”,而不愿意选择从事个体经营,并非因为私营经济落后制约青年就业,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7、1980年邓小平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我们两国原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上述言论A.旨在削弱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B.说明苏联模式已无可取之处C.说明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D.表明中共内部骄傲情绪滋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两国原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认识到苏联模式存在弊端,对苏联模式不能照搬,应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进而说明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C项正确;“旨在削弱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邓小平认为苏联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说明苏联模式起过积极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共内部骄傲情绪滋长,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8、下图为1978-2006年中国啤酒产量统计图。据此可知A.酿酒工业持续高速增长B.食品产业实现了内涵式发展C.啤酒成为酒类市场主体D.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长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啤酒产量总量不断增加,得益于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的消费能力增强,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啤酒产量呈波动性的变化,排除A项:以啤酒来说明整个食品产业发展,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啤酒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9、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指示,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公安部门应准予其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这一指示A.顺应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B.反映出经济改革推动了政策调整C.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有效缓解了城乡隔阂与城乡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允许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体现出经济改革推动了政策调整,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排除C项;材料中的指示是顺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并没有体现有效缓解了城乡隔阂与城乡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表1994-2000年中国啤酒生产规模年份1994年1997年2000年企业数655550495平均规模(千吨)21.634.345.120万吨以上(企业数)3132010-20万吨(企业数)2128265-10万吨(企业数)3657605万吨以下(企业数)595452389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城乡居民饮食结构改变B.国内消费市场升级转型C.行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D.市场经济改革逐渐展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94-2000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因为这一时期市场经济改革逐渐展开,使得啤酒市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企业数不断下降,但平均规模不断上升,小企业数下降,大中企业数呈现上升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国内消费市场升级转型”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变化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改革的展开,而不是行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排除C项。故选D项。11、据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统计.1978年全国个体经营者只有11万人,1989年私营企业的总数也不过9.05万户。到2018年10月底,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7137.2万户、私营企业3067.4万户,分别增长了500多倍和3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答案:B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虽有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大,材料中数据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束缚,我国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工业结构日趋合理与个体商户无关,排除C项;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不符合史实,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面为1978、2012年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对比变化表,出现表格中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项目1978年2012年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1.8%11.5%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元518942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81元38420元外汇储备余额2亿美元23116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24565元A.利用二战后世界长期和平的有利时机B.利用欧美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C.确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路线D.长期坚持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方针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确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路线方针,促进了中国经济长期快速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时间与A项中的“二战后”时间并不完全重合,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中国利用了欧美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3、1983年,深圳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深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做法A.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B.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C.奠定了对外开放格局D.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A解析: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培育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了企业经营的活力,A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国企改革的内容,未涉及对外开放,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1985年,中国政府派出大型参观团参加日本世博会,希望增进与各国的科技交流和合作,以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力。这说明A.中国坚持求同存异方针B.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C.中日两国经贸联系加强D.中国主动加强对外交流答案:D解析:中国政府主动派遣参观团参加日本世博会,意在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这说明当时中国主动加强了对外交流,D项正确;求同存异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到经贸,排除C项。故选D项。15、有学者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划体制确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0余年间,“地下经济”(主要指脱离计划经济秩序的自发工商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时期中都有迹可循,呈现某种程度的周期性起伏。“地下经济”的长期存在A.危及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折射出经济体制调整的必要性C.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停滞D.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脱离计划经济秩序的自发工商活动,即“地下经济”仍然具有生命力,可见计划经济体制有弊端,需要进行调整,B项正确;“地下经济”在当时是受打压的,并不能危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排除A项;“地下经济”存在期间,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不是长期停滞,排除C项;“地下经济”在当时影响力有限,并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填空题16、科学发展观(1)中共______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______、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______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答案:

十六大

以人为本

世界观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7、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_______到_______,从_______到_______,

_______、_______、多种形式的_______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答案:

沿海

沿江

沿边

内陆

多层次

多渠道

全方位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所以①处应填“沿海”;②处应填“沿江”;③处应填“沿边”;④处应填“内陆”;⑤处应填“多层次”;⑥处应填“多渠道”;⑦处应填“全方位”。小提示: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答案: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小提示:1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______”答案:一国两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系统的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20、成功实践(1)香港回归①1984年12月,中国政府同英国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②________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收回澳门①1987年4月,中国政府同葡萄牙政府分别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②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答案:(1)1997(2)1999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嘉种”的概念,《诗经》记载了选用良种的好处和一些已经育盛的优良品种,这一时期选种和育种的目标是产量、品质和熟期等。《管子》所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都有两种适于栽培的作物品种。汉代在选种上已经普遍采用田间穗选的方法,选择标准是植株高大或穗大强者,种子贮藏时注意干燥防虫。《齐民要术》所提出的选种标准还增加了品种的特性和遗传素质及适应性能,并对良种的繁育技术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明代耿萌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在理论和技术上相较前人有了更大的进步。——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选种有种和良种繁育》材料二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起步较晚,但进步神速。5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们确立了水稻性状研究杂种优势的基本思路,并对实验范式达成了共识,为水稻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了四年时间通过对超过14000株水稻的观察比对,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并首冰提出了水稻三系杂交法的科学概念。此后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展开大协作,1976年中国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与其它国家互通有无,攻克了诸多难关。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传统三系法由于不育系的稳定性,导致产生优秀组合的概率偏低,经过多年研究,更为优越的两系法育种诞生。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超级稻有育种计划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取得了突出成就。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输出国。——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育种》(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选种育种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杂交水稻选育技术发展进步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答案:(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标准不断优化发展;因地制宜;重视理论与技术的传承与发展。(2)原因:研究人员吉团队协作努力;国际合作;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等。意义: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大量经济和社会价值;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推动人类命运共贡献良多等。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嘉种’的概念”可知,起源早,历史悠久;根据“(先秦)时期选种和育种的目标是产量、品质和熟期”“(汉代)选择标准是植株高大或穗大强者”“齐民要术》所提出的选种标准还增加了品种的特性和遗传素质及适应性能”可知,标准不断优化发展;根据“《管子》所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都有两种适于栽培的作物品种”可知,因地制宜;根据“明代耿萌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在理论和技术上相较前人有了更大的进步”可知,重视理论与技术的传承与发展。(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了四年时间通过对超过14000株水稻的观察比对”“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展开大协作”可知,研究人员吉团队协作努力;根据“1976年中国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可知,国际合作;根据“(袁隆平)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并首次提出了水稻三系杂交法的科学概念”可知,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根据“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可知,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运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杂交水稻选育技术发展进步的原因还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等。意义:根据材料二中“为水稻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据“中国杂交水稻已在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输出国”,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等方面分析可知,新中国杂交水稻选育技术发展进步,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大量经济和社会价值,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推动人类命运共贡献良多等。22、[中外交通与社会生活]材料一:西汉时期,张骞于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东汉时期,班超从洛阳出发,再次出使西域,他到达了西域,他的随从到达了罗马。这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也是在东汉,印度僧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将佛教传入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唐代,洛阳人

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历时19年到印度求取真经,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写下了《大唐西域记》。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根据材料一,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经济原因。(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意义。答案:(1)原因:西汉初建,匈奴问题严重,极想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意义:沟通和加强了中央政权和西域的联系;有利于中央政权和边疆地区以及中西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宗教交流和发展;丰富了中外各国人民的生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经济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世贸组织建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3)意义

:有利于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能够加强中国和亚、非、欧各国的联系;能够促进中国和亚非欧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国的国防安全;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解析:(1)原因:根据“西汉时期,张骞于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得出西汉初建,匈奴问题严重,极想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意义:根据“也是在东汉,印度僧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将佛教传入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得出沟通和加强了中央政权和西域的联系;有利于中央政权和边疆地区以及中西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宗教交流和发展;丰富了中外各国人民的生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经济原因:根据“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得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世贸组织建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可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3)意义

:根据“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可得出有利于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能够加强中国和亚、非、欧各国的联系;能够促进中国和亚非欧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国的国防安全;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23、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两则材料:甲

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的铁铲、铁斧、铁银、铁苗(1955年出土)。乙

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铁器,当时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都有多种铁工具,无论种地、做工,还是妇女纺织缝衣,都离不开铁工具.铁农具有犁、锌、铲、镰、锄等。——史学家张岂之(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进行该课题研究时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钱穆《理学与艺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这一论断。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农村城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政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据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整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答案:(1)课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优先选择材料甲。理由:材料甲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材料,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学术研究价值高;材料乙是现代史学家对各种史料的整理和阐释,属二手史料。(2)宋代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科举制更为完善,门第观念淡化,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3)相同:坚持公有制性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府放权让利;触动了原有的经济体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析:(1)课题:根据材料甲乙的信息,可分析出研究课题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优先选择材料甲。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甲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材料,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学术研究价值高;材料乙是现代史学家对各种史料的整理和阐释,属二手史料。(2)宋代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根据材料“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宋朝科举制更为完善,门第观念淡化,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3)相同:根据材料“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可分析出农村和城市改革都坚持公有制性质;根据材料“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可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府放权让利;触动了原有的经济体制;根据材料“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可知调动了生产积极性。24、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材料四: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

防“左”。﹣﹣《邓小平文选》材料五: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3)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4)邓小平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请从上面材料里找一个最合适的例证。“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这在中国现代史上,哪个事例最具说服力?请做简要说明。(5)综合材料四、材料五并归纳,胡锦涛与邓小平的观点有何一致性?答案:(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去了。(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