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2_第1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2_第2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2_第3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2_第4页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基础与运用1.时代精神是对千百年来文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请你默写古诗文,探寻古代文人的精神内涵。刘桢的“⑴岂不罹凝寒?”[《赠从弟(其二)》]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龟虽寿》中的“⑵,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让我们看到曹操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奋发;李白蜀地漫游,借“⑶,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抒发奇特想象,酣畅淋漓地书写进取之意;失意的王维孤独地走进边塞,当他看到“⑷,”(《使至塞上》)雄浑壮阔的场面,精神也为之一振;白居易自求外放,游于白堤,俯视看到“⑸,”(《钱塘湖春行》)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顿生愉悦之感;陶弘景沉醉山水,以“⑹,”(《答谢中书书》)表达内心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2.小粤跟随观鸟社看到了大雁,他想到了古诗词中也有很多“雁”。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王维的《使至塞上》谈谈你的看法。示例: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表达了岁末年初漂泊在外的思乡惆怅之感。下面是校通讯员小文同学写的一则消息,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晨光新闻社10月31日电为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精神品质,涵养高尚的精神风貌,①我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弘扬时代精神”。②此活动将持续大约一个月左右,希望我校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一场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的盛会。曾经,一代又一代先辈们为国家的建设rènláorènyuàn,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不屈的奋斗精神,并取得了足以juānkè史册的辉煌成就。如今,时代精神的最强音震耳欲聋,③正值青春之际的同学们应发扬和继承时代精神,以青春之我,担青春之责,奉献青春之力量。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yìyángdùncuò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本次活动的期待和肯定。④能否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永恒主题教育学生,是学校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关键。这一系列活动将鼓舞扬帆学子谨记先辈们的谆谆教诲,脚踏坚实大地,胸怀浩瀚宇宙,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所建树。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⑴rènláorènyuàn()⑵juānkè()⑶yìyángdùncuò()4.上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彰显 B.震耳欲聋 C.谆谆教诲 D.建树5.下面对文段中画线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句末加上“的活动”。B.第②句删去“大约”。C.第③句删去“之际”。D.第④句在“培养”前加上“能否”。响应学校号召,八年级开展“扬时代精神,做红星少年”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环节。6.环节一:级长拟邀请李老师于2023年11月30日下午3点在学校礼堂为同学们做一场主题演讲,请你代表级组给他写一封邀请函。邀请函尊敬的李老师:八年级级组2023年10月30日7.环节二:年级组织同学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10位年度人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的故事,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干劲,振奋人心。观看结束后,同学们打算拟写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内容,补全下联。上联:学习平凡人物高尚品质下联:8.环节三:本班打算举办《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分享会,从而激发同学们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热情,弘扬时代精神,做红星少年。请你将读书笔记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读书笔记摘录(一)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人物A.性格性格温和、意志顽强摘录(二)在三个晚间,红军推进两支兵力向西方和南方。在第四天晚上,他们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防线。他们用猛烈的袭击占领了两方面的防线,把他们的敌人赶跑。他们一点没有停止,直等到他们占领了南方前线上封锁的战壕和碉堡线批注用“跑”形容敌军,用“猛烈的袭击”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B.9.环节四:读书分享会结束后,语文老师让你将《红星照耀中国》推荐给更多的人阅读。请你拟写一段简要的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黄州寒食帖

苏轼①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②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⑴月色入户()⑵念无与为乐者()⑶怀民亦未寝()11.翻译句子。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黄州寒食诗帖》(下图为部分内容)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对它的书法判断和书法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小篆,字形特点是:匀圆齐整、粗细一致、平衡对称。B.这是楷体,字形特点是:字体方正,规整平直,结构整齐。C.这是行书,字形特点是:大小兼收,收放结合,疏密得体。D.这是隶书,字形特点是:略微宽扁、蚕头燕尾、一波三折。1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14.你们小组在做“苏轼的为官之路”的专题研究时,了解到《黄州寒食帖》写于公元1082年,《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公元1083年,根据原文你会发现苏轼写这两篇文章时的心境有什么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班级举办“顺德文化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你所在的小组负责特色农业景观“桑基鱼塘”的调研,请根据小组查阅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种桑、种蚕、养鱼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循环性生产。在以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种桑的食物链循环中,桑、蚕、鱼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顺德有句俗语:“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性生产的优势。这种循环性生产系统中,桑是生产者,利用太阳光能、二氧化碳和水分等生产桑叶。蚕是第一消费者,桑是给蚕儿吃的,桑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转移到蚕。鱼是第二消费者,蚕吃桑叶后放出的蚕沙、蚕蛹投放到塘里,供草鱼作为饲料。塘里微生物分解鱼粪、藻类和各种有机物质为N(氮)、P(磷)、K(钾)等元素,混合在塘泥里,随着塘泥又还原到桑基,微生物是有机物质的分解者和还原者。(选自钟功甫《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一个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有删改)材料二珠江三角洲古时是一个“地势低洼、水潦频仍”的多灾之地,河网密布,地势低平,许多地方海拔在1米以下,排水不畅。春夏时节暴雨频繁,往往泛滥成灾。而桑基鱼塘是珠三角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探索出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对当地特殊自然环境长期适应、协同发展的产物。此外,桑基鱼塘复杂多样的生产环节带来多渠道的收入来源,种桑、养蚕、缫丝、养鱼以及间种和轮种的蔬菜、花生、玉米等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且因内部的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以上各类生产的质和量都较其他地区更高、更优。结构复杂、分工细密的桑基鱼塘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各工种劳动强度轻重有别,老弱妇孺均可参与,且常年无歇,妥善解决了人口稠密、耕地紧张之矛盾。桑基鱼塘在产生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在桑基鱼塘兴盛期,珠三角人们安居乐业,男耕女织,妇孺老少各得其所,家庭和睦,民风祥和。(选自郭盛晖、司徒尚纪《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珠三角桑基鱼塘的价值及保护利用》,有删改)材料三作为广东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千年桑园围上,现代农人们正在进行一场新的试验。在佛山顺德龙江镇万安村,有一块与众不同的鱼塘。这是当地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的“鱼稻共生”示范项目。普通鱼塘在收成和市场都好的情况下,每亩年收益能达到约1万元,未来由于尾水处理的规范还会增加成本;种稻的鱼塘则不仅降低了病虫害风险,而且能降低增氧机、尾水处理等成本,提高鱼类生长的速度和品质。除“渔上稻”示范项目之外,龙江镇万安桑园水韵美丽渔场的更多项目也在同步谋划展开。例如,现代桑基鱼塘展览馆、玻璃温室展示馆、水利科普宣传、园区入口标志等正在加紧推进建设。万安原本杂乱无章的地块,将逐步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旅游景观地带。(选自南方Plus《从“桑基鱼塘”到“鱼稻共生”:千年桑园围上的顺德龙江新探索》,有删改)15.根据材料一,完成“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示意图。16.组员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修改。改动是否合理?为什么?原句:普通鱼塘在收成和市场都好的情况下,每亩年收益能达到约1万元。改句:普通鱼塘在收成和市场都好的情况下,每亩年收益能达到1万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有同学认为:“桑基鱼塘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原野上的柴火饭明前茶①毕业30年后,你还记得初中同学的音容笑貌吗?讲老实话,同学在微信群中发出30年前的老照片时,我已经无法把眼前这拨志得意满的中年人,与当年那些白衣蓝裤的青涩小子联系在一起。猜了10位同学,弄错一半。发照片的人不耐烦了,又发出一张照片,是一帮同学围着一个原野上的土灶欢快地敲打饭盆。好啦,仿佛接通了电源,我一下子把土灶周边所有同学的姓名,连同他们的绰号一同想起来了!②真的,谁能忘得了初三那年的柴火饭?③那是中考前4个月,我们进入隔周就有模拟考,都有排名的胶着期。白热化的竞争让班里的气氛变得十分微妙。不停地传出各种小道消息,不是考分的反超让昔日好友突然冷淡下来,就是某尖子生的错题本突然消失了两天,第三天,它静悄悄地回到了主人的桌肚里。怀疑与戒备浮漾在空气里,防范别人的满腹委屈,被防范的更是委屈。竞争必定是有你没我吗?友谊必定会在前途面前分崩离析吗?这样沉重的命题就这样摆在15岁的少年面前。那个早春,教室里的气氛阴郁得能滴出水来。④忽然,传来震动人心的消息:初三年级本要取消的春游照常进行,而且,我们要去一个刚刚建成的森林公园,在划定的生火区,自己搭一个土灶,捡柴火来把全班的饭做好!⑤加上带队老师,那可是56个人的饭!消息灵通人士已经打听到,有的班要做腊肉菜饭,有的班要做手擀面条,那我们要做什么饭?班主任夏老师是一位拄着拐杖的中年人,他的一条腿因为儿时的疾患从膝盖处截肢了,然而,他依旧是一个事必躬亲的勤务兵。他十分豪气地用拐杖轻点教室的木门,说:咱们4班,要搞就搞一个难忘的,咱们来包饺子!⑥这阵仗可就大了!第二天,我们排队上车的时候,有人带着最大号的脸盆,准备和面;有人带着一整锅剁好的饺子馅;有人豪迈地带来折叠小圆桌,准备擀饺子皮;还有人出乎意料地带着啤酒瓶,他的盘算是,万一没人找得着擀面杖,啤酒瓶也许能凑合擀面。⑦夏老师迅速分了工,一拨人砌土灶,一拨人和面包饺子。后一拨工作其实基本靠夏老师一个人,因为那位声称能用啤酒瓶擀面的家伙,都没法用擀面杖擀出一张合格的饺子皮来。唯有夏老师一面飞旋一面搓动,一张饺子皮就飞了出来。⑧最后一拨什么技术活都不会干的,被夏老师指派去捡枯柴。老师特别叮嘱说,所有的枯柴都要就地折断,仔细捆扎,不要像猪八戒的钉耙一样四仰八叉地拖回来。⑨我就在这最后一批人马中。我们飞奔而去,四散找寻,进入了春天的杂树林。水杉树尚未发芽,硕大的鸟巢依旧显露;白杨树已经亮出了无数新叶,犹如银亮的手掌在翻飞炫耀;香樟树正进入换叶季,老叶与新叶的更替让它释放出奇妙的香气。我一面捡拾枯枝,一面谛听着鸟鸣,被做题与考试郁塞的头脑豁然一清。我意识到,在我们紧盯鼻尖一寸处拼命记诵和努力时,这个春天最清鲜活泼的一面已经来临。鸟鸣如口哨唱和,如丝弦密奏,如对歌调侃,喜悦如泉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心。我突然意识到这顿柴火饭的意义,它把一大群被考试压榨得灰头土脸的少男少女释放到这烂漫的春光中,让他们明白,人生除了那一厘米宽的分数条,还有别的出路与意义。⑩30年后,我们已不记得自己的名次,不记得谁有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不记得彼此的嫉妒与恩怨;我们只记得老师手里飞快旋出的饺子皮,记得烧灶同学鼻尖上的炭灰,记得有人把捆柴火的结香枝条,连同枝条上的黄花绕成一个花环,戴在我头上。我们只记得同学少年,言笑晏晏。⑪很快就要告别,走上人生的岔路小径。那顿意犹未尽的柴火饭在说:请珍视这永不再来的同窗情谊。18.根据全文,说说初三那顿柴火饭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选文成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⑴同桌晓敏觉得下面的句子很精妙,但说不清楚,请你分析给她听。那个早春,教室里的气氛阴郁得能滴出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揣摩下面句子所反映的“我”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我一面捡拾枯枝,一面谛听着鸟鸣,被做题与考试郁塞的头脑豁然一清。我心想:21.课上同学们对标题展开了争论,有同学认为,本文标题改为“春游”更好。你认为呢?请简述你的意见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自白,让无数的中国人动容;春晚歌曲《是妈妈是女儿》,让许多听众为之落泪;电影《满江红》中大宋将士复诵“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给观众们带来震撼……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声音曾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让我动心”为题,结合你的经历,写一篇作文,向班刊《七彩·青春》投稿。要求:⑴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组,如“一首歌曲”“一段对话”等,将题目补充完整;⑵不少于500字;⑶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松柏有本性;老骥伏枥;烈士暮年;月下飞天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骥、枥、暮”等字的书写。故答案为:松柏有本性;老骥伏枥;烈士暮年;下飞天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点评】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2.【答案】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表达轻车简从远离中原故地的孤独漂泊之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句意: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赏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故可拟写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表达轻车简从远离中原故地的孤独漂泊之感。故答案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表达轻车简从远离中原故地的孤独漂泊之感。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解答时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诗句,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示例,按照示例的结构特点正确理解和仿写。【答案】3.任劳任怨;镌刻;抑扬顿挫4.B5.C【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解答时结合拼音,联系语境,正确判断和书写,不能出现错别字。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考生应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掌握词语的意思和语法,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和判断。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难度不大,考生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结合语句和选项,正确判断和修改。3.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rènláorènyuàn:任劳任怨:做事能够经受劳苦和别人的抱怨。

juānkè:镌刻:雕刻。

yìyángdùncuò: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

故答案为:任劳任怨;镌刻;抑扬顿挫4.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A:彰显:是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的意思。使用正确。

B: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形容“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不正确。

C:谆谆教诲:恳切耐心的指导、教诲。使用正确。

D: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通常用来指人。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5.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C:语序不当,应把“发扬”和“继承”互调位置。

故答案为C。【答案】6.示例:您好!我校八年级正在开展“扬时代精神,做红星少年”的主题活动,现诚挚地邀请您于2023年11月10日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同学们做一场主题演讲。非常期待您的到来,不胜感谢!7.弘扬大国工匠时代精神8.A.朱德;B.对红军的赞扬(对敌军的嘲笑)9.示例:《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记录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在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用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的基本写作。考生要掌握邀请函的基本格式要求,注意表达清楚,语言简洁,用语恰当、得体,格式符合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考生需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合提示和上联的结构,按照对联的要求补写符合题意的下联。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

(3)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考生应熟读名著,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熟悉名著的细节,结合提示,进行准确的回答。

(4)本题考查学生写推荐语的能力。难度较大,考生应熟读名著,把握名著的内容、思想情感、写作手法等,结合名著,把握名著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语言要连贯、简洁。6.本题考查邀请函。邀请函正文一般先要交代活动的背景、目的,注明具体活动时间、地点名称等,接下来写邀请语,如:“特此邀请您参加”等内容,注意语言流畅,用语礼貌。

故答案为:示例:您好!我校八年级正在开展“扬时代精神,做红星少年”的主题活动,现诚挚地邀请您于2023年11月10日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同学们做一场主题演讲。非常期待您的到来,不胜感谢!7.本题考查拟写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由上联“学习平凡人物高尚品质"可知,对联结构为:动词+偏正短语(形容词+名词)+偏正短语(形容词+名词),整体为动宾结构,“质"为仄声;按照结构对应的原则可拟写下联为:弘扬大国工匠时代精神;“神“为平声,符合仄起平收原则。

故答案为:弘扬大国工匠时代精神8.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和词语赏析.

A空:根据“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样”可判断,此人为朱德。

B空:根据敌军“跑”与红军‘猛烈的袭击“做对比,突出红军的英勇善战,由此可见,作者对红军的赞扬和对敌军的嘲笑之情。

故答案为:A、朱德;B、对红军的赞扬(对敌军的嘲笑)9.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文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红星照耀中国》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故答案为:示例:《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之作,作者真实地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地采访中所见所闻,真实地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的情况。【答案】10.门;考虑、想到;睡觉11.⑴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12.C13.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14.相同点是孤独寂寞的心境,不同点是《黄州寒食帖》写了苏轼的生活穷愁潦倒,表达了苏轼此时郁郁不得志、惆怅孤独的心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更多地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字体特点的掌握和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对各种字体的了解,熟悉各种字体的特点,结合选项的表达,进行分析和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的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难度较大,通读文本,了解文意,结合写作背景,抓文本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黄州寒食帖

一说:“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二说:“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门;

(2)句意为: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句意为:怀民也没有睡觉。寝:睡觉。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橫: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但:只,只是。如:像。耳:罢了

故答案为:

⑴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12.本题考查书法判断和赏析。五种主要书体特点:

楷书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篆书特点:均匀齐整,圆转流畅;行书特点:行云流水,舒展有型;隶书特点:略微宽扁,蚕头雁尾;草书特点::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根据《黄州寒食诗帖》书体”行云流水,舒展有型““大小兼收,收放结合,疏密得体"等特点可知,这是行书。

故答案为:C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小屋如渔舟濠濠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意思是: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小屋如渔舟"主谓结构,应在“舟”后停顿;“漾潆水云里”动补结构,应在“里”后停顿;“空庖煮寒菜”主谓结构,应在“菜”后停顿;

故答案为: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14.本题考直内容理解。

相同点:根据《记承天寺夜游》中“念无与为乐者”可知,作者孤独寂寞,而《黄州寒食帖》“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也表达了这种情感。

不同点:根据《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根据《黃州寒食帖》“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和“小屋如渔舟檬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可知,表现了作者生活的穷愁潦倒;

根据《黄州寒食帖》“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可知,表现了作者此时郁郁不得志惆怅孤独的心情。

故答案为:相同点是孤独寂寞的心境,不同点是《黄州寒食帖》写了苏轼的生活穷愁潦倒,表达了苏轼此时郁郁不得志、惆怅孤独的心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更多地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答案】15.①桑②蚕③微生物16.不合理。“约”是大约、大概的意思,在句中指普通鱼塘在收成和市场都好的情况下,每亩年收益大概能达到1万元,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如果去掉,则说法过于绝对。17.不同意。①桑基鱼塘具有循环性生产的优势;②桑基鱼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对当地特殊自然环境长期适应、协同发展的产物;③桑基鱼塘促进了多渠道的收入来源;④桑基鱼塘能吸纳大量劳动力,能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提炼和概括。难度不大,在阅读材料时仔细认真,结合题干的提示,在相应的语段,找到恰当的内容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常考题型,考生应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结合词语的意思以及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了解和分析。首先针对题干的观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中的内容,作为自己论述的论据进行阐述。注意对材料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结合材料有针对性的论述。1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炼和概括。

根据材料一“这种循环性生产系统中,桑是生产者、二氧化碳和水分等生产桑叶”可知,生产者是桑,①空填"桑";

根据材料一”蚕是第一消费者,桑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转移到蚕”可知,②空墳“蚕”;

根据材料一“塘里微生物分解鱼粪、藻类和各种有机物质为N.P.K等元素,随着塘泥又还原到桑基,微生物是有机物质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可知,分解者、还原者是微生物。③空填"微生物"。

故答案为:①桑;②蚕;③微生物1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根据题干可知,原句与改句之间差了一个”约”字。“约”是大约,表示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字,每亩年收益大概能达到1万元,不是一定达到1万元,这个“约”字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去掉则说法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不合理。“约”是大约、大概的意思,在句中指普通鱼塘在收成和市场都好的情况下,每亩年收益大概能达到1万元,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如果去掉,则说法过于绝对。1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材料三“结构复杂、分工细密的桑基鱼塘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各工种劳动强度轻重有别,老弱妇孺均可参与,妥善解决了人口稠密、耕地紧张之矛盾”可知,桑基鱼塘能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三“桑基鱼塘在产生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在桑基鱼塘兴盛期,男耕女织,妇孺老少各得其斯,民风祥和”可知,桑基鱼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结合材料一“种桑、种蚕、养鱼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循环性生产"。材料二“珠江三角洲古时是一个地势低洼、水潦频仍'的多灾之地,河网密布,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春夏时节暴雨频繁,往往泛滥成灾。而桑基鱼塘是珠三角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探索出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它因地制宜,桑基鱼塘复杂多样的生产环节带来多渠道的收入来源,种桑、养蚕、缫丝、养鱼以及间种和轮种的蔬菜.花生、玉米等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以上各类生产的质和量都较其它地区更高、更优"可知,桑基鱼塘具有循环生产的优势,而且桑基鱼塘是因地制宜发展出来的适合本地的一种生产方式,具有扬长避短、协同发展的特点;所以不能同意。

故答案为:不同意。①桑基鱼塘具有循环性生产的优势;②桑基鱼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对当地特殊自然环境长期适应、协同发展的产物;③桑基鱼塘促进了多渠道的收入来源;④桑基鱼塘能吸纳大量劳动力,能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答案】18.①因为那顿柴火饭是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原野完成的;②同学的笑脸与校园里的竞争氛围完全不同,那顿饭化解了大家中考前的压力,缓和了因竞争带来的紧张的同学关系;③启发了“我”珍惜永不再来的同学情谊,使“我”明白了人生还有别的出路与意义。19.“选文先极力渲染中考前因竞争导致的紧张的同学关系,这是抑;后充分表现那顿柴火饭带来的显著的教育影响,这是扬。抑与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校精心安排的野炊活动对学生们良好的教育意义和必要性。20.⑴用了夸张修辞,突出了中考前的不良竞争给同学们带来的沉重的心理负担。⑵示例:这里的一切太美妙了!原来,除了考试分数,人生还有这么美妙的一面!我们要感受生命的和谐乐章,拥抱美好,珍惜不可再来的同学情谊呀!21.我认为原题目更好。理由:①“原野上的柴火饭”令人联想到原野上的袅袅炊烟及吃柴火饭的人,画面感强;②原题更能准确地交代文章的主要情节;③原题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点评】(1)标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范围,抓关键语进行归纳。

(2)标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时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结合文本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仔细揣摩其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3)标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和人物心理的揣摩。解答时注意语句的特点,结合语句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联系语境正确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合情合理。

(4)本题考查学生标题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首先表明观点,结合原标题在概括文本的内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与改动的标题进行比较,阐述原标题的优点进行作答。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作答时,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回答。

结合第⑤段“加上带队老师,那可是56个人的饭",第⑦段“夏老师迅速分了工,一拨人重砌士灶,一拨人和面包饺子,后一拨工作其实基本靠老师一个人,因为那位声称能用啤酒瓶擀面的家伙,都没法用擀面杖擀出一张合格的饺子皮来”和第⑨段“我突然意识到这顿柴火饭的意义,它把一大群被考试压榨得灰头土脸的少男少女释放到这烂漫的春光中,让他们明白,人生除了那一厘米宽的分数条,还有别的出路与意义"分析,这顿饭是夏老师带着同学们一共56个人共同完成的,那顿饭教会了同学们学会化解考试学习带来的压力;

由第⑩段“不记得谁有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不记得彼此的嫉妒与恩怨;我们将只记得老师手里飞快旋出的饺子皮,记得烧灶同学鼻尖上的炭灰,记得有人把捆柴火的结香枝条,连同枝条上的黄花绕成一个花环,戴在我头上。我们将只记得同学少年,言笑晏晏”可知,这顿饭还缓解了因竞争带来的紧张的同学关系;

结合第⑪段“那顿意犹未尽的柴火饭在说:请珍视这永不再来的同窗情谊”可知,这顿饭还让大家明白,珍视这永不再来的同窗情谊,明白人生有许多选择的道理。

故答案为:①因为那顿柴火饭是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原野完成的;②同学的笑脸与校园里的竞争氛围完全不同,那顿饭化解了大家中考前的压力,缓和了因竞争带来的紧张的同学关系;③启发了“我”珍惜永不再来的同学情谊,使“我”明白了人生还有别的出路与意义。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选文第③段先写"那是中考前4个月,我们进入隔周就有模拟考、都有排名的胶着期。白热化的竞争让班里的气氛变得十分微妙。不停地传出各种小道消息,不是考分的反超让昔日好友突然冷淡下来,就是某尖子生的错题本突然消失了两天,第三天,它又静悄悄地回到了主人的桌肚里。怀疑与戒备浮漾在空气里,防范别人的满腹委屈,被防范的更是委屈。竞争必定是有你没我么?友谊必定会在前途面前分崩离析么?这样沉重的命题就这样摆在15岁的少年面前",极力渲染中考前因竞争导致的紧张的同学关系,这是抑;

第⑨段“我意识到,在我们紧盯鼻尖寸处拼命记诵和努力时,这个春天最清鲜活泼的一面已经来临。鸟鸣如口哨唱和,如丝弦密奏,如对歌调侃,喜悦如泉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心。我突然意识到这顿柴火饭的意义,它把一大群被考试压榨得灰头土脸的少男少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