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学校:dxyc2360指导教师:张元方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主要探讨了资源与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战略与政策来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本章内容共分为四节,分别是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第二节《国家战略与政策》、第三节《国际合作》以及问题研究《如何做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社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并强调了现代工业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实例如安吉县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的成功案例,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第二节《国家战略与政策》详细阐述了国家如何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与政策来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包括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加强战略资源储备、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措施。通过具体案例如石油储备制度,让学生理解国家战略与政策在资源、环境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节《国际合作》则讨论了国际合作在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中的必要性和途径。通过实例如中国向湄公河下游国家应急补水,展示了国际合作在解决跨国资源、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问题研究《如何做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则引导学生通过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并分析数据的方式,了解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现状,并提出增强意识的建议。(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紧密围绕“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这一主题展开,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国际合作的途径以及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培养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第一节内容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探讨,通过历史回顾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和实践路径。第二节则转向实践层面,通过介绍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让学生了解国家如何通过具体措施来保障资源、环境安全。第三节进一步拓展到国际视野,探讨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资源、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和途径。问题研究部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三)单元内容整合本单元内容在整合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个体与集体相结合。通过第一节的理论探讨,为后续的实践分析和国际视野拓展奠定基础;通过第二节的实践分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通过第三节的国际视野拓展,让学生了解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问题研究部分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本单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国际合作和问卷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保障资源、环境安全中的责任和使命。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分解(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应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在本单元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通过第一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引导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地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分析国家战略与政策对人地关系的调控作用:在第二节中,通过分析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让学生了解国家如何通过具体措施来调控人地关系,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战略与政策在人地关系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国际合作在人地关系协调中的作用:在第三节中,通过探讨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资源、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和途径,让学生认识到国际合作对于实现全球人地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现状:在问题研究部分,通过设计问卷了解中学生对于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进而分析他们的人地协调观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二)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本单元教学中,综合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不同社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在第一节中,通过综合分析不同社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来认识和理解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来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评估国家战略与政策的效果:在第二节中,通过分析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及其效果评估,让学生了解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并进行综合评估。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综合设计问卷调查并分析数据:在问题研究部分,通过综合设计问卷调查并分析数据来了解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来设计合理的问卷和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三)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本单元教学中,区域认知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解决方案:在第二节中,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解决方案,让学生了解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运用区域认知来分析和解决区域资源、环境问题。探讨国际合作在解决跨国资源、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在第三节中,通过探讨国际合作在解决跨国资源、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和途径,让学生了解国际合作在区域资源、环境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际合作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全球人地和谐共生的意义。结合具体区域进行案例分析: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结合具体区域如安吉县、湄公河流域等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引导学生运用区域认知来分析和解决具体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区域中学生的资源、环境安全意识:在问题研究部分,通过设计问卷了解不同区域中学生的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现状及其差异。引导学生运用区域认知来分析不同区域中学生在资源、环境安全意识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四)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在本单元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在第一节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成效。通过实地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在问题研究部分,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并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参与模拟实验活动:在第二节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模拟实验活动如模拟石油储备管理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通过模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如跨国河流保护项目等,让学生了解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资源、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三、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学生在进入选择性必修第三册《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这一单元前,已经完成了地理必修课程和部分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口与城镇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对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地理必修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内容,对地球科学基础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等内容,对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区域特征和类型、区域发展路径等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了许多与资源、环境相关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这些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思考素材。(二)新知内容分析本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走向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与政策、国际合作以及如何做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这些内容相对于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来说,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走向生态文明”这一节中,学生需要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途径。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还要能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在“国家战略与政策”这一节中,学生需要了解国家在资源、环境领域的战略和政策,理解这些战略和政策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国家安全意识,能够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看待资源、环境问题。在“国际合作”这一节中,学生需要了解国际合作在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这要求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能够认识到不同国家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潜力。在“问题研究如何做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中,学生需要掌握问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设计出一份科学、合理的问卷,用于调查中学生的资源、环境安全意识。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经过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面对本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的新知内容,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学习上的困难。本章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综合性强,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本章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突破学习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强化基础知识: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和巩固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打牢基础。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自然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综合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事象。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涉及多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案例分析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和综合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加强跨学科整合:本章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政治、经济、法律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国家战略与政策时,可以引入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注重实践应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份关于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例如,可以让学生就某个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或合作团队,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期刊、网络资源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索相关知识。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突破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大单元的大主题设计为“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升资源环境安全意识”。围绕这一主题,通过三个子课题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国家相关的战略与政策,了解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并通过问卷调查实践,提升学生的资源环境安全意识。五、大单元目标叙写(一)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学生能够分析现实中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学生能够评价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在人地关系协调中的作用,形成对国家资源环境政策的认同和支持。(二)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与国家安全的相互关系,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的维度,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预测其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学生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解决策略,理解区域差异对资源环境安全的影响。(三)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形成区域认知的意识和习惯。学生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工具,收集和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信息,解释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后果。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提出改进建议,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四)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收集和处理资源环境信息,提高发现和探索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实施资源环境安全问卷调查,提升团队合作和地理实践能力。学生能够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增强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六、大单元教学重点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的掌握:详细讲解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内容、背景和实施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其在保障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和跨国界资源环境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增强国际视野和合作意识。资源环境安全问卷调查的实践:指导学生设计并实施资源环境安全问卷调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情感的认同和行为的践行。如何让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的理解与应用: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涉及的内容广泛且专业性强,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如何将这些政策与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相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教学的另一难点。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复杂性分析:国际合作涉及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政治立场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其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清晰理解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成为教学的一大挑战。资源环境安全问卷调查的有效实施:问卷调查的设计、实施和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数据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实施问卷调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教学的又一难点。针对以上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化:通过组织生态文明主题班会、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邀请环保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逐步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的理解与应用: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政策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学生关注国家资源环境政策的最新动态,增强政策学习的时效性和应用性。国际合作复杂性的分析:通过呈现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增强学生对国际合作复杂性的认识。可以邀请具有国际合作经验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交流,为学生提供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资源环境安全问卷调查的有效实施:在问卷设计阶段,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问卷内容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在实施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明确分工和职责,提高问卷调查的效率和质量。在数据分析阶段,教师应教授学生基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从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鼓励学生将问卷调查结果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的教学内容,本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将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进行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学生能够理解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国家安全和人类福祉的意义。树立资源与环境安全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威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学生能够理解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资源、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各国共同行动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二)综合思维综合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多个角度(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理解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估资源环境政策效果: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评估不同资源环境政策的效果,理解政策制定背后的考量因素,以及政策实施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预见资源环境发展趋势:学生能够基于当前资源环境状况和政策趋势,运用综合思维方法预见未来资源环境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征: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分析不同区域(如国家、地区)的资源环境特征,理解区域差异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影响。比较区域资源环境政策: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政策,学生能够理解政策制定与区域特征、发展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政策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参与区域资源环境管理: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参与区域资源环境管理的实践活动,如参与社会调查、提出政策建议等,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地理实践力开展资源环境调查: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开展资源环境调查活动,收集、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了解区域资源环境状况。设计资源环境保护方案:基于调查结果,学生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保护方案,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宣传、志愿服务等,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行动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与践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资源环境政策的综合分析与评估:通过案例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分析和评估资源环境政策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域资源环境特征的认知与比较: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征,理解区域差异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影响。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但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则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实践。资源环境政策制定背后的复杂因素理解:资源环境政策的制定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区域资源环境特征的深入分析与比较: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征差异显著,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才能深入理解。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策略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与资源、环境相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选取典型的资源环境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实践探究:鼓励学生开展资源环境调查、设计保护方案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虚拟实验、在线调查等,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如浙江安吉县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新知讲授: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资源环境特征和人地关系变化。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和成效。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进行讨论,提出具体行动建议。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每个人的责任。第二节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在制定资源环境战略和政策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新知讲授:分析国家资源环境战略和政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探讨国家战略和政策在推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讲解国家在制定和实施资源环境战略和政策时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资源环境战略和政策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战略和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效果。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扮演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环保组织成员等角色,就某个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和决策模拟。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国家战略和政策在保障资源环境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节国际合作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合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性。新知讲授:分析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探讨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资源环境问题中的必要性和途径。讲解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机制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案例分析:选取国际合作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国际水资源管理合作等,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和成效。方案设计: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国际合作方案,针对某个具体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合作建议和实施步骤。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资源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广阔前景。问题研究:如何做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导入新课:通过讨论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这一现状。新知讲授:讲解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分析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的目的、内容和对象。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和答案选项,确保问卷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设计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方案,包括问卷内容、发放方式、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交流分享: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问卷调查方案,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借鉴。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问卷调查在了解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意义。学业评价设计评价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涵盖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表现。过程性原则:评价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变化,而不仅仅是最终的学习成果。多元化原则: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表现、问卷调查方案设计等。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合作情况等进行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完成度和创新性进行评价。实践活动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资源环境调查、保护方案设计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问卷调查方案设计评价:根据学生设计的问卷调查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否理解生态文明理念,树立资源与环境安全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综合思维:学生能否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资源环境问题,评估资源环境政策效果,预见资源环境发展趋势。区域认知:学生能否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征,比较区域资源环境政策,参与区域资源环境管理。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开展资源环境调查,设计保护方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以上教学思路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提升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九、学业评价一、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针对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的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特征,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源、环境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理念。综合思维: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学生能够运用时空综合的分析方法,理解不同社会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分析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学生能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国际合作在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社会调查、专题探究等实践活动,收集和处理与资源、环境相关的地理信息。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分析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源、环境信息的分析和展示。二、学习目标设定基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具体如下:人地协调观:能够举例说明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特征。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评价其后果。能够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个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行动建议。综合思维:能够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能够结合历史案例,理解人地关系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演变过程。区域认知:能够识别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并评价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能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评价某地区的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国际合作在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地理实践力:能够设计并实施一项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或专题探究活动。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分析资源、环境信息。能够撰写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展示实践活动成果。三、评价目标设定针对上述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本章节的评价目标设定如下:人地协调观:评价要点:学生能否准确识别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特征;能否深入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能否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个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行动建议。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发言和表现;通过课后作业、小论文等形式,评估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和应用。综合思维:评价要点:学生能否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能否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准确分析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能否结合历史案例,理解人地关系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演变过程。评价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综合思维方法的掌握情况。区域认知:评价要点:学生能否准确识别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并评价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能否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评价某地区的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能否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国际合作在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中的作用。评价方法:通过区域地理案例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观察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区域认知方法的掌握情况。地理实践力:评价要点:学生能否设计并实施一项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或专题探究活动;能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分析资源、环境信息;能否撰写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展示实践活动成果。评价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观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汇报,评估学生的实践成果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实践报告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地理实践力的掌握情况。四、具体评价活动设计1.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评价目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活动设计:选取典型的资源、环境问题案例,如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发言。观察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评价标准:能否准确识别案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特征。能否深入分析案例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能否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观点和建议。2.小组合作与专题探究评价目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资源、环境相关的专题进行探究,如“某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等。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分享探究成果和心得体会。评价标准:能否准确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能否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评价专题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能否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展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实践评价目标:地理实践力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GIS、遥感等,收集和处理资源、环境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空间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操作,展示资源、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鼓励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或制作演示文稿,展示实践成果和心得体会。评价标准:能否熟练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能否准确收集和处理资源、环境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操作。能否撰写规范、条理清晰的实践报告或制作生动、直观的演示文稿。4.社会调查与实地考察评价目标: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实地考察活动,如调查某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考察某生态保护区的环境状况等。引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或考察计划,明确调查目的、方法和步骤。鼓励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考察报告,分析调查结果或考察发现,提出改进建议或保护措施。评价标准:能否设计合理、可行的调查方案或考察计划。能否准确收集和处理调查数据或考察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能否撰写规范、条理清晰的调查报告或考察报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改进建议或保护措施。通过以上评价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全面评估学生对《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促进他们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1.实施思路本大单元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指导,结合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的教学内容,围绕“走向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与政策”和“国际合作”三个核心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思路如下:(一)单元整体设计本单元通过三大主题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认识国家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角色,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二)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紧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具体目标如下: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认识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理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策略和政策。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三)教学结构图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走向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与政策|国际合作|||||+++++++++|生态文明概念||资源环境安全观||国家战略重要性||||||国家资源环境战略||安吉县案例||生态文明下的行动||政策与措施|+++++++++||||||+++++++++|人地和谐资源观||战略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红线||资源环境问题||资源储备政策||环境风险预警||生态文明下行动||资源运输安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综合思维训练||区域认知提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国际形势分析||社会调查||讨论交流||国际合作案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四)具体教学实施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课时)活动内容:通过展示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初步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综合思维:启发学生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思考。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讨论交流。第二步:走向生态文明(2课时)活动内容:第一课时:讲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安吉县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的案例。第二课时:讨论生态文明下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认识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综合思维:分析安吉县案例,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措施。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第三步:国家战略与政策(3课时)活动内容:第一课时:讲解国家战略在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性,分析我国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和措施。第二课时:讨论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储备政策,以及资源运输安全的重要性。第三课时: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了解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过程。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认识国家战略在保障资源、环境安全中的作用。综合思维:分析国家战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区域认知:理解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第四步:国际合作(2课时)活动内容:第一课时:讲解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性,分析国际合作的典型案例。第二课时:讨论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认识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综合思维:分析国际合作案例,理解国际合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国家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合作情况。地理实践力: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合作能力。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第五步:问题研究——如何做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2课时)活动内容:第一课时:讲解问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设计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第二课时:发放和回收问卷,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通过问卷调查,增强学生的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综合思维:分析问卷数据,理解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现状和问题。地理实践力:通过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解、实践操作、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课时)活动内容: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巩固学生对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的理解。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区域认知:拓展学生对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特点的认识。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地理实践能力。教学方法:总结讲解、讨论交流、拓展阅读。通过以上教学实施步骤,本单元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一、教学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学生能够理解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形态,认识到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学生能够分析当前全球及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理解这些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认识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地和谐的关键途径,理解并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行动。(二)综合思维综合分析资源环境政策: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理解这些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效果。评估国际合作案例: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领域的成功案例,理解国际合作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评估不同合作模式的优缺点。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性方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三)区域认知认识区域资源环境特点: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策略和政策的地域性差异。比较区域发展模式: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模式,分析这些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评价区域决策:学生能够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评价区域资源环境决策的合理性,提出改进建议。(四)地理实践力开展社会调查: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参与实地考察:学生能够参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设计并实施问卷调查: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关于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二、大情境与大任务创设(一)大情境设计情境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制定和实施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情境主题: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安全情境内容:全球资源环境现状:介绍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这些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中国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介绍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战略与政策。国际合作案例:分析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领域的成功案例,如气候变化谈判、跨国河流治理等。区域资源环境特点:介绍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如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问题等。(二)大任务设计任务名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保障资源环境安全任务目标: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性。分析中国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制定背景、目标和实施效果。综合分析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领域的成功案例,提出国际合作的新思路。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提出区域发展的建议。通过社会调查和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任务内容:1.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活动一:生态文明理念学习活动内容:学生分组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性,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进行展示。活动目标:理解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形态,认识到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活动二:生态文明案例分析活动内容:学生分组分析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如安吉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丹麦的风能利用等,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活动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措施,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2.中国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分析活动一:政策文件研读活动内容:学生分组研读《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政策文件,提炼关键信息。活动目标:了解中国政府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战略与政策,理解这些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标。活动二:政策效果评估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评估某项资源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如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撰写评估报告。活动目标: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政策实施效果,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改进建议。3.国际合作案例分析活动一:国际合作案例搜集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搜集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领域的成功案例,如气候变化谈判、跨国河流治理等。活动目标:了解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性和多样性,认识国际合作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活动二: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撰写国际合作案例分析报告,分析合作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国际合作的新思路。活动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提出国际合作的新思路和建议。4.区域资源环境特点认识活动一:区域资源环境特点调研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调研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如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问题等,撰写调研报告。活动目标: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活动二:区域发展建议提出活动内容:学生分组结合调研结果,提出区域发展的建议,如干旱地区的节水措施、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等。活动目标: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建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调查活动一:问卷调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设计关于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问卷调查,包括知识、态度、预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活动目标:培养地理实践力,学会设计并实施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现状。活动二:问卷调查实施活动内容:学生分组在学校范围内实施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活动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的实施,收集数据,了解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现状,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活动三:调查报告撰写与建议提出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撰写调查报告,分析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活动目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三、教学实施建议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视频、图片、案例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分组合作,共同探究: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探究,培养能力: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评价反馈,促进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大情境、大任务的创设和实施,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二、单元学历案(一)单元主题与课时单元主题: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课时设计:导入新课(1课时)活动内容:通过展示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初步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启发学生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思考。走向生态文明(2课时)第一课时:讲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安吉县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的案例。第二课时:讨论生态文明下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国家战略与政策(3课时)第一课时:讲解国家战略在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性,分析我国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和措施。第二课时:讨论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储备政策,以及资源运输安全的重要性。第三课时: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了解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过程。国际合作(2课时)第一课时:讲解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性,分析国际合作的典型案例。第二课时:讨论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问题研究——如何做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2课时)第一课时:讲解问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设计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第二课时:发放和回收问卷,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总结与拓展(1课时)活动内容: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二)学习目标(一)人地协调观能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能够认识到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二)综合思维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理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能够分析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理解不同国家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合作情况。(三)区域认知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能够理解区域发展策略和政策,以及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四)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能够设计并实施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分析问卷数据,撰写调查报告。(三)评价任务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和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其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表现。案例分析评价:通过分析安吉县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的案例,评价学生对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安全观的理解程度。实地考察评价: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评价学生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实际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问卷调查评价:设计并实施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问卷设计、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能力。总结与拓展评价:通过学生的总结发言和拓展思考,评价其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四)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活动内容:展示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图片和视频。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讨论交流。评价任务: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情况,评价其初步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2.走向生态文明第一课时活动内容:讲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安吉县案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评价任务: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安全观的理解程度。第二课时活动内容:讨论生态文明下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评价任务: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情况。3.国家战略与政策第一课时活动内容:讲解国家战略在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性,分析我国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和措施。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评价任务:通过讨论,评价学生对国家战略在资源、环境领域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第二课时活动内容:讨论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储备政策,以及资源运输安全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讨论、案例分析。评价任务: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战略资源开发和储备政策的理解程度。第三课时活动内容: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了解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过程。教学方法:实地考察、模拟实验。评价任务: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评价学生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实际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4.国际合作第一课时活动内容:讲解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要性,分析国际合作的典型案例。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评价任务:通过讨论,评价学生对国际合作在资源、环境领域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第二课时活动内容:讨论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教学方法:讨论、角色扮演。评价任务: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国际合作挑战和机遇的理解程度。5.问题研究——如何做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第一课时活动内容:讲解问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设计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教学方法:讲解、实践操作。评价任务:通过问卷设计,评价学生的问卷设计能力和对资源、环境安全问题的理解程度。第二课时活动内容:发放和回收问卷,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教学方法:数据分析、报告撰写。评价任务:通过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评价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能力。6.总结与拓展活动内容: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教学方法:总结讲解、讨论交流、拓展阅读。评价任务:通过总结发言和拓展思考,评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五)作业与检测课后作业:设计一份关于家乡资源、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预期成果等。单元检测:编写一份关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综合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全面检测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六)学后反思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出改进学习的建议。教师反思:教师应反思本单元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引言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设计将围绕《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二、教学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认识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源、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二)综合思维运用综合观点分析问题: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理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培养系统分析能力:学生能够系统地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策略和政策。培养区域比较能力:学生能够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理解区域差异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四)地理实践力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增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能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提升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三、学习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认识资源、环境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二)综合思维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理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通过区域比较,理解区域差异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四)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提升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四、作业目标设定(一)人地协调观完成关于人地关系的小论文,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参与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了解公众对资源、环境安全的认识和态度。(二)综合思维分析某一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并撰写分析报告。参与讨论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三)区域认知调查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区域比较。参与区域发展策略和政策的讨论,理解区域差异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四)地理实践力完成实地考察或社会调查任务,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撰写调查报告。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制作相关图表或地图。五、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学科实践活动设计1.实地考察活动活动主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地考察活动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增强地理实践能力。活动内容:选择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地区(如安吉县)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和成效。与当地居民、政府官员或环保专家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建议。活动步骤:准备阶段:确定考察地点、时间、人员分工等。准备考察所需的地图、相机、笔记本等工具。实施阶段:按照计划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观察结果,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与当地居民、政府官员或环保专家进行交流,并记录交流内容。总结阶段:整理考察资料,撰写考察报告。分享考察经验和收获,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挑战。2.社会调查活动活动主题: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调查活动目标:人地协调观:认识资源、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提升资源、环境安全意识。地理实践力:通过社会调查,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增强地理实践能力。活动内容:设计一份关于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问卷。在学校或社区范围内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活动步骤:准备阶段:确定调查主题、设计问卷、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实施阶段:发放问卷,收集数据。确保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过程科学、合理。分析阶段: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图表或地图展示调查结果。总结阶段:撰写调查报告,分享调查经验和收获。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增强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建议。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活动活动主题:运用GIS分析区域资源、环境状况活动目标:综合思维: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区域资源、环境状况,提升系统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掌握GIS的基本应用,提升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活动内容:选择一个研究区域(如某城市或地区)。收集该区域的地理信息数据(如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气候数据等)。运用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制作相关图表或地图。活动步骤:准备阶段:确定研究区域、收集地理信息数据、准备GIS软件和设备。实施阶段:运用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制作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气候分布图等图表或地图。分析阶段:根据图表或地图分析该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探讨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总结阶段:撰写分析报告,分享分析经验和收获。讨论GIS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二)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1.与生物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主题: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综合思维: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活动内容: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调查某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成效。讨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作用,提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建议。活动步骤:准备阶段:与生物学科教师沟通,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准备相关的生物学科知识和资料。实施阶段: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分析调查结果。与生物学科教师共同讨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总结阶段:撰写跨学科学习报告,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提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的建议。2.与政治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主题: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分析活动目标:综合思维: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特点对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影响。活动内容:结合政治学科的知识,分析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制定背景、目标和措施。探讨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特点对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影响。讨论国际合作在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挑战。活动步骤:准备阶段:与政治学科教师沟通,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准备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和资料。实施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国家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学习活动。结合政治学科的知识,分析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讨论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特点对战略与政策的影响。总结阶段:撰写跨学科学习报告,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讨论国际合作在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挑战,提出加强国际合作的建议。3.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主题: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资源、环境管理能力活动目标:地理实践力:掌握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综合思维: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和效果。活动内容:结合信息技术的知识,探讨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收集和处理资源、环境信息。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和效果,提出改进建议。活动步骤:准备阶段: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沟通,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准备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资料。实施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学习活动。结合信息技术知识,收集和处理资源、环境信息。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和效果。总结阶段:撰写跨学科学习报告,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讨论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提出改进建议。六、总结本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围绕《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的教学内容,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通过跨学科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认识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理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策略和政策。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二、作业目标设定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作业设计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业内容:分析不同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态文明社会)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撰写小论文或制作思维导图。作业目的: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认识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作业内容:收集近年来国内外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事件,分析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制作案例分析报告。作业目的: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理解资源、环境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二)综合思维运用综合观点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作业内容:针对某一具体区域(如安吉县),分析其资源、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方案。作业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综合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作业内容:研究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分析其制定背景、实施过程及成效,撰写研究报告。作业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认识国家战略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中的作用。认识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作业内容:分析国际合作的典型案例(如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探讨国际合作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中的必要性和途径。作业目的:增强学生对国际合作的认识,理解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性。(三)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作业内容:选择不同区域(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析其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业目的: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理解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策略和政策:作业内容:研究某一区域(如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分析其对区域资源、环境安全的影响。作业目的:增强学生对区域发展策略和政策的理解,认识区域发展策略和政策在保障资源、环境安全中的作用。(四)地理实践力实地考察与数据收集:作业内容: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某一资源或环境问题(如河流污染、垃圾处理等),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撰写考察报告。作业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增强对资源、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社会调查与问卷设计:作业内容:设计一份关于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问卷,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作业目的:通过社会调查和问卷设计,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增强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认识。提出解决建议与方案:作业内容:针对实地考察或社会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或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作业目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三、具体作业设计(一)小论文或思维导图: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作业内容:选择不同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态文明社会),分析每个阶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撰写小论文或制作思维导图。作业要求:清晰阐述每个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特点。深入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比较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差异。提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作业目的: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树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二)案例分析报告:国内外资源、环境领域重大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作业内容:收集近年来国内外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事件(如石油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分析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制作案例分析报告。作业要求:选择2-3个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探讨案例对国家安全的具体影响。提出对防范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作业目的: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理解资源、环境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三)综合治理方案:某一具体区域的资源、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作业内容:针对某一具体区域(如安吉县),分析其资源、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方案。作业要求:收集区域相关的资源、环境数据和信息。分析区域资源、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治理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作业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教师年终工作总结
- 2024年新网络工程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3
- 2024年高中班主任工作总结
- 保险公司财务部年终工作总结
- 出纳年终个人工作总结1
- YY/T 1951-2024组织工程医疗器械产品生物源性周围神经修复植入物通用要求
- 房地产企划知识培训课件
- 康复师骨科知识培训课件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微机原理与接口》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财经大学《CAD技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慢阻肺GOLD指南解读
- T-BIE 003-2023 通孔回流焊接技术规范
- 口腔颌面外科学 09颞下颌关节疾病
- 台达变频器说明书
- 2023年广东罗浮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DB11-T1835-202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清最新版
- 解剖篇2-1内脏系统消化呼吸生理学
- 《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 智慧水库平台建设方案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