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组织学及胚胎学
绪纳
1.研究内容
•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家畜组织学:细胞学、基本组织学、器官组织学。
家畜胚胎学: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2.基本概念
•家畜组织学: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微细结构及功能关系的科学。
•家畜胚胎学:研究动物个体发生及发育规律的科学。
•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的微细结构、功能关系及发生规律的科学。
•细胞: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组织:由许多形态和功能密切相关的细胞借细胞间质构成的细胞集体。
•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规律结合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并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
结构。
•系统:由功能密切相关的多个器官组成。
•微细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包括光镜和电镜结构。
•嗜酸性:与酸性染料有亲和性且被染上颜色的物质。
•嗜碱性:与碱性染料有亲和性且被染上颜色的物质。
•HE染色:应用碱性染料苏木素(hematoxylin)和酸性染料伊红(eosin)染色的方法。
3.研究技术
•光镜技术:光学显微镜光镜结构计量单位:um(微米)1um=1/1000mm(毫米)
•电镜技术: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镜计量单位:nm(纳米)1nm=1/1000um
(微米)
4.学习方法
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理论与实践
5.课程地位
本课程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既是解剖学和生物学的延续,也是生理学和生
物化学的结构基础,是病理学的正常参照,为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畜牧学奠定基础。
思考题
1.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概念。
3.微细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的概念。
4.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5.本课程与家畜解剖学的学科关系及区别。
上皮组织F
1.组织的概念
•组织(tissue)是由许多结构和功能密切联系的细胞,借细胞间质连接在一起所形成
的细胞集体。根据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
和神经组织。
•细胞间质由细胞产生,有基质和纤维之分。
•由四种基本组织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2.上皮组织概述
•定义: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ET)简称上皮,由紧密排列的细胞和少量的
细胞间质构成。
•基本内容:被覆上皮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分布规律,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腺上皮和腺。
•分类:①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衬贴于有腔器官的内表面或某些器官的外表面
②腺上皮:分布于各种腺体内
③感觉上皮:分布于感觉器官
④生殖上皮:分布于卵巢表面、曲精小管
⑤肌上皮:分布于腺泡基部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1.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上皮组织内无血管及淋巴管,细胞所需营养由其深部结缔组织中的血管渗出供给。
4.上皮组织内含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3.被覆上皮
•分类: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
3.1单层扁平上皮
表面观:细胞呈不规则的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彼此间相互嵌合;核呈扁椭圆形,位
于细胞中央,胞质少。
侧面观:细胞呈扁梭形,核扁椭圆。
分布:内皮: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
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
3.2单层立方上皮
结构: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表面呈多边形,侧面呈立方形,细胞核呈圆形,位于细
胞中央。
分布:肾小管、外分泌腺的小导管、甲状腺滤泡
功能:具有分泌和吸收等功能。
3.3单层柱状上皮
结构:由一层棱柱形细胞组成,椭圆形胞核与柱状细胞的长轴平行,位于细胞近基部。
细胞游离面有密集的微绒毛,构成光镜下的纹状缘(小肠)。
在肠管的柱状细胞间,有许多散在的杯状细胞,其形态似高角酒杯,胞质内充满黏原颗
粒,胞核呈三角形,位于细胞基部。杯状细胞是单细胞腺,能分泌黏液,具有润滑和保护作
用。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
功能:具有分泌和吸收等功能。
3.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结构:由形态不同、高低不等的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体形细胞组成。在
柱状细胞的游离面有纤毛结构。
侧面观似复层,但细胞的基底端均附于同一基膜上,实为单层上皮,故称假复层。
分布:呼吸道黏膜等。
功能:具有保护、分泌和排出分泌物等。
3.5变移上皮
结构:细胞的形态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功能状态而改变。器官收缩时,细胞增高,有
5-6层;扩张时,细胞扁平,有2-3层。表层细胞较大,称盖细胞。
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
功能:有收缩、扩张功能,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3.6复层扁平上皮
结构:由多层细胞组成。紧靠基膜的一层为低柱状,中间数层为多边形,近浅层移行为
扁平形。可分为角化和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分布:表皮、口腔、食管、肛门、阴道等。
功能:耐摩擦,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思考题
1.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分布规律。
2.各种被覆上皮的形态结构、分布及功能。
固有结缔组织F
1.概述
•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是体内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的细
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
•分类: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
软骨组织
骨组织
血液和淋巴
•结构特点:
L细胞数量少,种类多,散布于间质内,分布无极性
2.细胞间质成分多,有纤维和基质
3.内含有血管和淋巴管
4.分布极为广泛
5.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功能: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御、修复等。
•来源:各种结缔组织均是由间充质分化而来。
2.疏松结缔组织
亦称蜂窝组织,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乃至细胞之间。特点是细胞数量少,种类多,
排列松散。具有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功能。
•结构: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
2.1细胞
2.1.1成纤维细胞
形态结构:光镜:胞体大,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椭圆形,核仁明显。
电镜: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2.1.2纤维细胞
形态结构:光镜:胞体小,呈长梭形胞质嗜酸性,胞核小,色深。
电镜: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较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的关系
成纤维细胞一f纤维细胞
功能:形成纤维和基质,参与创伤修复。
2.1.3巨噬细胞
分布: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强大吞噬功能。分布于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又称组
织细胞。
来源:由血液内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来。
形态结构:光镜:胞体形态不规则,多突起,胞质嗜酸性,内有许多吞噬颗粒;胞核小,
色深。
电镜: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小泡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较多微丝、微管、溶酶
体、吞噬体及残余体。
功能:1.趋化性和变形运动:趋化性:细胞受到某些化学物质(趋化因子)的刺激可作
定向运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这种特性称趋化性。
2.吞噬作用:可吞噬细菌、肿瘤细胞、异物、衰老死亡细胞等。
3.分泌作用: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免疫。
4.参与免疫应答:将吞噬的抗原物质进行加工、处理一淋巴细胞一免疫应答
2.1.4浆细胞
形态结构:光镜:胞体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胞核偏居细胞一侧,形如车轮,
色深。
电镜:胞质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的作用,参与体液免疫。
2.1.5肥大细胞
分布:多沿结缔组织内的小血管或淋巴管分布
来源:一般认为,该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迁移到结缔组织内进一步
发育而来。
形态结构:光镜:胞体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色深。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
的嗜碱性颗粒。该颗粒具有异染性。
(异染性:某些组织或细胞的结构,会出现与染料完全不同的染色结果。如肥大细胞用
碱性染料甲苯胺蓝染色,其颗粒被染成紫红色而非蓝色。
颗粒内含有组胺、白三烯、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IIE染色不易
见到膜包颗粒,因其易溶于水。)
功能:1.组胺、臼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2.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过敏反应部位积聚。
2.1.6脂肪细胞
形态结构:胞体大,呈圆球形,胞质内充满脂滴,使胞核被挤压至一侧,呈新月形,HE
染色,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形如戒指。多成群分布。
功能:合成与贮存脂肪,参于脂质代谢。
2.2纤维
2.2.1胶原纤维
形态结构:光镜:HE染色呈粉红色波浪状,有分支互相交织成网。
电镜:由胶原原纤维平行排列聚集而成。
化学成分:胶原蛋白
物理特性:韧性强
2.2.2弹性纤维
形态结构:光镜:细丝状,有分支,相互交织;HE染色呈淡粉红色。地衣红染色呈紫红
色。
化学成分:弹性蛋白
物理特性:弹性强
2.2.3网状纤维
形态结构:光镜:细而分支,相互连接成网,银染标本上呈棕黑色。
分布:网状组织,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
3.致密结缔组织
•结构特点:细胞、基质少,纤维发达,排列紧密。
•分类: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3.弹性组织
3.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结构特点:大量胶原纤维束紧密平行排列,束间有成行的成纤维细胞(腱细胞)。如肌腱、
腱膜。
3.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结构特点:大量胶原纤维束交织成网。如真皮、器官被膜。
3.3弹性组织
结构特点:有大量平行排列的弹性纤维束,其间有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分布。如项韧
带、大动脉。
4.网状组织
•结构特点: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网状细胞呈星状多突起,突起彼此连
接成网,核大色浅,核仁明显;网状纤维由网状细胞产生,细而分支多,成为网状细胞的支
架。网状组织构成淋巴组织和骨髓组织的基本成分。
5.脂肪组织
•结构特点: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疏松结缔组织将其分隔成许多脂肪小叶。
•分布:皮下、网膜、系膜等。
•功能:支持、填充,贮存脂肪、维持体温、参与代谢等。
思考题
1.固有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组成。
3.巨噬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4.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
血液和淋巴F
1.概述
•血液(blood)是流动在心血管内的红色粘稠状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红细胞和
白细胞称为血细胞,血细胞和血小板称血液的有形成分,血浆是血液的细胞间质。
•当血液流出血管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并网络血细
胞形成血块,在其周围析出淡黄色透明状的液体,称血清。
•动物全身血量约占体重的7%~8%,血浆约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1%是水;有形成分
约占45%«
•血液有形成分
血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组成
抗凝剂一血液一静置、离心沉淀一血浆、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由上至下)
不加抗凝剂:血清、血块
2.红细胞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含铁的碱性
血红蛋白,HE染为红色。直径5~7um。禽类红细胞有核、有细胞器,呈椭圆形;骆驼和鹿
为无核卵圆形。
•生理特性
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膜具半透膜性质。
平均寿命为120天左右,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
•生理功能
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正常值
红细胞血红蛋白
男400〜500万个/u112~15g/100ml
女350〜450万个/u110.5~13.5g/100ml
贫血<300万个/u1<10g/100ml
网织红细胞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约占红细胞的1%。
用煌焦油蓝染色,胞质内有细丝或颗粒。
胞质内残有核糖体,能合成血红蛋白。
3.白细胞
•细胞呈球形,有核和细胞器,一般多比红细胞大,种类较多,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能作变形运动,可穿越毛细血管壁而进入到周围组织。光镜下,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
分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
•有粒白细胞:分化程度高,无分化成其它细胞的能力;胞质嗜酸性,内含有特殊颗粒;
胞核形状不规则,多呈分叶状。
•无粒白细胞:分化程度低,可分化成其它细胞;核不分叶;胞质嗜碱性,内无特殊颗
粒,但含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3.1中性粒细胞
形态结构:是白细胞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约占50%。胞体呈球形,d7~15urn,核内染
色质呈块状,色深,核形态多样,有杆状、分叶状,常为2〜5叶,叶间有细丝相连,杆状
核细胞幼雅,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衰老。胞质染成粉红色,内有许多染成淡紫红色的细小
颗粒。
生理功能:趋化性、变形运动、吞噬和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代谢产物等具趋化性,并以活跃的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
壁,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吞噬细菌,并将其消化分解。该细胞吞噬细菌后,自身常死亡,
成为脓细胞。
3.2嗜酸性粒细胞
形态结构:占白细胞3%〜5%,d8~20um,呈球形,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
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颗粒内含有酸性磷酸酶、组胺酶、过氧化物酶、芳基硫酸酯
酶等(溶酶体)。
生理功能:嗜酸性粒细胞对组胺、抗原抗体复合物、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有趋化性,
能作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减轻过敏反应,
并可抗寄生虫感染。
3.3嗜碱性粒细胞
形态结构:少于1%,呈球形,diO〜15um,胞核分叶或呈S形,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染呈蓝紫色,常将核覆盖。其颗粒具有异染性,内含有的物质(肝
素、组胺和白三烯)与肥大细胞相同,两者来源于骨髓内的同一种造血干细胞。
生理功能:具有抗凝血和参与过敏反应等。
3.4单核细胞
形态结构:占1%〜3%,d15〜20um,胞体球形,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常偏
位,核内染色质稀疏,色淡;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染色灰蓝,内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
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溶酶体)。
生理功能:具有趋化性、变形运动、吞噬功能,参与机体免疫。单核细胞从骨髓进入血
液,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3.5淋巴细胞
形态结构:占30%〜50%,呈球形,d5~20ym;d5~8pm,为小淋巴细胞,d9〜12P
m为中淋巴细胞,d13〜20um为大淋巴细胞,以小、中淋巴细胞居多。
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一侧常有一凹陷,核内染色质致密呈块状,色深;胞
质很少,在核周围成一窄带,嗜碱性,染成天蓝色。胞体越大,胞质相对含量越多,内有少
量嗜天青颗粒。
小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以胞浆大小为标准)。
•根据淋巴细胞的表面特征、发生部位、寿命长短及免疫功能不同,可分为TC、BC、KC
和NKC四类。
①TC:(75%)由胸腺培育而来,亦称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Cf母C化->T效应C
T细胞免疫。
②BC:(15%〜20%)鸟类由腔上囊发育而来,亦称囊依赖性淋巴细胞,哺乳动物由骨髓发
育而来,亦称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Cf母C化一浆CT抗体f体液免疫。
③KC:(杀伤性LC):5%,能杀伤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靶细胞
@NKC(自然杀伤性LC):2%〜3%,不需要任何条件即可杀伤某些靶细胞(肿瘤细胞)。
单核细胞(血液)一巨噬细胞(组织)一吞噬处理抗原一辅助T细胞一T细胞一T效应细
胞B细胞
f细胞免疫f分化f浆细胞一体液免疫
4.血小板
•哺乳动物血小板亦称血栓细胞,由骨髓内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外包单位膜
而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um,内无细胞核,有细胞器。
•禽类血小板亦称凝血细胞,呈卵圆形,有核细胞,比禽类红细胞小,胞质嗜碱性,内
含少量颗粒。
•血小板与止血和凝血有关,当其在血液中含量低于一定时,则有出血危险,当血管破
损时,血小板表面的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使其邻近的纤维蛋臼原变为纤维
蛋白,使血液凝固成血栓。人血小板:10〜40万/口1。
思考题
1.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2.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及功能。
3.哺乳动物各种白细胞形态结构,染色特点和功能。
4.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的各自特征。
5.禽类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机组织F
1.概述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组成。在肌细胞之间无特有的细胞间质,但有少量结缔组织及血
管和神经分布。
•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亦称肌纤维;
肌细胞的细胞膜称肌膜;
细胞质称肌浆(质);
肌浆内的滑面内质网称肌浆(质)网。
•肌浆内有许多肌丝,它是肌纤维收缩和舒张活动的物质基础。
•分类:肌组织:骨骼肌: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随意肌)
心肌一-►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
平滑肌/
2.骨骼肌
•骨骼肌的基本成分是骨骼肌细胞(骨骼肌纤维)。
•在每条肌纤维的周围有结缔组织包绕,称肌内膜(不同于肌膜),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
管。
•多条肌纤维集合成肌束,外包较厚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
•多个肌束集合构成肌肉(器官),周围包有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称肌外膜。
2.1骨骼肌纤维的显微(光镜)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长1~40mm,d10〜100Um,细胞核椭圆形,可多达数百个,
位于肌纤维周边,紧贴肌膜内面。肌浆内含有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丝束,称肌原纤
维。肌浆内含有大量线粒体、肌浆网、糖原和脂滴等。
肌原纤维呈细丝状,dl-2ym,沿骨骼肌肌纤维的长轴平行排列。每条肌原纤维上都呈
现明暗相间的带,且相互对应排列,故在整条肌纤维上呈现出明喑相间的横纹。
•肌原纤维
呈细丝状,暗带亦称A带,长约1.5um;明带亦称I带,长约0.8um;在暗带的中央
有一较明的窄带,称H带,H带的中部有一色深的中线,称M线。在明带的中部有一色深的
暗线,称间线或Z线,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茎。
一个肌节包括一个完整的A带和两个1/21带,它是骨骼肌纤维舒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肌节舒张状态,其长度约2~2.5um。
1个肌节=%I带+A带+带
2.2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电镜)结构
电镜:肌原纤维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粗肌丝位于肌节的中部,相当
于A带位置;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其一端附着于Z线上,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至H带
外侧,末端游离。由此可见,小内只有细肌丝,H带只有粗肌丝,虫置既有粗肌丝,也
有细肌丝。两侧细肌丝连接面形成乙线,粗肌丝中部增粗形成喳。
横小管由肌膜向肌纤维内凹陷形成的小管,走向与肌原纤维长轴相垂直。哺乳动物的横
小管沿A带与I带交界处进入,并于同一水平分支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周围。其功能可将肌膜
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肌浆网是位于相邻两横小管之间,纵向包绕在肌原纤维周围的滑面内质网。横小管两侧
的肌浆网膨大汇合,称终■池,横小管连同两侧的终池合称三联体。肌浆网的膜上有大量的
Ca泵(ATP酶)存在,可将肌浆中的Ca2+贮存入肌浆网中
2.3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理
N冲动一肌膜一横小管一终池及纵小管,释放钙离子一钙离子与肌原蛋白结合一细肌丝
构形改变,暴露出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一粗、细肌丝接触一肌球蛋白分子头ATP酶被激活,
分解ATP释放能量一粗肌丝拉着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动,肌节缩短。收缩结束后,钙离子被
泵回肌浆网,肌原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收缩结果:A带长度不变,I带和H带同步缩短,使相邻两Z线靠近,肌节缩短,从而导
致肌原纤维乃至肌纤维的缩短。
•肌肉肌束肌纤维肌原纤维肌丝
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
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结构
肌纤维的种类
红肌纤维:肌原纤维少,肌红蛋白多,收缩缓慢而持久
白肌纤维:肌原纤维多,肌红蛋白少,收缩快,但不持久
3.心肌
心肌主要分布于心脏,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分布,内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心肌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但不如骨骼肌明显,其收缩力强而有节律,是不随
意肌。
3.1心肌纤维的显微结构特点
呈短柱状,长50^100uni,d10~20um;有分支,相互吻合成网状;每个心肌纤维多为一
个细胞核,较大,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肌浆内有丰富的线粒体、糖原和脂褐素等。在
细胞端端相接处的肌膜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称闰盘。
3.2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
•两端相邻接心肌纤维的细胞膜彼此伸出许多突起,相互嵌合,形成闰盘。闰盘处有中
间连接、桥粒和缝管连接,可加固连接,并可传递兴奋。
•心肌纤维内肌浆网、线粒体、横小管夹在肌丝之间,将肌丝分隔成大小不等的束状,
故无明显的肌原纤维结构,因而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
•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
4.平滑肌
平滑肌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构成,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血管、淋巴管等
管壁。平滑肌纤维收缩缓慢而持久,不受意识支配。
4.1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
呈细长梭形,长约lOOum,d约10um,每个细胞一个核,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相邻肌纤维的粗部与细部相嵌合,使其排列紧密,平滑而无横纹结构。
4.2平滑肌纤维的电镜结构特点
•无肌原纤维,有密体、密斑、中间丝、细肌丝和粗肌丝.
•肌膜内陷成浅凹。
•平滑肌纤维之间有缝隙连接,可使平滑肌协同运动。
5.三种肌组织结构比较
思考题
1.肌纤维、肌原纤维、肌浆网、肌节、闰盘等概念。
2.如何在光镜下区分三种肌组织。
3.骨骼肌纤维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
4.心肌、平滑肌纤维的微细结构及功能特点。
神经组织
1.概述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神经节
•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亦
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传导
冲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部分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的辅助成
分,数量多,无传导功能,对神经元有支持、保护、绝缘、营养等作用。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都具有突起的细胞
•神经元与神经元或与其他细胞连接形成突触
组成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1011比神经元多10~50倍
功能接受刺激支持、保护
传导冲动绝缘、营养
信息整合
2.神经元
2.1形态结构
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神经核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神经丛
突起:树突:1-N条
轴突:1条,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网络和全身的神经
2.1.1胞体
形态多样,神经元营养代谢中心。
胞膜:接受刺激,传导冲动。
胞核:大而圆,位于中央。
胞质:特征性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尼氏体:光镜下为粒状或块状嗜碱性物质;电镜下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分
布于核周质及树突内,轴突及轴丘内无。
功能:合成神经元的结构蛋白和神经递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呈棕黑色细丝状结构,胞体内交织成网,突起内互相平行;电镜
下由神经丝(中间丝)和微管构成
功能:构成细胞内支架,参与物质运输。
2.1.2突起
(1)树突:一至多个,结构与胞体相似,表面有树突棘
功能:接受刺激,传同胞体。
(2)轴突:一个,细长,分支少,起始部圆锥形(轴丘),轴突和轴丘内无尼氏体。(轴膜,
轴浆)
功能:将神经冲动传至其它神经元或效应器。
2.2分类
•按突起数目:(D假单极神经元;(2)双极神经元;(3)多极神经元。
•按功能:(1)感觉神经元(传入);(2)联络神经元(中间);(3)运动神经元(传出)。
•按分泌的神经递质:胆碱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
3.突触
3.1概念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肌细胞、腺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
连接。可使神经冲动作定向传导。
3.2分类
•按接触部位:轴一树、轴一体、轴一轴突触等。
•按传递物质性质:化学性突触;电突触。
3.2.1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1)突触前成分: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小泡组成。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2)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3)突触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局部细胞膜。突触后膜含有
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
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后一神经元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的效应。
4.神经胶质细胞
•简称神经胶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与灰质)和周围神经系统内。
•神经胶质细胞虽然也有突起,但与神经元比较有以下特点:
①数量多,胞体小,突起不分树突和轴突;
②胞质内无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③不与其他细胞构成突触;
④无传导冲动作用;
⑤终生保持分裂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膜细胞、被囊细胞。
4.1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胶质细胞
4.1.1星形胶质细胞
体积大、数量多,呈星形多突起。与血管内皮、基膜共同构成血一脑屏障。
功能: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和保护作用
4.1.2少突胶质细胞
胞体小,突起少,形成髓鞘
4.1.3小胶质细胞
来源于血液内单核细胞,体积最小,具吞噬功能。
4.1.4室管膜细胞
分布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呈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表面有突起。
4.2周围神经系统内的神经胶质细胞
4.2.1神经膜细胞
亦称施万细胞,呈圆筒状、展开呈扁平状。形成髓鞘。
4.2.2被囊细胞
亦称卫星细胞,呈立方形。分布在神经节内的神经元胞体周围。
5.神经纤维
•概念: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和包绕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外包少突胶质细胞构成,分布
于白质和灰质内;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外包神经膜细胞构成,集合形成脑神经、
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分类:根据有无髓鞘,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功能:传导冲动。
5.1有髓神经纤维
形态结构:1.轴索:轴突或长树突。
2.髓鞘:轴索外面鞘状结构,节段状,无髓鞘处称神经纤维结(朗飞氏结)。
3.神经膜:神经膜细胞的部分胞膜、胞质和胞核构成。
功能:跳跃式传导,速度快。
5.2无髓神经纤维
一个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包裹多条轴索,不形成缠绕,无髓鞘和朗氏结,神经冲动
传导速度慢。
•神经的概念
周围神经系统中走行一致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与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等共同构成独
经。每条神经纤维周围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内膜。若干条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包绕在其周围的
结缔组织称神经束膜。许多粗细不等的神经束聚集成一根神经,其外周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外
膜。
一条神经内一般同时含有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纤维,其结构上既含有髓神经纤维,亦
有无髓神经纤维。
6.神经末梢
•概念:由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终止于其他组织内形成的特殊结构
•分类: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
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
6.1感觉神经末梢
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末端终止于其他器官内形成的结构,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
并将刺激转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
分类:游离神经末梢
被囊神经末梢:触觉小体
环层小体
肌梭
6.2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分布于肌组织和腺体内形成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纤维的舒缩和腺的
分泌。
分类: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终板:是神经元轴突每个分支的终末形成斑块状膨大与一条骨骼肌纤维构成的神经
一肌突触。
思考题
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分类;树突与轴突的区别。
2.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3.神经末梢的种类。
4.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5.名词解释: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突触;运动终板
循环系统不
1.器官概述
•器官:由四大基本组织按一定的规律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执行某些特
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即为器官。
•系统: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相互联系即构成系统。
•器官分类:分为实质性器官和中空性器官两大类
实质性器官:由实质和间质构成,实质为主体结构,是执行特定生理机能部分,间质仅是辅
助结构,多由结缔组织构成。
•中空性器官:均有囊腔,其管壁由内向外形成层次分明的结构,一般分三层或四层。
2.循环系统概述
.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是一个分支、封闭的管道系统。
功能:运输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淋巴管系统:由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导管组成,是一个分支的向心回流的管道
系统,可视为心血管系统的辅助装置。功能:由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淋巴回收至
静脉。
心脏一动脉(大、中、小)一毛细血管一组织液一毛细淋巴管淋巴管一淋巴导管
静脉(大、中、小)
3.心脏
3.1形态结构
心脏:心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
心肌膜
心外膜
・心内膜
1.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2.内皮下层:薄层细密结缔组织。
3.心内膜下层:为结缔组织,内有薄肯野纤维(束细胞)。
•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呈螺旋形排列,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
•心外膜:属心包膜的脏层,为浆膜,内含小血管、脂肪细胞等。
3.2心脏的传导系统
由特殊的心肌纤维组成的一个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分支。由三种
细胞构成:
1.起搏细胞:简称P细胞,分布于窦房结,使心脏产生自动节律性收缩。
2.移行细胞:分布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3.蒲肯野纤维:又称束细胞,组成房室束,中央有1〜2个核,HE染色,胞质淡。将冲动传
到心室各部。
4.动脉
动脉分大、中、小、微四型,其管壁都具三层结构:内膜、中膜和外膜。以中动脉结构
最为典型。
4.1中动脉(肌性动脉)
(1)内膜:由内向外为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表面光滑。
内皮下层:为薄层的疏松结缔组织。
内弹性膜:由一层弹性蛋白组成,呈波浪状。
(2)中膜:由数十层环形平滑肌构成,肌纤维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外弹性膜。
4.2大动脉(弹性动脉)
(1)管壁三层膜分界不明显。
(2)中膜厚,由数十层弹性膜构成。
(3)内皮下层明显;外膜较薄。
4.3小动脉与微动脉
小动脉:内弹性膜较明显;中膜为几层环行平滑肌,无外弹性膜。
微动脉:三层膜均较薄,无内、外弹性膜;中膜为1〜2层平滑肌。
5.静脉
静脉亦分大、中、小、微四级,管壁亦分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
结构特点(与动脉比较)
(1)管腔大,管径粗,管壁薄而塌陷;
(2)内、外弹性膜不明显,故三层膜分界不清;
(3)中膜内平滑肌和弹性纤维成分较少;
(4)外膜相对较厚,大静脉的常含有纵行的平滑肌束;
(5)较大的静脉内有静脉瓣,阻止血液倒流。
6.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Cap)是体内分布最广,分支最多,管壁最薄,管径最细(6~8即1)的血
管,在组织和器官内相互吻合成网。
一般结构
由内皮、基膜和周细胞组成。其横断面一般由2~3个内皮细胞围成;在内皮外有一层很
薄的基膜包绕;在基膜和内皮间散在分布着一种扁平多突起的周细胞。
分类
电镜: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
6.1连续毛细血管
管径:5~10Pm
管壁:较厚
基膜:完整
通透性:小
内皮:连续,胞质内吞饮
小泡多,细胞间为紧密连接
分布:结缔组织、肌组织、脑、肺等
6.2有孔毛细血管
管径:粗细不一
管壁:较薄
基膜:完整
通透性:较大
内皮:连续,细胞间紧密
连接,无核部位有许多小孔
分布:胃、肠、肾、内分泌腺等
6.3窦状毛细血管(血窦)
管径:30、40即1,且不规则
管壁:较薄,窦壁内外有许多巨噬细胞附着
基膜:不完整或无
通透性:很大
内皮:不连续,细胞间有间隙,无核部位有许多小孔
分布:肝、脾、骨髓等
7.微循环
7.1概念
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7.2组成
组成微循环血管有6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
微静脉。
7.3血流通路
1.微动脉--------直捷通路---------•■微静脉
相对静息时,血流较快,物质交换不充分。
2.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代谢旺盛时,血流缓慢,物质交换充分。
3.微动脉-------•■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调节体温和局部血流量,无物质交换。
思考题
1.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心壁组织结构;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
3.中动脉管壁的结构组织。
4.大动脉、静脉、淋巴管的结构特点。
5.毛细血管的结构、类型及各类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特点。
6.微循环的概念与组成。
免疫系统一之
1.概述
•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其核心成分
是免疫细胞中的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主要有三方面:
①识别和清除侵入体内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异体细胞或大分子物质);
②免疫监视:清除机体自身改变性质的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③免疫稳定: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淋巴器官):中枢神经器官:胸腺、骨髓(哺乳类)、腔上囊(禽类)
周围神经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免疫组织(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淋巴索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B、K、NK细胞
浆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等
其他免疫细胞:有粒白细胞、肥大细胞等
2.免疫细胞
2.1淋巴细胞(LC)
概念:LC分布于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和血液,具有特异性、转化性和记忆性三个特性。
其表面具有特异性的抗原受体,能分别识别不同抗原。当LC受到相应抗原刺激时,即转化
为淋巴母细胞,进而分化成大量效应LC和记忆LC。效应LC行使免疫应答,清除相应抗原;
记忆LC转为静息状态的小淋巴细胞,可长期存活和反复循环,当受到相应抗原的再次刺激
时,能迅速转化增殖形成大量的效应LC,发挥更强大的免疫应答。
⑴TC(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有三个主要亚群
①辅助性T细胞(ThC):65%,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辅助BC和TcC进行免疫应答。
(艾滋病)
②抑制性T细胞(TsC):10%,在免疫应答后期可分泌抑制因子,降低免疫活性。
③细胞毒性T细胞(TcC):20-30%,能识别带有特异抗原的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
胞和异体细胞,自身分化成效应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特异性杀伤靶细胞。这种通过细胞直接
作用的免疫方式称细胞免疫。
(2)BC(囊依赖淋巴细胞一禽类,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一哺乳类):
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大量浆细胞,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1g)进入组织液,抗体和
抗原结合后可以中和毒素、抑制细菌或靶细胞的代谢、溶解靶细胞,从而加速了巨噬细胞清
除相应的抗原。这种通过抗体介导的免疫方式称体液免疫。
(3)KC(杀伤淋巴细胞):
在骨髓内发育分化成熟,数量较少。该细胞可与带有抗体的靶细胞结合并将其杀伤。
(4)NKC(自然杀伤淋巴细胞):在骨髓内发育分化成熟,数量很少。该细胞不需要抗体的
协助,也不需要抗原的刺激,即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受病毒感染的细胞。
2.2抗原呈递细胞
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要经过适当处理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并引起免疫应答。抗原呈递细
胞是一类能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主要有体
内各处的巨噬细胞、表皮内的朗格汉斯细胞、回肠黏膜上皮内的微皱褶细胞、淋巴器官及淋
巴组织内的滤泡树突细胞和交错突细胞等。它们是免疫系统的前哨细胞,在诱发机体特异性
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因此亦称免疫辅佐细胞。
3.免疫组织
概念:免疫组织(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内充满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
疫细胞。
3.1弥散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呈弥散分布,无一定形态,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主要含T细胞,也有较多
的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3.2淋巴小结:
由B细胞密集而成,呈圆、椭圆形小体,边界清楚,淋巴小结中央染色较浅,细胞分裂
相多见,称生发中心。。
3.3淋巴索:
淋巴组织形成索状结构,如淋巴结的髓索、脾的脾索等。淋巴索可相互连接成网状,索
内主要含有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
4.免疫器官
概念:以淋巴组织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
①中枢淋巴器官:包括胸腺、腔上囊和骨髓,为淋巴细胞早期分化场所。发育早,能向
周围淋巴器官输送淋巴细胞。不受抗原刺激的影响。
②周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扁桃体等,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发育晚,接受
中枢淋巴器官输送的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的影响。
4.1胸腺
结构:被膜、小叶间隔
实质(胸腺小叶):皮质、髓质(胸腺小体)
(1)皮质:上皮细胞为支架+大量胸腺细胞+少量巨噬细胞
上皮细胞:被膜下上皮细胞:扁平状,有突起
星形上皮细胞:星状,分支状突起连接成网
胸腺细胞:由淋巴干细胞迁入胸腺发育而来的初始T淋巴细胞,密集排列。
(2)髓质:许多星形上皮细胞+(成熟)胸腺细胞+少量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胸腺
小体
胸腺小体:由数层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是胸腺的特征性结构。小体中心的细胞
已角质化、嗜酸性、呈均质透明。小体内常见巨噬细胞。胸腺小体的功能未明。
(3)血一胸腺屏障:在胸腺小叶皮质内,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形成的血液与胸腺实质间的
屏障结构。阻止血液内抗原物质进入胸腺皮质,保证淋巴细胞的正常发育。
结构: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血管周隙(巨噬细胞)、上皮基膜、上皮细胞突起。
(4)胸腺的功能
①分泌激素:胸腺上皮细胞可分泌胸腺素、胸腺生成素等,构成胸腺内淋巴细胞发育
的微环境,促进淋巴干细胞在此分裂分化成处女型T细胞。
②培育和选择初始T细胞:胸腺内形成的淋巴细胞大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只有小部
分能发育成为处女型TC,并穿过皮、髓质交界处的毛细血管后微V进入血循,迁移到周
围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当遇到相应抗原刺激时,方可进一步分化。
4.2淋巴结
(1)组织结构:
淋巴结:间质:被膜及小梁
实质:皮质:浅层皮质: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
深层皮质(副皮质区)
皮质淋巴窦:被膜下窦,小梁周窦
髓质:髓索
髓窦
浅层皮质:包括淋巴小结和小结间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BC构成,典型的淋巴小结
中央细胞较少,染色较淡,称生发中心。淋巴小结的大小及数量随抗原刺激的程度而变
化。
深层皮质(副皮质区):在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以TC为主(胸腺依赖区),
内含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淋巴窦和小梁周窦。窦壁为内皮细胞;窦内有星状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窦内流动淋巴,利于巨噬细胞清除异物,起滤过作用。
髓质:包括髓索和髓窦。髓索即淋巴索,内主要为BC,另有许多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髓窦结构与皮窦相同且相通。
(2)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
淋巴一输入淋巴管一被膜下窦一小梁周窦f髓窦f输出淋巴管
X皮质淋巴组织/
意义:过滤淋巴,清除细菌,进行免疫应答。
(3)淋巴细胞再循环:
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LC可经过淋巴管进入血循,然后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
V再回入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LC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称LC再循环。参加再循环
的LC主要是T、B记忆细胞。
意义:通过LC再循环,有利于其发现识别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提高机体的整体免
疫功能。
(4)功能
①滤过淋巴:病原体侵入皮下或粘膜,易进入毛细淋巴管而流入淋巴结,在淋巴窦
内缓慢流过时,被窦内巨噬细胞吞噬,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
②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被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后,传递给相应特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
淋巴结内B细胞占25%,T细胞占75%,可同时行使细胞免疫(副皮质区)和体液免疫(浅
层皮质、髓索)。
4.3脾
脾位于血液循环的通路上,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内流动的是血液。
(1)组织结构:
脾:间质:被膜(表面有间皮)及小梁,内富含平滑肌和弹性纤维
实质:白髓: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结
红髓:脾索,脾窦
边缘区
白髓:散布于红髓之间。
动脉周围淋巴鞘:由弥散淋巴组织呈鞘状围绕中央动脉,有大量TC,少量巨噬细胞等构
成,是脾内的胸腺依赖区。
脾小结(淋巴小结):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主要由BC构成,其内常见有中央动
脉的分支穿行,发育良好的脾小结也可见生发中心。
边缘区:位于白髓周围,为弥散淋巴组织,以BC为主,也有少量TC、巨噬细胞、浆细
胞和各种血细胞。它是血液和淋巴细胞进入脾内的重要通道。
红髓:
脾索:TC、BC、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各种血细胞。
脾窦(血窦):由一层杆状内皮细胞围成,窦壁内外有许多巨噬细胞附着。
(2)功能
①造血:胚胎早期有造血功能,出生后培育淋巴细胞。
②储血:脾窦和脾索中可储存大量血细胞,当动物大量失血时,被膜和小梁中的平滑肌
收缩,可将脾内储的血释放出去。
③滤血:脾索和边缘区是滤血的重要结构。
④免疫: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可将其传递给相应的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应答时,脾小结
增多,脾索中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
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5.1概念
来源于单核细胞,分散于许多组织器官中,具有强烈吞噬功能和活体染色反应的细胞群
体,统称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5.2组成
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肝)、尘细胞(肺)、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
和破骨细胞(骨组织)等。
思考题
1.免疫系统、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的概念。
2.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的区别。
3.胸腺、淋巴结、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4.血一胸腺屏障、淋巴细胞再循环。
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
6.如何在光镜下区别胸腺、淋巴结和脾的切片。
内分泌系统不
1.概述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system)是机体重要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维持
内环境的稳定,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活动,控制生殖,影响行为。两者可分别喻
为机体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组成: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甲状旁腺、松果体等
内分泌细胞群:胰岛、卵巢黄体和睾丸间质细胞等
内分泌细胞:胃肠道和呼吸道的内分泌细胞
1.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1.2内分泌腺结构特点
1.腺细胞排列成团/索/滤泡状;
2.间质内富含毛细血管和血窦;
3.无导管,分泌的活性物质称激素,通过血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4.靶器官和靶细胞具有与相应激素结合的受体。
1.3激素的种类
•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衍生物、胺类、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分泌该类激素细胞的结
构特点为:胞质内含膜包的分泌颗粒、RER和高尔基复合体等。如甲状腺细胞。
•类固醇激素:由胆固醇衍变而来,包括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的激素。分泌该类激素
细胞的结构特点为:胞质含丰富的SER和线粒体。
2.甲状腺
位于喉的后方,气管的两侧和腹面,分为左右两叶,两叶之间以峡部相连。
2.1组织结构
结构:间质:(被膜,小叶及滤泡间结缔组织)
实质:滤泡
滤泡旁细胞
•速泡:大小不等,呈圆/椭圆/不规则形
组成:滤泡上皮:细胞立方形,随功能状态变高或变低
滤泡腔:内含胶质,呈均质状、嗜酸性,为甲状腺球蛋白
•滤泡旁细胞:位于滤泡之间及滤泡上皮细胞之间,细胞大,H.E染色胞质着色浅,银染
胞质内有嗜银颗粒。
2.2甲状腺的功能
分泌甲状腺素(T3,T4):由滤泡上皮细胞产生
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
有较大的影响。幼年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引起呆小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机体代谢增高,大
量消耗能量而使体重减轻。缺碘地区可促使滤泡内积累大量未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使甲状
腺肿胀。
分泌降钙素:由滤泡旁细胞分泌
促进骨质形成,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钙,从而降低血钙。降钙素和甲状旁腺素共同
调节血钙浓度,维持血钙平衡。
3.甲状旁腺
腺体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有两种腺细胞。
(D主细胞:数量多,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弱嗜酸性。功能:合成和分泌甲状
旁腺素,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使骨盐溶解,血钙升高。与降钙素协同作用,维持机体
血钙衡定。
(2)嗜酸性细胞:较主细胞大,数量少,单个或成群散布于主细胞间,胞质内充满嗜酸性
颗粒,该细胞功能不明。
4.肾上腺
4.1结构:被膜
实质:皮质:球状带、
束状带一►分泌类固醇激素
网状带/
髓质:分泌含氮激素
间质(富含血窦)
4.2皮质
(1)球状带
结构:细胞小,染色深,排列成球状
功能: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促进肾小管保Na+排K+,调节机体水盐代谢。
(2)束状带
结构:胞体较大,多边形,胞质内含较多脂滴染色淡。细胞排列成束状,与被膜相
垂直。
功能: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可的松),促使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并转变为糖,降低
免疫应答及抗炎作用。
(3)网状带
结构:细胞小,染色深,排列成索状并相互连接成网。
功能:分泌性激素,主要为雄激素及少量雌激素。
4.3髓质
结构:细胞呈多边形,排列成团、索状,胞质内有嗜铝颗粒(嗜铭细胞),分肾上腺素细
胞(80%)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20%)。
功能:肾上腺素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可提高心肌兴奋性,具有强心作用;去甲肾上腺素
细胞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可促使全身小血管收缩,升高血压。
5.垂体
垂体位于蝶骨的垂体窝内,以漏斗柄与下丘脑相连,可分泌多种激素,可谓内分泌的中枢。
垂体受下丘脑控制,是神经和内分泌两大调节系统的枢纽。
垂体:腺垂体:远侧部、
结节部一垂体前叶
中间部,
神经垂体:神经部一垂体后叶
正中隆起、
漏斗柄一-►漏斗部
5.1远侧部
细胞排列成团索状,细胞索间富含血窦。根据细胞染色特点,分为三类。
嗜酸性细胞(40%)
嗜碱性细胞(10%)
嫌色细胞(50%)
嗜酸性细胞(分两种)
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尤其促使骨骼生长。
分泌不足:侏儒征
分泌过盛:巨人征
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激素,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嗜碱性细胞(分三种)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促进卵泡辛、精子&发育;分泌黄体生成素: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元8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基础
- 单元1 计算机基础知识
- 《4解决问题》教案1
- 职场面试技巧
- “用心”工作的护士具备的特征
- 人教版英语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
- 《庖丁解牛》课件2
- 建筑业营改增政策培训课件
- 《C语言(第三版)》 课件 项目3、4 掌握 C 语言、应用 C 语言
- 《医学院大学--缺氧》课件
- 2024年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业务系统运维方案
- 加强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 图纸签收单完
- 药品销售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如何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 2023中国暴雨强度公式汇总
- 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教案(含3课时)
-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方程解的存在性及方程的近似解》教学设计
- 药房药患沟通技巧培训PPT课件讲义
-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