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17048第1章生产管理概述 4133351.1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 4124671.2汽车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4275251.3生产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432074第2章生产计划与排程 5175972.1生产计划的制定 5281122.1.1需求预测与分析 5213172.1.2生产能力评估 592252.1.3制定生产计划 512202.1.4生产计划的分解与汇总 597742.2生产排程的方法与策略 52722.2.1基于订单的生产排程 6218102.2.2基于资源约束的生产排程 69982.2.3混合排程策略 6107992.2.4动态排程与调整 6176882.3生产计划的实施与控制 672382.3.1生产任务的分配与执行 6275062.3.2生产进度的监控与分析 6231592.3.3产能调整与优化 6101672.3.4供应链管理 685082.3.5生产计划的持续改进 616461第3章供应链管理 7291603.1供应链概述 7234533.2供应商选择与评价 7251163.2.1供应商选择 715913.2.2供应商评价 7112173.3物料采购与库存管理 769583.3.1物料采购 7109533.3.2库存管理 810320第4章生产工艺与设备 867544.1汽车生产工艺流程 8299904.1.1概述 8161584.1.2冲压工艺 8191634.1.3焊接工艺 9167404.1.4涂装工艺 9195834.1.5总装工艺 9274534.2生产设备的选择与布局 9272014.2.1设备选择原则 9187274.2.2设备布局原则 939884.3设备维护与故障预防 10281964.3.1设备维护 10274814.3.2故障预防 1023995第5章质量管理 10272705.1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10293145.1.1客户至上原则 102305.1.2预防为主原则 1036825.1.3持续改进原则 10309435.1.4全员参与原则 1025045.1.5事实依据原则 1026585.2质量控制工具与方法 11167105.2.1统计过程控制(SPC) 11149655.2.2检查表 11239385.2.3故障树分析(FTA) 11204745.2.4控制图 1139445.2.5质量计划 11203705.3质量改进措施 1127925.3.1加强员工培训 11163455.3.2优化生产工艺 1173855.3.3强化供应商管理 11164655.3.4质量信息反馈与分析 11237285.3.5推进质量改进项目 1142655.3.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116684第6章生产成本控制 11213236.1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2223116.1.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2279916.1.2优化资源配置 1251636.1.3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12141956.2生产成本分析方法 12190726.2.1成本结构分析 1236076.2.2成本动因分析 12130016.2.3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分析 1213436.3成本控制策略与措施 12244286.3.1优化生产流程 12252576.3.2采购成本控制 12205686.3.3人力资源管理 12233056.3.4质量成本控制 12209716.3.5设备管理 13127626.3.6能源管理 13266206.3.7环保与安全 1363246.3.8管理信息系统 1320065第7章生产现场管理 13210697.1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 1388007.1.1管理体系 13324027.1.2标准化作业 1394527.1.3培训与技能提升 13246997.1.4沟通协调 13173197.25S与目视化管理 13131897.2.15S管理 13181657.2.2目视化管理 1456257.3现场安全管理 14137347.3.1安全制度 14303097.3.2安全培训 14171577.3.3安全检查 1497227.3.4安全防护 145927.3.5应急处理 1432418第8章人力资源管理 14130188.1生产人员配置与培训 14171728.1.1人员配置 14211058.1.2培训与发展 15205238.2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 15204118.2.1绩效考核 15128718.2.2激励制度 15175688.3人力资源优化策略 1516788.3.1人才梯队建设 1584568.3.2员工关系管理 1538998.3.3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15123988.3.4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遵循 1523392第9章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16309979.1环境保护与能源管理 1696739.1.1环境保护政策 16107249.1.2能源管理 16276159.1.3环境保护措施 16133689.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612139.2.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政策 16228299.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64709.2.3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 16281939.3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的处理与预防 16117389.3.1的分类与报告 16313759.3.2的处理 16255379.3.3的预防 1785549.3.4应急预案与演练 1718239.3.5持续改进 176816第10章持续改进与创新 172872210.1持续改进的原理与方法 172596710.1.1原理概述 172900110.1.2方法介绍 172527010.2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17216310.2.1培养创新能力 171596810.2.2发挥创新能力 181013710.3持续改进与创新的实施策略与实践案例 18246310.3.1实施策略 18369310.3.2实践案例 18第1章生产管理概述1.1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管理是指在制造业中,为实现生产目标,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对生产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它涉及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过程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生产管理旨在保证生产活动在规定的时间、质量、成本和交货期内完成,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目标。1.2汽车生产管理的重要性汽车生产管理在汽车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汽车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技术密集等特点。有效的生产管理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具有以下重要性:(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2)保证产品质量:严格的生产管理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售后问题和投诉。(3)满足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生产计划,提高产品交付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4)降低库存成本:合理控制库存,降低库存积压,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5)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生产管理,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绿色生产,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1.3生产管理的目标与任务生产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增强市场竞争力等。为实现这些目标,生产管理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制定生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发展战略和现有资源,制定合理、可行的生产计划。(2)生产组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流程,保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3)生产控制: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并解决问题,保证生产计划的有效执行。(4)质量管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品率。(5)设备管理: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开机率,降低故障率。(6)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7)成本控制:合理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8)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生产,降低能耗和废弃物排放,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第2章生产计划与排程2.1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计划是汽车行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其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企业战略、资源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生产计划制定的具体步骤:2.1.1需求预测与分析根据市场调查和销售数据,对汽车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考虑季节性、政策法规、竞争对手等因素,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2.1.2生产能力评估分析企业现有的生产线、设备、人员等资源,评估生产能力,确定生产计划的目标。2.1.3制定生产计划结合需求预测和生产能力,制定年度、季度、月度生产计划。同时根据产品结构、工艺特点等因素,确定各生产单元的生产任务。2.1.4生产计划的分解与汇总将年度、季度生产计划分解为月度、周度、日度生产计划,保证生产计划的实施与控制。2.2生产排程的方法与策略生产排程是根据生产计划,合理分配生产任务,保证生产过程高效、稳定进行。以下是生产排程的方法与策略:2.2.1基于订单的生产排程根据订单的紧急程度、交货期等因素,对生产任务进行排序,优先安排紧急订单的生产。2.2.2基于资源约束的生产排程考虑生产线、设备、人员等资源的约束条件,合理安排生产任务,提高资源利用率。2.2.3混合排程策略结合订单排程和资源约束排程,制定合理的混合排程策略,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2.2.4动态排程与调整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如设备故障、订单变更等,对生产排程进行动态调整,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2.3生产计划的实施与控制生产计划的实施与控制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3.1生产任务的分配与执行将生产计划分解为具体的生产任务,分配给各生产单元,并监督执行。2.3.2生产进度的监控与分析实时跟踪生产进度,对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监控,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2.3.3产能调整与优化根据生产进度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生产能力,保证生产计划的有效实施。2.3.4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保证原材料、零部件等物资的及时供应,降低生产风险。2.3.5生产计划的持续改进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计划与排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持续改进。第3章供应链管理3.1供应链概述供应链作为汽车行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汽车制造商,再到经销商及最终用户的全过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章将从供应链的视角,详细阐述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3.2供应商选择与评价3.2.1供应商选择在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中,供应商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环节。合理的供应商选择有助于保障产品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供应商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质量优先:以质量为核心,选择具备高质量产品及稳定供货能力的供应商;(2)成本效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供应商;(3)合作意愿:选择有意愿与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的供应商;(4)交货及时性:选择能够按时交货,满足生产需求的供应商;(5)售后服务:选择具备良好售后服务的供应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3.2.2供应商评价供应商评价是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持续跟踪、分析和改进的过程。供应商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质量评价: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2)成本评价:分析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寻求成本降低的空间;(3)交货评价:对供应商的交货及时性、交货数量进行评价;(4)服务评价:对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进行评价;(5)综合评价:结合以上各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合作价值。3.3物料采购与库存管理3.3.1物料采购物料采购是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生产进度、成本控制等方面。物料采购应遵循以下原则:(1)计划性:根据生产计划,提前制定采购计划,保证物料供应的及时性;(2)经济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价格合理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3)稳定性: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物料供应的稳定性;(4)合规性: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采购过程的合规性。3.3.2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库存管理有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库存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库存:根据生产需求,制定合理的库存水平,避免过多或过少;(2)动态调整:实时跟踪库存情况,根据生产进度、物料消耗等因素,动态调整库存;(3)库存优化:运用库存优化模型,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4)安全管理:保证库存物资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等情况发生。通过以上对供应链管理的阐述,可以看出,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涉及多个环节,需要从供应商选择、物料采购、库存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降低。第4章生产工艺与设备4.1汽车生产工艺流程4.1.1概述汽车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环节。本章将对各工艺流程进行详细阐述,以指导实际生产操作。4.1.2冲压工艺冲压工艺主要负责汽车车身覆盖件、结构件等金属板材的成形。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板材准备:对原材料进行剪裁、校平、清洗等预处理;(2)模具调试:根据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具并进行调试;(3)冲压成形:利用压力机对板材进行成形,形成所需形状;(4)后续处理:对成形后的零件进行去毛刺、清洗、涂油等处理。4.1.3焊接工艺焊接工艺主要负责车身结构的连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焊接方式选择:根据材料特性和零件结构,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如电阻焊、激光焊、气体保护焊等;(2)焊接设备调试:对焊接设备进行调试,保证焊接质量;(3)焊接过程: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车身各部件的焊接;(4)焊接质量检测:对焊接后的零件进行质量检测,保证焊接强度。4.1.4涂装工艺涂装工艺主要负责车身表面的涂覆和保护。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前处理:对车身进行打磨、清洗、磷化等处理,提高涂层的附着力;(2)底漆喷涂:采用自动或手动喷涂设备,对车身进行底漆喷涂;(3)面漆喷涂:在底漆干燥后,进行面漆喷涂,达到美观和防腐效果;(4)烘烤固化:对喷涂后的车身进行烘烤,使涂层固化。4.1.5总装工艺总装工艺主要负责汽车各部件的组装。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内饰装配:安装座椅、仪表盘、门饰板等内饰件;(2)外饰装配:安装前后保险杠、灯具、轮胎等外饰件;(3)电气系统装配:连接并调试发动机、发电机、电池等电气设备;(4)动力系统装配:安装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等动力系统部件;(5)调试与检验:对组装完成的汽车进行调试和检验,保证各项功能达标。4.2生产设备的选择与布局4.2.1设备选择原则(1)满足生产需求:设备应具备足够的产能、稳定的功能和良好的工艺适应性;(2)先进性:选择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3)经济性:综合考虑设备投资、运行成本和维护费用;(4)安全性:保证设备运行安全,降低风险;(5)环保性:设备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减少污染物排放。4.2.2设备布局原则(1)流程顺畅:保证生产过程中物料、人员、设备流动顺畅,减少交叉和迂回;(2)空间利用:合理利用生产空间,提高生产效率;(3)安全环保:满足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降低风险;(4)易于管理:设备布局应便于生产管理和设备维护。4.3设备维护与故障预防4.3.1设备维护(1)日常维护:对设备进行定期清洁、润滑、紧固等日常保养;(2)定期维护:根据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调整、更换磨损件等;(3)预防性维护:对设备进行预测性分析,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设备故障。4.3.2故障预防(1)设备培训: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提高设备操作技能;(2)操作规范:制定并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减少误操作;(3)故障诊断:建立设备故障诊断体系,快速定位故障原因;(4)备件管理:合理储备关键备件,保证设备维修需求。第5章质量管理5.1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5.1.1客户至上原则质量管理应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保证产品满足客户期望,提供优质、安全、可靠的产品。5.1.2预防为主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强调预防措施,通过过程控制降低质量风险,避免质量问题发生。5.1.3持续改进原则质量管理体系应不断完善,通过持续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5.1.4全员参与原则鼓励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5.1.5事实依据原则质量管理决策应基于客观事实,通过数据分析,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5.2质量控制工具与方法5.2.1统计过程控制(SPC)运用统计学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异常,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5.2.2检查表制定各类检查表,对产品质量特性进行系统检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标准。5.2.3故障树分析(FTA)通过分析产品故障产生的原因,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5.2.4控制图运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判断过程是否稳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5.2.5质量计划根据产品特性和客户要求,制定质量计划,保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5.3质量改进措施5.3.1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5.3.2优化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过程质量风险,提高产品质量。5.3.3强化供应商管理严格筛选供应商,加强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提高供应链质量水平。5.3.4质量信息反馈与分析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分析质量数据,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5.3.5推进质量改进项目针对关键质量问题,开展质量改进项目,落实改进措施,提高产品质量。5.3.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6章生产成本控制6.1成本控制的重要性6.1.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生产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企业盈利空间。6.1.2优化资源配置成本控制有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6.1.3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生产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成本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6.2生产成本分析方法6.2.1成本结构分析分析生产成本的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了解各部分成本占比,为企业制定成本控制策略提供依据。6.2.2成本动因分析研究成本变动的原因,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6.2.3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分析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掌握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企业调整生产计划、优化生产流程提供参考。6.3成本控制策略与措施6.3.1优化生产流程通过精益生产、自动化改造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6.3.2采购成本控制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实施采购比价、谈判等策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6.3.3人力资源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6.3.4质量成本控制加强质量管理,降低不良品率,减少质量成本。6.3.5设备管理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折旧和维修成本。6.3.6能源管理优化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成本。6.3.7环保与安全加强环保与安全管理,避免因环保和安全问题导致的成本支出。6.3.8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成本实时监控,提高成本控制效率。第7章生产现场管理7.1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7.1.1管理体系生产现场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生产活动按照预定计划高效、有序进行。管理体系应包括质量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7.1.2标准化作业制定并执行标准化作业流程,保证生产现场各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应涵盖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包括物料准备、生产操作、成品检验等。7.1.3培训与技能提升加强生产现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定期进行技能考核,保证员工掌握所需的操作技能。7.1.4沟通协调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保证生产现场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沟通畅通,提高生产效率。7.25S与目视化管理7.2.15S管理(1)整理:对生产现场进行整理,区分必要物品和非必要物品,减少非必要物品的存在。(2)整顿:对必要物品进行整顿,明确物品的摆放位置和数量,便于查找和使用。(3)清扫:保持生产现场的清洁,定期进行清扫,保证设备、工具、工作台的清洁。(4)清洁:维持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使生产现场始终保持清洁状态。(5)素养:提高员工素养,养成良好习惯,自觉遵守生产现场的各项规定。7.2.2目视化管理利用色彩、标识、看板等手段,使生产现场的信息一目了然,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目视化管理内容包括:(1)生产进度:通过看板等方式,实时展示生产进度,便于管理人员调整生产计划。(2)质量管理:设置质量警示标识,提醒员工关注产品质量。(3)设备状态:通过设备颜色、标识等,展示设备运行状态,便于及时维护和保养。(4)安全警示: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提醒员工注意安全。7.3现场安全管理7.3.1安全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保证生产现场的安全。7.3.2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使员工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方法。7.3.3安全检查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生产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7.3.4安全防护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保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7.3.5应急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生产现场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损失。第8章人力资源管理8.1生产人员配置与培训8.1.1人员配置本节主要阐述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人员配置的原则、方法及流程。根据企业生产战略和目标,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任职要求。通过内部选拔、外部招聘等方式,保证生产岗位的人员配置合理、高效。同时关注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为企业培养一批稳定、高素质的生产队伍。8.1.2培训与发展为保证生产人员具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本节介绍培训需求的识别、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实施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同时关注员工职业发展,通过内部晋升、岗位轮换等方式,提升员工综合素质。8.2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8.2.1绩效考核本节阐述汽车行业生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原则、方法和流程。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建立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指导员工改进工作,提升绩效。8.2.2激励制度为激发生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本节介绍激励制度的设计原则、方法及实施策略。包括薪酬激励、福利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效率。8.3人力资源优化策略8.3.1人才梯队建设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本节提出人才梯队建设的策略。通过培养和储备一批具备潜力的年轻干部,保证企业在面临发展机遇时,具备足够的人才支持。8.3.2员工关系管理良好的员工关系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和企业凝聚力。本节介绍员工关系管理的策略,包括沟通机制、员工关怀、团队建设等方面,以促进企业内部和谐氛围的形成。8.3.3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企业应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本节阐述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架构及实施要点,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8.3.4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遵循企业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本节介绍企业在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应遵循的法律法规,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规性。第9章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9.1环境保护与能源管理9.1.1环境保护政策本节主要阐述汽车行业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的环保政策,包括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同时明确企业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责任。9.1.2能源管理介绍汽车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特点,提出能源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如节能技术、能源审计、能源计量等。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9.1.3环境保护措施详细阐述汽车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废气、废水、固废处理及噪声防治等。同时提出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要求。9.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9.2.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政策阐述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明确职业健康安全目标。9.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介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包括体系文件编写、职责分配、程序制定等。同时分析体系运行的关键环节,如培训、沟通、文件控制等。9.2.3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阐述汽车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如化学品、机械伤害、火灾爆炸等。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