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1页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2页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3页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4页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物质、意识、规律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中特文化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范畴大概念课标题文化自信哲学概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联系、发展、矛盾实践、认识、真理3对概念+1人民(历史发展规律、主体)价值、价值观、价判选精神标识、双创文化交流交融+16字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哲学脉络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决定反作用真理正

确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含义阶段特点含义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检验标准目的来源动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思维导图课标要求核心考点考题统计备考建议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2、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考点1:探索认识的奥秘2024·山东卷,1;2024·湖北卷,1;2023·全国卷,1;2023·天津卷,2;2023·河北卷,1;2023·海南卷,1;2023·江苏卷,1;2023·广东卷,2;2023·浙江卷,2;2023·辽宁卷,1;2023·北京卷,1;2023·湖南卷,1;2023·湖北卷,1;2023·山东卷,1;本课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主观题考查,是高频考点。复习过程中注意关注热点,比如:习近平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航天事业等角度进行思考。考情分析第四课认识论重点知识清单1.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以及二者的关系2.实践的含义及特点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4.真理的特点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高考真题观点开篇立论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反方:偏见不可克服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观点开篇立论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答:支持正方。理由如下: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偏见的出现是因为认识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如盲目崇拜、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③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时代延续,认识也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高考真题观点开篇立论反方:偏见不可克服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答:支持反方。理由如下:①认识主体: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及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③(总结)认识活动会受到人们身处其中的历史传统的局限,其中包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水平等。历史传统是认识产生、发展的必要前置条件,认识总是受到它的制约。高考真题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两个阶段(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注意】认识≠意识。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二者都有正误之分。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内涵形式特点地位联系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直接性和形象性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人(而非动物)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注意: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核心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启示:推动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1)“事物的现象≠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是任何事物所客观拥有的,它们都属于物质范畴;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是认识,当属意识范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现象与本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都无正误之别。(2)不能认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3)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4)不能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是同一回事”。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而不是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易混辨析

嫦娥奔月

嫦娥工程

中国先民的对月球认识当下我们对月球认识

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个梦想无法成为现实。今天,我们利用现代科技,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2024年是中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20周年。2007年,我国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2019年,“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把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带回地球,首次实现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2024年“嫦娥六号”成功带回月背“土特产”,进行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等工作,去发现并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在科研人员和航天团队、多个行业和部门配合下,中国探月工程不断向前发展。任务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谈谈我国探月工程是如何体现了实践含义及的特点?

议学情境:

嫦娥奔月,从梦想到现实2.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含义:

(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农业生产)、变革社会的实践(即改革、革命)、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注意: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②实践是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活动,不包括主观世界,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③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与客观的活动。)主体对象直接现实性活动例如:想喝水(思维活动)——喝水(物质活动);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例如:设计方案→修建桥梁←桥梁(主观)(客观)(实践)(意识、认识没有直接现实性)注意:实践除了三种基本形式之外还有其他形式,例如教育、表演、医疗实践等注:①实践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说它既是客观活动也主观活动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客观见之于主观”就是错误的(3)基本特点:①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及结果受规律制约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2.实践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历史性: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注意】1.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不等于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2.强调“合作、配合、团队”(相互联系)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强调历史(时间、阶段)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最终会导致实践活动失败。④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能把观念变为现实存在(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与人的认识活动相区别)(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别)(强调受横向空间因素影响“团队合作”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相区别)(强调过程与条件,受纵向时间因素影响)【解题技巧】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若试题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若强调“历史过程”,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若强调“合作”,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注意】——深度思考①实践活动既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也具有主观性(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因此,实践活动不同于意识活动,意识就其本身来看没有客观的物质性。意识只是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存在),而且这种反映也未必一定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意识本身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知识点拨:②到底有没有盲目的实践活动?——要理解何为盲目,盲目不是没有目的,而是没有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见:一、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记住】任何实践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二、从结果看,盲目的实践必然失败,因为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三、从启示看,我们要不断地追求真理,用真理指导实践活动,避免盲目的实践。③到底有没有单个人的实践?到底有没有孤立的实践?——单个人≠孤立。孤立的实践是脱离社会,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看出,不存在孤立的实践;单个人强调自己,不是合作,单个人的实践肯定也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举例:教师上课),不排斥社会性。1、(2023·江苏苏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央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作出的决定,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第二步,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运用实践特点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所体现的道理。能力提升信息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战略是中央从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方面的客观实际综合考虑作出的决定。(客观物质性)信息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体现了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主观能动性)信息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离不开众多航天人的参与,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三步走”战略表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水平是不相同的,实践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性)①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战略是中央从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方面的客观实际综合考虑作出的决定。②实践具有能动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体现了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离不开众多航天人的参与,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三步走”战略表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水平是不相同的,实践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侧侧重点内容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来源

途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更多、更深,更全面强调把认识与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强调认识要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亲身实践,直接经验;读书学习,间接经验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①原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

通过实践,人们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①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

②怎样: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注意:起点是实践点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动力,不是唯一动力注意: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无所谓谁比谁更重要,谁比谁更科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知识拓展实

践认

识(决定或基础)

(反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总结提升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强调实践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强调认识方法论: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含义

认识性质认识的层次认识的唯一来源

获得认识的基本途径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特点总结提升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正确认识(真理)与错误认识(谬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社会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情境:2024年6月4日,五星红旗在落在月背的嫦娥六号探测器上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在奔月、绕月及落月的过程中,高低温反复交替,国旗对环境的耐受性要求就更高。科研团队基于嫦娥五号取回来的月球“土特产”,通过文献发现月球的土壤里面主要成分是玄武岩,根据月球资源原位利用原则,最终决定采用与月壤化学成分相近的玄武岩作为嫦娥六号国旗的核心材料。玄武岩纤维属于无机纤维,表面光滑、易碎,难以纺制超细丝。为把玄武岩变成纤维,团队将玄武岩石块倒入熔炉中进行高温熔融,当熔炉温度达到1600℃左右时,玄武岩呈液态流动,再通过喷丝板拉出极细的玄武岩长丝……历时近4年,团队陆续攻克了纤维成型、织物织造、印花染色以及旗面与展开机构适配等技术难题。这面“石头版”国旗的重量只有11.3克,比同规格的嫦娥五号“织物版”国旗还要轻0.5克,实现了月球资源原位利用的一种探索。任务: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石头版”国旗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运用

嫦娥六公主,带回“月球土特产”思考提示: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由于在奔月、绕月及落月的过程中,高低温反复交替,国旗对环境的耐受性要求就更高,所以需要对国旗的材质进行探索。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科研团队基于嫦娥五号取回来的月球“土特产”,通过文献发现月球的土壤里面主要成分是玄武岩,最终决定采用与月壤化学成分相近的玄武岩作为嫦娥六号国旗的核心材料。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玄武岩纤维属于无机纤维,表面光滑、易碎,难以纺制超细丝。历时近4年,团队陆续攻克了纤维成型、织物织造、印花染色以及旗面与展开机构适配等技术难题。实现了月球资源原位利用的一种探索。

嫦娥六公主,带回“月球土特产”1.(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1.B【详解】①:“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正确。②: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排除。③:材料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涉及理论对实践的作用,③排除。④: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这表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的认识的发展,④正确。故本题选B。典题示范2.(2024·河北沧州·二模)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性能会快速下降,传统技术方法无法针对性地解决。经反复试验,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指导。由此可见①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②揭示规律是科学实验的目的和归宿③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推动认识发展

④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推动社会发展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典题示范A2.(2024·河北沧州·二模)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性能会快速下降,传统技术方法无法针对性地解决。经反复试验,中国科研团队开发出高分辨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指导。由此可见①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②揭示规律是科学实验的目的和归宿③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推动认识发展

④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推动社会发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A×--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不是揭示规律3、(2024,广东,T11)中国名贵古典家具常以黄花梨、紫檀等木材为原料,其结构源于建筑,线条取于书法,气韵近于雕塑,劲势法于武术,格调承于诗赋,历受追捧。假名人之手或经历史事件的洗礼,文化价值就更加凸显,受到收藏界的青睐。由此可见(

)①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须保留旧因素

②实践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③价值判断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详解】①: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不是“必须保留旧因素”,①说法错误;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而不是“实践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②说法错误;③④:“常以黄花梨、紫檀等木材为原料,其结构源于建筑,线条取于书法,气韵近于雕塑,劲势法于武术,格调承于诗赋”,又“假名人之手或经历史事件的洗礼”,基于此,创作者和收藏者认为中国名贵古典家具的文化价值就更加凸显,这说明价值判断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说明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③④符合题意。D典题示范4、(2024·甘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使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熠熠生辉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其中,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相适应。20世纪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使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激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华民族将会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昂扬奋进。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相关知识,阐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所包含的哲学道理。4、(2024·甘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使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熠熠生辉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其中,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相适应。20世纪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使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激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华民族将会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昂扬奋进。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相关知识,阐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信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源)信息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动力)信息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展现出真理性力量,可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标准)信息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指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展现出真理性力量,可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指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核心考点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含义认识相符合客观对象不符合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真理谬误形式主观,内容客观。性质对象注意: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2.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核心考点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2.真理的特点特点内容方法论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②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内容客观,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区别

联系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相到转化释疑解惑:(1)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2)不能认为真理永远都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会成为谬误。(3)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一种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人另一条件和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从谬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就有可能克服错误,转化为真理。在批判谬误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展真理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注意: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相对性):①条件性和具体性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真理是具体的——强调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只会照搬原有的认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有条件的——强调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一使用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方法论】(必须记住:主观题考查)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的绝对性是从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的角度来说的:即对同一个认识对象真理只有一个(唯一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同时追求真理是个永恒的过程(绝对发展着的)。真理的相对性是从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来说的:任何真理都适用于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特定过程。

所以我们说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注意】可以说真理具有绝对性,但不能说真理是绝对的。——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⑶真理的相伴性: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所谓往往,指的是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不犯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相伴性不能理解成——必然相伴,不是说人们获得真理必须得犯错。(4)【区别】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

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

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

⑤意识、认识、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联系】①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成功。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作出“三步走”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接续推进,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的发展图景。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材料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认识的什么特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特点

表现(含义)原因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核心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不是一帆风顺)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无限的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①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可以被超越,不能被否定和推翻(1)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①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②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主观条件的限制。(2)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知识拓展】图示法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1)反复性:(2)无限性:(3)上升性:【注意】①直线论和圆圈式的循环论是错误的。②真理不会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超越自身。②人类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强调认识过程曲折,不是一帆风顺的强调认识无限发展强调真理不断超越自身【知识拓展】如何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就每个人来说或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就认识主体和认识的基础来说,认识的主体人是时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推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拓展向前推移,认识又是无限的;因此,人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正确对待谬误;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运用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大切口题)答题要素:实践(特点、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过程的特点总结提升注意小切口:1.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为什么会有不同认识/为什么认识有主体差异?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②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③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总结提升注意小切口:2.要求用“真理”的知识分析某问题(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3)真理的属性: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的三个特点分别加追求真理的三个过程。(5)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总结提升注意小切口:3、要求用“认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某问题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材料.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材料.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材料④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总结提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总结1.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2.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3.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则源于感性认识。4.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5.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2.×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范畴,是主观的。更正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源于实践。4.×只要是认识对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有双重性。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6.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7.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主观性。7.×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8.×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6.×理性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错误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更正: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准确、更可靠、更深刻。10.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11.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12.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13.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0.×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不是相互包含。11.×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12.×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3.×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14.真理是永恒的。15.真理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6.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17.真理具有客观实在性1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所以不存在永恒的、终极的、绝对的真理。15.×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6.√1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真理具有客观性。【2022·广东卷·20】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观点开篇立论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反方:偏见不可克服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8分)高考真题观点开篇立论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答:支持正方。理由如下: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偏见的出现是因为认识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如盲目崇拜、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③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时代延续,认识也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高考真题观点开篇立论反方:偏见不可克服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答:支持反方。理由如下:①认识主体: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及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③(总结)认识活动会受到人们身处其中的历史传统的局限,其中包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水平等。历史传统是认识产生、发展的必要前置条件,认识总是受到它的制约。高考真题(2015全国卷I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第一步:题问逻辑可视化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认识论用什么分析?分析什么?怎么分析?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①认识论的原理有哪些?②获得不同感受是什么?③不同学者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什么?④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通感受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步:材料逻辑可视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记住乡愁内容: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历史学者、民俗学者、社会学者……第三步:答案生成可视化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记住乡愁内容: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历史学者、民俗学者、社会学者……(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分)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2)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分)从认识论角度总结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会产生多种不同认识的原因。(原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材论结合)(1)认识主体的原因(2)认识客体的原因(3)认识条件的原因。(变式训练)材料:北京市教委的新政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有学校管理者和老师认为:“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意外,家长会找学校或老师麻烦,甚至打官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前学校各项硬软件几乎不达标,多出来的5分钟活动基本没办法开展”。也有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