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学校:dxyc2360指导教师:张元方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选自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该单元共包含三节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以及一个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支撑作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态足迹意识。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主要介绍了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并探讨了这些服务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重点讨论了自然资源的类型、特征、空间分布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学生将了解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生将学习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计算并分析个人和全球的生态足迹,从而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紧密围绕“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多方面支撑作用,包括物质供给、环境调节、文化享受等。掌握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利用方式:了解自然资源的类型、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理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升生态足迹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计算并分析个人和全球的生态足迹,探讨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三)单元内容整合本单元内容整合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的原则。通过引言部分引入“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这一主题,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介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利用方式、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以及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通过总结部分将各部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在整合过程中,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例如,在介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时,先讲解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的基本概念,再探讨这些服务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讨论环境问题时,先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类型,再探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解决措施。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通过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计算和分析个人和全球的生态足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分解(一)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支撑作用: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多方面支撑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学生能够认识到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严重性。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学生能够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通过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等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并践行人地和谐共生的理念。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为减小生态足迹、保护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如计算并分析个人和全球的生态足迹、探讨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等,学生能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综合思维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空间分布等内容,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问题。通过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如何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等内容,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内容,学生能够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如探讨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等,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学习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等内容,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及这些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学生能够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通过学习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能够探讨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如调查当地环境问题的现状、提出解决措施等,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生能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等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四)地理实践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实验模拟等。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认识。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学生能够学会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掌握使用地图、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地理实践技能:学生能够提升地理实践技能,如野外考察技能、社会调查技能、实验模拟技能等。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地理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必修地理课程的学习,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人口与城镇、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经验,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话题,这些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选择性必修三《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些经验和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分析。(二)新知内容分析选择性必修三《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一章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以及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是对必修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学生需要了解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并理解这些服务对人类社会的意义。这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自然环境,认识到其价值的多样性。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学生需要掌握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其利用方式,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这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生需要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要求学生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学生需要了解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计算和分析自己的生态足迹,提出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这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复杂的地理问题。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面对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的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挑战: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增加:相比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三的内容更加深入和广泛,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本章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要求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讲解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时,可以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真实贡献。引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探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当地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讲解自然资源的利用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加强实践环节: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如生态足迹的计算、环境问题的调查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通过评价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加强实践环节以及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等策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单元的大主题设计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评估与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将深入探讨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人类的生态足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以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五、大单元目标叙写(一)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学生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理解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整体性,理解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学生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评估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利弊。学生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改进建议。(三)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学生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如地图、遥感图像等)收集和分析区域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信息。学生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决策的得失,提出改进建议。(四)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等方式收集和处理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如GIS、遥感技术等)进行实践。学生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六、大单元教学重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学生需要理解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并认识到这些服务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合理利用:学生需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理解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探讨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环境问题的危害及应对策略:学生需要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及表现形式,探讨应对策略,形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评估个人和区域的生态足迹:学生需要了解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评估个人和区域的生态足迹,探讨减小生态足迹的途径和方法。七、大单元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复杂性: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涉及多个地理要素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才能全面理解其复杂性和整体性。评估资源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估资源利用的环境影响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资源的分布、利用方式、环境容量等,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分析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才能准确评估其环境影响。提出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需要学生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决策能力。学生还需要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计算和理解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计算涉及多个指标和复杂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数据处理能力。学生还需要理解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意义,才能准确评估个人和区域的生态足迹,并探讨减小生态足迹的途径和方法。为了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引导综合思维:通过问题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其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加强数据分析:通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其空间分析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鼓励创新思维:通过小组讨论、方案设计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决策能力。强化政策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为其提出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教学难点,实现大单元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一、教学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从而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分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理解个人和社会在维护自然环境中的责任。形成人地和谐共生的态度:通过学习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理解协调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二)综合思维运用综合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从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文等)和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口、经济、文化等)相互作用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分析地理现象的综合成因: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地理现象(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的综合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区域发展的综合影响: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评估区域发展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综合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合理的区域发展建议。(三)区域认知形成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象: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视角,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理解区域差异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收集和分析区域信息: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收集和分析区域信息,运用地图、遥感图像等工具,解释区域现象,理解区域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评价区域决策的得失: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评价区域决策(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的得失,理解区域决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改进建议。(四)地理实践力提高地理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提高地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能力。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选择合适的地理工具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能力。反思和改进地理实践活动:通过反思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不断提高地理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二、教学内容整合与分析本单元以“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为主题,围绕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以及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减小等核心内容展开。通过三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全面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形成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能够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及其可持续利用:理解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探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途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式。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认识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等)的成因和危害,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探讨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减小:了解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计算个人和全球的生态足迹,探讨减小生态足迹的途径和措施。教学难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途径: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探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途径,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式: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式,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探讨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行动力。生态足迹的减小措施:如何引导学生计算个人和全球的生态足迹,理解生态足迹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探讨减小生态足迹的途径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通过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选取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实地考察与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信息采集能力。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效率。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像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地图与遥感图像应用:运用地图和遥感图像等地理工具,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活动与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和模拟实验,如生态足迹计算、环境污染模拟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探究能力。在线学习资源与平台: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和平台,如地理学习网站、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拓展学习视野和深度。五、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讨论发言、实践活动表现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结果性评价:通过作业、测验、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项目报告、演讲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教学反馈即时反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阶段性反馈:通过阶段性测验和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总结性反馈: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指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指导。六、大单元教学实施计划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新知讲授:讲解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实地考察自然环境,观察并记录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课堂小结:总结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复习旧知:回顾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引出自然资源的话题。新知讲授: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例,分析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式,探讨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调查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课堂小结:总结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强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复习旧知:回顾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话题,引出环境问题的话题。新知讲授:讲解环境问题的概念、成因和危害,分析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环境问题案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等,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探讨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会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环境污染模拟实验或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总结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和解决途径,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复习旧知:回顾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话题,引出生态足迹的话题。新知讲授:讲解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生态足迹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计算个人和全球的生态足迹,分析生态足迹的大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探讨减小生态足迹的途径和措施。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个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项目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减小生态足迹的项目报告,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小结:总结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减小生态足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鼓励学生采取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七、大单元教学反思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能够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学生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实践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也将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九、学业评价一、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教学内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涵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一)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提供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理解人类活动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能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协调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二)综合思维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理解不同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系统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学生能够系统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理解这些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面认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生能够全面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技术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学生能够根据具体区域分析其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比较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问题: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环境问题,理解区域差异对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影响。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学生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理解区域决策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得失。(四)地理实践力开展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调查: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关信息,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案例分析: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参与生态足迹测算和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制定:学生能够参与生态足迹的测算,理解个人和区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二、学习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学生能够列举并解释自然环境提供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能够分析具体案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并评价其影响程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个人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行动建议。(二)综合思维综合分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学生能够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功能,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系统分析自然资源特征:学生能够系统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理解这些特征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全面认识环境问题:学生能够全面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技术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三)区域认知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学生能够根据具体区域分析其自然环境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比较区域自然资源利用: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理解区域差异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学生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并评价其可行性。(四)地理实践力开展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调查: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调查方案,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撰写调查报告。进行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案例分析:学生能够选择具体案例,进行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参与生态足迹测算和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制定:学生能够参与生态足迹的测算过程,理解个人和区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制定个人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并说明其可行性和实施效果。三、评价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评价学生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理解程度: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理解程度,包括是否能够列举并解释不同服务功能。评价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能力,包括是否能够准确分析具体案例并评价其影响程度。评价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评价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情况,包括是否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个人行动建议。(二)综合思维评价学生综合分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综合分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能力,包括是否能够理解不同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评价学生系统分析自然资源特征的能力:通过作业分析、小组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系统分析自然资源特征的能力,包括是否能够全面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评价学生全面认识环境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全面认识环境问题的能力,包括是否能够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并理解其与人口、资源、技术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三)区域认知评价学生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能力,包括是否能够根据具体区域分析其自然环境特征。评价学生比较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能力:通过小组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比较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能力,包括是否能够理解区域差异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评价学生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能力:通过小组报告、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能力,包括是否能够理解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并评价其可行性。(四)地理实践力评价学生开展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调查的能力:通过调查报告、课堂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开展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调查的能力,包括是否能够设计并实施调查方案、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评价学生进行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进行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案例分析的能力,包括是否能够选择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评价学生参与生态足迹测算和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制定的能力:通过生态足迹测算报告、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等方式,评价学生参与生态足迹测算和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制定的能力,包括是否能够理解个人和区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制定可行的行动方案。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学习目标的明确以及评价目标的细化,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在《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1.实施思路针对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教学内容,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本大单元的实施思路将围绕“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展开,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体实施思路如下:(一)导入阶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可以展示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如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引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二)新知讲授阶段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如森林的多重服务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多重支持作用。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综合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差异。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和调查,分析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内容: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教学方法:采用图表分析法,通过图表展示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综合思维:从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的特征。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和开发利用状况。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本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提出合理利用建议。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教学内容:介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危害,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方法: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案例(如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治理措施及效果。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综合思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和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通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三)巩固提升阶段1.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教学内容: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计算个人和班级的生态足迹,提出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计算生态足迹,并讨论提出减小生态足迹的措施。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个人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综合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减小生态足迹的措施及其效果。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生态足迹的差异及其原因。地理实践力: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和参与讨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总结评价阶段教学内容: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总结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讨论法,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巩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综合思维:提升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加深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地理实践力:通过总结和评价,提高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教学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同:学生能够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应用: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二)综合思维分析: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评价:学生能够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出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三)区域认知认识: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差异及其原因。比较: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和开发利用状况,理解区域发展的特点。应用: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四)地理实践力观察: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资源利用情况。操作: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工具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计算生态足迹。解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建议。3.教学结构图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质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类型|环境问题的危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足迹的概念|个人生态足迹计算|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4.具体教学实施步骤第一课时: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新知讲授:介绍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通过案例分析(如森林的多重服务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分享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实例。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总结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第二课时: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复习旧知:回顾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新知讲授: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图表展示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课堂活动:分组调查本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议。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总结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第三课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复习旧知:回顾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利用。新知讲授:介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危害。通过案例研究(如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治理措施及效果。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本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总结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四课时: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复习旧知:回顾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新知讲授: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计算个人和班级的生态足迹。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减小生态足迹的措施。制定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总结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减小生态足迹、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复习旧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一、教学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同:学生能够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应用: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二)综合思维分析: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以及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评价:学生能够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分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出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及其效果。(三)区域认知认识: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差异及其原因,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和开发利用状况。比较: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和治理措施。应用: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提出针对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四)地理实践力观察: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资源利用情况,收集和处理相关地理信息。操作: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工具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计算生态足迹、分析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等。解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等。二、大情境、大任务创设(一)大情境设定情境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过度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情境主题:“绿色家园·共筑未来”——探索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之道(二)大任务设计任务名称:“绿色家园规划师”——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案任务目标:深入分析所选区域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识别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制定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方案。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任务流程:1.情境导入(导入阶段)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关于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影响的视频,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兴趣。教学目标达成: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综合思维:初步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性和普遍性。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视频,培养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2.知识学习(新知讲授阶段)活动设计: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讲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通过案例分析(如森林的多重服务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多重支持作用。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实例,如城市绿地、公园等提供的休闲、审美和文化服务。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图表展示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分组调查本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议。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介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危害,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案例研究(如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治理措施及效果。分组讨论本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教学目标达成: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综合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以及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差异及其原因。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和讨论,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环保意识。3.实践活动(巩固提升阶段)活动设计:生态足迹计算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个人年生态足迹计算器”,根据居所、食物、交通、直接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方面信息计算自己的生态足迹。小组内交流计算结果,讨论个人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案制定选取一个具体区域(如学校所在城市、乡村或特定流域),收集该区域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资料。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制定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包括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措施。小组内讨论完善方案,形成最终报告,并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学目标达成:人地协调观: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综合思维: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区域认知:能够比较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和治理措施,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地理实践力: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和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4.总结反思(总结评价阶段)活动设计:个人反思: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小组总结:小组内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总结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全班分享:选取几个小组进行全班分享,展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和学习心得,引导全班同学进行互评和讨论。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教学目标达成:人地协调观:巩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综合思维:提升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区域认知:加深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理实践力:通过总结反思,提高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持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三、总结通过“绿色家园·共筑未来”这一大情境和大任务的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十二、单元学历案(一)单元主题与课时单元主题: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时设计:第一课时: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第二课时: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课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第四课时: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同:学生能够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应用: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二)综合思维分析: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评价:学生能够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出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三)区域认知认识: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差异及其原因。比较: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和开发利用状况,理解区域发展的特点。应用: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四)地理实践力观察: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资源利用情况。操作: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工具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计算生态足迹。解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建议。(三)评价任务课堂参与与讨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评价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利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等案例的分析,评价其综合思维能力。生态足迹计算:通过学生计算个人和班级的生态足迹,评价其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与反思:通过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评价其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新知讲授:介绍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通过案例分析(如森林的多重服务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分享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实例。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总结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第二课时: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复习旧知:回顾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新知讲授: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图表展示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课堂活动:分组调查本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议。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总结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第三课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复习旧知:回顾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利用。新知讲授:介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危害。通过案例研究(如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治理措施及效果。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本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总结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四课时: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复习旧知:回顾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新知讲授: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计算个人和班级的生态足迹。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减小生态足迹的措施。制定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总结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减小生态足迹、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复习旧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巩固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小结: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五)作业与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关知识。观察并记录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实例,准备下节课分享。第二课时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调查本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撰写调查报告。第三课时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相关知识。分析本地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第四课时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生态足迹的相关知识。制定个人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并在实际生活中实施。第五课时作业:撰写本单元的学习总结,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设计一份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海报或手抄报。检测: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六)学后反思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等内容,我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计算个人和班级的生态足迹,我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制定了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通过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利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区域认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差异,理解区域特征对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影响,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和分析,提出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议。学习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和重要性,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综合思维:能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出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差异及其原因。比较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和开发利用状况,理解区域发展的特点。运用区域认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资源利用情况。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工具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计算生态足迹。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建议,并能够在实际中加以应用。作业目标设定人地协调观:作业应反映学生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理解,以及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认识。通过作业,学生应能够表达对人地协调发展的认同和支持,并提出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行动计划。综合思维:作业应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利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鼓励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并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劣。区域认知:作业应包含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应通过作业了解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和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区域环境问题的特点和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作业应体现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如实地考察、调查和分析等。鼓励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工具完成作业,如计算个人生态足迹、绘制区域自然资源分布图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实践活动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实地考察活动目的: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增强对自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前往当地自然保护区、公园或农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自然环境提供的供给服务(如食物、淡水、木材等)、调节服务(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文化服务(如审美体验、休闲娱乐等)和支撑服务(如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肥力等)。要求学生根据考察结果,撰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考察报告,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多重支持作用。跨学科融合:生物学:结合生物学知识,分析自然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原理,探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标准:考察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学生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考察中,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实践活动二:自然资源利用的社会调查活动目的: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当地自然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能力。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调查一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指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对象等。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一份关于自然资源利用的社会调查报告,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议。跨学科融合:经济学:结合经济学原理,分析自然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学: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自然资源利用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态度和看法。评价标准:调查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调查报告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学生能否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实践活动三: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案例研究活动目的:通过案例研究,使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危害,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活动内容:选取典型环境问题案例(如雾霾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等),提供相关资料和背景信息。指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危害后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并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劣。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案例研究报告,总结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个人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建议。跨学科融合:化学:结合化学知识,分析环境污染物的成分、性质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物理学:运用物理学原理,探讨环境污染物的扩散规律及治理措施。评价标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实践活动四:计算个人生态足迹与制定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活动目的:通过计算个人生态足迹,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使用“个人年生态足迹计算器”,计算自己的生态足迹。分析个人生态足迹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包括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参与环保活动等方面的措施。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计算个人生态足迹与制定减小生态足迹行动方案的报告,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行动方案。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网络计算器、数据分析软件等)进行计算和分析。数学: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和分析生态足迹数据,探讨减小生态足迹的量化措施。评价标准:生态足迹计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行动方案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报告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个人生活中,切实减小生态足迹。通过以上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学生将在实践中深化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跨学科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学生能够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学生能够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差异及其原因,比较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和开发利用状况。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资源利用情况。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工具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建议,并解决实际问题。二、作业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通过作业,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同:通过作业,学生能够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应用:通过作业,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二)综合思维分析:通过作业,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评价:通过作业,学生能够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解决:通过作业,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出减小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三)区域认知认识:通过作业,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差异及其原因。比较:通过作业,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和开发利用状况,理解区域发展的特点。应用:通过作业,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四)地理实践力观察:通过作业,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和资源利用情况。操作:通过作业,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工具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计算生态足迹。解决:通过作业,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建议。三、作业设计第一课时: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作业内容:案例分析:观察并记录自己居住地区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实例,并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这些服务功能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性。综合思维:分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讨论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差异,并比较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差异及其原因。综合思维:评价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作业内容:图表分析:利用图表展示本地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分析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从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的特征。地理实践力:通过图表展示,了解本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本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议。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议。第三课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作业内容:案例研究:研究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如雾霾、水污染等),分析其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人地协调观: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综合思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讨论本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和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第四课时: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作业内容:生态足迹计算:利用“个人年生态足迹计算器”,计算个人和班级的生态足迹,并撰写计算报告。综合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个人和班级生态足迹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地理实践力:运用工具计算生态足迹,提高实践能力。行动方案制定:根据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制定减小个人和班级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并撰写方案报告。人地协调观:理解个人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实践力:通过制定行动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作业内容:学习心得分享: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巩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综合思维:提升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加深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地理实践力:通过总结和评价,提高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评价与反思:对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人地协调观:反思自己在理解和认同人地协调发展观念方面的表现。综合思维:反思自己在分析问题和评价人类活动影响方面的表现。区域认知:反思自己在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差异方面的表现。地理实践力:反思自己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提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第一课时: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一、教学目标(一)人地协调观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认同:学生能够认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二)综合思维分析: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评价:学生能够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三)区域认知认识: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差异。(四)地理实践力观察: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二、作业目标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理解。调查并记录身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实例,如城市公园、河流等。三、课程目标学生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新疆二手房买卖合同模板:包含房屋质量及安全隐患排查3篇
- 2024影楼与摄影师违约责任及赔偿合同范本3篇
- 2024智能化设计合同范本
- 23《童年的发现》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2 丁香结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专业餐饮顾问服务合同(2024年修订)版
- 2024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搭建与运营服务合同
- 职业学生退宿申请表
- 2024年简化版劳务协议格式
- 福建省南平市吴屯中学2021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书:34.《高质量数字教材建设研究》
- 高处作业风险及隐患排查(安全检查)清单
- 五年级口算1000题(打印版)
- 服务器自动化扩容与缩容解决方案
- 团意险项目招标书
- 城市轨道-城轨交通车辆制动系统故障与检修
- (郭伯良)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评级量表
- 烟道加强肋计算书(样本)
- 登高平台梯安全操作保养规程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件)
- ERP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