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18-2019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_第1页
DBJ41-T 218-2019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_第2页
DBJ41-T 218-2019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_第3页
DBJ41-T 218-2019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_第4页
DBJ41-T 218-2019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2019-05-27发布2019-07-01实施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主编单位: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单位: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郑州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的公告现批准《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标准》为我省工程建设地方标本标准在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www.hnjs.gov.cn)公开,并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1·城市地下道路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地下道路的数量将越来越多,规模将越来越大。为满足河南省城市地下道路建设发展要求,进一步规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完善设计标准,对河南省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进行规范和综合指导,编制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先后完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并发布实施。弱电系统、城市地下道路路面铺装、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城市地下道路防灾。本标准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泽雨街9号;邮编:45000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主要起草人付大喜阮锦楼李曙光张奇郭炎伟阮飞鹏卫涛杨先平马晨霞胡晓伟邱国永曹文文赵修旺王敏郭建辉杨保华祁得运吴现濮韩晓芳盛云鸽高峰贺兰军陈振平张兴达彭飞·2·赵小磊高义东王鑫涛李铁刚李浩彬郭菲菲李曼徐飞元主要审查人陈大根豆海涛杨永腾寇卫锋程航张俊岱 3工程条件调查 3.3工程条件调查要求 4总体设计 5城市地下道路结构 5.2荷载分类和荷载组合 5.3建筑材料 5.4结构型式 5.5设计计算 5.6结构抗震 5.7构造要求 5.8工程防水 ·2·6.2设计标准 6.3城市地下道路通风 6.4城市地下道路需风量 6.6通风控制 7给水排水 8.4照明控制及节能 9供配电 9.2供电设施 10.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1城市地下道路路面铺装 ·3· 12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 13城市地下道路防灾 附录A车辆有害气体排放计算因子 附录B城市地下道路内主体称重结构的耐火极限实验的标准升温曲线和耐火极限判定标准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条文说明 11.0.1为满足河南省城市地下道路建设发展要求,进一步规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保障城市地下道路运营安全,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内采用明挖法修建的新建或改建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不适用于地下车库联络道和人行专用城市地下道路。1.0.3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应根据河南省相关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及专项规划,妥善处理与其他城市公用设施的关系,选取合理可行的技术标准。1.0.4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省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2地表以下供机动车或兼有非机动车、行人通行的城市道路。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限定车辆通行的空间,即为城市地下道路内任何设施设置均不得侵入的轮廓线。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由荷载引起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反应,如内力、变形和裂缝等。当采用纵向排烟时,控制烟雾沿城市地下道路坡度逆向流动的最小风速。在城市地下道路纵向设置专用排烟风道,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排烟口。火灾时,远程控制火源附近的排烟口开启,将烟气快速有效地排出行车空间。在城市地下道路外部电源全部中断时,为满足疏散或救援需要,采用其他电源系统实施的最低亮度照明。为了降低车辆进出城市地下道路时所产生的“黑洞效应冶“白3在城市地下道路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的这段时间。43工程条件调查3.1.1应根据城市地下道路工程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城市地下道路结构的类型、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范围和深度。各阶段调查的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施工中遇到异常情况时应补充调查内容或进行专项调查。3.1.2应根据已搜集的城市地下道路沿线地形、地貌、邻近工程及重要交叉设施、水文及工程地质等资料,编制相应的调查计划。3.2前期资料搜集3.2.1应全面搜集城市地下道路影响区域的下列资料:1地形、地貌资料,遥感与航测资料;2区域地质资料;4地震历史、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资料;5工程周边地区的道路交通现状、道路建设、建设规划;6城市地下道路沿线相关范围内既有和规划的建(构)筑物7供配电条件,给水、排水条件;3.2.2应搜集邻近相关的既有和规划城市地下道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综合管廊等地下工程的资料,合理安排,集约化利用地下5空间。3.3工程条件调查要求降水量、雾日、冻结深度等,其中气温、风速、降水量应调查其极端值。3.3.2地形测绘应满足以下要求:1按设计阶段的要求,搜集或测绘地形图、线路横断面和纵断面图等;2按规定设置测绘的平面及高程控制点;3地形测绘的范围一般应包括上、下行城市地下道路轴线外侧50~100m范围,如设计有特殊要求,应扩大测绘范围。3.3.3城市地下道路勘察应与项目建设阶段相适应,分阶段进行。勘察阶段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遇异常情况或为解决设计、施工中特殊岩土问题时可进行施工勘察或专项勘察。3.3.4各勘察阶段的目标、方法及范围应按照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的有关规定执行。3.3.5工程建设环境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场区及邻近地区的土地使用现状和规划、建(构)筑物、各类市政和公用设施。3现场施工条件。3.3.6根据建设环境现状,对施工和营运中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应进行预评估,对需要保护的重要地物还应提出城市地下道路建设对其影响的评价和保护措施。64.1.1城市地下道路总体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及土地使用计划的要求,协调好与地面建(构)筑物、地下构筑物、公用管线的关系,减少动拆迁。4.1.2城市地下道路应避免穿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别复杂以及严重不良地质段。水域段城市地下道路应尽量避开水域中深槽以及河势变化较大的不稳定河段。当必须穿越时应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应符合各专业的工艺要求,并符合当地规划。4.1.4附属用房地面出入口、排风亭等应根据相关工艺及城市景观等要求合理设置。4.1.5城市地下道路主体结构应满足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要求。4.1.6当城市地下道路之间、与相邻建(构)筑物间互有影响时,应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4.1.7城市地下道路按不考虑装载易燃、易爆及其他危险品车辆通行条件进行设计。4.1.8城市地下道路设计宜根据工程重要性对施工和运营期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降低风险,满足工程实施可行性及运营安全的要求。4.1.9城市地下道路宜按其封闭段长度L分为5类,如表4.1.9所示。7表4.1.9城市地下道路分类分类封闭段长度L(m)超长城市地下道路特长城市地下道路长城市地下道路中城市地下道路短城市地下道路4.1.11城市地下道路设计速度取值宜与两端衔接的地面道路采用相同的设计速度,条件困难时,可降低一个等级,并应符合表表4.1.11各级城市地下道路设计速度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速度(km/h)注:除短距离城市地下道路外,设计速度不应大于80km/h。4.1.12城市地下道路设置平曲线及凹形竖曲线路段,必须进行停车视距验算。4.1.13城市地下道路的出入口间距应能保证主路交通不受分合流交通的干扰,并应为分合流交通加减速及转换车道提供安全可靠的条件。出入口设置应符合《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8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51309有关城市隧道防火相关条文要求,以及当地消防部门的其他规定。4.1.15城市地下道路宜根据其封闭段长度L和预测单洞年平均图4.1.15城市地下道路工程分级图4.1.16工程总体设计中,应根据城市地下道路分级,按表4.1.16配置相应的工程安全、运营管理设施。表4.1.16城市地下道路工程安全、运营管理设施配置设施配置城市地下道路分级备注一二三四五通风通风姻姻姻姻▲短城市地下道路可不设专用排烟设施姻姻姻▲▲降温冷却▲▲///VI传感器姻姻姻姻/CO传感器姻姻姻姻/风速风向检测器姻姻姻姻/温度传感器▲▲///94.2建筑限界4.2.1城市地下道路建筑限界应为道路净高线和道路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界线(图4.2.1)。建筑限界顶角宽度(E)不应大于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的侧向净宽度。建筑限界组成最小(a)不含人行道或检修道(b)含有单侧人行道或检修道(c)含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情况一)(d)含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情况二)图4.2.1城市地下道路建筑限界、Wp—车行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度;p—车行道、人行道或检修道最小净高;、h—防撞设施、路缘石外露高度;j—安全带、路缘带、检修道宽度;l—侧向净宽;E、H—建筑限界顶角宽度、高度。表4.2.1建筑界限组成最小值建筑限界组成路缘带宽度(Wmc)安全带宽度(Wsc)检修道宽度(Wj)缘石外露高度(h)建筑限界顶角高度(H)设计速度设计速度取值(m)注: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Wpb或人行道宽度Wp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4.2.2城市地下道路建筑限界高度、宽度应根据城市地下道路功能、连接道路的等级确定。当需设置小汽车专用通道时,建筑限界应通过专项论证,并结合路网,完善交通管理和行车安全措施。4.2.3城市地下道路的路面横坡,应结合城市地下道路内路面排水方案确定,一般取单向坡,坡度宜采用1.0%~2.0%;当采用双向坡时,应与路段拱坡顺接过渡。4.2.4当路面采用单向坡时,建筑限界底边线应与路面重合;当采用双向坡时,建筑限界底边线应水平置于路面最高处。城市地下道路最小净高应符合表4.2.4的规定。小客车专用道最小净空应采用一般值;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最小值。表4.2.4城市地下道路最小净高道路种类行驶交通类型净空(m)机动车道小客车一般值最小值各种机动车续表4.2.4道路种类行驶交通类型净空(m)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人行或检修道人4.3横断面设计4.3.1城市地下道路横断面设计在满足建筑限界要求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空间,合理布置运营设备和安全疏散设施,同时预留结4.3.2城市地下道路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4.3.2的规定。表4.3.2城市地下道路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道路性质车型及车道类型设计速度城市地下道路大型车或混行车道小客车专用车道注:小客车专用城市地下道路宽度最小值可再减小0.25m。4.3.3设备布置不得侵入建筑限界,并满足各自工艺要求,方便维修保养。4.3.4单向两车道城市地下道路右侧宜布置检修道,单向三车道及三车道以上城市地下道路右侧可不设检修道。4.3.5当城市地下道路内部不设检修道时,侧墙下部必须设置防撞设施,防撞设施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4.3.6长或特长单向两车道城市地下道路宜在行车方向的右侧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单向两车道的城市地下快速路应在行车方向的右侧设置连续式紧急停车带,连续式紧急停车带的最小宽表4.3.6连续式紧急停车带最小宽度车型及车道类型一般值最小值大型车或混行车道小客车专用车道4.3.7城市地下道路横断面宜与相连地面道路一致,当条件受限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可压缩断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置宽度渐变段,渐变段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2洞口外的3s行程内断面与地下道路内的断面应保持一致;3当主线交通采用小客车专用道部分下穿时,两侧地面道路或周边路网应保证其他车辆分流要求,并应做好相应的交通引导和管理。4.3.8城市地下道路横断面不宜在同一通行孔内布置双向交通。当断面布置困难时,对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短城市地下道路,可在同一通行孔布置双向交通,但必须采用中央防撞设施进行隔离;对设计速度小于50km/h的城市地下道路,当在同一通行孔布置双向交通时,应采用中央安全隔离措施;同时,应满足运营管理安全需要。4.3.9城市地下道路除快速路外,当同孔内设置非机动车或人行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宜采取隔离措施;3地下道路内部空气环境应满足行人安全的要求,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4.3.10城市地下快速路严禁在同孔内设置非机动车道。除城市地下快速路外,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宜分孔布置,当条件受限需要同孔布置时,必须设置安全隔离设施。4.4.1城市地下道路平面线形应根据路线走向、施工工法、地形和沿线障碍物等因素确定。宜采用不设超高的大曲线半径。4.4.2城市地下道路洞口内外,按设计速度计算的3s行程长度范围内,平面线形应保持一致。当条件困难时,应采用安全措施。4.4.3长、特长、超长城市地下道路接地点外的中央分隔带应在合适位置设置开口。4.4.4城市地下道路线形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线设4.5.1城市地下道路纵坡宜平缓,机动车道最大纵坡应符合表4.5.1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表4.5.1地下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设计速度(km/h)一般值(%)34578最大值(%)568注:1.城市地下道路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当条件受限纵坡小于0.3%时,应采取排水设施;2.对长度小于100m的城市地下道路纵坡可与地面道路相同;3.设置非机动车道的城市地下道路纵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线设4.5.2城市地下道路洞口内外,按设计速度计算的3s行程长度范围内,纵断面线形应保持一致,有条件时其长度宜按5s设计速度的行程考虑。4.5.3城市地下道路最小坡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等指标除应满足《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的相关要求外,还应与施工工法相协调。5城市地下道路结构5.1.2城市地下道路结构的设计应以地质勘察资料为依据,根据工程沿线的建设条件,考虑施工和建成以后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的改变对结构的作用,通过技术、经济、功能效果、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结构型式。5.1.3城市地下道路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体结构和使用期间不可更换的结构构件,应根据使用环境类别,按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2使用期间可以更换且不影响交通通行的次要结构构件,可按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3临时结构宜根据其使用性质和结构特点确定其使用年限。5.1.4结构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计算和验算。主体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计算、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进行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和整体稳定性(倾覆、滑移、上浮)验算,并应进行结构构件抗震的承载力验算;2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进行结构构件的变形验算、裂缝宽度验算等。5.1.5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在工程实施阶段应结合施工监测进行信息化设计。5.1.6城市地下道路结构的净空尺寸必须符合建筑限界要求,并应满足使用及施工工艺要求,同时应计入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位移的影响等因素。5.1.7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在荷载、结构形式和工程地质等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的部位设置变形缝时,应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变形缝两侧不产生影响使用的差异沉降。5.1.8基坑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河南省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BJ41/139等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规定。5.2荷载分类和荷载组合5.2.1城市地下道路结构上作用的荷载可按表5.2.定荷载的数值时,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等的有关规定,并应根据施工和使用阶段可能发生的变化,按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确定不同荷载组合时的组合系数。荷载分类荷载名称永久荷载结构自重地层压力结构上部和破坏棱体范围内的设施及建筑物压力水压力及浮力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预加应力固定设备重量地基下沉影响续表5.2.1荷载分类荷载名称可变荷载基本可变荷载地面汽车荷载及其动力作用地面汽车荷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城市地下道路内部汽车荷载及其动力作用其他可变荷载人群荷载温度作用施工荷载偶然荷载地震作用人防荷载注:1.设计中要求考虑的其他荷载,可根据其性质分别列入上述三类荷载中;2.施工荷载包括设备运输及吊装荷载,施工机具、施工堆载,相邻城市地下道路施工的影响等;3.表中所列荷载本节未加说明时,可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5.2.2永久荷载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地下道路结构自重可按结构设计断面尺寸及材料重度标准值计算;2地层压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竖向荷载宜按计算截面以上全部土柱重量计算;2)施工阶段黏性土水平地层压力按水土合算,砂性土按水土分算,采用朗肯土压力公式计算;使用阶段水平地层压力应按静止土压力计算,采用水土分算。3)荷载计算应计及地面荷载和破坏棱体范围的建筑物,以及施工机械等引起的附加水平侧压力。5.2.3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准永久值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在道路下方的城市地下道路,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确定地面车辆荷载及排列;铁路下方城市地下道路的荷载,应按现行行2变形受约束的结构,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的影响;3地面超载一般可按20~30kPa考虑,对于大型施工机械作业区域、施工堆场、覆土厚度特别小或规划用途已定等情况,地面超载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后取用。5.2.4偶然荷载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2人防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2.5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施工、使用阶段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5.3建筑材料5.3.1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因素选用,并考虑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主要受力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必要时也可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金属结构。5.3.2主体结构应根据受力要求确定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5。基坑围护结构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5.3.3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按下列规定采用:HRB500E钢筋;5.3.4预应力钢筋宜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5.4.1明挖现浇城市地下道路暗埋段、引道段的结构型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地下道路暗埋段宜采用整体式多跨矩形、折板形钢筋混凝土结构;2城市地下道路引道段宜采用U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路面结构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引道段可采用悬臂式挡土墙结构或重力式挡土墙结构。5.4.2盾构段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型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盾构段城市地下道路宜采用装配式圆形衬砌结构,接头宜有一定的刚度;2衬砌结构可采用单层衬砌、双层衬砌或局部设内衬的型式,在满足工程使用、结构受力、防水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优先选用单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衬砌。5.4.3矿山法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型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封闭的曲线形衬砌结构,衬砌断面周边外轮廓宜圆顺;在稳定地层中或受其他条件限制时,可采用直墙拱衬砌结构;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矩形框架结构。2衬砌形式应采用复合式衬砌,在内外层衬砌之间铺设防水层或隔离层。5.4.4顶进法施工的结构,当长度较大时,应分节顶进。分节长度应根据地基土质、结构断面大小及控制顶进方向的要求确定。5.5设计计算5.5.1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地下道路结构设计应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对由于土体位移可能引起的周围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的危害应进行预测,依据不同建筑物,按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或通过计算确定其允许产生的沉降量和次应力,并提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地面变形允许数值应根据现状评估结果,对照类似工程的实践经验确定。2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尚应对使用阶段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偶然荷载参与组合时,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3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根据结构类型、使用要求、所处环境和防水措施等因素确定。4处于一般环境中的结构,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计及长期作用影响计算时,构件的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可按表5.5.1中的数值进行控制;处于冻融环境或侵蚀环境等不利条件下的结构,其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表5.5.1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环境条件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mm)水中环境、土中缺氧环境洞内干燥环境或洞内潮湿环境干湿交替环境注:1.当设计采用的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式中保护层的实际厚度超过30mm时,可将保护层厚度的计算值取为30mm;2.洞内潮湿环境指环境相对湿度为45%~80%。5计算简图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条件,反映地层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当受力过程中受力体系、荷载形式等有较大变化时,宜根据构件的施作顺序及受力条件,按结构的实际受载过程及结构体系变形的连续性进行结构分析。6结构设计应按最不利情况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抗浮安全系数当不计地层侧摩阻力时不应小于1.05;当计及地层侧摩阻力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可采用1.10~抗浮安全系数。7直接承受汽车荷载的中板等构件,其计算及构造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8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应进行横断面方向的受力计算,遇下列情况时,尚应进行纵向强度和变形计算:1)覆土荷载沿其纵向有较大变化时;2)结构直接承受建(构)筑物等较大局部荷载时;3)地基或基础有显著差异,沿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降时;4)地震作用时。9当变形缝的间距较大时,应计及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纵向的影响。10空间受力作用明显的区段,宜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5.5.2基坑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坑工程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工程环境保护要求等确定基坑的安全等级、地面允许最大沉降量、围护墙的水平位移等控制要求;2基坑工程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基坑深度、沉降和变形控制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支护形式、地下水处理方法和基坑保护措施等;3基坑工程应进行抗滑移和倾覆的整体稳定性、基坑底部土体抗隆起和抗渗流稳定性及抗坑底以下承压水的稳定性检算。5.6.1城市地下道路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级、二级城市地下道路结构为重点设防类(乙类)。2三级~五级城市地下道路结构为标准设防类(丙类)。5.6.2城市地下道路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为:1当遭受低于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结构不损坏,对周围环境及城市地下道路正常通行无影响;2当遭受相当于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结构不损坏或仅需对非重要结构部位进行一般修理,对周围环境影响轻微,不影响城市地下道路正常通行;3当遭受高于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结构不发生严重破坏且便于修复,无重大人员伤亡,对周围环境不产生严重影响,修复后的城市地下道路应能正常通行。5.6.3对乙类城市地下道路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对丙类城市地下道路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5.7构造要求5.7.1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类别、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等确定,一般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最外层钢筋保表5.7.1混凝土结构构件最外层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结构类别保护层厚度(mm)明挖法现浇结构外侧外侧框架柱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外侧灌注桩5.7.2明挖法施工的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周边构件和中板每侧暴露面上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宜低于0.2%,同时分布钢筋的间距也5.7.3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挡土墙和U形槽结构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变形缝,明挖暗埋段结构变形缝间距宜取30~50m。2如有充分依据或采用可靠措施后,变形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5.8.1城市地下道路防水设计,应根据气候条件、工程地质和水进行,满足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5.8.2防水设计应遵循“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以接缝防水为重点,多道设防,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冶的原则,采取与其相适应的防水措施。5.8.3城市地下道路防水等级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设计使用年限等按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选用二级或高于二级的防水标准。二级防水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1整条城市地下道路平均渗水量不应大于0.05L/(m2·d),2的平均渗水量不应大于0.15L/(m2·d);2城市地下道路内表面湿渍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2内的湿渍不应超过3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应大5.8.4处于不同埋深区域的城市地下道路结构防水混凝土的抗表5.8.4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工程埋置深度H(m)保护层厚度(mm)5.8.5城市地下道路工程采用的防水混凝土、水泥砂浆防水层、橡胶密封垫、螺孔橡胶圈、橡胶止水带等材料特性应符合现行国家5.8.6明挖法现浇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浇筑,防表5.8.6明挖法现浇结构防水措施工程部位防水措施选用原则主体结构一级外贴防水卷材外涂防水涂料防水砂浆金属防水板二级施工缝一级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外贴式止水带中埋式止水带外抹防水砂浆外涂防水涂料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预埋注浆管应选2种二级后浇带补偿收缩混凝土一级外贴式止水带预埋注浆管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应选2种二级续表5.8.6工程部位防水措施选用原则变形缝中埋式止水带一级外贴式止水带可卸式止水带防水密封材料外贴防水卷材外涂防水涂料应选2种二级6.1.1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工程规市地下道路平面与纵断面线形、环境保护要求、火灾时烟气控制和运营费用等因素。6.1.2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1正常及阻滞交通时,应对CO、烟雾、NOx和异味等进行稀释,城市地下道路内部空气环境符合本标准6.2的规定;2火灾事故时,应具有防灾排烟和通风功能。6.1.3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0m/s,特殊情况下可取12m/s,双向交通城市地下道路的设计风2应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对污染空气排放及噪声要求,结合工程实施条件确定污染空气排放方案,通风设备应采取措施使传至室外的噪声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3在特殊工况下、短时间内交通条件发生变化时,通风系统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4双向交通行驶时,城市地下道路内运营通风的主流方向不应频繁变化。5通风机房应根据通风工艺要求布置,尽量临近主体隧道。6地面应根据通风工艺及城市景观的要求合理设置。排风亭高度应满足环境保护、防洪的要求。低排风亭宜与绿化结合,敞开式低风亭应设置防护措施。7通风机房、消防泵房、污水泵房、废水泵房置通风设施。6.1.4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应按预测交通流量设计,根据项目按近、远期分期实施安装的,应分别预测交通量。设备宜考虑近期、远期分期实施的可行性。6.1.5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通风系统某一局部失效时,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持在适宜的水平。6.1.6通风系统设计和设备配置应考虑运营节能的要求。6.1.7通风系统的管材和消声材料应采用A级不燃材料,当局部有困难时可采用B1级难燃材料,管材和消声器材料还应具有防6.2设计标准6.2.1城市地下道路内部环境标准应满足下列要求:1CO设计浓度应满足表6.2.1-1不经常阻滞经常阻滞关闭隧道养护维修1)发生交通阻滞时,平均车速为10km/h的计算长度可按不2)非机动车城市地下道路CO设计浓度不应大于30cm3/m3。2烟雾设计浓度应满足表6.2.1-2要求:表6.2.1-2烟雾设计浓度(荧光灯、LED灯等光源)车速v或工况烟雾设计浓度(cm3/m3)[消光系数K(10-3/m)]不经常阻滞经常阻滞555597关闭隧道养护维修332设计浓度应满足表6.2.1-3要求:工况正常或阻滞时养护维修时14空气中异味稀释应满足以下要求:1)城市地下道路内空间不间断换气次数不应低于3次/h。2)采用纵向通风的城市地下道路,城市地下道路内换气风速6.2.2超长隧道、特长隧道和长隧道应考虑通风系统通过洞口、通风井传至城市地下道路外的噪声和污染物速率及浓度符合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6.3城市地下道路通风6.3.1五级城市地下道路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采取增强自然通风的措施,保证城市地下道路内的CO、烟雾浓度和NO2达到设计标准,并无异味。设置机械通风可按照4.1.15节和4.1.16节相关规定。6.3.2单向交通城市地下道路在正常交通和阻滞交通时,应优先采用纵向通风或纵向分段通风方式,充分利用交通通风力。当工况车速小于设计风速时,交通通风力应作为阻力考虑。双向交通时的城市地下道路,交通通风力宜作为阻力考虑。6.3.3超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应对隧道内的温度进行计算,当隧道内空气温度超过45益时,应设置降温措施。6.3.4通风设计应考虑城市地下道路废气的集中排放或净化的措施,具体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1当废气采用集中排放时,集中排放量不宜小于城市地下道路废气总量的70%;2当采用净化设备时,净化效率不宜低于80%。6.3.5当城市地下道路进、出洞口错位设置时,上、下行城市地下道路进出口封闭段的长度差不宜小于10m。6.3.6当城市地下道路进、出洞口平行设置时,上、下行城市地下道路中隔墙需向洞外延伸,延伸部分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高度不宜低于城市地下道路净空高度的2倍。2长度不宜小于城市地下道路水力直径的5倍。6.4城市地下道路需风量6.4.1车辆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应按设计初期、近期和远期预测交通流量、交通组成、车辆状况,并结合当地的汽车尾气限排标准计算,取其大者作为设计值。量中的最大值,计算时应按计算行车速度及每降低10km/h一档的工况分别进行计算。2所需风量按公式(6.4.3-1)计算,稀释烟雾所需风量按公式(6.4.3-2)计算,城市地下道路新风污染物允许浓度应考虑环境的本底浓度和邻洞污染空气的影响。(6.4.3-1)式中V—需风量(m3/h);veh—城市地下道路内车辆自然数量;Q—车辆CO、NO2单车排放量[g/(h·辆)];adm—城市地下道路内污染物允许浓度标准(g/m3);amb—城市地下道路新风污染物允许浓度标准(g/m3)。(6.4.3-2)式中nveh—城市地下道路内车辆数量;Q—车辆颗粒物单车排放量[m2/(h·辆)];Kadm—城市地下道路内烟雾允许浓度标准,以消光系数表示(m-1)。6.4.4城市地下道路内车辆有害气体排放以2010年为基准年进行计算,小汽车和轻型车有害气体排放按公式(6.4.4-1)计算,重型柴油车有害气体排放按公式(6.4.4-2)计算:ex(v,i)·fh·ft·fe+4.7·v·qen(v)/1000(6.4.4-1)式中Q—小汽车和轻型车CO单车排放量[g/(h·辆)]、NO2单车排放量[g/(h·辆)]和颗粒物单车排放量2/(h·辆)],其中仅柴油车计算颗粒物;ex(v,i)—2010年小汽车和轻型车CO单车排放量[g/(h·辆)]、NO2单车排放量[g/(h·辆)]和颗粒物单车排放量[m2/(h·辆)];fh—海拔修正因子,取值1.0;ft—海拔修正因子,见附录A;fe—海拔修正因子,见附录A;v—车速(km/h);ne(v)—非排放颗粒物[mg/(km·辆)],该项仅计算颗粒物时采用,见附录A;ex(v,i)·fh·ft·fe·fm+4.7·v·qen(v)/1000(6.4.4-2)式中Q—重型柴油车CO单车排放量[g/(h·辆)]、NO2单车排放量[g/(h·辆)]和颗粒物单车排放量[m2/(h·辆)];ex(v,i)—2010年重型柴油车CO单车排放量[g/(h·辆)]、2单车排放量[g/(h·辆)]和颗粒物单车排放量[m2/(h·辆)];fm—质量修正,见附录A。6.5.1风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2风道吸入口处应设置防止异物吸入的网罩;3应采取可靠的防排水措施,防止渗漏水;4设置检修用进出口楼梯和照明灯具;5风道内壁面应光滑平整,断面变化处应平顺过渡。6.5.2通风井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城市地下道路进风井应设在空气洁净地方,进风应直接采自大气;2排风井的高度应满足废气排放的环境保护要求,排风应直接排出地面;3当采用高风井集中排放废气时,应采用向上高空直排方式,风速宜取用10m/s;4当进、排风井合建时,排风口比进风口高出不少于5m,进风口与排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0m,且应结合洞口风向频率等实际情况,确保排放废气不回流至进风口。试和维修预留空间位置。6.5.4通风机房应为大型通风设备设置运输、安装通道及孔洞,并应能装设起吊设施。6.5.5城市地下道路轴流风机的设置和选型应满足以下要求:1城市地下道路送、排风机宜并联设置,每一通风系统台数2单向运转风机效率不宜小于85%,双向运转风机效率不宜6.5.6射流风机的设计与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1射流风机的纵向间距及与洞口的距离不宜小于60m,同组并列吊装的射流风机中心间距不应小于风机直径的2倍;2吊挂在行车道内的射流风机宜位于建筑限界以外1520cm处,风机轴线与城市地下道路轴线平行;3支承风机的结构强度不应小于实际静载荷的15倍,风机安装前应做支承结构载荷试验;4射流风机射程范围内气流应尽量不受其他构筑物(如情报5单向城市地下道路宜选择单向射流风机,双向交通城市地下道路应选择双向射流风机,同一城市地下道路的风机型号宜相同,并与城市地下道路排烟设计相结合,满足排烟需求。6.6通风控制6.6.1城市地下道路通风系统应设置通风环境检测系统,对城市地下道路内废气浓度、能见度和通风气流风速、风向等进行实时监测。通风控制应根据城市地下道路运营过程中的交通状况,适时调整通风量及通风模式。通风控制应具备以下功能:1正常工况下,根据城市地下道路内的环境状态、交通状态,调整通风量,以较小的耗电量提供必要且充分的换气;2事故工况下,及时切换至事故运营模式。6.6.2城市地下道路通风设备应设置现场控制和中央控制两级控制。6.6.3城市地下道路通风宜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并辅以手动控制。6.6.4城市地下道路风量档级划分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结合通风系统设备配置和营运条件进行适当的风量档级划分;2风量档级的划分不宜过细,可取用系统总容量的15%20%为一档,并应考虑营运电力消耗。6.6.5通风系统控制宜符合以下要求:2监控系统应根据城市地下道路运营需要不断完善功能。7.1.2排水应分类集中,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且互不连通的系统就近排放。纳入城市水体或城市排水管网的各类雨污水水质7.1.3给排水管道不宜穿越结构变形缝。必须穿越时,应设置补偿管道伸缩和剪切变形的装置。7.1.4给排水设备的选型应遵循技术先进、工艺成熟、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规格宜统一。设计中应为施工安装、操作管理、维修检测及安全养护等提供便利条件。7.1.5金属给水排水管道及配件应进行防腐处理。明露的给排水金属管道应进行保温处理。7.2.1可通行洒水车的城市地下道路可不设给水系统,无法通行洒水车或设有水消防系统的城市地下道路应设置给水系统。7.2.2给水系统水源宜采用市政供水,若采用其他水源,应满足7.2.3城市地下道路用水量应按消防及冲洗用水量之和计。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取值,冲洗用水量可按每次12计。7.2.4城市地下道路埋地部分管道宜选用球墨铸铁管、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和加强防腐的钢管等管材,明敷管道应采用热浸锌镀锌钢管等金属管材。7.2.5管道穿越变形缝处应根据变形量合理选用补偿装置。7.2.6靠近城市地下道路进出口部及通风口部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必要时需设置电伴热系统。7.3.1城市地下道路应设置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7.3.2城市地下道路排水主要为敞口部位雨水、路面冲洗废水、消防废水及渗漏水。7.3.3城市地下道路排水系统应独立设置,出水口应可靠。7.3.4城市地下道路范围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应根据道路等级及道路的区位进行选取且不宜小于50年。7.3.5城市地下道路两侧排水边沟断面尺寸应根据城市地下道7.3.6城市地下道路宜在洞口附近设置横截沟。7.3.7城市地下道路排水应结合周边水系及市政排水管道情况采用泵站排水或自流排水。7.3.8采用泵站排水时,废水泵站应设在城市地下道路最低点,隧道敞开段雨水泵站宜靠近洞口设置,具体按现行《室外排水设计7.3.9采用自流排水时,应校核受纳水体洪水位,必要时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水体倒灌入城市地下道路。7.3.10自流排水管道系统检查井间距可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相关规定执行,检查井应设防坠落网等安全措施。7.3.11泵站排水应经过泄压后方可接入室外排水管道系统。7.3.12城市地下道路泵站压力排水管道宜采用镀锌钢管,自流管道及泄压井后管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1城市地下道路电光照明不但应提供城市地下道路内行车必须的视觉环境,也应同时实现对城市地下道路内车流量分流及汇流的行车诱导。2城市地下道路照明的设计应结合道路车速、洞外亮度等综合确定,且应包括正常交通工况设计和异常交通工况设计。1城市地下道路的照明设置范围包括日间照明和夜间照明;2当城市地下道路封闭段长度不大于50m时,城市地下道路照明可不设置日间照明;若城市地下道路所在路段未设置照明,城市地下道路应预留照明及配电相关预埋件。3当城市地下道路封闭段长度大于50m时,城市地下道路日间照明应包括入口段照明、过渡段照明、中间段照明及出口段照4城市地下道路应在道路两侧考虑反光措施,在地下道路两侧墙面2m高范围内的平均亮度,不应低于路面平均亮度的60%,且总亮度均匀度不宜低于0.4。设备。6纵坡大于2%,且大型车比例大于50%的特长城市地下道路维护系数取0.6,其余取0.7。7平均亮度与平均照间的换算系数宜实测确定;无测试条件时,黑色沥青路面可取15lx/(cd·m-2),水泥混凝土路面可取10lx/(cd·m-2)。图8.1.2各照明段亮度与长度示意图图中:P-城市地下道路洞口;B-入口段终点;L20(S)-洞外亮度(cd/m2);Lth-入口段亮度;Ltr-过渡段亮度;Lin-中间段亮度;Dth-入口段长度;Dtr-过渡段长度。8城市地下道路的夜间照明应符合以下规定:不设置日间照明的城市地下道路,其夜间照明亮度等级不应低于所连接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值,且不应超过所连接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值的3倍;设置日间照明的城市地下道路,其夜间照明由基本照明提供。8.2照明布设城市地下道路入口段、过渡段、出口段、匝道段照明应由基本照明和加强照明组成;基本照明应与中间段照明一致。入口段宜划分为TH1、TH2两个照明段,与之对应的亮度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20(S)(8.2.1-1)20(S)(8.2.1-2)式中Lth1,Lth2—入口段亮度值(cd/m2);k—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L20(S)—洞外亮度(cd/m2)。表8.2.1-1车行城市地下道路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设计车速(km/h)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k注:当城市地下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和道路分隔设施完善时,k值宜选择表中低档值(后值),反之选高档值(前值)洞外亮度值可按表8.2.1-2取值。表8.2.1-2L20(S)确定方法天空面积百分比洞口朝向或洞外环境设计车速(km/h)南洞口——北洞口——南洞口北洞口南洞口北洞口续表8.2.1-2天空面积百分比洞口朝向或洞外环境设计车速(km/h)亮环境暗环境注:1.天空面积百分比指20毅视场中天空面积百分比;2.南洞口指北行车辆驶入的洞口,北洞口指南行车辆驶入的洞口;3.东西洞口取南北洞口中间值;4.暗环境指洞外景物(包括洞门建筑、遮光棚等)反射比低的环境,亮环境指洞外景物反射比高的环境。入口段总长度不应小于1倍停车视距,Dth1=Dth2,机动车停车视距参照表表8.2.1-3选取。表8.2.1-3机动车停车视距设计车速(km/h)坡度/%-4-3-2-101234入口段照明设施可自封闭段起点后10m开始布设。8.2.2过渡段照明:过渡段照明亮度标准值可按照表8.2.2-1取值。表8.2.2-1过渡段亮度标准值照明段TR1TR2TR3亮度标准值(cd/m2)LLL注:当过渡段亮度低于中间段亮度设计标准值时宜按中间段亮度设计。过渡段各段照明长度可按照表8.2.2-2取值。表8.2.2-2过渡段各段照明长度设计车速(km/h)长度(m)TR1TR2TR3当城市地下道路所连接道路为快速路、主干道时,中间段亮度当城市地下道路内按设计速度行车时间超过20s时,照明灯具布置间距应避开频闪区间;具体应符合表8.2.3要求。表8.2.3城市地下道路照明灯具安装间距设计车速(km/h)灯具安装间距单向交通城市地下道路应设置出口段照明,出口段长度宜取60m,其设计亮度标准值宜为中间段亮度设计标准值的5倍。自地面进入城市地下道路的匝道入口端按照城市地下道路入口进行设计,自城市地下道路驶出地面的匝道出口照明按照城市地下道路出口段进行设计;各汇聚段、分流段亮度取值不应低于5倍基本照明亮度。8.2.6紧急停车带照明:紧急停车带照明按照基本段照明亮度的5倍进行设置。设置夜间照明的城市地道应设置应急照明。可采用基本照明的部分灯具作为应急照明灯具。地下道路及附属房间的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设计及灯具选择应满足《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GB17945及《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51309规定和有关市场准入制度的产品。8.2.8亮度均匀度:城市地下道路路面亮度的均匀度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表8.2.8路面亮度均匀度要求设计车速(km/h)路面亮度总均匀度U0路面亮度纵向均匀度UL8.2.9非机动车城市地下道路及人行城市地下道路照明:1封闭段长度100m以上非机动车道城市地下道路设置日间照明。非机动车道城市地下道路加强照明可按照40km车速行车城市地下道路的一半进行设置;基本照明应与所连接道路行车道路面亮度保持一致。2封闭段长度100m以下非机动车道城市地下道路仅设置夜间照明。3人行城市地下道路或通道照明应参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设备房间照明应参照《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相关要求进行设置。8.3照明光源及灯具8.3.1小型车辆为主的城市地下道路应优先选用高显色性的LED灯具;重型车辆较多的城市地下道路应优先选用高透雾能力的高压钠灯等气体放电灯具。8.3.2城市地下道路灯具应满足以下一般规定:1防护等级不低于IP65。2应结合城市地下道路特点进行配光和防眩设计。3光源和附件便于更换。4灯具零部件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5灯具安装角度易于调节。6气体放电灯的灯具效率不应低于70%,功率因数单灯补偿7LED城市地下道路灯具的功率因数不应小于0.95。8当选用LED光源时,色温宜为3000~5000K,不应高于8.4照明控制及节能1照明控制设计应结合洞外亮度、时间、交通量、设计速度、天气条件、光源特性等综合确定。2照明控制设计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或自动控制为主、手动控制为辅的控制方式。3城市地下道路内发生交通事故、火灾或进行交通管制时,城市地下道路内所有照明灯具宜开启到最大程度。1城市地下道路照明设计应合理选择设计参数,通过多方案的经济技术分析论证,确定合理、节能的照明方案。2城市地下道路照明设计应根据交通量变化、季节更替等多种工况制定调光方案。3城市地下道路主体设计宜对城市地下道路洞口、接近城市地下道路入口路段进行处理,降低洞外亮度值。4洞口外至少一个照明停车视距长度的路面可采用黑色路面。5当条件具备时,宜采用光导管等节能照明设施。供配电设施设计内容应包括城市地下道路正常运行及运营维护所需要的供电和配电设施。1供配电系统设计应按照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区域供电条件,统筹兼顾,合理确定设计方案。2应结合当地规划、工程发展及规模,近期与远期设计统筹设计。3供配电系统设计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高效节4供配电设计除满足本标准外,应满足国家、行业有关供配电相关规范及标准要求。9.1.3用电质量及节能:1设备、线缆等的选择应将能耗作为必要比选因素,并考虑设计期内运营成本。2应合理设置无功补偿,功率因数应不低于0.9且满足当地电力部门要求。9.2供电设施城市地下道路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对人身安全、经济损失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具体如表表9.2.1城市地下道路用电设施负荷分级序号电力负荷名称负荷等级1应急照明一级负荷中重要负荷电光标志交通监控设施弱电控制设施紧急呼叫设施火灾监测与报警设施中央控制设施2消防水泵一级负荷排烟风机3非应急用照明二级负荷通风风机次干道及支路雨水泵、潜污泵地下运营空间的生活用电4维修插座、引道照明等其他负荷三级负荷9.2.2城市地下道路供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地下道路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一级负荷容量不大时,应优先从临近电力系统取得第二低压电源。设置有大负荷消防泵及雨污水泵负荷的城市地下道路,宜设置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2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应设置不间断电源装置(UPS)或应急电源装置(EPS)作为应急电源,并不得将其他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照明电源和控制电源宜分别单独设置。3城市地下道路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宜由两回路电源线路供电,当一路电源中断供电时,另一路电源应能满足全部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当波形、频率、电压等电能质量指标不满足国家有关标准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供电质量。当城市地下道路内设置有较多非线性负荷时,应配备滤波消除装置。1宜选用低损耗、低噪声、接线组别为DYn11型的节能型变压器,根据项目情况及经济技术水平发展情况,可选用非晶合金的节能型变压器。2当无法取得两路独立电源时,宜选用高速柴油发电机组和无刷励磁交流同步发电机作为第二电源,并配备自动电压调整装置。柴油发电机应装设快速自启动装置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启动时间宜不超过15s。柴油发电机配备储油池或配备下位油箱。3不间断电源装置(UPS)及应急电源装置(EPS)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当UPS(EPS)所载负荷为消防负荷时,UPS(EPS)的持续供电下道路不应小于60min;其余地下道路,持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当UPS(EPS)所载负荷为其他负荷时,其持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min,当负荷本身对供电有其他要求时,UPS(EPS)应满足相关要求。9.2.5双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应有防并运行的措施。1设置中央控制管理设施的城市地下道路应设置电力监控系统。2城市地下道路电力监控系统应能满足城市地下道路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要求,应具备电气设备的监视、工作稳定。3城市地下道路电力监控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应的规定。4若供配电设施供电范围包含消防负荷,城市地下道路供配电系统应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及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设置要求参见相关规范。9.2.7电气房间布设及对其他专业要求:1城市地下道路变电所所址选择应满足《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有关要求。2城市地下道路配变电装置的布设应满足《20kV及以下变相关规范要求。3当城市地下道路变配电用房为地下设置时,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考虑设备运输进出通道。运输通道的尺寸及地面的承重能力应满足搬运设备的最大不可拆卸部件的要求。2)变配电房间内应配备温度、湿度检测及调节装置。3)变配电房间内应配备防排水措施。4)当设置地下柴油发电机室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其他部位隔开;并应根据柴油发电机的性能配备相应的环境检测及环境改善装置。9.3.1配电方式:对泵类、风机负荷等大负荷设备宜采用放射式配电;对灯具、监控设施等可采用树干式配电方式;对检修插座等可采用链式配电方式。9.3.2电缆选型及线缆敷设:3城市地下道路内一级负荷电缆应优选选用低烟无卤耐火铜芯电缆;二级负荷及三级负荷可采用低烟无卤阻燃铜芯电缆。4城市地下道路内不宜设置10kV以上电压等级电缆;当设置有10kV线缆时,应采用矿物绝缘铜芯电缆或采用不低于2h的耐火封堵措施与城市地下道路内其他线缆及用电设备分开。9.3.3配电装置:1城市地下道路内各配电箱、柜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5。2城市地下道路内各类电力负荷应根据负荷性质、功能的不同设置单独的配电回路。3城市地下道路内宜设置供维修和养护的配电回路,回路末端应设置漏电保护装置。4城市地下道路内用电设备端子处电压偏差允许值(以额定电压的百分数表示)宜按依5%验算。距城市地下道路变电所较远的电动机,当端电压低于额定值的95%时仍能保证电动机温升符合有关规定,电动机的端电压要求可降低为不低于额定值的90%。1城市地下道路接地装置宜利用城市地下道路支护内锚杆、钢筋网等自然接地体。2在城市地下道路主电缆桥架或支架应设置一条贯穿城市地下道路的接地干线,接地干线宜与城市地下道路自然接地体重复接地,其重复接地间距不宜大于50m。3在城市地下道路两端洞口附近应各设置一组接地装置。要求城市地下道路总接地电阻不大于1赘。该接地装置应与城市地下道路洞内的接地干线可靠连接。4高压供电线路在进入变电所、配电房前应为护套电缆,其金属护套或钢管两端应可靠接地。5地下变电所、地下用电房间的接地网应借助地面结构结构钢筋,且要求房间钢筋笼与城市地下道路钢筋笼一体设置;当接地电阻不满足要求时,可在房间周边地下补充设置垂直接地极。6城市地下道路中建筑物及为城市地下道路服务的建筑物应做总等电位联结。的有关规定。城市地下道路防雷及防过电压设计应满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及《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结缘配合设计10.1.1城市地下道路弱电系统应由综合监控、通信等系统组成,须满足城市地下道路安全运营的要求。10.1.2弱电系统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之外,还应符合有关现行标准的规定。10.1.3城市地下道路弱电系统对外应留有以下接口:系统;2与接线道路相关的运营管理部门;10.1.4城市地下道路外安装的弱电设备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标准,城市地下道路内设备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40标准。10.2.1综合监控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含前端设备布设,信息传输以及后台管理等组成部分。10.2.2综合监控系统应先确定管理体制,传输方案和各级管理中心的规模应根据管理体制来制定。10.2.3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应与城市地下道路土建工程设计、沿线和相邻路段的监控系统设计相协调。10.2.4综合监控系统应按照以下总体原则进行设计:安全实用、10.2.5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城市地下道路宜设置独立的城市地下道路监控管理中心,负责本城市地下道路以及相邻城市地下道路的指挥调度、图像管理、数据分析、远程控制、紧急救援等功能实现,同时需要具备接入或者预留接入上级管理中心的条件。2城市地下道路监控等级的设计内容一般包含中央控制系接地、线缆及相关设施等,同时要根据通风、消防、照明等专业的要求,补充相应的控制和联动方案。10.2.7中央控制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计算机系统应采用星型百兆级以上规模网络结构,宜采用星型千兆级以上规模网络结构。1主服务器应采用具有热备份功能的企业级设备。2磁盘阵列应配置保存3年以上数据的容量。3沿线图像宜对应显示在电视墙上;采用轮询显示时,显示4大屏显示总面积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5多屏拼接控制器视频输入/输出数量不应少于拼接屏幕数量。6显示系统应能显示城市地下道路监控系统主要工作站的显示器信号。10.2.8现场控制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具备收集城市地下道路区段各检测设备检测信息的功能,3配电房宜设置主本地控制器,并应配置触摸屏。4主本地控制器应采用双电源双CPU冗余结构,其他本地控制器宜采用双电源结构。1应在城市地下道路监控管理中心设置事故事件视频检测报警系统,对车辆事故、行人、抛洒物等异常事故事件进行自动报警,并具有完成视频自动切换和联动报警功能。2摄像机应设置于城市地下道路内、城市地下道路外及城市地下道路附属管理建筑处。3摄像机宜设置于城市地下道路内车行横通道、人行横通道处。4城市地下道路外摄像机宜设置在城市地下道路挡墙段起点,应能清楚地监视洞口区域的全貌和交通状况。若挡墙段有足够的空间,也应在挡墙段设置,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50m。5城市地下道路内摄像机直线段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50m,曲线段设置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小,应能全程连续监视城市地下道路内车辆运行情况和报警救援设施使用状况。6单洞两车道及以下的城市地下道路宜采用单侧布设,单洞两车道以上的城市地下道路宜采用双侧布设。7城市地下道路外摄像机应为配有光圈自动调节、变焦镜8城市地下道路内摄像机应为配置有自动光圈、定焦距和防护罩的低照度摄像机,应具有彩色/黑白、昼/夜自动转换功能。9设置于配电房(变电所)、地下风机房的摄像机应具有目标移动报警功能。10城市地下道路内车行横通道、人行横通道处摄像机宜有遥控功能。10.2.10交通控制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交通控制及诱导设施应具备收集和处理交通信息,并传送给中央控制室计算机,同时接收中央控制室计算机传来的有关信息或指令,进行控制与诱导的功能。2交通控制及诱导设施主要包括可变信息标志、车辆检测3可变信息标志:1)城市地下道路入口应设置大型可变信息标志,宜设置在挡墙段起点,版面大小可根据路面宽度来选择。2)严禁大型可变信息标志与安全标志牌或其他设施相互遮挡。3)两城市地下道路间距在250m以下者,其间不宜设置大型可变信息标志,由上一城市地下道路的可变信息标志完成信息提示。4)考虑到大型可变信息标志的用电负荷很大,在设备布置时应权衡电源引电的距离与设备显示效果的性价比。5)城市地下道路内可变信息标志宜采用小型可变信息标志,4车辆检测器:1)城市地下道路洞外宜采用雷达(微波)车辆检测器。2)雷达(微波)车辆检测器设置处应防止其他设备或物体遮挡。3)城市地下道路内宜采用视频车辆检测器。4)视频车辆检测器应与城市地下道路内视频监控共用固定摄像机。5)城市地下道路内车辆检测器不宜布置在车行横洞处。5车道指示器:2)城市地下道路内车行横洞处应设置车道指示器。3)城市地下道路内可以300~800m间距无盲区设置,在弯道处可适当调整。4)一般位置的车道指示器应由红叉、绿箭两色灯组成。5)车行横通道处的车道指示器应由红叉、绿箭两色灯和绿色左向箭头灯组成。6)车道指示器应具有双面显示功能,显示图案应清晰,动态视6电光诱导标志:1)城市地下道路内紧急电话、消防设备、人行横洞、车行横洞处应设置电光诱导标志,电光诱导标志显示的图形应与代表的设施一致。2)电光诱导标志宜采用双面显示,宜采用LED光源。7LED诱导灯:1)城市地下道路全程应按照10~20m的间距设置LED诱导灯。2)城市地下道路出入口的LED诱导灯宜为黄色,或车行方向左黄右白。3)城市地下道路出入口的LED诱导灯应安装在城市地下道路检修道,靠近路面边缘。10.2.11环境检测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城市地下道路环境检测项目包括一氧化碳浓度(CO)、能2一氧化碳(CO)/能见度(VI)检测器:1)采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的城市地下道路,在中部、弯道处及当增设。2)一般在距射流风机30m的范围内,不宜设置一氧化碳/能见度检测器。3)车行横洞、人行横洞处不宜设置一氧化碳/能见度检测器。4)如通风控制需要,可按通风区段设置一氧化碳/能见度检测器;如果区段划分较多,可分期实施。5)一氧化碳/能见度检测器安装在城市地下道路外侧壁支架3风速风向检测器:1)采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的城市地下道路,在中部、弯道处及当增设。2)射流风机附近不宜设置风速风向检测器。3)如通风控制需要,可按通风区段设置风速风向检测器;如果区段划分较多,可分期实施。4)没有机械通风的城市地下道路可不设置风速风向检测器。5)风速风向检测器有两种安装方式:一种安装在城市地下道路外侧壁支架上,距检修道2.5~3m的高度;另一种安装在城市地下道路内外两侧的支架上,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