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模拟题:诗歌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高考模拟题:诗歌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高考模拟题:诗歌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高考模拟题:诗歌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高考模拟题:诗歌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2025高考模拟题:诗歌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节选)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①转秦地雷。【注】①毂:车毂,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的圆木。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相比,“流雪山”除同样描写壮丽景色外,还多了宁静的氛围。B.第二首诗的一、二句既写高峻壮美的西岳华山,又写宛如丝带的黄河,二者相互映衬。C.第二首诗中的“触山动”是视觉,“秦地雷”是听觉,生动展现了所写对象的特征。D.两首诗均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独特感受。1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房日晰认为,李白的诗歌“具有超人的恢宏气度”“竭力追求自然本色”。请结合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15.【答案】A【解析】“还多了宁静的氛围”错误,两者都通过强烈的视觉形象和动态描写,展现了江水的汹涌与力量。16.【答案】(1)恢宏气度:①意象壮美,诗人目之所见不是小桥流水,而是名山大川——华山、长江、黄河,与诗人的阔大胸襟相契合;②语带夸张,气势磅礴,“万里”“天际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壮美景象。(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2)自然本色:①语言明白晓畅,贴切自然,诗人对大江、大河、大山的描绘不事雕琢,表现其特色时,比喻形象,生动贴切;②写所见所闻,诗句间如行云流水般连贯自然;③情感自然流泻,“壮观”“何壮哉”直抒胸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诗歌“恢宏、自然”的风格来回答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除夜·其六宋代·方岳尽处生机衮衮新,花情柳思已精神。岁堂堂去谁能守,睡到明朝又是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是说一年来福也好,祸也好,都已经过去,自己只剩下相思。B.来诗第三句中的“愁”指思念之愁,诗人渴望与亲人团圆,彻夜未眠。C.方诗首句“新”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展现处处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D.方诗第三句写诗人在堂中守岁,却发现时光难以守住,于是无奈离堂。16.两首诗同为除夜之作,所表达的情感却迥然有异。请结合两首诗的结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1)来诗结句是说“我”又要带着这份愁情进入新的一年了。“憔悴”写出了诗人愁苦的状态,“又”字写出了思亲之情的深重,“春风”指新的一年,反衬了“我”的愁情,表达了前途未卜、归家无望的无奈之情。(2)方诗结句是说睡到第二天早晨看到的又是一年生机勃勃的春天。“又”字写出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豁达,“春”字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的心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于是无奈离堂”错误。方岳的这首《除夜》处处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所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希望的,所以“无奈”是错误的。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来鹄的《除夜》:诗歌“万里相思一夜中”写到整夜里都充满了对万里外家乡的思念。“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写到最让人哀愁的是伴着阵阵报晓的鸡鸣,憔悴的我又沐浴在春风中。“愁”字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愁。“又”字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不止一年,而今年又归家无望,写出了思亲之情的深重。“憔悴”,写出了诗人因思亲而愁苦的状况。“春风”指新的一年,用春风来反衬自己思亲的愁苦,所以表达了前途未卜、归家无望的无奈之情。方岳的《除夜》“尽处生机衮衮新,花情柳思已精神”写到尽处的生机盎然,花儿散发着浓郁的芬芳,柳树也显得充满活力。所以本诗展现的是处处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睡到明朝又是春”写到睡到第二天早晨看到的又是一年生机勃勃的春天。“又”字写出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豁达,“春”字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的心理。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头五咏·栀子杜甫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节选)杜甫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凌。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栀子品种珍稀,虽然总遭受风霜雨露,但终能得其所用。B.栀子“贵在映江波”实为杜甫生出于江边终老此生的想法。C.杜甫对平凡事物的吟咏开拓了诗歌天地,区别于早年的咏物诗。D.在文学创作方面,杜甫不仅关注艺术形式,更重视“神”的观念。16.明代诗评家王嗣奭评价“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两句为“作文之诀”,既言明为文雕刻之妙,又强调为文用心之细。请据此分析第一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答案】15.B16.颔联描述了栀子花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具有实际用途。栀子花一身是宝,杜甫才华横溢,杜甫以栀子自喻,体现了为文用心之细。颈联以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了栀子果实和叶子的美丽,果实经历风霜后更显成熟,树叶在雨露滋润下更显青翠。对色彩变化的细腻捕捉,体现了为文雕刻之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实为杜甫生出于江边终老此生的想法”错误,尾联写栀子花被“无情”移植到江边,可贵之处在于它江波中的倒影之美。此句是说栀子花有一种独特的美和价值,而非杜甫生出于江边终老此生的想法。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描述了栀子花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具有实际用途:可以提取黄色染料,又可以入药,理气治病。这两句不仅强调了栀子花的实用性,还暗示了作者对于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栀子花一身是宝,杜甫才华横溢,杜甫以栀子自喻,体现了为文用心之细。颈联“红取风霜实”这句话描述了栀子花在经历了风霜之后呈现出鲜艳的红色。这里的“取”字用得非常精妙,它不仅表达了颜色的变化,还蕴含了经历风霜之后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青看雨露柯”则描绘了栀子花在雨露滋润下的绿色枝条。这里的“看”字同样用得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观察,还有一种欣赏和感悟的态度在里面。这两句不仅展示了栀子的坚韧性,也象征着诗人对困难与挑战后成长的赞扬;不仅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了栀子花的独特之处,还通过细致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深刻感悟。这种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和对意境的用心营造,正符合王嗣奭所评价的“作文之诀”。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节选)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①转秦地雷。【注】①毂:车毂、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的圆木。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相比,“流雪山”除同样描写壮丽景色外,还多了宁静的氛围。B.第二首诗的一、二句既写高峻壮美的西岳华山,又写宛如丝带的黄河、二者相互映衬。C.第二首诗中的“触山动”是视觉,“秦地雷”是听觉,生动展现了所写对象的特征。D.两首诗均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独特感受。1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房日晰认为,李白的诗歌“具有超人的恢宏气度”“竭力追求自然本色”。请结合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15.【答案】A【解析】“还多了宁静的氛围”错误,两者都通过强烈的视觉形象和动态描写,展现了江水的汹涌与力量。16.【答案】(1)恢宏气度:①意象壮美,诗人目之所见不是小桥流水,而是名山大川——华山、长江、黄河,与诗人的阔大胸襟相契合;②语带夸张,气势磅礴,“万里”“天际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壮美景象。(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2)自然本色:①语言明白晓畅,贴切自然,诗人对大江、大河、大山的描绘不事雕琢,表现其特色时,比喻形象,生动贴切;②写所见所闻,诗句间如行云流水般连贯自然;③情感自然流泻,“壮观”“何壮哉”直抒胸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诗歌“恢宏、自然”的风格来回答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军行》这首七言绝句,以起兴的手法先说环境恶劣,再引出艰苦行军的征人。B.“横笛闻声不见人”句写“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C.李益巧妙用“一时回首”传神地传递出望月的动态,把征人的形象写得飞动丰满。D.两首诗中都写到“海风”“天山雪”,描绘了塞外典型意象,衬托了战争的艰苦。16.这两首诗歌都用了“横笛”这个意象,传达出的情感是否一样?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5.A16.①两首诗都使用了“横笛”这一边塞诗常见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②《从军行》中“横笛”表现的从军士兵的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极为恶劣、严酷的环境里行军,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本是空旷孤寂的,但在茫茫白雪中,却见到了鲜艳的红旗直上天山。③《从军北征》“横笛”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士卒正跋涉在艰苦的夜行军路上,谁知寂寞的夜空中到处传来《行路难》这古老的笛曲声,悲凉低回的曲声感染了征人,唤起情感的共鸣,引发了对遥远家人的眷恋。【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以起兴的手法先说环境恶劣”错,前两句不是用了起兴的手法而是属于对环境的描写。“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起兴意思是,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论述的事物。而《从军行》开头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正是当时军士所处环境的写照,目的是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回答第一问。“横笛”为边塞诗典型意象,两首诗情感不一样。再分别结合两首诗歌来分析。《从军行》: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歌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从军北征》:天山下了一场大雪,青海湖刮来寒冷的风。行军途中,战士都吹起《行路难》的笛曲。沙漠里征军三十万,一到夜晚,所有的战士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写出了战士们对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六、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8-9小题。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王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①,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临江仙·都城元夕毛滂②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③。玉皇开碧落,银界④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注】①蛾儿、雪柳、黄金缕:均为妇女的饰物。②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获罪,被罢官。1115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这首词即作于此时。③觚棱: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亦借指宫阙。④银界:银河。8.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词都写到了元夕的热闹景象,区别在于辛词中的元夕盛况是眼前实景,毛词中的元夕盛况是想象。B.辛词开篇先写灯光、焰火之美,随后又写游人之盛、歌舞之乐,从多方面渲染出元夕佳节的热闹氛围。C.毛词中“蓬莱”“玉皇”均为神话形象,作者以此写元夕场面,使元夕在想象中染上辉煌瑰丽的色彩。D.毛词中“憔悴”“冷香凝”“窗破”等词暗示作者此时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凉感。9.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8.D(“冷香”指清冷的花香或熏香,并不暗示作者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本词并无壮志难酬之感)9.辛词以元夕的灯火辉煌、欢笑热闹,与“那人”的孤高寂寞、不同流俗形成对比,表达不肯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高洁追求(或追求理想的执着艰辛):毛词以想象中元夕的繁华热闹,与自己现实中的羁旅憔悴形成对比,表达仕途不顺、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小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夏夜追凉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15.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16.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请对此做简要赏析。(3分)【答案】15.A16.苏诗用流莺的叫声(1分)突出了夏日的清幽,杨诗用小虫的叫声(1分)衬出夏夜的安静。【解析】试题分析:15.A“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其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所以“与‘夏席清’形成对比”错。16.动静可用在描写角度(动静相衬、动静结合),也可用在描写方法(属于侧面描写衬托),也可用于表现手法(以声衬静或者化动为静等),回答要针对提问灵活处理。答题格式为指出“动”具体对应的内容,反衬出“静”怎样的意境。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巴陵送李十二唐.王昌龄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送张四唐.王昌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注:①李十二:即李白。李自排行十ニ,时方漫游巴陵潇湘。②公元748年(天宝七年),王昌龄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此诗作于诗人龙标尉任上.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陵送李十二》,开头“摇曳”二字点明分别的地点是在船上,船是摇曳着的,心也是摇曳着的。B.《巴陵送李十二》,“蒹葭”句用了双关的手法,既写秋江风景,又兼用《蒹葭》怀人意。C.《送张四》,三、四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悲伤之情。D.《送张四》,全诗以景物描写烘托、渲染诗人的满怀愁绪,而韵致深婉,情味浓郁。16.试比较王昌龄的这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说明。【答案】15.C16、①同:《巴陵送李十ニ》和《送张四》两诗都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通篇写景,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和友人之间的离愁别绪,但离愁却深萄其中。②异:《巴陵送李十二》虽然表达的是离愁别绪,然而此诗的色调并不晦暗,反而有着一种洗丽之美:洲渚分明,蒹葭苍苍,湖山围绕,景色如画。《送张四》色调晦暗,在枫林、暮色、楚水、山月、清猿等意象中交织出一个凄冷伤婉的境界。【解析】15.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虚实结合的手法”错误,三、四句是诗人是对“别后”情景的想象,只有“虚”没有“实”。故选C。16.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本题的鉴赏角度是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要求分析“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点”,既有抒情手法的鉴赏也有思想感情的鉴赏。相同之处侧重分析两首诗抒情手法的运用,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不同点侧重分析两首送别诗描绘意象、创设意境的不同,《巴陵送李十二》抓住“清江”“蒹葭“水云”、《送张四》抓住“枫林”“愁暮”“楚水”“冷山月”“清猿”等意象分析其意境和情调的不同。九、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见乐天诗元稹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馆无人虎印泥。忽向破檐残漏处,见君诗在柱心题。得乐天书元稹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注】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三月贬至通州(今四川达县)。当年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至江州(今江西九江)。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见乐天诗》首句说诗人夜晚宿店,次句写店里无客,原因是前方发现虎足印迹。B.《见乐天诗》后两句侧面写环境,景中含情,抒发诗人看到挚友的诗时的独特感受。C.《得乐天书》首句写了诗人收到挚友信的表情,即信未来得及打开就流下了眼泪。D.两首诗均先铺垫后点题,抒发了诗人无奈中“见”“得”挚友诗及信的复杂感情。16.这两首诗中“忽”和“应”两字用得精妙,请简要说出这样写的好处。【答案】15.B16.①“忽”和“应”两字富有情趣和理趣,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见到挚友的诗和信后兴奋、惊喜、欣慰的复杂感情。②“忽”把诗人宿店孤寂悲苦时,偶然看到挚友的诗的兴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中见理,见诗如见人,非挚友诗不如此。③“应”字表推断,“先有泪”“妻惊女哭”,看似异常实则正常,偶然中含必然,非收到挚友书信不如此。推断中含情,表现出诗人与乐天的友情之深厚。【解析】15.B.“后两句侧面写环境”解析有误,不是“侧面”,而是“正面”;后两句也是在叙事。16.“忽”即忽然之意,作者所到之旅馆寂寂无人,正孤独寂寞之时,忽然在残破漏雨的屋檐下,发现好友的诗题在柱子上。表现了诗人看到好友的诗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应”即应该之意,知夫莫若妻,知父莫若女,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回到家,妻子和女儿就猜到,应该是收到了白居易的信,因为没有别的事情能如此打动作者,足见作者和白居易的友情之深。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落梅(其一)陆游①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②更乞怜。梅花陈亮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③,东君正主张。(注)①陆游,曾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权相秦桧打击,被除名。②东君:司春之神。③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吹落梅花的传说。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诗首先用“愈凛然”三字,写出了梅花在风雪摧残之下,仍旧傲然挺立的姿态。B.陈诗一、二句采用借代,“玉”和“珠”分别代指绽放的梅花和含苞待放的梅花。C.陈诗颔联“忽”字精妙,表达诗人对冲寒开放、敢为人先的梅花的钦佩之意。D.陈诗五、六句“欲传”和“不怕”将梅花人格化,写出梅傲雪凌寒的高贵品格。16.两首诗末句都提到“东君”,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5.B16、①陆诗“耻向东君更乞怜”,表现出蔑视权贵、坚守气节的精神。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落梅”过时飘零而不向“东君”低头乞怜,赞美“落梅”孤高的气节。②陈诗借“东君”表达对梅花的爱护之意。诗人希望东君能做主,让传递春信息的梅能继续开放,不要让玉笛吹奏出吹落梅花的曲调。【解析】15.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的相似之处。B项,“陈诗‘玉代指绽放的梅花’错,一二句意思为: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故“玉”代表“梅树的枝条”。故选B。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的情感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我们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从两首诗的题材、背景及诗本身抒情角度、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虑。然后从情感角度逐一表述。如本题,是同一诗人的不同怀古诗的情感,就得从写作背景、所缅怀的对象等方面去考虑情感上的异同点。陆诗中,大雪纷飞,狂风怒号,苍茫大地上只有梅花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傲雪独放。风雪的摧残,只能使它更加坚强,“花中气节最高坚”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赞叹。更可贵的是,它无意苦争春,待到山花烂漫时,决不留恋枝头,更不会向东君低下高贵的头颅乞怜偷生。“耻向东君更乞怜”,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落梅”过时飘零而不向“东君”低头乞怜,表现出蔑视权贵、坚守气节的精神。陈诗“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意思是请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伤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让主宰春天的神东君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让开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伤曲调而过早地凋谢,借“东君”表达对梅花的爱护之意,诗人希望东君能做主。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雨二首朱熹其一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其二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开篇借助于“寒雨”“荒庭”写诗人夜听寒雨、难以成眠、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B.其一中“万里”与“遥知”相对应,既写出自己漂泊异乡的孤苦,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C.其二本身虽写的是故乡的梅花,但却有着强烈的自比意识,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D.两首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在时空上由此及彼,而且存在思维上的前后连贯性。16.本诗题为“夜雨”,但两首诗中都写到“风雪”,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其一由此时此地的“夜雨”,想到家乡的风雪,虚实结合,写出了离家路途之远,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其二写故乡的风雪,意在烘托梅花独自在风雪中飘香,托物言志,表达诗人要像梅花一样具有坚贞不屈和甘于寂寞的隐忍精神。【解析】1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错误,“万里”“遥知”都是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并不能体现当前所处的环境恶劣。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诗词中重要形象作用的能力。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形象。本诗中考查的是两首诗中作者描写“风雪”的用意,属于对关键意象的考查,第一首诗中描写“风雪”的诗句是“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这两句诗是作者的联想,他由此时此地的“夜雨”,联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也应是风雪满山的景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交代出自己离家遥远的无奈,又蕴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深切的思念之情。第二首诗中“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含义为:在这寒冷的深夜里,家乡的风雪已经落满深山,只有梅花不惧严寒,依然独自芬芳。诗人渲染“风雪”之夜的寒冷环境,就是为了烘托梅花独自在风雪中飘香的坚贞不屈的形象。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本身虽写的是故乡的梅花,但却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甘于寂寞的隐忍精神。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渡易水陈子龙①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注释: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宝刀。塞上曲戴叔伦①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注释:①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B.《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C.两首诗尾句均化用典故,而《塞上曲》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D.两首诗语言深沉,苍凉悲切,均可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16.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和分析。【答案】15、D16、①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抵御外辱、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诗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②不同之处:《渡》诗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渡》用易水故事,抒发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后两句通过对比,写物是人非,表达对国事危机的无限隐忧(忧国伤时)。《塞》诗整首诗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豪情,雄健壮烈。【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两首诗语言深沉,苍凉悲切”错误,《塞上曲》通俗明晓,并不深沉;《塞上曲》壮怀激烈,并不“苍凉悲切”。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两首诗歌都表达出一种报效家国的宏伟志愿,《渡易水》中“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的意思是“昨夜宝刀在匣中幽幽鸣,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塞上曲》中“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思是“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息。所不同的是,《渡易水》中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的意思是“易水缓缓流淌,天青草绿,山河依旧,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塞上曲》诗整首诗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全诗昂扬向上,表达了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豪情。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琵琶行》唐白居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二)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①爱当垆年少,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