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数据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数据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数据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数据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据科学作业指导书TOC\o"1-2"\h\u16589第1章数据科学概述 3278841.1数据科学定义与范畴 486191.2数据科学应用领域 4258041.3数据科学家技能要求 44415第2章数据预处理 573122.1数据清洗 5128112.1.1缺失值处理 5202272.1.2异常值检测与处理 553302.1.3数据一致性检查 536972.2数据整合与融合 573922.2.1数据集成 5108502.2.2数据融合 559822.3数据规范化与标准化 541142.3.1数据规范化 698342.3.2数据标准化 625525第3章数据摸索与可视化 6260623.1数据摸索性分析 6165833.1.1数据概述 678143.1.2数据质量分析 6168883.1.3数据分布特征 6183043.1.4变量关系分析 6136943.1.5异常值分析 6177123.2数据可视化技术 7186313.2.1基础图表 799673.2.2高级可视化技术 738083.2.3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 7225983.2.4时间序列数据可视化 779583.3常用数据可视化工具 7116633.3.1Python相关库 7137213.3.2R语言相关包 7119183.3.3商业软件 720002第4章统计分析与推断 8222644.1描述性统计分析 8125314.1.1频数与比例 810194.1.2中心位置度量 8278154.1.3离散程度度量 8161994.1.4图表展示 8193704.2假设检验 8233404.2.1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 826444.2.2假设的建立与检验 8124814.2.3p值与显著性水平 8314844.2.4功效分析 861984.3方差分析 8285404.3.1单因素方差分析 9134984.3.2多因素方差分析 9153594.3.3交互作用 9144994.3.4事后多重比较 91294第5章回归分析 9111905.1线性回归 9233515.1.1一元线性回归 9196435.1.2多元线性回归 9309195.2多元回归 9124935.2.1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10231445.2.2多元回归模型的检验 1056345.3逻辑回归 10290945.3.1逻辑回归模型 10195405.3.2逻辑回归模型的估计 10267935.3.3逻辑回归模型的检验 1028417第6章分类与预测 11267856.1决策树 11147776.1.1基本原理 1183786.1.2特点与优势 11246496.1.3常用算法 11311266.2随机森林 11175836.2.1基本原理 114076.2.2特点与优势 1117186.2.3常用算法 12165166.3支持向量机 123956.3.1基本原理 12218376.3.2特点与优势 12120176.3.3常用算法 125883第7章聚类分析 12258387.1K均值聚类 12312457.1.1基本原理 12190007.1.2算法步骤 13178737.1.3优化策略 13324217.2层次聚类 13167677.2.1基本原理 1382907.2.2算法步骤 13325357.2.3类别合并策略 13235017.3密度聚类 14231287.3.1基本原理 14253737.3.2算法步骤 14133877.3.3类别判定策略 1421563第8章机器学习算法评估与优化 14307678.1交叉验证 1416598.1.1交叉验证的概念 1473758.1.2常见的交叉验证方法 15182038.2超参数调优 15116618.2.1超参数的概念 156858.2.2常见的超参数调优方法 151548.3模型选择与评估指标 1527748.3.1模型选择 15113318.3.2评估指标 1525358第9章深度学习基础 1669589.1神经网络原理 1651789.1.1神经元模型 16245769.1.2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 16180199.1.3激活函数 16109549.1.4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 1663579.2卷积神经网络 1759229.2.1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17134089.2.2卷积层 17327369.2.3池化层 17124499.2.4全连接层 17117259.3循环神经网络 17277599.3.1循环神经网络概述 1783939.3.2循环神经网络的计算原理 17150799.3.3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 17284749.3.4门控循环单元(GRU) 174526第10章数据科学项目实践 182194410.1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 18265310.1.1项目管理方法论 18853010.1.2团队协作 182258210.2数据科学项目生命周期 181252510.2.1数据摸索与需求分析 18731310.2.2数据预处理 182828410.2.3模型构建与评估 18605110.2.4模型部署与维护 192641110.3项目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 192471510.3.1案例背景 19862710.3.2数据摸索与预处理 192632110.3.3模型构建与评估 19317910.3.4模型部署与维护 19第1章数据科学概述1.1数据科学定义与范畴数据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它结合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领域知识,旨在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洞见。数据科学的范畴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摸索、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建模以及模型的评估与应用。数据科学还涵盖数据伦理、数据隐私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1.2数据科学应用领域数据科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数据科学应用领域:(1)金融:信用评分、风险管理、欺诈检测、算法交易等;(2)电商:推荐系统、用户行为分析、库存管理等;(3)医疗:疾病预测、药物研发、医疗影像分析等;(4)交通:智能交通系统、路径优化、无人驾驶等;(5)教育:个性化学习、学生行为分析、教育评估等;(6)能源:智能电网、能源消耗预测、能源优化配置等;(7)环境保护:空气质量预测、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环境监测等;(8):公共服务优化、社会治理、政策评估等。1.3数据科学家技能要求数据科学家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技能:(1)数学与统计学:熟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等基本数学知识;(2)编程与计算机科学:熟练掌握Python、R、Java等至少一种编程语言,了解数据库、数据结构和算法等基本知识;(3)数据分析与建模:掌握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框架,如回归分析、分类算法、神经网络等;(4)数据可视化:能够使用Tableau、PowerBI、Matplotlib等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5)领域知识:具备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业务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6)沟通与团队协作: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业务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7)持续学习:关注行业动态,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自身技能。第2章数据预处理2.1数据清洗数据清洗作为数据预处理阶段的首要步骤,其目的在于识别并纠正数据集中的错误、异常或不一致之处,以保证后续分析所依赖的数据质量。数据清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2.1.1缺失值处理针对数据集中的缺失值,可以采取删除、填充或插值等方法进行处理。具体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数据特点和分析需求来确定。2.1.2异常值检测与处理异常值可能源于数据收集、处理过程中的失误,也可能反映真实的数据特征。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箱线图、3σ原则等方法识别异常值,进而对其进行合理处理。2.1.3数据一致性检查检查数据集中的数据是否符合一致性原则,如单位、量纲、数据格式等,保证数据在整合过程中能够正确匹配。2.2数据整合与融合数据整合与融合旨在将来自不同来源、格式或结构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数据集的可用性和价值。2.2.1数据集成将多个数据源中的数据合并到一个统一的数据集中,以提供全面的数据视图。数据集成过程中需关注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以便进行有效的数据融合。2.2.2数据融合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消除数据冗余和矛盾,提高数据质量。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实体识别、属性匹配、数据聚合等。2.3数据规范化与标准化数据规范化与标准化是为了消除数据在量纲、单位和尺度上的差异,使数据在相同的标准下进行比较和分析。2.3.1数据规范化数据规范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最小最大规范化、Z分数规范化、小数定标规范化等。这些方法可以将原始数据映射到[0,1]或标准正态分布等特定区间内。2.3.2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其具有统一的尺度。常见的标准化方法包括:线性标准化、对数标准化、幂次标准化等。通过数据标准化,可以提高数据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注意:在进行数据预处理时,需充分考虑数据特点、分析目标和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同时保证数据处理过程的透明度和可重复性,以便后续对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第3章数据摸索与可视化3.1数据摸索性分析数据摸索性分析(ExploratoryDataAnalysis,EDA)是数据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觉数据中的规律、趋势及异常。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据进行摸索性分析:3.1.1数据概述对数据进行简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来源、类型、规模等基本信息。3.1.2数据质量分析检查数据是否存在缺失值、异常值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3.1.3数据分布特征研究数据分布的规律,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和峰度等。3.1.4变量关系分析分析数据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相关性、因果关系等。3.1.5异常值分析识别数据中的异常值,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3.2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出来,以便更直观地观察数据特征和规律。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可视化技术:3.2.1基础图表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散点图等,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趋势、比例等。3.2.2高级可视化技术包括热力图、箱线图、三维散点图、曲面图等,用于展示数据的多维度、复杂关系。3.2.3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利用地图展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如地理信息系统(GIS)。3.2.4时间序列数据可视化展示时间序列数据的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等特征。3.3常用数据可视化工具为了方便数据科学家进行可视化分析,许多工具和库应运而生。以下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3.3.1Python相关库Matplotlib:Python中最常用的绘图库,功能强大,适用于多种场景。Seaborn:基于Matplotlib的统计图形可视化库,内置多种美观的主题和颜色方案。Plotly:一个交互式图表库,支持多种输出格式,如HTML、PDF等。Bokeh:适用于Web浏览器的交互式可视化库,支持大数据集的交互式展示。3.3.2R语言相关包ggplot2:R语言中非常流行的绘图包,基于图形语法的理念,可以轻松创建复杂图表。lattice:另一个基于图形语法的R包,擅长处理多图表布局。3.3.3商业软件Tableau:一款强大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支持拖拽式操作,易于上手。PowerBI:微软推出的商业智能工具,可以进行数据集成、数据分析和可视化。QlikView:一款灵活、易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支持自定义表达式和脚本。第4章统计分析与推断4.1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旨在对数据进行概括性描述,以便了解数据的中心位置、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本节将介绍以下内容:4.1.1频数与比例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计算各类别的频数和比例,以便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4.1.2中心位置度量计算数据的均值、中位数和众数,以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4.1.3离散程度度量利用方差、标准差、偏度和峰度等指标,评估数据的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4.1.4图表展示通过直方图、箱线图等图表形式,直观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4.2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用于判断样本数据是否支持某个假设的方法。本节将介绍以下内容:4.2.1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单样本t检验、双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F检验等。4.2.2假设的建立与检验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根据样本数据计算检验统计量,并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拒绝原假设。4.2.3p值与显著性水平解释p值的含义,以及如何根据显著性水平(如0.05或0.01)进行假设检验。4.2.4功效分析介绍如何评估假设检验的功效,即正确拒绝原假设的能力。4.3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OVA)是一种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本节将介绍以下内容:4.3.1单因素方差分析当研究一个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4.3.2多因素方差分析当研究两个或多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时,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4.3.3交互作用解释交互作用的含义,并展示如何在方差分析中考虑交互作用。4.3.4事后多重比较在方差分析拒绝原假设后,采用事后多重比较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第5章回归分析5.1线性回归线性回归是数据分析中最基础且应用广泛的预测模型之一。它主要用于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5.1.1一元线性回归一元线性回归是指一个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Y=\beta_0\beta_1X\epsilon\]其中,\(Y\)表示因变量,\(X\)表示自变量,\(\beta_0\)和\(\beta_1\)分别表示截距和斜率,\(\epsilon\)表示误差项。5.1.2多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Y=\beta_0\beta_1X_1\beta_2X_2\beta_nX_n\epsilon\]其中,\(X_1,X_2,,X_n\)分别表示自变量,\(\beta_1,\beta_2,,\beta_n\)分别表示各自变量的系数。5.2多元回归多元回归分析是在线性回归的基础上,考虑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拟合一个多元线性方程,来预测或解释因变量的值。多元回归分析包括以下内容:5.2.1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数据:收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数据。(2)确定自变量:根据研究目标,筛选出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3)构建回归方程:通过最小二乘法等方法,估计回归方程的系数。5.2.2多元回归模型的检验对多元回归模型的检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拟合度检验:通过决定系数\(R^2\)、调整\(R^2\)等指标来衡量模型的拟合度。(2)显著性检验: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3)残差分析:分析残差的分布情况,判断模型是否满足线性、同方差、独立性等假设。5.3逻辑回归逻辑回归(LogisticRegression)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类算法,主要用于研究因变量为二分类的情况。与线性回归不同,逻辑回归的输出是一个概率值,表示样本属于某一类别的概率。5.3.1逻辑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P(Y=1X)=\frac{1}{1e^{(\beta_0\beta_1X_1\beta_2X_2\beta_nX_n)}}\]其中,\(P(Y=1X)\)表示给定自变量\(X\)时,因变量\(Y\)取值为1的概率。5.3.2逻辑回归模型的估计逻辑回归模型的估计方法主要有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LikelihoodEstimation,MLE)和牛顿拉夫森法(NewtonRaphsonmethod)。5.3.3逻辑回归模型的检验对逻辑回归模型的检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拟合度检验:通过卡方检验、霍斯默莱梅尔沃尔德统计量等指标来评价模型的拟合度。(2)显著性检验:对回归系数进行\(z\)检验,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3)分类功能评估:通过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指标来评估模型的分类功能。第6章分类与预测6.1决策树6.1.1基本原理决策树是一种自上而下、递归划分的方法,主要用于分类和回归任务。它通过树结构对数据进行划分,每个内部节点表示一个属性,每个分支表示一个属性的取值,叶子节点表示分类结果。6.1.2特点与优势决策树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1)易于理解和解释,具有很好的可读性。(2)可以处理不相关的特征和缺失值。(3)能够处理类别型数据。(4)适用于数据量不大时。6.1.3常用算法常用的决策树算法包括ID3、C4.5和CART等。6.2随机森林6.2.1基本原理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通过组合多个决策树进行分类和回归。随机森林在训练过程中引入了随机性,使得模型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6.2.2特点与优势随机森林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1)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2)能够处理高维数据,不易过拟合。(3)训练速度快,易于调整模型参数。(4)可以给出特征的重要性评分。6.2.3常用算法随机森林的常用算法有Breiman的随机森林算法和ExtremelyRandomizedTrees等。6.3支持向量机6.3.1基本原理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二分类模型,其基本思想是找到一个超平面,使得两类样本尽可能分开,并且距离超平面最近的样本点(支持向量)之间的距离最大化。6.3.2特点与优势支持向量机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1)泛化能力较强,适用于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2)模型复杂度较低,计算效率较高。(3)可以通过核函数处理非线性问题。(4)可以避免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的局部最优问题。6.3.3常用算法支持向量机的常用算法有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线性支持向量机、非线性支持向量机和序列最小优化算法等。本章详细介绍了分类与预测中的三种方法: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这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准确率。希望读者能通过本章学习,对它们的基本原理和算法有更深入的了解。第7章聚类分析7.1K均值聚类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方法,其目标是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划分到K个类别中,使得每个样本与其所属类别中心的距离之和最小。本节将介绍K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步骤及优化策略。7.1.1基本原理K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随机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每个样本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样本划分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类别。接着,更新每个类别的聚类中心,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满足停止条件。7.1.2算法步骤(1)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2)计算每个样本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样本划分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类别。(3)更新每个类别的聚类中心。(4)重复步骤2和3,直至满足以下停止条件:(1)聚类中心的变化小于预设阈值;(2)达到最大迭代次数。7.1.3优化策略(1)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如随机选择、基于密度的方法等。(2)距离度量: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3)聚类中心更新策略:可以采用均值、中位数等方法。7.2层次聚类层次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树形结构的聚类方法,通过逐步合并或分裂小类别,最终形成层次化的类别结构。本节将介绍层次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步骤及类别合并策略。7.2.1基本原理层次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每个样本看作一个单独的类别,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逐步合并相近的类别,直至所有类别合并为一个整体。7.2.2算法步骤(1)计算数据集中所有样本之间的距离矩阵。(2)将每个样本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别。(3)按照类别合并策略,选择距离最近的两个类别进行合并。(4)更新类别间的距离矩阵。(5)重复步骤3和4,直至所有类别合并为一个整体。7.2.3类别合并策略常用的类别合并策略有以下几种:(1)最小距离法:选择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别进行合并。(2)最大距离法:选择距离最大的两个类别进行合并。(3)平均距离法:计算所有类别间的平均距离,选择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别进行合并。7.3密度聚类密度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通过样本之间的密度关系来判断类别。本节将介绍密度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步骤及类别判定策略。7.3.1基本原理密度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数据集中,高密度的区域被认为是类别中心,低密度的区域则可能是噪声或边界。通过计算样本之间的密度关系,可以识别出不同的类别。7.3.2算法步骤(1)计算每个样本的密度。(2)确定每个样本的邻域。(3)计算每个样本的局部密度。(4)根据局部密度和邻域关系,判断每个样本的类别。(5)迭代更新类别,直至满足停止条件。7.3.3类别判定策略常用的类别判定策略有以下几种:(1)基于密度的判定:如果一个样本的局部密度大于某个阈值,则认为它属于一个类别。(2)基于邻域的判定:如果一个样本的邻域内包含足够多的其他样本,则认为它属于一个类别。(3)综合密度和邻域的判定:结合样本的局部密度和邻域关系,判断其类别。第8章机器学习算法评估与优化8.1交叉验证8.1.1交叉验证的概念交叉验证是一种评估机器学习模型功能的方法,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子集,依次使用其中一部分子集进行训练,另一部分子集进行验证,以此来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8.1.2常见的交叉验证方法(1)kfold交叉验证: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大小相等的子集,进行k次训练和验证。每次选取一个子集作为验证集,其余子集作为训练集。(2)留一交叉验证:当数据集较小且样本数量较少时,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每次选取一个样本作为验证集,其余样本作为训练集。8.2超参数调优8.2.1超参数的概念超参数是在模型训练之前设定的参数,它们控制模型的复杂度和行为。超参数的选取对模型功能具有重要影响。8.2.2常见的超参数调优方法(1)网格搜索:穷举给定超参数的所有可能组合,找到最优的超参数组合。(2)随机搜索:在给定的超参数范围内随机选择组合,减少计算量,提高搜索效率。(3)贝叶斯优化:利用贝叶斯优化方法,根据已知的超参数组合及其对应的功能,寻找潜在的最优超参数组合。8.3模型选择与评估指标8.3.1模型选择模型选择是指在多个候选模型中,根据一定的准则选择功能最优的模型。常见的模型选择方法包括:(1)交叉验证:通过交叉验证评估不同模型的泛化能力,选择功能较好的模型。(2)模型比较:使用统计检验方法(如t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功能差异。8.3.2评估指标(1)分类问题:准确率(Accuracy)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分数(F1Score)ROC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AUC(AreaUnderCurve)(2)回归问题:均方误差(MeanSquaredError,MSE)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d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AbsoluteError,MAE)R平方(R²)(3)聚类问题:轮廓系数(SilhouetteCoefficient)同质性(Homogeneity)完整性(Completeness)Vmeasure调整兰德指数(AdjustedRandIndex)第9章深度学习基础9.1神经网络原理9.1.1神经元模型神经网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生物神经网络的研究。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神经网络的基本组成单元——神经元模型。神经元模型是对生物神经元的抽象,主要包括输入、权重、偏置、激活函数等部分。9.1.2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通过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前向传播是指从输入层到输出层的计算过程,反向传播是指根据预测误差来更新网络权重的过程。本节将详细阐述这两种算法的原理。9.1.3激活函数激活函数在神经网络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决定了神经元的输出。本节将介绍常见的激活函数,如Sigmoid、ReLU、Tanh等,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9.1.4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为了提高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优化方法,如随机梯度下降(SGD)、Adam等。9.2卷积神经网络9.2.1卷积神经网络概述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CNN)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网络结构,它在图像识别、视频处理等领域表现出色。本节将简要介绍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9.2.2卷积层卷积层是卷积神经网络的核心,本节将介绍卷积运算的原理,以及卷积核、步长、填充等概念。9.2.3池化层池化层可以减小数据维度,降低计算复杂度。本节将介绍常见的池化方法,如最大池化和平均池化。9.2.4全连接层全连接层在卷积神经网络中起到分类的作用。本节将介绍全连接层的原理,并探讨如何将卷积神经网络与全连接层相结合。9.3循环神经网络9.3.1循环神经网络概述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NeuralNetworks,RNN)是一种适用于序列数据的神经网络结构。本节将介绍循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时间序列预测等领域的应用。9.3.2循环神经网络的计算原理本节将深入探讨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