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内容。本单元从纵向上来看是中国古代史的尾篇、近代史的前夜,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从横向上来看,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的诸多变化,与世界的变化是同步的,但是政治制度的变化却未必同步。因此,要将本单元放置在纵向的中国古代史以及横向的世界视野中进行比较,建立起古今中外联系意识。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讲述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涉及明太祖废相以及内阁的设置和宦官专权,内阁的出现和宦官专权都由专制主义加强而引发。第二子目讲述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包括郑和下西洋、东南沿海倭寇、欧洲殖民者东来等,从这些事件中反映明朝对海洋的态度曾经有变化,但总体趋势是保守封闭的,与西方对海洋的开拓进取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三子目讲述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主要涉及与蒙古、藏族、女真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明清易代。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本课的重点是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笔者通过梳理明朝内政外交的变化,并将明朝与唐朝、同期的世界进行对比,最后得出明朝依旧是一个封建王朝,难以逃脱改朝换代的命运。导入新课1344年夏天,元朝统治下的淮河流域接连遭受旱灾和瘟疫。濠州钟离太平乡的一个佃农九口之家,半个月内相继病死四人。家中的小儿子、年仅17岁的朱重八为饥饿所迫,削发为僧,出外游方乞讨。后来,他有了新的名字朱元璋,并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开国君主。教师朱元璋出身底层,却成为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这在中外历史上都十分罕见。这样的一段经历可能造成朱元璋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又会对明朝政治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心地狭隘、猜忌心重。加强皇权。明朝立国之初,承袭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由丞相总理朝政。但很快这种体制就令朱元璋感到不快,颇有种大权旁落的感觉。所以,朱元璋借由胡惟庸案,将丞相废除。精彩课堂主题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废丞相,权分六部(课件展示材料)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教师根据材料,分析朱元璋为何要罢相?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历史上不曾设丞相时期,国家也能良好运转;秦亡教训;历史上多有权臣乱政;废除丞相,能够加强皇权。根本原因是为了加强皇权。(课件展示材料)材料: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教师.根据材料,罢相后产生了什么问题?学生皇帝政务繁忙,不堪重负。教师.该如何补救呢?设内阁。2.设内阁教师明太祖任命老儒担任顾问,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由此出现;“仁宣之治”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掌握票拟权,部分大学士甚至被喻为“宰相”,如永乐至正统年间的“三杨”、万历年间的张居正等。(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叶向高曾经上疏皇帝要求增补阁臣,上疏里说道:“至嘉靖以后严嵩、张居正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纶扉奏草》材料二: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神宗实录》教师材料中叶向高认为张居正最后“祸败随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叶向高认为张居正“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的评价合理吗?他的评价依据何在。学生合理,张居正是内阁首辅,并非宰相。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领六部百司。教师同样是内阁首辅的叶向高,又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十二月起,叶向高请求推补阁臣的奏疏多达一百道以上,直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七月,明神宗方同意吏部会推阁臣。-冷冬《叶向高与明末政坛》教师从材料中能提取什么信息?学生作为内阁首辅的叶向高推补阁臣无法自己做主,必须要经皇帝同意,吏部才会推荐,说明内阁首辅权力有限;而奏疏多达一百多道,说明万历皇帝的怠政。教师叶向高无权调动吏部,只能向皇帝不断上疏。同样面对怠政的皇帝,张居正只能通过窃权侵职才能使政务得以落实,而被评为“权臣”;叶向高在制度框架内,无奈不断上疏,最后致仕而归。所以,内阁制存在什么问题?学生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具有制度性的缺陷。故内阁权力异化,出现张居正这样的权臣,也是自然的了。既然出现了权臣,皇灵总豪来须珍惜....帝也要通过宦官来予以牵制。课件展示示意图和材料材料:明代内阁和司礼监所分配的权力是动态的,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稳定,但同时,开启了明代宦官擅权与明代“党争”的开端,决定了明代政治的走向。-据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教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应如何看待明朝的宦官专权?学生从示意图中看出,宦官是皇帝与内阁之间的中介。内阁票拟需要经宦官传递,皇帝批红也经由宦官传递给内阁。票拟与批红,将司礼监和内阁同皇权联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宦官与内阁彼此制衡,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但同时,也留下了宦官擅权和党争的隐患。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同时新增学术观点,宦官和内阁的动态平衡,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主题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教师阅读教材本目内容,谈谈明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学生为了抵御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的骚扰,即倭寇。(课件展示材料)材料: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明)谢杰《虔台倭纂》教师结合材料,海禁能从根本上解决倭寇问题吗?学生不能。厉行海禁遏制了正常的海外贸易,断送了明朝靠海洋为生的居民的希望,直接引起了闽浙沿海民众的反抗。江浙沿海一带的海盗、奸商等参倭谋利。教师阅读教材内容,明朝政府为了解决倭寇问题,采取了哪些方式?学生派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武力平倭;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明代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造成了严重的倭患,特别是在嘉靖一朝,倭寇最为猖獗。戚继光在抗倭的过程中,意识到卫所士兵和客兵战斗力低下的问题,决定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招募义乌兵,采用自愿入伍的募兵制组织军队。因为兵员自愿入伍,并且进入军队还要经过严格挑选,故兵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军队严格的训练,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戚家军因此成为抗倭劲旅,所向披靡,威震四海。教师在明朝前期实行海禁的同时,有没有其他的对外交流方式?学生有,郑和下西洋。教师|郑和下西洋是否是对海禁政策的突破,为什么?学生不是,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海禁政策严厉禁止的是私人贸易。(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永乐六年九月,占城王孙舍杨该随郑和入朝贡象,明成祖一次就赐舍杨该白金二百两,钞百锭,纻丝纱罗及金丝袭衣。赐其随从有差。比还,赐其王占巴的赖金印及黄金百两,白金五百两,锦绮纱罗五十匹,彩绢百匹,且赐救嘉劳之。材料二: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恩格斯教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合作探究,谈谈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而西方殖民者的航海却能持续下去。学生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事业的壮举,郑和船队的规模、航行范围都是空前的,甚至时间都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几十年。但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从永乐皇帝赏赐占城入贡中就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带来的“万邦来朝”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永乐皇帝时,国力强盛尚能支撑,而长期如此必是无以为继;而西方殖民者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资本、为了利益,他们可以从航海事业中获得资金,以便支撑自己的下一次航行,故能经久不衰。郑和下西洋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历时20余年,历经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由南京龙湾或太仓浏家河陆续前往福建长乐集结,后向西南方向航行,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次至爪哇(今印尼爪哇岛的泗水),然后转向西北,经过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穿过今天的马六甲海峡,经过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继续向西北航行,到达位于印度半岛西南岸的古里国(今印度的卡尔卡特),然后分道前往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岛一带)、阿丹(今亚丁湾一带)和木骨都束(位于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历史上的伟大成就。教师无论是“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还是海禁之后的有限开海,我们都能看出明朝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这一事实。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理解海禁与朝贡贸易的区别、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区别,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国力的衰弱、制度的落后。主题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教师阅读教材本目相关内容,结合《明朝形势图(1433年)》,概述明朝内陆边疆的威胁及经略内陆边疆的措施。学生鞑靼、瓦刺:重修长城、战争、册封、互市;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进行招抚;西藏:实行册封制度、任用藏族人士进行管理。占据草原中部和东部的鞑靼和占据草原西部的瓦刺,成为明朝北部的主要威胁。明成祖曾五次征讨漠北,但收效不大,甚至其本人也病死在最后一次北征归途中。明成祖死后,明廷的边疆政策由开拓征伐转向收敛防御,沿长城一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称为“九边”。长城最终成为明朝和蒙古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此后,鞑靼和瓦刺不断袭扰我国北部边疆,到16世纪中叶,俺答汗成为蒙古各部中最强盛的势力。1550年,俺答汗大举南扰,直抵北京城下,明军听任对方掠夺数日,最终退走,史称“庚戌之变”。此后,明隆庆一朝与俺答汗达成和议,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恢复通贡,至此蒙古与内地的经济、政治交往得以正常进行,北部边疆局势得到了稳定。教师这些措施有什么特点?教师为什么实施这些措施?强大的国力是根本保障;中央集权制提供制度基础;对前朝民族治理经验的借鉴。(课件展示材料)材料:明朝在处理疆域问题上的成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两个多世纪以来它在一片拥有众多人口的辽阔次大陆上维持了高度的和平。-伊沛霞《剑桥中国插图史》教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明朝经略内陆边疆的举措。学生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师1644年清军入关,明思宗自缢而亡。明朝终究没能逃脱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命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纵向、横向两个视角,谈谈你对明朝灭亡的认识。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知识拓展李自成和大顺政权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陕北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原在甘肃当兵,于崇祯二年勤王兵变,率众投王左挂起义。李自成起义初被明军所败,后趁明军主力围剿张献忠、河南防务空虚而崛起。此后,李自成占据河南全省,又统兵南进湖广,进占西安,在西安建立政权,以西安为西京,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不久后,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可最终被吴三桂联合清军击败。学生明朝的制度革新、对海陆边疆的治理,都是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承与发展,但其设内阁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并且使明朝后期宦官擅权和党争现象不止,严重危害了国家的正常运转;靖平倭患和协和边疆,通过或战或和的手段,是对以往朝代治理边疆问题的继承与发展。总之,明朝始终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原有框架,只是在这个制度体系内对局部进行修修补补,自然无法逃脱改朝换代的命运。而与同期的世界相比,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戛然而止对比新航路开辟,无疑显得落后于世界潮流了。核心总结本课的三个子目,在逻辑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先讲明朝的内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