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15773第1章数据安全概述 4277581.1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4317921.2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465191.3数据安全法律法规 514444第2章数据安全风险评估 586702.1风险识别 5211302.1.1数据资产梳理:识别组织内的重要数据资产,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文档、数据库、文件服务器、云存储等。 5311502.1.2威胁识别:分析可能导致数据安全风险的威胁来源,如内部人员泄露、黑客攻击、病毒木马、物理损坏等。 562012.1.3脆弱性识别:评估组织内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技术措施、人员意识等方面的脆弱性,为后续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56182.1.4数据安全事件识别:根据历史数据和行业案例,识别可能导致数据安全事件的风险点,如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丢失等。 5116002.2风险评估方法 5326062.2.1定性评估:采用专家评审、头脑风暴、SWOT分析等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描述和排序。 690552.2.2定量评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损失程度等参数进行量化计算,得出风险值。 6290692.2.3常用评估工具:介绍国内外主流的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如DREAD、OWASP风险评级方法等。 6323532.3风险控制策略 6163792.3.1风险规避:对于高风险且难以控制的风险,采取避免使用敏感数据、关闭高风险业务等措施。 662352.3.2风险降低:通过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人员安全意识等手段,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影响程度。 6305652.3.3风险转移:将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购买保险、签订安全责任协议等。 688862.3.4风险接受:对于低风险或无法避免的风险,经过充分评估后,可采取适当措施接受风险,如建立应急预案等。 611922.3.5风险监控与审查: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审查和调整,保证数据安全风险持续处于可控范围内。 615244第3章数据安全策略制定 6100843.1数据安全策略框架 6323253.1.1策略目标 616863.1.2策略范围 6292393.1.3策略依据 6243933.1.4策略层级 738773.2数据安全策略内容 7178053.2.1数据分类与分级 737903.2.2数据访问控制 7292623.2.3数据加密 7153463.2.4数据备份与恢复 7114643.2.5数据防泄露 7129143.2.6数据安全审计 752833.3数据安全策略实施与评估 7249473.3.1策略宣传与培训 7312383.3.2策略实施 7265503.3.3策略评估与改进 769403.3.4持续监督与优化 825466第4章数据加密技术 868784.1加密算法概述 8232064.2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 8253834.2.1对称加密 8176764.2.2非对称加密 8297794.3数字签名与证书 8210004.3.1数字签名 8304644.3.2证书 93010第5章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9186005.1访问控制基本概念 9199375.1.1访问主体与访问客体 9169365.1.2访问权限 9292955.1.3访问控制策略 9121505.1.4访问控制模型 9284755.2访问控制策略 10271555.2.1自主访问控制(DAC) 10120355.2.2强制访问控制(MAC) 10214995.2.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1033665.3身份认证技术 1079685.3.1密码认证 10204005.3.2二维码认证 10280855.3.3数字证书认证 1069095.3.4生物识别认证 10311835.3.5多因素认证 1029515第6章数据备份与恢复 10100316.1数据备份策略 10173866.1.1定期备份 11143836.1.2差异备份与增量备份 11248206.1.3备份存储介质 11263966.1.4备份加密 11244926.2数据备份方法 11285656.2.1本地备份 11171456.2.2远程备份 11121946.2.3异地备份 1193686.2.4多副本备份 1116836.3数据恢复与灾难恢复 1122966.3.1数据恢复 1120406.3.2灾难恢复 12150706.3.3定期演练 122856第7章数据安全传输 12136367.1数据传输加密技术 1292677.1.1加密算法概述 1253907.1.2加密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12146457.1.3加密密钥管理 1265387.2安全通道与协议 12162217.2.1安全通道概述 12127637.2.2常见安全协议 12177127.2.3安全通道的选择与部署 13181017.3数据传输安全评估 13234967.3.1安全评估方法 13110387.3.2安全评估流程 13161567.3.3安全评估指标 13133267.3.4持续改进与优化 1323969第8章数据存储安全 13138548.1数据存储设备安全 1386338.1.1设备选择与配置 13250008.1.2设备维护与管理 13132568.2数据存储系统安全 14309908.2.1系统安全架构 14250808.2.2数据加密 14312278.3数据容错与冗余技术 147358.3.1数据容错技术 14229998.3.2数据冗余技术 144785第9章数据安全审计与监控 15140319.1数据安全审计概述 1516989.1.1数据安全审计定义 15107769.1.2数据安全审计目的 15288249.1.3数据安全审计原则 1534209.2数据安全审计方法 1575429.2.1问卷调查 15216119.2.2实地检查 15272469.2.3技术检测 16260319.2.4文档审查 16128689.2.5面谈与访谈 16283959.3数据安全监控与报警 16310929.3.1数据安全监控 16249119.3.2数据安全报警 16308559.3.3数据安全监控与报警的持续改进 1622259第10章数据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62410110.1数据安全培训内容 162998510.1.1数据安全基础知识 171194010.1.2组织数据安全政策与流程 171488810.1.3数据安全技术与工具 17541210.1.4常见数据安全威胁与防范 172317710.2数据安全培训方法 172316310.2.1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171247310.2.2分层次、分阶段培训 17626010.2.3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 17712210.2.4定期考核与激励 181337110.3数据安全意识提升策略与实践 181968510.3.1制定数据安全宣传计划 181661510.3.2多渠道宣传与教育 181633610.3.3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 181317810.3.4强化安全警示教育 18第1章数据安全概述1.1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数据已成为企业、组织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资产。保障数据安全对于维护企业利益、保护个人隐私、保证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安全涉及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任何一方受到威胁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数据安全意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2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或组织为实现数据安全目标而建立的一套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一个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安全政策:明确数据安全的目标、原则和责任,为数据安全管理提供总体指导和依据。(2)数据分类与分级:根据数据的重要性、敏感程度和影响范围,将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级,实行差异化管理。(3)数据安全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类别和级别的数据,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加密技术等。(4)数据安全审计:定期对数据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觉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数据安全体系的持续改进。(5)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加强员工数据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风险。1.3数据安全法律法规我国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制定了一系列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以保证数据安全。主要包括:(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权利。(2)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安全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3)数据安全法:正在制定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将进一步规范数据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删除等环节的安全管理。(4)相关法规和标准:如《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为数据安全管理提供具体指导和依据。遵守法律法规,落实数据安全管理措施,是每个企业、组织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保护,我们能为国家、社会及个人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环境。第2章数据安全风险评估2.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的第一步,旨在全面梳理组织内部及外部可能导致数据安全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1数据资产梳理:识别组织内的重要数据资产,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文档、数据库、文件服务器、云存储等。2.1.2威胁识别:分析可能导致数据安全风险的威胁来源,如内部人员泄露、黑客攻击、病毒木马、物理损坏等。2.1.3脆弱性识别:评估组织内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技术措施、人员意识等方面的脆弱性,为后续风险评估提供依据。2.1.4数据安全事件识别:根据历史数据和行业案例,识别可能导致数据安全事件的风险点,如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丢失等。2.2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以下分别介绍:2.2.1定性评估:采用专家评审、头脑风暴、SWOT分析等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描述和排序。2.2.2定量评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损失程度等参数进行量化计算,得出风险值。2.2.3常用评估工具:介绍国内外主流的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如DREAD、OWASP风险评级方法等。2.3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以降低数据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3.1风险规避:对于高风险且难以控制的风险,采取避免使用敏感数据、关闭高风险业务等措施。2.3.2风险降低:通过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人员安全意识等手段,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影响程度。2.3.3风险转移:将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购买保险、签订安全责任协议等。2.3.4风险接受:对于低风险或无法避免的风险,经过充分评估后,可采取适当措施接受风险,如建立应急预案等。2.3.5风险监控与审查: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审查和调整,保证数据安全风险持续处于可控范围内。第3章数据安全策略制定3.1数据安全策略框架3.1.1策略目标本节阐述数据安全策略的目标,旨在保障组织内部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降低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等风险。3.1.2策略范围明确数据安全策略适用的范围,包括组织内所有信息系统、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环节。3.1.3策略依据列出制定数据安全策略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组织内部规定。3.1.4策略层级介绍数据安全策略的层级结构,包括总体策略、分类策略和具体实施措施。3.2数据安全策略内容3.2.1数据分类与分级根据数据的重要性、敏感性等因素,对组织内部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3.2.2数据访问控制制定数据访问控制策略,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权限分配、访问审计等。3.2.3数据加密明确数据加密的范围、算法和密钥管理要求,保证数据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3.2.4数据备份与恢复制定数据备份策略,包括备份频率、备份方式、备份存储介质等,并保证数据可以迅速恢复。3.2.5数据防泄露制定数据防泄露措施,包括数据脱敏、数据掩码、监控与报警等。3.2.6数据安全审计建立数据安全审计制度,对数据访问、修改、删除等操作进行审计,保证数据的完整性。3.3数据安全策略实施与评估3.3.1策略宣传与培训加强数据安全策略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对数据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保证策略的有效实施。3.3.2策略实施明确数据安全策略的实施责任部门,制定实施计划,保证策略在组织内部全面落地。3.3.3策略评估与改进定期对数据安全策略进行评估,包括安全事件分析、合规性检查等,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策略调整和改进。3.3.4持续监督与优化建立持续监督机制,对数据安全策略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不断优化策略内容,提高数据安全保护水平。第4章数据加密技术4.1加密算法概述加密算法是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的核心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访问和篡改。加密算法根据其工作原理和特点,可分为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两大类。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两类加密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数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4.2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4.2.1对称加密对称加密算法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方式。其优点是加密速度快、算法简单,但密钥分发和管理较为困难。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包括:(1)数据加密标准(DES):采用64位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2)三重数据加密算法(3DES):对DES算法进行改进,使用三个密钥对数据进行三次加密,提高了安全性。(3)高级加密标准(AES):支持128、192和256位密钥长度,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对称加密算法。4.2.2非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算法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使用不同密钥的加密方式,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其优点是密钥分发和管理较为简单,但加密速度较慢。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包括:(1)椭圆曲线加密算法(ECC):基于椭圆曲线数学原理,具有较高安全性和较短密钥长度。(2)RSA算法:基于大数分解问题,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非对称加密算法。(3)数字签名算法(DSA):主要用于数字签名,也支持加密和密钥交换。4.3数字签名与证书4.3.1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一种用于验证数据完整性和身份认证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发送方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签名,接收方使用公钥进行验证。数字签名具有以下特点:(1)不可抵赖性:发送方无法否认已签名的数据。(2)不可篡改性:签名数据一旦被篡改,验证将不通过。(3)可验证性:接收方可以通过公钥验证签名的有效性。4.3.2证书证书是一种用于证明公钥合法性和身份认证的文件,由权威的证书颁发机构(CA)签发。证书包含以下信息:(1)证书持有者的公钥。(2)证书颁发机构的数字签名。(3)证书的有效期。(4)证书的使用范围。通过使用证书,用户可以安全地使用公钥加密和验证数据,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证书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身份认证方式。第5章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5.1访问控制基本概念访问控制是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标是保证经过授权的用户和进程能够访问受保护的资源。访问控制涉及以下几个基本概念:5.1.1访问主体与访问客体访问主体是指请求访问资源的用户、进程或其他实体。访问客体是指被访问的资源,包括文件、数据库、网络设备等。5.1.2访问权限访问权限是指访问主体对访问客体的操作权限,如读、写、执行等。5.1.3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是定义访问主体与访问客体的权限关系,以及如何实施这些权限的规则。5.1.4访问控制模型访问控制模型是实现访问控制策略的框架,如DAC(自主访问控制)、MAC(强制访问控制)和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5.2访问控制策略5.2.1自主访问控制(DAC)自主访问控制允许资源的拥有者自主决定谁可以访问其资源。DAC通常基于用户和组的权限进行控制。5.2.2强制访问控制(MAC)强制访问控制由系统管理员或安全策略强制实施,对访问主体和访问客体的权限进行严格控制。MAC通常用于高安全级别的系统。5.2.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角色,并为每个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用户通过角色获得访问资源的权限,简化了权限管理。5.3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是确认访问主体身份的过程,保证合法用户能够访问系统资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5.3.1密码认证密码认证是最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用户需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获得访问权限。5.3.2二维码认证二维码认证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用户身份的快速验证。5.3.3数字证书认证数字证书认证是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认证方式,通过验证数字证书的有效性来确认用户身份。5.3.4生物识别认证生物识别认证利用用户独特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等)进行身份认证。5.3.5多因素认证多因素认证结合多种身份认证方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例如,同时使用密码和手机短信验证码进行认证。第6章数据备份与恢复6.1数据备份策略6.1.1定期备份为保证数据安全性,应制定定期备份策略。根据数据重要性和更新频率,确定合理的备份周期,如每日、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全量备份。6.1.2差异备份与增量备份根据数据变化情况,选择差异备份或增量备份策略。差异备份指在两次全量备份之间,仅备份发生变化的数据;增量备份则是在上一次备份的基础上,备份新增或修改的数据。6.1.3备份存储介质选择合适的备份存储介质,如硬盘、磁带、光盘等。同时应考虑备份介质的存储容量、读写速度、数据传输接口等因素。6.1.4备份加密为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应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加密算法应选择国家认可的加密标准,如AES、SM4等。6.2数据备份方法6.2.1本地备份将数据备份至本地存储设备,如硬盘、磁带库等。本地备份便于快速恢复数据,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6.2.2远程备份将数据备份至远程存储设备,如云存储、远程磁带库等。远程备份可提高数据安全性,降低本地灾害对数据的影响。6.2.3异地备份在不同地理位置分别存储备份数据,以保证在发生地区性灾害时,数据仍可得到恢复。6.2.4多副本备份为提高数据可靠性,可对重要数据创建多个备份副本,分别存储于不同备份介质和地理位置。6.3数据恢复与灾难恢复6.3.1数据恢复当数据丢失或损坏时,根据备份策略和备份介质,采取相应的数据恢复措施。数据恢复过程中,应保证恢复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6.3.2灾难恢复在发生严重灾害,如火灾、地震等导致数据丢失的情况下,启动灾难恢复计划。灾难恢复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恢复顺序和优先级;(2)恢复关键业务系统和数据;(3)评估灾害影响,调整备份策略;(4)逐步恢复正常业务运行。6.3.3定期演练为保证灾难恢复计划的有效性,应定期进行演练,验证恢复流程和备份数据的可靠性。根据演练结果,调整和优化恢复策略。第7章数据安全传输7.1数据传输加密技术7.1.1加密算法概述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的关键手段。本章首先介绍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如AES、DES)、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以及混合加密算法。7.1.2加密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针对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对于高安全级别的数据传输,可采取多级加密机制,提高数据安全性。7.1.3加密密钥管理合理管理加密密钥是保证数据安全传输的关键。本节介绍密钥、存储、分发、更新和销毁等方面的最佳实践。7.2安全通道与协议7.2.1安全通道概述安全通道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和安全协议,保障数据安全传输的通道。本节介绍常见的安全通道类型及其特点。7.2.2常见安全协议介绍SSL/TLS、IPSec、SSH等常见安全协议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分析其在数据传输安全中的作用。7.2.3安全通道的选择与部署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安全通道和协议。本节阐述如何根据业务场景、网络环境等因素,进行安全通道的选择和部署。7.3数据传输安全评估7.3.1安全评估方法数据传输安全评估旨在发觉和解决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本节介绍常见的安全评估方法,如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7.3.2安全评估流程详细描述数据传输安全评估的流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问题整改和评估总结等环节。7.3.3安全评估指标从加密算法、安全协议、密钥管理等方面,制定数据传输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工作提供量化依据。7.3.4持续改进与优化根据安全评估结果,对数据传输安全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保证数据传输安全功能不断提高。同时关注新技术和新标准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完善数据传输安全措施。第8章数据存储安全8.1数据存储设备安全8.1.1设备选择与配置在选择数据存储设备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功能。设备配置需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具备国家或国际认证的安全设备;设备功能应满足业务需求,保证数据存储和访问效率;设备应具备冗余电源和散热系统,保证设备稳定运行;设备应支持远程监控和管理,便于实时监控设备状态。8.1.2设备维护与管理为保证数据存储设备的安全,应定期进行以下维护与管理:更新设备固件和驱动程序,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设备无异常;对设备进行物理安全保护,如设置密码、安装监控等;建立设备使用、维护和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操作规程。8.2数据存储系统安全8.2.1系统安全架构数据存储系统应采用安全、可靠的架构,包括以下方面: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实现数据访问控制,保证数据安全;部署安全防护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保证系统安全。8.2.2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应遵循以下原则: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选用国家或国际认证的加密算法;对加密密钥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密钥泄露;定期更换加密密钥,提高数据安全性。8.3数据容错与冗余技术8.3.1数据容错技术为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应采用以下数据容错技术:数据校验:通过校验码对数据进行校验,发觉并纠正错误;数据镜像:将数据同时存储在多个设备上,实现数据的实时备份;数据冗余:增加数据存储的冗余度,提高数据的可靠性。8.3.2数据冗余技术数据冗余技术包括以下方面:硬件冗余:通过增加硬件设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软件冗余:在软件层面实现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网络冗余:采用多路径网络连接,降低网络故障对数据存储的影响;存储冗余: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数据的冗余存储。通过以上措施,保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为我国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提供有力保障。第9章数据安全审计与监控9.1数据安全审计概述数据安全审计作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审查和评估数据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保证数据在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本章主要从数据安全审计的定义、目的和原则等方面进行概述。9.1.1数据安全审计定义数据安全审计是指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安全控制措施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审查和评估,以确认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组织要求。9.1.2数据安全审计目的(1)发觉和纠正数据安全风险隐患;(2)保证数据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3)提高组织对数据安全风险的防范和应对能力;(4)促进数据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9.1.3数据安全审计原则(1)独立性:数据安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全面性:数据安全审计应涵盖信息系统的所有数据安全控制措施;(3)及时性:数据安全审计应定期进行,以发觉和应对新的数据安全风险;(4)持续性:数据安全审计应持续关注数据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变化,为持续改进提供支持。9.2数据安全审计方法数据安全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9.2.1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对数据安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分析数据安全管理现状。9.2.2实地检查对信息系统的物理环境、设备设施、安全防护措施等进行现场检查,以确认数据安全控制措施的实际执行情况。9.2.3技术检测运用技术手段,如渗透测试、漏洞扫描等,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检测,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9.2.4文档审查审查信息系统的相关文档,如安全策略、操作手册等,以确认数据安全控制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9.2.5面谈与访谈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开展面谈与访谈,了解数据安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收集意见和建议。9.3数据安全监控与报警数据安全监控与报警是实时发觉和应对数据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3.1数据安全监控(1)建立数据安全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